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诸神的探索——伯夷 叔齐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3 00:16:44 0

周文王死了,周武王用车子装着他的木主,率领大军,向朝歌进发。说是遵从父亲的遗愿,去诛灭商纣王。兵马浩浩荡荡,如一条长龙,一眼望不到尽头。刚要出周国的时候,忽然来了两个人,闯到队伍当中,要见大幡旗底下的周武王。

两个人风尘仆仆,身上的衣服又破又旧,鞋子也已经裂开了口,一看就知道赶了很远的路。他们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责问道:“你的父亲刚去世,你不把他好好安葬,反而大动干戈,你这是孝吗?你是商的臣子,却要去杀死你的君王,这是仁吗?”

武王一时无言可对,左右的侍卫看他们说话这般无礼,从腰里拔出刀来,横在他们面前。回头看一眼武王,只等他一句话,立即就要把这两个不知轻重的疯子砍翻在地。

一旁的太师吕尚赶紧下马,走过来,挥手让侍卫退下。对武王说道:“这两位,一位是伯夷,一位是叔齐,我早就听说过他们,都是仁义之人。让他们去吧。”说完,就扶他们到一边,劝说几句,让出了大道。风把军旗吹得猎猎作响,部队重新启动,人喊马嘶,热闹中带着杀气。伯夷、叔齐站在路边,默默无言,满脸的悲戚。

伯夷和叔齐,是北方孤竹国的王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孤竹国王亚微喜欢叔齐,想把王位传给他。老国王去世,叔齐认为按照礼仪,应该由大哥即位。伯夷说,父亲希望让你继承王位,我不能违背他的意愿。叔齐说什么也不肯即位,坚持要让给伯夷。伯夷悄无声息地走了,为了逃脱王位,他孤身一人离开了孤竹国。叔齐听到消息,心里很难过,也扔下王位,去追自己的哥哥。孤竹国的人只好立伯夷的二弟亚凭为王。

这个孤竹国,在辽西郡卢龙县。商汤王灭了夏朝,分封古代帝王的后代和有功之臣。有个墨台氏,是神农氏的后代,汤王把他们分封到了北方,叫孤竹国。《尔雅》里说:“觚(gū)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觚竹国在北方,北户国在南方,西王母国在西方,日下国在东方,都是边陲远国。这个觚竹国,就是孤竹国,商汤王封他们在这里,一是护卫自己的北疆,另外也希望这里成为自己的一个根据地。所以自商朝建立,孤竹国就一直与王室通婚不绝。婚姻是大事,都要占卜,并把结果记载下来。至今在从商都挖出的一些甲骨文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妇竹”“妻竹”“竹妾”等字样。

觚竹国的“觚”,一个意思是青铜的酒器。另一个意思是用于书写的木简。这里的“觚”是指木简。而“竹”呢,是指用于书写的竹简。“觚竹”二字,有着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意思。表明他们虽远在北疆,仍是华夏的礼仪之邦。后来觚竹国渐渐又被人写作同音的孤竹国。

伯夷逃国而去,叔齐也逃国去追赶。这一走一追,就是很多年。他乡相见,两人悲喜交集。彼此一看,头发都已经斑白了,不禁抱头痛哭。

原先是一人孤独流浪,现在是两人相依为命。茫茫大地,去哪里呢?商纣王残暴不仁,手下的贤臣死的死,逃的逃。商国显然是不能去了。听说周国的西伯侯姬昌,是个仁爱之人,四方的贤才纷纷慕名而至,应该是个不错的养老之地。两个人一商量,去周国吧。于是接着一路往西。

谁知道来到周国,听说姬昌已经死了。他的儿子姬发正领着大军,去向商纣王开战。

伯夷、叔齐心忧如焚。他们视王位与富贵如粪土,念念不忘的是“仁义”二字。人无仁义,与禽兽何异?这个商纣王是残暴,可是你周王姬发发动战争,就不残暴吗?伯夷、叔齐反对一切战争。所谓战争,无论有着怎样的借口,无非是以暴易暴。受苦的是百姓,得利的只有帝王。只因为少数人把王位权力看得太重,天下才征战不息啊。

