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5:03:20 0

说春秋必论五霸,齐桓、晋文、宋襄、秦穆都讲过了,接下来讲讲最后一个霸主楚庄王熊侣。

由于“春秋五霸”的说法流行甚广,所以熊侣的历史知名度在春秋时也算是一线,比小霸郑庄公高了不止一个身位。实际上,后人对熊侣的了解,多半是通过几个脍炙人口的成语,而说到与熊侣有关的成语,个个都能震死牛,如下:

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二、灭烛绝缨

三、问鼎中原

单从数量上讲,熊侣的三个成语不算多,西汉战神韩信就拥有著名成语十几个,但巧合的是,熊侣仅有的三个成语,却能很巧妙地将熊侣波澜壮阔的争霸事业串连起来。

细分熊侣的精彩人生,确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夹着尾巴做人,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第二个阶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即“灭烛绝缨”。第三个阶段——北上争霸,即“问鼎中原”。

辉煌的人生三部曲,熊侣一气呵成,如果以公元前597年,楚军北上围郑败晋为问鼎标准,熊侣只用了区区十七年,而一代霸主晋文公仅在国外流浪就用了十九年。

当然,有一点要首先说明,作为游离于中原主流文明区域之外的楚国争霸中原,实际上是不能从熊侣开始算起的,而是从熊侣的祖父楚成王熊恽算起。春秋史上第一名战城濮之战,就是熊恽和姬重耳共同完成的梦幻大剧。

城濮之战的失败,从战略上讲暂时挫败了楚国北上争霸的图谋,而且也影响了熊恽在国内的威信。熊侣的父亲熊商臣第一个不服老子,发动了宫廷政变,逼死了老爸熊恽,自称楚大王。

熊商臣“蜂目豺声,忍人也”,敢杀自己亲爹的,是绝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狂妄枭雄。熊商臣在位十二年,继承了成王的对外扩张政策,到处拎刀砍人,连灭江国(今河南罗山北)、六国(今安徽六安)、蓼国(今河南固始北),把楚国的北线防御体系继续向北推进,为日后熊侣的北上争霸创造了有利条件。

熊商臣经营十二年,给熊侣留下了一个很不错的家底,但同时也给熊侣制造了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解决楚王室和权臣得势之家的权力分配。

权臣与公室(王室)的权力之争是春秋政治史的一条主线,楚国也不例外。要说起楚国的第一政治家族,除了王室熊氏之外,非斗氏莫属。楚国历史上有一个著名职务——令尹,基本上被斗氏家族给承包了,外人不得染指。

说起来,斗氏和熊氏是同宗,还是近亲,他们都是楚开国之君熊绎的后人,自楚君若敖之后分支单过,楚成王熊恽就是若敖的玄孙,斗氏先祖斗伯比是若敖的孙子。从斗伯比开始,斗谷於菟(子文)、斗班(班固的始祖)、子班相继在楚国执掌大权。特别是著名贤相子文深得楚成王信任,在楚成王争霸中原的过程中立下了不世奇勋。

像斗氏这样的功勋大族,在为国家建功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权力集中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王室对权力的控制。在成王、穆王时期,王室对权力的控制相对强一些,极力主张在城濮与晋军决战的令尹子玉(即成得臣,斗伯比的儿子)在城濮惨败后,被愤怒的成王诛杀,以正法纪。

相比于在位四十多的祖父熊恽,熊侣即位时年龄不会太大,和八岁即位的清康熙差不多。而巧合的是,康熙在位初期,朝政由鳌拜等四大臣把持,熊侣也面临着相似的朝局。帮助熊商臣发动政变夺位的老太师潘崇还在位,令尹子孔,以及公子燮、斗克也是四大臣辅政。

斗克和公子燮是楚国官场有名的问题人物,症状是太不安分,野心比西瓜还大。斗克当初被秦穆公嬴任好活捉,因为殽之战秦败于晋,嬴任好把斗克放回楚国,请斗克撮合秦楚联盟。这是很正常的外交联络方式,斗克竟然把传话当成自己的功劳,结果秦楚结盟,斗克没分到一个枣子,心怀不满。而公子燮因为想做令尹被拒绝,所以这两位大爷密谋叛乱。

