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赵云

赵云(蜀汉常胜将军)

大智大勇虎威将军

赵云简介

赵云: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在蜀汉朝廷创建和初期的诸多政治和军事活动中,赵云所创立的功业及其所表现出的忠肝义胆,高风亮节,是当时许多亲重大臣所不可比拟的。

生卒年:?-229年

性格特点:义贯金石、忠心不二、大智大勇、一身正气、浑身是胆、识知大体

历史功过:两扶幼主、克定祸乱、平定蜀中、汉水破曹

名家评点:刘备: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刘禅:云昔从先帝,功积既著。朕以幼冲,涉涂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 陈寿: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灌婴)、滕(夏侯婴)之徒欤;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

赵云传记

尽忠刘氏 义贯金石

赵云(?~229年),三国时期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龙。他“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是一位仪表堂堂的男子汉。

赵云生活在东汉末年的黑暗政治和军阀混战的动荡时代,其家乡河北地区也饱经战争的摧残,死于刽子手皇嵩刀之下的河北黄巾起义军竟达十余万众。纷乱的时局,衰败的经济,流离大所的灾民,均给了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的赵云以极大的刺激和影响,使他逐渐确立了救危扶困、济世安邦、实行仁政的政治理想。正由于具有这种志向,所以他的言行、才智和品德破乡里所称道,在他周围聚拢了一大批有为的青年。赵云是在乱世之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在本郡颇有影响的知名后生。

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赵云在本郡父老的推举下,率领部分“义从吏兵”投靠了占领幽州(今河北北部)的封建军阀公孙瓒。公孙瓒,系东汉末年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西)人,字伯珪。初为辽东属国长史,其虎狼之军曾镇压过青、徐黄作巾,有数万起义军将十死于其手,后来成为占据幽州的割据势力,与占据冀州并称冀州牧的别一封建军阀袁绍进行了连年的混战。在军阀纷争中,公孙瓒虽然也企图壮大本集团的力量和声势,但他鸡肠小肚,心胸褊狭,对前来投奔的赵云怀有一种既高兴义疑虑的矛盾心理。于是,他以带有讥讽的口吻对赵云说:“听说贵州的黎民百姓都愿意归顺袁绍,不知为何惟独你能回心转意,迷途知返,投到我的名下?”公孙瓒的矜持虚骄态度使初来乍到的赵云感到意外和失望。他不卑不亢地回敬公孙瓒说:“当前大下纷争个安,一时很难断定谁是谁非。在黎民百姓处在倒悬垒卵的危急关头,我家乡父老的心愿是追随实行仁政的有为之主。我率众来归,并不是因为轻看袁绍而偏爱将军您。”赵云自知所依非明主,但既然已来,也只得暂且留下,个时地与公孙瓒一起出征作战。

事有凑巧,当时得务也依附于公孙瓒。刘备虽然也没再自己的独立武装,山过着夺人篱下的生活,但他是一位城府很深、喜怒个形于色的长者他个仅待人谦和,喜欢结交豪侠之上,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汉室苗裔的特殊背景和身份,有着匡时救世、复兴汉室的政治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刘备与赵云由相识到相知,结下了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这使受到公孙瓒奚落、心情郁闷的赵云得到极大的精神安慰,他隐隐地认识到:似乎刘备就是自己可以托付终身的有为明主。于是下定了寻机脱离公孙瓒、另谋发展的决心。不久,从家乡传来兄长去世的消息,赵云以为兄奔丧为山暂时辞别了公孙瓒。刘备对赵云的心思和志向了如指指掌,他深知赵云此去难归。在为赵云送行时,他紧紧地拉着赵云的双手,久久不肯放开。赵云也理解刘品此刻的心情以及蕴藏胸中的远大志向,他深情地对刘备讲:“我今生今世以忘不了你的恩德”。言外之意是告诉刘备:我们后会有期。这样,赵云终于脱离了公孙瓒。

