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古代歌舞游艺——舞龙与耍龙灯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7 23:18:44 0


龙是远古龙图腾崇拜的遗迹,因而自古以来也就成为了舞娱游艺的对象。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舞龙就在我国许多地区盛行着。当时的舞龙是以人排成长队形,模拟龙的动态而舞动行进,多用于求雨和祭祀,其中也含有游艺娱乐的成分。我国古文献中称舞龙为“舞雩”,《论语·先进》:“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舞龙图而归。”王充《论衡·明雩篇》解释为:这是一种多人在渡沂水(春秋时鲁国境内的一条河流)时表演像龙一样的行列舞蹈。舞雩是在暮春时举行的一种祭礼,含有龙崇拜及祈雨等多种内涵。这一舞龙活动在春秋战国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多用于祈雨。《春秋繁露》卷十三曾记载了汉代舞龙祈雨之事,而汉代刻石上也多有舞龙的形象。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舞龙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形成的。舞龙发展为耍龙灯有两个条件,一是元宵赏灯的出现与发展二是汉代兴起的“鱼龙曼延”化装演出活动。从《汉书》、《西京赋》和《平乐观赋》等文献记载看,当时“鱼龙曼延”中的巨龙已长达十几丈以上,是由十余人化装扮演的。根据文献中所记述的巨龙惟妙惟肖的形态与动作看,舞龙者所扮演的龙是用彩绸缎一类的纺织品缝制成形的,并有龙头龙尾。这比起先秦舞龙(由人排成龙形长队而舞)更形象化了。而其主要的一点是,演出目的是用于观赏,更具游艺娱乐特色,而不单单是用于祈雨和祭祀活动了。

到了宋代,灯与龙开始结合。据《梦粱录》记载说:“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这种龙灯大概是固定的观赏龙灯,还不能舞动戏耍。耍舞龙灯在明清时,便以其独特的风韵出现在年节的民间游艺娱乐活动之中了。据明清的文献所载,舞龙灯除了观赏娱乐外,民间也还用于祈雨等活动。龙灯的制做风格与舞龙灯的形式也因时因地而异。如广州年初一之夜,“城内外舞狮、象、龙、鸳之属者百队”。所舞之龙“为陆龙,长者十余丈”(《中华全国风俗志》上篇《广东·广州》)。流行于广东江门、新会一带的舞纱龙,相传是明末由外地传人的。纱龙长14丈,分24节,龙头高约一丈,用竹篾扎成,披以轻纱,内点灯烛,通体通明,多在节庆时晚间舞动。舞纱龙的阵式步法多样,有“蛟龙漫游”、“摆尾脱皮”、“龙蟠九叠”、“穿龙门”、“过桥”等。《百戏竹枝词·龙灯斗》题解说:“以竹篾为之,外覆以纱,蜿蜒之势亦复可观。”该诗描写了舞纱龙的情景:

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

灯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牙。

除纱龙外,民间较多见的是布龙还有荷花组成的百叶龙龙头、身、尾互不相连,在舞动时才呈龙形的段龙用长条板凳作架,装饰成龙形,人们举板凳腿而舞动的板凳龙用草扎成并可舞动的草龙和在草龙身上插满香火的香火龙等等。节日游戏时舞起龙灯,将龙的千姿百态舞动出来,场面壮观,颇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这一颇具民族特色的歌舞观赏游艺代代相传而不衰。

<meta charset="UTF-8"> <link href="../styles/0043.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未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923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