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七国军制装备与军事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6-06 10:17:44 0


 

军事组织的变化

一、常备军队的发展

春秋末期,各国已经有挑选训练勇士风气,晋世卿栾盈曾养育勇士州绰、邢蒯和力士督戎等。齐庄公选拔勇士,必须力举千钧,射穿七孔,有勇士殖绰,郭最等。吴王阖闾曾选拔多力五百人,快跑三千人,带甲执兵,一气跑三百里,才得休息,经过七年教练,战时充当前阵。越王勾践,也曾教练其勇士三年,担任冲锋陷阵。战国时代,各国于全国范围征兵的同时,选拔勇士训练,发展成为各国常备军:

秦:昭王时有锐士,虎贲八万。“魏之武卒,不可以直(当)秦之锐士”。

齐:“持戟之士”也称为“技击”、“五都之兵”。《吕氏春秋》记载:“疾如锥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五都之兵最强”。战时除用常备五都之兵外,还征发靠近燕国北地之众。

韩:被坚甲士,执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当时曾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魏: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国考选步兵时规定,身穿“三属之甲”,手操“十二石之弩”,背负“服(箙)矢五十个”,携带武器,并背三天的粮食,能在半天跑一百里路。

这样的人才能入选为它的正规武卒。

楚:吴起曾劝楚悼王。谗(裁)减百官之禄秩,损不急之技官,以奉选练之士”。楚王接受这二建议,使楚国军队发展成为一支疾如飘风之师。

各国选拔出的勇士,受到优待,免除徭役和田宅租税。战时由选拔训练出的勇士常备军队,担任对敌作战。

二、步骑地位的提高

春秋列国,交战双方都用兵车排成整齐车阵,然后战斗。战争规模,以出动兵车数目来决定。中原地区,各国边境存在戎狄部族,分别层山林、溪谷间,都用步兵作战。进攻戎狄,车行不便,晋、郑等国不得不毁车改用步兵。步兵大概是在进攻戎狄和镇压奴隶起义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成为单独兵种,独立作战。进入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冶铁技术进步,并大量使用于兵器制造,尤其强弓弩箭的发明和创造,加大了箭的射程,整齐密集的车阵,容易遭到惨重损失。如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5年),三晋联合攻齐,禀丘一战,“得车二千,得尸三万”。这样大的损失,逼着各国放弃传统的车战,敌变为步兵野战,原来各国配合车战的“徒步匹夫”,改为步兵参加作战,在军队中的地位为之提高。

骑兵在春秋战国之间,还不能成为单独兵种,而是和车兵混合在一起的,赵无为着预防智瑶进攻,曾派延陵生带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布防。尔后虽然发展成为单独骑兵部队,还只是配合步兵担任冲锋或奇袭。战国时代,各国兵额,都是几十万至百万,骑兵则仅五千匹至万匹。燕、赵邻接胡地,胡人用骑兵作战,使人们看到了骑兵在野战中的机动作用。至赵武灵王时,“胡服骑射”,转换成骑兵为作战主力。步骑兵的出现和发展,逐渐代替了以车兵为主先列阵而后作战的方式。

三、军队官职与指挥

春秋时期,各国军队均由国君和其亲信大臣、卿大夫担任统帅和重要将领。晋国六卿,平时为卿,战时就是元帅、将军。进入战国时代,各国政权范围扩大,官僚机构随之庞大复杂。加上征兵制实行,常备军的建立,战争兵力和战争规摸的扩大,使统治机构和各级官职日渐明确区分为文武官员两大类别,统率军队属武官系统。各国将帅的名称,虽然不尽相同,但均由春秋演进发展而来。

秦:将军、护军将军、国尉(大尉)和大良造。如秦名将白起就先后任左更、大良造和上将军。

楚:将军、上将军、大将军、裨将军和柱国、上柱国。上柱国是楚国最高的武官,为酬赏有“破军杀将”建特殊功勋的将领。

齐:司马、将军、上将军。如田单破燕有功,封为上将军。

赵:将军、大将军,周末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廉颇、李牧都曾任大将军。

魏:犀首、将军、上将军、客将军、五乘将军。

燕:将军、上将军等。

由于战争兵力经常在十万以上,有时竟达百万之众,加之军队常远离京师作战,国君统帅将领,对下很难直接指挥,调动。因而需要有指挥调动的方法。魏国曾制定“虎符”用作国王授于臣属兵权统率调发军队的信物,这种虎符发展成为尔后朝代的“兵符”。魏制虎符规定将军国王各保存一半,重要指示、报告,分别盖上虎符印为“凭证”。魏军救赵,魏安厘王畏秦,不敢令晋鄙进军,魏公子无忌,就盗窃魏王保存的“虎符”,夺晋鄙军,前往救赵,“盗虎符”这段故事,直到现今仍流传于世。