在公元前613年的八月,潘崇和子孔准备对外用兵,斗克和公子燮在暗杀子孔失败的情况下,劫持“幼弱”的楚庄王熊侣从郢都出逃,准备逃往斗克的根据地商密另立朝廷。好在封在庐地的大夫戢黎和副佐叔麇用计诱杀了斗克和公子燮,成功将熊侣从魔爪下救了回来。

对熊侣威胁最大的斗克被杀,但熊侣丝毫感觉不到轻松。斗克的死,并不意味着斗氏家族在官场势力的削弱,子文、子扬(子文的儿子,也称斗般)、子良都还处在权力最高层,再加上“狼子野心”的子良之子斗越椒,史称“若敖之族,自子文以来,世为令尹”。

熊侣身边非虎即狼(子文曾经喝过虎乳),他无法控制最高权力。而对王室忠诚度相对较高的子孔又在平定斗克叛乱的当年去世,进一步增加了熊侣的危险。

汉宣帝刘询初即位时,头号权臣霍光的势力如日中天,史称“党亲连体,根据于朝廷”,刘询毫无权力。刘询要想在霍光的阴影下活过来,只能给霍光装孙子,等待时机翻盘。

熊侣现在面临的形势,和刘询如出一辙,熊侣为了自保,是断然不能向汉质帝刘缵那样,敢当众指责大将军梁冀“此跋扈将军”。熊侣能做的,就是装傻充愣,表现出对国事的不感兴趣,让斗氏家族相信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平庸君主,以减轻斗氏家族对自己的担心。

精彩的故事演了整整三年,在这三年时间里,熊侣是一副标准的昏君模样。对于军国大事,熊侣一概不问,由当朝执政去处理,熊大王每天只做一件事情,“日夜为乐”。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吃酒耍钱嫖女人,堪称五毒俱全。

当然,对权大势大的斗氏家族来说,他们是管不着楚王吃喝嫖赌抽的,随便你怎么玩。他们真正关心的是楚王对权力的态度,还好熊侣交出了一份让他们满意的答卷,“三年不出号令”。

斗氏家族应该没有看出来熊侣是在演戏,但熊侣为了演技更逼真,随后又下了一道死命令:“谁敢对寡人的寻欢作乐说三道四,死无赦!”熊侣很厚黑地玩出这一招,不但骗过了斗氏家族,还把忠于王室的大臣们骗了个底朝天。

第一个被骗的是大夫伍举,后来一代传奇伍子胥的祖父。从这场剧情的结果来看,伍举对熊侣出演装傻大片事先是不知情的,但伍举的忠直,对演戏上瘾的熊侣来说是最理想的群众演员。伍举对熊侣的荒淫好乐极为不满,堂堂国君怎么像个江湖混子?不知就理的伍举进宫劝熊侣好歹给英明的祖先留一点颜面。

熊侣为了不使演技穿帮,还特意增加了剧情和道具,当伍举进殿时,熊侣正“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这边亲一下,那边摸一下,可谓风声雨声浪叫声,声声入耳。

因为熊侣事先有令,敢谏者死,所以伍举隐讳地讽刺荒淫的楚王,“臣在三年前发现山上有一只鸟,这只笨鸟即不去外面捉虫吃,也不像其他鸟儿一样鸣叫,敢问大王,这是一只什么鸟?”

