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家文化 > 古代文化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寒食与清明

历史大观园 古代文化 2020-06-14 20:02:46 0


一年三大节,寒食居其一

在曲艺界,师徒关系是终身的,一日为师,终身为师,只要师父还活着,每年三节两寿,徒弟都要去师父家做客,给师父送礼。

什么是“三节两寿”呢?两寿,指的是师父生日、师娘生日;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

举例说明:小明拜老李为师,老李三月初八生日,老李太太四月初九生日,则小明在每年三月初八和四月初九都要向老李夫妇祝寿,在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八月十五(中秋)都要向老李夫妇贺节。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寒食与清明

宋代缂丝《群仙祝寿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上述规矩大约形成于清朝。在清朝,不仅曲艺界如此,官场也如此,长官和长官太太过生日,僚属也要来祝寿,每年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僚属也要向长官贺节。至于节日礼物,那当然是必不可少的啦!

宋朝还没有这规矩。假如有,宋朝的三节肯定是另一套版本。

“国朝旧制,冬、正、寒食,为三大节,纵民间蒲博三日。”(《岁时广记》卷十五)在宋朝人心目中,三节不是春节、端午与中秋,而是春节(元正)、冬至与寒食。平常过节,不许赌博,只有春节、冬至、寒食除外,朝廷开放赌禁,允许大赌三天。

又据宋仁宗时颁布的休假法令:“冬至、寒食、元正,各假七日,余勿得过三日。”冬至、寒食、春节,这三节各放七天假,其余节日最多只能放三天假。该法令还专门规定了寒食节的休假时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清明节再往前推两天是寒食节,以寒食节当天为中心,前面放假三天,后面放假三天,加上寒食这天,总共放假七天。

南宋初年,战事频繁,皇帝被金兵追得无处躲藏,无暇顾及休假。直到宋宁宗即位,才重新制定了休假法,假期比北宋时期缩水:“寒食假五日,前后各二日休务。”寒食假期从七天缩为五天,还是以寒食当天为中心,前面放假两天,后面放假两天。与此同时,春节和冬至的假期也变成了五天。所以说,即便到了南宋,寒食仍然能与春节和冬至并驾齐驱,仍然是三大节之一。

现代人都知道春节,也知道冬至,但对寒食节会陌生一些,我们早就不把这个曾经非常重要的节日当回事儿了。2019年寒食节在哪一天?2020年寒食节在哪一天?谁知道?恐怕大多数朋友都不知道。

寒食节是节日,是宋朝人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但它就像二十四节气里的节气,除非经过推算,否则你不知道它究竟会在哪一天。宋朝人的推算方法是以冬至为准,从上一年的冬至往后推一百零五天,即为这一年的寒食节;从这一年的冬至再往后推一百零五天,即为下一年的寒食节。

比如说,2018年冬至在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六),往后数一百零五天是2019年4月2日(农历二月二十七),所以2019年寒食节就在二月二十七;2019年冬至在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七),往后数一百零五天是2020年4月1日(农历三月初九),所以2020年寒食节就在三月初九。

读者诸君查《万年历》,可能会查到不一样的结果,你们查到的2019年寒食节可能在二月二十九,2020年寒食节可能在三月十一。还有一种可能是,你们的《万年历》上根本就查不到寒食节,只有清明节,没有寒食节。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宋朝人编订历法,是先推算出冬至,再根据冬至推算寒食,最后再根据寒食推算清明——寒食比冬至晚一百零五天,清明又比寒食晚三天。而现代人编订历法,是先推算出二十四节气,其中包括清明,回过头来再根据清明推算寒食——清明在后,寒食在前,寒食紧贴着清明,只比清明早一天。这种“现代化”的推算方法,起源于清朝初年传教士汤若望的历法改革。汤若望改革历法以前,人们根据寒食定清明,寒食为主,清明为辅,清明比寒食晚三天;汤若望改革历法以后,人们根据清明定寒食,清明为主,寒食为辅,寒食比清明早一天。

