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近代岁月

清日战争——长崎事件

历史大观园 近代岁月 2020-06-13 22:48:58 0


“长崎事件”是发生在清国海军北洋水师和日本长崎市民之间的一个冲突事件。事件悄然过去了百年被人遗忘,现代日本人几乎不知晓这一事件的历史情节,现代中国人也不很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然而长崎事件在清日关系史上如同一根导火线,对清日间军备竞赛的升级和两国战争的爆发产生重要影响。长崎事件后日本人的清国观发生急剧转变,处理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李鸿章,没有从失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

1886年 8月,清国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定远、镇远、济远、威远等7艘战舰,结束在朝鲜海域演习任务后取道日本归国。事前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日本政府商议,希望舰队归国途中在长崎港维修保养战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许可。8月1日,7艘战舰进入长崎港寄岸补给保养。8月13日夜8时30分,清舰部分水兵登岸购物休闲,数名水兵在丸山游廓寄合町的“贷座敷”妓楼游兴,因为言语不通与店家发生争执,进而动粗损坏了店内物品。店家即刻通告丸山游廓内警署派出所,请求巡警前来维持治安,两名巡警接到投诉后立即赶到现场。

“贷座敷”是明治政府为推行娼妓解放令实施的一项制度。该制度许可娼妓租借妓楼,交纳楼主租金即可开门营业的一种卖春业。贷座敷制度的实施不但没有减少娼妓,反而促使政府的卖春合法化,其娼卖兴隆甚为繁盛。日本九州的长崎地方是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商业贸易十分兴隆,外国的泊港船只和往来阔绰的商人是丸山游廓卖春坊的主要客源。

街道维持治安的巡警,一般不佩带枪械刀剑,只配备警棍。前来的巡警在听取主客双方陈述事情经过时,因双方语言不通而不得要领。清国水兵坚持己见,当仁不让,加上巡警也有所袒护店家,双方语气激昂,继而发生肢体碰撞。恼怒的巡警以干扰执行公务之由将两名清国水兵逮捕,其余水兵见状趁乱逃离而去,两名水手被带回派出所问话。稍许,派出所前赶来十数名清国水兵,其中一人是在贷座敷参与动粗逃走的水兵。该水兵神情激昂用手指点划着巡警,向其他水兵述说着什么。该水兵被在场的人认出是在贷座敷妓楼参与动粗者之一,巡警也准备将其逮捕。此时,该水兵突然拔出日本刀向巡警砍去,巡警挺身夺刀时手和头部受伤。其他巡警合力而上将该水兵按倒夺下日本刀,厮打过程中该水兵的头部也受到打击伤。被逮捕的几名水兵被押往滨町警察署,次日送交清国驻长崎领事馆。当日清舰水兵登岸时,提督丁汝昌曾下令各舰水兵不得私自携带械器上岸,即便是水兵规定随身佩带的割绳小刀也不许。但是登岸观光水兵中,有数人在街町的刀具店购买日本刀,想带回收藏。事件发生后在清国水兵中引起强烈不满,终于酿成日后的大骚乱。

