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与传奇 > 人臣政客

历史名臣——李勣

历史大观园 人臣政客 2020-06-27 19:25:33 0

历史名臣——李勣

李勣(594~669),唐初名将。本姓徐,名世勣,字懋公。入唐,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勣。曹州离狐(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徙居东郡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十七岁时入瓦岗军,随后任右武卫大将军,封东海郡公。唐武德元年(618)随李密降唐,封曹国公。李世民即位后,因战功卓著,屡升兵部尚书、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职,封英国公。李勣善于用兵,史称他“临敌应变,动合时机”。后世论唐代名将,必称“英、卫(李靖封卫国公)”。

一、初投义军 继归大唐

李勣家道富有,父亲徐盖是一个收入颇丰的大地主,常囤粮数千石。徐盖乐善好施,济贫救困,不问亲疏贵贱。李勣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对穷困百姓深表同情,更对隋炀帝的昏庸荒淫深感不满。

十七岁那年,李勣参加了翟让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瓦岗军是当时遍布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军里最著名的一支,声势浩大,很有战斗力。李勣刚加入起义军,就受到翟让的敬重。李勣建议翟让:“我和你都是本地人,大多数人都相识,不相识的人也是本乡,不应该受到侵掠。你不如将战场转移到宋郑两郡,夺行舟,掠商贩,所获钱粮足以自给。”翟让觉得李勣的建议很好,当即采纳照行。于是,瓦岗军转移战线,经常突袭公私船只、过往商贩,很快就积累了大量军需钱粮,队伍也很快发展到了一万余人。不久,李密投奔瓦岗军。李密是长安人,善谋略。李密刚到瓦岗军一年,在李勣等人的大力劝说下,李密被拥立为主,正式建立了大魏政权。瓦岗军至此有了统一指挥,李勣被任命为右武侯大将军,成为农民起义军中智勇双全的领袖人物。

历史名臣——李勣

画像

大魏政权的建立,使隋炀帝惶恐不安,遂命大将王世充率江淮军征讨李密。李勣受命前去迎战,以奇计制胜王世充于洛水之上,王世充大败而归。携胜而归后,李勣即被封为东海郡王。随后,李勣又在瓦岗军中屡建战功。这时,正逢河南、山东突发大水,饿殍遍野,死者每天达数万人。李勣觉得这对瓦岗军来说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有利时机,便建议李密说:“天下大乱,又闹饥荒,现在如果再打下黎阳仓,大事就成了。”李密一听大喜,觉得是一妙策,遂派李勣率精兵五千,立即攻打黎阳仓。李勣率军猛冲勇闯,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攻占了黎阳仓,紧接着就开仓济民。这一做法深得民心,使瓦岗军在民众中有了很高的声望。随后几天,瓦岗军就增加兵力达二十余万之多。

隋义宁二年(618)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谋反,杀了隋炀帝,遂率军进逼瓦岗军。由于宇文化及来势凶猛,李勣严守重镇黎阳,挖深沟筑壁垒。宇文化及赶到黎阳,无计可施,只好扎营与李勣对峙,伺机进攻。后来,李勣挖地道突袭,宇文化及大败。就在这时,李密率领的瓦岗军被王世充打败,李密率残部归顺了唐朝。魏徵也在这时随李密到了长安。

魏徵到了长安,以安抚之职给李勣写了一封信,劝他归附唐朝。李勣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既归大唐,现在这里的人马土地,都是魏公的。我如果上表献出,就是利用主人的失败,为自己邀功名、求富贵,这是我所认为可耻的。”遂把州县的所有百姓和军人户口记录下来,派人送给李密。唐高祖李渊听说使者没有降表,只给李密送来书信,感到非常奇怪。使者把李勣的意见告诉了唐高祖,唐高祖十分高兴,并说:“徐世勣感德推功,实在是正直之臣啊。”遂任命李勣为黎阳总管、上柱国,封曹国公,赐姓李,令他掌管河南、山东的军队,以之抵制王世充。

不久,李密谋反失败,被斩杀。唐高祖命人将李密首级送到黎阳,传示于李勣,让他知道李密谋反之事。李勣得知李密谋反被杀,立即向北跪下号啕大哭,遂大备仪卫,全军缟素,备君臣之礼,为李密哀悼,并把这位他曾经的君主葬于黎阳山南。李勣对故主的忠诚之举,受到了人们的赞扬,凡闻知此事者,无不称其为有义之人。

二、东征西讨 功在统一

黎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王世充和窦建德也一直对这块宝地虎视眈眈。武德二年(619)十月,盘踞河北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率军进攻黎阳,黎阳失陷,李勣率数百名轻骑突出重围。后因父亲徐盖被俘,李勣被迫归降窦建德。魏徵也在这次失败中被俘,此外还有山东道安抚大使李神通。李勣归降后,窦建德任命其为左骁卫将军,负责把守黎阳。李勣“身在曹营心在汉”,没多久就与部将郭孝恪密谋发动兵变,并想趁机杀掉窦建德。后因机密泄露,只好率郭孝恪等数十轻骑逃到长安。

回到长安后,李勣多次随李世民东征。李勣屡战屡胜,尤其是在虎牢战役中,借助于里应外合的战略,大破虎牢城池,俘获王世充大将王行本。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系纽带自此被斩断。窦建德得知虎牢被破,立即率军来攻,被李世民布置在虎牢东面的李勣、秦叔宝、程知节等人率领的伏军攻击,窦建德损失三百余人,殷秋和石瓒两员大将被俘,他自己率大队人马败逃,元气大伤。进入冬天,窦建德最终被唐朝军队彻底击败,窦建德被俘,手下五万人投降。数天后,孤守洛阳的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加之唐军的强大攻势,也被迫投降。

