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隋唐气象

大唐史——知人善用,重科举爱儒士

历史大观园 隋唐气象 2020-07-07 11:47:20 0


唐宣宗李忱是一个知人善用,善于选人和用人,重科举爱儒士的皇帝,所以他不仅坐稳了李家的江山,还让已经日落西山的晚唐出现了一缕难得的曙光。

在李忱看来,选拔和任用官员的时候能够明察慎断,是成为一个明君的必备条件,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重要方面。当时,成为官员的主要途径就是参加科举考试。所以,李忱非常重视科举制度,很爱惜儒士。每当有新上任的官员,李忱一定会问他有没有中过举人、进士等。如果这个人回答是举人或者进士出身的,有考取过功名,李忱会龙颜大悦。有时候,他甚至会放下其他朝政,与新上任的官员攀谈起来,问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做的是什么考题,写了哪些诗赋,主考官员的姓名是什么,还会把这些人的名字和他们所写的诗赋文章的名称,派人记录在大殿中的柱子上,以备日后仔细品读、欣赏。如果听到有的人品学兼优,胸有大略,但是没能通过科举考试的时候,李忱会扼腕叹息、伤心不已,默不作声地退朝回宫。为了了解科举制度在民间的实行情况,李忱还经常微服私访,打扮成普通书生的模样,去书馆和茶室等文人云集的地方,和那里的读书人和普通百姓聊天,听取人们对科举取士的看法和建议。如果遇到了非常有才华和见解的人,他就会把他们选拔到朝中或者地方上为官,并不看他的出身如何,最看重才华、人品和能力。

李忱还改革和完善了选官制度。为了不埋没人才,他改变了从前选官的时候只看家世资历的规定,允许观察使、刺史如果特别有能力和才干的可以进行试用,然后根据他的工作情况决定是否正式任用。同时,他还把户口的增减列为官员升迁的标准,规定观察使、刺史任期届满后,如果所负责的管辖州县的户口增加了,那就加以升迁,如果百姓离开,那就会被免职,而且三年之内都不能再被任职。由于刺史是地方的主管官员,负责传达政令,最为接近百姓的生活,皇帝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到民间的疾苦。所以,李忱总是亲自负责刺史的考核工作。他规定刺史上任前要来朝中进行考核,能者上任,庸者罢免。李忱要求宰相在拟定和推荐一些中央高级官员的时候,首先要看看他是否担任过刺史、县令等基层官员,如果没有担任过,就不予推荐。那些担任过刺史、县令,但是为官期间有过贪污受贿或者频繁调动职务情况的,也不能被推荐。他规定刺史、县令一旦任命,必须任满三年才可以进行工作调动。

为了选取更多优秀的人才为朝廷效力,不使人才被埋没,唐宣宗李忱扩大了科举取士的规模,以便选拔更多的有志之士。他以亲自到民间调查得来的意见为基础,对科举制度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李忱强调,科举取士无必须遵循某种特殊的规定,无需过于重视人才的出身和背景,也不用避讳人才和朝廷或者地方官员的关系,只要是真才实学的人,都可以获得中选的机会。李忱为了使科举考试更为公平,毫不留情地严厉处罚那些违反了科举制度、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考生和考官。

在一次选取举人的考试中,考官因为收受了贿赂,故意泄露考题,李忱知道后勃然大怒,马上派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当即下诏将参与这起泄题事件的所有官员都处以免职或者降职的处分,还对他们进行了罚款,将当时已经被录取的十名举人的资格全部取消,贪污受贿的主考官被斩首。李忱对于这件事的处理,给朝野上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对那些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现象予以了很大的打击。

唐宣宗李忱积极地改变了前朝的一些弊政,从官员任用和科举选拔等方面,提高了官员的执政能力,使国家法令得到贯彻,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tqx/20340.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