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六月颁冰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4 20:02:37 0


浴佛和煮酒

对佛门来说,农历四月有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四月初八浴佛节。

《过去现在因果经》讲述,佛陀在蓝毗尼园无忧树下降生时,天上九龙吐水,最清净的香水浇灌在佛陀的头上,再从头顶喷洒而下,浇注全身,洗净了他的身体。所以,后世佛教徒为了纪念佛陀的诞生,每年都要在佛陀生日那天举行盛大的浴佛仪式。

佛陀生日是在哪天呢?佛经中各译本说法不一,因为梵文原典沿用印度历,中文译本沿用农历,古印度与古中国大小月的规定不一样,连一年的起点都不一样,两种历法转换之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长阿含经》将佛陀生日定为二月初八,《太子瑞应本起经》将佛陀生日定为四月初八,日本佛教由于明治时期旧历改新历的缘故,将佛陀生日定为公历4月8日,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又将公历5月份的月圆日定为佛诞节,而在晚唐和五代时期,北方禅宗还曾经将腊月初八当成佛诞日,在佛陀成道那天举行浴佛仪式。

好在宋朝佛门基本上取得了共识,无论禅宗还是净宗,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统一将四月初八定为佛诞节,也就是浴佛节。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六月颁冰

(宋)苏汉臣《灌佛戏婴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六月颁冰

宋朝人铸造的大日如来铜像,高25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东京梦华录》载:

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皆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

北宋开封四月初八,十大寺院同时举行浴佛斋会,用香料与蔗糖煎煮热饮,称为“浴佛水”,赠送给参加斋会的香客和常年供佛的施主。

《武林旧事》载:

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诸寺院各有浴佛会,僧尼辈竞以小盆贮铜像,浸以糖水,覆以花棚,铙钹交迎,遍往邸第富室,以小杓浇灌,以求施利。

南宋杭州四月初八,各大寺院都有浴佛会,和尚和尼姑捧着小盆,盆里放着释迦牟尼的铜像,浸泡在糖水之中,上搭花棚,其他僧尼奏响乐器,从王公贵族和富商大贾的门口经过,请这些施主用小勺舀起糖水亲自浴佛,可以得到大把大把的香火钱。

查佛教经论,如《灌腊经》和《浴佛功德经》,浴佛主要用香水,即用檀香、沉香、松香、麝香、丁香、龙脑等香料浸泡而成的水。先用含有香料的香水灌佛,再用不含香料的清水擦拭。但是根据《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的描述,两宋都城僧人浴佛,用的主要是糖水。宋朝造糖技术空前先进,糖比香料便宜,用糖水浴佛,比用香水浴佛成本低。更重要的是,糖水更好喝,浴佛之后送给施主,味道甜甜的,可以当饮料,从精神层面讲,还有驱魔祛病的效果。

与汉唐时期的佛教相比,宋朝佛教更加世俗化,不受戒律约束的僧人越来越多。据欧阳修《归田录》、陆游《老学庵笔记》、文莹《湘山野录》、惠洪《冷斋夜话》等宋人笔记,在北宋开封,即使是与当朝大佬交好的所谓高僧,也有饮酒食肉的。我刚才列举的那四部宋人笔记之中,《湘山野录》和《冷斋夜话》都由僧人撰写,《湘山野录》的作者文莹和《冷斋夜话》的作者惠洪都是文思卓绝的和尚,都在著作中提到自己饮酒吃肉的经历,他们可以光明正大地把它当成段子来讲,毫不避讳。

既然僧人并不避讳饮酒,那么我们不妨在这个写浴佛的小节里再补充一些酒的故事。

南宋杭州,浴佛节之前,四月初一或初二,是官营大酒厂开始煮酒的日子。《武林旧事》第三卷《迎新》记载:“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南宋财政部下点检所经营着十三座酒厂,通常在每年四月初开煮,到九月初开清。

