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历史 >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晋文公称霸

历史大观园 百家争鸣 2020-07-12 11:54:44 0


晋军渡过黄河后,远远地看见一队车马,簇拥着一位显贵驶来。原来周襄王听说晋文公在城濮战胜楚军,使中原得以安定,便决定亲自前来犒劳晋国三军。当年,周襄王父亲周惠王打算将王位传给周襄王弟弟姬带,秘密让郑文公弃齐从楚,促成此事。虽然周惠王的这项计划落空,但自此周襄王对楚国有了成见。今见晋国打败了楚国,周襄王便十分高兴。这位显贵就是派来通报周襄王打算的王子姬虎。

晋文公问众臣:“天子屈尊前来慰劳寡人,应该怎样以礼相待?”赵衰道:“离这里不远,有个地方叫践土,那儿地势平缓宽阔,可连夜在那儿建造行宫,然后由君上引领各国诸侯迎接天子,举行朝见,便不失周礼。”晋文公于是同王子姬虎商量好五月初一,在践土迎候周襄王,王子姬虎告辞回去。

就在这时,晋文公闻听楚国成得臣自杀,便高兴地对群臣道:“战胜楚军后,虽然寡人表面与大家同乐,但内心也忧虑。因为楚国成得臣还在,忧愁还不能算完结。困兽犹斗,何况是一国令尹呢?成得臣如不死,势必想着报复晋国。此等勇猛之人,是晋国的忧患呀!如今忧患已了,没有人来同晋国作对了,寡人可以睡安稳觉了。”众人皆祝贺晋文公。

晋军加上百姓昼夜施工,仅一个多月,践土行宫就建成。晋文公发函给各国诸侯:“五月初一,请到践土聚齐,朝拜天子。”各国诸侯收到信函后,反应不一。不用说,宋成公、齐昭公率先赶到践土。机敏的鲁僖公也提前到来,见到晋文公,极尽谄媚之辞。陈穆公、蔡庄侯,这些楚国往日的盟友,害怕被追究罪责,也急急赶来赴会,此时,陈宣公、蔡穆侯早已去世。其他一些小国,也早早来到。秦穆公虽然和晋联兵打楚,但从没与中原会盟过,犹豫再三,没有到会。此时,卫成公出走到襄牛,曹共公还被拘留,均没赴会。

到了五月初一这一天,周襄王来到践土。晋文公率各国诸侯,早在三十里外相接,将周襄王迎进行宫。周襄王登临大殿,诸侯跪拜叩首,晋见天子。周襄王高兴地说:“自从齐桓公去世以后,荆楚日益强盛,侵扰中原,靠晋君仗义征讨,剪除祸患,保住了中原的平安。”晋文公又重新叩拜稽首,奏道:“重耳有幸打败楚国,全仗了天子的威灵,重耳又有什么功劳呢?”谦虚归谦虚,功劳是明摆着的。周襄王赏赐给晋文公大辂车、戎辂车、红弓矢、黑弓矢。此外,他还赏赐虎贲勇士三百,同时命晋文公:“敬服王命,以绥四国,消除王室祸患。”对于周天子的恩宠,晋文公辞谢三次,然后才接受旨意。

周襄王又命王子姬虎主持,册封晋文公为盟主。晋文公设下盟坛,约各国诸侯盟会。晋文公首先登上盟坛,手持牛耳,诸侯随后,依次而上。王子姬虎宣读誓词:“参加同盟,辅助王室,彼此不相伤害。如有违背盟约,神明诛杀,祸及子孙!”诸侯齐声道:“我等遵命!”说罢,各自上前,歃血为盟。

既然成为盟主,在众诸侯面前,就要有礼品发出。狐偃向晋文公建议道:“曹君已被我俘获,但曹国位于东方,与晋国不交界,相隔甚远,今可将曹国之地分给与会之国,以显盟主之恩威。”晋文公点头同意,即将部分曹地分给与会诸侯,众诸侯无不欣喜异常。刚刚联卫抗晋的鲁僖公因其狡猾,亦成为这次曹地分割的受益国。

