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4 20:04:05 0

龙子凤孙的成活率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苏焯《端阳戏婴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太祖生了四个儿子、六个女儿,只有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成年,夭折率高达50%。

宋真宗生了六个儿子、两个女儿,成年的只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夭折率超过50%。

宋仁宗生了三个儿子、十三个女儿,结果三个儿子全部夭折,只有四个女儿得以成年,后来即位的宋英宗是他的养子,并非亲生。

宋神宗生了十四个儿子、十个女儿,其中八个儿子和七个女儿夭折。

宋哲宗生了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儿子只活了三个月,活下来的是两个女儿。因为哲宗无子,所以后来承继大统的宋徽宗是他的弟弟。

宋高宗没有女儿,只生了一个儿子,但非常不幸的是,这个儿子也夭折了,后来接班的宋孝宗是他的养子。

宋光宗生了两个儿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夭折,三个女儿全部夭折。

宁宗更加不幸,他有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竟然连一个都没能活下来,夭折率高达100%!

著名史学家王曾瑜先生做过统计,宋朝十八个皇帝,总共生下一百八十一个儿女,夭折了八十二个,夭折率超过45%。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佚名《戏猫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那些生下不久就离开人世的宝宝,可都是龙子凤孙,都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小贵族,出生前肯定有最高级的产前保健,出生时肯定有最高明的接生大夫,出生后肯定有最充足的奶水供应和最全面的婴儿护理,他们理应顺风顺水、长命百岁,怎么会夭折呢?

传统戏曲里有一出《狸猫换太子》,说是宋真宗有两个妃子同时怀孕,谁生了儿子谁就能被立为正宫皇后,其中一个妃子心狠手辣,派人将另一个妃子刚刚生下的儿子杀死,偷偷换成一只剥了皮的狸猫,并诬蔑人家生了一个妖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宫廷内斗和嫔妃争宠或许是皇子们大量夭折的原因之一。但是这只能解释皇子的夭折,而不能解释为什么连皇女也会频繁夭折。

科学的解释是,那时候医疗手段太原始,医学观念太落后,生育习俗太野蛮,从孕期保健到产妇分娩,都洋溢着浓重的巫术气息。归根结底,是落后的风俗造成了婴儿成活率低下。

孕妇的饮食禁忌

宋朝有一本专门指导优生优育的生活手册,名曰《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这本书第六卷写道:

食兔肉令子缺唇,食雀肉令子盲,食鸭子令子倒生,食鳖肉令子项短,食螃蟹令人横生,食驴肉令子过月。

兔子三瓣嘴,所以孕妇不要吃兔肉,否则生下来的宝宝也是三瓣嘴。

麻雀对光线不敏感,到了晚上,视力模糊,这种情况俗称“夜盲症”,所以孕妇不要吃麻雀,否则生下来的宝宝也会有夜盲症。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佚名《观音大士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朝已有烤鸭,做烤鸭的时候,要把鸭子倒吊在烤炉里,所以孕妇不能吃鸭子,否则宝宝会“逆产”,脚在前,头在后,无比艰难地出生。

乌龟脖子短,遇到危险就把头颈缩到壳里,所以孕妇不能吃乌龟,不然胎儿的脖子也会缩得很短。

螃蟹横着走,所以孕妇不能吃螃蟹,万一胎儿横着生出来……对不起,横着是生不出来的,所以只能胎死腹中,母子丧命。

驴子孕期长,比人类多两个月,母驴怀胎一年才能产下小驴,所以孕妇也不能吃驴肉、喝驴汤、买驴肉火烧,假如嘴太馋,非吃不可,那就等着怀胎一整年吧!

能认识到兔子三瓣嘴、麻雀夜盲症、挂炉烤鸭是倒吊的、乌龟脖子短、螃蟹横着走、驴子孕期长,说明宋朝人善于观察。但是将观察到的细节联系到胎儿身上,认为孕妇吃什么胎儿就长成什么样,并堂而皇之地将其写进优生优育手册,又说明宋朝人的科学思维有所欠缺。

不吃兔肉,不吃麻雀,不吃鸭肉、乌龟、螃蟹和驴肉,总共才六种食忌,算不了什么,为了肚子里的宝宝,是可以忍住不吃的。甭说孕期不吃,就算一辈子不吃这些,也影响不到母亲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

乌龟、螃蟹之类不利于生育,那什么样的食物有利于生育呢?

