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歌舞游艺——木偶戏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8:53 0


在古代,有一种被称为“傀儡子”、“傀儡戏”的游艺娱乐活动形式,这就是操作木偶表演故事情节的木偶戏。这种游艺娱乐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流行区域很广,深受民间的欢迎。

木偶戏的起源,应追溯到古代殉葬的人形俑。古代明器中的俑,一般是仿着活的倡优侏儒制作的。俑不仅模仿生人的形体,还模仿生人的动作,使其能踊跃,这也是之所以被称为俑的原因。而同时也就由俑产生了傀儡戏。《唐书》上说:“傀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于嘉会。”刘昭注《续汉书·五行志》引《风俗通》说:“时京师宾婚嘉会皆作傀儡。”

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则关于木偶人作戏的描述:周穆王在位时,在一次西巡的返途中遇到了一位名叫偃师的人,此人向穆王敬献了一副能舞的木偶人,穆王细观之,与真人别无二致,唱歌则合其歌舞,跳舞则循其傀儡牵机图舞节,千变万化,遵从人愿。穆王竟认为此即是真人在表演。于是,就与其姬一同观看。在木偶表演即将结束时,“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穆王大怒,要诛杀偃师。偃师立即向穆王谢罪,并拆散木偶向穆王明示,原来这一木偶皆是用“革木胶漆白黑丹青”做成的,从其内部的“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到外部的“筋骨肢节皮毛齿发”皆是假的,且样样如真人般俱全。再将其组装起来后,又恢复了原貌。从这一记载,我们知道早在西周时期,傀儡的制作即已精细灵巧,连后来的鲁班和墨子听说这件事后都自愧弗如。

汉代,木偶戏游艺已很兴盛,文物资料中也时有反映。1978年,山东莱西县岱野村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具大木偶人。这件木偶人在出土时木制骨架虽已散乱,但经拼合后,全身关节皆能活动,可坐、可立、可跪,其头颅用整段木块雕成,有耳、目、口、鼻等。躯干、四肢,根据骨骼长短、粗细、关节式样分别雕制。这具如真人大小的大木偶人,从形制看,与现今的提线木偶游艺相近。木偶游艺的表演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作为游艺节目中的形式之一,主要以客串或附属的形式表演。西汉文帝时期,大臣贾谊就提出了将这种木偶奇伎编入百戏中演出的建议。后来,随着木偶制作木偶戏砖雕技术和表演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木偶戏游艺广泛得到人们的喜爱,以至连京师一带的宾婚嘉会上也用木偶戏游艺来助兴。另一形式是作为“丧家之乐”的木偶。《盐铁论·散不足》记载当时的一种风俗即是“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而小坐而责办歌舞俳优,连笑伎戏”。在死者丧葬期间,表演木偶戏也是当时的一种时尚。

到汉唐之际,木偶戏游艺已开始与俳优共同擅场,成为了当时百戏的重要内容。其特点是演者以插科打诨,恣意优笑以取悦民众。其木偶戏表演的故事极其简单而滑稽,富有民间趣味。《旧唐书·音乐志》说:“散乐有傀儡子等戏。玄宗以其非正声,置教坊于禁中以处之。”可见,盛唐时的木偶戏已由民间进入宫廷,为当时统治者所爱好。

