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历史名臣——李愬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9:32:07 0


历史名臣——李愬

李愬

李愬(773~821),字元直,洮州临潭(今属甘肃)人。父李晟,是唐德宗时的优秀将领。李愬善骑射,有谋略。但他能够在唐朝的名将之列占据一席之地,还要归因于他出奇制胜,雪夜入蔡州(今河南汝南),活捉了淮西藩镇割据势力的首领吴元济,取得了历史上有名的淮西之役的重大胜利。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曾以《平蔡州》为题,歌颂了这次胜利。

一、斗智赛谋 麻痹元济

李愬凭其父的功业起家,受封太常寺协律郎,调任卫尉少卿、右庶子、少府监等职。后任坊(今陕西沮水)、晋(今山西临汾)二州刺史。因治州有功,被加封金紫光禄大夫。

自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开始,唐王朝与各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便一直没有停歇。淮西镇(镇治为蔡州)是当时藩镇割据的一个顽固堡垒。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十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阴死去,他的儿子吴元济自立。元和十年(815),吴元济在蔡州起兵反唐,对唐王朝造成极大威胁。唐宪宗被迫派兵讨吴,由于将帅不得其人,内部“兵将相失”,致使部队一盘散沙,军心涣散。高霞寓被吴元济打败,而袁滋私下和吴元济相妥协。在这种情况下,身任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等文职的李愬,上表宪宗,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去前线效力,宰相李逢吉也很赞同,于是任命他为检校左散骑常侍,兼邓州(今河南邓县)刺史、御史大夫,充随(今湖北随县)、唐(今河南唐河)、邓三州节度使。

元和十二年(817)正月,李愬到达唐州,了解到,将士们因总是打败仗,士气低落。他分析了敌我情况之后,没有急于去整顿军纪、训练部队,当有人问起时,李愬就说:“敌人知道袁滋的军纪松懈,我不想改变袁滋的做法引起敌人的警惕。”于是他又故意对三军将士宣布:“皇上知道我柔弱,能够忍受屈辱,特派我来休养士卒。至于作战,我可不行。”将士们听后放了心。

李愬上任之后,果不食言。不仅遣散了随军的乐伎,而且自己也不饮酒作乐。他一头扎到士兵之中,问寒问暖,让有病的去看病,有伤的去养伤,一些重病号,他还亲自侍候抚慰。士卒家中有事或父母病故者,他主动赠送钱粮布帛,给假回家料理。平时,和士卒们聊天,他也不摆一点架子,这样李愬和士卒们的关系迅速亲近起来。而敌人果然中计,认为高霞寓、袁滋都吃了败仗,李愬的名望地位不值得惧怕,所以并不加防范。

历史名臣——李愬

唐彩绘说唱俑

由于李愬沉勇有谋,以诚待士,知人善用,麻痹了敌人,也赢得了整顿军队、进行战争准备的时间。过了几个月,部队修整完毕,可以作战了,李愬便上表朝廷请求增兵攻打蔡州。唐王命河(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鄜坊(辖鄜、坊二州,今陕西中部)支援李愬骑兵两千。李愬于是便修缮兵械,暗中加紧战争准备。

淮西地区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百姓生活十分艰难,对吴元济的统治早有不满,纷纷逃亡到唐州,先后共计五千余户。李愬对这些难民十分重视,派专员安抚,派专兵护卫,这些措施有效地安定、争取了民心。

民众的大批逃亡,也引起了淮西士兵的逃亡。李愬对逃亡过来的士兵也特别关心,每次总要亲自询问一番,一方面了解淮西的险易虚实,另一方面了解他们本人的情况。而对于士兵的去留一律听从个人的选择。家中有父母、妻儿的,一律发给钱粮,送他返乡,还安慰他们说:“你们都是大唐的人,不要抛弃、背叛亲戚。”投降的士兵无一不感动得热泪盈眶,因此,开小差投奔李愬的士兵越来越多。