第一类是开花馒头。

请注意,宋朝的馒头并不是现在的实心馒头,而是有馅儿的包子。用发酵面团做皮,用碎肉或者蔗糖做馅儿,包的时候故意留出一个小口,上锅一蒸,小口变成大口,仿佛包子开了花,这就是开花馒头。孕妇接近预产期,一定要多吃几个开花馒头——包子开了口,就好比产道开了口,不然孩子出不来嘛!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开封的生育习俗,到了预产期所在的那个月的初一,娘家人会送一大盘开花馒头给产妇,俗称“分痛馒头”。吃了分痛馒头,产道开得更宽,生起来更容易,相当于娘家人帮助产妇分担了一部分痛苦。

第二类是大枣和栗子。

按《梦粱录》记载,南宋杭州孕妇临产,娘家人会送一批“催生礼”,其中包括枣和栗子。枣必须让孕妇生吃,“生枣”嘛,寓意生得早,不会难产;栗子有什么寓意呢?栗子者,利子也!

第三类是蛋,很多很多的蛋。

鸡蛋是高蛋白食品,孕妇多吃鸡蛋,生起来更有劲儿。不过吃鸡蛋也要有个限度,到底吃多少鸡蛋最合适呢?一百二十枚。“一百二十”这个数字是宋朝人的吉祥数字,寓意宝宝长命百岁,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

《梦粱录》中记载的“催生礼”中没有鸡蛋,而是一百二十枚鸭蛋。鸭蛋也是高蛋白食品,但是放在现代中国,鸭蛋要比鸡蛋显得晦气一些:宝宝将来上小学,考试考个大鸭蛋,甚或连考一百二十个大鸭蛋,岂非有辱家门?

不管是鸡蛋还是鸭蛋,都不能吃得太多,否则胎儿长得太大,反而更容易难产。宋朝人懂得这个道理吗?未必,因为他们缺乏科学常识。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嘲笑宋朝人,仔细想想,就在现代中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有许许多多的老人在“传承”着老辈人留下的习俗,坚持不让刚刚生下孩子的产妇吃这个吃那个,不能吃肉,不能吃水果,不能吃哪怕一点点盐,在孩子满月之前只能整天喝稀粥,吃红糖煮鸡蛋,吃得血糖升高、胃酸过多,吃出严重的胃病和糖尿病,这不同样是缺乏科学常识吗?

遇到难产怎么办

欧阳修结过三次婚。

第一个妻子姓胥,是欧阳修的老师胥偃的女儿,二十岁那年给欧阳修生了一个儿子,并在分娩后几天就去世了,死因是产后风。

第二个妻子姓杨,是京官杨大雅的女儿,嫁给欧阳修一年后去世,死因是难产。

第三个妻子姓薛,是大臣薛奎的女儿,只有她陪伴欧阳修到了最后,既没有死于难产,也没有死于产后风,一直活到了七十多岁。

三任妻子,两任死于分娩,欧阳修的运气似乎太差。不过当我们了解到宋朝的医生遇到产妇难产时是如何应对以后,就会明白这一切都跟运气没有关系。

让我们看看宋代医书上记载的方子吧。

以蝉蜕或蛇蜕入药,加少许麝香,研成粉末,用醋汁和匀,临产时让产妇喝下,可以预防难产。(《旅舍备要方》)

以葵菜籽(冬苋菜的种子)、榆白皮(榆树木质部与外层老皮之间的那层白色薄皮)、猪油、滑石粉、车轴润滑油入药,用米酒和匀,临产时让产妇喝下,可以预防难产。(《圣济经》)

将弓弦剪成五寸长的小段,与箭杆一起烧成灰,当产妇难产时,用酒冲服,可以预防难产。(《圣济总录》)

宋朝有一种武器叫作“弩”,是带有扳机的硬弓,扳机用铜铸造,称为“弩牙”。将弩牙取下,烧红,在半碗醋里浸泡,然后让产妇喝醋,据说只要喝下去,无论多么难生的宝宝都会顺利生出。(《圣济经》)

