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东征高句丽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05:00 0

留守者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十二日,继张亮和李世勣水陆二军先行出击之后,李世民率领大军出长安,在洛阳短暂停留后继续北上,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随李世民北上的有太子李治和一帮文臣。

三月十九日,到达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

在这里,李世民决定让太子留下监国,同时让高士廉、刘泊、马周、张行成、高季辅等共同辅政。

一个奇怪的问题产生了!

唐朝从建立以来,每次皇帝离开京城,基本都是太子留京监国,这个传统从李建成那里就已经形成传统,而这次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居然将长安交给了房玄龄,洛阳交给了萧瑀,并没有交给太子李治。

那我们不禁要问,李世民为什么要这样做?

有的史书分析,李治生性柔弱,李世民这样做是为了让他得到锻炼,让李治提高自己的威信,从而为将来继承大统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史书上也确实记载了李世民对李治说过“欲使天下识汝风采”这句话,不可否认李世民的这些做法都很正确,但问题的关键是让太子监国本身就是对太子的历练,为什么非得让他在定州监国呢?

在我看来,李世民除了有意识的历练太子之外,事实上他对李治并不放心。而这一切都源于李世民一直对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心存余悸。

前边我们分析过,李世民是杀兄逼父事端的制造者,虽然他夺得了皇位,但很长时间以来,他的内心深处都是不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内疚负罪心里与日俱增,而就在这一切都深深的日益扎根在李世民的心中时,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对李世民来讲是个沉痛的打击,他曾经背叛过,如今他却深深体会“被背叛”的滋味,一个儿子图谋造反,一个儿子利用权术忽悠自己,已经紧绷了20年神经线的李世民,每天都用自己的勤政力争去掩盖曾经的杀戮。

他以为只要自己带领这个帝国走向盛世,人们会忘记自己曾经做过的一切,但是他恰恰忽略了一点,帝国制度下的权利斗争,是轮回的,是无人逃避的。

盛世已经开启,可是权利斗争依然在老生常谈的继续。

不可否认,李世民用自己的魄力以及胆识将贞观十七年的政治地震的损失尽量减少到最小,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产生了怀疑态度。

李承乾可以背叛,李泰可以忽悠我,那么李治呢?

谁能担保李治未来没有什么想法呢?

所以我认为,李世民带上李治前往定州,其实是对李治的监控,而决定让李治在定州坚国,则体现了李世民老谋深算的一面。

定州地处河北,西边不远即是洛阳,往北不远就是幽州。

我之所以标明定州的地理位置,是因为李世民将李治安排在这里是有很深思考的。

在李世民看来,李治在长安和洛阳监国都是危险的,一旦李治也像李承乾那样被侯君集一类的人所忽悠,那么长安或洛阳瞬间就会落在李治手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

而在定州,李治就会面临一系列的掣肘,首先西边是洛阳,李治一旦有什么动向,洛阳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而且李世民得到消息后,可以回身占据幽州,和洛阳前后夹击李治。

也就是说,定州是个前不着村后着店儿的一个地方,李治在这里只能安心的监国,如果有什么异心,将会是死路一条。

至于,李世民将长安和洛阳交给大臣,是不是也会面临背叛的问题时,首先房玄龄是个谨小慎微者,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执行者,但却不是贼大胆,让房玄龄造反,还不如一刀宰了他反倒痛快。而萧瑀虽然不讨李世民的喜欢,但却是个中正耿直之人。

虽说耿直万人嫌,但在这个时候,中正耿直之人绝对应该是信赖的首选!

李世民对留守者的安排可谓是煞费苦心,没办法,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使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当然李世民的内心所想李治时不明白的,在李世民即将率军离开定州时,李治还是哭哭啼啼,一是感动,二是担心。

在古老的帝国制度中,表面看起来温情脉脉,事实上掩盖着当权者内心深处的猜忌与觊觎!

出击

李世民安排好一切后,于贞观十九年(645年)三月二十四日,率领大军从定州出发,这一次李世民亲自穿上盔甲、佩带弓矢,亲手将雨衣捆缚在马鞍上。

那个东征西讨,身先士卒的李世民仿佛又回来了!

在李世民出征的同时,他下令让身在柳城(今辽宁朝阳市)的李世勣率先向高句丽发起进攻。

著名的东征高句丽之战就此开打!

前方第一个目标建安城(今辽宁盖州西南)。

如果想顺利拿下建安城,必须首先渡过辽水,这一点李世勣明白,高句丽人同样明白,而渡过辽水的最佳方案就是向东穿过怀远镇(今辽宁辽阳西北),所以高句丽人提前做好了防范措施,在怀远镇设下了重兵,等候李世勣的到来。

作为唐军的先锋部队,李世勣手上的人马并不多,所以李世勣在出征之前就已经定下了出其不意的作战方针。

在经过短暂的准备后,李世勣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本领!