二、重用降将 为我所用

战斗打响后,有一次唐军巡逻,俘获了敌将丁士良。丁士良曾多次打败唐军,是吴元济手下有名的骁将,曾被封为“捉生虞侯”。由于作战勇猛,不少唐将都吃过他的苦头,大家一致请求将丁士良开膛挖心,以快人心,李愬起初应允了,但见丁士良当尖刀抵胸仍面不改色,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觉得这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将领,立即改变了主意,亲自为他释绑,任命丁士良为捉生将(即能活捉敌人的骁将)。丁士良大受感动,对李愬说:“我作为您的俘虏,自认为必死无疑,将军给我一条生路,我定效犬马之劳死而后已。”李愬听后十分高兴,并在各方面给予他特别优待。

历史名臣——李愬

唐李昭道《明皇幸蜀图》

丁士良向李愬建议:“蔡州西南的文城栅,是吴秀琳率领三千人防守的,人称吴元济的‘左膀’,我可以为您斩断这条‘左膀’。而我们不能立即攻破吴秀琳,因为吴秀琳采用了陈光洽的谋略,陈光洽十分轻敌,喜欢亲自出战,我可以将陈光洽先捉来,吴秀琳就可以不战而降了。”李愬马上拨兵给丁士良,捉到了陈光洽,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十二月,吴秀琳率兵投降。之后,李愬将吴秀琳部移防新兴栅(蔡州外围,今河南遂平西南),攻打吴房县(河南遂平)。军吏说:“请避开不宜出兵的凶日。”李愬说:“敌军以为凶日我们不会来,其实这正是出兵进攻的好时机。”攻下吴房县的外城后,李愬认为:“攻下了吴房,会使敌人集中兵力,这样反而巩固了他们的巢穴,不如让他们留在那里,来钳制敌军主力。”于是,唐军没有一举攻取吴房县,李愬即命撤军。

当初,吴秀琳投降的时候,李愬单身匹马到文成栅同他对话,并亲自替他解绑,同时任命他为主帅居住之地的衙将。不仅如此,李愬待吴秀琳手下的将领也不错,一个叫李宪的将领,很有才干,李愬亲自给他改名为李忠义,并视之为亲信。

吴秀琳受此恩德,感激不尽,向李愬主动献计:“将军要攻取蔡州,非得李佑不可。”李佑是吴元济的一员骑将,有胆略,守卫文成栅以东的兴桥栅据点(今河南上蔡南、遂平西)。他来去不定,唐军拿他无可奈何。一次,李愬探知他在兴桥栅以西的张柴村(今河南汝南的七十里)抢割麦子,李愬便对部将史用诚说:“你率领轻骑三百埋伏在那边的树林里,再让一些人在明处扮作烧麦垛的样子。李佑平素一向轻视唐军,必来追逐,你乘机以伏兵袭击,一定能捉住李佑。”史用诚采用此计,果然俘虏了李佑。

历史名臣——李愬

唐三彩女文官俑

因为李佑过去杀过不少唐兵唐将,大家早就对他恨之入骨,强烈要求处死李佑,但李愬排除众议,以最尊重的态度对待李佑,和他同吃、同住,经常彻夜长谈。李佑本不打算降唐,但时间一长,也被李愬的诚意感化。一些人怀疑李佑是奸细,悄悄跑到李愬的营帐外偷听,结果听到李佑被感动得哭泣的声音。李佑真心归顺,便详细地向李愬介绍淮西和蔡州城内的地势、设防、兵将等情况。这样李愬对李佑更加信任,常常在深夜单独和李佑、李忠义密商大计。