伍举拐弯抹角地劝熊侣要迷途知返,此时的熊侣自然不能说自己在演戏,只能同样隐讳地回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这就是著名成语“一鸣惊人”的原始出处。

三年的表演生涯想必让熊侣非常痛苦,但从形势上看,楚国政局应该是朝着有利于熊侣的方向发展,至少三年的隐忍期差不多已经过去了,所以熊侣才有底气告诉伍举:属于我的时代即将到来,老夫子再忍忍吧。伍举听出了熊侣的弦外之音,欢天喜地地出去了。

熊侣的装傻充愣,除了迷惑权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熊侣通过下敢谏者杀的命令来考查群臣对自己的忠诚度。在如此政治高压之下还敢冒死进谏的一定是忠臣,所谓“国有诤臣不败其国”。

为了再发掘忠直之臣,熊侣的火越烧越大,过了几个月后,熊侣的“荒淫指数”急速上升,史称“淫益甚”,不定能玩出什么花来。楚王的荒淫激起了大夫苏从的强烈反感,他冒死上书,在熊侣“敢谏者斩”的威慑之下,苏从大义凛然地表示自己的立场:“用臣一条命来换大王的浪子回头,臣认为是值得的。”这句话深深感动了熊侣,而且熊侣很欣赏自己的演技,果然又钓上了一条大鱼。

熊侣应该是到了亲政的年龄,正好顺水推舟,“罢淫乐,听政”。熊侣亲政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整肃吏治,其实就是清洗异己,重新构架由自己绝对掌握的朝局。在此之前,楚国朝廷中大略有几百名官员,但这些人要么不是自己的心腹,要么庸庸无为,必须拿掉这些人,换上自己的人马或有志于朝政清明之臣。

不过这几百名官员再不符合熊侣的要求,也罪不至死,贬官即可,但熊侣把这几百名官员悉数诛杀,另选几百名中意的官员充数。谁都不会想到一个只知道吃酒耍钱嫖女人的君主会如此腹黑手辣,其实站在熊侣的立场上,这很好理解,这就是以杀立威,从而警告官场上所有的异己者,特别是斗氏家族,有不从寡人者,皆从此例!

直到此时,熊侣认为自己已经不用再表演了,摘下“荒淫”的面具,以刚硬霸道的面目公示天下,以贤臣伍举、苏从为执政,正式拉开了楚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霸业大幕。等熊侣的反对者醒悟过来,已经晚了,熊侣已经将权力牢牢控制在手中。

权力是每一个政治人物的生命,特别是对名义上拥有至尊地位的人来说,没有权力也就失去了人生存在的意义。换句话说,权力就是政治人物生命的那个1,其他的都是0,失去了1,即使后面有一万个0也是无用功。所以对于熊侣来说,无论他有多么远大的志向,首先必须把权力收回来。

熊侣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阶段的资源原始积累,接下来就是第二阶段,即上面讲的“灭烛绝缨”,也就是凝聚人心,树立自己的威信。在熊侣收回权力时,楚国上下对于熊侣杀庸吏进能吏一致叫好,“国人大悦”,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

明嘉靖皇帝新即位时,天下也是普遍拥护,歙歙向治,认为可以收拾正德留下的烂摊子,结果呢?比正德时还不如!熊侣能在多大程度上整合人心,收壮士为己用,将对楚国国势产生重大影响。

关于熊侣收拢人心,《说苑·复恩》讲了一个著名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很好地说明熊侣在收拢人心方面做的积极有效的工作。有一次熊侣在宫中设宴招待文武百官,为了表示对大家的尊重,熊侣特意把自己的爱姬叫出来陪酒,大家在一起开怀畅饮,向同僚讲述各自在宦海沉浮的苦与乐。

因为是傍晚开宴,所以天很快就黑了,侍者自然要点燃蜡烛。不知道是不是殿上起了大风,把殿上的蜡烛全部吹灭,大殿顿时变成了黑风山,伸手不见五指。

还没等熊侣下令重新点亮蜡烛,漆黑一片的大殿上突然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间以一位美女的轻声呵斥声。等熊侣反应过来,坐在他身边的许姬已经怒不可遏地向她的男人揭发在座的一位将军对她非礼。

事情过程很简单,许姬身旁坐着一位将军,据称名叫唐狡。唐狡可能是仰慕许姬的姿色,但平时他根本不敢对王的女人有非分之想。现在大殿烛光熄灭,唐狡突然来了邪念,趁乱揩了许姬的油水。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许姬有把子力气,双方在缠斗中,许姬一把扯下了唐狡头盔上的缨子。这就是物证,许姬也说了,只要大王点燃蜡烛,看看谁的帽子上没有缨子,谁就是大流氓。

