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明朝和明帝国——明朝与朝鲜关系:第一阶段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15 09:47:43 0


高丽与明王朝的建立

恭愍(1330—1374年)登基后不久,朝鲜开始就1352年元朝统治的衰落调整政策。和他的前辈一样,恭愍曾在北京接受培养,随后回朝鲜为元朝服务。但在他1351年继任国王后不久,蒙古在中国的统治就开始坍塌了。1354年,被征调的朝鲜军队目睹了元朝军队在高邮的失败。高丽朝廷相信元政权已处于危机之中,濒临崩溃。恭愍国王作出反应,切断与元朝的某些联系;清洗了一批朝廷中包括出生于朝鲜的元朝皇后的亲属在内的蒙古宠臣,发布命令不再穿戴元朝的朝服,取消元朝的发式,不使用元朝历法。他着手收复元朝容许让女真人控制的东北土地。

改革的努力因朝鲜内部的一系列问题而受阻。反对派极力抗拒恭愍国王的新政策。日本海盗(倭寇)年复一年侵扰朝鲜海岸;旱魔烤焦了朝鲜的田野;1359年和1360年中国的叛乱蔓延到朝鲜,红巾军入侵并攻占京城,迫使恭愍国王只不过是为了收回自己的国土而支付巨额金钱。1365年,在朝鲜已陷入紧迫的财政和行政问题的困境之际,恭愍的王后又死去。经受这一事件后,恭愍国王越来越多地把国事交付给他的佞臣。朝廷中宗派朋党间争吵不休。失去切实有效的领导,朝鲜对于中国1368年发生的改朝换代毫无作出切实有效反应的准备。

1368年明王朝建立,恭愍国王的首要义务是向新的明朝皇帝朝贡。恭愍知道他必须这么做,但他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满洲大部分地区尚处于还没有投诚明朝的蒙古人的控制之下。这一局势使朝鲜的北部边境失去了抵御蒙古人入侵的保护。如果按照明朝皇帝的要求与蒙古人断绝关系,就将在朝鲜的北部边界招惹麻烦。一心一意忠诚于明朝的要求与维持与蒙古人友好联系的需要之间的冲突一直困扰着朝鲜与明朝的关系,直到1387年明朝军队最终控制了辽东和满洲南部才告结束。

起初,恭愍国王的政府竭力保持与明朝和蒙古两方的友好关系,在维持与蒙古人头领纳哈出(死于1388年)及其在北方边境的部队联系的同时,又照常向中国人朝贡。然而,与蒙古的关系并不总是和平的,小规模武装冲突时有发生。1370年,恭愍甚至派遣一支部队进入辽东以稳定该地区局势。这一军事行动造成了两重损害:不仅没有制服蒙古人,而且引起了明王朝的强烈反应,明王朝将这一军事行动视为侵犯。洪武皇帝作出反应,斥责恭愍狡诈不忠,并加强了朝贡的要求。

1374年,恭愍被他自己的太监谋杀。朝鲜不得不向明朝皇帝报告此事,并恳请册封恭愍的继承人,一个叫祸(1364—1398年)的王子[《明史·外国一·朝鲜》记载:“颛(恭愍是他死后明朝封的谥号)为权相李仁人所弑。颛无子,以宠臣辛肫之子禑为子,于是仁人立禑。”李仁人,在《李朝实录·太祖实录》及《明实录·世宗实录》中又写为李仁任。——译者注]。通常,册封新国王只不过是例行公事,但1374年的事件给新国王的朝代蒙上阴影。谋杀恭愍之事需要进行调查,惩办凶手。更为糟糕的是,谣传禑实际上不是恭愍的儿子,而是恭愍多年的心腹谋士僧人辛肫(死于1371年)的儿子。使事情更为复杂的是,一位明朝的使者在恭愍死后立即回国的途中也被杀了。谋杀及对禑的出生的怀疑给予明朝充足的理由扣留册封,直到所有事实真相大白之时。册封的延迟,迫使国王禑在没有中国支持的情况下,摇摇欲坠地开始他的统治;正是由于他登上王位导致了与明王朝的摩擦。洪武皇帝通过扣留册封迫使国王禑乞讨明朝的支持,这个行动是用来突出禑虚弱的地位和加剧恭愍死后朝鲜的政治混乱。

如同在他之前的恭愍一样,国王禑不得不应付北部边境上的蒙古人势力,也不得不与蒙古人、明朝保持友好关系。洪武皇帝听说朝鲜还与纳哈出有联系,于是进行报复。在14世纪80年代早期拒绝接待朝鲜使者。结果,朝鲜与明王朝关系中断了若干年。

