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明清光辉

细说历史——张居正蒙恩佐帝

历史大观园 明清光辉 2020-07-14 01:05:13 0


细说历史——张居正蒙恩佐帝

张居正像

隆庆六年(1572),朱载垕去世,庙号穆宗。其第三子朱翊钧继位,以第二年(1573)为万历元年,这就是在位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时,年仅十岁。当时内阁首辅为高拱,张居正为阁臣。起初,两人合作得还比较顺利,但不久两人因为徐阶之事而发生矛盾。徐阶被迫致仕后,高拱重返内阁,把徐阶旧部基本铲除。但高拱仍余恨未消,还想进一步置徐阶于死地。张居正看不过去,便为徐阶求情,由此便惹恼了高拱,两人矛盾加深。张居正看到高拱过于专横霸道,便谋划夺其首辅之位。隆庆帝去世不久,太监冯保施手腕掌管了司礼监,又接管了东厂,其势力日盛。张居正利用冯保与高拱的不和,密谋串联冯保,挤走了高拱,终于登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人。十二岁为秀才,十六岁中举,二十三岁便中进士。当他步入仕途之时,正值严嵩专权柄政时期。这一时期,张居正显示了其过人的周旋能力与政治才干。当严嵩与徐阶争斗时,众人忌惮严嵩,大都避开徐阶,而张居正照常与徐阶来往,严嵩倒也因此不敢小瞧他。当徐阶取代严嵩成为内阁首辅后,对张居正也是信任有加。嘉靖皇帝去世时,徐阶竟越过高拱等人,直接找张居正商议要事,可见两人的关系之密。徐阶下台,李春芳继任首辅时,张居正见李春芳平庸无能,又策划召高拱回内阁做了首辅。

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许多朝臣为示清高,皆以与宦官交好为耻,而张居正则一反往日朝臣盲目轻视太监、敌视太监的风气,使内外朝不和的局面有所弥合。他竭力结交太监冯保,冯保贪财好货,张居正就曲意满足他的欲望。据说张居正送给冯保的礼品有金三万两,银十万两,夜明珠九颗,珍珠帘五副,其他珍玩不计其数。而只要冯保不过分干预朝政,就让他尽掌司礼监与东厂之大权。在张居正当政的十年间,太监冯保“未尝内出一旨,外干一事”,内阁与司礼监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冲突,这在明朝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为了内阁的稳定,避免出现权力倾轧局面的再现,张居正在阁臣挑选方面,偏重于忠厚老实一类,像他推荐入阁的吕调阳、张四维等人,都属小心谨慎之人,根本不敢和他对抗。就这样,在反复无常的内阁倾轧中,张居正凭自己多年的政治经验,始终能够应对自如,最终掌握了内阁朝政大权。

细说历史——张居正蒙恩佐帝

张居正故居

张居正任首辅后,极力抬高万历帝生母李贵妃的身份。按照旧制,皇妃之子为帝,只能尊嫡母为太后,生母只可称太妃;即使特别尊生母为太后,也不得和嫡母一样加称尊号。张居正打破了这个惯例,将李贵妃和隆庆帝的陈皇后一样加以尊称,陈皇后称仁圣皇太后,尊李贵妃为慈圣皇太后,使李氏得以太后身份居住乾清宫,对年幼的万历帝进行严格的管教。太监冯保服侍皇帝于左右,作为皇帝的“大伴”。张居正因此深得李太后的信任,将朝中大权交由张居正一手把持。李太后对张居正十分尊敬,常教训小皇帝说:“张先生是先帝托孤的忠臣,一定要听张先生的话!”这等于直接把小皇帝交给张居正管了。有时候小皇帝年幼贪玩,不听管教,冯保告到李太后处,小皇帝就会遭到李太后的严加管教。并教训说:“如果让张先生知道了,怎么办?”由此,万历帝对张居正也惧怕三分。

张居正深以主幼受托为己任,对小皇帝的教育非常严厉。他总是千方百计地联系当时的朝政情况来开导万历帝,启发他要节俭、勤政、法祖、爱民。万历帝背书若有长进,他会拱手相贺;若背不出来,他会板起脸来,把他当众毫不留情地斥责一顿。万历帝虽然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并称张居正为先生,但他也知道,他是当朝皇帝,所有的人都是他的臣子,都应该恭顺他。骤然听到如此严厉的责备,对他的自尊心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类似这些事情的不断积累,在他心中也埋下了对张居正逆反不满的种子。

皇帝十四岁大婚前夕,按规定李太后搬出了乾清宫。小皇帝一时无人直接管教,有了些许自由,便在太监们的唆使下,四处游玩,甚至喝醉了酒,要杀宫女取乐。冯保把这件事向李太后汇报了。李太后自责不已,哭着说要祭告祖庙,废掉他的帝位。小皇帝跪在地上哭求了许久,张居正为他写了罪己诏,才得到太后原谅。在对小皇帝的教育方面,张居正始终得到李太后的支持。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活中,后宫也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尤其是在皇帝年幼、不能亲政的情况下,其作用更为突出,甚至是关键性的。张居正善于变通,上有李太后的信任、小皇帝的忌惮,内有宦官冯保的配合,对于他日后改革计划的顺利实施是极为有利的。直到万历十年(1582)张居正逝世,他在朝中的势力无人能出其右。万历朝前十年,他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

明代首辅权力之大,首推严嵩和张居正,但前者柄权作恶,为祸朝政,给明王朝带来了无尽的祸患;而张居正则利用手中的权力,雷厉风行地继续推进嘉靖、隆庆以来的各项改革活动,给明政治带来了许多新鲜活力。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mqgh/24801.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