历法的变化可以反映节日地位的变化。在宋朝,寒食节是大节,清明节是小节,寒食节放假七天或者五天,清明节不再专门放假,因为寒食节长假当中已经包含清明节了。在今天,清明节成了传统节日,通常放假三天,寒食节没有假期,成了清明节的附庸,甚至在家用台历和一些电子版的日历上,你完全看不到寒食节。你在街上随手拽住一个人,无论男女,无论老少,无论南方人还是北方人,问问人家知道寒食节不,十个有八个不知道。

生火招骂,还被罚款

现代人不知道寒食节,决非坏事,假如这个节到了今天还在盛行的话,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麻烦。

什么是寒食?寒,冷也;食,饭也。所谓寒食,就是吃冷饭,这个节日期间,不能生火做饭。不是开玩笑,真的不能生火。

是寒食节当天不能生火呢?还是整个寒食节假期都不能生火呢?按宋朝规矩,从寒食节当天凌晨开始禁火,一直禁到清明节凌晨。前文不是说过吗?宋朝历法将清明节定在寒食节后第三天,从寒食节凌晨到清明节凌晨,总共三天三夜,不能煮饭不能烧菜。

不能煮饭,不能烧菜,只能吃冷食,吃剩饭。那可是春天,是农历二月或者三月,天气尚寒,顿顿吃冷饭,肠胃受得了吗?真的有人受不了。欧阳修寒食诗云:“多病正愁饧粥冷。”本来正闹病,身体不舒服,寒食节期间还不能吃口热饭,欧阳修不开心。

《岁时广记》第十五卷记载

庆历中,京师人家庖厨灭火者三日,各于密室中烹炮,尔后稍缓矣。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开封市民过寒食节,每年禁火三天,有些人家不愿吃冷饭,厨房不敢冒烟,偷偷在卧室里烧饭。庆历以后,火禁稍宽,人们渐渐可以光明正大地生火做饭,不用再偷偷摸摸了。这句古文叙述简略,据常识推想,庆历之后火禁之所以稍宽,可能是因为人们在卧室里偷偷做饭的时候,闹出了火灾,官府不得不明令开放火禁。

事实上,宋朝官府并不如何禁火,倒是一些老百姓非常在意这个。《岁时广记》第十五卷又有记载如下:

元丰初,官镇阳,镇阳距太原数百里,寒食火禁甚严,有辄犯者,闾里记其姓名。忽遇风雹伤稼,则造其家,众口交遍谪之,迨不能自容,以是相率不敢犯。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某人在距离山西太原几百里的镇阳做官。镇阳人民非常重视寒食火禁,如果谁家在寒食节期间做饭,会被邻居们记下来。寒食节过后,风调雨顺则罢,万一碰上自然灾害,例如一场冰雹砸坏庄稼,邻居们就会归罪到那户人家头上,鸣鼓而攻之,骂得那家人在当地待不下去。因为这个缘故,当地人过寒食节,家家户户都不敢生火。

南宋笔记《癸辛杂识》记载了更为严格的禁火习俗:

绵上火禁,升平时禁七日,丧乱以来犹三日。相传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社长辈至日就人家,以鸡翎掠灶灰,鸡羽稍焦卷,则罚香纸钱。有病及老者不能冷食,就介公庙卜乞小火,吉则燃木炭,取不烟,不吉则死不敢用火。或以食暴日中,或埋食器于羊马粪窖中,其严如此。

绵上是地名,在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那里的寒食火禁比山西镇阳还要严格。北宋没灭亡时,别处寒食禁火三天,这里禁火七天。北宋灭亡后,这里才把火禁缩短到三天。当地百姓迷信,认为寒食节如果不禁火,会招来大风和冰雹。所以每年寒食节期间,族长和村干部都会挨家挨户查看,用鸡毛去扫灶膛里的灰,如果鸡毛变焦,说明这家动了火,当场罚款。老人和病人不能吃冷饭,可以去介公庙里上香求签,得到吉签才能生火,否则只能继续吃冷饭,哪怕病死也不敢动火。有些人家为了让冷饭稍稍变暖一些,将饭菜搬到阳光下晒;有些人家为了向外人展示寒食不吃热饭的决心,将铁锅埋到粪堆里。

