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生活在魏晋——七夕乞巧,重阳登高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22:52:02 0


刘敬叔在《异苑》里说,端午节不可晒物,而时序流转,到了七月七日时,人们就可以放心大胆地拿出杂物来晒了。这风俗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就有,到了此时,白天曝晒衣物、书籍已成为常态,不晒东西反而会被视为异类。

这不,阮咸就曾为晒东西发过愁。

《晋书》中提到,阮籍的侄儿阮咸在贫穷之时,见着住在道北的宗人,在七月七日当天晒出华衣靓服,实在窘迫,索性把一条寒酸的布犊鼻裈用竹竿挂起,勉强充数。有人看着好笑,就问他这是何故,阮咸回答道:“未能免俗,聊复尔耳!”这阮咸,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其知名度不如其他几位,不过,学音乐的人大抵都该知道,我们今日有一种乐器叫阮咸(简称阮),便是因为精于音律的阮咸改造了从龟兹传入的琵琶。

从私生活上来看,阮咸也是极为放诞的一个人,甚至还跟一群猪一起喝过瓮里的酒,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七月七日当天也不能免俗,连寒酸的布犊鼻裈都要晒,可见时风如此,谁也没法不照做。

不过,细细研究其生平,阮咸之所以这么做,应该也有看不惯别人炫富,故意搅局的可能性。话说回来,大千世界里有炫富的,也有炫穷的,自然也就有炫个性的,东晋的郝隆便是这样一个人。

经过盛暑,家中的书籍都须得好好晒晒,后来,晚唐杜牧也说了,“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读书人爱书、晒书,都是常事。可是嘛,就在大家兴致勃勃地展开一年一度的晒书大赛时,却发现郝隆竟四仰八叉地,把自己晒在日光下——圆圆的肚皮尤为突出。

何故?答曰:“晒书。”

很显然,这是在夸耀自己满腹诗书,“晒肚皮”“仰卧曝日”这样的典故便是来源于此。姑且不论这郝隆是否真有这么高的才学,这自信洒脱的性子,倒为后世留下了文人品趣的一大谈资。

当然,您说这位最后辞官隐居的郝隆,到底是否有真才实学,个人觉得他肯定是有的。话说,当年谢安一再坚称他不愿做官,隐于东山——越隐名声越大。后来,因家族的变故,谢安不得不出来,成了郝隆的同僚。

某次,桓温得了一些草药,其中有一味,有“远志”和“小草”两个名字。桓温本来想问谢安,这意思迥异的药名由来,郝隆马上抢话道:“这草药,在山里时就叫远志,出了山就是小草。”他这是在讥讽谢安,隐居隐得世所崇仰,出来做官混得也不咋样。谢安对此颇觉尴尬,但也不好动怒。

曾听说,“毒舌的人,往往都挺有才”,这话搁郝隆身上,倒真是的。只不过,谢安后来却不是默默无闻的小草,而是东晋的一代名相。其力挽狂澜的本事,让他的知名度远远超过了郝隆。

需要顺便提及的是,除了七月七以外,自宋朝而始的天贶节,也有晒物的习俗,这天恰在农历六月初六,正好和流传已久的“姑姑节”相重叠。

说起七月七日,自然得提起牛郎织女,但是,这个民间传说还在发展阶段,后世真正意义上的“七夕节”其实还没有形成。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从此处的诗句里,可以看出牛郎织女的传说,至少在汉代时已有了雏形。到了魏晋南北朝时,“许一年一度相会”的情节,便在南朝梁殷芸《小说》等书中定型下来。

然而,这时七月七日并不具有情人节的意义。只是,织女因着那双巧手,已成为下界的女子们所仰慕的对象,于是,在这一晚,女子们会在天上喜会之时,纷纷向织女乞巧。

乞巧的方式有二,一是结缕穿针,二是守夜祈福。

根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到了晚上,女子们都会用彩线穿过金、银制成的七孔针,再将瓜果呈于庭中。北周庾信《七夕赋》中,描述此种情形,是“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真可谓形象生动。

做好准备以后,女子们会满怀期待地观察喜子(蜘蛛)是否会在瓜果上结网,如果结了网,她们会异常兴奋,因为这代表着她们乞到了巧。

至于说,守夜祈福这种活动,参与者肯定不仅仅是女子们了。一家老小,不论男女,在这天都聚在一起一同守夜。到了这一晚,庭院中会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露天陈设的小案上,酒水、果脯,以及时令水果,全都陈列在上面。