宝宝出生时一般都是头先出来,假如胎位不正常,也可能脚先出来,这样很容易难产。当接生大夫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惊慌,只要用车轴润滑油在刚刚露出来的胎儿小脚上涂抹一下(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或者用朱砂在胎儿脚底写父亲的名字,或者写上当地官员的名字,或者在左脚上写“父入”,在右脚上写“子出”,胎儿很快就会自动调整为头前脚后,以正常胎位顺利出生(《医说》)。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南宋医书《妇人大全良方》,现藏开封博物馆

还有三个更奇葩的方子,据说对防治难产也有奇效。

将胎儿父亲的腰带烧成灰,温酒调服(《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或者将他十根手指上的指甲全部剪下来,烧成灰,温酒调服(《太平圣惠方》);又或者将他的阴毛揪下两到七根,烧成灰,用猪油团成药丸,也用温酒调服(《妇人大全良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所用的腰带、指甲、阴毛等“药材”必须来自亲生父亲,假如这孩子的生父是隔壁老王,那接生大夫就爱莫能助了。

蝉蜕和蛇蜕为啥能治难产?因为蝉蜕是蝉脱的皮,蛇蜕是蛇脱的皮,皮都能脱下来,孩子岂能生不下来?

葵菜籽、榆白皮、猪油、滑石粉、润滑油为啥能治难产?因为这些都是很滑的东西,将很滑的东西喂给产妇吃,难道不能让产道变得光滑一些吗?

弓弦和弩牙为啥能治难产?因为拉弓射箭的时候只要一松弓弦和弩牙,箭就会飞快地发射出去。同样道理,当产妇服用了弓弦和弩牙泡的醋以后,孩子应该就会像箭一样发射出来。

上述逻辑看起来非常荒诞,不过仍然属于较为大胆的相关性假设。只要提出假设的人拥有一定的实证精神,并通过足够数量的临床案例进行检验,就可以将所有不靠谱的假设统统剔除,最终留下一两条较为靠谱的验方。

遗憾的是,宋朝医学界普遍缺乏实证精神,从来没有哪个医生进行过任何一次“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实验”,于是乎,医术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巫术。例如,在胎儿脚底书写生父的姓名、父母官的姓名,或者写上“父入”“子出”之类令人浮想联翩的文字,就纯粹属于巫术了。

当然,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全世界的医术都是如此。特别是在对付难产这一方面,全世界的医生和接生婆都曾经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巫术。

病急乱投医,医急则乱投巫,当大家都向巫术投降的时候,产妇的死亡率和婴儿的死亡率怎能不高得吓人呢?

宋朝人重视胎教吗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北宋定窑白瓷孩儿枕,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说完了宋朝落后的地方,我们再看看宋朝先进的地方。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宋朝人已经认识到了胎教的重要性。

南宋医学家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一书中写道:

胎教、产图之书,不可谓之迂而不加信。……(孕妇)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如此,则生男女福寿敦厚,忠孝贤明。

对于那些讲胎教的书,您可千万不要认为迂腐无用。如果一个孕妇注重胎教,行得正,坐得端,性格温和,心情愉悦,经常在安静优雅的环境里生活,多听听金玉良言,没事儿就请人读书诵诗给自己听,多了解儒家正统的礼仪和乐理,耳朵听不到恶声,眼睛看不到恶行,这样生下来的孩子一定多福多寿、性格宽厚、待人真诚、脑子聪明。

南宋大儒朱熹也很重视胎教,他在《小学》一书中写道:

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妇人怀胎,睡姿、坐姿和站姿要端正,饮食要干净精美,不吃切得不规整的肉,不坐铺得不端正的席,不看不好看的东西,不听不善的声音,晚上让说书艺人吟诵诗歌,讲讲正人君子的事迹。如果能把胎教做到这个地步,生的宝宝不仅颜值高,还会很有才干。

陈自明和朱熹,一个医学家,一个理学家,他们推崇的胎教理论还是很有科学道理和现实意义的。虽然孩子的长相主要由基因决定,但是重视胎教的准妈妈们生下优质宝宝的概率总会大一些。

坦白讲,在距离我们七百多年的宋朝,能认识到胎教重要性的毕竟是少数人,而能实实在在去执行胎教的更是少数人——普通百姓既没文化又没钱,最多能吃饱饭而已,怎么有条件去进行胎教呢?

