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秦汉精神

五万年简史——王莽:葬送西汉的理想主义者

历史大观园 秦汉精神 2020-07-11 23:47:41 0


提到王莽,大家都会想起一首诗,“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王莽这个人,现在就成了一个伪君子的象征,一个篡逆、大反派的人物。《汉书》把王莽放在倒数第二,给他立了一个传叫《王莽传》,明显是作为反面教材放在里面的。可是王莽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是什么样的因缘际会把他推向历史舞台中心的?王莽是自己要求篡夺汉家政权,还是被历史潮流顶到了那样的一个位置上?这些其实都是我们需要重新考量的。

我们说王莽的失败,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可惜的一次理想主义乌托邦的失败。首先我们来看王莽的背景。王莽上台和生活的背景是西汉的中晚期。西汉的中晚期以来,汉代的政府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汉朝初年由军功集团赳赳武夫形成的政府,已经转变成为由儒生文治政府来把控政局。

我们看到,首先皇室的学术背景发生了转变,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三代皇帝都已经是儒家教育出的知识分子。而另一方面,经术之士充盈朝廷,所谓“经术之士”就是有学养、有文化的这些儒生,例如像萧望之、韦贤、匡衡、孔光、谷永、龚胜、薛广德等。他们都因为在经学上有突出的成就,在文化上有较高的造诣而成为国家的高级官吏。这些人的上台,给当时的政局带来了耳目一新的变化。

首先,他们利用经学批评政治,犯颜直谏,直接指摘政治得失;其次,他们利用阴阳灾异之说,借天人感应抨击政治失败。可以说西汉后期,儒生知识分子的理想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我们以汉武帝时代为分界线。经过比较可以发现,汉武帝之前儒生的理想在于“改制”和“更化”。所谓“改制”和“更化”是消弭秦朝政治遗留下来的一些特征。而汉武帝之后,儒生的理想在于“改制”和“复古”。所谓“改制”和“复古”,就是走向太平,实现儒生理想当中的、理想主义的太平世乌托邦。那么儒生如何来展现自己的理想?通过现存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西汉后期,儒生通过批评政治,通过议论政治,展现自己的主张。

第一个主张,他们崇尚节俭,节制宫廷开销,避免与民争利。我们以汉元帝时期的重要官员贡禹为例,贡禹曾提出,皇宫、长乐宫和离宫,这些地方用来看门的守卫可以减少一半。减少一半,替国家服徭役的人就少了。而国家养了10万多奴婢,这些官奴婢无所事事,每年要收纳老百姓的赋税来养他们,应当把这些官奴婢免为庶人,让他们去镇守边关,替国家服徭役,由国家养活他们。

贡禹又认为,凡是国家的重臣,不得参与经营性的活动,与民争利。如果犯了就要削去官爵,不得仕宦。更为激进的是,贡禹还主张取消货币。贡禹认为,货币的铸造,一年要花费10万以上奴隶的人工;一个奴婢的生活需要7个中等农民的税赋才能供养。而10万人工就意味着70万人要出税赋来养这些采矿、炼铜、铸钱的人。那么贡禹主张,不如我们把货币取消掉,不再使用金属货币,而改用古代的贝壳做货币,这样的话就可以减省70万人的赋税。

我们今天听来,这些政治主张完全不顾经济和现实的客观规律,完全是出于儒生的朴素的、质朴的理想主义。

第二个,儒生们主张宽刑,就是刑罚要宽,不能像汉武帝时代那个样子,严刑苛法,更不能效法秦朝。

第三个,儒生们提出政权要合法地传递和转移。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当时有个儒生叫谷永,他说出这样一段话,他说“臣闻天生烝民,不能相治”。老天生的老百姓啊,无法管理,所以“为立王者以统理之”,所以,老天为老百姓设了君主,让君主来管理老百姓。谷永接着说,“方制海内,非为天子,列土封疆,非为诸侯,皆为民也”。意思是说设了天子,设了诸侯,都不是为了天子本人,也不是为了诸侯本人,而是为了老百姓。谷永接着说,“垂三统,列三正,去无道,开有德,不私一姓,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大家听了这段话,甚至都觉着,这已经不像是两千年前汉朝人说的话,倒像是出自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的主张一样,其实他们的思想渊源是一致的。我们可以看到,在两千年前儒生议政的时候,就直接挑战皇权的权威,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皇帝、哪一家人的天下。也正是如此,在以上主张的基础之上,在西汉末年,一股“托古改制”的思潮泛滥开来。

这些托古改制的思潮,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他们要改变汉朝建国以来宗庙的祭祀制度;二、他们要改变汉朝建国以来祭天的郊兆制度;三、他们要改变汉武帝以来形成的职官制度;四、他们要改变秦汉以来形成的经济制度,恢复井田,以乌龟壳和贝壳代替金属货币。可以说西汉后期,托古改制之风日盛,这种改革是没有出现统治危机情况下的自我革新。

为什么这样讲?根据历史记载,到了汉宣帝、汉元帝时代,汉朝已经十分富裕,而且这个时候,汉朝的人口滋生已经超过此前所有的历史记载。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开始自我革新、自我改革,这不是危机中的拨乱反正,这是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去追求更高的高度;也正是基于此,王莽被逐步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我们看看王莽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一个出身。根据史书记载,王莽出身孤寒,但是却非常有操守和德行。他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政君凭借自己是汉元帝的皇后,是汉成帝的太后,是汉哀帝时代的太皇太后的身份,将家族兄弟都封为列侯。而王莽的父亲因为早死,没能得到封侯。王莽的同辈兄弟皆是诸侯子弟,奢靡腐败,而王莽由于年少时父亲早死,孤贫,他折节为恭俭,乐于学习儒家经典。

