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玉史话——重视瑞玉的西周玉器文化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1:44:01 0


公元前11世纪中叶,周武王姬发攻入殷都朝歌(今河南安阳),灭了商王朝,俘获的战利品中有数以万计的宝玉、佩玉(《逸周书·世俘》)。同时,殷代的一些有技术专长的玉工也成为周人的战利品,加入了周朝玉工的队伍。

周朝对玉器制造业十分重视,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朝设置掌管各种手工业生产的官职,称为“百工”。百工之下有专门从事玉器生产的工奴,称为“玉人”。玉人不仅为周王室,而且也为各级贵族和王官雕琢各种玉器。这是见于记载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官营琢玉手工业组织。周朝还设有“玉府”、“天府”、“典瑞”等官职。“玉府”掌管周王的“金玉、玩好、兵器,凡良货贿之藏”,负责供应周王所需的“服玉、佩玉、珠玉”等(《周礼·天官·玉府》)。“天府”收藏“国之玉镇大宝器”,即负责保管属于国宝的玉器,在重大的祭礼和国丧时取出陈列,事后又收藏起来(《周礼·春官·天府》)。“典瑞”收藏保管“玉瑞玉器”,即一般的瑞玉和礼玉(《周礼·春官·典瑞》)。西周不仅有琢玉的技术工人队伍,而且还设有掌管金玉等财物的官职以及分级保管玉器的专门机构,充分表现出周人崇玉的思想。

周朝推行宗法制度,用“大宗”和“小宗”把奴隶主贵族层层区别开来。根据古书记载,周王自称为“天子”,即上天的元子(长子),是天下的大宗,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天子分土地和臣民给诸侯或卿大夫,他们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又是大宗,其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的兄弟再分封为卿大夫,又为各封国的小宗。周朝对分封的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朝的统治者推行宗法制度和五等爵制度,在政治上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周朝,玉也被等级化、政治化了。其具体表现是以不同的器类和同一器类的不同尺寸代表不同的身份和等级。《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所谓镇圭、桓圭、信圭、躬圭,器形有何不同,已无法详考,但根据《考工记》记载,这些圭的大小不同:镇圭是十二寸,桓圭为九寸,信圭为七寸,躬圭为七寸或五寸。谷璧是雕琢谷纹的璧,蒲璧是雕琢蒲纹的璧。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觐时执不同尺寸的圭或不同纹饰的璧。这四种圭和两种璧合称“六瑞”,即六种最重要的瑞玉,它们成为代表贵族不同身份地位的一种信物,起着为西周等级制度服务的作用。西周的诸侯是否存在“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但是封国诸侯确有侯爵、伯爵之分。玉圭是否确有镇圭、桓圭、信圭、躬圭之分,在考古工作中也尚未得到证实,但诸侯朝觐时手执圭、璧应是事实。东汉时期,诸侯王、列侯元旦朝贺时已不执圭,但仍执璧。

圭和璧既是代表身份等级的瑞玉,又可作为祭祀礼神的礼玉或祭玉。《尚书·金縢》记载,灭商的第二年,周武王生病,周公为他祈祷,营建了3个祭坛,以祭祀大王、王季、文王三位祖先,想通过祖先请命于天,于是在祭坛上放置玉璧以礼神通天,周公自己则手执表示身份的玉圭向天祷告。这是周初以圭、璧事神的实际例子。

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周人在祭祀典礼中有一套用玉的规定,即“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郑玄解释说:“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圜象天;琮八方象地;圭锐象春物初生;半圭曰璋,象夏物半死;琥猛象秋严;半璧曰璜,象冬闭藏,地上无物,唯天半见。”这种以不同颜色的璧、琮、圭、璋、琥、璜分别祭祀天地四方的说法,在考古工作中未能得到证实。《周礼》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的一部托古著作,所记未必符合周代的实际情况。有的学者认为,《周礼》所记关于“六器”的用途,有的可能有根据,有的则是依据字义和儒家理想硬派用途,是战国儒家把它系统化和理想化的结果。

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玉器,主要有礼仪用玉、玉工具和用具、玉装饰品以及丧葬用玉等。