兵器装备的进步

一、兵器方面的发展

春秋时期,战争使用的兵器,戈、矛、戟、剑、刀、弓矢等,一般用铜制造。进入战国时代,冶铁技术有显著进展,用于兵器的改革与制造,促进了兵器的发展。突出的为远战、近战和攻城、舟战等方面的兵器:

矛:矛头制造锋利结实。

戈:刃部成弧线型,装柄内侧有锋刃,绑扎用的“穿”(孔)也增多。

戟:戈与矛相结合而成的戟,起直刺和钩杀的双重作用。

箭:箭(矢),镞由双翼变为三棱式,效力更大。

戈、矛、戟、箭遂由铜(青铜)改为铁制。据《荀子·议兵篇》记载,楚之铁兵器十分锋利,曾引起秦国重视。秦昭王曾说“楚之铁剑利”。《战国策·韩策一》记载说:韩之剑、戟,能“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吕氏春秋·贵卒篇》说:中山国的力士,穿着铁甲,手执铁杖,“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秦国也制造与楚、韩新兵器相类似的龙盾、杂矛、虎、定秦剑、西戎刀等兵器。

制造新的锋利兵器,同时制造成远射的弩。弩由弓发展而来,达射力强,“发于肩膺之间,杀人于百步之外”,使敌人不知从何而来。弩的发箭以弓弦拉动重量来计算,魏国武士有“十二石(云)弩”,即拉弦可以拉动十二石的重量。韩国“强弩劲兵”都能“射六百步之外”,“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战国策·韩策一》说:韩兵之勇,被坚甲,蹠弓弩,带剑可以“一人当百”。

春秋战国间,攻城和防守器械也有相当的发展:

(一)攻城的云梯。《墨子·公输篇》为记载说:“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公输班这时所造的云梯,比春秋期间攻城使用的巢车有所进展。

(二)围城的地道。在城被围,攻守战斗间,双方逐渐使用地(坊)道战。并把冶铁鼓风设备,作为武器,使用于作战。鼓动“炉橐”把烟压到敌方地道内,以窒息敌人。《韩非·八说篇》,曾把“埋穴伏橐”和“强弩趋发”,视为重要的作战手段。

(三)舟战的钩拒。公输般游楚造云梯外,还为舟战造“钩拒”。《墨子·鲁向篇》记载说:“退者钩之,进者拒之”。敌舟师后退时,可以把它钩住,前进时把它挡住。

二、装备方面的改善

春秋期间有犀甲,兕甲和合甲。合甲由两层皮革合成,牢固程度较强。所谓:“合甲五层”即五排编缀而成,兕甲的牢固次之,犀甲之牢固又次之。各国装备类别:

楚:鲛革甲,肠夷甲、纽甲、被练。

魏:三属甲、兕鍪、盘领、髀裤。

韩:铁幕(铁制臂衣)、鞮鍪。

燕:铁胄、铁甲。现已有出土文物证明燕之铁甲已相当完善。

中山:铁甲。

军事学术的发展

经过春秋时期的战争。特别是进入战国后,人们通过以往战争的实践,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战争经验,这就为产生更多的军事家、战略家和优秀军事将领提供了战争的客观舞台。他们的战争实践受到各国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竞相传诵和总结,《汉书·艺文志》曾对这个历史时期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军事著作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

一、军事家和军事学

春秋初期,已有讲述属于战争指导的“军志”,指出简要的军事原则诸如:“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有德不可敌”,“允当则归”、“知难而退”等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昭公二十年》)。从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的活动和言论以及当时的战争来看,这些军事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兵权谋家:这一家的基本使命和主张是研究作战计划,“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着重于研究战略战术使用,兼收其他各派的长处。

兵形势家:这一家的基本特点是运用战略,活用谋略,重视行动。主张“雷劲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向),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运用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达到战争的目的。

兵阴阳家:利用间谍活动,无孔不入,蒐集有关军事上各方情报。

兵技巧家:讲究战术,范围有进攻、防御、奇袭、伏击、要塞设施和攻防训练等。

军事家通过实际作战,总结战争的实践经验教训,写出有关战争策略上的运用法则,即所谓的“兵法”,“兵书”。这些兵法兵书,无论对中国的文化史、思想史、哲学史和军事史均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秋后期,吴国将领孙武,对楚作战后所写著的“兵法十三篇”,成为后世兵学的鼻祖,又是我国古代辩证法的光辉著作。战国时代,兵法著作最多,各国将领和某些国君,也效法孙武写出不少的兵法,比较重要的有:

穰苴兵法:齐司马田穰苴所著,后世称这部兵法为《司马穰苴兵法》。据《史记》卷六十四记述称:这部兵法实际上是后人在古代《司马兵法》中附上,《穰苴兵法》而成,故称之为《司马穰苴兵法》。

