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沙场飞将

孙坚死后,为什么其余部在袁术手上,而不是由孙策掌控?

历史大观园 沙场飞将 2021-08-13 14:02:43 0 孙坚 袁术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这是历史带来的回忆。一起来了解下“孙坚死后,为什么其余部在袁术手上,而不是由孙策掌控?”的相关话题,看看是否能解决您的疑惑。

在这个战乱年代中,对孙策来说,军队是他的生命。从袁术手里索回孙坚余部,如上所说,“欲从袁扬州求先君余兵”,这是孙策既定策划的第一步。

《三国志·吴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说:“(孙)策径到寿春见袁术,涕泣而言曰:‘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袁术)会于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术甚贵异之,然未肯还其父兵。(袁)术谓策曰:‘孤始用贵舅(吴景)为丹阳太守,贤从伯阳(孙贲)为都尉,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于是复往见(袁)术,术以(孙)坚余兵千余人还策。”据此,孙策曾两次向袁术索回孙坚的“余兵”,第一次遭到袁术拒绝,第二次再往,也仅索回千余人。为什么孙坚余部掌握在袁术手里?这个问题较为复杂,还得从孙坚在荆州战死之后说起。

《三国志·吴志·孙贲传》说:“孙贲字伯阳,父(孙)羌字圣台,(孙)坚同产兄也。……坚于长沙举义兵,贲去吏从征伐。坚薨,(孙)贲摄帅余众,扶送灵柩。后袁术徙寿春,贲又依之。术从兄(袁)绍用会稽周昂为九江太守,绍与术不协,术遣贲攻破昂于阴陵。术表(孙)贲领豫州刺史,转丹阳都尉。”孙坚死后,以孙策年轻,孙贲不但以亲侄身份暂时统率孙坚留下的余部,并继承孙坚的豫州刺史职位。按照当时惯例,这是十分自然而且合理的。在孙贲率领下,这支军队还协助袁术击破袁绍所任命的九江太守,这不仅由于袁术、袁绍兄弟彼此对立,而且周昂兄弟三人还是孙坚的死敌。这次战争,也是十分自然而且合理的。很明显,孙坚留下的这支军队,一直由孙贲率领,并曾为孙氏亲族作战,说明袁术当时并没有直接插手这支军队。在何时,由于何种原因,孙坚余部才由孙贲转到袁术手里?这是第一个问题。

上引《孙贲传》没有正面作出回答,其他有关史料同样如此。同时,从这里又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即上面所引“(袁)术表(孙)贲领豫州刺史,转丹阳都尉”,为什么孙贲要放弃豫州刺史这个一州之长的高位,转为一郡之佐的丹阳都尉?而且豫州刺史职位是孙贲继承孙坚而来,按理应取得孙策和孙氏亲族同意。因此,其间必然有重大原因,为旧史家所忽视,这里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如上所说,孙贲离开淮南、前赴丹阳之后,孙策曾两次向袁术索回孙坚余部;而在此之前,孙坚余部的统率者是孙贲,袁术并未直接掌握这支军队。这支军队何时转到袁术手里?从当时情况看来,应该是在孙贲离开淮南、前赴丹阳之际;同时,孙贲将军队交付袁术,也应该是有条件的。由于史料不足,这里只能作合理推论,即其时吴景据有丹阳,孙策的既定策划已经形成,孙贲迫切需要前往丹阳,与吴景会合,并得到袁术允诺,任命孙贲为丹阳都尉;作为交换,孙策及孙氏亲族同意,孙贲放弃豫州刺史职位,并将军队暂时交付袁术,而其主权则仍属孙氏。正因为如此,孙策才有足够理由一而再地向袁术索回其父余部,尽管出于勉强,袁术也才不得不允许将这支军队交还孙策。如果这个推论不误,不但回答了这个新的问题,也回答了上述的第一个问题。

孙坚余部究竟有多少?上引《江表传》说,孙策索回的仅“千余人”,实际是否如此?这是第二个问题。

《江表传》对孙策索回“余兵”的叙述,极为简单。《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说:“(孙)策谓(太史)慈曰:‘刘牧(刘繇)往责吾为袁氏(袁术)攻庐江,其意颇猥,理恕不足。何者?先君(孙坚)手下兵数千余人,尽在公路(袁术)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于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余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从孙策这番话语中,可以了解,袁术所暂时统率的孙坚余部,总数是“数千余人”,两次索取“才得千余人”,并非全部。由于孙策为袁术进攻陆康的庐江之战,曾遭到太史慈上司扬州刺史刘繇指责,孙策的这番话,明显带有辩解口气,很可能有不尽真实之处。孙坚“余兵”是“数千余人”,孙策索回的仅是“千余人”,这是孙策辩解的第一点;孙策进攻庐江,出于袁术命令,“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完全是被迫的,这是孙策辩解的第二点。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对庐江之战加以说明。

《后汉书·陆康传》说:“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庐江太守陆)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袁)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攻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孙策攻拔庐江,“围城数重”,持续两年之久,无疑是一次规模不小的战争。攻拔庐江的部队,应该是袁术退还的孙坚余部。《三国志·吴志·程普传》说:“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人也。……从孙坚征伐,讨黄巾于宛邓,破董卓于阳人,攻城野战,身被创夷。坚薨,复随孙策在淮南,从攻庐江,拔之,还俱东渡。”程普属于孙坚“余兵”中的重要将领,当孙策从袁术手里索回这支部队时,当然随部队回到当时在淮南的孙策身边,并随孙策参与庐江之战。这条史料是最好的证据,说明孙策所据以攻拔庐江的部队,即是孙坚余部。

现在,需回到前面所提出的,即孙策的两点辩解,是否有不尽真实之处?

关于辩解的第一点,即孙策从袁术手里索回的其父余部,究竟是“千余人”,还是“数千余人”?如果说,孙策用以攻拔庐江的孙坚“余兵”仅是“千余人”的话,如何能够“围城数重”?而战争总是有伤亡的,又如何能够坚持两年之久?这是难以设想,也是不合理的。因此,袁术退还的应是全部孙坚“余兵”,即“数千余人”,而不是孙策所说的仅“千余人”。至于第二点,孙策辩解说,攻拔庐江完全出于袁术命令,是被迫的,事实真的如此吗?《三国志·吴志·孙策传》说:“(袁)术初许(孙)策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阳陈纪。后术欲攻徐州,从庐江太守陆康求米三万斛。康不与,(袁)术大怒。(孙)策昔曾诣(陆)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术遣策攻康,谓曰:‘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得康,庐江真卿有也。’策攻康,拔之。(袁)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说明孙策攻拔庐江,固然出自袁术派遣,主要还在于孙策个人对陆康的衔恨,以及袁术任命他为庐江太守的许诺。对袁术来说,只是诱之以利,并非施加压力,孙策没有取得庐江太守职位,也仅是遭到袁术的欺骗而已。第二点辩解,只能说这也是欲盖弥彰。剖析孙策的这两点辩解,也就为上述第二个问题作了回答。

这支“数千余人”的军队,由孙坚手创,死后由其侄孙贲暂时统率,虽一度转入袁术之手,不久即由孙策索回,并立即投入庐江之役,力战两年,取得胜利。这是一支精兵,也是孙策赖以平定江东的基本力量。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scfj/2511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