三月二十六日,他下令让1万步兵张开旌旗,大张旗鼓的进行战前动员,表面看起来李世勣准备以硬碰硬,强攻怀远镇。

消息很快传到了高句丽人那里,在高句丽人看来,久经百战的大唐名将李世勣也不过是一介蛮横武夫,远征到此本应先扎稳本部兵马,看准时机伺机而动,如今李世勣却迫不及待的开打,显然功夫并不到家。

所以乐观的高句丽人对此一笑了之,只为怀远镇增援了2万人马,他们坚信凭借自己高超的城市防守经验,一定会将李世勣拖垮。

高句丽人的算盘不可谓不精明,可是他们忽略一点——李世勣的用兵之道。

就在2万人马刚刚走进怀远镇时,高句丽人得到了一个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消息,李世勣的部队已经到达了玄菟(今辽宁省沈阳市)。

李世勣难道有双隐形的翅膀,飞过来的?

事实上,李世勣让1万步兵虚张声势,是为了转移高句丽人的注意力,自己则悄悄的带领大队人马向北经过甬道,穿过通定镇(今辽宁新民),成功避开了怀远镇的重兵,在高句丽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渡过辽水,使得高句丽人依仗辽水为屏障的愿望落空。

这固然体现了李世勣高超的用兵之道,不过他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当时高句丽人在边境上大修长城,如果采用常规的按部就班行军,那么就必须要经过一大片沼泽地,显然这对唐军即位不利,所以李世勣才被迫绕道而行。

就在李世勣刚刚成功渡过辽水之后迅速将部队分为三部分,自己前往玄菟,李道宗率领数千人马直逼新城(今辽宁抚顺市西北),赢州都督张俭率领人马直扑建安城。

按说深入敌军腹地,分兵是兵家大忌,这个道理李世勣是明白的,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高句丽人在听到唐军渡过辽水深入腹地后,所有的城市全都关起了门户,典型的水退龙王走——自顾不暇!

而李世勣正是敏锐的看到了高句丽人这种表现会使城市之间彼此切断联系,所以他大胆的分兵,目的是为了全面开花。

事实证明,李世勣的这种大胆,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就在李世勣到达玄菟的同时,李道宗也同时到了新城下,虽说手上的人马不多,但是李道宗和李世勣一样,很会虚张声势,他让折冲都尉曹三良率领十余名骑兵,旌旗招展的到达新城城门下,向城上的守军挑衅。

这样一来,城上的守军反倒有些害怕,他们认为唐军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可能只让十来个人挑衅的,所以干脆闭紧门户,静观其变。

这正是李世勣想要的效果,因为新城的不远处,就是建安城。新城的闭门不出,使建安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伏击

就在李世勣威逼玄菟,李道宗兵进新城之时,赢州都督张俭也在向建安城急进。

建安城的前方就是盖牟城(今辽宁省抚顺市),盖牟城对于高句丽人来讲,是一座重要的城市,因为他是辽东重镇辽东城的门户,如此看来,建安城的重要作用就凸现出来了,那就是要想守住辽东城,必须首先从建安城就要设立坚固的防线。

应该说当时高句丽人还是看到了建安城的重要性,所以在该城部署了将近2万人进行防御,而且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又从盖牟城拨出精兵5千增援建安城。

高句丽人的策略很明显,李世勣和李道宗已经深入辽东腹地,决不能再让张俭放马过来。

可结果偏偏是事与愿违!

高句丽人增援建安城的5千人,在走出盖牟城后,不知是行军导向喝高了,还是领兵将军脑子进水了,居然走错了方向,他们没有奔向建安城,而是向着辽水方向直奔而去。

所以在半路上这5千人正好和张俭的部队碰个正着,坦白的讲,从深入敌军腹地这个角度来看,张俭手中的人马并不多,可是这5千人作为被刀剁的鸭子——乱窜,完全成为了孤军,面对主动送到嘴边的肥肉,张俭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给我狠狠的打!”