熊侣坐的位置应该距离许姬与唐狡不远,二人之间的缠斗,熊侣听声音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熊侣已经辨认出来此人是谁。男人最恨别的男人给自己戴绿帽子,何况是自己的下属,此时的熊侣有一万个理由将这个淫贼揪出来,拉出去枪毙十次都不够解恨的。

熊侣做出了一个让许姬惊讶得合不上嘴的决定——他要求所有与会官员都把自己冠上的缨子摘下来,说谁再戴帽子饮酒,就是对寡人的不尊重。大王发了话,群臣都按要求摘掉缨子。当最后一个人摘掉缨子后,熊侣下令重新点燃烛火,大殿上光明温暖,大家继续饮酒作乐。

唐狡心里很清楚,这是楚王有意给他解围,虽然他嘴上不说什么,但心里激动得无以名状。以他犯的这条淫乱大罪,就算楚王当众不予追究,以后他还有什么脸面在官场上混?

而且更重要的是,此人还不是熊侣的心腹人马,最多算是二线。熊侣突然发神经似的来这么一手,说到底,还是在片场上飙戏,甚至不排除一种可能:许姬和熊侣在演双簧,许姬扮黑脸,熊侣扮红脸,由许姬把这个色鬼引出来,然后由熊侣当众展示自己的大度。

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楚庄王大度容色鬼的真正目的是拉拢军方人士,急需在军界扩大自己的威望,只要攥紧了枪杆子,天就塌不下来。所以许姬告发唐狡无礼时,熊侣首先揽过:“这场宴会是寡人安排的,醉后非礼也是寡人的过错。”特别是熊侣后边紧跟了一句:“若察而罪之,显妇人之节,而伤国士之心。”这句话实际上是说给军界人物听的,这里的“士”主要还是指武人。

三年后,在楚国进攻郑国的战役中,唐狡拼了老命奋勇杀敌,为楚军大胜立下头功,熊侣问他为何如此拼命,唐狡回答:“当年臣对许姬非礼,蒙大王不杀,无以为报,是矣愿肝脑涂地,用颈血湔敌久矣。”

熊侣替下属掩过的目的也在于此,宋江强行把美女扈三娘许配给矮脚虎王英,也是这个道理。冯梦龙还煞有介事地写了一首诗称赞熊侣:暗中牵袂醉中情,玉手如风已绝缨。尽说君王江海量,畜鱼水忌十分清。

如果说“一鸣惊人”的把戏是熊侣针对文官的拉拢,那“灭烛绝缨”则是熊侣专门收买武官的,这两步都非常关键。任何一个政权对外争霸,都首先必须做到内政清明,团结高效,而且要有一支分析判断能力强悍的智囊团,给君主提出智力支持。

比如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全国乏食,楚国周边的部落,如戎、庸、百濮接连造反,楚国上下人心惶惶。楚国高层都倾向于迁都,从而避开夷人锋芒。

面对朝野盛行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司马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贾(孙叔敖之父)给予了严厉批判,说我们能逃到哪去?我们能去的,敌人就不会跟着去吗?现今之计,唯有与庸人一战,打退三敌中最强大的庸人,百濮将不战自退。

熊侣半信半疑地采用了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贾的计策,果然十五天后,百濮人就自行退兵。失去了百濮的支持,庸人陷入单兵作战的苦境,熊侣在政治上采取“远交近攻”,联合秦、巴等国围剿庸人,在战术上采取“将取先予”,将庸人主力吸引出来,然后楚军分成两队,包抄其后,一战灭掉庸国。

这是熊侣为了争霸天下打响的第一枪,意义非常重大,但如果没有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贾的阻止,熊侣有可能像宋真宗赵恒那样,面对强大的契丹兵迁都南逃,一切就不可收拾了。

