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战国原来是这样——要强大,修水利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5:27:37 0

战国时代,列国之间的争霸十分热闹,尤其是以一统天下为目标后,相互的争斗,更是你死我活,文的武的,各种招数都有。

比较出名的招数,常规说来,就是战争,攻城略地的死掐,打得动就打,打不动就谈,文明的说法叫连横合纵,也就是拉帮结派打对方,十分的热闹。背后的招数,也是花样百出,比较出名的有发展生产,奖励耕战,实现军功授爵,甚至更有经济战争,通过经济调控来扰乱对手。样样都看似隐蔽,其实杀伤力无穷。

但有一样看似明面上的招数,收获的却是暗招有时候也难以达到的效果:修水利。

战国风云变幻的时代,同样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如井喷一般涌现的年代。从早期的魏国,到中期的齐国,再到晚期的秦国,几乎主要的强国,都有其自己自豪无比的水利工程。战国的历史变幻无常,多少曾经风光一时的国家,都成了历史的遗迹,甚至连半点纪念的踪影都难以找寻,然而他们留下的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年风云的洗礼,却依然生机勃勃地存在,以其汹涌不息的波涛,继续惠泽着后世的炎黄子孙。

一部战国历史,同样也是一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成熟史。

水利工程,在后人眼里,也许只是一个工程这样简单,但是在战国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水利工程却承担着更多的战略意义,它就像后来的万里长城与大运河一样,不但是一个被后人纪念的样板,更是国家走向强大和维持安全的必需生命线。一个强大的水利工程,其发展与命运,往往与一个帝国的命运休戚与共。

在这样的意义下,许多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水利工程,在战国时代中国古代科技革命的刺激下,相继蓬勃而出,成为一个时代最为伟岸的见证。

西门豹的力量

战国首先值得一说的水利工程,就是邺渠。

邺渠,又名漳水十二渠,位于今天河北临漳县,当年属于魏国境内。与这座伟大水利工程有关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曾经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一个故事——西门豹治河神:战国魏文侯时代,大臣西门豹临危受命,治理当时叫邺城的临漳县,没想到到了就被雷晕,当地不但水灾频繁,而且还流行着“河伯娶妇”的风俗,也就是当地官员和巫婆勾结,威胁老百姓选自家的女儿,扔进漳河里去伴河神,否则河神生气了就咆哮,然后就大发水灾,一年的收成基本都泡汤。于是恶性循环,老百姓家不知道扔了多少女儿,也不知道被巫婆贪官敲诈了多少钱,却是年年水灾依旧,人民流离失所。

而敢为天下先的西门豹,也就勇敢地承担了改变的重任,到任后首先以毒攻毒,既然巫婆们说漳河里有河神,那么你们就先下去告诉河神一声,今年哥不送姑娘了,你要是生气也别祸害老百姓,有本事就冲我来。就这一句话,原先坑蒙拐骗的巫婆,就给活活扔进了水里去,半天没见出来,立刻又给巫婆们的同党,那群地方官们说,你们下去催催巫婆,看看他们磨蹭啥,结果几位臭名昭著的贪官污吏,也给齐刷刷扔到了河里去。

这位深藏不露的地方官,就用这以毒攻毒的办法,不但轻松扫平了当地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更给老百姓立了威,河神啥的都是忽悠人的,想要致富过好日子,就要信我西门豹。

这则小学课文里曾经引用的故事,通常说到这里,对最后的结果就一笔带过,也就是西门豹取得大家信任后,带领大家开凿了新的水利工程,也就是邺渠,从此实现了五谷丰登,不把姑娘扔到河里喂河神,就能过上好日子。

但放在当时说,最为困难的恰恰不是斗河神,而正是修筑这个新水利工程。因为在当时,在漳河修水利工程,不是没人想过,但一直以来,都是一件实在做不到的事情。

有多难做?看看地图就知道,临漳县的地理位置,位于漳河由太行山区进入华北平原的冲积扇上,地势陡峭且水流急,只要降雨量稍微大一点,立刻就容易引发水灾。至于兴修水利?那真是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不知道有多难。不管堤坝修得多坚固,只要洪水一来,立刻就全数被冲垮。而且更加矛盾的事情是,临漳县当地的土地十分贫瘠,没有河水灌溉的话,收成基本没有保证,但如果要用河水灌溉,那基本就是水灾。所以不是水灾就是歉收,临漳老百姓的血泪史,一直就是这么多。

