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门话题 > 还原历史

晚清原来是这样——宫廷杂记:皇帝家的那点事

历史大观园 还原历史 2020-06-21 11:50:05 0

1、道光吝啬:连个片儿汤都吃不上

古今皇帝中,道光皇帝可能是最节俭或说最吝啬的,《清稗类钞》里说,道光有条套裤,膝盖处不小心弄破了,后让内务府的人在上面缀了一圆绸,即所谓“打掌”。大臣们见了,纷纷效仿,也在膝间缀一圆绸,竟然风行一时。

有一次,道光召见军机大臣,正好大臣曹文正离御座近,道光见其膝间有缀痕,便问:“你这套裤也打掌了?”曹文正说:“改做太花钱,所以还不如补缀一下。”道光问:“你打掌化了多少钱?”曹文正说:“要银三钱。”道光大吃一惊:“外面东西真便宜!我这里,内务府说要银五两。”

道光由此对内务府的人起了疑心,便又问曹文正:“你家吃的鸡蛋,要多少钱?”曹文正是个聪明人,他怕得罪内务府的人,便诡称:“臣小时患气病,从来不吃鸡蛋,所以我也不知道鸡蛋的价钱。”

幸好曹文正没说。之前也有个笑话,说乾隆某次早朝问大臣汪文瑞:“你这么早来,可在家里吃过点心?”汪文瑞答:“臣家里穷,每天早上不过吃四个鸡蛋而已。”乾隆愕然:“鸡蛋一枚,需要十两银子,我都不敢吃多,你一天吃四个,还敢说自己穷?”汪文瑞知道内务府的人搞鬼,但也不敢明说,只好敷衍道:“外面卖的鸡蛋,都是些残次品,没法与宫中贡品相提并论,所以我家买的都是便宜货,不过几文钱罢了。”

《清室外纪》中说,道光到了老年,越是小气。宫中膳品,本沿袭旧例,有时道光想吃某样东西了,但听说这东西太贵,往往又忍住,不让宫里的人去买。道光禁欲不消费,弄得内务府的人大为头疼,怨言多多。不过,他们还是有办法来对付道光的。

有一次,道光想吃片儿汤,让内务府的人按他说的制法去做。内务府报告说,若是按皇上的做法,就必须另盖一间厨房,并请专人来负责,这样的话,请上面拨经费六万两来办理此事;另外,还需要一万五千两的维护费。道光大皱眉头:“朕知道前门外有一饭馆,能做此汤,每碗不过四十文。算了,以后每天就让太监去买吧。”

几天后,内务府的人报告说,前门外的饭馆已关门,原因不明(估计里面大有文章)。道光叹道:“朕向来不为口腹之欲而滥费国帑,没想到朕贵为天子,而想吃一碗片儿汤都办不到,真是可叹啊。”

内务府的人其实是想找个借口来造厨房,这样可以中饱私囊,由于伎俩没有得逞,道光就吃不到片儿汤了。正所谓“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说来容易做来难,就好比道光皇帝,虽然他贵为天子,但久居深宫,未必不为群小所摆弄,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b、咸丰震怒:修个门要五千两银子

《南亭笔记》中说,咸丰亲政时,和他父亲道光皇帝一样躬行节俭。有一次上书房的门枢坏了,内务府请求换个新门,咸丰没批准,说修理一下还可以继续用。后门修好了,内务府的人报账说费银五千两。咸丰勃然大怒,下令讯问有关人员到底怎么回事。下面的人见咸丰认真了,慌忙说数字报错了,是五十两,这事才算了结。

另有一次,咸丰有一条新的杭纱套裤,因不小心烧了个约蚕豆瓣大的窟窿,左右太监说丢了吧,咸丰再三惋惜,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尽量给补补吧。”咸丰后才知道,这样补一下,下面的人竟然报销了数百两银子。听到这里,咸丰慨然叹道:“做皇帝想勤俭都不容易,何况是奢侈呢?”

