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技巧游艺——跳丸与弄剑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9:56 0


跳丸、弄剑,属于手技类游艺,是一种用手熟练而巧妙地耍弄、抛接各种物体的技巧表演。因其所抛弄(跳)的器物不同,难易又略有差别。跳丸是将二个以上圆球用手抛接,可分为单手和双手抛接弄剑是抛接二把以上的剑,抛接时任由剑在空中翻腾,但必须保持剑把着手。剑的形体长大,比跳丸更难一些。至于跳丸剑则是抛接若干个(把)小圆球和剑,物体轻重有别,又要保持剑把着手,这就更难了。跳丸画像石跳丸也称为弄丸。这种游艺形式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被称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一带,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庄子·徐无鬼篇》里记载了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弄丸”技艺高手宜僚,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关于这段文字的释义,后世的学者各持一说。郭象注释道:“市南宜僚,善弄丸铃,常八个在空中,一个在手,楚与宋战,宜僚披胸受刃,于军前弄丸铃,一军停战遂胜之。”而成玄英疏云:“楚白公胜欲因作乱,将杀令尹子西。司马子綦言:‘熊宜僚勇士也,若得,敌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而戏,不与使者言……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故曰两家(之)难解。”以上的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题却都是反映了宜僚弄丸技艺是相当高超的。这也是关于手技耍弄的最早记载。不过,从这种技艺的高超程度分析,弄丸这种游艺活动当已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了。从江南地区所发现的陶响球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弄丸”活动,当是由五六千年以前耍弄陶响球一类的手技技巧发展而来。兰子弄剑图跳丸发展到汉代,已经很普及,发现的图像和陶俑资料也较多。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汉代的跳丸,首先抛接的数量能确认的有三至九丸,分单手抛接和双手抛接。二丸一例为单手抛接。单手抛接最多的是六丸。南阳县王寨出土的画像石,一伎正单手抛接六丸,而右手还要兼顾振轺。六丸在手上方飞腾,手下方还有六丸,有人认为这是为表演中不断增加飞丸的数目而准备的。双手抛接以三至七丸较多,而又以五丸之数最多。从山东微山县两城公社出土画像石上的弄丸图像看,当时抛接的飞丸有大小轻重之别,这比抛接大小轻重相同的飞丸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在抛接技艺上,汉代跳丸技艺,已经从单纯用手抛接发展到兼用臂、肩、跗(足背)、臀、足跟、膝的地步。抛接部位最多的有手、臂、跗、臀兼用的。因此,汉代跳丸游艺不仅难度增加了,而且花色的变换也增多了。跳丸剑画像石跳丸技艺在游戏时,抛接的圆丸数量越多,难度就越大。一般来说,到五丸之数时,要想增加一丸,非有二、三年功夫不可。游戏时银丸从手中有规律地连续抛接,就像喷射的泉水一般,如果是多人集体表演的相互抛接,更是银光闪闪,恍若流星行空,满台飞舞,令人目不暇接,既扣人心弦且气氛热烈。由于跳丸所具有的独特的技巧和艺术性,现今已成为杂技演出中盛行不衰的节目。

弄剑与跳丸大同小异,只是所用的器具不同。它的起源,至迟也可上溯到东周时期。《列子·说符篇》中记载了一位古代跳剑的杂技艺人兰子。兰子是宋国人,他自恃技艺高超,就跑到宋元公前献艺,他踩着比身体还高的高跷奔跑,边跑边弄宝剑。他的“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的高超“跳剑”技艺,令宋元公“大惊,立赐金帛”。这件事传出以后,有一位善于燕戏且亦名兰子的人起了贪心。他亦如法炮制去求见宋元公,结果,宋元公不但未赏赐他,反将其押人大牢,关了一个多月之后才放出。弄剑这种游艺是个最磨功夫的手技耍弄,它与跳丸一样,要掌握速度的均匀,动作的敏捷,刹那间判断的准确,眼、心、手完全一致。兰子跳七把剑,即使在现在亦属尖端水平,它为汉代及其以后有关手技耍弄游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跳丸剑应当是从东周时期跳丸、弄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汉代跳丸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不仅抛接的丸剑数量较多,而且也能兼用人体不同部位抛接。如山东沂南古墓出土的描绘跳丸剑图像的画像石上,一位银须飘忽的老年人,裸露上身,双腿微蹲,聚精会神地在抛接着4支短剑,其中3剑在空中,1剑在手。有趣的是在老艺人的足边还放着5个小圆球,说明他所进行的抛丸剑技能,既可抛接4支短剑,又能抛接5个飞丸,反映了汉代跳丸剑技艺确实身手弄玉图不凡。比宜僚、兰子的跳丸、弄剑技艺水平更高。在今天看来,也属“神技”了。跳丸剑也可以和其他百戏游艺形式配合进行,如成都市郊出土的画像砖中,一伎正左肘耍坛,右手抛接一丸一剑。抛接丸、剑数量虽然不多,但游戏者既要注意掌握陶坛的重心平衡,还要抛接丸、剑,一心二用,简直是妙乎神化了。