在此后愈演愈烈的军阀混战中,刘备仍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武装集团,没有一块可以栖身的较为巩固的地盘,过着辗转依附别人的无奈生活。他又先后投靠过陶谦、吕布、曹操和袁绍。就在刘备居于袁绍帐下的时候,赵云义在邺地与刘备会合。别后的坎坷经历,使这对故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同床眠卧”,有说不尽的话题,或评品人物,或纵论时势,或规划发展。他二人已经朦胧地感觉到袁绍也难成大事,于是,便在暗中做另谋出路的打算。刘备背着袁绍,让赵云私下招募了数百人的队伍称之为“刘左将军部曲”。从此以后,刘备与赵云结下了生死相依的关系。

在官渡之战小,袁绍曾先后两次派刘备前往汝南(今河南汝南县东),联络那一带对抗曹操的势力,这就为早有“阴欲离绍”念头的刘备提供了另谋发展的机会。为此,刘备也曾别有用心地向袁绍献过“南联荆州牧刘表”的所谓计策。当曹操击溃袁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后,就挥帅南进,攻击刘备在曹军的攻势下,刘备只得于建安六年(201年)率关羽、张飞、赵云等南下依附了荆州牧刘表。在此后的8年间,赵云先后随刘备驻守过新野(今河南新野县南)和樊城(今湖北襄樊城外)。由于他们受到“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刘表的猜疑和提防,刘备只能坐困荆州北鄙。赵云也和刘备一样,在此度过了一生中沉寂的8年时光。

官渡之战后的七八年间,曹操不仅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而且又于建立十三年(208年)六月进位丞相,控制了汉献帝,操纵了东汉朝廷。但曹操并下以此为满足,他还时刻又注长江流域形势的发展变化。为夺取荆州,削平刘备集团,世而吞并江东消灭孙权,曹操于当年七月挥定军南下,兵锋甚锐,声势夺人。

面付曹操的攻势,刘备、诸葛亮遂决定撤离樊城,退保江陵。江陵是荆州的重要基地之一,这里贮存着为数可观的军用物资。为避免刘备占有江陵,曹操抛开主力大军和辎重,亲自统率5000名精锐骑兵,以每日夜300里的速度追击市南撤的刘备之军。大战爆发前,南逃的十余万难民与刘备的军队混杂在一起,你拥我挤,堵塞了道路,每天行程仅十余里。在此危急关头,刘备命关羽率领水军由水路先期赶往江陵。当刘备、诸葛亮、赵云等率领这支庞杂的队伍退到当阳长坂(今湖北当阳尔北)时,就被曹操的先头部队追上。一接战,刘军便大乱,刘备只得丢下妻、子,与葛亮等率领数十骑亲随,向汉水方向奔去,准备与关羽的水军相会合。刘备溃不成军的余部被曹军分割包同,死伤无算,其两个女儿也破曹军虏获。在这场恶战中,赵云身抱刘备仅1岁的弱子阿斗,保护着甘夫人。他以寡敌众,勇冠三军,最终使甘夫人和阿斗母子俩得免于难,保住了刘备的血脉。在时隔多年赵云去世之后,后主刘禅在谈及这声生死之役时曾说:赵云往昔迫随先帝,功绩卓著。我时在幼年,“涉途艰难,赖恃忠顺,济于危险”。对赵云在危急中的回护之功仍念念不忘。大将军姜维也极口称赞赵云“当阳之役”的不朽功业足以“义贯金石”,彪炳一干秋。