这里说的“开煮”,是开始酿酒的意思。中国喜用谷物酿酒,将谷物洗净,泡透,煮熟(或者蒸熟),摊凉,拌曲,封缸,发酵,开缸,滤糟,陈放,是基本工序。

九月初“开清”,是指发酵完成,开缸滤糟。已发酵的谷物变成了酒液,未发酵的酒糟悬浮在酒中,酒体浑浊,需要过滤,过滤之后,酒体清澈,故名开清。

四月初酿造,九月初完工,说明发酵时间是五个月,如此酿成的酒,十有八九是黄酒,假如中间不多次投饭多次发酵的话,酒精度数最多十几度。开缸滤糟,滤过的酒可以马上饮用,是为“新酒”。将新酒高温杀菌,继续封缸,陈放到腊月,叫作“腊酒”。腊酒是老酒,度数比新酒稍高一点,味道比新酒稍稍醇厚一点,但甜度会有所下降。

《水浒传》中,武松上景阳冈打虎之前,在一家小酒馆打尖,酒馆伙计自卖自夸:“我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得上老酒的滋味。”他家的虽说是私酿的新酒,但是用料精,手艺好,纯度高,芳香醇厚,堪比陈放的老酒。

从端一到端五

聊过四月,再聊五月。五月有什么传统节日?当然是端午节。

我们现在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古人也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不过在一部分古人看来,我们把字写错了,应该写成“端五”。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六月颁冰

(宋)苏汉臣《五瑞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晚唐文人李济翁《资暇集》:“端,始也,仲夏端五,谓五月五日也,今书端午,其义无取。予家元和中端五诏书,无作午字。”

李济翁说,“端”是开始的意思,仲夏端五,即五月初五,大家写成“端午”,是没有凭据地乱写。他们家收藏着一道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年)端午节颁布的圣旨,写的就是“端五”,而非“端午”。

《岁时广记》第二十一卷“端一日”条也有相关考证:

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洪迈舍人《容斋随笔》云,唐玄宗八月五日生,以其日为千秋节,……“月惟中秋,日在端五”……

北宋开封民间称五月初一为端一,五月初二为端二,五月初三为端三,五月初四为端四,五月初五为端五。据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唐玄宗八月初五那天生日,群臣上表祝寿,贺词里写的是“月惟中秋,日在端五”。可见端五就是初五,五月端午应该写成五月端五。

前面的考证也许靠谱,端午节也许真该写成端五节,但是我们现在都写成端午,改成端五反而感觉怪怪的,还是将错就错好了。

《岁时杂记》载:

京师人自五月初一日,家家以团粽、蜀葵、桃柳、杏子、林檎、李子,焚香或作香印,祭天者以五日。

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五,都是北宋开封人端午祭天的日子。用什么祭天呢?用粽子、蜀葵、桃枝、柳枝、杏、林檎、李子做供品,点燃线香或者名贵的香印——用香料捣末和匀压模制成的造型精巧的块香。

《东京梦华录》载:

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

开封人抢购百索、艾草、银样鼓儿花、有画的团扇,还要准备糖果、干果、水果、粽子、糯米团、紫苏、菖蒲、木瓜,以上果子和点心全部切碎,拌上香料,用梅红色的小木盒装起来,作为节礼,互相馈赠。

《东京梦华录》又载:

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粽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从五月初一到五月初四,开封城内市民与城郊农民抢购桃枝、柳枝、蜀葵(宋朝没有向日葵,所谓葵花,是指蜀葵的花)、菖蒲(或者菖蒲的近亲蒲苇)、艾草。端午那天,将桃枝、柳枝、蜀葵、蒲草、艾叶供养在门口的香案上,用粽子、五色水团、茶汤、黄酒做供品。同时还要用艾草扎成人形,钉在大门上,用来辟邪。这天也是宴请宾客的好日子,士人和百姓都会请亲朋聚饮。

总而言之,宋朝人过端午,过得很隆重,从五月初一起,就在准备节日用品。端午那天,家门口陈设一大堆驱邪和化煞的东西,试图赶走坏运气,换来好彩头。

艾虎,百索,道理袋,菖蒲酒

以上两节引用了太多古文,读起来不顺畅,下面全用大白话,说说宋朝端午节的特色。

现在提到端午节,差不多所有人都会想到粽子、艾叶、龙舟、雄黄酒——这四样东西,似乎成了文化遗产,是传统端午节的必备要素。但宋朝端午节并非如此,当时既不搞龙舟赛,也不喝雄黄酒。