这种手技耍弄游艺形式,讲究的是抛接物体的数量,花色变换的巧妙,以及抛接之物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差异。在表演时要求掌握好抛接的速度和动作繁旋回复节奏的协调,同时,还要做到眼、手、心完全和谐。从考古文物资料看,汉代手技耍弄游戏者有立、有跪,虽然用以抛接的物品比较简单,如只见丸、剑、丸剑兼用这几种,但抛接之物数量之多,花色变换之巧妙及在形体大小的不一和高度准确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手技耍弄游艺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且一直盛行不衰,历经不同时代,不断翻新,难度不断增加。如梁代有跳铃,唐代有弄玉,宋代有跳弄花鼓槌等,其优异的技巧较以前更为高超。

著名典籍《唐会要》在述及唐代盛行的百戏时,就指出“跳铃、掷剑”等是百戏中的主要内容,著名诗人白居易更有“舞双剑、跳七丸”的诗句。看来,跳丸这一耍弄技巧仍是百戏游艺者的绝活之一。现今保存在日本的一幅800年前的古画图卷《信西古乐图》里,描绘着唐朝传人日本的许多百戏节目,其中有两幅被称为“弄玉”的图画:一幅表现的是一位短衣赤足的艺人,正仰面向天,手中在抛掷着一些短小尖状物体,两手中各抛3枚,正中另有4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形式上,都与古今弄丸的技艺招数有所不同。另一幅为“神娃登绳弄玉”,描绘的是3位女艺人在绳上进行耍弄游戏的情形,其中有二位正在表演弄丸,一人抛弄11丸,另一人抛弄10丸。这种在架于高空的绳索上一边掌握身体平衡,一边作弄丸的游戏,与前相比,更显得惊险,技艺也更高。

唐人段成式曾写过一本名叫《酉阳杂俎》的书,书中讲述了一位跳剑技艺高手的故事。有一天,黎干太守到曲江池求雨,一位隐居在兰陵里的老侠客前去观看。不料,因未及避开太守的车驾,被太守的手下人鞭笞了20下。结果,因老人用上气功,20下鞭笞并未伤及他毫分。太守大吃一惊,就在夜里与下人换上便服至兰陵里拜访老人。在兰陵里,老人随地摆下酒席招待太守及其随同。席间,老人换上紫衣,头挽红绡,随身抽出长短不齐的7口宝剑,在庭间舞弄起来。只见腾光闪电,纵跳翻飞,所舞之剑盘旋周转,丝毫不乱,且短剑时时触及太守的衣衫,太守被此绝技惊得跪地叩头。过了一会,老人将所跳之7剑抛植于地,完全“如北斗(星)状”,之后向黎干太守表明是在试试他的胆量如何。太守回家后,对着镜子一照,心悸大增,原来他的胡子已被老侠客的短剑削去了一寸多长。

与诗人李白的诗歌、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并誉为唐代“三绝”的裴曼将军的剑技,更为神奇。他能掷剑入云,高达数十丈,从空中坠下时,好似一道闪电射下,恰巧插入掷出的鞘中。这一绝技,令围观的数千人“无不悚栗”。据说画家吴道子看完裴曼的剑技表演后,“援毫图壁,俄顷之际,魔魅化出,讽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成为他生平画途中的最得意之作。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跳丸、弄剑所跳弄的道具更多,大凡球、刀、盘、碗、盆、瓶、勺、帽等,以及大小、重量适合抛接之物都可用作道具,并且融合了其他技艺,如耍坛、走索等,还创造出多人相互抛接以及“过桥”等高难动作,成为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杂技艺术。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4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