勤俭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皇帝想给臣民们做个榜样,这本来也是好事,但好事最终办成了坏事;本想节省点钱,可下面的人去办理时,反而大大增加了成本,这就未免不是一种讽刺了。

《南亭笔记》中说,光绪大婚时,阎敬铭正做军机大臣,内务府承办一百个皮箱,每箱报价银子六十两。阎敬铭大为惊讶,便上奏慈禧太后:“外间购买皮箱,每个至多不过六两,内务府浮冒之弊,可想而知。”慈禧太后摇头说:“恐怕没这么便宜吧。”阎敬铭知道内务府的人在搞鬼,便坚持说就是这个价格。慈禧太后也是小气人,便说:“既然如此,半月之内,你就试着代我买一百个。”

第二天,阎敬铭拿着银子去市场上购买,不料皮箱店居然全部关了门。阎敬铭大为惊奇,便敲开一家皮箱店,问老板这是怎么回事,老板说:“昨天老公(太监)来吩咐,半月内不准开张交易,如有违反,必将货物打成粉碎,今后甭再开店了。”无奈之下,阎敬铭只得让人带信到天津赶紧买了送到北京。不想半月过去,事情竟然没有办成,原来送信的亲随也被内务府用一千两银子买通,连人带信,早已逃之夭夭,阎敬铭只能徒呼奈何。

历史上很多时候,皇帝不坏,但身边的人太坏;上面的政策很好,但下面执行起来就乱套了,积习难返,简直防不胜防。正如那句俗话说的,“歪嘴和尚念倒经”,再好的经文到了歪嘴和尚那里也会念歪掉,而念歪的人,总有各种借口来为自己推脱责任。

c、叔侄翻脸:同治罢免恭亲王

圆明园被焚是慈禧太后一生中最为痛心的事,在之后的十余年中,天下太平,颇有“同治中兴”之相,慈禧太后的“姨太太心理”发作,便打算在同治亲政后退居二线,享享清福。但是,重修圆明园耗费巨大,预算在一千万两白银,这对大清帝国的财政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在慈禧的授意下,同治提出重修圆明园,但很快便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御史沈淮、游百川上疏请停园工,但同治以慈禧太后的旨意明告谏者,坚持要进行这一浩大的工程。《谷亭随笔》中记载,游百川上奏后,同治立刻召见他,并大骂道:“你也有父母,岂有父母想要的,而故意违抗的吗?”游百川说,皇太后想颐养天年的话,不如就近增饰西苑,作为临幸之地,一来容易建造,二来费用低很多。同治说好,那你现在就写个奏章,我交上去。说完,把御笔丢给游百川,让他当场就写。游百川战栗道:“不敢。”同治说:“朕让你写,不必废话!”游百川不得已,只好当场写好交给同治。

事情还没这么快完。没多久,由于财力窘迫,恭亲王奕訢和十位御前大臣联名上书,请求停修圆明园。同治拿到折子没看两行,就勃然大怒:“我就不停工,你们拿我怎么办?你们唧唧歪歪的想干什么?”

恭亲王见这少年皇帝说出来的话极没水准,便壮着自己是皇叔,说:“折子上说的不仅仅是停工一事,还有其他事情,请容臣慢慢宣诵,逐条读讲。”但恭亲王还没讲两句,同治便拍桌子骂道:“你这么喜欢说,朕这个位置让给你来做,行了吧?”

