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讲历史——牧野之战的意外胜利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3 12:40:01 0

早周考古确证,商朝晚期在西方兴起了一个强大的文明,使得商人感受到了威胁。依照文献记录,武乙特别到周人领域来“田猎”,却在这里被雷打死,没能回去。这应该是隐讳地说明了一场商人与周人间最早的冲突。从武乙以降,商与周的关系越显紧张,商人对周人的防范与压迫也愈演愈烈。

周人翦商之前的领导人是西伯昌,也就是周文王。依照后世的记录,文王曾经被商人拘执(“囚羑里”)。文王死后,武王继位,依照《史记·周本纪》的说法,武王在位九年后,“……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文王已经死了九年,为什么武王还要自称太子发?而且出兵时还要在中军最重要的位置供奉文王的灵位神主牌?有这样的安排,潜藏的话便呼之欲出。文王显然死于商人之手。周人忌讳商人的强大势力与共主地位,敢怒而不敢言,隐忍了九年时间,感觉到自己的实力上升到可以向商人讨公道了,于是武王才搬出文王神灵,发动了复仇之旅。

《尚书·泰誓》留下了这次孟津之会[1]的说法,关键的信息是“文王无罪”。文王死后,武王发兵,就是质问商人:你们为什么害死我父亲?他做了什么,让你们如此对待他?我们齐聚了这么大的同盟势力,你们不能不给一个交代?

我们没有足够的史料了解商人如何处理这个事件,周人的记录也只显示了他们后来又从孟津退回镐京。但这个仇没解决,两年之后,周人再度出兵,因而有了牧野之战。

“利簋”铭文记载:武王十一年甲子日,与商纣王帝辛的军队战于牧野,早上岁祭,黄昏时就取得了大胜。胜利来得比周人预期的快且全面,因为商军倒戈。因而在后世留下了武王光靠仁德,几乎没有打仗就翦商成功的说法。不过,在《孟子·尽心篇》中引用亡佚的《尚书·武成》,形容这场战役“血之流杵”,满地是血,多到可以将木头做的杵浮起来。

两派说法彼此对抗,看起来互相矛盾。现在我们可以依据战争刚结束就铸造的“利簋”铭文,同意孟子的质疑。牧野之战应该打得很快,商人军队没有太大的战斗力,一下子就自溃倒戈了。然而牧野之战不是故事的全部,关键在于牧野之战后。

来得那么容易的胜利,不在周人预期中。这时他们必须决定:那再来呢?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做出了不在原本计划内的决定——进军朝歌。

往朝歌去,意味着不只挑战商王的共主地位,而且要取而代之。这就没有像牧野之战那么容易了。《逸周书·世俘解》中有一个武王翦商的功绩表。[2]《逸周书》从书名到残存片段文字所用的记日方式,都显示应该是早期周人文献,这里面列出:翦商一共降伏了99族,652国(也就是652个城邑),并在这个过程中馘首了177779人,俘虏了300230人。

综合周人文献,我们大致可以推断,牧野之战打得很快,赢得很容易,然而牧野之战的意外胜利,燃起了周人的野心,升高了他们的目标,一鼓作气往朝歌去。真正的阻力是出现在周人要取代商人为共主的过程中。有些族和国望风投降,但一定也有些反对和抵抗,必须诉诸武力才能解决。


[1] 孟津之会是周武王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和商王纣的反应,在孟津(今河南孟津)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史称“孟津观兵”,又称“孟津之会”。

[2] 据《逸周书·世俘解》记载:“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九国,馘磨亿有十万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亿万有二百三十。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37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