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上古遗韵

诸神的探索——神农

历史大观园 上古遗韵 2020-07-13 00:16:17 0

伏羲不在了,升天当了东方的天帝。只在春天到来的时候,才吹起暖风,叫万物苏醒,让花儿次第开遍大地。人们自在地漫游着。饿了就猎杀林中的野兽,渴了就从枝头上摘一只果子。寒冷与黑夜已经不再可怕。他们随时能生起熊熊的大火,烤整头的肥鹿、山羊和野猪。在一片森林间住得久了,住得够了,就换另一片。他们无拘无束,不断地迁徙,在迁徙的路上繁衍着后代。漫长的时光如和缓的水流,潺潺地流淌着。在这宁静与美好之中,人口在渐渐增多,野兽却在不断地减少。

人与自然的平衡,就这么脆弱,而平衡一旦失去,人重又面临万劫不复的深渊。

饥饿开始笼罩茫茫大地。

野兽仓皇地朝远方逃去,人们完全赶不上动物逃命的狂奔。那些被豢养在木栅栏里的动物呢,甚至等不到长大,就被吃掉了。树林里的野果也越来越少,采集的女人们天刚亮就要出发,到天黑回来,也采不满一篮子。

大地上变得冷清、萧索,甚至荒凉。

孩子们的哭声有气无力。男人们跑出去一天,都看不到一头小兽。河里的鱼也越来越少,几乎捞上来的每一网都是空的。女人们采集来的果实没法养活一家人。饿急了的人,抓到什么都往嘴里送,树皮、草根,甚至有毒的蘑菇。不断有人饿死。森林边,旷野里,河滩上,常常有人走着走着,就倒下来。火堆旁边再也没有了歌舞与欢笑。团团聚着的人们,几乎都无法站立了,一个个或坐或躺,发出痛苦的呻吟。

人们绝望地朝苍天呼喊着,而天空中,只有死神的影子飞来飞去。

神农是在人们最无助的时候出现的。那时,他还不叫神农,更没被人们尊为炎帝。他只是饥饿人群中的一个。

他离开羸(léi)弱不堪的人群,走到旷野当中。他已经饿得头晕目眩,随手摘一些草茎和草籽放在嘴里咀嚼着。苦的、酸的、甜的、涩的,可是哪种可以填饱肚子呢?神农在杂草丛中躺下来,悲哀地仰望着苍白的天空。

一只大鸟从天边飞过来,越飞越近,红色的羽毛像火在烧。大鸟的嘴里衔着一根长长的奇怪的草。飞过神农的时候,大鸟嘴一张,草落下来。神农捡起来一看,竟是一根长着九个头的谷穗。捻一粒放在嘴里一嚼,香喷喷的。神农把剩下的栽到了土里。第二年,这块地里竟长出了一大片谷子,有稻,有黍,有稷、麦和菽。《绎史》上说,五谷是如雨一样从天上落下的,落了很多。又有人说,是神农尝草挑选出来的。说法很多。总之,因为神农的缘故,土地成了人们新的依靠。土地从来不辜负人类,它将给我们一切。

谷子下种之前,大地上遍布着荆棘和杂草。神农放一把火,火蔓延开来,所过之处,草木化为灰烬,土地变得一望无际的平整。当雨水熄灭了大火之后,草灰揉进了泥土,立即成为泥土的肥料。也许因为神农善于用火,人们又称他为炎帝。

土地已经平整而肥沃。人们用削得尖尖的小棒,在泥土上挖出一个个小坑,然后把种子放在这小坑之中。

土地在第一年是慷慨的,它给人们以丰收。然而第二年,同样一块土地,就不能再长出茂盛的庄稼了。人们只得开垦新的土地。这样的劳作是繁重的,虽然不会饿着,却要常常累倒。神农改进了挖土的木棒,做成可以翻土的耒耜(lěi sì)。泥土经过这样一翻耕,立即焕发出新的活力。据说这个发明,是他看到野猪用长嘴拱地生出的灵感。神农发明的耒耜,是多古老的农具啊。二十多年前,在我的故乡,我还看到过它的影子。虽然人们已经把它改进成更方便的木犁。

有了耕种的农具,土地就像有了生命,它不断地给人们带来丰盈的收获。人们选好一块土地,就此安居。他们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这块土地。时间一久,无论它贫瘠还是肥沃,人们也不再离去。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病老而死了,就埋骨于斯。这个地方就是家乡。农耕民族往往安土重迁,正是因为土地的慷慨与诚信。只要播种,就有收获。

屋子的旁边栽上树,院子里挖一口井。人畜要饮水,土地要浇灌。神农曾经挖了九眼井。如果在一口井里打水,其他八口井里的水都能晃动。一眼眼井,像大地上的眼睛。井水倒映着蓝天,人就快活地行走在这天地之间。

厨房总在井的边上。人们的食谱已经丰富起来。有五谷,有瓜果蔬菜,还有鸡鸭鱼肉。丰富的食物,需要丰富的器皿。神农不是善于用火吗?他用泥土烧制出各种不同的陶器。厨房里立即就琳琅满目了。这样的家才是好的,才叫人牵肠挂肚。人们感谢神农给了大家一个像样的厨房,就尊他为灶神。当然,这只是他的兼职。他在上天还有更重要的位置。

吃饱了的人类,对身上的衣服又不满意了。原先的衣服是用树叶或者兽皮做的。既可遮羞,也能防寒。不过,这样的衣服既不舒服,也不美丽。甚至没有野兽天然的皮毛好看。神农在分别五谷的时候,发现了一种叫麻的东西。把麻的皮剥下来,用刀片刮一刮,刮成一缕一缕的,放在太阳底下慢慢地晒。等它干了,就可以编织成布匹,做衣服了。这样一来,衣服就可以按自己的想象,做成各种不同的式样了。或许人类的审美,便是从身上这衣裳开始的。