御前大臣文祥听到这混账话,当时又急又气,晕倒在地。同治见老头晕了,命人扶出后也想开溜。但恭亲王把他拦住,非要把话说完。同治开始还嘴里嘟囔,等到恭亲王说到微行出游一条,同治才紧张起来,他开始还死不承认,直到恭亲王把时间地点和证人都摆出来了,同治这才没话可说。

被恭亲王抓着小鞭子后,同治怀恨在心,随即草拟了一份上谕,说恭亲王和御前大臣“跋扈弄权,欺朕年幼”,奕訢、文祥、沈桂芬、李鸿藻等十人“朋比为奸、谋为不轨”,将十人革去一切差使。

这下事情闹大了。两宫太后得知后,只得出面调解,将同治训斥一番。当日,两宫垂涕于上,同治长跪于下,慈禧太后说,十年以来,无恭亲王何以有今日,皇上少未更事,昨著即撤销云云。此时的慈禧太后还算清醒,虽然她和恭亲王有矛盾,但当时要缺了恭亲王,大清王朝还真运转不灵。

在停修圆明园的问题上,恭亲王等暂时取得了胜利。同治在各大臣的压力下,只得传旨停工。但是,恭亲王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他不但得罪了同治,而且也得罪了慈禧太后。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包括恭亲王在内的一批军机大臣被黩退,直到十年之后,恭亲王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重新起用,但此时的他,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恭亲王了。恭亲王中间被废的十年,本是他作为政治家最黄金的十年,但因慈禧太后的意气用事,一代中兴名臣,就此了结。

d、买官碰壁:光绪罢斥文盲道员

《四朝佚闻》中说,光绪时内务府下有个叫玉铭的旗人,本是个木商,靠做皇宫的生意赚不少钱,当时颇善于花钱打点关系,讨得上头的欢心,后还掏了大把银子出资赞助修建颐和园,老佛爷心里一高兴,就让人授予他四川盐茶道。不过,玉铭只是个商人,而且还是个文盲商人,哪里懂得什么做官。他去做官,不过是想着好好捞一票。

盐茶道是个肥差,玉铭得授后,屁颠屁颠的赶去谢恩,光绪见此人说话和举手投足都粗鄙不堪,一点都不像读书之人,便觉得大有问题,于是问:“你原来在哪个衙门当差啊?”玉铭答不上来,便说:“奴才一向在某某木厂当差。”

光绪一下没反应过来,哪有木厂叫衙门的?于是又问了一遍,究竟在哪个衙门当差。玉铭见光绪不明白,便说:“皇上您不知道某某木厂啊?那可是西城第一大木厂,皇宫里的木料大多是那里来的,奴才一向在那里管事。”光绪这才明白过来,哂然笑道:“那你就是木厂掌柜罢了。既然木厂生意这么好,那你干吗不做下去,反要去做什么官呢?”玉铭是个粗人,直言快语:“奴才听说四川盐茶道挣的钱,要比木厂多好几倍呢。”

光绪本就很不高兴,听了这话,便冷笑道:“你想做官,可会国语(满语)吗?”玉铭说:“不会。”(当时满人已大部分汉化,已不知道满文为何物了)光绪哼了一声,问:“会写汉文吗?”玉铭心里没底,嗫嚅了半天,才低声说:“会。”光绪便问:“你读过什么书?”玉铭说:“读过《百家姓》和《大学》。”光绪听后,便把纸和笔掷到地上,命一太监将他引出去写好自己的履历再交上来。

可怜玉铭同志其实是个文盲,哪里会写什么字?他老人家在乾清宫的阶上,写了半天也写不出什么来,这时光绪帝又命缴卷。光绪拿过玉铭写的东西一看,只见上面似乎有“奴才玉铭,某旗人”几个字,字大如茶杯,还东倒西歪,笔画都看不清楚,就连“玉铭”两字也没完全写对,简直就是乱七八糟。光绪大怒,立刻命相关部门查明这到底怎么回事。

事情当然很简单,就是花钱买官罢了。

这上头一认真起来,玉铭的四川盐茶道随后也就被撸了。只可怜玉铭不但空欢喜一场,还白白浪费了大把银子。玉铭失官后,又跑回木厂重操旧业,后在承办醇亲王祠庙工程时贪污公款。事发后,为逃避官府追捕,玉铭最后只好剃发为僧,遁入西山佛寺,他那卖官被罚写字的故事,一时被传为笑柄。

和玉铭遭遇相似的还有个叫鲁伯阳的人,他也是靠花钱买到苏松太道,但到江南后,正好碰到刘坤一做两江总督,刘总督知道他的底细,故意不让他上任,数月后,便找了借口将他弹劾开缺。鲁伯阳当时被气得半死,据说他为买这个官,前前后后总共花了七万两银子,竟然一天官都没做成,最后弄得血本无归。鲁伯阳一气之下,便看破红尘,跑去做了道士。

卖官路上跌跟头,这“一僧一道”的事,颇值得世人引以为鉴。

e、溥仪登基:一语成谶“快完了!”

