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玉史话——礼仪用玉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1:43:30 0


《周礼》所载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礼器(所谓“六器”)的用途,有的符合实际情况,有的是儒家学派系统化、理想化的结果,所以未必完全可信。从考古资料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玉璧、玉圭、玉璋仍然是主要的玉礼器。玉琮的数量很少,而且形制多不规整,已不属主要礼器。玉璜和玉琥主要已用作佩饰,但在某些礼仪场合也使用。此外,玉环、玉瑗、玉玦、玉龙等,有时也可作为事神的礼玉。《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疏:“《正义》曰:四者皆祭神之物。”这里所说的“玉”,应包括“六器”以及其他有关的玉器。至于玉戈、玉钺、玉戚、玉斧、玉矛等,都不是实用的武器,而是作为显示贵族威严的仪仗用的,也应属于礼仪用玉。春秋战国时期玉礼器的演变,正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意识形态变革和发展的一种反映。

春秋后期,周王室衰弱,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周天子的话没有人听了,侯国互相兼并,大国争霸,打破了王室独尊的局面;后来侯国的大夫也互相兼并,打破了公室独尊的局面。当时的诸侯、卿大夫为了维护内部的团结,打击敌对的政治势力,经常举行一种集会,制定公约,对神发誓,即所谓“盟誓”。《礼记·曲礼下》说:“约信曰誓,涖牲曰盟。”所谓“盟”,就是杀牲歃血,对神发誓。盟誓的言辞写在玉“策”上,称为“载书”或“盟书”。举行盟誓仪式时,先在地上挖坑(称为“坎”),在坑上杀牲取血,用血为盟,然后宣读盟书以告神。仪式结束后,盟书正本放置坑中,和杀死的牲口一起埋掉,副本留作存查,藏于盟府。河南温县和山西侯马都曾发现春秋后期晋国的盟誓遗址和大量的玉石盟书以及用于祭祀的玉器。

温县盟誓遗址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的沁河南岸,20世纪30年代以来曾多次出土写有盟辞的圭形石片,称为“沁阳载书”或“沁阳盟书”。1980~1982年发现盟誓土坑(即“坎)124个,有16个坑出土玉石盟书,其中1号坎出土盟书近5000片。盟书文字系用毛笔墨书,字体风格不相同,显然是出自多人之手。经学者研究,1号坎盟书的年代为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主盟者是晋国六卿中的韩氏。温县盟书(包括“沁阳载书”)绝大部分为圭形,少数作璋形或简形。许多盟辞句首有“圭命”二字,也有写作“圭命曰”、“圭命之言曰”等。这些盟辞的内容大体一致,都是要求参盟者忠于其主。玉圭在东周时期是用于祭祀神祇祖先的礼器。命圭是周天子赐给诸侯的瑞玉,书写天子的命书。爵位不同,圭的尺寸也不一样。诸侯朝觐天子时,必须执命圭作为信物。盟书多作圭形,盟辞句首又有“圭命”等字样,说明圭是当时主要的玉礼器之一,既是礼神的祭玉,又是代表贵族身份地位的瑞玉。盟誓遗址中有些坑仅见玉璧、玉兽等玉器,这些玉器应是盟誓时奉献给神祇或祖先的祭玉。

山西侯马盟誓遗址位于晋城遗址的东南,遗址内共发现长方形竖坑400余个,发掘了其中的326个。坑底一般都埋有作为牺牲的兽骨,大坑多数埋牛或马,小坑主要埋羊。多数坑的北壁凿有小壁龛,龛里放置礼神的玉器。从出土的迹象可以看出,掩埋的顺序是先在壁龛中放置玉器,然后再埋牺牲和盟书。侯马盟书共发现5000余件,字迹比较清楚的有656件。盟誓辞文用毛笔书写,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墨色。盟书有石质的,也有玉质的,石是玉的代用品。石质盟书以圭形为主,玉质盟书除圭形的以外,还有璜形的,其余像是制作玉器时剩下的材料,有圆形的,也有不规则的块状和片状的。盟书以玉石为材料,可能是因为玉石坚硬,能够长久保存下来;而更重要的原因是,自古以来玉被认为是“神物”,是能够沟通人、神的理想物。壁龛中放置的玉器,种类较多,有圭、璋、璧、环、瑗、玦、璜、珑、戈等。这些玉器和牛、马、羊等牺牲一样,是举行盟誓仪式时祭祀神祇或祖先的祭品,属于事神的祭玉。侯马盟书的内容和年代,有的学者认为是公元前5世纪晋国的载书,也有学者认为是公元前4世纪赵国的盟书。

《周礼·肆师》记载:“立大祀,用玉帛牲牷;立次祀,用牲币;立小祀用牲。”春秋战国时期,重大的祭祀活动也都要用玉。陕西凤翔马家庄春秋秦国宗庙遗址发现祭祀坑181个,其中多数埋牛羊,也有埋奴隶或车马的。在遗址和祭祀坑内发现许多玉石器,计有玉璧81件,玉璜21件,玉玦21件,石圭34件。壁多数为素面,少数饰简化云雷纹或阴刻勾连云纹,有的学者认为这两种纹饰都是简化的龙纹,属于秦式玉器。璜有的没有纹饰,有的阴刻简化云雷纹,表面多涂有朱砂。玦圆形或椭圆形,有缺口。这些玉石器的形体多数较小,制作较为粗糙,形制也不甚规整,显然是专为祭祀而制作的祭玉。

凤翔瓦窑头曾出土玉琮、玉璧、玉璜、玉觿和圆形玉饰等秦国玉器。其中玉璧的一面涂一层朱砂;玉璜的两面都涂朱砂;圆形玉饰的两面也均涂一层朱砂,而且制作不甚规整,当为明器。这些玉器的出土地点在秦雍城遗址内偏北部,附近有大量的细绳纹瓦片和半瓦当等建筑材料,推测该地为一处面积较大的建筑遗址。这些玉器当与祭祀有关。

战国时期诸侯贵族祭墓时也有埋玉的习俗。河南辉县固围村魏国王族墓地中的1号墓,墓上原有五开间的享堂建筑,在享堂东南部的散水下面发现了两个埋祭玉的小坑。1号坑坑底铺一层绢帛,并涂红朱。绢帛上放着玉环、玉柄饰和料珠各2件。2号坑坑底也有朱色绢纹,在坑的北壁挖一弧形小穴,内藏玉、石器和琉璃珠等共211件。其中,玉册由50枚玉简组成,简上无朱、墨痕迹,长约22.5厘米,长度介于周尺与汉尺之间。玉圭共6件,均为尖首圭,有的表面遗留朱白相间的绢帛残片,可见玉圭是用绢帛包裹后埋入祭祀坑的。大、中、小玉璜共4件。大型玉璜1件,由7块白玉和两个鎏金的铜兽头雕琢组合而成,当中5块玉中空,以铜片贯穿,联为一体,铜片两端伸出,做成鎏金兽头,兽口衔一椭圆形透雕玉片。全器布局匀称,刻工剔透玲珑,堪称玉雕佳作。中型玉璜2件,器形和纹饰相同,应为一对,表面饰谷纹,两端雕作龙首形。小型玉璜1件,两端只略具龙头形态。玉环共43件,表面有饰谷纹的,有饰绞丝纹的,也有素面的。除玉器外,坑内还出土石圭50件、琉璃珠56件。石圭应是玉圭的代用品,二者在祭祀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相同的。

这两个坑坑底铺涂朱绢帛,玉册、玉圭、玉璜、玉环等皆放置有序,这些绢帛珠玉显然是祭祀后埋藏下来的遗物,埋藏的时代约为战国中期。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