在1385年之前,国王禑显示了他即使没有明朝的支持也能生存下去的能力之后,洪武皇帝才发慈悲,重新接纳了朝鲜朝贡,解决办法是一项交易:明朝册封国王禑;作为交换,朝鲜一次性付清以往年间未交的贡物,并同意不介入即将到来的明朝与纳哈出在满洲的对抗。

然而,1387年明朝军队在接受纳哈出投降之时,进一步把中朝边境地区组编成卫。作为组编的一个部分,明朝将原来蒙古的开原地区编入辽东的卫所体系中,这样就把朝鲜东北置于明朝的控制之下。这是对朝鲜人的严重挑战,国王禑朝廷中的反明势力劝说他发布命令进行军事远征,以阻止明朝对辽东以外地区的扩张。

1388年国王禑深入辽东的武装试探是一着错棋,它成为高丽覆亡和朝鲜王朝(也称为李朝)兴起的催化剂。在李成桂(1355—1405年)的指挥下,军队进抵鸭绿江时却折头向首都开京进军。李将军控制了政府,在利用傀儡国王进行了四年的统治之后,他自立为王,建立朝鲜朝。

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冲突显然是导致朝鲜的高丽、朝鲜两个王朝兴替的一个原因。此外,起作用的因素还有:持续的旱灾,无力保卫海岸免遭日本海盗侵害,普遍蔓延的对地租和税收的不满,国王禑不能稳定与中国的关系而招致了李成桂的政变。而且,李将军还得到了朝廷中改革派的决定性支持,改革派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政策:高丽朝支持佛教集团,维护土地占有家族的权势、地位和继续与蒙古人交往。改革者崇尚儒家的经世论,要求镇压佛教,改革地租和税收,根据对才能和实绩的考核来选拔官员,通过“萨代”(汉语:事大),即尊崇强大者的政策来调整朝鲜与中国的关系。

朝鲜王朝早期明朝与朝鲜的关系

严格从法律上说,李成桂(庙号太祖,1392—1398年在位)是一个篡位者,因此他特别需要取得正统性。他对明朝册封的要求一点也不比他的前任少。1392年建立新王朝时,他的首要行动之一就是向明朝皇帝呈送报告并恳请帝国承认。然而,明政府接到了他就位的消息,反应却是复杂的。皇帝颁布御旨,高丽国号恢复使用古代的名称“朝鲜”(朝鲜语chosǒn通常意译为“早晨宁静的土地”),并赞扬他行为适宜,含蓄地接受了他;另一方面,礼部尚书在另一份文告中,对在朝鲜造成的既成事实表示不快,警告太祖不要像他的前任那样惹是生非。尽管他宣称他是在人民不断地恳求之后才登基的,但明朝对于他关于事件的说法仍有怀疑。洪武皇帝在世期间,只要提到朝鲜国王总是使用临时性的头衔,强调明朝的容忍是可以撤销的。这种模棱两可的双关语一直是整个太祖时代的一个障碍。

为什么明朝政府对于朝鲜的新政权如此冷漠?对此的解释,部分是依据明朝对太祖夺取政权所处背景的认识作出的。尽管朝鲜方面坚持相反的说法,但明朝仍认为这位朝鲜的新国王就是前高丽臭名昭著的大臣李仁任(死于1388年)之子。他们还认为太祖在兴起之时,曾谋杀了高丽朝最后的三位国王。任何办法都不能说服中国人改变他们对于朝鲜事件的观点。直到1587年出版《大明会典》新版本时,他们才承认了朝鲜的抗议。

中国在东北边境地区的安全问题对于明王朝不情愿承认朝鲜朝的正统性提供了另一个解释。尽管李氏家族起源于朝鲜西南的全州,但太祖的父亲曾作为一个边境官员在朝鲜东北的咸镜地区度过了他的大部分生涯。在那里朝鲜人和女真各部自由地混合在一起,有时相互争战,有时进行交易。太祖在那里长大,学会并精通女真人酷爱的马术和军事运动,这对于他以后成为一个武士大有助益。他继承他的父亲成为边境指挥官后,他仍与他的女真邻人保持联系。有时,他将他们招募入他的队伍。他的一些优秀的下属军官实际上就是女真人,即他1392年以后的功臣核心集团中至少有一个是早先向他投诚的女真人。在明王朝看来,他与边境上的非朝鲜族人熟悉亲近,朝鲜与女真勾结的潜在危险性就增加,就会成为明王朝扩展对满洲控制的障碍。

太祖在取得王位前的后期军事生涯也令明王朝警惕。1370年他指挥了恭愍国王对辽东蒙古人的军事试探行动,熟悉那里的地形及防务。1388年为了对抗明王朝对辽东的扩张,他指挥对该地的第二次军事行动,也就是在这次军事行动中他夺取了政权。在他在位的整个时期,明朝当局一直认为他勾引女真人移居朝鲜控制的边境地区,而这些女真的移民以朝鲜领土为基地发动对中国的袭击。在明王朝看来,朝鲜人是在抵制其将东北各民族安全地分隔开来的政策。综合这一切,明王朝的怀疑是有相当充分的依据的。

