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周瑜是如何评价刘备的?为什么周瑜把刘备和曹操并列大敌?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这是历史的魅力,今天来讨论“周瑜评价刘备”的话题,或许有您所想了解的答案。

周瑜是如何评价刘备的?为什么周瑜把刘备和曹操并列大敌? 刘备,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建安十三年,刘备联合孙权,与周瑜率领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刘备从孙权手中借的荆州江陵(南郡),占据荆州五郡。周瑜以枭雄目之,刘巴以谁人视之,司马懿以诈力鄙之,孙权以猾虏呼之。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注引《江表传》说:“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这是周瑜在生命垂危之际给孙权信中的一段,说明周瑜最为担心的两件事,一是“曹公在北”,一是“刘备寄寓”。曹操是当时最大的割据者,统治着大半个中国,对赤壁之战的失败当然是不会甘心的。至于刘备,则是赤壁之战的同盟者,据有荆州的一部分,孙吴方面认为,荆州是刘备所“借”的,所以称为“寄寓”,即寄居孙吴所属的荆州,但势单力弱,一般说来不可能影响到江东的安全。但为什么周瑜将他与曹操并列,认为是大敌之一?这即是将加以讨论的问题。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说:“(周)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对“枭雄”一词,《文选》卷四四陈孔璋(陈琳)《为袁绍檄豫州》五臣注说:“(张)铣曰:‘枭,恶鸟也;雄,强也。’”所谓“恶鸟”,传说枭生而食母,比喻惯于反噬的恶人,前引周瑜遗疏所说“刘备寄寓,有似养虎”,所谓“养虎”即“养虎自遗患”(见《史记·项羽本纪》),对待曹操、陶谦、刘表,刘备的行径即是如此。后有详论,兹不赘说。

如何对待“枭雄”刘备?应该是周瑜念念不忘的一个大问题。《三国志·魏志·程昱传》说:“太祖(曹操)征荆州,刘备奔吴。论者以为孙权必杀备,(程)昱料之曰:‘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权果多与备兵,以御太祖。”程昱这个估计是正确的,在当时情况下孙权不可能杀刘备,赤壁之战后更不可能杀刘备。但除“杀”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办法,使刘备不能为患?据《周瑜传》,周瑜的策划是:“愚谓大计宜徙(刘)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关羽、张飞),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三国志·蜀志·庞统传》说:“先主(刘备)与统从容宴语,问曰:‘卿为周公瑾(周瑜)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孙权)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统对曰:‘有之。’备叹息曰:‘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诸葛亮)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所记载的同样是周瑜的这个策划。

周瑜是如何评价刘备的?为什么周瑜把刘备和曹操并列大敌? 周瑜,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建安十三年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赤壁之战后,向孙权献计软禁刘备,直接管理刘备阵营的军队部属,孙权认为曹操在北方仍需牵制,又认为刘备恐怕难以控制,所以没有采纳。周瑜评价刘备以枭雄之姿。

如何评价这个策划?应该说,从孙吴长远利益出发,周瑜的策划是明智的。“曹公在北”,这是劲敌,当然必须联合刘备以对抗曹操,程昱估计孙权不可能杀刘备的理由同样在这里。但是,刘备的“枭雄”行径及其以往的经历,说明“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也不能不有所警惕。因此,从当前出发,周瑜提出的是“曹公在北”,从长远出发则是“刘备寄寓”,预防刘备在时机成熟时反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周瑜的策划是“徙备置吴”,将刘备留在江东,使之不能反噬;同时,对关羽、张飞来说,有刘备作为人质,他们也不敢有所异动。