降将单雄信与李勣是故交好友。李勣多次向李世民力保赦罪,都没有成功,单雄信终被定为死罪。临刑时,李勣痛哭不已,与单雄信依依惜别,并从自己的手臂上割下一块肉让单雄信吃下。他哭着对单雄信说:“使此肉随兄至地下,我亦不负同生死的誓言了。”围观之人无不为此举感动。

东面平定,李世民率师凯旋回到长安后,唐高宗李渊论功行赏,李世民升为上将,李勣为下将。向太庙献俘结束时,李世民和李勣身穿黄金甲,甚是威武。

历史名臣——李勣

李世民

武德七年(624),李勣又受命参加了征讨辅公祏的战争。李勣率陆军一万人强渡淮河,迅速攻占了寿阳、硖石,随后向当涂逼近,配合李靖击败辅公祏的部将陈正通和冯慧亮。紧接着,李勣又配合直捣辅公祏老巢丹阳(今南京)。辅公祏闻知唐军来势凶猛,弃城出逃。李勣跃马追至武康,辅公祏终于被杀。

武德八年(625),为了防止突厥犯边,唐高祖任命李勣为并州总管,抗击突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李勣继任并州总管。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大规模打击突厥,遂任命李勣为通汉道行军大总管,李靖、李道宗分别为灵州、定襄道行军总管,兵分五路进攻突厥,各路大军均受李勣节度。李勣率军出了大同,就在白道(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与突厥交战。敌军大败,突厥颉利可汗向唐朝求和。李勣和李靖知道其中有诈,两人商量后,决定同意派使臣唐俭支与突厥谈判。李勣对李靖说:“颉利虽败,人众尚多,如果从度碛去追,路远难行,恐怕追不上。现在让唐俭到那里去,他们必然会放松警惕,我们随后去袭击,不用打就可以获胜了。李靖非常赞成李勣的建议,兴奋地说:“这比得上韩信灭田横的计算了。”李靖遂率精骑乘夜出发,李勣尾随其后。颉利可汗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唐军已攻入帐营。颉利慌乱中率万余人逃往碛口,此刻李勣已率军攻占了碛口,颉利可汗走投无路,被迫投降。李勣大胜而归。

历史名臣——李勣

《资治通鉴》中有关唐军灭突厥的记载

由于铲除突厥之功卓著,李靖被封为代国公,李勣被授以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几年后,李勣又被封为英国公,长驻并州。在任并州期间,李勣“令行禁止,十分称职”。唐太宗因此曾赞扬他说:“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朕唯置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

贞观十五年(641),李勣晋升为兵部尚书。正在此时,已归顺唐朝的突厥俟利必可汗告急,奏薛延陀真珠可汗命其子率兵二十万进攻突厥。还未启程接受进封的李勣立即奉命率军北上,以朔州道行军总管之职,率兵六万讨伐薛延陀主力。营州都督张检、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则分别从东西两方配合,另有张士贵、李袭誉两路,共分兵五路进攻薛延陀大军。李勣亲自率数千精骑攻至大青山,斩首敌军三千,俘获五万。薛延陀军大败,逃至漠北。

贞观十七年(643),李勣被唐太宗任命为宰相,同时担任太子詹事兼左卫率,负责教育培养太子。在一次宫宴上,唐太宗对李勣说:“我儿新登皇储,你是旧人,我把太子的事全托付给你,因为思之再三,没有比你更合适的人选。你以往不负李密,今日也不会负我。”李勣听了,备受感动。

三、古稀之年 伐辽主帅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亲自出征当时占领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高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六万。四月,攻占盖苏城,两万余敌军被俘,缴获十万余石粮食。随后进攻辽东城(今辽阳北)。李勣用抛石车和撞车猛攻,战斗持续了十二昼夜,高丽军最终抵挡不住,纷纷投降。紧接着,李勣又配合唐太宗围攻白岩城,城主深知无力抵抗,被迫投降。一年后,薛延陀部内乱,李勣奉命前往征讨。他采取降则抚、叛则讨的策略,在郁督军山与薛延陀部展开激战,薛延陀大败。从此,漠北平定。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临终前,他有意把李勣贬为叠州都督,然后暗中嘱咐太子李治继位后要委李勣以重任。李治问唐太宗这是何故,唐太宗说:“你对李勣无恩,我死后你再调他回来任宰相,他会因为你的恩德,忠诚地为你效力。”李治即位高宗后,立即召回李勣,任命他为同中书门下参掌事务,直至后来进尚书左仆射、司空。

高宗乾封元年(666),高丽王盖苏文去世,长子男生代之为王,其弟男建、男产不服,欲推翻男生,遂求助于唐朝。唐高宗任命时年已七十余岁的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勣以古稀之风姿,率军攻克城池十余座,最后攻入平壤。

历史名臣——李勣

唐太宗昭陵

总章二年(669),李勣患病,唐高宗召回其子弟给予照料,并为之请医寻药。李勣说:“我本村夫,遭值圣明,致位三公,年将八十,岂非命邪!”不久,李勣去世,时年七十六岁。唐高宗命全国志哀,停朝七日。遂陪葬于昭陵。

李勣善于用兵,史称他“临敌应变,动合时机”。他在与人一起谋划时,只要有可取之处,立即采纳;告捷之时,却归功于部下,因此部下都乐于为他出谋划策。由于饱经世故,李勣善于趋避。左迁叠州都督时,奉诏即行,他家也不回。唐高宗欲立昭仪(武则天)为皇后,大多数大臣都反对这事,当唐高宗征求他的意见时,他答道:“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正因为这样,李勣一生才没有遭到挫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lscq/rczk/1519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