当张俭听到侦察校尉的报告后,决定在半路上伏击高句丽的这5千精兵。

前边我们提到过,李世民这次远征辽东,除了唐军自己的主力部队之外,还有早先投降唐朝的兰、河二州的突厥骑兵,这股骑兵虽然人数不多(三千左右),但在开阔地上可以发挥冲击的威力。

当李世勣率领先锋部队渡过辽水挺进辽东腹地时,将突厥这三千骑兵拨给了张俭。

所以这次半路伏击战,张俭手中能够获胜的筹码就完全押在了这三千突厥铁骑上。

张俭明白高句丽能够派出这5千人增援建安城,说明这5千人还是有战斗力的,至少不是酒囊饭袋。所以张俭为这次伏击战制定的方针是——迅速围歼!

李世勣和李道宗都已经启开得胜,张俭当然也要用胜利来为自己在辽东打响头炮。

在做出决定后,张俭迅速做出了部署,命令3千突厥骑兵分成三队,彼此之间距离不到5里,中军由张俭率领少量步兵,整个部队共分为四路,张俭的意图是以中路的少量步兵引诱敌军进攻,然后利用突厥骑兵的冲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合围这5千人,力争就地全歼。

事实证明,张俭的策略很对头,当高句丽人发现张俭的中军后,立即发起了冲击,这些人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挥舞着刀枪向唐军冲去,全然没有发现在自己的周围还有突厥骑兵那冰冷的眼神在死死的盯着他们。

“擂鼓!”

“撤退!”

在高句丽人距离本部中军还有3里的时候,张俭下了两个命令。

表面看起来是两个自相矛盾的命令。擂鼓应该是前进才对,为什么会是撤退?

事实上,这两个命令蕴含两种含义,擂鼓是信号,撤退是策略。

突厥骑兵什么时候向高句丽人发起冲击,完全看张俭的中军什么时候擂起战鼓,而要想让高句丽人心甘情愿的追过来,撤退是最好的方式。

高句丽的这5千人依然毫不顾忌的继续追击,当然接下来他们就要面对突厥骑兵的合围。

在听到鼓声后,三路突厥骑兵开始向高句丽人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其中两路从左右两侧将高句丽人截成两截,另一路抄袭高句丽人的背后,同时,张俭的中路军反戈一击。

这种突然的四面合围态势,显然大大出乎高句丽人的意外,很多人还没有回过神来时,脑袋和身体已经完全分家。

在经过了将近半个时辰的攻击后,高句丽的这5千人已经所剩无几,当然他们的失败除了过于托大之外,没有骑兵也是一大原因。

这次伏击战虽然是东征高句丽中不大的一次战役,但却对当时辽东整个战场形势产生了影响。

伏击战大胜后,张俭一路杀到建安城下,高句丽人听到援兵被吃掉后,不敢出战,张俭包围建安城,使得该城数万部队无法动弹,使李世勣可以放心大胆的进攻盖牟城。

盖牟城是辽东城的门户,防守严密。这一仗使李世勣迎来了东征高句丽的第一个难题!

盖牟之战

在张俭兵围建安城的同时,李道宗留下1万人马继续包围新城,而自己率领主力部队迅速与李世基会和,目标直指下一座城市——盖牟!

盖牟城作为辽东城的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高句丽人在这里的防守远胜于建安城的十倍,因为盖牟城一旦失守,那辽东城就彻底暴露在唐军面前。

盖牟城因为地理位置所以重要,最重要的是在这座城里里,储存着大量的粮食,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盖牟城中至少存有15万旦的粮食,这对于远道而来的唐军而言,绝对是极度诱惑。

当然,盖牟城的防守兵力也的确不少,总共5万多人。

李世勣这一路兵马出征的时候,兵力总共是6万,现在除去张俭的人马,和李道宗留下包围新城的1万人马,还剩下4万多人,单纯对比兵力而言,双方半斤八两。

可现在高句丽人龟缩在城里处于守势,而李世勣必须要主动进攻,城市攻坚战自古以来都是老大难。

双方的所处的位置和不同的心态,决定了李世勣处于劣势。

这是进兵辽东以来,李世勣面临的第一个考验,李世勣虽然是武将,但并不是那种猛冲猛打的二杆子类型,在来到距离盖牟城5里的地方时,李世勣下令安营扎寨静观其变,现在他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

前方不远处就可以看到盖牟城那高大的城墙,城头上旌旗招展,刀枪林立,仿佛再向唐军示威。

“如果高句丽人能够出来那该多好啊!”

李世勣一边望着盖牟城,嘴里一边喃喃自语。

高句丽人擅长城市防守战,想让他们主动出击,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李世勣还是决定派人前去骂阵,宁可无效,也能不能错过。

事实证明,确实无效。

高句丽人的确精明的很,让他们放弃自己擅长的作战方式,比登天还要困难。

没办法,不出来,就只有强攻!