尽管孙权没有接受周瑜的策划,但却采取另一途径对刘备加以监视。《三国志·蜀志·刘备传》说:“(刘)琦病死,群下推先主(刘备)为荆州牧,治公安,(孙)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孙权之妹,非同一般。同书《法正传》说:“初,孙权以妹妻先主(刘备),妹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同书《赵云传》注引《赵云别传》也说:“此时先主(刘备)孙夫人以(孙)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这位孙夫人不但“骄豪”,“才捷刚猛”,“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而且统率有一支孙吴的“吏兵”,“纵横不法”,说明刘备“衷心常凛凛”,完全不是偶然的。后来诸葛亮曾经说过:“主公(刘备)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曹操)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法正传》)显然,所谓“进妹固好”,仅是表面现象,实际则是,孙权将其妹安排在刘备身边,不过是起监军或间谍的作用,今后刘备的一举一动,都将在孙夫人的洞察之中,甚至可以借助于所“将”的大量“吴吏兵”,“生变于肘腋之下”,推翻刘备的统治。对此,刘备、诸葛亮当然是有所觉察的。前引《赵云别传》又说:“此时先主(刘备)孙夫人以(孙)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赵)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此事又见同书《二主妃子传》注引《汉晋春秋》:“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赵云是刘备用来监视孙夫人,以及她手下的大量“吴吏兵”的。孙权以孙夫人和吴“吏兵”监视刘备,刘备又以赵云监视孙夫人和吴“吏兵”,这是一场监视与反监视的争斗,主持者是赵云,策划者是诸葛亮。所谓“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显然是大发水军,以“迎妹”为名,劫持后主赴吴,作为挟制刘备的人质。“勒兵截江”“勒兵断江”,更显然要以兵戎相见,吴军不敌,后主才得以幸免。这次长江上的战争,不但赵云,张飞也是参加的,当然后面还有一个运筹的诸葛亮。这次规模不大的战争是孙、刘两家破脸,孙权夺取荆州、关羽被杀的前奏。

“进妹固好”以监视刘备,这是孙权的策划,周瑜是否与谋,史籍没有记载,尽管如此,估计周瑜应该是参加的。因为“徙刘备置吴”,是对刘备加以监视,“进妹固好”也是对刘备加以监视,实质完全相同,仅是形式上的区别而已。

周瑜念念不忘刘备这个“枭雄”,看作是与曹操并列的大敌,因此出现了他的另一策划,即抢在刘备之前从刘璋手里夺取益州,不但可以将刘备困处在荆州一隅之地,使池中蛟龙不得云雨,还可以借此进一步夺取荆州。

周瑜是如何评价刘备的?为什么周瑜把刘备和曹操并列大敌?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黄武元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刘备评价孙权: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说:“益州牧刘璋纲维颓弛,周瑜、甘宁并劝(孙)权取蜀,权以咨(刘)备。备内欲自规,乃伪报曰:‘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今璋得罪左右,备独悚惧,非所敢闻,愿加宽贷。若不获请,备当放发归于山林。’后备西图璋,留关羽守,权曰:‘猾虏乃敢挟诈!’”同书《周瑜传》也说:“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周)瑜乃诣京见(孙)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孙瑜)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这两条史料所反映的都是孙吴方面的动态。首先,这次夺取益州由周瑜策划,得到孙权首肯,甘宁仅是所见相同;其次,“权以咨备”,属于打招呼,不可能与刘备真正商议;再次,刘备摆出一副正义面孔,完全是在阻止孙权攻蜀。夺取益州本来是诸葛亮《隆中对》的既定策划,孙权不容不知,这次当然不惜以兵戎相见。由于周瑜之死,孙权才放弃夺取益州的决定。

《三国志·蜀志·刘备传》说:“(孙)权遣使云欲共取蜀,咸以为宜报听许,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荆州主簿殷观进曰:‘若为吴先驱,进未能克蜀,退为吴所乘,即事去矣。今但可然赞其伐蜀,而自说新据诸郡,未可兴动,吴必不敢越我而独取蜀。如此进退之计,可以收吴、蜀之利。’先主(刘备)从之,权果辍计。”与上引《周瑜传》不同。所谓“咸以为宜报听许”,应该包括诸葛亮等人在内,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此大事,刘备不可能谋之于殷观这样的小人物,并从其计,因而这只能是其后蜀地的传说。同传注引《献帝春秋》说:“孙权欲与(刘)备共取蜀,遣使报备曰:‘米贼张鲁居王巴、汉,为曹操耳目,规图益州。刘璋不武,不能自守。若操得蜀,则荆州危矣。今欲先攻取璋,进讨张鲁,首尾相连,一统吴楚,虽有十操,无有忧也。’备欲自图蜀,拒答不听,……权不听,遣周瑜率水军住夏口,备不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备自住孱陵。权知备意,因召瑜还。”这里所记载应该较为接近真实,与前引《周瑜传》也有共同之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周瑜欲与刘备以兵戎相见,刘备也相应作出军事部署,“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则据南郡,刘备自驻孱陵。如果不是周瑜之死,很可能,孙、刘两方的战争即从此开始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2512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