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玉史话——佩玉成为春秋战国玉器的主流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1:43:37 0


儒家学派贵玉思想的主要表现是,认为玉有许多美德,因而主张“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提倡“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所谓“君子”,即士以上的各级贵族。从天子到士的大小贵族,除办丧事外,都要佩带玉饰。佩玉既是装饰和表示自己身份的高贵,也是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道德修养的象征。贵族佩带成组的玉饰,走起路来有板有眼,玉饰相碰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以显示他们的贵族风度和“美德”。

佩挂成组玉饰的习俗,在西周时期就相当盛行。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儒家学派的大力提倡,给佩玉加上理论根据,因而贵族佩挂成组玉饰的风气更加盛行,佩玉成为当时玉器中的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玉,数量和种类都很多。《诗·郑风·女曰鸡鸣》有“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的诗句。传曰:“杂佩者,珩璜琚瑀冲牙之类。”《周礼·玉府》:“共王之服玉、佩玉、珠玉。”郑注引诗传曰:“佩玉上有葱衡(珩),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佩玉的种类,除珩、璜、琚、瑀、冲牙等外,还有玉璧、玉环、玉龙、玉凤、玉虎、玉珠、玉管等。这些玉佩饰都有穿孔,便于穿系佩挂。佩玉一般由多种玉饰组合而成为串饰,也称组玉佩。组成串饰的饰物,除玉质者外,还包括水晶、玛瑙、绿松石以及彩石等制品。从考古资料考察,玉串饰或组玉佩的组合形式多种多样,看不出有一定的组合制度,但也存在一个规律,即等级越高的贵族,所佩玉串饰或组玉佩的组合也越复杂。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串饰,种类较多,用途也不尽相同。有戴在颈部作为项饰的,有戴在手腕上作为手镯的,有作为耳饰的,有作为腿部装饰的,还有佩挂在胸腹部的玉串饰或组玉佩。其中以胸腹部的玉串饰或组玉佩最为重要,严格意义上的佩玉主要是指这一种串饰。

三门峡虢国墓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墓葬中,在死者的颈部、耳部、头侧、腕部、腿部和胸腹部曾发现用于装饰的串饰。颈部的项饰最多,腕部的串饰次之。项饰是当时很流行的一种串饰,男女都可佩带。该墓地第1820号墓出土的项饰,由101枚鸡血石或玛瑙珠、10枚马蹄形石饰、1枚椭圆形玉饰和2枚小石饰串穿而成,红白相间,色彩绚丽,出土时排列有序,便于复原。

属于项部的串饰,除了虢国墓地出土10多组外,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河南叶县战国楚墓、河北平山战国中山国墓等也曾发现由玉珠、玛瑙珠、水晶珠等组成的项饰。

属于胸腹部的玉串饰或组玉佩出土很多,其组成部分多种多样,例如玉人、玉牌饰、小型玉璧、玉环、玉璜、玉冲牙、玉瓶形饰、玉龙、玉虎、玉龙凤纹佩等。由于种种原因,多数佩玉在出土时已经散乱,很难恢复原来的组合情况。能够恢复原貌的组玉佩为数不多,现择要介绍于下。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佩玉一副,计有玉璧、玉环、玉璜、玉龙、玉管形饰等。洛阳中州路1316号墓所出的组玉佩,上部为一玉髓环,中部分为两行,一行为玉璧,一行为小型玉髓环,下部并穿一虬龙形石饰,其间加缀水晶珠和绿松石珠。这套组玉佩出土在死者的胸部。中州路第2717号墓出土3套组玉佩,其中2套出在死者腹部,其组合形式相同,排列顺序是上面为一玉璧,中间穿瑬(音liú)玉、紫晶珠,下面为一虬龙形玉饰。另一套出在棺椁之间,排列顺序是上面为一玉璜,下系长条形玉管和两枚料珠,两侧各系一兽形玉饰,似为未完工的半成品。

曲阜鲁国故城乙组第58号墓所出的一套组玉佩,组合较为复杂。最上方是一枚谷纹璧,璧的上部有方形突起,中有一孔,用于系挂;璧的下部两侧有透雕的古玉史话——佩玉成为春秋战国玉器的主流凤纹装饰。玉璧的下面为两行由玉腰鼓形珠、扁圆形珠和玉管组成的串饰,串饰下为一圆柱形玉管,管的两侧有对称的透雕龙纹。所有珠、管都饰谷纹。最下方是一件横置的卷曲玉龙,龙的身躯满饰涡纹。这套组玉佩雕琢精致,结构巧妙美观,出土在棺内底部,应为墓主人生前心爱的佩饰。