礼仪用玉有琮、璧、戈、戚、铲、牙璋等。玉琮的造型规范,都是内圆外方,多数无纹饰。陕西沣西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的玉琮,四面都刻饰双钩线鸟纹,鸟纹是西周玉雕工艺中常见的纹样,但在玉琮上刻饰鸟纹实属罕见。玉戈一般作长条形,前锋为三角尖状。沣西张家坡西周墓出土的玉戈形制较特殊,戈身宽长,前锋圆弧形,长方形戈“内”的后部突出三角形圭角,戈身雕饰三道弧线,“内”的后部饰单线兽面纹,圭角饰三角纹。这种形制的玉戈很少见。玉戚的形状比较多样化,有的作长方形,后端有小孔;有的近似椭圆形,当中和后端各有一孔,一大一小;有的略作梯形,当中有一大圆孔。各种玉戚两侧都有齿牙形装饰。

玉工具和玉用具有刀、刻刀、凿、觿、调色器等。玉刀有的雕饰鸟纹。玉刻刀有的雕琢成兽形。据说觿是古代用于解开绳结的工具,《诗经·卫风·芄兰》中有“芄兰之支,童子佩觿”句,可见雕琢纹饰的玉觿也可能是佩玉。河南洛阳出土的一件调色器做成卧伏的牛形,背部宽平,上有4个用于调色的圆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商代大理石调色器,做成兽首形,也有4个调色孔,孔内还有朱砂残留。

玉装饰品的数量较多,包括工艺品和佩戴玉饰。工艺品主要是各种动物形玉雕(详见下节文)。佩戴玉饰有束发用的玉笄、玉发箍,有耳朵上戴的玉玦、玉环,有脖子上垂挂的项链,还有身上佩挂的成组玉佩。出土的周代以前的佩玉,过去只见零散的玉璜、玉管、玉珠等,到了西周晚期才有成组的玉佩出土。陕西张家坡西周墓所出土的一套玉串饰,由3件玉璜、4件玉管以及玛瑙珠等组成。璜的两面都雕饰双钩线龙纹;4件玉管形状各异,其中3件有花纹。河南三门峡西周虢国贵族墓出土的一套玉佩饰,组合更为复杂,主体部分是7个由小到大依次递增的玉璜,玉璜之间用200多个绿松石珠和红玛瑙管、珠加以连缀。山西曲沃曲村西周晋侯墓地出土了大量的玉器,其中成组的玉佩饰尤为引人注目。在一座属于晋侯的墓中出土玉项饰和胸腹玉佩饰。玉项饰由双环、双玦和3个玉璜以及许多玉珠、玉管、绿松石珠、玛瑙珠编连而成。胸腹前的玉佩饰更为复杂,由玉环、玉玦、玉珩、玉璜以及大量的珠玑组合而成。1993年在该墓地发掘的晋侯邦父及其两位夫人墓保存完好,随葬品丰富多彩。在一座夫人墓中出土玉石器达数百件之多,成组的玉佩饰共有3套,其中从项下直垂到足部的一套,由40多件大小不同的玉璜以及玛瑙珠等组合而成,是迄今发现的最为复杂华美的西周玉佩饰。

丧葬用玉起源很早,在长江、黄河流域史前时期的墓葬中就曾发现死者口中含玉、手中握玉以及眼、鼻、耳孔塞玉的现象。商周时期沿袭并发展了这种习俗。《周礼·春官·典瑞》载:“驵圭、璋、璧、琮、琥、璜之渠眉,疏璧、琮以殓尸。”郑玄解释为:“以组穿联六玉沟瑑之中以殓尸。圭在左,璋在首,琥在右,璜在足,璧在背,琮在腹,盖取象方明神之也。”从考古资料考察,以璧、琮殓葬的习俗盛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了商周时期已趋于衰微。所以有的学者认为,《周礼》虽成书于战国时期,但其内容有不少来源于史前文化,并不全是周代的礼制。至于郑玄关于圭、璋、琥、璜、璧、琮六种玉器所在位置的解释,在考古工作中也得不到证实,因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是完全出于杜撰”,有的则认为是“半习俗而半理想未尽实行之文化”。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以看出,《周礼》所载及汉儒的注释虽然不是毫无根据,但其中确有不少是儒家学者理想化、系统化的结果。