他对母亲和已经孀居的嫂嫂十分关爱,他把兄弟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养。据说王莽的叔叔王凤生病的时候,王莽衣不解带地在旁边侍奉汤药,乱首垢面接连数月。王凤临死之前,把王莽托付给太后王政君,说我们王家呀,王莽是最为贤德的人。于是王莽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在政治上有了出身的王莽并没有因此而腐化堕落,他是更加折节邀买人心,匿情求名。据说王莽的哥哥王永早死,留下一个儿子名叫王光。王莽让王光在博士门下学习,王莽每次放假回家的时候,都要让车马先到太学,带着羊肉和酒去慰劳王光的老师,同时将多余的钱财分给王光的同学。所以学校里的老师、学生都出来观看王莽,认为这是一个贤德的大臣。

王莽将王光养大之后,在同一天为他和自己的儿子王宇一起举办婚礼。正当宾客满堂的时候,一个人上来汇报说,王莽的母亲突然生病,要饮药,王莽突然就要求宴会停止,自己转入内堂去侍奉母亲汤药。可见,王莽不但是一个贤德的人,而且在别人面前还要装出一副孝子的形象。也正因为如此,王莽在民间获得很多人的赞誉。

王莽不但自己恭俭退让,他连自己的妻子也管得非常严格,要求妻子实行节俭。王莽的妻子衣着非常简朴。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病了,公卿列侯就派自己的夫人去王莽家里问候。王莽的妻子出来迎接,人们看到一个中年女性衣不曳地,身上的衣服连膝盖都盖不住,以为这是王莽家的奴婢,一问才知道,这原来是王莽的夫人。大家都大吃一惊,没想到王莽这么节俭。

所以,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王莽在当时获得了很高的威望,也正是这种威望,使得当时的士大夫一致要求王莽出来担任士林的领袖。但王莽走上执政的位置,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汉哀帝时代,王政君为了避让汉哀帝家的外戚,将王莽贬斥回家,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居住。

王莽在人生低谷的时候,还赶上这样一件事情。他的一个叫王获的儿子,误杀了一个奴婢,王莽就严厉地责备他,逼他自杀,以示自己公正廉明。据说王莽在封地居住了几年,官吏和老百姓上书替王莽讼冤的有数百份。于是在这种情况下,王莽在人们的拥护声当中,一路又回到了汉朝的中央,回到了执政的位置上。

我们讲了王莽的出身,我们接下来要讲一下王莽的理想主义改革。王莽的改革可以说是在我们刚才讲的西汉末年激进主义的基础之上全方位的改革。王莽改制有这样一些措施:

第一个措施就是实行土地国有的制度,所有土地由国家分配,不得买卖,这个就是所谓的“王田制”。

第二个措施,就是王莽规定,当时国家最重要的劳动力资源——奴婢不得买卖,由国家统一分配,这就是所谓的“私属制”。

第三个措施,王莽规定,如果各地之间出现物价的不同,有的地方物价高,有的地方物价低,那就由国家在低的地方收买,在高的地方售出,从而调节物价,这种措施被称为“五均”。“五”是多的意思,“均”是均衡物价的意思,所谓“五均”就是多方面地均衡物价。

第四个措施是所有的贷款都要由政府来发放,这就是所谓的“赊贷”。

第五个措施,由于王莽以上的经济政策造成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所以王莽又实行币制改革。他颁布“五泉十布”,就是五种泉币和十种布币。所谓“五泉”,就是从“小泉直一”(就是一块钱)到“大泉五十”(到面值五十块的钱),又颁布“十布”,从“幼布一百”到“大布黄千”(就是从面值一百的铜钱到面值一千的铜钱)。最后,王莽还颁布了面值五百、面值五千乃至国宝金匮直万,就是面值一万块的铜钱。

王莽以上的改革造成了全面的经济混乱。后世学者把这种改革叫作“六管”,就是六种国民经济重要的命脉,在当时都由国家行政权力管控,它包括盐、铁、酒、货币、五均和赊贷。“六管”由国家管控,就意味着民间经济失去了活力,市场失去了调节作用。当时的国民经济被王莽的改革活生生地逼到了崩溃的边缘,王莽的政权也在人们的起义当中冰消瓦解。

我们可以说,王莽政权的崩溃,是一次理想主义乌托邦尝试的失败。这种理想的尝试并不是建立在政治危机之下而进行的调整,而是在西汉政治、经济都走得非常平稳,都走到一个新的高峰的时候,为了追求更高的顶点,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太平盛世而进行的改革。这种前卫的、激进的、乌托邦式的改革,是儒家的一次尝试,同时也葬送了儒家的理想。王莽的失败,为中国古代儒家的经济改革敲响了一次警钟。儒学的理想主义并不能够解决残酷的现实问题,它不但没有把人们带到太平世,反而把人们推向了另外一个深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秦汉的帝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做出了很多的尝试。有的努力是正面的,而有的尝试却是买了一个巨大的教训。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qhjs/2252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