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佩玉,种类、数量多,雕琢工艺水平高,在战国墓中是首屈一指的。其中墓主腹部的一件龙凤纹玉佩,全器用一块玉料雕琢出4节和3个椭圆形环,中间一环是活动的,因而可以折叠。3个环刻成一条龙的形象,上环为龙首,中、下环为龙身。4节都是透雕而成,纹饰左右对称。第一节为对首的双凤;第二节为卷曲的双龙,龙首上下交错,龙尾各为一凤,还用阴线刻出4条蛇的形象;第三节为体形较小的双龙,龙首相背;第四节为对首的双龙。龙和凤的细部均用极细的阴线刻饰。这件玉佩共雕琢出7条龙、4只凤和4条蛇,布局严谨,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是难得的玉雕珍品。从出土位置考察,应是曾侯生前挂在胸腹间的玉佩。该墓还出土一件多节龙凤纹玉佩。全器呈长带状,由5块玉料雕琢而成,分为16节,节与节之间以活环套扣。其中4个活环利用销钉插接,因而可以拆开;8个活环系用镂空技法制成,不能拆卸。各节透雕成龙、凤或璧、环形,并在两面雕出龙、凤的细部和璧、环上的谷纹、云纹、绹索纹等。此外,还有平雕或阴刻的龙、凤、蛇等纹饰。全器共雕出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形象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这件多节组合的玉佩,器形玲珑剔透,纹饰细腻繁缛,集切割、分雕连接、透雕、平雕、阴刻、剔地、碾磨、钻孔等多种玉雕技艺于一体,制作的难度之大,工艺之精湛,都是十分罕见的,是我国古代佩玉中不可多得的珍品(见图14)。这件佩玉出土时卷折放置在曾侯的下颌附近,有人认为是佩饰,也有人认为是曾侯所戴冠帽的“玉缨”(帽带)。

古玉史话——佩玉成为春秋战国玉器的主流

图14 曾侯乙墓所出多节龙凤纹玉佩

洛阳金村东周王室墓葬所出的一组精美的玉佩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由5个玉管用金丝细链串穿成椭圆形圈,圈内中心有一对连体的玉雕舞伎,舞伎秀发卷鬓,翘袖折腰,长裙曳地,作翩翩起舞状;下部当中为一双首合身卷龙玉佩,左右龙爪各悬挂一虬龙形玉饰;上、下部之间有玉管连缀。这件组玉佩是玉雕工艺和金银细工相结合的艺术精品,作为组玉佩主要构件的玉雕舞伎,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西周、春秋时期神情呆板的玉人迥然不同。这应是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带来的新气息在玉雕艺术中的一种表现,它和两汉时期佩玉中常见的“翘袖折腰”玉舞人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从考古资料得知,春秋战国时期除各级贵族普遍佩玉外,一些高级贵族身边的奴婢也佩带组合较为简单的玉串饰。山东临淄郎家庄春秋晚期墓的陪葬坑中,曾发现殉葬人戴的串饰,由水晶环、水晶珠、玉髓环、玉髓璜、玛瑙珠等组成。殉葬人多为年轻的女性,应是墓主人的妾婢。河南信阳和湖北江陵战国楚墓所出的彩绘木俑,胸前绘出成组的饰物。信阳2号楚墓彩绘木俑胸腹前的组玉佩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上部用交叉的锦带穿系彩结和彩环,环下分为左右两串饰,每串饰从上往下各穿5个小珠,并用彩结连接一璜,璜下穿连3个较大的珠、彩结和彩环;另一种串饰只有一条,由彩带、彩结、彩环和珠、璜组成。湖北江陵武昌义地6号楚墓所出的两件彩绘木俑,胸前佩挂两串组玉佩,左右各一串,从两腋下直垂至膝下,由珠、管、环、璜等玉饰组成,左右对称。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家里地位较高的奴婢也佩带玉串饰或组玉佩,但玉饰的种类较少,一般只有玉珠、玉环和玉璜,组合比较简单,通常是环在上,璜在下。临淄郎家庄陪葬坑出土的串饰中有许多水晶制品,可能是由于距临淄不远的江苏东海县盛产天然水晶,因而就地取材的缘故。也有学者认为,水晶、玉髓饰物可能是夷人传统的工艺品。郎家庄陪葬坑所出串饰的组合和中原地区的玉串饰不同,玉髓璜的器形和中原地区的玉璜也有明显的差别,所以这些串饰可能是齐国“后宫妾婢”中夷人的遗物,应属夷人文化。至于当时玉串饰的佩挂方法,看来至少有三种形式,一是玉串饰只有一条,从腰带下垂于腹前;二是玉串饰在彩环以下分为两条较短的玉饰;三是玉串饰为两长条,从两腋下垂于胸腹两侧,直至膝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5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