寒食节期间干吗禁火呢?为了保护森林?不可能,秋冬才是森林真正需要防火的季节。为了减少雾霾?更不可能,古代中国很少有雾霾危害。

关于寒食火禁以及寒食节的起源,如今有两个主流解释。

第一个解释涉及春秋战国的历史名人介子推,差不多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

说是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出逃,路上没饭吃,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救了重耳一命。多年以后,重耳归国,南面为君,成了晋文公,对当年护驾有功的臣子论功行赏,竟然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很生气,背上母亲躲进深山,发誓不吃晋国一粒米。后来晋文公想起介子推,亲自带队去山里请他,介子推死活不出来。晋文公喊话:“快下山,再不下山我们就烧山了!”介子推无动于衷。晋文公脑子短路,真的让人点火。满山大火堵住去路,把介子推和他娘活活烧成灰烬。晋文公又后悔又伤心,为了纪念介子推,将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定为寒食节,禁止全国臣民在那天生火,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第二个解释只有理论,没有故事,知道的人很少。

这个解释是这样的:上古时期,钻木取火,生一次火很难很难,必须把火种保存起来,不断添柴,一烧就是一年。古人认为,火种里面一定蕴含着某种神力,否则不可能生生不灭,可是一年过后,这种神力就变弱了,会有恶灵乘虚而入,占据火种,如果继续使用,将给大家带来灾害。所以,每年都要定期让火种熄灭一次,杀死恶灵,几天后再来一次钻木取火,得到新的火种和新的神力。

以上两个解释,哪个更靠谱一些呢?也许都不靠谱。我个人更不喜欢第一个解释,因为我不喜欢介子推。咱不聊介子推,只聊寒食,这个节日不让吃热饭,老人和病人想生火还得去介子推庙里烧香祷告,合理吗?对健康有益吗?既然不合理,对健康不利,那它就是陋俗,应该废除。

曹操当年就废除过寒食禁火的陋俗,他颁布的《明罚令》有云: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百五日皆绝火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太原、上党、西河、雁门这几个地方,寒食节都吃冷饭,据说是为了介子推……北方的春天寒冷,老人和小孩吃不上热饭,恐怕会因此丢掉性命。从今以后,废除寒食火禁,如有人违反,户主坐牢六个月,乡长坐牢一百天,县长停发一个月工资。

不能洗澡,不能洗脸,不能梳妆打扮

曹操有没有将寒食节禁火的陋俗彻底废除呢?当然没有。如果彻底废除的话,宋朝山西民间绝不可能迷信“火禁不严,则有风雹之变”,里长和族长绝对不敢挨家挨户上门检查,那些百姓也用不着将铁锅埋到粪堆里了。

寒食节带来的麻烦远不止此。

《岁时广记》第十五卷“百三日”条:

去冬至一百三日,为炊食熟,以将禁烟,则饗飧当先具也。而以是日沐浴者,因其炊熟之盛,又从此三日无燂汤之具也。

从冬至往后数一百零三天,距离寒食还有两天,寒食即将到来,火禁即将开始,必须准备未来三天乃至七天的熟食,各家厨房都忙碌起来,蒸米饭、蒸馒头、炖肉、炸鱼、备办各种小点心,煎炒烹炸齐上,荤素浓淡俱全。食物太多,无处存放,锅碗瓢盆都占满了还不算,连澡盆和浴缸里都存满了吃的喝的。平常那些每天都要洗澡的人,在这天肯定洗不成,因为澡盆和浴缸腾不出来。即使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将澡盆和浴缸里的食物吃完了,还是没办法洗澡,因为寒食节不能动火,不能烧水,非要洗澡的话,只能洗冷水澡,冻得感冒。

《岁时广记》第十五卷“畜井水”条:

世传妇人死于产褥者,其鬼惟于百五日得自湔濯,故人家前一日皆畜水,是日不上井,以避之。

本书上编第一章说过,宋朝妇产科野蛮落后,近乎巫术,妇女难产的死亡率极高。宋朝人还很迷信,认为倘若妇女难产而死,或者虽然顺产,但却因为营养和保健不当,死于产后风,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寒食节那天聚集到水井之中,洗去身上的血污。为了避开这些女鬼,寒食节当天不能挑水。不挑水,怎么喝水呢?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去挑,多挑几桶,留着寒食节那天用。

传说中的介子推不是在山西被烧死的吗?山西人民过寒食节,还有一项忌讳:寒食节当天,女生不能洗脸,不能梳妆打扮,以免引来灾祸。

洗脸梳妆怎么会引来灾祸呢?因为介子推的妹妹不想看到别的女生比她漂亮。据宋朝民间传说,介子推有一个妹妹,介子推在寒食那天被别人放火烧死,他的妹妹在冬至那天被自己放火烧死——介子推的妹妹从哥哥被烧死那天起开始攒柴火,攒了一大堆,冬至那天,一火焚之,自己冲进火堆,步了哥哥的后尘。

介子推死后成神,介子推的妹妹死后也成了神,但哥哥不许人家生火做饭,妹妹不许人家梳妆打扮。寒食那天,介子推的妹妹出来巡游,瞧见哪个女生穿得花枝招展,就让人家跳河而死;瞧见哪个女生长得比她漂亮,就让人家跳井而死。凡是迷信介子推兄妹的宋朝山西人,都不敢冲犯二人,寒食期间既不生火,也不洗脸。

不洗脸,不梳妆,不能穿漂亮衣服,爱美的女生会觉得天塌了一样,可是这一禁忌刚好可以迎合特别懒惰的妇女——本来就不想洗脸,刚好可以借这个禁忌,名正言顺地不洗脸。

宋朝有民谚:“懒妇思正月,馋妇思寒食。”正月里忌做女红,妇女可以借故休假;寒食节不能做饭,会提前备下很多好吃的熟食,特别是不易变质的油炸食品,馋嘴的妇女可以借机解馋。

但我觉得,无论懒妇还是馋妇,都会喜欢寒食节的,因为寒食节不仅仅可以解馋,更可以休假。不用洗脸,不用打扮,不用生火做饭。

寒食节的吃喝和玩具

寒食节虽说不能做饭,节令食品仍然少不了。

宋朝寒食节都有哪些节令食品呢?

首先是粥,加了麦芽糖的粥。

北方人将麦子泡软,磨掉硬皮,留下麦仁,加入磨成稀糊糊的杏仁,一起熬煮,快要出锅时,再加入一碗浓稠的麦芽糖汁,搅拌均匀,浓香甜蜜,口感软脆,名曰“麦粥”。

南方人用粳米煮粥,也加入麦芽糖,名曰“饧粥”。

这些粥当然要在寒食节前煮好,寒食期间只能喝冷粥。甜归甜,热度不够。

除了粥,还有两种面食,一种叫“子推燕”,一种叫“枣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寒食与清明??”。子推燕是蒸熟的面点,形如飞燕,用柳条穿起来,挂在门楣上。枣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寒食与清明??也是蒸熟的面点,形如馒头,但这馒头上插满了大枣,红白分明,喜庆热闹。

除了面食,还有肉食。北宋开封人过寒食,有一种肉食叫“冻姜豉”,其实就是用姜末和豆豉凉拌的猪肉冻。寒食之前,炖煮猪肉,将肉捞出,留下肉汁,放凉以后,自成肉冻,盛出来,切成块儿,片成片儿,小心翼翼地拌上姜末和豆豉,就着这道菜,可以吃枣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寒食与清明??和子推燕。

《东京梦华录》载,寒食节当天,开封城里叫卖稠饧、麦糕、乳粥、酪乳饼的特别多。其中麦糕、乳粥、酪乳饼只有名称,没写做法,不知道怎样烹饪。稠饧容易解释,就是熬好的麦芽糖,浓浓的,黏黏的,甜味不重,香气扑鼻。