这是熊侣重视文官的好处,而在武官方面,虽然有关熊侣在军队思想工作方面的史料不多,但根据“灭烛绝缨”的故事可以推断出熊侣平时是如何养人用人的。一支强大的军队,要在上、下两方面下足工夫:上者,培养忠诚的军事干部;下者,训练精兵,做好这两篇文章,将无往而不胜。

文攻武备相继完成后,接下来就是等待国际时局的变化,强势出击,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毋庸讳言,自楚成王时代,楚国基本完成了超级大国的骨架,楚国北上争霸最大的敌人就是晋国。在晋、楚之间,夹杂着郑、宋、陈这些中小国家,其中郑是楚的铁杆同盟,宋则和晋穿一条裤子,而陈国则是墙头草,哪边风大就往哪边倒。

根据《史记·楚世家》的记载,在熊侣即位的第六年(前608),楚军大举北上,将晋的同盟国宋打得鼻青脸肿,获兵车五百乘。这是一个非常辉煌的胜利,在战略上讲,削弱宋国,等于砍掉了晋国的一条胳膊。

更让熊侣扬眉吐气的是,楚军的一部由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贾率领,在郑国的斐林(今郑州东南)大败前来援救郑国的晋军,生擒晋国的名大夫解扬,算是给城濮惨败报了一箭之仇。

虽然这场战役规模并不大,但此战之后,晋国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和楚国的竞争中略处下势,史称“不竞于楚”。情况有些类似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全球竞争中被苏联甩在身后。

此时的楚国能强悍到什么程度,有两个人可以出来做证,一是楚国令尹斗越椒,在第二年(前607),晋国执政赵盾率诸侯军进攻郑国,斗越椒奉熊侣之命北上救郑。在临行前,斗越椒说了一句非常霸气的话:“要想得到诸侯的真心拥护,就首先要把他们打服,晋国也没什么好害怕的。”这是斗越椒针对国内某些人的畏难情绪说的,想必这也是熊侣的真实想法。

第二个人就是晋国执政赵盾本人,在听说斗越椒率楚军急驰北上时,他立刻解散了诸侯军,溜回晋国去了。虽然赵盾嘴上说有意撤军让斗越椒取得胜利,以骄其志,为楚国的君权与相权之争埋下伏笔,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赵盾有战胜楚军的实力,他还有必要玩这一招败战计吗?

赵盾对楚国“退避三舍”,实际上等于承认楚国已经有资格与晋国争霸天下,而这又对熊侣巩固在楚国的统治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至少在熊侣彻底铲除以斗越椒为代表的斗氏家族的过程中,赵盾无形中是“帮”了忙的。

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05年七月九日,此前斗越椒和时任工正的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贾互相撕咬,斗越椒棋高一招,送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贾上了西天。在忍无可忍之下,熊侣发起了对骄横跋扈的斗越椒的总攻,交战的地点在皋浒(今湖北襄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熊侣还挨了斗越椒的两记冷箭,最终还是把斗越椒踢下地狱,灭若敖氏(即斗氏)之族。

这是一场权力内战,但其影响不可低估,因为在此之前,楚国的对外扩张是由熊侣和斗氏家族共同完成的,斗氏对于熊侣的威胁始终没有解除。现在除掉了斗氏,熊侣完全收回了最高权力,这可以使熊侣完全从内战中抽出身来,心无旁骛地经营他的争霸事业。

这场内战是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贾在熊侣面前构谄子扬,熊侣杀子扬而引起斗越椒恐慌情绪引起的。表面上看,熊侣要为此负一定责任,但这完全有可能是熊侣暗中授意春秋原来是这样——一鸣惊人楚庄王贾出场扮黑脸,以此激反斗越椒。综合来看,这应该是熊侣密谋已久的夺权计划。

上面讲了斗克和公子燮的野心比西瓜还大,实际上熊侣的野心比冬瓜还大,如果说刚即位时还出于维稳权力考虑装装孙子,现在连面具都摘下来了,直接以野心家的身份窜到台上跳大神。

在杀斗越椒的前一年(前608),楚国北线扩张的力度越来越强,由熊侣亲自率军北上,讨伐位于今河南洛阳西南的陆浑戎。因为陆浑戎的地盘紧挨着东周雒邑,所以熊侣“凑巧经过”雒邑,在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耀武扬威,向天下宣示自己的强壮肌肉。

楚人北上示威,周王室不得不表示“欢迎”,周定王姬瑜派大夫王孙满出城“犒军”,熊侣并不讳言自己此来的目标,“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众所周知,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拥有象征天下至尊地位的鼎,楚王问鼎,其意不问可知!