将士们对李愬如此信任、重用李佑深为不满,一些人甚至诬告李佑是奸细,假投降。这使李愬深感人言可畏,如果谣言传到皇帝耳中,皇帝不问青红皂白治李佑的死罪,那时再救李佑恐怕来不及了。于是为了保全李佑,李愬想出一个万不得已的办法,他拉着李佑的手,流着泪说:“难道老天爷不让我们平定叛乱?为何你我如此亲密,仍然堵不住别人的嘴?人言可畏,不可不防,为了保护你,为了完成淮西平叛的大业,我只好把你装在囚车中押送到京城,让陛下下令赦免你了。只有这样,旁人才无话可说。”李佑很理解李愬的苦衷,就同意了。

第二天,李愬向全军将士宣布:“李佑是不是假投降、真奸细,我只有将他押回长安,请皇上裁决。”与此同时,他手书一封密奏,火速送往唐宪宗手中,详细说明了李佑的情况和他对于攻取蔡州的重要作用。最后强调:“如若杀掉李佑,则破蔡州无望。”密奏明白坚决,宪宗皇帝又急于铲除蔡州心患,于是押解李佑的囚车一到,宪宗即命释放李佑,令其返回淮西前线,在李愬帐下听候调用。

李佑一回来,李愬立即向军中宣布了皇上赦免李佑的圣旨,并正式任命李佑为下院兵马使,可以统率三千“突将”,带刀出入军中大帐。从此,李愬名正言顺重用李佑,再没有人敢于飞短流长了。

不久,李佑向李愬献计说:“吴元济的精兵都在洄曲(今河南商水西南)和蔡州四境,而蔡州城防空虚,将军可乘机奇袭蔡州。当四面守军闻讯回救时,吴元济早为阶下囚。”李佑的想法正合李愬心意,于是立即采纳,并决定在奇袭之前,绝对保密,以保证万无一失。

三、雪夜奇袭 出敌意料

李愬积极筹划袭击蔡州之际,宪宗也停止北方用兵,集中力量支援淮西战场,任命积极主张统一、要求亲到淮西督战的裴度为统帅。裴度到达淮西,发现朝廷的宦官监军对主将限制过多,便奏请宪宗废除了宦官监军制度,大大调动了各路主将作战的积极性。为李愬奇袭蔡州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元和十二年(817)九月二十八日,李愬决定出兵攻打吴房(今河南遂平)。一些将领认为:“今天是亡日,不吉利,出兵不宜。”李愬认为:“我军兵少,不能和敌军硬拼,只有出其不意,方能取胜。敌以为我亡日不敢出兵,我偏亡日出兵,攻其不备。”果然不出所料,吴房守军全无防备,被唐军迅速攻破外城,损失千人,敌军退守内城,李愬反命唐军撤退,诱敌出城追击,敌军果然中计,守将孙献忠亲率五百精骑出城追击,唐军初见追兵来势汹汹,乱了阵脚,李愬立即拔剑当路大呵:“谁敢后退,马上斩首!”唐军稳住阵脚,回头迎击,迅速击垮了五百敌骑。将士们斗志昂扬,一致要求一鼓作气攻取吴房城,此时李愬却摇摇头:“我的计划不是这样的。”言毕,率得胜之师返回文城栅。吴房之战后,唐军将士都对自己的主将更加了解,都知道李愬指挥果断,执行他的命令,丝毫含糊不得。

历史名臣——李愬

唐代绢画《双童图》

李愬拔掉蔡州外围的各据点之后,认为突袭蔡州的条件基本成熟了,便派人向主帅裴度密陈了袭蔡的计划。裴度认为他的计划很好,于是马上同意。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十日,李愬以李佑为先锋、李忠义为副先锋,组成一支三千人的敢死队。李愬自率中军三千,田进诚率后军三千,出文成栅。将领们请示去向及任务,李愬回答说:“向东。”但除了李佑外,大家都莫名其妙,不明白李愬为何突然出兵。