寒食节期间,宋朝小贩叫卖麦芽糖的方式很有特色,不吆喝,只吹箫。小贩挑着两桶麦芽糖,走街串巷,走累了,歇一歇,抽出竹箫,呜呜咽咽吹上一曲。小朋友一听,就知道卖麦芽糖的来了,跟父母要两文钱,跑出来买上一小碗。北宋状元宋祁《寒食》诗云:“草色引开盘马路,箫声吹暖卖饧天。”欧阳修的好朋友梅尧臣也有诗:“千门走马将开榜,广市吹箫尚卖饧。”寒食都过完了,朝廷张榜公布新科进士名单,大街上还有小贩在吹箫售卖麦芽糖。

宋朝小朋友也许并不讨厌过寒食,一是能吃上香甜的麦芽糖,二是有机会买到一些特别好玩的小玩意儿。

《岁时广记》第十六卷介绍了两款寒食玩具,一款叫作“竹笼儿”,一款叫作“小车儿”。光听名字,听不出它们有多神奇。实际上,竹笼儿是一整套玩具,用竹笼装起来,内有木刀、木枪、小旗、小扇子、小弓、小箭、小靶子。那竹笼本身也是玩具,制作精巧,笼身编成亭子,盖子编成飞檐,飞檐下面还挂着一圈小铃铛。小车儿也是一整套玩具,包括拉土的土车、救火的水车、人们乘坐的马车、比普通马车要豪华的轿车、比普通轿车更豪华的辂车。这些车,长一尺左右,宽半尺左右,竹木制成,木轮、木厢、木牛、木马、木小人儿,机关精妙,上了发条,牛马会跑,小人会动,车轮会滚滚向前。

据我看,如此好玩的玩具,即使拿到今天也会受到欢迎的。

清明赐新火

寒食过后第三天,火禁结束,清明到来。

唐宋两朝都有一项传统:清明节凌晨,皇帝会让几十个小太监一起钻木取火,用削尖的枣木橛子去钻干透的榆木疙瘩,借助绳索和简易的机关,绳索绑在木橛上,橛子钻在榆木上,两条腿牢牢抵住榆木,两只手紧紧抓住绳索,一左一右拽起来,哧,哧,哧,飞速转动木橛,通过摩擦生热,钻出热气,钻出火星,直到钻出火苗来。这个过程非常艰难,成功率很低,但那几十个小太监,总会有一个成功。谁能成功,谁就能得到皇帝的重赏,因为他为皇家带来了新火。

皇家有了新火,会用这新火点亮许许多多的蜡烛,用罩子罩着,再派太监分送到宗室亲贵和文武大臣家里去。有资格得到这一赏赐的,只有王爷、宰相、副相、枢密使、三司使、开封知府、翰林学士、进京述职的安抚使、后宫嫔妃,以及宫中有头有脸的大太监。欧阳修诗云:“自怜惯识金莲烛,翰苑曾经七见春。”欧阳修见惯了每年清明节赐给大臣的蜡烛,因为他当了七年的翰林学士,已经有七次分赐的新火了。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寒食与清明

(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一)

一个宋朝人的四季——寒食与清明

(宋)刘松年《十八学士图》(二)

宋朝人平日取火,肯定不会用枣木橛子去钻榆木疙瘩,除非他们笨得像榆木疙瘩。在宋朝,无论皇宫还是大臣府上,包括普通老百姓家里,都有火刀火石火媒子。想生火做饭,只需拿起钝厚的铁刀,敲击黑色的燧石,啪嗒,啪嗒,啪嗒,火星飞溅,溅到用灯芯草或者细绵纸卷成的火媒子上,轻轻吹旺,将火星变成火苗,即可引燃干柴。寒食火禁,各家无火,到了清明节需要重新生火,那也用不着钻木取火,用不着让皇帝专门派太监送来新火。宋朝清明节之所以保留了钻木取火和分赐新火的仪式,仅仅是为了向上古之人致敬而已。