吴起兵法:《汉书·艺文志》称:《吴起兵法》共有四十八篇,已经失传。现流传的有《孙吴兵略问答》,叙述吴起与魏文侯、武侯用兵方面的谈话。至于今本吴子六篇,系出于后人之手,并非原著。

孙膑兵法:大都根据孙武子兵法十三篇,结合对魏作战所得经验教训加以发挥。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孙膑兵法》共有八十九篇和图例四卷(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整理出版的《孙膑兵法》共三十篇)。

宣王兵法:齐宣王把孙膑原著,由所属宾客知兵之士加以修改、增补,改称《宣王兵法》,与孙膑原书变化不大。

惠王兵法:魏惠王也由臣属搜集些兵家学说,编成自己命名的《惠王兵法》,现已无资料说明。

魏公子兵书:魏公子无忌,善交各种类型朋友、宾客,由所进献的各种兵法,合编而成,被称为《魏公子兵法》,共有二十一篇,图例十卷。未传于世。

公孙鞅兵法:《汉书·艺文志》载:有《公孙鞅二十七篇》。为卫鞅至秦破魏收复河西之后所著,现其书已失传。

庞煖兵法:庞煖继廉颇后,担任赵将,打了很多胜仗,著有兵法,《汉书·艺文志》载有《庞煖三篇》,现已失传。

尉缭兵法:《汉书·艺文志》在兵形势家中,有《尉缭三十一篇》,现存二十四篇。宋朝王应麟说,“兵家之人(尉缭),即今传于世之《尉缭子》,它和杂家(尉缭)并非一书”。

汉初张良、韩信整理兵法类书,共有一百八十二家,其中战国军事家占极大多数。兵法(军事学)是战争指导者和军事将领以及广大士兵的军事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成为当时最发达的学说,因而兵家在诸子百家中是相当活跃的一家。

二、当时兵家的谈兵

田单与赵奢的谈兵。田单率领孤城即墨人民战胜燕军,收复齐国失地,成为当时杰出的将领,赵奢是给秦军以沉重打击,获得“阏与”胜利威名鼎盛的将领。田单在齐因与齐王政见不合,奔往赵国,赵王闻其名望,任为赵相。赵惠文王三十年(公元前269年),与赵奢谈论用兵问题。田单首先说:我并不反对将军的兵法,所不服者,为用兵数量太多,用众(多)使民不得耕作,粮食挽赁,不易供给,此坐而自破之道。又说:“帝王之兵,所用者不过三万,而天下服矣。今将军必负十万、二十万之众乃用之,此单之所以不服也”。赵奢看出田单的守旧思想,立即予以反驳,首先指出田单的论点说:“君非徒不达于兵也,又不明其时势”。接着又说:“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匣,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是薄柱击石之类也”,“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不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而以集兵三万,距此奚难哉。今取古之万国,分以为战国七,能具数十万之兵,旷日持久,……齐以二十万之众攻荆(楚),五年乃罢。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齐、韩两方,举国为攻,谁敢说我以三万救人,今千丈之城,而野战不足用也,君将以此何之。”(《战国策·赵策三》。赵奢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时代情况和作战经验所作的论述,当然是正确的,最后田单只有表示自己所见的局限性,佩服赵奢的用兵主张。

荀卿与临武君的论兵。荀卿的军事理论,为用“仁义”和“王道”完成统一主张。“论一相,阵一法,明一指”实行中央集权,做到“其法治,其佐(相国)贤,其民惠,其俗美”,并以仁义为主,武力为辅,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就可建成统一王业。认为当时秦国朝野虽奉公守法,但秦国的“锐士”不及齐桓,晋文公“节制”之师。而桓、文“节制”之师,又不可以对商汤,周武的“仁义”之师。

荀卿曾在赵孝成王前和临武君议论兵法。《荀子·议兵篇》记述有:“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的主张。就是遇到战争不可避免时,先要把全国人民团结起来,为着一个共同目的去作战,才是用兵的最好方法。《荀子议兵》还把军事理论原则作出区分。

(1)威:号令以威,庆赏刑罚。

(2)信:必定以信,处舍收藏。

(3)固:以固定徙举进退。

(4)重:稳重,不轻易动摇。

(5)速:注重速度,窥敌观变。

(6)深:表面深沉,使莫测高深。

五权:

(1)无欲将,而恶废。

(2)无怠胜,而忘败。

(3)无威内,而轻外。

(4)无见其利,而不顾其害。

(5)虑事于熟,而用财欲泰。

三至:

(1)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

(2)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

(3)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

五无旷:

(1)敬谋无旷。

(2)敬事无旷。

(3)敬吏无旷。

(4)敬众无旷。

(5)敬敌无旷。

荀卿和临武君论兵,多属于军事理论观点,未多触及具体军事行动问题。荀卿的这次“论兵”由于说理充分,成为历来学者所重视的言论。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4980.html

下一篇:镐京战役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