黄昏时,部队走了六十里,到达蔡州地界的张柴砦,迅速歼灭了那里的守军,占领了张柴砦。李愬传令军队稍作休息,迅速整理马匹盔甲和武器,做好作战准备,就又出发了。那一天下着大雨雪,旌旗都被大风撕裂了,战马冻得打战,士兵冻死的满路都是。将领们再次请示去向和任务,李愬方才告之:“到蔡州捉拿吴元济!”众人听后面如土色。监军的宦官吓得大哭着说:“我们最终还是中了李愬的奸计。”李愬置之不理,命令全军全速前进,全军将士听说去攻打蔡州,都以为凶多吉少,不能生还,但迫于李愬的军令,只好横下一条心,争取死里逃生。李愬派五百人拆掉通向蔡州的洄曲通桥(今河南漯河的沙河与沣河会流处下游一带),又派五百人断绝朗山(今河南确山)的通道。由于天气恶劣,部队减员达十分之二三。李愬严令全军加速前进,不准停歇。从张柴砦到蔡州的道路除李佑等降将外,别人都不认识,现在,夜色昏沉,风雪弥漫,分不清哪是道路、哪是沟壑,只得跟着前锋,深一脚,浅一脚,艰难而疾速地向前行进。

从张柴砦向东走了七十里,半夜,雪下得更大了,部队终于赶到了蔡州城外。城边恰有好些鹅鸭池,李愬惊喜不已,立即派了一些士兵拿棍搅赶鹅鸭,杂乱的鹅鸭的叫声,巧妙地掩盖了李愬军队行军的声响。

蔡州城下,已有三十多年没有到过唐朝官兵了,加上敌人自恃吴房、朗山有坚固的防卫,戒备松懈,叛军安然大睡,没有一人知晓。李佑、李忠义对蔡州城防十分熟悉,于是率领先锋部队,在城门附近挖坎、架梯,悄悄爬上城墙,杀光了守门的士兵,并派出士兵伪装成更夫照旧打更报时。然后大开城门,接应大军进城。到了内城,照此行事,一座蔡州城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唐军占领了。

天色黎明,雪停了,李愬已经到达吴元济的外宅。这时吴元济还什么也不知道,有人报告“城陷落了!”他还说:“是驻外地的士兵回来取冬衣吧!”这时忽然听到愬军号令的将士说:“常侍(李愬)传语!”他觉得奇怪说:“哪里来的常侍?”后来才明白唐军已经攻进蔡州,吴元济才急急忙忙领一些人马登上子城抵抗。李愬的军队把吴元济层层包围起来,并放火焚烧了子城的南门。吴元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好请罪投降,李愬用槛车把他押送京师。接着,申州和光州(今河南信阳和潢州)的两万多叛军也相继投降,进袭蔡州的战斗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历史名臣——李愬

李愬袭蔡州作战经过示意图

战斗结束后,将领们请教李愬用兵之法,李愬笑答道:“胜于吴房却不攻取,是为了麻痹守军,不至逃归蔡州;否则两处兵将合力固守,必将给攻取蔡州带来极大的困难,所以留下吴房以分其兵力。风雪之夜,敌军的烽火报警失灵,叛军便无法得知我军的行动。孤军深入,将士们都感到处境危险,誓必拼死作战。高瞻远瞩的人不要计较暂时的得失,要能够顾全大局,不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所左右。”众将听后,叹服不已。

在这之后,李愬又指挥了讨伐割据淄州、青州等十二州(均在山东省境内)的李师道的战斗,先后打了十一场大战,擒叛军将领五十余名,俘斩士兵万余计。为此,李愬被任命为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仪节度使、上柱国、凉国公。宪宗元和十三年(821)幽州和镇州(今河北境内)复叛,李愬决定亲去讨伐。准备期间,忽然得了大病,一病不起,卒于洛阳,时年四十九岁。

李愬以贵胄出身,不凭仗父荫荣宠,自建大功显于朝廷,确是难能可贵的。而其为将,又能因时度势,推诚待士,深谋善断,终于转弱为强,转败为胜,证明了他确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历史名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521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