两个人急匆匆赶过来,想拼死阻挡周武王。可大军已发,如箭离弦,就他们两个人怎么可能阻止?更何况,即便大军没有出动,武王也不会听从他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两个人叹息一番,只得离去。他们知道,武王这一去,不管结果如何,总之是要血流成河了。

时隔不久,就听说纣王兵败,在鹿台自焚了。周朝代替了商朝,天下成为周武王姬发的天下。

武王是个重才之人,听人说伯夷、叔齐德才兼备,就让人来请他们出来做官。授官一品,加俸二级。伯夷、叔齐一听,深感耻辱。他们拒绝说:“从前神农氏治理天下的时候,不因别人卑下来抬高自己,也不因遇到好时运而谋图私利。现在,你们靠高官厚禄收买人心,以武力保持威势,用攻伐追求利益,以乱政代替暴政,和你们周朝并存,就是污染我们的德行。”说完,他们收拾了行装,又往西去,要找一个地方安安静静地躲起来。

这一走又是七百里。忽然望见一座风光秀美的大山,问一问当地人,叫首阳山。两个人都觉得这里好,就停下来,决定在这山里隐居。

伯夷、叔齐一直在外奔波,年事渐长,身体也衰弱了,耕田打猎都没有力气。本想找一个仁义之国安享晚年的,没想到天下之大,根本没有仁义之处,只得离世远避。可是隐居也要生活。怎么办?

他们就到山上采集野菜。首阳山最多的是薇。薇对生着一片一片的细长叶子,开着白色、红色或者紫色的花。花是一串串的,如长长的风铃。六月开花,七月结果。结的荚弯弯的,如女子的眉毛,又像月初的月亮,一个挨一个,悬挂在细藤上。等这荚长得熟了,变成了黑色,打开一看,里面几粒圆圆的小豆。这小豆也好吃。因为薇长得像豌豆,又叫野豌豆,也有人叫大巢菜。薇的叶子嫩嫩地长出来,掐下来,放在嘴里慢慢嚼一嚼,甜甜的,还有一丝青涩。

伯夷、叔齐就采薇为食。毕竟是野菜,吃得再多,还是饿。他们却不以为苦,觉得这样活得自在。

伯夷、叔齐在首阳山隐居的时候,周武王又去拜访了箕子。商纣王死后,箕子被人放了出来,就带着家人随从,隐居在箕山。周武王向他咨询了一番治国之道后,也请他出山做官。箕子拒绝了。等武王一走,他也收拾了行装,要远远离开周国。可是现在的周国,已经不是以前的周国了。周国不仅拥有了原先商朝的天下,四周数千个诸侯也都臣服于他,几乎全天下都是周朝了。箕子心伤故国的灭亡,不愿在新朝为官。可是能去哪里呢?箕子想到了孤竹国。

箕子的女儿就嫁在孤竹国。孤竹国远离中原,偏居北方。虽然中原易主了,孤竹国还没有归顺,他们一直忠于商王朝。箕子主意已定,立即动身。

箕子到了孤竹国,国君亚凭隆重地把他接到都城。亚凭早已知道周灭了商。箕子又跟他说起伯夷、叔齐拦住周武王马头劝谏的事,这事已经传遍诸侯国。经过多方打听,他们让国的事也为众人所知,大家都是感慨万分。据说武王也派人请他们到周朝为官,他们又从周国逃走了。去了哪里?没有人知晓。亚凭听箕子一说,也是满心的悲伤。

箕子在孤竹国没有住多久,就听说周武王把召(shào)公姬奭(shì)封在燕。箕子知道,这个召公是帮武王处理政事的左膀右臂,是个厉害角色。他的燕国就在孤竹国旁边,可谓虎视眈眈。看来这里也不能久待了,于是他决定继续往东。这一次,索性走得远点,一直走到没路可走的大海之滨吧。箕子打算远走朝鲜。