鲁僖公归国后,即派大夫臧文仲前去受领。臧文仲途中宿在重邑的馆舍。馆舍看门人是个奴籍,但却见识不凡。他对臧文仲说:“晋国刚刚称霸,想加固诸侯对它的信服,所以削减得罪霸主的曹国之地分给诸侯。诸侯无不希望分到土地,一定会争先恐后地去亲近晋国。晋国未必按照诸侯间原来的等级次序来分配,一定会给先去的人便宜,您不能不火速前去。鲁国按等级次序本来就排在前面,如能抢先到达,其他国家谁还敢企望与鲁国相比?倘若您稍稍歇息,恐怕就失去大好机会了。”臧文仲认为言之有理,当即急急赶去。

果然,鲁国在众诸侯中分得的土地最多,获得了济水之西大片田地。

回到鲁国复命后,臧文仲向鲁僖公奏道:“土地分得这么多,是重邑馆舍看门人的功劳啊。俗话说,行善者虽贱亦赏,行恶者虽贵亦罚。现在由于看门人的一句话而扩大了我们国家的疆土,他的功劳再明显不过了,请君上奖赏他。”鲁僖公听从了臧文仲的建议,便命人烧掉这个看门人的奴籍丹书,并赐给他爵位。

再说晋文公接受册封以后,凯旋回国。勇士、弓箭排列整齐,甚是威武。晋国百姓扶老携幼,争相观看晋文公回国之威仪。晋国百姓在竹篮里盛满了干粮,壶里装满了水,迎接大军。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晋文公回国上朝,论功行赏,推狐偃为首功、先轸第二。众官员问晋文公道:“城濮之战,施计打败楚军,都是先轸的功劳,现在反推狐偃为头功,为什么?”晋文公道:“城濮之战,先轸说必须迎击楚国,不要失去进攻敌人的机会。狐偃说必须退让楚国,不要失去信义。两人都有巨功,但战胜敌手,是一时的功劳;保全信义,是万世的利益。怎么能将一时的功劳,置于万世利益之上呢?所以先推狐偃。”众官员心悦诚服。有赏有罚。先轸派去筹集舟船的舟之侨渎职,被定为死罪。舟之侨辩解说是因为妻子有病,请求从宽发落,晋文公怒斥道:“众将士自身不顾,何况妻子呢?”喝令斩首示众。如此赏罚分明,三军折服。

当年,狐突与荀息都为晋国先世子申生部下,两家交情深厚。看准机会,狐偃向晋文公奏道:“晋国先臣荀息死于幼君卓子之难,忠贞可嘉,应录用他的后代,以激励臣子操守忠心。”晋文公应允,乃召荀息之子荀林父为大夫。此时,晋国兵多将广,没有诸侯能与其抗衡。

晋文公身为盟主,自然要召集盟会。他与众臣商议,狐偃说:“盟会就要有议题,可用平定卫国之乱为题。”狐偃接着向晋文公讲述了卫国的情况——

卫成公听说楚国战败后,十分害怕,便从襄牛逃到了陈国。有人在卫成公面前造谣说:“大夫元咺已立公子叔武做国君了。”卫成公恼羞成怒,不辨真假,便把跟随在自己身边的元咺儿子杀掉了。大夫元咺听说后,吞下冤屈,没有背叛卫成公,而是一如既往地侍奉卫叔武在国摄政。见晋国没再讨伐卫国,卫国大夫宁俞等人便去迎接在陈国的卫成公回国。卫成公等人秘密潜回时,卫叔武正在洗发,闻听卫成公回国,他很高兴,用手抓着头发跑出来,不料却被卫成公的卫兵误射而死。大夫元咺实在忍受不下去,便逃亡到晋国,求见狐偃。

晋文公闻听卫国的离奇变动,不由感叹道:“寡人身为盟主,一定要给卫国一个公道。”赵衰说:“会盟就要有个合适的地方,现温邑已归晋国,当年,姬带与后叔隗曾在那儿居住,馆舍齐全。如果与诸侯会盟,温邑最适宜。”晋文公非常赞同,当即向各国发出邀请,约定冬季在温邑会盟,并特地给秦穆公另书一信,邀其参与中原事宜。