8月15日下午5时,约300名水兵上陆休闲购物,因为前两日发生摩擦的缘故,街道常备巡警又从梅香警察署临时调集2名巡警,使警力增至3名,加强繁华街道的巡逻。水兵们在酒屋、小吃店、贷座敷楼寻乐至夜,许多人仍没有返回码头的意思,这在游廓欢乐街通宵寻欢也属正常之事。一名清国水兵见两名巡警在低语交谈,便径直迎面走了过去,从两人中间穿过,稍许该水兵返回再次从两人中间穿过。两巡警为了不让水兵无理取闹,身体相互靠拢阻止水兵通过,该水兵则从后面迂回绕过。接着巡警继续沿街行走,刚才的水兵又走上前来,故意与巡警擦碰,将巡警的帽子撞歪,该巡警忍了回去。这时又过来另外一名水兵,握紧拳头在巡警的面部比划说着什么,巡警不懂其意仍然克制忍耐。突然,水兵冷不防抢夺巡警的警棍,另一名水兵则从后面推挤,其他巡逻中的巡警见状,立即跑过来制止水兵。双方相互发生了肢体碰撞,进而升级为打斗,顷刻间20余名清国水兵围将过来参与乱斗。一名巡警见不抵清兵势众,踉踉跄跄跑回梅香警察署求援。可是当日警察署的巡警为预防霍乱病,分别去各街道巡视去了,一时无法将人员集合起来,只好请求长崎警察署前来增援。长崎警察署紧急集合了一名带剑巡警,8名带警棍巡警赶到现场。此时现场已经一片狼藉,200余人的水兵和周边居民正在乱斗之中,从思切桥发展到广马场街、舟大工町一带。

原来,清国水兵的骚动引起附近居民的愤怒,居民中散居的浪人武士拿出刀剑棍棒围攻街内的水兵,也有住民在楼上向清兵扬泼沸水或投掷瓦片砖石,一时间乱斗现场双方人数急增至近千人之多。乱斗在当地住民间引起恐慌,许多人携家财或扶老携幼逃离街町。闻讯赶来的巡警立即参入混战,用刀剑警棍和清国水兵对战。打斗中又陆续赶到外所的巡警,警方人数增加至30余人。不久局面得以控制,数名水兵被逮捕,其余水兵逃进清国领事馆内。当日恶斗结果1名巡警死亡,1名巡警重伤,居民多人负伤。清国水兵1人死亡,16人负伤。事件平息后,16日,2000余日本住民在清国领事馆前抗议示威,引起两国外交纠纷。

长崎事件的最终调查统计,日本巡警死亡2人,重轻伤26人。清国水兵5人死亡,6人重伤,38人轻伤。为表彰事件中坚持职守的警员,长崎官府向警部、巡警等32名当事人颁赏,赞扬他们在平息清国水兵骚乱中,为保护住民安全尽职尽力。

北洋水师寄岸长崎,李鸿章原本想利用这个机会,在日本民众面前展示定远、镇远巨舰,以此炫耀清国舰队的强大。不想却发生水兵和当地人殴斗的事件,据提督丁汝昌的电报称,有数名水兵被杀伤,李鸿章闻知勃然大怒。8月20日召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章五郎,质问事件的情况。以下是两人的谈话记录。

李鸿章:“近来有否收到贵国的来信?”

波多野:“最近什么信函也没有收到。”

李:“前日我国军舰在贵国长崎寄港维修,带兵官来电报告,我国水兵和贵国巡警间发生打架事件,我国水兵死伤多人,此严重事态备受我国政府关注。”

波多野:“这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情?因为何事引起打架?死伤多少人?”

李:“详细情况和原因尚不甚明了。大概是本月16日(清阴历),少数清舰水兵上陆购物入浴时发生的事情。在骚动中,我水兵死5人,伤41人,死伤合计46人。贵国的巡警乱暴至极旁若无人,实在令人憎恶,那些巡警应该属于长崎县管辖的吧。”

波多野:“是的,应该归长崎县管辖。贵国的兵舰有几艘停泊在长崎?”

李:“有镇远、定远、威远、济远等数艘军舰。倘若巡警归长崎县管辖,那么长崎县官衙岂不是对我大清国等闲视之吗?”

波多野:“上陆的水兵是否携带武器?水兵一般随身不离的割绳小刀,骚乱时应该是带在身上吧?”

李:“据电报所云,水兵上陆时,带兵官命令不准许带小刀上岸。如果我水兵携带器械,就不会伤亡四十余人了。贵国的巡警用日本刀,砍杀我手无寸铁的水兵,令我大清国愤怒之极。为什么贵国长崎的警察见我清国人就如此憎恨?三四年前贵国巡警就杀害一名我清国人(明治十六年十月清国人在日吸食鸦片事件中遭杀害)。日前,舰队带兵官来电,请求即刻开战,已经被本官制止。当然,开战并非难事,我舰船之巨炮皆处于战备状态,随时开战都没有问题。”

波多野:“贵国的舰船是从元山经过海参崴再到长崎的吗?”