大宋儿童福利院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佚名《婴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朝没有节育手段,对生下很多孩子的穷人而言,孕期胎教是痴人说梦,好不容易生下孩子,还可能要非常残忍地亲手杀掉。换言之,他们会用人为的方式让孩子夭折。

北宋时一个名叫吕堂的读书人给皇帝上书说:“(贫民)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穷人家儿子多了就杀掉男婴,女儿多了就杀掉女婴。

朱熹的父亲朱松说:“(贫民)多止育两子,过是不问男女,生辄投水盆中杀之。”穷人一般只要两个孩子,一旦超过这个标准,不问是男是女,一生下来就扔进水盆里淹死。

那可是自己的亲生孩子啊!怎么舍得杀掉!怎么能残忍到这个地步呢!原因无他,就是穷。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年),礼部尚书刘大中上奏:“民有不举子者……诚由赋税烦重,人不聊生所致也。”老百姓负担太重而收入太低,生了孩子养不起,只有杀掉。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宋朝还是别的朝代,只要翻开当时的奏章、诗文或者文人笔记,就能看到极其频繁的关于“不举”的记载。这个“不举”绝非男人性功能障碍,它的本义就是生而不养,生下孩子就杀掉。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唐朝内战时的长期围城、明朝末年的长期饥荒,以及20世纪40年代的大饥荒,这些时期都曾经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所以一个有担当的个体尽量不要让自己陷入绝境,一个有担当的政府尽量不要让子民陷入绝境。

宋朝政府算不算有担当的政府呢?我觉得算。

首先,它从法律上增加了人们“不举”的风险:“故杀子孙,徒二年。”故意杀掉孩子,判处两年徒刑。“杀子之家,父母、邻保与收生之人,皆徒刑、编置。”一户人家杀掉了刚刚生下的孩子,其亲生父母、四周邻居以及接生大夫都要受到徒刑或者流放的处罚。

其次,它对养不起孩子的家庭给予减税或免税的优惠,甚至直接发放补贴。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有这样的诏令:“贫乏之家生男女而不能养赡者,每人支免役宽剩钱四千。”每生一个孩子,减免四千文的赋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又发布诏令:“应福建路有贫乏之家生子者,许经所属具陈,委自长官验实,每生一子给常平米一硕、钱一贯,助其养育。余路州军依此施行。”福建省内养不起孩子的家庭,经过地方官调查属实,按每生一个孩子发给一石米、一贯钱的标准进行补贴,其他省份以后也要按照福建的政策去执行。这里为什么特别提出先在福建推行生育补贴呢?因为福建人多地狭,农业资源紧缺,是宋朝民间“不举”之风最盛行的区域。

再次,在宋朝特别是南宋一朝,政府创办了许多专门收养弃婴的儿童福利院,名叫“慈幼局”。《宋史·理宗本纪》载:“诏给官田五百亩,命临安府创慈幼局,收养道路遗弃初生婴儿。”朝廷拨给杭州市政府五百亩官田,供其创办慈幼局,来收养那些因为养不起而被扔在路边的弃婴。《永乐大典》第一万九千七百八十一卷罗列了南宋后期全国各地创建的慈幼局,计有苏州府(江苏苏州)、临安府(浙江杭州)、建康府(江苏南京)、宝庆府(湖南邵阳)、广德军(安徽广德)、无为军(安徽无为)、汀州府(福建长汀)等八十九处,基本上覆盖了南宋疆域内的大部分路府。

《梦粱录》载:

(临安)有局名慈幼,官给钱典雇乳妇,养在局中,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

杭州慈幼局收养了当地的弃婴和孤儿,政府出钱雇奶妈哺育,每月发放粮食和衣服,直到将这些可怜的孩子养大成人,然后让其自觅生路。

《遂昌山樵杂录》载:

贫家子多,厌之辄不育,乃许其抱至局,书生年月日时,局有乳媪鞠育之。他人家或无子女,却来取于局。岁侵,子女多入慈幼局,故道无抛弃子女。

穷人无力抚养孩子,可以送到慈幼局,工作人员将孩子的出生时间登记在册,让专职的乳母来抚养。而有能力抚养但无法生育的家庭也可以去慈幼局认领婴儿,真是一举两得。

说到这儿,问题来了:前面不是说宋朝穷人会因为养不起而杀掉或者丢弃自己的孩子吗?既然官方办了那么多慈幼局,干吗不把孩子送过去呢?