直到西门豹到来。

这位可以以毒攻毒制服巫婆的官员,最强的还不是这类官场手腕,相反却是实打实的科学水平:治水的水平。早在把巫婆往漳水里扔的时候,西门豹就有了全盘的治水计划:不治要淹,治水的话堵不住,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疏通河道,引水灌溉。

于是西门豹大着胆子,实现了这个前人想都不敢想的计划:直接沿着太行山脉,依靠地势的情况因势利导,开发十二条水渠,而这个巨大的贡献,也同样因为史料的匮乏,记录十分简略,直到今天很多人也都在感兴趣:这样强大的水利工程,西门豹到底是怎么完成的。

因为它的效果实在是太强大了!

不但是通过十二条水渠的开凿,实现了完美的水利灌溉,从此这个多灾多难的土地,彻底告别了旱灾的肆虐,最让人惊叹的是,大量的水利带来的泥沙,还改善了当地农田的土质,从此这个土地出名贫瘠的苦地,竟然成了土壤肥沃的乐土。

这个特殊贡献,在后来的各类文献里,满满都是赞。以《史记》的说法,这个水利工程造成的富庶,不只是这一个县,更是整个的太行山地区。而以晋朝左思的感叹说:魏国能够实现振兴,首先就是经济的提振,而经济的提振,就是从西门豹的这个工程开始的。

改变战国历史的都江堰

如果说一个邺渠,造就了魏国的首霸,那么另一个更浩大的水利工程,却是为秦国一统天下打了底:都江堰。

都江堰的大名,直到今天依然如雷贯耳,两千年来不但造福了四川大地,更扛住了多次强震,其强大的建筑水准,令国内外众多建筑史学者,无不叹为观止。而放在战国历史上,这个水利工程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是给四川地区的水利系统改道,更是给战国的历史走向改道。

为啥这样说呢?这就要说说都江堰的修筑缘起。

话说秦国在东进六国之前,完成的另一个重大军事工程,就是征服了巴蜀地区。这场战争的过程,基本没费什么劲,强大的秦国军队似神兵天降,一下轻松降服。等到降服了之后,秦国却是一度连肠子都悔青了,这哪里是开疆拓土,分明是背上一个大包袱。

因为这个地方太多灾多难了。

巴蜀地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地区,总被称为天府之国。但这个美好赞誉,基本都是都江堰落成之后的事情,之前的场面,简直就是天灾之国。当地的天灾,基本就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岷江自北向南,流入成都平原,由于水流变缓,因此造成了大量的泥沙沉积。而且每到夏季雨季的时候,立刻就会各种灾害全来,水流泛滥还是最轻的,严重的情况甚至有山体塌陷,泥石流频发,好好的一个村,很可能说埋就埋了。

对这个严重情况,秦国以前的当地统治者,也不是没有重视。按照《华阳国志》的说法,为了治理这生态灾害,当时的蜀王在被秦国灭亡前,也是啥样的办法都用了,甚至还开山挖沟,但是该挖挖该闹闹,基本都成了无用功。等到秦国接管了这个地方,也就立刻尝到了厉害,从秦昭王开始,自然灾害就年年有,不但庄稼收不上来,而且还常要关中平原接济。

这个严重问题,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可以说是当头一棒。因为秦国的目标追求,本身就是要一统天下,商鞅变法以后的基本国策,就是奖励耕战,可是战斗容易打,话也容易说,唯独奖励这件事,却是长期都犯难。

秦国的人口一直直线上涨,战争打得也极多,需要奖励的人也多,每次奖励都要给出大片的土地,关中平原的土地根本不够奖,这才需要继续开疆拓土。物产丰富的巴蜀地区,也就担负了为秦国储备战略资源和消化人口的重任。大量的移民前去垦荒,大批的土地开始开垦,本指望着这片新开发的土地,能给秦国的征战大量补血,没想到接管没几年,却是让秦国大面积失血。

连续失了几次血之后,秦昭王终于坐不住了,得换个能造血的人,于是著名的李冰,走马上任为蜀守。而作为一位战国历史上杰出的水利学者,李冰新官上任后,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真相:想要蜀地补血,秦国必须要再次大放血一把:修水利!