粽子和艾叶,宋朝端午倒是有的。

大宋粽子品类甚多。从造型上分,有三角形的角粽,有圆柱形的筒粽,有橙锤状的橙锤粽,还有九子连环穿成宝塔的九子粽。

从口味上讲,有裹了蔗糖的甜粽,有裹了红枣的枣粽,有裹了板栗的栗粽,有裹了核桃的核桃粽,有加了松子的神仙粽,有拌了香料的香药粽。

从颜色上看,有纯白如玉的白粽,有暗黄似金的黄粽,有用艾草汁染绿的绿粽,有用艾草灰染黑的黑粽,有同一粽子而分五色的五色粽。

宋朝人过端午,粽子不仅是用来吃的,更是用来玩的。亲朋相聚,解粽赌酒——每人发一只用菰叶裹成的粽子,各剥各的,谁剥开的粽叶最长,谁胜出,胜者可以罚负者饮酒。

2018年暑假,我带孩子去浙江乌镇,端午早已过去二十多天,在许多老屋的大门上仍能看到捆扎的艾叶,原本鲜绿的艾叶完全干枯,但并未被主人取下。一小把艾草,夹着桃枝、柳枝、蒲苇和一颗大蒜,用红线扎成细长的一捆,或者斜插在门环里,或者悬挂在门楣上。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六月颁冰

乌镇老街门首的艾草、蒲苇、桃叶与大蒜

宋朝人过端午,也会将艾叶插在门上辟邪。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用艾叶、竹子和铁丝扎成一只小老虎,放在大门外,虎尾对着大门,虎头对着大街,这只老虎,叫作“艾虎”。他们相信,艾草能去病,老虎能辟邪,有艾虎镇守家门,百毒不侵,百病不生,百邪不入。

艾虎有大有小。大艾虎可以做成圣诞树那么大,放在门口;小艾虎可以做成小黑豆那么大,插在头上。宋朝市面上出售一种小艾虎,是用碎布拼成的小香包,外面绣着蜈蚣、蚰蜒、小蛇、蝎子、蜘蛛等五种毒虫,里面包着一片艾叶,用簪子穿起来,插在发髻上,行动之间,有如百神护佑。赤贫百姓买不起这种小香包,就捋一把艾叶插在头上。

宋朝端午节,男男女女走出家门,标准装扮是这样子:头上插艾,臂上戴索,额头画雄黄,腰缠道理袋。

臂上戴索,戴的是百索,又叫“合欢索”,用彩色丝线编成,缠在胳膊上。宋朝市民喜欢养猫养狗当宠物,有时也会给宠物戴上合欢索。这种合欢索跟男女情爱没关系,“合欢”是合家欢乐的意思。

额头画雄黄,是用雄黄粉末蘸水,在额头上画一只老虎,或者写一个“王”字,或者再简单一些,只点上一个黄点。

腰缠道理袋,那“道理袋”是用红线掺白线编的小荷包,荷包里装上一小把稻子和一颗李子,有稻有李,谐音“道理”。腰带上干吗要拴道理袋呢?为的是一年都交好运气,时时处处都能碰到讲道理的人,不至于被蛮不讲理的人气坏身体。

道理袋又叫“赤白囊”,因为它是用红线和白线编的,红线为赤,白线为白,象征着赤口与白舌。在宋朝俗语中,“赤口白舌”就是与人吵嘴的意思,端午戴上赤白囊出门,是另外一种厌胜,避免与人吵嘴。有人担心这种厌胜法力不够,道理袋中除了放稻子和李子,还要再加一张纸,纸上写道:

五月五日午时书,赤口白舌尽消除。

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

这就好比现在孩子闹夜,父母受不了,脑子短路,找一张白纸,写一句咒语,半夜无人时,偷偷贴到外面电线杆子上:

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读三遍,一觉睡到满天光!