王孙满说了两句自相矛盾的话,堵上了熊侣的刀子嘴。一句是“兴亡在德不在鼎”,一句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警告熊侣不要轻举妄动,熊侣很听话地结束了“观兵于周”,撤了回去。

表面上看,王孙满是胜利者,实际上熊侣根本就不可能有灭东周的任何计划,除非他疯了。周天子的铝合金招牌在当时还是非常有号召力的,即使狂悖如郑庄公射了天子一箭,还得乖乖地向天子认错。熊侣在天子面前耍大刀的目的还是政治性的,向天下宣告楚国将“问鼎中原”的战略企图,楚国有能力与晋国一争高下,让中小诸侯准备站队。

在争霸的过程中,熊侣仿效中原大国如齐、晋等,重视塑造本国的政治形象,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充满爱心的国际维和警察。齐桓公姜小白能当上武林盟主,不在于齐国的军事能力一超独大,而在于齐国政治上的正义性和正当性。

虽然春秋无义战,但各大国争霸时都要披着一件仁义道德的外衣,熊侣自然不能免俗。在公元前599年,楚的仆从国陈国政坛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桃色丑闻,陈灵公和大夫孔宁、仪行父与陈国第一美女夏姬勾搭成奸,这三个无耻奸夫居然穿着夏姬的衣服在朝堂互相显摆。后来三个奸夫在大夫夏徵舒(夏姬的儿子)家喝酒时,因为三人拿夏徵舒开不恰当的黄色玩笑,从而激怒了夏徵舒,一刀送母亲的奸夫陈灵公上了西天。

陈国内部的权力更迭,按常理说和楚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但由于陈的地缘优势突出,一旦陈背楚归晋,楚则门户洞开。熊侣在陈国内乱后的第一时间就出兵北上,夏徵舒无兵无势,很快就被熊侣除掉。

出于战略上的考虑,楚国准备废掉陈国的诸侯编制,改为楚国直辖的一个县。从地缘政治学上来看,熊侣此举无疑是正确的,楚军废陈为县,并驻军于陈,将有效地阻击晋军于楚国本部之外。

楚国大夫申叔时看到了隐藏在正确战略选择背后的问题,夏徵舒杀陈灵公,楚国杀夏徵舒为陈灵公报仇,本来是楚国在国际上树立自己维护正义形象的绝佳机会。如果楚夷陈为县,就等于向天下承认楚国要逐一消灭所有中小诸侯国。这会使中小诸侯国对楚国产生恐惧心理,从而影响楚国整合国际战略资源,毕竟楚国还没有消灭天下诸侯的实力。

在申叔时的劝说下,熊侣恢复了陈国主权,并把逃到晋国的陈国太子妫午迎回来立为陈侯。熊侣顺应时代的举动引起了国际上一片叫好,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对熊侣大加赞赏:“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

孔子估计是老糊涂了,熊侣什么时候也没轻过千乘之国,他放弃吞并陈国,实际上获得了更大的政治胜利,熊侣什么也没失去。熊侣没孔子那么迂腐,成天讲什么仁义道德,熊侣眼中只有利益,赤裸裸的利益。

熊侣放弃千乘之国陈国,其实是为了对付对楚国称霸最具威胁的万乘之国晋国,熊侣可以对陈国让步,但他绝不能对晋让步,如同美国和苏联都不会放弃属于自己的半块蛋糕。难以想象如果孔子坐在熊侣的位置上,楚国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估计下场不会比宋襄公好多少。