李世勣随后下达了攻城的命令,他一生经历战阵无数,他始终坚信只要坚持强攻,盖牟城坚持不了多久。

不过在强攻了不到半个时辰后,李世勣彻底推翻了自己的想法。

唐军的强攻并没有带来很好的效果,并不是唐军的战斗力不行,而是盖牟城的城墙实在高大,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唐军的攻城云梯有的根本架不到盖牟城的城墙上,也就是说还有很高的一段距离,很多士兵在爬到云梯的最高处时,变成了武大郎爬杠子——上下够不着。

就在唐军士兵打愣,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时,高句丽人的狼牙板、滚筒、木擂已经落在了他们的头上,一时间唐军伤亡惨重。

即使有个别攻城云梯高大的,能够爬到盖牟城墙之上的,由于势单力孤也很快阵亡。

这一切李世勣全都看在眼里,所以他急忙下令停止了攻击。

没办法,本来兵力就不是太多,如果这样打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自己就会成为光杆司令。

面对盖牟城稳如磐石的防守,再看到城墙下横七竖八唐军士兵的死尸,李世勣的脸上布满了阴云,这是他平生以来遇到的最大的难题之一,最关键的是他作为李世民的先锋部队,负有披荆斩棘的任务,现在刚刚进入辽东,连盖牟城都拿不下来,那么征服辽东更是痴人说梦。

李世勣转身回到了行军营帐,此时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盖牟城下整整停留了十一天。

从贞观十九年(645年)四月十五日,一直到四月二十六日,整整十一天的时间里,李世勣想尽了各种办法,什么云梯强攻、强撞城门、投石机发射等等等等,唐军始终无法攻克盖牟城,当然高句丽人在这期间也是伤亡惨重,可以说双方打到现在完全比拼的是意志。

盖牟城能够坚持到现在,是因为城里的粮食储存丰厚,而李世勣始终不曾放弃,是因为他内心的坚毅。

事实证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关键节点所在,战争亦不例外!

盖牟之战进行到第十一天,终于迎来了关键节点。

四月二十六日,清晨,阳光明媚。

李世勣正在行军营帐中苦苦思索破敌之策,忽然之间侍卫来报,说前军哨位猛然发现盖牟城城门打开。

李世勣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站起身来,快步走出行军营帐之外,他定睛观瞧确实看到了城门打开。

这的确有些诡异!

难道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李世勣心里开始矛盾起来,十一天的时间唐军已经在这里消耗了太多,眼前的确是个机会,但是谁能担保前方不是圈套呢?

李世勣面对敞开的城门看了很久,里边死一般的寂静,而且城墙上的守军也不见了。

高句丽人唱的这是哪出戏啊?

最终李世勣决定不放弃这个机会,即使前方有埋伏,也要勇敢的试一试。

于是东征高句丽一战最狗血的一幕发生了,当李世勣率领唐军冲进盖牟城时,城中没有守军,只有百姓。

这真是戏剧性的一幕,我不仅想到了2003年美军进入巴格达时的情景。

关于为什么会这样,实在抱歉,我也不知道。

不过唐军顺利拿下盖牟城还是值得庆贺的,而且缴获了很多粮食,这无疑为唐军接下来的作战,打下坚实的后勤保障基础。

盖牟之战结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辽东城。

不过在介绍辽东城大战之前,我们暂时离开唐军的陆上作战,去看一看与李世勣同时出征的海陆作战。

与李世勣相比,张亮的开局还是比较顺利的!

攻陷卑沙城

张亮几乎是和李世勣同时出发的,当然走的是海路。

李世勣策马扬鞭,一路挥军直指辽东腹地,而张亮则首先要面对海上风浪的侵袭,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唐朝建国后首次渡海作战,而张亮也成为大唐帝国首位渡海作战的指挥官。

在此之前,唐朝并没有渡海作战的经验,虽然在唐初南征萧铣和辅公祏的时候,有过在长江上的水战经验,但和大海比起来,实在有些小巫见大巫。

在唐朝内部,最具水战经验的当然是李靖,可是此时李靖年事已高,不再适合出征,陆上进攻最好的人选是李世勣,那么海路呢?

这次李世民之所以选中张亮作为海路征讨的最高指挥官,是因为张亮曾经是萧铣的手下,相比较而言对于水战还是熟悉一些。

当然,在张亮出征之前,所有的人都对海路进攻并不看好,即使成功克服了风浪的侵袭,还要面对敌人坚固的城防,谈何容易?

面对茫茫的大海,张亮的还是信心百倍的,他坚信唐军在自己的率领下,一定会成功登陆,迎来唐朝渡海作战的首胜!