应该说,守夜是方式,祈福才是目的。古往今来,人们所愿的,从大的方面来说一般都是福寿永昌,家业有传,所以求富贵的、求子嗣的做法,都是使得的。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祈福者不可贪婪,这个愿必须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过了七月七日,八天后便是中元节。再过接近两个月,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节日——重阳节——便接踵而至了。

晋朝以来,重阳节便受到了时人的格外看待。这是因为,古人将“九”定为阳数的最大,到了九月九日,重九自然是阳数之极,他们确信此日天地之气会交汇在一起,邪气也达到极盛。为了禳除邪气、躲避重九之厄,人们需要站在高处。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最突出的礼俗。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为了登高,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特制了一种木屐,因其前后齿都可装卸,上山可去前齿,下山可去其后齿。谢灵运是一个身体和心灵都一直在路上的人,这木屐自然也不只是为了重阳登高而制的,但对于寻常人来说,这种新品可是重阳节的爆款。

因为参与者众,无论天潢贵胄还是寻常百姓,都乐于参加,故此不少登高野宴的佳话,也被载入了正史野史之中。

有一次,桓温在龙山举办重阳饮宴。时为桓温幕府参军的孟嘉,在聚会时不慎被山风吹落了官帽。这种场合之中,丢了官帽的失礼程度可想而知,但孟嘉完全投入到应酬中去,竟然不曾发现。

还好,桓温命人趁他如厕时为他捡回了官帽,还让孙盛作文记述这事儿。孟嘉是出了名的笔杆子,这下还不赶紧作文应答为自己加分吗?好了!一席之上,又是满座欢声了。“孟嘉落帽”这个典故,便用来形容才子名士的才思敏捷、风雅倜傥。

要说起登高的礼俗,除了可达到驱邪的效果之外,也颇有寄托情思的目的。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不妨借用唐人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诗来回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登高礼俗的深刻意义。当时,安史之乱未平,岑参于战乱中,登高遥望长安,既为大唐国祚而忧,又为百姓疾苦而虑,不禁忧心忡忡,黯然神伤。

这诗里还提到了酒和菊花,是引的陶渊明的掌故。话说,某次陶渊明在过重阳节时,没有酒喝,孑然闷坐于宅边的菊花丛中,直到江州刺史王弘一袭白衣送酒而至,才醉饮大笑。不过,岑参此时是没有心情的,这是反用典故了,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饮酒、赏菊和登高一样,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不独陶渊明,魏晋文人墨客大多喜欢霜质高洁,又具有药用价值的菊花,因此,赏菊、赠菊、饮菊花酒,都是彼此表情达意的方式。比如,曹丕就曾赠菊于书法家钟繇,祝愿他身康体健,对方也以诗来回应,说“菊有五美”,是“神仙食也”。

盛唐王维吟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所说的佩茱萸的习惯,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的一大时俗。要佩戴茱萸,除了插戴这种新方式之外,还有沿袭汉代,将茱萸切碎盛装香囊的做法。

作用何在呢?茱萸是可以除邪气的,还有一定的御寒的功效。

发展到后来,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到了重阳节都会由政府组织戏射活动,而皇帝也会十分赏光地前来“领衔主演”。相对来说,北人勇武豪放,这戏射的规模也就更大,精彩程度也非南朝可比。由南入北的大诗人王褒,便曾在北周时参与过戏射,并写过《九日从驾诗》。

“射马垂双带,丰貂佩两璜”,想想当年的秋日风光,想想遒健的北朝儿郎,顿时觉得重阳节的温度都是滚烫的。

小 贴 士

【七夕的演变】唐朝时,“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宋朝时,人们从七月初一开始置办乞巧用品,时间越近,乞巧市上越是热闹。魏晋南北朝时期穿针乞巧、喜蛛应巧的习俗,一直保留了下来,但细节有所改变。明清两代时,“投针验巧”的时俗开始流行,“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锥,因以卜女之巧。”月下拜织女,是年轻人的节日礼俗,具有祈祷爱情婚姻幸福的意义。不过,纵观整个古代社会,几乎没有明确地将七夕视为情人节。

【中元节】相传,七月十五日,全部鬼魂将被释放出地府,因此祭祀鬼魂的活动,一向为民间所重。俗称为“鬼节”“七月半”的中元节,又被佛教称作“盂兰盆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后世仍沿用下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59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