于是,这个足以载入战国史册的水利工程,从此正式上马。修建水利工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以都江鱼嘴为主,进行分水工程,在江心正中修筑一道鱼嘴形状的分水堤坝,也就是著名的“都江鱼嘴”,这是在之前中国水利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壮举。好比虎口拔牙,也只有这样的冒险,才能真正拔掉岷江这个“猛兽”的牙齿。“鱼嘴”修好后,岷江得以一分为二,同时内江上游岸边也有了一道保护江岸的堤坝,也就是“百丈堤”。整个的岷江水流,就这样被控制住了。

在成功锁住岷江后,都江堰的第二步紧锣密鼓:在岷江内江东安,打开玉垒山的石壁,从而引导江水东流,然后整个东流的江水,分成许多小的支渠,进入成都平原。从此成都平原的农民们,也就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可以放心大胆地使用江水灌溉。

但最为关键的,是其中的第三步:减淤工程。在岷江飞沙堰修筑起低堰,这个工程有奥妙,一旦洪水暴涨,他们将抵消掉洪水的流量,而一旦枯水的时候,它更可以挡水,让内江的水注入进去,以老百姓的话说,就是旱涝保收。而这个特殊设计的水利工程,在完成之后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按照《水经·江水注》的赞誉说:“水旱之人,不知饥馑。”也就是从此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对于巴蜀大地来说,基本都是无感,土地从此肥沃,旱涝从此保收,一直让秦国失血的巴蜀新国土,从此才真正华丽转身,成了秦国的粮仓。

那么这个水利工程的直接价值有多大?说个事就知道:秦国以其有限的国土和人口,却养活了几乎百万大军,特别是东进中原的征途上,一直源源不断地提供粮食物资支持的,就是巴蜀大地。都江堰的功劳,可谓功不可没。

大礼包郑国渠

都江堰的完成,使志在一统的秦国,有了最足的底气,而一个天上掉馅饼般的水利工程,更叫秦国获得了最直接地掌控中原大局的操纵系统:郑国渠。

郑国渠,将今天陕西泾阳西北的泾水,引入到陕西礼泉县做渠口,然后沿着北山南路凿渠引水,利用西高东低的地理条件,把水向东流经三原、富平等地,整个水渠的长度,长达300里。看看它的流经区域就知道,这个水利工程,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关中地区,仅直接受益的良田,就多达4万多顷,在那个粮食比黄金还贵的战争年代,这个伟大的工程,说是让秦国一下子捞到了四万多顷地的金矿,都是毫不过分的。

但这样一个金矿,一开始其实是敌人白送给秦国的,干这个傻事的,就是长期被秦国欺负的韩国。

话说战国末年,当时的秦国,已经步步东进,一统天下已经成了时间问题。而首先遭殃的,就是韩国。为了免于灭顶之灾,急疯了的韩国国王,也就想到了这样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妙计:派最杰出的水利大师郑国进入秦国,说服秦国修筑这道水渠,使秦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从而无法东进。然而这个计划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了,看看这个工程的地理条件就知道,要修筑这样的水利工程,没有足够的劳动力根本就办不到,而最直接的劳动力,就是秦国的军队们。据一些野史的记载,秦国甚至为这个水利工程,投入了大约30万大军。看看战国的历史就知道,这段时间,也恰恰是横扫天下的强秦,一度被动挨打的时候,本该开疆拓土的军队,就在函谷关外烈烈喊杀声里,憋屈着在这里修水渠。

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韩国这个“聪明”的计划却意外败露了。一起暴露的,自然就是正挥汗如雨的郑国先生的间谍身份。而当秦国准备一如既往,用酷刑来惩治郑国的时候,却听到了郑国掷地有声的疾呼:为韩延数岁之命,为秦建万世之功。而就在这样的疾呼中,这个工程坚持下来了,而秦国也坚持了下来,并在这场工程胜利之后,取名为郑国渠。

这个工程的意义,也是十分重大,除灌溉了4万多良田外,更有一个超越历史的贡献:滚滚到来的泾水,带来的大量的泥沙,当地原先的盐碱地,从此彻底改变,原先一毛不生的庄稼地,彻底变成了良田沃土。这个伟大贡献,甚至超越了战国时代,惠泽了两千年来的代代乡民们。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414.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