前方目标: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

之所以选中卑沙城作为攻击的目标,除了高句丽人在那里的防守较薄弱之外,还因为从东莱(今山东莱州)到卑沙城路途较近(参见中国地图),首次渡海作战,风险一定要降到最低。

唐军怀揣必胜的信念,且带着对蔚蓝色海洋的一丝好奇与探知的心里,在张亮率领下扬帆远航,踏上了征途。

张亮等人是在三月初起航的,这些人在大海的深处忍受着黑夜的孤寂,抵御着风浪的拍打,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终于在四月二十九日成功登陆辽东半岛。

前方不远就是卑沙城,登陆后张亮并没有就地休整,留下少数人马看护船只之外,立即率领大军急速向卑沙城挺进。

卑沙城依山而建,四面陡峭,是个易受难攻的地方。

张亮从海上进攻,其实比李世勣攻打盖牟城时面临的困难要大十倍,李世勣强攻不行,可以暂缓。但是张亮如果进攻不利,丝毫没有退路,因为他的身后只有海洋。

面对如此情况,张亮并没有像李世勣那样率先强攻,而是首先选择了观察。

卑沙城虽然高大坚固,但张亮始终告诉自己,再坚固的城池也会有弱点,关键的一点在于你是否细心的观察。

事实证明,张亮的观察的确很仔细,在经过了两天的研究后,他终于发现了卑沙城的弱点。

西城门!

表面看上去,卑沙城是无法进攻的,因为四周陡峭,绝对不是普通的攻城云梯所能够到的,高句丽人之所以擅长城市防守战,与他们城市城墙的高大有很大的关系。

张亮发现卑沙城的西城门相比其他三门而言,更利于攀爬,虽然难度也很大,但至少找到个突破口。

为了减少伤亡,张亮决定采取夜间突袭的方法!

五月一日,夜!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张亮开始实施他攻陷卑沙城的计划。

张亮明白,自己发现了西城门的弱点,相信高句丽人会比自己更明白,所以在西城门一定会派重兵把守,如果采取强攻,即使利用夜色的掩护,伤亡也会不小。

所以首先必须要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为此,张亮将大部分人马调到了东门,做出进攻的态势。

这一招的确很有效,夜间要想摸清对方的情况不是件容易的事儿,高句丽人只看到大部唐军在东门前来来去去,直觉告诉他们今夜唐军可能要从东门发起进攻!

高句丽人只猜对了一半,进攻是正确的,方向判断是错误的!

“叫阵!”张亮发出了命令。

“守城的将士听着,这里本来是大唐的领土,赶快打开城门投降,如不投降,立即攻城!”

城楼上一片寂静!

“继续喊!不要停!”张亮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高句丽人虽然没有反应,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听见,他相信高句丽人一定在调兵遣将,他们的注意力此刻全在这里。

唐军士兵在东城门叫阵的同时,一队人马悄悄出现在了西城门前。

为首将领叫程名振。

程名振本来是沧州刺史,李世民听说他善于用兵,曾经召见他寻问用兵之道,程名振因为回答的不卑不亢而且头头是道,所以得到了重用,任命为右骁卫将军,这次让他随张亮渡海作战!

这次夜间突袭西城门,程名振是主动请缨,一来是想立功,二来是报答李世民的知遇之恩!

张亮在程名振临走之时,告诉他攻城以烟花为信号!

此刻程名振带领唐军掩藏在西城门下的草丛里,他目不转睛的盯着天空,烟花升空,既是攻城之时。

等待总是漫长的!

等待同样考验一个人的耐心!

“砰!砰!”

程名振终于看到了张亮的烟花信号,绚丽的烟花照亮整个夜空,也吹响了唐军进攻的号角!

“弟兄们!跟我登上西城门!拿下卑沙城!”

……

五月二日,清晨!

张亮跨步走进了卑沙城,此时距离程名振攻城已经过去了整整四个时辰,能够攻陷卑沙城,程名振应该是首功,但是在进城后,张亮却没看到程名振。

“程将军呢?”

“正在给受伤的士兵敷药!”护卫回答!

张亮点了点头,“皇上的确是慧眼识人啊!”

程名振因卑沙城一战而成名,立功后还能如此关心手下将士堪称奇士,虽然他不是个大人物,但“高尚”始终是他手中的通行证!

我相信“高尚”这两个字最终也会成为他的墓志铭!

卑沙城一战,共俘获城中百姓八千人,唐军大获全胜,在此之后,张亮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最初的作战方案做了改变,他命令总管丘孝恭率领2万唐军跨过鸭绿水威逼平壤成。

而他自己则率领大军向北,与李世勣会和!