其他一些棘手问题的出现,使朝鲜与明王朝关系正常化的打算落空。朝鲜的奏表措辞拙劣,冒犯了对于真实的或想像的怠慢总是十分敏感的皇帝。有两次,皇帝降旨朝鲜,要求以不敬罪惩治撰写冒犯他的奏表的人。第一次朝鲜敷衍拖延了事。第二次撰写人为太祖最亲信的谋士之一郑道传(死于1398年)。朝鲜的一个高级使团力图说服皇帝确实没有有意冒犯之意。但是,当1397—1398年第三次冒犯事件发生时,皇帝显然没有耐心了,他关闭边界并威胁要与朝鲜绝交。朝鲜宫廷因此突发危机,再度出现了向辽东发动进攻以显示朝鲜的意志是不可侮的言论。这次明朝与朝鲜的冲突以1398年朝鲜方面太祖的退位和南京洪武皇帝之死而突然结束。

1398年太祖退位,他儿子之间的一场王位继承战争随之而来。王子芳果(1357—1419年,庙号定宗)继位,1400年被他的弟弟芳远(1367—1422年,庙号太宗)推翻。芳远的统治至1418年结束。与朝鲜王位继承战争相吻合的是朱允炆,即建文皇帝的短暂统治。在这期间,洪武皇帝的继承人之间也为争夺明王朝皇位展开厮杀。

明朝第一位皇帝死后的数年间,明朝与朝鲜的关系重新开始。明朝与朝鲜双方互为需要,明王朝皇位的争夺者们竞相谋求朝鲜的合作。在南京,建文皇帝需要从朝鲜得到马匹以防御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朱棣即后来的永乐皇帝,此时他正谋图推翻建文皇帝。燕王占据东北,他需要稳定与朝鲜的边界,以解除后顾之忧向南方进兵攻打他的侄儿。因此,中国皇位的争夺者们比洪武皇帝更希望与朝鲜恢复正常关系。建文皇帝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即册封了定宗及其弟太宗。

1401年夏,中国方面要求朝鲜供给1万匹马,这表明了朝鲜的朝贡对于中国皇位继承战争的重要性。那时,建文帝与燕王的战争正向长江推进,帝国军队发现比以往更难以阻止住燕王的骑兵。这样的形势迫切需要册封朝鲜国王,以便通过朝贡的交易获得马匹。直到1402年中,朝鲜与明朝关系的主要内容均为用这种动物来交换中国的丝和棉布。

永乐皇帝1403年就位,他继续保持与朝鲜友好关系的基调。朝鲜太宗王在听说他就位后立即朝贡,而永乐皇帝也毫不延迟予以回报,册封他为国王。明王朝对待朝鲜的新立场典型地反映在皇帝将1398年以前抓捕的朝鲜人释放回国,并赠赐中药医治新国王太宗已退位的年迈的父亲。

明王朝在1398年之前与此后对朝鲜立场的迥然不同反映了这一时期明王朝对外政策的某些带有普遍性特征。由于洪武皇帝注重巩固和扩张明王朝对边境地区的控制,因此他对朝鲜奉行具有侵略性的威慑政策,以使朝鲜按照明朝的利益行动。他的继承者建文皇帝则全身心投入生死厮杀中,他需要朝鲜的帮助,并接受朝鲜表面上的效忠和支持。而永乐皇帝的立场是这两者的混合:尽管他具有威慑朝鲜的力量,但他也知道让人们把他看作是外国统治者朝贡的接受者将会增强他的地位。

明朝早期与朝鲜关系还显示出朝贡体制的另一个方面。中国政府有赖于盟国或朝贡国来遵守他们的承诺,新王朝在巩固它在中国的权力时尤为如此。1370年至1395年间,由于朝鲜及边境沿线的局势动荡不定,朝鲜有时不得不要求放弃他们对明王朝的义务。直到1395年之后,朝鲜王朝充分稳定下来,才保证履行他们对明王朝的承诺。当太宗王在永乐朝之初掌权时,明政府认识到朝鲜王朝的稳定性,才开辟了双方更为友好和睦关系的新时期。

14世纪后期的事件显示了朝鲜在朝贡体制中的利益所在。朝鲜的目的在于安全和自治。通常他们通过与中国的朝贡关系来“买得”安全与自治,然而,有时这一目的的实现还不能不顾及同时存在的与蒙古、与女真的关系,尽管中国对此予以反对。朝鲜在其他方面也抵制了中国的要求,例如他们拒绝派谋士郑道传到中国对其被指责为无礼的奏表作出交代。尽管安全是重要的,但有时,朝鲜似乎更为珍视他们的自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5745.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