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疑问

水浒知宋——高俅为啥没列入六贼?

历史大观园 历史疑问 2020-06-15 10:36:40 0


《水浒传》中写大奸臣,重点写了高俅,而且在小说开头便写了高俅的发迹史。实则在正史中,高俅不仅算不得大奸大恶,而且关于他的记载也并不算多。《宋史》中甚至都没有他的传,并且对他的历史评价也含糊不清。《水浒传》之所以大书特书高俅是大奸臣,主要还是他的事情正史明确记载少,可发挥的余地大;另外他又是北宋末禁军的首领。

金圣叹在评《水浒》时,曾经说过:“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北宋末年有个大奸臣排行榜——北宋“六贼”。“北宋六贼”是民间对北宋末年六个奸臣的合称。“六贼”之名最早出於太学生陈东在宣和七年(1125年)的上书。陈东说:“今日之事,蔡京坏乱於前,梁师成阴谋於后,李彦结怨於西北,朱勔结怨於东南,王黼、童贯又结怨於辽、金,创开边衅。宜诛六贼,传首四方,以谢天下。”六贼即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彦,基本都是宋徽宗时期的重要大臣。这六个人贪赃枉法、横行霸道,弄得民不聊生,被认为是导致当时江南方腊起义和金朝入侵中原的罪魁祸首。但是,高俅不在此列。

据历史记载,高俅原是苏轼的小跟班(原为苏轼“小史”,也就是文书一类的角色,《水浒传》中说是书童),为人乖巧,擅长抄抄写写,且会使枪弄棒,有一定的武功基础。高超的蹴鞠技术就是他的多项杂学之一。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从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将高俅推荐给曾布,但是曾布婉拒了苏轼的好意。

南宋王明清的《挥麈后录》中记载:“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吏,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师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王明清的外祖父乃是曾纡,而曾纡就是曾布的儿子。他所记载的曾家发生的事情应该是可以信赖的。

于是苏轼又把高俅推荐给了好朋友驸马都尉王诜(即王晋卿)。高俅在做王诜跟班期间因为踢毬有机会结识了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又成为端王的随从。后来赵佶即位,高俅作为从龙旧人才得以跻身武职高位。

《挥麈后录》中说高俅“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

高俅没有功名,文官这条路走不通。宋徽宗就让高俅走武职。宋代武职晋升必有军功,高俅具体立过什么战功,史书并无记载。

《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锜传》中说:“先是诜、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竟以边功至殿帅。”

也就是说宋徽宗为抬举高俅,将其送到大将刘仲武军中。高俅升迁的资本很可能出于在刘仲武军中的从军经历,而刘仲武深知徽宗将高俅托给自己的目的,也有可能扩大高俅的功劳,顺水推舟。

刘仲武在崇宁三年(1104年)吐蕃赵怀德等叛宋的事变中指挥得当获得大胜而使赵怀德等复降。有学者认为高俅当时也参加了以上战役。

大观二年(1108年),童贯及刘仲武在西边又取得了一次较大的胜利,成功地招降羌王子臧征仆哥,收复了积石军。宋徽宗非常高兴,亲自接见了刘仲武,并悉命刘仲武九个儿子为官。高俅也有可能参与了其役。

这些从高俅后来与刘仲武家的密切关系中也可以看出。

刘仲武在政和五年(1115年)打了败仗,高俅在朝中替他说了好话,仕途却没有受到影响。刘仲武死后,高俅又极力向徽宗推荐其子刘錡担任大将。

也就是说正好宋朝在边境打了几个少有的胜仗,成了好运气的高俅的升迁资本。

后来高俅掌管禁军达二十余年,因而《水浒传》中说高俅是“殿帅府太尉”。实则“殿帅”“太尉”是对北宋禁军首领“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司)长官之一殿前司都指挥使的尊称。

宋徽宗政和年间,规定三衙长官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且资序在节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称“太尉”。

高俅不仅运气好,也是有才之辈。他一直跟着领导搞服务,很是乖巧善佞,对皇帝赵佶百般讨好。

另外,他与当时权倾朝野的大奸臣童贯、蔡京等也非一党。靖康元年(1126年),宋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便连夜逃往东南。《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后,童贯、高俅也赶到与之会合。但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等护从徽宗继续南下,把高俅留在了泗州。后高俅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

史书记载,当时随从徽宗的童贯等“六贼”后来都被宋钦宗处死。一辈子好运气的高俅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下场比童贯、蔡攸(蔡京长子)等人幸运多了。

高俅还有一个被时人称道的是对有恩于他的故人不忘报答。权相蔡京迫害苏轼后人,高俅不仅没对苏轼后人落井下石,而且还伸出了援手。史载,高俅“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恤甚勤”,颇为时人赞许。

高俅因善于蹴鞠竟获高位,而后他为官也不干净,掌管禁军二十余年间,不仅将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还把禁军当作私役。不管训练,专管为他营私出力。北宋末年禁军战斗力底下,作为禁军首领的高俅自然负有极大的责任。

《宋史·李若水传》中提到高俅死于靖康元年(1126年):“李若水……靖康元年,为太学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也就是说高俅死于靖康元年,本来想隆重办葬礼,但太学博士李若水认为他的罪过和童贯他们一样,让他善终简直是便宜了他,应该追削官秩。

所以说,高俅这家伙运气实在是好,死的又是时候,免了跟着徽宗远赴东北的苦难。

综合来看,正史上的高俅算不上巨奸大恶,顶多算是个弄臣 庸臣而已。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yw/709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