曹操虽然在当慢击溃了刘备的军队,但在稍后的赤壁之战中却败于孙权。刘备的联军之于,只得暂时放弃兼并长江流域的计划,退回北方。赤壁之战以后,为了共同防御曹操,进一步巩固已经建立起的孙刘联盟,孙权将妹妹嫁给了刘备,在孙刘两大集团之间搞起一场政治婚姻。新夫人的到来不仅带有无数珍宝嫁妆,而且还随身带来为数不少的侍婢、吏卒和亲兵。新夫人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骄横豪奢,其侍婢吏卒也依恃其主子的权执“纵横”不法,致使刘备后庭之事无人敢问。在国事纷纭、家事难理的背景下,刘备又想起了跟随他多年的赵云。他认为赵云严肃稳重,深孚众望例特委赵云掌管“内事”,对赵云寄予厚望,相信在他的治理下,其夫人及其吏卒能有所收敛,其家事也“必能整齐”。这样一来,赵云不仅是刘备叱咤风云的爱将,也是刘备信任的“家臣”。于公于私,刘备与赵云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密切关系。赵云受命以后也恪尽职守,遵奉法度,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刘备的“后顾之忧”,使他得以集中精力谋划本集团的发展。

虽然孙刘两家得以联姻,结成对抗曹操的政治联盟,但双方围绕着荆州问题仍在进行着明争暗斗。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为了实现诸葛亮“跨有荆、益”的规划,在军师中郎将庞统的力争下,终于率庞统、黄忠、魏延等谋臣将士数万人,在法正的引导下,由荆州进入益州。孙权认为刘备入蜀是他谋取荆州千载难逢的良机。于是立即派人赶往荆州,企图接回其妹妹和阿斗,作为人质,以增加其索回荆州的筹码。阿斗是刘备的血脉,一旦落于孙权之手,将使刘备在政治上陷入极大的被动局面。孙权之妹又是刘备新娶的夫人,由她挟阿斗东归,这在刘备远在益州的背景下,是一个十分棘手,又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这种事关刘备集团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赵云置自己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当机立断,和张飞一起率领军卒,硬是截住了已经登舟起航的船队,从新夫人手中夺回了阿斗。

赵云自追随刘备之日起,曾立有两次特殊功勋:一是当阳之役中,在危难间拼死救护阿斗;一是冒险“勒兵截江”,从刘备新夫人手中夺回阿斗。赵云的这种功业,不仅刘备的其他部将很难与之匹敌,就是在其他王朝中也极为罕见。姜维在后来谈及刘备与赵云之间特殊关系时,曾说过:由于赵云屡屡“忠以卫上”,所以刘备就“君念其赏”;同样,由于刘备每每“礼以卑下”,把以赵云就“臣忘其死”。

大智大勇 虎威将军

赵云从军阀混战初期投靠公孙瓒开始,到他去世的公元229年为止,度过了近四十年的军旅生涯。作为刘备的元从爱将,他久经沙场,戎马一生。在长期激烈的战争生活中,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逐渐形成自己的作战特点和风格。

他果敢善战,锐不可当,敢于拼死决胜。在刘备集团望风败逃、溃不成军的长坂之战中,赵云护卫着后主阿斗和甘夫人,以孤弱之军奋战不止,令曹操的精锐之帅望而却步。曹军虽然夺取了刘备军的“人众辎重”,也俘获了刘备的两个女儿,但对赵云及其怀中的阿斗却奈何不得。在刘备各部均遭惨败的情况下,惟独赵云能于万军之中回保着甘大人和幼主脱离危厄,平安地与刘备会合。