秦穆公召来众臣商议,上卿百里奚奏道:“秦国弱时,偏安一隅。今秦国沃野千里,自当问路中原。”秦穆公甚是兴奋,便决定与会。

卫成公也接到邀请,但不敢赴会,派大夫宁俞代其到温邑。

到了冬季会盟这天,晋文公、秦穆公、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侯并一些小国国君在温邑会合。

面对各国诸侯,卫国大夫元咺哭诉卫成公之无情无义,大夫宁俞身为卫成公代言人,一一辩解。宁俞说:“我国君上知道公子叔武无辜后,痛苦不已,杀掉了射杀公子叔武之人,非无情无义也。”晋文公怒道:“人死不能复活,其罪怎能开脱?”众诸侯一起商议,多数认为元咺胜诉、卫成公当诛。鲁僖公曾与卫成公结盟,此次来温邑,已受卫成公所托,便出面说道:“卫君当诛,但应交周天子处置。”众诸侯都说有理,晋文公便只好依众人之言,遣人到卫国,通知卫成公到洛阳领罪。

卫成公慑于众威,不敢不去。晋文公又派卫国大夫元咺回到卫国,扶立公子卫瑕执掌国政。念大夫宁俞其忠,赦免了他,让其去洛阳为卫成公送衣食。

秦穆公在温邑与晋文公依依分别,秦穆公说:“他日如有军旅战事,晋国出兵,秦国当相助。”晋文公也说:“如秦国出兵,晋国也当相助。彼此同心协力,绝不坐视不管。”会盟结束,众诸侯各自回国。

此时,曹共公还被拘禁。为了获释,便派一能说会道的内侍寺人犁携带厚礼前往晋都绛城活动。恰逢晋文公积劳成疾,梦见一个盛装的妖怪向他讨饭,晋文公呵斥起来,那妖怪便退去了。有此梦后,晋文公的病势愈加严重了,便传令神算子卜偃占卜吉凶。

寺人犁乘机将重礼送给神算子卜偃,请他借鬼神替曹共公求情。卜偃心里道:“我本来就要劝君上履行信诺,释放曹君,没想到他竟然派人找上门来了。”便答应了寺人犁的请求。

见到晋文公后,神算子卜偃奏道:“齐桓公主持会盟而封异姓国家,现在君上主持会盟而灭同姓国家。曹国国君,与君上您本是姬姓同宗,会合诸侯而灭掉兄弟之国,是不符合礼仪的。曹国和卫国一样被伐,之后君上答应让他们复国,现在只有曹国不能复国,这是不讲信用的。罪过相同而惩罚不同,这是不符合刑律的,因此惊动鬼神,让君上患病。如果君上想康复,当释放曹君。”晋文公相信卜偃的神算,便立即传令恢复了曹共公的君位,割让给宋国的田地,也归还给曹国。

曹共公被释,写信向晋文公致谢。晋文公心情一高兴,病也好了。

身体康复后,晋文公想起了当年的流亡生涯,便对赵衰说:“曹、卫之耻已经雪了,只有郑国的仇没报,你有什么办法?”

赵衰答道:“郑国是中原的咽喉之地,所以齐桓公要统领天下,每每必争夺郑国之地。今郑国坚定依附楚国,而拒绝参加我晋国两次会盟,可以讨伐。”

晋文公遂上朝对群臣讲:“郑国无视盟主号召,频频向楚王进献诚心。寡人打算联合诸侯兴师问罪,你们看怎么样?”

狐偃说:“当联合哪路诸侯?”

晋文公说:“温邑会盟时,秦国说秦、晋联动,这次去,可以联合秦国。”

先轸奏道:“征讨郑国,晋国力量足矣。如果同秦国一道讨伐那里,还会出现争抢问题,不如只用本国兵马。”

晋文公说:“郑国邻近晋国,而远离秦国,秦有什么利可图?”便差人出使秦国,将出兵日期告诉秦穆公。

晋文公临出征时,叫郑国公子姬兰随同前往。这姬兰就是当年梦见神人赠送兰草的燕姞所生。虎毒尚且不食子,可郑文公在杀了儿子姬华、姬臧后,又杀了三个,六个儿子只剩下一个姬兰了,他不得已逃亡到晋国,官至晋国大夫。晋文公即位后,姬兰左右周旋,忠诚谨慎,很得晋文公喜欢。晋文公此行,要请他做向导,姬兰推辞说:“郑是下臣的祖国。君上要征伐郑国,下臣不敢参与这事。”晋文公说:“你真是不忘本呀!”便留姬兰在晋国国内。见姬兰不忘本,晋文公便有了扶持他做郑君、让郑亲晋背楚的打算。