事实上,宋朝政府的经济实力虽然比其他朝代雄厚得多,但其开支也浩大得多,官员待遇丰厚,机构叠床架屋,常备军数量庞大,还要支付辽国、金国和西夏岁币,留给社会救济的经费是非常有限的,南宋皇帝将儿童福利院推广到路府一级尚有可能,推广到州县一级就力有未逮了。大城市有慈幼局,小城镇和乡村地面却没有,数量不足,规模不够,一部分老百姓求助无门,到头来还是“不举”。

洗三和抓周

现在中国某些地方仍然保留着“洗三”和“抓周”的习俗。

孩子出生后第三天,给他仔仔细细洗一次澡,是为洗三。

孩子满周岁那天,拿一些小玩意儿放在他身边,让他自己挑选,根据他抓到的东西来预测他的性格以及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这叫抓周。

洗三在宋朝福建是件大事,不仅要给孩子洗澡,还要在澡盆里放一棵大葱和几枚铜钱,洗完以后还要大宴宾客。为什么要在澡盆里放葱和铜钱呢?因为父母希望孩子长大后既聪(葱)明又有钱。

抓周在宋朝叫“拈周”,又叫“试晬”。按《梦粱录》记载,孩子满周岁那天,“其家罗列锦席于中堂,烧香炳烛,顿果儿饮食及父祖诰敕、金银七宝玩具、文房书籍、道释经卷、秤尺、刀剪、升斗、戥子、彩缎、花朵、官楮钱陌、女工针线、应用物件,并儿戏物”。在正房客厅里烧香点蜡烛,铺一张锦席,让孩子坐在中间,四周摆放水果、点心、玩具、首饰、花朵、书籍、文具、道经、佛经、秤盘、铜钱、纸币……看孩子会抓到什么。比如说抓到玩具,说明将来游手好闲;抓到了图书和笔墨纸砚,说明长大了热爱学习;假如抓到秤盘之类的,那这孩子将来很可能要去当商人。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佚名《子孙和合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代澄泥天马砚,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代定窑白瓷笔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代端砚,传为米芾所用,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个宋朝人的一生——出生

宋代铜印,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史·曹彬传》开篇这样写道:“曹彬,字国华……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持干戈,右手持俎豆,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曹彬小时候抓周,左手抓到玩具刀枪,右手抓到祭祀用具,随后又抓了一颗官印,别的什么都不要。旁观的大人啧啧称叹:“这孩子不简单,抓刀枪说明要当武将,抓官印说明要当大官,抓祭祀用具说明有当宰相的雄心壮志啊!”我们知道,宰相的“宰”字,包含割肉祭祀的意思。后来呢,曹彬确实成了北宋一朝的开国大将,官居“同平章事”,相当于宰相。

小户人家抓周,没有那么多摆设,只将书本、秤砣、印章、针线和几样玩具放到盘子里,让孩子抓。这种抓周时所用的盘子叫作“晬盘”,一般用木头雕刻而成,刷有红漆。宋代词人吴申有一首祝贺别家孩子周岁的词——调寄《七娘子》:

君家诸子燕山盛,去年两见门弧庆。银蜡烧花,宝香熏烬,晬盘珠玉还?相映。

耳边好语凭君听,此儿不与群儿并。右执金戈,左持金印,功名当似王?文正。

“燕山”指窦燕山,是五代十国时的名人,生了五个儿子,个个都成了栋梁之材。《三字经》有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就是他。“王文正”指北宋大臣王旦,官至宰相,谥号文正。我们把这首词翻译成大白话:

你们家儿子多,去年生了两个,今年他们满周岁,您让孩子抓周,香点着了,蜡烛点亮了,晬盘里珍珠宝贝交相辉映,孩子们伸出小手去抓,左手抓到金印,右手抓到金戈,将来一定能像王旦王文正公那样有出息。

您听,多么吉祥的抓周祝福语啊!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696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