他智勇兼备,有胆有识,号称“龙虎将军”。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亲自统率赵云、黄忠、魏廷等将士,发动了一场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役大战之初,黄忠阵斩被曹操称为“虎步关右,所向太前”的曹军主将夏侯渊。曹操闻讯,亲自率众由长安进兵斜谷,赶往南郑,并将数千万袋军粮运抵北山之下,决心与刘备一比高低,刘备一面敛众据险,不与曹军决战:一面命令黄忠率军偷袭北山之下的曹军粮米,并以赵云为后军,策应黄忠的行动。国前往劫粮的黄忠部未能如期而返,赵云仅率数十骑亲随出营探看。恰在此时,曹操大军蜂拥而至。在这众寡悬殊的生死关头,赵云再次表现出从容镇定、不急不躁的大将风度他挥军直冲敌阵,希冀在进攻中整军退却。但赵云毕竟势孤力弱,很快就陷入敌军的重重包围。当他拼死冲出敌阵后,发现受伤的部将张著仍未摆脱营军的围困,他又抖搂精神,再度冒死闯入敌军的包围圈,经过一阵厮杀,终于救出张著,而后且战已退,撤回到自己的营寨。赵云等尚未战稳脚跟,曹操的大队兵马便以排山倒海之势压了过来。面对强敌,在赵云大营内的沔阳长张翼惊慌失措,主张关闭营门,据守不战但赵云却临危不惧,镇定如常。他根据曹操多疑的特点,立即下令大开营门,偃旗息鼓,以待曹军。赵云的大胆举动,使曹操的虎狼之军顿时陷入迷惑。他们举棋不定,犹疑再三,曹操虽然久经沙场,也对眼前的局势判断不清。他担心中了赵去的埋伏,于是下令退军。一般将领也许会到些为止,满足于空“营”计的成功。但赵云却不如此,他要进一步扩大战果,出奇制胜。他下令军中擂起震天动地的战鼓,让所有的弓弩手万箭齐发,射向撤退的曹军。这新一轮的攻势更令曹操的兵马不明底细,他们惊恐万状,夺路逃生,自相践踏,致使不少士卒堕于汉水,葬身于滚滚的波涛之中。赵云在此战中处乱不惊、败中取胜的杰出军事才能深受刘备的赞赏当第二天刘备巡视战场,听取此战的报告后,更加钦佩这位元从爱将,他感慨万端地称颂道:“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为庆祝胜利,全军上下尽情地“作乐饮宴”,直到夜幕降临。在这场战争中,赵云不仅数闯敌阵,而且又巧布退敌的空“营”计,使老谋深算的曹操也为之却步,所以军中都尊称赵云为“龙虎将军”

除上述特点外,赵云在用兵中所表现出的审慎慎持重、身先士卒的精神也是十分突出的。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曹魏。为迷惑敌人,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兵分两路: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领的偏师进据箕谷(褒城县北),声称要取道斜谷,攻取郿城(今陕西眉县北)。以此为疑军,吸引曹魏主力。另一路主力则由诸葛亮亲自统率,进军西北,直攻祁山(今甘肃西县西北)。战役之初,赵云等疑军曾成功地将曹魏关右的重兵引至郿县一线,为西线诸葛亮的主力顺利进军创造了条件。当魏明帝府发现上当以后,立即赶赴K安,并调集5万大军杀向西线蜀军主力。在大战之始,诸葛亮将据守战略要地街亭(今甘肃秦安县东北)的重任交给了“好论军计”、言过其实的参军马谡。由于马谡调度失误,街亭失守,蜀军主力遭到惨败。西线的溃败影响了东线的战事,魏将曹真等也击败了赵云、芝统统率的偏师。在两路受挫的困境下,蜀军只得放弃一些已经到手的地盘,开始撤军。与街亭仓皇退兵、损失惨重不同,赵云不急不躁,及时收兵据险固守,相机后撤。在退兵的危险关头,赵云又身先士卒,亲自断后,基本上保证了整军而还。正像后来邓芝所说的那样:由于赵云老成持重,并亲自断后,所以,偏帅的撤军不仅“兵将无缘相失”,就连军用物资也“略尤所弃”。由于赵云临败个惊,指挥得宜,又较完整地保存了人力与物力,所以他受到诸葛亮的赞许。

赵云作为蜀汉朝廷一名杰出将领,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尤其是在面临失败的生死关头,他的作战特点和风格是非常突出的,是三国时期许多骁将所不可比拟的。

