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疑问

话说白帝城托孤

历史大观园 历史疑问 2020-05-28 20:47:06 0


刘备临终托孤,向诸葛亮表示,如果太子不才,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人们不禁要问:刘备果真舍得把江山送给诸葛亮吗?

话说白帝城托孤

在历代君臣关系中,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最为后世所称道。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刘备征吴失败,在白帝城一病不起,临终时将太子刘禅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闻言,既感动,又惶恐,涕泣叩头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一个以江山社稷相托,甚至表示愿以江山社稷相让,一个为报知遇之恩,竭诚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与诸葛亮之间可谓披肝沥胆,被视为君臣关系的理想典范。

不过也有人对刘备的“君可自取”一语提出质疑:刘备此言究竟是出于真心,还是出于假意?

其实,这倒不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而是因为作为帝王要说出这种话来实在是太难,以至于令人难以置信。

自古以来,所有的帝王无一不是把江山社稷视为自家私产,传与子孙,绝不容他人染指。尤其是开国君主,数十年浴血征战,出生入死,好容易才登上皇帝宝座,唯恐皇位不能传之万世,岂有愿把江山拱手送人之理?

纵观历代帝王,最揪心的事莫过于担心太子将来的皇位坐不稳。凡是可能对太子的皇位构成威胁的势力都得彻底铲除,若做不到这点,老皇帝临终是咽不下气的。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都大杀功臣,昔日功勋显赫的谋臣宿将几乎被斩尽杀绝。之所以演出这一幕幕血腥的惨剧,其根本原因还是怕这些开国元勋们日后威胁太子的皇位。

如果太子年幼,老皇帝临终也不得不任命亲信大臣或亲王辅政。辅佐太子的就是所谓“顾命大臣”。任命顾命大臣乃是不得已而为之,老皇帝很难放得下心。所以同时被指定辅佐太子的,通常不是一位,而是好几位大臣,这样才好互相牵制,以免一人大权独揽。清代顺治皇帝为康熙指定的辅政大臣有鳖拜、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4人,咸丰皇帝指定辅佐同治的大臣则多达8人。

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刘备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是否完全放心呢?

事实上,被刘备指定辅佐后主的,并非只有诸葛亮一人。同时被指定辅政的还有尚书令李严。《三国志·李严传》记载:“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李严原是刘璋的部下,刘备入蜀时率众归顺,与诸葛亮之间过去并无渊源关系。让李严与诸葛亮共同辅政,除了有在益州人士与荆州人士之间搞平衡的考虑外,很难说没有使之互相牵制的用意。在《三国演义》中,李严与诸葛亮同时受遗诏辅政的情节却被删去了。小说只是写道:“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小说的作者显然意识到,如果照史料记载写了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佐少主,势必会有损于小说中刘备与诸葛亮之间那种理想化的君臣鱼水之情。

于是,人们当然有理由对刘备的临终遗嘱是否完全出自诚意打个问号。

常言道,知子莫如父。其实,刘备对于嗣子究竟可辅,还是不可辅,应该说心里比谁都清楚。刘备给刘禅的遗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可见刘备知道刘禅既不可能为大恶,也不可能为大善,不过平庸之辈而已。因此根本不敢指望他有所作为,只好勉之以小善,诫之以小恶罢了。

既然已经清楚自己的儿子无能,还要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不是显得太矫情了吗?

关于“君可自取”是真情还是假意,清人毛宗岗的评论最为精妙。毛氏认为:“以为真则是真,以为假则亦假也。”刘备知道,从道义出发,诸葛亮是绝不敢,也绝不忍做出像曹丕篡汉那样的事来。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临终托孤,对诸葛亮却仍不免使用一点心计和权术,这也是为了确保太子皇位的一番苦心。

话说回来,刘备与诸葛亮之间,的确存在着一种亲密融洽的关系。为恭请诸葛亮出山,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刘备认为:“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临终之际又将太子托付给诸葛亮,并让太子事诸葛亮如父。这在历代君臣关系中是极其罕见的。自古伴君如伴虎,尤其是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更是备受皇帝的猜忌,因此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君臣关系就格外受到后世的称道,并且被大大地理想化了。然而,君臣关系再亲密,再融洽,也绝对不会达到以江山社稷相让的地步,这从以上的分析就可以看出来。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yw/281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