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疑问

水浒知宋——好汉也爱美?不簪花的官员被弹劾

历史大观园 历史疑问 2020-06-15 10:36:46 0


《水浒传》中说北京大名府的一个狱警名蔡庆,生得满脸横肉,却生来爱戴一枝花,都叫他“一枝花蔡庆”。蔡庆上了梁山后担任专管行刑的刽子手,帽檐上仍喜欢簪着一朵娇艳鲜花。

《水浒传》第十四回描写阮小五出场时的打扮道:“斜戴着一顶破头巾,鬓边插朵石榴花”;第四十四回杨雄亮相时,《临江仙》赞词也说他“鬓边爱插翠芙蓉”;第七十一回宋江在菊花会上那阕《满江红》也说:“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浪子燕青喜戴四季花,等等。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宋朝男子簪花之风盛行,这与性情风流无关及出身贫富无关,而是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与时尚。宋代民间男子对戴花如此热衷,有官方在前面引领潮流。

男人戴花,唐已有之。不过尚未普遍。明清时期,偶有为之。只有两宋,男人戴花蔚然成风,戴花不再是女子的专利。

宋代男子戴花一般用时令鲜花(茱萸、木槿花、蔷薇、梅花、杏花、棠梨、茉莉、牡丹、菊花等)或金银制、绸制、绢制上述花样假花插于发髻、鬓角或冠上。

但标准簪花却有规定。《宋史·舆服志》记载:“幞头簪花,谓之簪戴。”即在“幞头”,也就是俗称的“乌纱帽”上戴花才叫簪花。戴“幞头”相当于穿正装。

彼时簪花也是一种宫廷礼制。

宋代每逢重大节庆,如郊祀回銮、皇帝生日、宫廷会宴等等,君臣都有戴花的要求。一朵小小的簪花,甚至成为上层社会身份的标志、等级象征。在宋代重要的史料笔记《铁围山丛话》里,对此有详细的记录。

《水浒传》第七十二回“柴进簪花入禁苑,李逵元夜闹东京”中就把簪花当成一种身份标志。《东京梦华录》说宋徽宗每次出游回宫,都是“御裹小帽,簪花乘马”,从驾的臣僚、仪卫,也都赐花簪戴。还要制定一些规则。他赐给随身的卫兵每人衣袄一领,翠叶金花一枝。有宫花锦袄者,才能自由出入大内。

据考证,男子簪花在北宋太祖、太宗时还未有宴会簪花的记载;宋真宗时,簪花之礼才在宫廷宴会中正式盛行。此后,宫廷赐花礼仪逐渐正式嵌入政治体制,可谓空前绝后。其中,对宫廷大宴之春秋大宴、饮福大宴、曲宴、重阳宴、闻喜宴以及皇寿宴的簪花礼仪制度,《宋史·礼志》有详细记载。《梦粱录》《西湖老人繁胜录》《武林旧事》等宋人笔记对“赐花、簪花、谢花”礼仪与所赐“生花”“宫花”的品种、颜色、数量、对应官级,也有大量篇幅的描写。凡此种种,礼数严格,尊卑有序,违者纠举。

到宋徽宗时,更是将“男子簪花”推崇到了极致。作为一种朝廷礼仪,皇帝每次诏近臣赏花,也都会将他喜爱的花卉摘下,并赐予身边的亲王大臣,让他们戴在头上,以此象征皇权的恩宠与荣耀。梁山好汉们正逢此时,喜欢戴花也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曾记录过一个“四相簪花”的典故。

据说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园有芍药一枝分四杈,每杈各开一花,上下红,中间一圈黄蕊,称为金缠腰(后又称金带围)。据说出现这种花,城内将要出宰相。韩琦觉得很奇异,便约三位客人来一起欣赏,以应四花之瑞。当时王珪以大理评事为扬州通判,王安石以大理评事任淮南判官,都在扬州,便都请了,还差一位客人就以州钤辖诸司使充数。

但到了第二天,钤辖忽然有事不能来,就临时拉了一位路过扬州的朝官陈升之参加。四人聚会,各簪金带围一朵。后三十年,这四个人都曾为相。

这个“四相簪花”的故事见于沈括《梦溪笔谈》,又见于《后山谈丛》《墨客挥犀》等多种笔记。

蔡京的儿子蔡绦的《铁围山丛谈》所载,参加的没有陈升之,而是吕公著。他是听吕亲口说,当更可靠。又如“后三十年,四人皆为宰相,”时间上并不准确,王珪、王安石、陈升之为相,皆在熙宁二、三年,都是二十余年后。

可见簪花很受官员们欢迎。

当然,也有不喜欢簪花的官员。比如,小时砸过缸的司马光。他性格平实朴素,认为簪花乃属奢靡之风,且与男子的英勇气概不符,因此很反感簪花之礼。

仁宗年间,司马光中进士,出席朝廷的闻喜宴。皇上赐给每人一枝花,别人都觉得无上荣光,赶紧戴在头上并谢主隆恩。只有司马光很是不情愿,直到旁人提醒才勉强戴上,实在是时尚风潮里的特立独行者。

后来朝廷专门制定礼仪,要求簪花而不簪花的官员,将会受到御史弹劾。这样一来,簪花成为一种明文规定的礼仪制度。

宋代官场以簪花为主,民间则流行戴花。即把花插在头上。

苏轼任杭州通判时去吉祥寺赏花,并赋诗一首——《吉祥寺赏牡丹》: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在诗中写道:

春色何须羯鼓催,君主元日领春回。

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这也说明宋代对簪花和戴花并没严格地作出区别,你只要戴在头上说簪花估计也没人去管你。

由此种种可见,在宋朝时,男士戴花已不算另类的装扮。无论簪花还是戴花,其受众之广,从朝廷官员到平民百姓,已俨然成为一种社会风俗。

虽然成为朝廷制度,宋代并没有将男子簪花当作官员们的专利,对民间男子簪花并不实行“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那一套。宋代“男子簪花”不仅体现了北宋开明、包容的社会环境,也折射出了审美归宿、精神认同与普世态度。

宋代以文治国,优礼士大夫。文学、艺术、科技达到帝国时代的顶峰。因而宋人热衷于享受生活,崇尚文艺,把一切风雅之事都发展到极致,甚至于将男子戴花演变成为一个国家的礼制。

秦尚黑,汉尚红,唐尚黄,元尚白,一个时代总有一个自己的标志。宋代应该是一个五颜六色、花团锦簇的时代。

除了鲜花,宋人还戴人造琉璃花。南宋度宗时,宫中流行簪戴琉璃花,民间争相仿效。有人赋诗道:“京城禁珠翠,天下尽琉璃。”

琉璃——流离,有人认为此为“流离之兆”。果然,在度宗死后五年,南宋恭帝降元,流离北方。

北宋初年,后蜀孟昶在成都宫内亲谱“万里朝天曲”,令花蕊夫人按拍而歌,以为是万里来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竞执长鞭,自马至地,妇人竟戴高冠,皆呼为“朝天”。后来有叫李艳娘的入宫,好梳高髻,宫人皆学她以邀宠幸,也唤作“朝天髻”,那知道却是万里崎岖,前往汴京,朝见宋主。万里朝天的谶言,却是降宋的应验。

身陷宋宫的花蕊夫人作诗道: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

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

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谶言。

国之将亡,多有征兆。宋人簪花由鲜花到假花到琉璃花,何尝不是一个王朝两次亡于异族、两度流离的征兆。北宋人苏轼在《晁错论》中说道: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

花团锦簇时,岂非忧患来临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yw/7099.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