一身正气 堂堂须眉

赵云不仅以其大智大勇和赫赫战功赢得时人和后人的尊敬,也以其堂堂正正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并在这方面留下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赤壁之战结束后,曹操率残部北归,暂时放弃了吞并刘备、孙权的计划。这就为刘备、孙权在长江流域的发展提供了时机。当时据于中游的刘备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乘机收服原来也降曹操的江南地区的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四郡。赵云受命以后,以偏将军。领桂阳太守的身份,率部迅速进至桂阳境,迫使原来投降曹操的桂阳太守赵范很快归顺了刘备。心怀叵测的赵范为了与赵云结好,欲将其有倾城倾国之色的寡嫂樊氏嫁给赵云。赵云在复杂的政局中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似乎看透了赵范导演的这场嫁嫂把戏的真实目的。他严肃而认真地拒绝了赵范,又讲出一番堂堂正正的理由。他对赵范说:“你我出自同姓,你的兄长即我的克长。因此,纳娶嫂夫人一事是万难从命的。”在赵云身边的部属看来,赵云是刘备的心腹爱将,担负着一方重任,盛年独居,而樊氏义的确是有着闭花羞月之貌的国色。如果能与之结为秦晋之好,也不失为一段美谈佳话。因此,他们也极力劝说赵云答应这件婚事。面对真正关心自己的部下,赵云才道出自己拒婚的真实原因,他说:“赵范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的。我们很难搞清楚他对他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因此,不能不谨慎从事。再说大下大得很,好女子多得是,何必在这种时刻娶樊氏为妻呢?”在这里,赵云既没有道学家那种虚伪的面孔,也个像那些过不了“美人关”的英雄。他态度坦然,言之有理、着实令人钦佩。

后来发生的事证明了赵云的判断。在赵云慨然辞婚不久,“心未可测”的赵范就寻机外逃,脱离了刘备集团。因为赵云在此之前就对赵范有所认识和防范,所以,虽然发生赵范私自出逃的事件,但赵云却未因此而受到牵连和责难,也未给桂阳的形势带来不利的影响。从而为实现诸葛亮先占有荆州的战略设想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赵云在赵范事件中所表现出的高度警觉和大丈大气概,在刘备集团中的其他将领身上并不多见。号称凛然难犯、一身正气的关云长,当年随曹操在下邳围攻吕布时,被传说中吕布属吏秦宜禄之妻杜氏的美色搞得神魂颠倒。在大战即将开始的紧张时刻,他反复向曹操表明了破城之后夺得杜氏的心意。关羽此举与赵云辞婚之举相比,确实不对同日而语。所以有人认为:事实上赵云要“贤于(关)羽”此论颇有见地。