张亮的这个改变是依据战况改变的,一个小小的卑沙城就让他绞尽脑汁,何况平壤成?

所以稳妥的办法就是与主力部队会和!

当然,他的人生顶点也就止步于此!

信心

贞观十九年(645年),五月八日,在张亮部成功会和李世勣后,唐军迅速对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形成包围之势。

盖苏文在得到消息后,立即派遣4万人马援救辽东城,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动静,是因为当时辽东城是距离高句丽国界最近的城市,也就是说唐军拿下辽东城,就可以顺利进入高句丽国界。

这是盖苏文所决不允许的!

坦白的讲,4万人马并不算多,可是对比唐军而言,已经算是声威好大了。

面对高句丽的增援部队,唐军是主动迎战,还是被动防守,这的确是个问题,重大抉择面前李世勣犹豫了。

当然,李世勣的犹豫并不是他优柔寡断,他的心里在算一笔账。

李世勣在出征的时候,手中有六万兵马,此时除去守城、围城、后勤补给等人马,能够作战的有将近3万人,算上张亮带来的人马,能够派上用场的不过5万人马。

而包围辽东城又会分散一部分兵力,所以对付高句丽的4万增援部队,李世勣的兵马最多2万人。

如果主动出击,可能会寡不敌众,但如果被动防守,又能坚持多长时间?

而且4万人马到来之时,辽东城中高句丽人一旦倾巢出动,那么唐军有可能会被做了汉堡包。

此时的李世勣面临着东征高句丽的第二个难题,如果说先前的盖牟城之战,自己还有喘息的余地,但是现在李世勣必须尽快做出抉择。

如此情况下,李世勣召开了东征高句丽的第一次军事会议。

“敌兵声势浩大,不如我们暂时解除对辽东城的包围,撤出20里外,广挖深沟,修建高垒,等皇上的主力部队全部到齐后,再发动进攻!”

会上,大部分将领都是这种观点!

虽然,这种观点看起来比较孬种,但也可以理解,消灭敌人的前提是保存自己。

可问题是,远征辽东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被句丽人占领多年的土地,如果被动防守就违背了出征的原则,这一点李世民也不会答应。

幸好,会上有一个人想到了这一点!

这个人就是李道宗!

“绝对不行!”在听到大部分人说完后,李道宗霍然站起身来,高声喊道!

“大家有没有从另一个方面考虑过,我军兵力虽然不足,但是敌人很能会轻视我们。”他说完,停顿一下环视众人。

所有的人都默不做声!

李道宗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敌军远道而来,相信一定很疲惫,此时我们主动出击,打败他们的可能性很大,大家要明白,我们是太子的先锋部队,任务就是为天子扫清障碍,哪有把敌人留给天子处理的道理啊!”

李道宗说的慷慨激昂,迎来了众将钦佩的目光!

“说的好!食君之禄,为君分忧,为人臣子者,当如是者!”李世勣一边说着一边走到李道宗的身边,拍着他的肩膀说道!

“不遇劲敌,何以显壮士?”言语者,果毅都尉马文举!

可见,李道宗的话语感动在场很多人,同时也给了他们以打败敌人必胜的信念!

“总管!给我4000骑兵,足可大破敌军!”李道宗的眼睛放射出精光,在他的心中已有战则胜,不胜则死的信念!

“还等什么?现在就走!”马文举是个急脾气,言罢,出门上马,直冲高句丽援军来路而去!

面对马文举离开的背影,李道宗眼含热泪,转身向李世勣拱手一辑,然后快步走出行军营帐,带领本部骑兵前去追赶马文举!

行军营帐中,留下李世勣早已是热泪盈眶!

一群热血男儿,他们时而欢笑,时而忧愁,唯一不变的是那颗成就伟业的坚毅果敢的心!

……

4千PK4万

李道宗只要4千骑兵去对抗高句丽的4万援军,表面看起来颇有些痴人说梦的味道,其实如果战术对头,并非不可能。

事实上,正像李道宗所说的那样,高句丽的这4万人马确实轻视了唐军,由于是盖苏文的命令,所以这4万人马刚离开平壤城时,可以说是全速前进,不敢有丝毫的耽搁,但是当走出高句丽国界时,这些兵油子立刻放慢了脚步。

想来也可以理解,本来在国内呆的挺舒服,这回上前线说不定就成了烈士,所以这些人能拖就拖,最好传来辽东城陷落的消息,免得上前线去送死。

基于这样一种心理,高句丽的这4万援军行军速度极慢,而且是走走停停,一路上颇为悠闲,但是他们没有料到李道宗的4千精兵正在向他们猛扑过来。

李道宗是战场老手,在率领人马急进的时候,并没有忘记派出快马刺探敌人的动向,很快探马将一个重要的消息带到了李道宗这里。

就在李道宗离开本部大营100里后,探马飞速来报,前方20里处发现敌军动向。

李道宗勒紧了马头,深邃的目光中闪烁一丝犹疑!