《明皇杂录》中有一首唐玄宗的《傀儡吟》诗: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

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

诗中所说的傀儡就是提线木偶。唐代除了提线木偶外,还有一种流行于民间的盘铃傀儡。据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介绍,大司徒杜公有一次和宾幕闲聊时说:“我致政之后,必买一小驷八九十千者,饱食讫而跨之,著一粗布褴衫,入市看盘铃傀儡足矣。”一个当朝的大臣所向往的竟是到闹市中看盘铃傀儡的表演,说明盘铃傀儡戏的吸引力之大。傀儡戏铜镜宋代木偶戏游艺比起唐代来说,其内容更为丰富。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和《武林旧事》等载,宋代的木偶戏游艺有悬丝木偶、杖头木偶、药发木偶、水木偶、肉木偶(后发展为“台阁”)等,而且在民间的儿童中也多有流行。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的较详细:“凡傀儡敷衍烟粉、灵怪、木偶戏彩画瓷枕铁骑、公案、史书、历代君臣将相故事、话本,或讲史,或作杂剧,或如崖词。如悬线傀儡者,起于陈平六奇解围故事也。今有金线卢大夫、陈中喜等,弄得如真无二,兼之走线者尤佳。更有杖头傀儡,最是刘小仆射家数果奇,大抵弄此多傀儡图虚少实,如巨灵神、朱姬大仙等是也。”这里所说的陈六奇解围故事见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傀儡子》中的记载。相传汉高祖刘邦被匈奴酋长冒顿围困在平城,刘邦的谋臣陈平为求脱计,访知冒顿有好色之心和其妻(阏氏)有嫉妒之意,便想出了一个退兵之计。叫人做了一个绝色美女形的木偶,安装上机关,操纵美女木偶在城头上翩翩起舞。这一招果然有效。阏氏担心城破之后,冒顿会娶这善舞的“绝色美女”为妻,便吵闹着让冒顿放弃攻城的行动而引兵自退。这使平城之围遂解。由于此木偶有退敌的奇功,刘邦便将它藏于宫中,“后乐家翻为戏具,即傀儡也”。当然,美女木偶解平城之围的事难以作为信史,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原是丧家之乐的木偶用于嘉会的事实。

早期的木偶戏游艺,情节动作都很简单。到唐宋以来,情节才渐渐丰富,动作也渐渐灵巧起来。烟粉、灵怪、铁骑、公案、史书等都成为木偶戏游艺的内容。另外,民间滑稽故事更是木偶戏游艺的内容。鲍老和郭郎便是这一时期木偶戏中常出现的滑稽角色。杨大年《傀儡诗》是这样写的:

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

若教鲍老当筵舞,转更郎当舞袖长。

这些滑稽角色舞袖郎当,是很能逗人发笑的。而观看耍木偶也成为了民间男女老幼游戏娱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

明代以后,木偶戏游艺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表演形式。如福建、湘南一带以提线木偶和布袋木偶(湘南称之为“布袋戏”)为著名。布袋木偶是用手指表演的,很有特色。福建、湘南一带民间,每逢佳节庙会或农闲时,总有看布袋戏娱乐的活动。布袋戏的道具很简单,一个方桌、一条长凳和一只大布袋即可。演出时,艺人拿着指头木偶和乐器跳上方桌,将扁担下端插进凳子的一个小孔中,上端顶住布袋架,在凳子前后两端系上乐器。一切准备就绪,便将布袋从上至下紧紧蒙住。艺人钻入布袋中,坐在凳子上,然后用脚踩动棍板击打锣和钹。这时,艺人便从布袋的一小窗口中伸出头来报幕,紧接着便有几只小木偶随着艺人的操作,活灵活现地在观众面前表演。喜怒哀乐,一招一式皆极有趣味儿。漳州、泉州的民间布袋戏表演动作细致,技巧性很强,能表演吸烟、射箭等动作,极富吸引力。浙江木偶戏分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和布袋木偶三种。在南宋时,杭州即有不少演木偶戏的著名民间艺人,福建木偶戏就是杭州传播去的。湖南的杖头木偶,相传始于明代,舞龙图起初眼与口都不能动,到清代仿苏州的木偶加以改进,不仅眼与口皆能动,而且木偶的形体也加大了,并有了“出脚”(即木偶表演时亮靴踢腿)的技巧动作。广东的铁线木偶,是由影戏变化的,演技用影戏的手法,是介于皮影和木偶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四川的木偶戏有大木脑壳(杖头木偶)、二木脑壳、京木偶、被单戏几种。这些丰富多彩的木偶表演游艺,直到今天仍是城乡人民喜爱的游戏娱乐活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32.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