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玉史话——玉器纹饰的新题材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8 11:42:16 0


在玉器纹饰方面出现许多新的题材,是唐宋时期玉器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玉器纹饰题材的创新,一方面是由于玉器工艺技术自身的发展,玉工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推陈出新;另一方面也和社会风尚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唐朝是繁荣强大的朝代,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又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对西域文明等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当时的首都长安城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居住着许多来自西域各国的商胡、僧侣等,在音乐、舞蹈、服饰以至于日常生活等方面深受西域文明的影响。在玉器雕琢中出现胡人乐舞的纹样,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产生的。

花鸟纹饰也是唐代新出现的题材,花卉纹样有牡丹、莲花、石榴等,鸟禽纹样除传统的凤凰外,有鸳鸯、鸿雁、寿带鸟等。上述簪首、梳背以及一些玉佩上碾琢的花鸟纹饰,极富生活气息,显然是受当时绘画艺术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新题材。

在佛教艺术的强烈影响下,飞天的形象成为唐朝玉雕艺术中盛行的题材之一。飞天是佛教中飞舞在空中的一种神,在佛教壁画或石刻中常见。玉雕飞天的出现,与佛教造像有着密切的关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玉雕飞天为片状透雕而成,作凌云飞翔状,上身裸露,下着长裙,披帛飘扬,姿态婀娜动人。其身下雕出朵朵流云,象征飞天遨游于天空之中。飞天多数跣足,有的手持莲花、宝珠。辽代的玉雕飞天,造型虽大体相同,但艺术水平已远不如唐代。内蒙古翁牛特旗辽墓出土的一件飞天,头戴平顶冠,双手置于胸前,身下有简化的流云文。辽宁喀左白塔子辽墓出土的2件飞天,俯身昂首,头发后梳,双手合置胸前,身下也有流云,头顶有一向后伸出的角状物,似为飘扬的披帛。

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动荡的局面,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城市繁荣,工商业兴旺发达。新兴的市民阶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工艺品(包括玉雕在内)的需求量大增,因而除宫廷玉器作坊外,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民间碾玉作坊和买卖玉器的店铺。据《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文献记载,北宋都城汴京和南宋都城临安的工商业都十分发达。汴京城的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四方珍异之物,悉萃其间”。临安城的“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万物所聚,诸行百市”,城内诸行市共“有四百十四行”,经营各种买卖。从事手工业劳动的作坊称为“作”,如碾玉作、腰带作、铺翠作、裱褙作、油作、木作、竹作、石作、砖瓦作、泥水作、金银打钑(音sà)作等等。“碾玉作”就是专门碾琢玉器的手工业作坊。还有一些名字较为特殊的“行”,如买卖七宝者谓之骨(古)董行,经营的范围应包括各种玉器,尤其是古玉。《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有一家“七宝社”,经营的玉器有玉带、玉碗、玉花瓶、玉束带、玉劝盘、玉轸芝、玉绦环、菜玉以及水晶、宝石、玻璃器等珍宝。可见当时市场上出售的玉器种类是相当多的,主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玉器。

日常生活用玉的增多,是唐宋两代玉器共同的特点。在玉器纹饰题材方面,宋代继承了唐代的传统而有所发展和创新。出土的宋代玉带銙,虽也碾琢人物图像,但人物的形象和服饰与唐代玉带銙不同。江西上饶南宋赵仲湮墓出土玉带銙9枚,其中方形7枚,桃形、长方形各1枚。除桃形为素面外,其余都有剔地隐起的人物纹饰。方形带銙的人物皆盘腿而坐,或奉物,或奏乐,或歌唱;长方形者为铊尾,人物作站立状,右手执烛。人物束发带巾,穿宽袖长袍,和唐代身着窄袖衣、脚穿长靴的胡人形象迥然不同。