“难道是高句丽的援军?”李道宗喃喃自语。

“有多少人马?”

“启禀将军,至少有上万人!”

“动向如何?”

“敌军正在安营扎寨,并没有前进的迹象!”

“嗯?不像援军的模样啊,难道是另一股部队?”李道宗心中想到。

此时,一个问题亟待李道宗去解决,该不该继续前进?因为站在当时的角度来看,谁都无法判断出对方究竟是什么部队。

李道宗并不是胆小鬼,他是怕落入敌军的圈套,唐军现在已经身在辽东腹地,人员不能再有无谓的牺牲,因为未来还有许多硬仗在等待着唐军。

“马都尉,你是怎么看?”李道宗向马文举问道。

“怕他作甚,管他什么援军不援军,反正都是高句丽人,冲上去杀他个痛快!”说罢,不登李道宗回答,马文举策马带领100名亲兵已经率先冲了过去。

霎那间,李道宗感到热血沸腾,他拔出长剑,直指前方:“弟兄们,一块上!”

4000唐军骑兵急速向高句丽人冲去!

高句丽的援军此刻依旧在施展他们的“磨洋工”本领,他们从平壤城走到现在,一路上可谓是风光无限,但是接下来他们就要面对唐军铁骑的冲击!

就在高句丽人刚刚安营扎寨完毕,几名士兵忽然看到营帐的正前方卷起慢慢烟尘。

难道是龙卷风?

就在高句丽士兵发愣的一瞬间,马文举带领100名亲兵已经杀到!

“噗!噗!”随着两声闷响,马文举的长刀已经插进高句丽人的胸膛!

“冲进去!”马文举下令!

高句丽营寨顿时一片慌乱!

“唐军来袭!”一名高句丽士兵高喊!

随着这声高喊,高句丽人终于反应了过来,急忙开始组织人马,进行抵抗。

马文举虽突然杀到,让高句丽人一时慌乱,但时间一长,随着高句丽士兵越聚越多,便开始显示出势单力薄。

幸好在他的后边还有李道宗!

马文举在高句丽军营横冲直撞的时候,李道宗率领骑兵已经逐渐接近了高句丽军营,此时高句丽的军营内已经烟尘漫天,血红四溅。

李道宗并没有像马文举那样,不顾一切的直冲了过去,虽然他也知道马文举在里边需要自己的支援,但他还是利用短暂的片刻,首先登上了不远处的土丘。

李道宗的意图和明显,借助土丘的高度,观察高句丽军营内的情况,不仅要成功增援马文举,而且要彻底打败敌人。

很快,李道宗发现了敌人薄弱的环节所在!

马文举的目标是中军大营,可是在他和100名亲兵还没有冲到中军大营的时候,已经被众多高句丽士兵团团围住,也就是说现在高句丽人以圆形包围的方式全神贯注的围攻马文举。

李道宗敏锐的判断出,要想替马文举解围,最好的方式是将高句丽人的包围圈冲垮,最重要的是此后不能再给高句丽人重新包围的机会。

为此,李道宗迅速做出了部署,将手下的4000骑兵分为两组。

“冲进营寨之后,分兵左右冲击!”李道宗下了命令。

是的!只有从两面夹击,敌人才能无法兼顾!

而且此战的关键点在于:速度!

所以李道宗在分组完毕后,带领两组骑兵急速向着高句丽营寨冲去。

此刻,高句丽士兵所有的注意力都在马文举的身上,对于李道宗的到来,可以说毫无防备,当这些人耳边听到马蹄声的时候,为时已晚!

李道宗的4000骑兵用尽全力从左右两个方向向高句丽人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包围圈顿时被打破。

4千PK4万,玩的就是心跳!

……

100里之外,唐军大营!

当李道宗率领骑兵离开后,李世勣的眼泪不知不觉的掉了下来,不是难过,而是感动!