听说箕子要去朝鲜,孤竹国的许多人都愿意跟他同行。亚凭呢?深受伯夷、叔齐的影响,对于王位和国威,看得都不重。只要百姓愿意,他就支持。谁想随箕子走,都行,那是他们自己的自由啊。要知道,跟随箕子去的,几乎是国家一半的人呢。亚凭毫不在意,仍然尽力为他们准备行装,要物给物,要马给马。

箕子的队伍一下就壮大了。此时的朝鲜,是个蛮荒之地,如果没有足够的人去,还真建不起来一个国家呢。

几千年之后的一九九二年,人们在孤竹国的故土上,挖到了一件商末周初的铜鼎和一件铜簋(guǐ)。铜簋的底上有着一个铭文“箕”字,铜鼎内壁有一个铭文“卜”字。专家们认为,这是箕子嫁女儿到孤竹国的陪嫁之物。不知道他女儿这一家,是不是也跟随着他去了朝鲜。

箕子远去了朝鲜。孤竹国君亚凭又派了人,去中原打听伯夷与叔齐的音讯。

他们没有找到伯夷与叔齐,只带回来一首听到的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伯夷、叔齐已经死了,饿死在首阳山下。这是他们死之前所作的一首歌。

有人说,伯夷、叔齐采薇为生,本已经极其饥饿,又遇到一个妇人跟他们说:“你们不是‘义不食周粟’吗?这薇也是周朝的草木啊。”两个人于是连薇也不吃,就这么饿死了。

伯夷、叔齐或许因为饥饿而死。然而,他们不会因为无知妇人的一句话绝食而亡。所谓“不食周粟”,说的是不拿周的俸禄。至于大地上生长的万物,那是天地给天下人的。他们不是为了跟什么人赌气而隐居,他们的隐居,只是为了追求内心的安宁,得到清净与自由。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求仁得仁”。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把他们放在《列传》的第一篇,并且一反常态,传记很简略,一大半都是感慨议论。他说,天下人皆为争利而来,唯有他们是奔义而去。“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后人以为的盛世,对伯夷、叔齐而言,比商朝也相差无几,都是争权夺利的浊世。在浊世当中,要么同流合污,要么离而出走。

伯夷、叔齐死了。孤竹国悄无声息地存在着。直到灭国的时候,才在史书上留下一点点痕迹。《国语》上记载说:齐桓公“北伐山戎,刜(fú)令支、斩孤竹而南归”。齐桓公为救燕国,出兵伐山戎时,同时灭了令支国和孤竹国。攻打孤竹国的时候是春天,回来时已经是冬天。他们回来的路上迷失了道路。管仲于是让老马走在前面。果然,老马识途,人们紧随其后,终于走出了困境。在今天的卢龙县附近,还有一个地方叫迷谷。

又过了许多年,汉朝灵帝时,出了一件怪事。辽西太守廉翻夜里做了一个梦,有个人对他说:“我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的弟弟。辽河把我的棺材漂了过来。你是一个仁善的人,请您帮我埋葬了。”第二天,河里果然漂来一具棺材。廉翻派人捞了上来,改葬了。这个墓到宋朝时还在。此事记录在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中。据说有人偷偷打开棺材,想看一看这个“伯夷之弟”长什么样子,结果得暴病死了。这位伯夷之弟,就是孤竹君王亚凭。

伯夷、叔齐呢,人们景仰他们的风节,许多地方都建了他们的墓。其中的一处在渭源县首阳山的山湾里。两个墓都是两米高,紧紧相靠着,四周长满了青松翠柏。墓前立了一块碑,上面用楷书写着“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书写碑文的,是清朝陕甘总督左宗棠。

伯夷、叔齐弃王位如敝屣,视富贵如浮云。他们用言词或者行动,批评当政者,而且决不妥协。他们是完全独立的人,有着自由的心,也许是中国最早的“知识分子”。古人把他们这样的人,称作高士、隐士。屈原、陶渊明、苏东坡,代代有人用诗文来吟诵他们的高风亮节。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而这些人,又成为后来人吟诵并神往的对象。人会孤独而死,精神却可以接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363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