玉器纹饰中的花鸟题材,宋代比唐代更为发达。以花鸟为题材的玉饰,造型多种多样,工艺水平很高。北京房山长沟峪金代石椁墓出土宋金玉器11件,其中4件是以花鸟为题材的透雕玉饰。一件雕琢比翼齐飞的双鹤,鹤嘴衔花枝,两鹤嘴尖相对,足部交叉,形成左右对称的图形;一件雕作盘卷在一起的竹枝,上端雕出3片竹叶,形态十分逼真;一件雕作折枝花株,枝叶扶疏,顶上为9朵小花组成的团花;一件雕出两株交结在一起的花叶,枝叶繁茂,花形和上件完全相同。该墓墓主为老年妇女,这4件玉饰应是她生前喜爱的装饰品。西安南郊曲江池遗址出土的宋代玉雕,雕琢成一只嘴衔花枝的展翅鹦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世宋玉中,也有一些花鸟题材的透雕玉饰。其中一件碾琢双鹤展翅飞舞在花丛中,鹤嘴共衔一环,造型风格和房山金墓出土的口衔花枝的双鹤玉饰基本相同。另一件略作半圆形,雕琢口衔花枝的展翅孔雀,花叶疏密有致,层次分明,具有宋代绘画的艺术风格。

宋代碾玉艺术的另一特色,是出现了绘画性的玉雕。这种玉雕为多层次的透雕,具有立体图画的效果,学者称为玉图画。西安郊区曾出土这类玉雕,其中一件画面上下碾琢飞鹤、立鹿和爬行的神龟,周围以青松、翠竹和灵芝作为背景,组成一幅象征“福禄寿”的立体图画。另一件为椭圆形,透雕多层次的螭龙穿花图,画面为一只螭龙穿游于枝繁叶茂的花丛间。传世的宋代玉器中,也有这类玉雕的精品,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镂空仙女图、白玉镂空五禽图等玉雕。前者透雕一幅天宫仙境的景象,松荫下站立一个身穿宽袖长裙的仙女和两个侍女,侍女身旁有仙鹤和灵芝;后者透雕花枝五禽图,五禽为孔雀、鹤、海东青、雉鸡和鹭鸶。宋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强有力地影响着各种工艺美术,玉雕工艺中玉图画题材的出现,显然是受到绘画艺术影响的结果。

宋代玉雕艺术中还有一种常见的题材,就是圆雕的婴童。婴童的造型极为生动,姿态各异,天真可爱,充满生活气息,是典型的世俗化玉器。婴童玉雕中最常见的是手执荷叶或荷花的儿童。这种执荷儿童玉雕的盛行,可能与宋代民间流行的习俗有密切关系。《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城内每年农历七月七夕(初七)前三五天,“车马盈市,罗绮满街,旋折未开荷花,都人善假做双头莲,取玩一时,提携而归,路人往往嗟爱。又小儿须买新荷叶执之,盖效颦磨喝乐,儿童辈特地新妆,竞夸鲜丽”。《梦粱录》也记载,“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儿童手执新荷叶,效摩颦罗之状,此东都流传,至今不改”。可见七夕节儿童手执荷叶的风俗习惯,本来流行于北宋汴京城,宋室南渡之后,临安城也流行开来。儿童执荷叶可能是仿效摩颦罗(即磨喝乐)的造型。摩颦罗是宋元时期用土、木等雕塑成的婴孩偶像,七夕节时供养之,后来成为儿童的玩具。宋代儿童执荷叶的玉雕,应是民间习俗在玉雕艺术中的一种反映。

儿童手执荷叶的玉雕(或称莲孩玉)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不多。四川广汉宋代窖藏中曾出土两件执荷儿童玉雕。其中一件雕琢站立的双童子,童子头上有一似伞的大荷叶,右侧童子左手执荷叶柄部;另一件碾琢一盆荷花,荷叶下有一跪蹲的童子,双手前伸,似正在捉虫。至于传世的这类玉雕,则数量颇多,造型也多种多样。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4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