从民俗学的角度讲,仪式越烦琐,就越显得隆重。有简单快捷的火刀火石不用,偏去钻木取火,这种不必要的烦琐仪式,可以体现出大宋皇家清明节的隆重和高档。王公贵族和文武近臣并不需要皇帝赐给新火,皇帝偏要让太监去送,像传递奥运火炬一样小心传递着一根根燃烧的蜡烛,可以体现出皇帝对近臣的关心和宠信。

没有资格获赐新火的官员,如果有闲且喜欢,也可以自己玩钻木取火。当年苏东坡在杭州做市长,清明节歇班,去西湖游玩,跟一和尚钻木取火,还写诗纪念:“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槐火一时新。”槐火一时新,说明他钻的不是榆木疙瘩,而是槐木疙瘩。

扫墓一整月

清明节早晨,取得新火,引燃柴火,倒掉冷饭,改吃热食,寂寞了几天的锅灶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美好生活继续。但在某些地方,例如山西一带,还要禁火到清明以后。结果呢,清明节上坟,不能烧纸,只能把纸钱撒到坟头上,挂在树枝上。

庄绰《鸡肋编》卷上:“寒食火禁,盛于河东,而陕右亦不举爨者三日。……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山西与陕西极重火禁,清明上坟也不能烧纸,将纸钱挂到坟墓旁边的树上,一串串,一簇簇,仿佛花朵盛开。

寒食禁火,不让吃热饭,这个风俗不好;上坟不让烧纸,倒值得我们现代人效法。现在中国人清明扫墓,很多地方仍有烧纸钱和放鞭炮的习俗,乡间坟墓稀疏,天广地阔,鞭炮声不显得刺耳,如果是去城郊的公共墓地,鞭炮声震耳欲聋,火药味儿铺天盖地,纸灰与炮仗齐飞,简直能把你呛得喘不过气来,使本来就糟的空气质量变得更加糟糕。

记得2011年清明节,我携家带口返乡祭祖,刚从后备厢里取出供品,就看见远处黑烟滚滚,村头一户人家的厨房失火了。为什么会失火呢?原来那户人家紧挨着一片杨树林,杨树林后面是一小片家族墓地,人称“杨树坟”。杨树会开像柳絮一样的白花,白花落在地上越积越厚,像火药一样易燃。而在那天上午,有人去杨树坟祭祖,风一刮,把没有烧净的纸钱刮到了杨树林里,满地白花顿时变成一排火线,呼呼地烧着了那家的房子。

宋朝山陕一带,清明节时火禁还在,既然禁止用火,那肯定不能放鞭炮,肯定不能烧纸钱,这样就不至于制造噪音,不至于增加雾霾,不至于造成火灾。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凡事都有两面,一面好,一面坏,寒食禁火,对肠胃不好,对环境很好,算是利弊各半。

不过,宋朝人扫墓,未必都在清明那天。《岁时广记》第十五卷“百四日”条:

民间以一百四日始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月节”之谚。

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为寒食,民间一般从寒食节前面的那一天开始禁火,这一天是冬至后第一百零四天,被人们称为“私寒食”,又叫“大寒食”。从小寒食那天开始,北方人就可以扫墓了,此后整整一个月当中,都是可以扫墓的日期。故此民间有一句谚语:“寒食一月节。”意思是整月时间都能扫墓,相当于把寒食延长到一个月。

扫个墓而已,一天就行了,用得着浪费一个月吗?其实宋朝人也没办法,因为交通太落后了。士子在外游学,客商在外售货,离家可能几百里,现在开车几小时可到,过去骑马坐轿,搭乘木船,顺风挂帆,逆风登岸,最有效的交通工具就是双脚,一路上可能要花七八天,打尖住店可能要花几千文,假如不留出十分富裕的时间,怎么来得及回家扫墓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bjwh/gdwh/6954.html

  • 猜你喜欢
  • 热门推荐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