赵云一生居功不骄、不为利动、淡泊功名和忧国爱民的品质也为人们所称道。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最终夺取益州,基本上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规划的“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这对刘备集团的存在与发展来说,的确是一个取之不易的巨大成功。为此,刘备不惜拿出巨资,论功行赏,犒劳三军。诸葛亮、关羽、张飞、法正各得到金500斤、银1000斤、钱5000万、锦1000匹的巨额赏赐。但是,早年便追随刘备、两保幼主阿斗、屡建特殊功勋的赵云却不在此褒奖之间。因为赵云之志在于救民于水火,实行儒家仁政,所以对封赏一事能处之泰然,毫无怨怒。与赵云这种态度不同的是刘备集团中某些有功人员,他们醉心十功名利禄,占有欲望极强,并不满足一般的封赏。竟提出将成都城内的部分房屋、城外的园田、桑田等财产也分别赐给有功将士的建议。在这涉及国策民命的大是大非面前,赵云一改恭让个争的风格,觉得再也不能坐视不问了。他力排众议,侃侃而谈,严肃而认真地指出:“两汉时期的著名将领霍去病,曾以匈奴未火、何以家为的胸怀激励自己,尽忠国事。我们国家目前的敌人是比匈奴更加可恶可恨的曹操,在国难当头的现在,万万不可求安居了。须待天下统一安定以后,我们才可以各返故以,解甲归田,安享太平。现今的盖州百姓刚刚遭到战争的摧残,田宅按理应该归还原主(百姓);只有让他们安居乐业,致力于生产,然后他们才有可能为国家提供赋税和逐役。这样一来我们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和拥护。”赵云一通掷地有声的言论表明:在国事与家事的问题上,他以国事为先,家事为后;在国与民的问题上,他已朦胧地认识到民为邦本的道理,主张为政者应该以安民保民为光。只有日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全于个人。赵云并无奢求,他只希望天下太平之时,解甲归田。赵云的仗义执言,以及由此而表现出的爱民忧国、光国家后个人的高贵品质,教育了同僚,感动了刘备,其建议立即得以在益州施行。赵云所坚持的忠贞谋国、仁而爱民之义,正是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也是赵云自青年时期就开始追求的政治理想。此事表明,在赵云身上没有一般士大夫追求功名利禄的思想,这在1700多年前的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赵云这种体国恤民、公而忘私的精神还表现在街亭之败以后的一些事件中。当时,作为偏师主帅的赵云,在主力遭到惨败,本军也处于失利的危险境地,能够处乱不惊,不仅从容地使所部将士有序地退回驻地,而且还保全了“军资余绢”,从而保存了蜀汉的有生力量。为表彰赵云所部在受挫情况下的有序撤退,诸葛亮命令将所剩余的军需赏赐给赵云属下的参战将士。赵云婉言谢绝了诸葛丞相的美意,他说:“我此次率师出征失利,怎么能接受这无功之赐呢?”他建议诸葛亮将所剩余的全部军需上交到国家在赤岸的府库之中,留作每年十月份的“冬赐”之用。

对赵云所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和优秀品质,刘备和诸葛亮曾多次称赞,这是蜀汉其他官员将领很少有的殊荣。

识知大体 一代国士

赵云不仅是一位“劳绩既著”的杰出将领、“赖恃忠顺”的堂堂义士,也是一位具有政治家、战略家远见和风度的国士。他对当时纷法复杂的政治形势有着非同一般的清醒认识,其敏锐的战略眼光和正直敢谏的风格,也被史家所称道。

刘备战领荆州和益州后,基本上实现了诸葛亮“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但是,要真正实现创立霸业、复兴汉室的总目标,还必须有其他条件。从敌友关系或对外关系看,要维护和巩固业已建立起的孙刘联盟,合弱为强,共御曹操;从地理位置和军事上讲,则要牢牢控制和巩固襄阳和汉中两大战略要地。一旦时机成熟,刘备就可以一军出襄阳,向宛、洛;一军出汉中,进关中。这两个条件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刘备战略总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荆州之得失、孙刘联盟成与否,是蜀汉政权生死攸关的两大问题。由于孙、刘双方对荆州都怀有势在必得的决心,因此双方的联盟关系又往往因荆州之争而时分时合。这是三国时期政治格局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围绕荆州的得失,孙、刘两方展开了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争夺。当刘备、诸葛亮先后入川后,就将镇守荆州的重任托付给关羽,而维护和巩固与孙权的联盟则是关羽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但骄于士大夫、“刚而自矜”的关羽对于诸葛亮“联孙保荆”的策略不予重视,不时地在边境地区与孙权方面发生摩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部进击由曹操控制的襄、樊,取得了收降于禁、擒杀庞德,威震华夏的巨大胜利。关羽在襄、樊用兵,为孙权谋取荆州提供了机会。于是,孙权用吕蒙之计,偷袭了江陵,在麦城(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击败并杀了关羽,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夺取荆州的目的。