据说只要被过路人看到,以后孩子就不再闹夜了。

现在中国人过端午,有人饮用雄黄酒,以为是遵循古制,恢复传统。但在宋朝,应该没有这项传统。宋朝端午节喝的酒,是菖蒲酒,不是雄黄酒。

菖蒲生长于水边,叶片宽大,果实丰硕,饱满有棱角,跟秋葵很像,剥开厚皮,里面是白色的种子,初尝微甜,回味苦涩。据《吕氏春秋》记载,周文王在世时,非常爱吃菖蒲的种子,孔子崇拜文王,也学着吃,刚开始吃不下,缩着脖子往下咽(原文是“缩颈而食之”),连吃了三年,才爱上这个味道。

宋朝人将菖蒲的种子晒干,磨粉,泡进黄酒,就成了端午节的佳酿。2018年端午节,我在开封西湖边摘下几枚菖蒲果,剥皮取仁,捣碎泡酒,有一股酸涩的味道,并不好喝。也许宋朝人泡菖蒲酒时,只用往年成熟且晒干的菖蒲果,而我用的是尚未成熟的新果,所以达不到宋朝的风味。

或许宋朝的菖蒲酒也不好喝,但不管多难喝,都胜过雄黄酒。

我们知道,雄黄是一种矿物,主要成分是四硫化四砷,但在开采和提炼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地要出现一些其他成分,包括汞和砒霜。砒霜有剧毒,汞有毒,四硫化四砷有微毒,它们三者组成的天然矿物雄黄,不可能没有毒。也正因为它有毒,所以才能以毒攻毒,赶跑伤口上的细菌、溃疡中的病毒、家门口和床底下肆虐的蚊虫和毒蛇。

古人碰巧发现雄黄有止痒、消肿和驱虫的功效,而端午节恰逢天气炎热、毒虫盛行,所以尝试用雄黄泡酒,喝一口,抹两口,洗洗手,泡泡脚,希望靠这一招儿来去病消灾。不过我查阅最近十年以来《中国中药杂志》上登载的与雄黄药性有关的论文,几乎都认为雄黄不适合作为药用,因为它的药性很不明显,而副作用却非常大。

明清时期,南方人过端午节,雄黄酒简直就是标配。而在宋朝,雄黄酒尚未流行。

至于我们现代人,为了健康,请远离雄黄酒,不要用雄黄酒洗手泡脚,更不要用这种带毒的粉剂在孩子脸上画老虎或者写“王”字。也许那是传统,但传统未必都是好的啊!

夏至百家饭,三伏颁冰时

端午在农历五月,夏至通常也在农历五月。

比如说,2019年夏至在五月十九,2020年夏至在五月初一,2021年夏至在五月十二,2022年夏至在五月二十三,都是农历五月份。

在个别年份,夏至还有可能与端午重合。例如, 1909年夏至、1977年夏至,以及大半个世纪以后2072年的夏至、2091年的夏至,都在五月初五。

端午是一个节日,夏至是一个节气,这个节气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子,是北半球上白天最长而黑夜最短的日子,当然也是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天气的日子。

北宋开封过夏至,有一项特殊的习俗:吃百家饭。夏至到了,天越来越热了,吃一顿百家饭,据说能避免中暑。

什么是百家饭?是从一百户人家那里讨要的饭菜吗?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譬如一个社区几百户人家,夏至那天各做各的饭,每户都将自家的饭菜分送一百户,大家都能吃到百家饭。可是分送一百户实在太麻烦,能把腿跑断,大热天的,送来送去,百家饭没吃到,保不齐在路上就中暑了。所以《岁时杂记》有载: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六月颁冰

宋代缂丝《溪亭消夏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百家饭难集,相传与姓柏人家求饭以当之。有医工柏仲宣太保,每岁夏至日,炊饭馈送知识家。

搜集百家饭太难了,于是寻找替代方案,去姓柏的人家讨要——从柏家讨要的饭,可不就是百家饭吗?开封有一位医生姓柏,每年夏至,他们家都要做很多很多饭,分送给他的老病号。

这位柏医生是个热心肠,值得点赞。他是医生,医生家的饭未必就有医学价值,但只要病人相信柏家饭可防中暑,那就真的能防中暑。纵观几千年来的人类医疗史,安慰剂不是一直在起作用吗?