秦穆公率领百里奚及秦军,晋文公率领狐偃及晋军,将郑国都城新郑围得水泄不通,急得郑文公手足无措。

郑国上卿叔詹献计道:“秦、晋联合出兵,势头十分锐利,不能与之相争。当下唯一可行之计,是求得一个巧舌善辩之人,去劝说秦君,使他退兵。秦国如果退兵,晋国的势力也就孤立了。”

郑文公问:“谁可以去游说秦君呢?”

叔詹答:“烛武可以。”

郑文公问:“这个人是谁?”

叔詹答:“一个养马吏,年过七十,口悬江河,舌摇山岳,请君上予以恩赐,派他去游说!”郑文公便召烛武入朝。

烛武很快来到,只见他须发斑白,脊背佝偻,步履蹒跚,朝堂上的人看了无不含笑。烛武拜见了郑文公,奏道:“君上召老臣有什么事情?”

郑文公说:“听说你舌辩过人,烦请你说退秦军,寡人将同你一道执掌国事。”

烛武又拜了拜,推辞说:“老臣才疏学浅,在青壮年时,尚不能建立尺寸功劳,何况如今衰老了,精疲力竭了,怎能去说动千乘兵车呢?”

郑文公道:“这么多年来,你不被重用,是寡人的过错。今天封你为大夫,请你务必前去走一趟。”

叔詹在一旁帮着说道:“君上任你为大夫,你就不要再推辞了。”于是烛武受命而去。

军士用绳子将烛武从城上放下去,烛武径直奔向秦营。秦兵把守寨门,不许他进去。烛武就在营外放声大哭。秦兵将他擒拿,去见秦穆公。

秦军营帐内,秦穆公问:“你是谁?”

烛武说:“郑国大夫烛武。”

秦穆公问:“你为何事而啼哭?”

烛武说:“哭郑国将灭亡了!”

秦穆公又问:“你哭郑国灭亡,怎么能在我们寨外?”

烛武说:“我哭郑国,同时也哭秦国。郑国灭亡了不足惜,只可惜的是秦国呀!”

秦穆公大怒道:“胡言乱语!”

烛武面无惧色,一字一句地说道:“秦、晋两国合兵攻郑,郑国灭亡,不必说了。可郑国灭亡,对秦国有害无益呀!”

秦穆公说:“你说有害无益,从何说起?”

烛武答:“郑国在晋国的东面,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东西相距千里之遥。秦国往东,隔着晋国,往南隔着周王室直辖的王畿之地,能穿越周、晋而拥有郑土吗?郑国虽然灭亡了,每一尺土都归晋国所有,这对秦国有什么好处呢?秦、晋两国,毗邻并立,实力不相上下。晋国越强,相对来说秦就越弱。替他国兼并土地,以削弱自己国家,聪明的人决不会干这种事情。当年,晋惠公曾许诺将河西五城让给贵国,可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君知道的。君对晋国施恩数年,见过晋国对君有分毫的报答吗?晋国的欲望是不能满足的,现在晋国已想把郑国当作东部疆土,以后还会扩张西部疆界。到时不侵损秦国,晋国又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当年,晋国假虞伐虢,愚蠢的虞君姬棵帮助晋国灭亡了自己,请君引以为鉴呀!现今晋国对秦国的利用,后果不堪设想,所以我既哭郑又哭秦呀!”

秦穆公静听良久,叹了口气道:“大夫的话说得对呀!”

百里奚此时在旁,向秦穆公说道:“烛武是个狡辩的人,要离间我们两国友好,君上不能听他的!”