荆州之失,关羽之死,对于刘备来说,于公于私均不能接受。当他得到这一消息后,震惊、悲愤、暴怒的心情不可言状。他怒不可遏地要发动一场对江东的战争。刘备此次兴兵的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夺回失去的荆州,维持诸葛亮早期提出的“跨有荆益”的战略设想;二是为与他有着同休戚、共生死关系的关羽报仇雪恨。在这种事关蜀汉兴衰和三国鼎立大局的严峻关头,满朝文武或回慑于盛怒中的刘备,或因昧于对形势的判断,大都噤若寒蝉,缄口不言。就连一代贤相诸葛亮也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在他看来,夺回失去的荆州是大局的需要,是蜀国生死攸关的重要问题,刘备此举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但以战争手段实现这个目的,不仅会危及孙刘间的联盟,而且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能否有决胜的把握也很难预料。诸葛亮正是怀着这种复杂心理,又见刘备固执己见,便没有就战与不战的问题亮明自己的观点。倒是益州学士秦宓当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当时进攻孙权时机不成熟,是一步凶多吉少的险棋。因此,他建议刘备不要发动这场没有把握的战争。刘备非但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反而动怒,斤责他惑乱军心,将其打入牢狱。在这关键时刻,赵云站了出来。他根据时局的发展变化和联孙抗曹的原则,冒着下狱的危险,坦诚而率直地表明了自己的看法。他谏阻刘备说:“国家的真正敌人是曹操,而不是孙权。我们的方针应该是首先灭掉强魏,到那时孙吴也就会不战自服。现在,曹操已经死去,但他儿子曹丕却篡汉自立。对此,国人切齿不服。如果我们能趁此机会早定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进讨曹魏凶逆,那么关东忠义之士就会载着粮米、赶着车马来迎接王师。所以您不应把曹魏这个主要敌人搁置一边,而去和孙吴争一时之高低。一旦发动了对江东的战争,不仅短时间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会危及两家的结盟关系。”赵云立足于蜀汉朝廷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以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敏锐眼光,清醒地分析了蜀国当时所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指出曹魏才是国家最主要的敌人和威胁。基于对时局的正确估计判断,他认为应该把握大局,顺乎民心,首先讨伐曹魏。如果能火掉魏国的话,孙权自会不战而降。他还进一步指出讨伐曹魏的有利因素和具体的进军路线。为了使刘备放弃发动对孙权的战争,他又分析了这种战争可能造成的严重军事和政治后果。赵云冒险谏阻、尽忠国事的良苦用心和老成持重、顾大局、识大体的远见卓识,并未使头脑发热、感情用事的刘备冷静下来。但因赵云曾经屡建殊勋,与刘备父子有着非同一般的特殊关系,所以尽管刘备满心不高兴,也没有惩罚赵云。赵云最终虽然未能挽回君心,阻止这场错误的战争,但历史的发展却证明了赵云的正确性和远见性,表明赵云确实是一位具有国士风度的杰出政治家、战略家。

综观赵云一生的业绩、功勋及其由此而表现出的才识。精神。情操,我们可以断言:赵云久经沙场,频涉险恶,一身都是胆,与号称“万人之敌”的张翼德比毫不逊色;他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巧设空“营”计,令一代“奸雄”曹孟德望而却步,最终没有逃过他的算计;他在复杂动荡的形势下,保持高度的警觉,不贪美色、凛然辞婚的举动,连关云长也只能望其项背;他体国恤民、淡泊名利、临危执言、不计得失,其屡屡表现出的高风亮节使先帝和诸葛丞相也击节称赞。《三国志》的作者在立传时,虽然将关羽、张飞、马超列于赵云之前,但在传后的赞评中,他还是说厂一些公道话。他指出关羽、张飞、马超等分别存在着“刚而自矜”、“暴雨无恩”、“阻戎负勇”等致命弱点,并认为这是导致他们“取败”、“覆族”的主要原因,还为此大发“惜哉”的感慨。但在对赵云所作的评语中,陈寿虽然没有给以全面而公正的评价,但他似乎也很难找出赵云的明显失误和不足。总之,赵云一生不仅“昔从先帝,劳绩既著”、“经营大下,遵奉法度”,而且在实践中还表现出如前所述的诸多优秀品质和精神。这些“足以不朽”的东西是值得后人深入发掘和继承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