其实夏至还不是最容易中暑的时候,夏至后面的三伏天更热,更容易中暑。

何谓三伏?初伏、中伏、末伏。伏是降伏的伏,被炎热降伏。谁被炎热降伏呢?金木水火土里的金。

众所周知,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酷暑炎热,仿佛大火,火能克金,金被降伏,吓得藏在土里不敢露头。所谓三伏天,本义就是金被降伏,不敢出头的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究竟是哪三个阶段?古人结合干支记日和五行生克的原理,将夏至过后的第三个庚日定为头伏的开端,将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的开端,将立秋过后的第一个庚日定为末伏的开端,其中头伏十天,末伏十天,中伏十天或者二十天。

为什么三伏的开端都是庚日呢?因为庚对应金。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甲和乙都是木,丙和丁都是火,戊和己都是土,庚和辛都是金,壬和癸都是水。五行又分阴阳:甲为阳木,相当于参天大树;乙为阴木,相当于花花草草。丙为阳火,相当于熊熊烈火;丁为阴火,相当于磷磷鬼火。戊为阳土,相当于大漠风沙;己为阴土,相当于灶底细灰。庚为阳金,相当于金戈铁马;辛为阴金,相当于首饰挂件……古人用庚日来确定伏日,隐含了这样一种意思:暑天太热,阳火太盛,连庚金这类大型金属器具都会被烧化。

我们以2019年为例,具体来看如何推算三伏。

2019年夏至在五月十九,这天是己丑日。从这天往后查,第一个庚日是五月二十,第二个庚日是五月三十,第三个庚日是六月初十,第四个庚日是六月二十,OK,初伏的开端(六月初十)和中伏的开端(六月二十)都找到了。2019年立秋在七月初八,此后第一个庚日是七月十一,末伏的开端也找到了(七月十一)。

所以,2019年初伏是六月初十到六月十九,中伏是六月二十到七月初十,末伏是七月十一到七月二十一。

在中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三伏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三十天或者四十天。宋朝皇帝厚待官员,为了不让大家中暑,能休假的官员一律休假,而那些不能休假的臣子,可以定期得到“颁冰”的赏赐。

《岁时广记》第二十四卷“颁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四月煮酒,五月解粽,六月颁冰??面”条:

自初伏日为始,赐近臣冰,人四匣,凡六次。

从初伏开始,定期赐给近臣冰块,每人发四盒,总共发六次。推想起来,大概初伏发两次,中伏发两次,末伏再发两次,每次发四盒,总共二十四盒。

古代没有电冰箱,没有造冰的机器,皇帝颁冰,冰从何来?其实是冬天从结冰的河面上凿下来的。冬天凿下来,藏入冰窖,第二年夏天取出,冰块几乎还没化,可以用来降温,用来保存食物,用来制作冷饮。

凿冰和藏冰的历史,至少从周朝就开始了。寒冬时节,冰冻三尺,凿冰的工人走到冰面上,先用锋利的铁镐划出横平竖直的大线,纵横交叉,非常规整。然后,从画线的地方开始凿,先远后近,手要稳,眼要准,力要狠,凿出来的冰块,方方正正,不能崩角儿,不能断裂。每凿下一块冰,都要用钩子钩住,拉到冰面上,推到大车上,运到冰窖之中。

两宋都城分布着许多冰窖,共分三种:一种是宫廷冰窖,供应皇宫和近支宗室;一种是府邸冰窖,是王公贵族建的,专供自己家用;一种是商民冰窖,服务于商家和百姓,既批发也零售。

商民冰窖里的冰,分为三六九等。块儿大,方正,取冰的河面干净,杂质少,这种冰肯定贵;块儿大,方正,杂质多,化开一摊黑泥,这种冰肯定不那么贵;凿冰和运送时手法不当,有崩角儿,又有泥沙的,最便宜。

宋朝人做冷饮,乃至元明清时期的人做冷饮,用的都是天然冰,取自天然水域,看起来晶莹剔透,一旦化开,能见到一些泥沙,甚至还会含有水生生物的尸体和分泌物。所以,千万不要认为古代的饮食都是健康的。

《宋史》第三百八十五卷载有宋孝宗和礼部侍郎施师点的一段对话。宋孝宗说:“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朕前几天吃冷饮吃得太多,搞得拉肚子,幸好很快痊愈了。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6953.html

  • 猜你喜欢
  • 热门推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