就在秦穆公犹豫间,烛武又说道:“君如果撤兵回国,郑国一定背楚投秦。君如在东方有什么事情,比如行李往来,取道郑国,就如同君的外府别舍一样方便。”秦穆公大喜,立即同烛武盟誓。

为表秦之诚意,秦穆公留下秦国大夫杞子并两千军士帮助郑国守城。秦穆公也不通知晋文公一声,就暗地里班师回国了。

这时有探子报进晋营,晋文公不由勃然大怒,狐偃上前道:“秦军虽已撤去,但肯定相去不远,臣请求率一军追击他们。秦军有归心,必定没有斗志,我们可一战取胜。如果打败秦兵,郑国必然闻风丧胆,不攻自破。”晋文公想了想,无奈地说道:“不行呀。寡人过去靠了秦国的力量,才得以归国。如果不是秦君帮助,寡人哪能有今天?像楚国成得臣那样无礼,寡人还退避三舍,以表报恩之心,何况是对晋国有恩的秦国了。”

秦军退了,晋军不退,郑文公心里依旧焦急万分。上卿叔詹奏道:“臣想,晋君已有回国之意了,因为秦军帮助郑国守城,与郑开战,就是与秦开战。”叔詹自告奋勇,前往晋营讲和。

晋文公知道当年郑国上卿叔詹曾劝郑文公杀掉他,另加上此时心情不好,便对叔詹顿生杀意。晋文公命人架起大鼎,要活烹了他。叔詹面无惧色,手扶大鼎,从容高呼道:“我叔詹料事能中,智也;尽心为国,忠也;临死不惧,勇也;杀身赎国,仁也。像我这样的大臣却要被烹,从今以后,为臣者不要再学叔詹!”说完,他神色坦然地就要往大鼎里跳。闻听此言,晋文公立即敬佩起叔詹的忠心和大无畏来,当即命人拦住他。

一改刚才的敌对态度,晋文公设宴款待郑国上卿叔詹。晋文公说:“公子姬兰有礼且有义,如果为郑君,则晋、郑一定会友好相处。”

叔詹说:“公子姬兰是我国君上唯一的儿子,早晚必承大业。我这就回去劝谏我国君上,请他召回姬兰,立为世子。让郑、晋永远友好下去。”叔詹回到郑国都城新郑,晋文公也就撤兵走了。

撤兵路上,接近洛阳时,晋文公突然想起卫成公还在周天子直辖下的大牢里。温邑会盟时,晋文公本想将卫成公处死,但鲁僖公这么一建议,便将他送至洛阳。周襄王觉得卫成公罪不至死,便一直拖延不办。这时,晋文公觉得自己的盟主光环被这件事遮暗了,另外伐郑不得胜的怨恨也转到了卫成公身上。他便派医衍去秘密毒死卫成公。

宁俞一直在卫成公身边,见到晋国秘密使节医衍,便认定其来者不善,于是好酒好菜伺候。医衍见宁俞诚恳,便说出了自己以毒酒害死卫成公的使命。宁俞机灵地说道:“最近听说曹君获释,是因为神算子卜偃的一句话。如果你以少量的毒酒给我家主人,而假言鬼神的事情,晋君一定不会怪罪你。我家主人也会有一点儿薄礼给你。”医衍会意。当醉醺醺的医衍临走时,宁俞送给他一匣宝玉。

第二天,晋国秘密使节医衍端着一小瓦罐酒强迫卫成公喝下。才灌下两口,医衍突然大叫一声,栽倒地上,不省人事。瓦罐也碎落在地上,药酒洒了一地。宁俞故意大惊小怪,叫左右扶起医衍。半晌,医衍才苏醒过来。问他什么缘故,医衍说:“刚才灌酒时,忽见一神人,自天上下来,直入屋中,对我说:‘奉了叔虞的命令,来救卫君。’然后用重锤打落了酒罐,让我丧魂落魄!”这“叔虞”就是晋国始祖。围过来的人皆感惊奇,其实真正的原因,医衍与宁俞最清楚。