李:“就是上次本官与贵官面会时,请求我舰船途经贵国时,在长崎港稍作停留,对舰船施以保养修缮,请贵国给予帮助的事情。骚乱发生时一艘舰已经修复,第二艘正在修复之中。看来今后我国兵船只能在香港、上海维修,不会再依赖贵国的帮助了。”

波多野:“贵国舰队司令官丁汝昌和英国人琅威理也在舰上吗?”

李:“是的,丁汝昌和琅威理均在舰上。一般来说,兵船寄港,水兵上岸购物乃平常之事,而贵国巡警居然无礼阻碍我水兵行路。倘若我等煽动清人妨碍贵国在天津的住民,贵国会作何感想?现在,清日两国关系乃是最要好的时节,可像这等意外不爽之事却常有所闻。平心而论,贵国的人民还是友好的,至于警察却欺人太甚令人憎恶。”

波多野:“其实我国的巡警,都是懂得道理的,不做毫无理由伤害人的举动。我国有非常严厉的警察法,即使对制服乱暴者也不能随意使用乱暴手段。”

李:“假如确系我国水兵在贵国做出了乱暴之举,长崎县衙如果将该水兵交给我带兵官处置,就不会发生如此打架,相反多数的巡警围攻我水兵造成我水兵伤亡。长期以来长崎县衙与我国领事关系良好,此事归根结底是贵国警察憎恨我清国人挑起的事件。”

波多野:“我国不同于美国,职业上日清两国没有竞争,我国人民一点也没有憎恨贵国人民的理由。”

李:“此乃差矣,这里发生的事件是人民和人民的事,是官兵和官兵的事。不能用美国来作比较。”

波多野:“阁下说官兵吗?我国的巡警与士兵有严谨的区别。从事战争行为的称作兵,在民间管制和逮捕乱暴者称之为巡警,须注意其中的区别。”

李:“事件发生后,贵国外务省已经派出调查委员,本国公使也派出参赞,故也请贵领事向本国发出电信,妥善处理解决这一事件。”

波多野:“承诺阁下的委托,相信我国政府能让贵国得到满意的结果,本官失礼先行告辞。”

两日后,李鸿章再次接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章五郎,与前日的态度大不相同,显得和颜悦色,语气温和。

李鸿章向波多野言道:“最初接到从长崎发来的电报,拙者一时大怒不能抑制,想必北京的醇亲王初闻此事也是怒不可遏。然而我等乃担任国家大事之人,像巡警和水兵这样的打架,交给该当职务的人处理就行了,只要该职务者公平无私,就不会令我等如此辛劳。今回警察和水兵的打架,如同小孩间之打架,父母只要两相无私相互平抚就可以解决了。为小孩间的打架再波及父母间的争吵就不好了。贵政府如果公正无私地解决此事,我想我大清政府也不会心存怨意。我作为伊藤大臣、榎本大臣的友人,素来主张平和主义,而且也曾和盐田大臣推心置腹谈过心,本官毫不怀疑贵政府可以公平无私地解决此事。其实15日警察和水兵发生打架前,清舰应该禁止水兵上岸才对,结果专门配置了两艘小船供水兵上岸,不能不说我们这边也是有不妥当之处的。”

李鸿章态度的转变是在听取了详细报告后,得知事件的全部经过自知理屈,故使出狡猾的外交手段,有意把巡警对水兵的治安维持行为,比喻成小孩间的打架,试图将事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9月28日,清国驻长崎领事馆向北京总署提交了事件报告,情况与李鸿章知晓的事实存在较大差异。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jdsy/6763.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