有了家,人们终于过上了安宁的日子。时间一长,粮食和器物就有了剩余。神农看这样很是浪费,就教大家拿出来,彼此交换,互通有无。这样的交换是快乐的,大家总能换来自己喜欢的东西。为了交换方便,神农把时间定在日中。

太阳直直照在头顶的时候,大家呼朋引伴,有牵着牛羊的,有扛着粮食的,有背着瓜果的,一起聚到村旁的空地上。有人面前已经摆放起大大小小的陶器,都是日常家用的,有罐有钵,有盆有瓮,虽然粗笨,倒也结实。也有人的面前放着穿了孔的蚌壳、骨头做的凿子等等,这是手巧的人。家里有的东西,几乎都可以拿出来。这样的交换,慢慢就成了市集。人们不只是在这里交流物品,还交流他们生活中的快乐与悲伤。他们在此寻找情感与慰藉,同时觅求他们的未来与希望。

市集的热闹中又隐藏着悲伤。因为生活的富足,并不能躲开生老病死。人们很容易生病,生病了就只能在苦痛中等待着死亡。

神农炎帝的女儿们就是这样死去的。

第一个女儿死了,神农把她火化。她的身体在火光中化为灰烬,消失了。可是空气中好像又有她的影子。那影子随着风的吹动而飘荡。人们说她跟神农炎帝的雨师赤松子一样,成仙了,住到了昆仑山上。

神农的第二个女儿还没有结婚就死了,死后化作姑瑶山上的一种神草。这种草叶子对生,一层一层地往上长。花是黄色的。结的果子小小的,灰褐色,上面凹凸不平,就像菟丝子的果色一样。《山海经》上说“服之媚于人”,如果吃了这个果子,就会招人喜欢。

最让神农痛不欲生的,是他可爱倔强的小女儿也死了。她还是一个小女孩,到东海边去游玩,竟被海水淹死了。神农一直在等她,可是她再不能回来了,她变成了一只白嘴赤足的鸟,嘴里喊着“精卫”“精卫”,整日在大海上盘旋。她恨这大海让她再不能回家,发誓要把这大海填掉。她从发鸠山上衔来小树枝和小石子,一次次投在这大海中。她来来回回地飞着,一趟又一趟,永不停歇。可是无论多么累,它也决不喝一口淹死自己的那片海的水。小小的女孩,竟有着这样刚烈的心。人们对它既怜且爱,有人叫它誓鸟,更多的人叫它帝女雀。

三个女儿的死,深深刺痛了神农。他要对抗病痛和死亡。

神农放下一切,孤身走进了莽莽的山林。自然中的草木可以化为粮食,当然也能疗治疾病。只要去寻找、辨别和尝试。

神农不知道怎么得到了一根赭鞭。用它来鞭打草木,就能知道草有毒无毒,是温是寒。可是赭鞭也不十分精确,要真正弄明白草的药性,还是要亲口去尝试。

咀嚼每一根草都是一种冒险。苦涩、麻辣、疼痛,也有甘甜。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口是什么味道,下一次意味着什么。神农几乎每天都走在死亡的边缘。曾经在一天里,他就吃到了七十种毒草。脸色由白到黄,由黄转黑。所幸毒性不大,他又发现一种叫茶的树叶可以解毒,也就撑过去了。冒死的尝试,有了巨大的收获。神农把草药采摘回来,一样一样把药性告诉人们,让他们煎熬成药。各样的病人,从垂死中,慢慢好了起来。病痛,曾经是怎样的一种绝望啊。如今神农尝百草,竟然能起死回生。这既让人惊骇,又教人感激。

神农把他尝过的药,一样一样传给了后人。后人怕忘了,就收录在一本书里,书名叫《神农本草经》。

这是中国最早的医书了。里面收了三百六十五种药物。书中说,药物有“四气五味”。药物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气,又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药味。每味中药的四气五味都不同,四气配五味,能治百病。这是一本相当细致的书,每味药都标了药性,然后再说它的功效和它主治的病症,让人一目了然。

真正的好书,有时候要用性命去换。

神农想治好这世间所有的病。他的女儿已经死了,他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重演。他总认为,所有的病毒都有药物可以克制。他就无休无止地去采摘,去尝试。终于有一天,他吃了一种剧毒的草,死了。这草开着像小喇叭一样的好看的黄花,叫断肠草。

神农因为尝百草,离家已经很远了,死了之后,就埋在当地。现在他陵墓所在的地方,就叫炎陵县。正月初五是他的生日。人们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前来祭祀他。炎帝坐在高高的石台上,头上长着两只角,手里捧着五谷,面相慈爱温暖。人们点上香烛,念着祷词,朝他恭敬地行礼。在神农面前,人们没有祈求,唯有感激。

神农不在了,人们奉他为南方天帝。他的后代里,有水神共工、土神后土、逐日的夸父,还有时间之神噎鸣。人们把继承他位子的一代代王都叫作“炎帝”。炎帝一族跟黄帝一族发生了猛烈的战争。炎帝战败了,两个族群融到了一起。中国人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神农的母亲名叫任姒,在华阳山游玩的时候,遇见了长着龙头的神。回来之后,生了神农。神农生下来,长着牛头人身,他就以牛为他这个族的图腾。

牛整日在大地上耕耘,任劳任怨,至死方休。“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神农的人生。种植、耕作、挖井、尝草、治病,任何一项业绩都足以无愧一生了,他却能一人全部包揽。这段史实无法考证真伪,也许是把众人的发明合而为一了,然而这是中国早期文明进程的一个美丽的浓缩。可以这么说,牛,不仅是神农,也是整个农耕文明的象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sgyy/236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