卫成公虽然喝了两口毒酒,但又稀又少,因此中毒不深,稍微有点儿不适,很快就痊愈了。

医衍回到晋国,将这事回报给晋文公。晋文公信以为真,也就不治医衍之罪。

此事很快传到了鲁国,大夫臧文仲对鲁僖公奏道:“卫君大概没有罪了。刑不过五种,大刑是用甲兵讨伐,其次是用斧钺杀戮,中刑是用刀锯断肢,再次是用钻笮毁容,最轻的是鞭打,没有用毒酒暗害这一种。用甲兵、斧钺杀死的在野外执行,用刀锯处死的在菜市、朝堂执行,五种刑法三个场所,这些都没有隐蔽执行的。现在晋人毒死卫君不成功,也没有降罪于执行人,是想避去暗害的嫌疑。倘若有诸侯出面替卫君求情,卫君一定会得到赦免。臣听说地位相同的人互相体恤,所以能够关系亲近。诸侯有了患难,其他诸侯去体恤他,这样才能教育百姓互相帮助。鲁、卫昔日友好,君上何不替卫君求情,以在诸侯间显示爱心,并且以此感动晋君呢?晋君刚刚成为诸侯盟主,让他认为我们鲁国有礼有义,难道不好吗?”鲁僖公很高兴,用二十对玉璧分别送给周襄王和晋文公,并遣使说情,于是卫成公得以回国。

卫成公遭此大难,便请人占卜。卜师说迁都帝丘,可以立国三百年,于是卫成公便将国都迁到帝丘,改名濮阳。后来濮阳果然成了卫国的福地,在众多诸侯国纷纷被灭国时,卫国却奇迹般地躲过了一次次灾难。

且说晋文公见鲁国对盟主热情,便也以热情回报。此后晋国遣使到鲁国访问,规格要比其他诸侯国高出一等。

卫成公听说鲁国大夫臧文仲有功于自己,便派人送礼给他。臧文仲推辞说:“我是外国臣子,不敢与卫君交往。”于是,臧文仲之贤传遍各国。

这年,晋国闹饥荒,晋文公对神算子卜偃说:“开始的时候,寡人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现在才知道是很困难的。”

卜偃答道:“君上您以为容易,那么困难就要来了;君上您以为艰难,那么容易也就快来了。”

晋文公问卜偃:“用什么来救饥荒?”

卜偃答道:“用信用,不能像与我们一起围攻郑国的秦军那样,不打招呼,违背约定。”

晋文公问:“怎样才能守信用?”

卜偃答道:“国君之心要讲信用,尊卑名分上要讲信用,实施政令要讲信用,安排民事要讲信用。”

晋文公问:“讲了信用又会怎样?”

卜偃答道:“国君之心讲信用,那善恶就不会混淆;尊卑名分上讲信用,那上下就不会侵犯;实施政令讲信用,那就不会误时废功;安排民事讲信用,那百姓从业就各得其所。这样一来,百姓了解国君的心,即使贫困也不害怕;富裕之家拿出多余财物用来赈济,如同自己的左手送给右手。如此的话,又怎会穷困匮乏呢?”晋文公大彻大悟,即命用信用治国、救灾,果然饥荒顺利渡过。

这年,魏犨酒后从车上摔下来,胳膊折断了,内伤也跟着复发,吐血不止,终于死去。晋文公录用他的儿子魏颗,袭承爵位。不久,狐毛、狐偃也相继去世。晋文公恸哭不已,喃喃说道:“寡人摆脱患难有了今天,是靠着舅父们的努力。现今你们丢下寡人去了,真令人难过啊!”

郑文公也去世了,已经回国的公子姬兰继位,这就是郑穆公。没几天,郑国上卿叔詹也患病去世了。

到了冬天,晋文公患病卧床,自感时日不多,便召赵衰、先轸、狐射姑等诸臣入宫,叫他们辅佐世子晋欢继位,嘱托不要废弃了霸业。晋文公没有忘记“曲沃代翼”之史和自己兄弟们争斗之实,为保诸公子平安,便差遣公子晋雍到秦国供职,公子晋乐到陈国做官,公子晋黑臀服侍周襄王。不久,晋文公去世。晋文公为公子时,就谦而好学,善交贤能智士,后受迫害离开晋国,游历诸侯,漂泊十九年后终于登基。当上国君后,对内拔擢贤能;对外尊王攘楚,从而开创了晋国霸业。文治武功,昭明后世,显达千秋。晋文公也有遗憾,就是对某些事失察,至死也不知道医衍等人欺骗过他,还有鲁僖公等诸侯对他耍过两面手段。但瑕不掩瑜,晋文公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为后人称道。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zgls/bjzm/2268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