1908年,慈禧太后临终前钦定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继位。溥仪当时只有3岁,根本不懂事,见太监来抱他,连哭带打的,死活不依,最后在父亲醇亲王载沣的陪同下,由乳母哄着,半睡半醒的进了宫。

半个多月后,紫禁城内为小皇帝准备了庄严的登基大典,只可惜溥仪不像康熙小时候,好好的一个庆典被这个大哭大闹的小朋友弄得是十分尴尬,大煞风景。

原来,皇帝登基时,必须要经过一道道繁琐的程序,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内务府大臣和侍卫们的叩拜,紧接着又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等等,小孩子的注意力哪能经得起这样来回的折腾。还没等接受正式朝拜,溥仪早已是鼻涕眼泪直流,哭着嚷着要回家,回自己的家(醇王府)。

《澄斋日记》里记载了这样一出滑稽戏。还在中和殿时,那些内务府大臣刚刚开始行三跪九叩礼,溥仪已开始放声啼哭,偏偏小皇帝的声音还特别高,特别尖,空荡荡的大殿本就有扩音的效果,弄得那些大臣们拜也不是,不拜也不是,哭笑不得,最后只能匆匆行礼完毕,再由太监们强行抱到了太和殿。

文武百官早已在太和殿里等待,小皇帝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人,吓得直哭着往外跑。这时,醇亲王载沣赶过来,他在大臣们的众目睽睽之下,抱着哄了半天,好不容易把小皇帝弄到了高大庄严的宝座之上,载沣侧身半跪在小皇帝的旁边,防止溥仪从宝座上溜下来,一边连声叮嘱他别乱动,一会就好了。

小皇帝不听,哭着嚷着说:“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大臣们不知所措,不知道是拜好还是不拜好,载沣在一边也是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命太监上来按住小皇帝,然后招呼大臣们赶紧行三跪九叩礼。

正到大臣们开始拜时,小皇帝因身体被按住,动弹不得,结果更是放声大哭,堂堂太和殿内,充斥的全是小皇帝的哭叫声。载沣也觉得这样实在不成体统,只好低声劝慰儿子说:“不要哭了啊,一会就完了,快完了哪!”

载沣连说了好几遍,小皇帝这才收声不哭,登基大典也就这样草草收场。事后,大臣们私下里议论,说摄政王载沣怎么能在皇帝登基时说什么“快完了”这样的话,未免太不吉利了!

果不其然,3年时间不到,大清王朝便轰然倒塌,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就此结束——载沣的预言还真准。

无独有偶,“快完了”的笑话在“张勋复辟”时又闹了一次,当时段祺瑞的“讨逆军”派了几架飞机到城内投炸弹,飞机在皇宫上盘旋。吓得那些宫女和太监们钻桌子的钻桌子,钻床的钻床,一片混乱。惟有溥仪开心得要命,他也不怕,飞机来时就躲在屋檐下,飞机一飞走,就跳出来对那些宫女太监们拍手大喊:“快出来罢,完了完了!”

瑜太妃听到后很生气,跑出来大骂溥仪:“你小时候坐朝就爱哭,你父亲说‘快完了’,这下好,果然没两年清室就完了;现在恢复王室尚未成功,你又在这里大喊大叫‘完了完了’,大清还有什么指望?”结果,这次又应了溥仪的话,复辟不过半个月就“完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rmht/hyls/1025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