宋襄公演技不错,但问题在于国力太弱,无法支撑起他的大国梦想。熊侣的运气较好,从祖、父手里接过了一个初具雏形的超霸,而且熊侣的演技绝对是影帝级别,所以熊侣的蛋糕做得比宋襄公大是很正常的。换言之,熊侣懂政治,而宋襄公只懂廉价的“仁义”。

熊侣精湛的演技还集中在另外一场大戏中,就是发生在公元前597年的著名的邲(今河南荥阳)之战。这场邲之战以楚国大获全胜而告终,也同时终结了晋国的五十年霸业,熊侣以征服者的姿态正式站在历史的前台,成为当时天下人心服口服的霸主!

熊侣能成为春秋五霸中铁打不动的三位之一,靠的就是这场震惊天下的邲之战。关于这场争霸战,将用单独一章篇幅讲解。这里只讲一个细节,就是楚军获胜者,大夫潘党劝熊侣把晋军的尸体聚成京观,向天下展示楚国超强的武力。

相比中原文明系统更成熟的晋、齐等国,楚国一直被所谓的“文明国家”视为不知仁义为何物的野蛮国家,到处杀人放火,在国际上的政治形象比较臭。熊侣刚刚通过“捉放陈”树立了一点江湖威信,如果这时侮辱晋军的尸体,必将激起中原文明区国家的强烈反弹,对楚国没有半点好处。

不知道是熊侣自己的政治见解,还是有江湖高人暗中点拨,熊侣拒绝了潘党的建议。熊侣也是个碎嘴子,洋洋洒洒地给潘党上了一堂政治课,但简而言之,熊侣的理由是“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晋军虽然被杀,但他们忠君爱国,并没有做错什么,如果聚为京观,是对死者的严重侮辱,这种缺德事我做不出来。

特别让后人钦佩的是,熊侣还给后人留下了一条关于军事的重要哲学解读,就是在江湖上经常被提到的“止戈为武”。熊侣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但不能迷信武力能解决所有问题。

熊侣赋予了“止戈为武”两重重大含义,一是“禁暴”,二是“安民”。在“无义战”的春秋时代,熊侣提出武力是“禁暴”手段的主张,无疑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仅凭这一点,吹捧熊侣是军事思想家毫不为过。

晋楚邲之战的导火索是楚国进攻郑国,郑国不堪楚国重击,苦撑了三个月后,郑襄公姬坚肉袒牵羊出降。为了防止楚军对郑人施暴,姬坚把一切责任都揽在自己头上,说得非常悲情。

熊侣被姬坚的忍辱负重感动得一塌糊涂,当众称赞姬坚以国君的身份能忍受这份屈辱,足见姬坚平时是热爱郑人的。就凭这一点,熊侣决定不再对郑国提出非分的要求,甚至为此还拒绝楚国有功将士分功的请求。

熊侣懂得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他,在邲之战中,郑人感激熊侣的不杀,倾全国之力帮助楚军干掉了晋军。更重要的是,在邲之战后,楚国不但在军事上确定了霸主地位,从江湖道义上,楚国也树立了大国威信,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春秋无义战不假,但正因为如此,才凸显“义”的重要性。熊侣之所以能继齐桓、晋文之后真正意义上地称霸,说穿了,就是熊侣懂得如何去平衡军事与政治的关系,以慈悲为怀,以百姓为念,哪怕这种感情是装出来的,总比赤裸裸的暴力更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后世之所以把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奉为最主流的春秋五霸,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都标榜仁义,至少他们在这方面做得要比阖闾、勾践好。

阖闾和勾践论霸业,远在宋襄、秦穆之上,但他们的道德品质实在太差,阖闾弑兄篡位,当众强奸楚王夫人,勾践忘恩负义杀夫差和文种,所以从道德角度来看,阖闾、勾践不入五霸是有道理的。宋人苏辙有感而叹:“楚庄王克陈入郑,得而不取,皆有伯者之风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38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