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疑问

水浒知宋——美人迟暮,垂老过湖湘——留名历史的不只一个师师

历史大观园 历史疑问 2020-06-15 10:36:19 0


青楼不同于妓院。简单来说,青楼卖艺也卖身,妓院只卖身。青楼多称伎,妓院多称妓。

洪迈的《夷坚志》中有记载:江浙路岐伶女有慧黠知文墨者,能于席上按物题咏,应命辄成,谓之“合生”;其滑稽含玩讽者,谓之“乔合生”。盖京都遗风也。

按物题咏,应命辄成,反映了她们才思敏捷。所以像柳永、欧阳修、周邦彦等大才子都喜欢流连青楼。

宋朝是填词的天下,很多青楼女子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词句。

严蕊《如梦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聂胜琼,北宋都下名妓,与李之问情笃。李归家后,她以《鹧鸪天》词寄之。李妻爱其词,遂出妆资,为夫娶归。聂胜琼用才学征服了正妻。

我们来读读这首《鹧鸪天·别情》: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曲,别个人人第五程。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这首词在《全宋词》有收录。

还有名琴操者,宋朝钱塘歌妓,姓氏不详,出身官宦人家,13岁时被籍没为伎。抄家时她正在家中后院弹琴,那把心爱的琴也让人给毁了。

“琴操”二字原出自蔡邕所撰的《琴操》一书,以琴操为名,可见琴操的才气不凡。

琴操的出名是在16岁那年改了秦观的词《满庭芳》而在杭州红极一时。

秦观原作《满庭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饮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有一天,西湖边上有人闲唱这首《满庭芳》,偶然唱错了一个韵,把“画角声断谯门”误唱成“画角声断斜阳”。

刚好琴操听到了,说:你唱错了,是“谯门”,不是“斜阳”。此人戏曰:“你能按照我唱错的改韵吗?”琴操当即将这首词改成阳字韵,成了面貌一新的词: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斜阳。暂停征辔,聊共饮离觞。多少蓬莱旧侣,频回首烟霭茫茫。孤村里,寒烟万点,流水绕红墙。魂伤当此际,轻分罗带,暗解香囊,漫赢得青楼薄幸名狂。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有余香。伤心处,长城望断,灯火已昏黄。

经琴操这一改,换了不少文字,但仍能保持原词的意境、风格,丝毫无损原词的艺术成就,一时轰动。

宋代妓女来源阶层较为广泛,不乏像琴操这样官宦人家。有的从小调教培养,所以宋代青楼女子普遍文化水平比较高。

宋代城市经济发达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在于歌楼酒肆茶坊的昌盛,代表着12-13世纪中国高度发达的青楼文化与娱乐文化。

宋代青楼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开放的社会风气和鼎盛的市民文化,勾栏瓦舍遍布。另外,宋朝还是不宵禁的朝代。

另一个原因是宋代对狎妓基本没有限制。官僚偕幕僚挟妓游湖,或偕客登娼楼的并不少见。

据《武林旧事·歌馆》记载:宋代的青楼楚馆中,著名的有“上下抱剑营、漆器墙、沙皮巷、清河坊、融和坊、新街、太平坊”等,它们皆是群花所聚之地,充盈着一片莺声燕语。

此外,在“清乐茶坊、八仙茶坊”等酒楼茶肆里,也到处活跃着妓女们靓丽的身影。她们一个个“靓妆迎门,争妍卖笑,朝歌暮弦,摇荡心目”,吸引着无数个追蜂逐蝶的登徒子。

每一个登门的顾客,首先都会享受“点花茶”。不过,这一杯茶就要数千文。也就是刚与美女饮一杯茶,就要先付给鸨母数贯(一贯相当于1000文),谓之“支酒”。

所谓支酒,就是找人安排酒食,与美女吃酒。为了摆阔,“呼唤提卖,随意置宴”,大把花钱,置办美酒佳肴。于是出现一干业务:献香送勤或宴前唱个曲儿都是需要花钱的,谓之“赶趁”;跑腿当差的也要打赏,谓之“祗应”;此时需要购买的东西不是按市价来衡量,而是以钱币的正反面来核定价格,谓之“扑卖”。

更有甚者,如果想请其他妓女来陪酒,即便人就是在对街楼上也需要轿子去请,谓之“过街轿”。玩乐都是用钱铺地。

宋代1000文钱大致相当于今天的300元。一次打赏或耗费都是数千文,则意味着每次小费都是数百元、上千元。如此下来,宋人吃一次花酒的费用,没有几千元是拿不下来的。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说宋朝有个名叫秦重的卖油郎,辛苦一年多攒下十两银子,仅够上青楼一睹当红妓女莘瑶琴一面。由此看来,宋代能到青楼吃花酒的,非富即贵,平民至多也就是去妓院转转。

所以宋代色艺冠绝一时的名妓们都身家不扉,生活奢华。

南宋也有一个角妓唐安安,姿色艳美,能歌善舞。宦官董宋臣把她介绍给当时皇帝宋理宗。宋理宗一见非常喜爱,把她留在宫里,日夜宠幸。唐安安仗着宋理宗的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唐安安家中的用具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银制成的;帐幔茵褥,也都是绫罗锦绣;珍奇宝玩,更是不计其数,豪富冠绝一时。

最后我们再说说李师师的结局。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大举南侵,汴京陷落,徽宗、钦宗被俘,李师师下落不明。据相关史料和传说,基本上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流浪江南,沦落老死江湖间。据张邦基的《墨庄漫录》记载,靖康年间钦宗登基后,追究蔡京、童贯等误国之罪,李师师也被籍没家产、废为庶人,去做了女道士。