考古发掘出土的西周丧葬用玉,主要有缀玉覆面、玉琀、玉握以及玉棺饰等。

缀玉覆面亦称缀玉幎目或缀玉面罩,是用玉雕琢成脸部各器官的形象,然后缝缀在纺织物上用以覆盖死者的脸部。陕西沣西西周中期墓中发现了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缀玉覆面残件,计有眉、眼、耳、鼻、嘴五种,造型规整,表面刻有纹饰,其上都有用于穿线缝缀的小孔。从其形制可以看出,它已经不是最初阶段的缀玉覆面了。在一座西周中晚期墓中也发现一组缀玉覆面,有象征眉、眼、鼻、牙齿等的玉构件,虽然也不完整,但已基本上具备了五官的形象。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墓中曾发现完整的缀玉覆面,具有印堂、眉毛、眼、耳、鼻、嘴、腮、下颏、髭须等的形象。山西曲沃曲村西周晋侯墓也出土多套缀玉覆面。其中一座所出的缀玉覆面结构较为特殊,由52块缀玉分为上、下两层缝缀在纺织物上构成,上层缀玉27片,上部有菱形额,下部有近似半圆的颔,两侧有耳朵,当中有眉、眼、鼻、嘴、颊等;下层缀玉作人、虎、眼、鼻、嘴等的形象。在上层缀玉的上面还放置一件玉柄形器,位于玉鼻的上面。该墓地的晋侯邦父及两位夫人的墓葬也出土缀玉覆面。邦父墓的缀玉覆面由40多件缀玉组成。其中一座夫人墓所出的缀玉覆面,由象征眉、眼、耳、鼻、嘴等的各色缀玉50件组成,是雕琢极为精致的西周缀玉覆面。

玉琀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器。《说文解字·玉部》载:“琀,送死口中玉也。”古人将玉放于死者口中,可能是由于古人“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使死者空口;但更主要的原因应是由于迷信玉能保护尸体不朽,即所谓“口含玉石,欲化不得”。殷商时期的玉琀有玉蝉、玉鱼、玉管、玉珠等,多属装饰品类。西周时期的玉琀更是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璧、琮、璜等玉礼器的残片;另一类是玉鸟、玉鱼、玉蝉、玉蚕、玉珠、玉觿等小玉饰。此外还有利用碎玉片作为玉琀的。可见商周时期的玉琀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器形,只要是玉,几乎都可作为口琀。

玉握也称玉握手,即死者手中握持的玉器。《释名·释丧制》载:“握,以物著尸手中使握之也。”在死者手中放置玉握,可能是由于古人认为持玉器能沟通神灵,从而起某种巫术的作用。西周的玉握多数为圆柱形,少数作长方形扁片状。这两种器形都便于握持。沣西西周墓中的玉握多为圆柱形管状,通常为一对。有的双手均握圆柱形玉握,中有穿孔,外表还涂朱红色颜料;有的两手持不同形状的玉握,一手的玉握作圆柱形管状,另一手的玉握则为长方形片状。

玉棺饰装饰在棺罩上的玉饰,一般为鱼形。《周礼》、《仪礼》、《礼记》等古文献记载,古时棺外多有棺罩,棺罩上还悬挂铜鱼等棺饰。从沣西西周墓出土的资料看,当时用作棺饰的除铜鱼外,还有玉鱼、蚌鱼等。在属于井叔家族的一座墓中,发现残存的玉鱼32件,按其形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器形较小,都是直身的,没有纹饰,头部有一小孔,便于系挂;另一类器形较大,鱼身两面刻出鱼头、鱼眼、鱼鳍、鱼尾,有直身的,也有屈身作跳跃状的,嘴部或背部有小穿孔。

从三礼等先秦文献可以看出,西周重礼崇玉的风气很盛,玉器文化应该是十分发达的。但是目前所见西周玉器还不能代表当时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究其原因,可能主要是由于已发掘的西周墓葬多数为中、小型墓,少数级别较高的墓葬,如三门峡虢国国君墓和曲沃晋侯墓,其地位也只属于诸侯这一级,迄今尚未发现周天子和王室成员的陵墓。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发现品种更多、雕琢水平更高的西周玉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6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