金兵攻陷汴京后,匿于民间的李师师随逃难人群流亡江南,生活窘迫。当地士大夫邀其歌唱,但衰老憔悴,已无昔日风采:“靖康中,李生与同辈赵元奴及筑球、吹笛袁绉、武震辈,例籍其家。李生流落来浙中,士大夫犹邀之以听其歌,然憔悴无复,向来之态矣。”

明代学者、诗人、戏曲作家梅鼎祚辑纂的《青泥莲花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靖康之乱,师师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间,衰老憔悴,无复向时风态。”

无名氏的《大宋宣和遗事》记载相类,但添加了“后流落湖湘间(今湘南一带),为商人所得”。

南宋诗人刘子翚则说在湖湘间亲眼见到了沦落风尘的李师师:“辇轱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屏山集·汴京纪事》)。

清代《水浒后传》的作者陈忱根据李师师色艺双绝且为人慷慨、有侠义风,号为“飞将军”,而编造了一个情节:梁山好汉燕青是李师师的旧相识,梁山头领宋江由燕青引荐来见李师师,托师师代向皇上致意,说宋江情愿归顺朝廷。后来李师师流落临安(杭州),寓居西湖葛岭,操旧业为生,“唱柳耆乡,杨柳外晓风残月”。这个说法,充满了世事沧桑、兴亡惆怅之感,颇有“门前冷落车马稀”和“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意味。

第二种说法是以死殉国。据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见清人胡珽辑纂的《琳琅秘室丛书》):金人攻破汴京后,金主也久闻李师师的大名,主帅挞懒去寻李师师,但是没有找到。后来在汉奸张邦昌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李师师。李师师不愿意伺候金主,先是用金簪自刺喉咙,但是没有成功,于是又折断金簪吞下自杀。临死之前,她大骂张邦昌:“贱妓蒙皇帝眷,宁一死无它志。若辈高爵厚禄,朝廷何负于汝,乃事事为斩灭宗庙社稷?”清人黄廷鉴据此称赞她的殉国行为是大丈夫气概的表现,“师师不第色艺冠当时,观其后慷慨捐生一节,饶有烈丈夫概,亦不幸陷身倡贱,不得与坠崖断臂之俦,争辉彤史也”(《第六弦溪文集》)。

后世的通俗小说多沿袭这一说法。但小说作者主要是借人借事来抒发亡国的感慨,没有什么事实依据,因而学者多对此说持有异议。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李师师外传》称为传奇。而传奇即是小说的一种。

宋之在《皇帝与妓女》一书中认为:“外传的作者所写的是传奇,恐怕是感慨多于事实,作者大概是想借李师师的忠义以讽世。”

邓广铭的《东京梦华录注》认为此书“一望而知为明季人妄作”。

蔡东藩的《宋史通俗演义》、李逸候的《宋官十八朝演义》也都认为作者是借李师师讽世。

第三种说法被俘北上。称李师师在汴京失陷以后被俘虏北上,被迫嫁给一个病残的金兵为妻,耻辱地了结残生。清人丁跃亢的《续金瓶梅》等书皆宗其说。但也有人提出异议,当时金帅挞懒按张邦昌等降臣提供的名单索取皇宫妇女。在钦宗即位后,李师师已被籍没家产,废为庶人,当了女道士,自然应不在求索名单之中:“师师必先已出东京,不在求索之列,否则决不能脱身。”

一代红颜湮灭于历史的漩涡之中。

另据考证,李师师并不是一个人。

张先词中描述,当时的李师师尚属未成人的小姑娘。假设此时李师师为12岁,而张先生于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卒于元丰元年(1078年),终年89岁。即使他于85岁高龄时作的《师师令》一词,那么李师师最迟于嘉祐七年(1062年)出生。不论如何,李师师初出道时,张先足有80余岁高龄了。秦楼歌坊中又多流传他的词作,年老望重,由他专为李师师创作新词牌《师师令》,如同著名音乐制作人要捧红一歌坛新人,自然毫不费力。据以上推测李师师在元丰三年(1080年)前后就红极一时了。此时,秦观(皇祐元年至元符三年,即1049年-1100年)30岁左右,文采风流名动一方。李师师对他也曾一度迷恋。二人交往比较频繁。

张先《师师令》中的“师师”必然不会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因为张先元丰元年(1078年)就已去世。同样,秦观词中所写的“师师”也不可能是宣和年间的李师师。因为秦观元符三年(1100年)去世时,李师师才10岁左右。那么,他们所说的“师师”有可能是“张师师”或“王师师”了?

但李师师和周邦彦的交往应该是真实的,李师师20余岁正走红的时候,周邦彦年近60。

宋徽宗赵佶生于元丰五年(1082年),元符三年(1100年)19岁时即位。根据资料,大观三年(1109年)第一次见到李师师,此时宋徽宗28岁,李师师48岁。如果认为李师师出生于嘉祐七年(1062年)左右,那么,她同宋徽宗赵佶的恋情基本不可能。

据张邦基《墨漫录》说:“政和间,李师师、崔念奴二伎,名著一时。”可见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李师师红极一时。而师师“门第尤峻”,像他这样的人已无缘叫局而一亲芳泽了,只得写了两首诗酸酸地“追往昔”。

《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记载的李师师才是与宋徽宗有关系的李师师。

李师师的生平记述最为详细的,当数南宋无名氏所作的《李师师外传》,文中言及李师师与宋徽宗赵佶相遇于大观三年(1109年)八月十七。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又去找李师师。为了来往方便,赵佶在张迪的建议下修了条“潜道”直通李家。后来宋徽宗把皇位让给宋钦宗,自号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宫,同师师的见面就少了。当时,金兵同大宋开战,河北告急。李师师主动将自己的财富捐给河北作军饷,自己则出家慈云观做女道士了。

历史上很多人物的身世就是如此,真真假假,神神秘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yw/709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