李世勣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当年厚葬李密,剜下大腿上的一块肉送给单雄心,所作的一切没有丝毫的犹豫,所以这一次,看着李道宗只带着四千骑兵出战,李世勣的心中有些愧疚。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手中的人马只有这么多,包围辽东城需要足够的兵力,所以只能委屈李道宗了。

可是李世勣的心中实在放不下,万一李道宗有什么闪失,那将是李世勣一生无法弥补的遗憾,何况李道宗还是皇亲国戚。

思虑再三,李世勣决定出兵增援李道宗。

“诸将留下继续包围辽东城,我前去助江夏王一臂之力。

说完,李世勣走出营帐,点齐3000精兵,向高句丽大营呼啸而去。

都说人心齐泰山移,事实证明,这句话确实超级有道理,李世勣在赶到高句丽的军营时,在他前面的是一片厮杀声,李道宗的4千骑兵和高句丽的4万援军已经完全搅在了一起。

虽说李道宗人少,但是凭借骑兵的冲击,并没有落下风!

“直冲过去!”李世勣随即下令。

就这样,算上马文举和李道宗的前两次突袭,高句丽人此时已经受到了唐军的三次突然袭击,即使不被打死,也得被吓死。

事实证明,高句丽人因为精神受到了严重刺激,确实成为了惊弓之鸟,在李世勣和李道宗的冲击下,完全乱了阵脚,最终大败而退,唐军由此也缴获的了不少军用物资。

这一战,是东征高句丽中,为数不多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唐军除了战术对头之外,必胜的信念是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最关键的就是两个字——团结!

充分印证了那句话: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句话,我们听了无数遍,似乎耳根早已被磨破,但是你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这句话,你就会发现,无数的事实都在重复印证着这个千古不变的真理!

辽东城大战

成功击败高句丽的援军后,李世勣和李道宗回师继续包围辽东城,五月十日,李世民亲率六军经北平(今河北卢龙)、辽泽(今辽宁北镇与辽中之间泽地)渡过辽河。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在渡过辽河之后,做了个惊人的举动——拆除河上的桥梁,这个举动很有些当年项羽破釜沉舟的味道,其意义不言自明,那就是和众将士一同共生死、共患难,誓死背水一战!

李世民将大军驻扎在马首山下(今辽宁辽阳西南),然后自己率领5000轻骑兵,急速赶往辽东城下,与李世勣的大军会合。

李世民之所以这样迫不及待的赶到辽东城,是因为辽东城对于唐朝来讲有着特殊的意义,隋炀帝杨广东征高句丽都是止步于辽东城下,始终没有再往前迈进一步,可以说辽东城成了中原人的一个魔咒,现在天才皇帝李世民又一次站在了辽东城下,他能打破这个魔咒吗?

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答案。

远眺辽东城那高大的城墙,李世民的心中感慨万千,曾经不知道有多少隋军将士倒在这片城墙之下?又有多少人看着那辽东城上高高飘扬的高句丽军旗而愤恨的无奈退回中原?

杨广!你跨越不了的障碍,我李世民今天必须要跨越,这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尊严和荣耀!

李世民坚定的信念已经掩埋于胸,辽东城大战一触即发!

为了打好这一仗,李世民决定放下皇帝的九五之尊,和普通的士兵一起并肩战斗。

第一项工作:填平护城河!

辽东城的布局和当时高句丽其他的城市不太一样,在内城外5里的地方,环绕着一条宽约30米的护城河,这的确为唐军的进攻带来了困难。

面对对如此情况,李世民下令让全军行动起来,用三天的时间填平护城河,为拿下辽东城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为此,李世民脱去了身上的铠甲,走进了士兵队伍中,和这些最普通却又是最可爱的士兵们一起运送黄土,当他走进这些人中间,那一刻李世民切身的感受到了什么是放松,什么是平凡。

平凡是石缝间的一株青草,是草丛里的一朵野花,虽然看起来不那么惹人注目,但却自由生长在天地间。

李世民的举动,让旁边的官员受到了感动,于是大家一起脱下官服,争先恐后的加入到了运送黄土的队伍中。

终于,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军填平护城河工程提前竣工,接下来就是“修理”辽东城工程。

李世民很有信心,所有的人都有信心,但事实证明,有信心不一定代表有一个好的结果。

在唐军一连十二天的攻城战中,辽东城依然稳如磐石!

这十二天中,唐军的进攻不可谓不猛烈,平均每天两次进攻,每次进攻大约1个时辰,但就像先前攻打盖牟城一样,唐军的脚步只能止步于高大的城墙之下,而且损失惨重,最重要的是士气逐渐低落。

难道真的无法打破魔咒吗?

辽东城真的会再一次成为中原人的梦魇吗?

时间进入了第十三天,这一天和往常一样,李世民在清晨准备照例召开作战会议,研究新的作战方案。

当他打开行军营帐地位帷幕,准备先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时,有着多年战阵经验的李世民敏锐的发现了一个信息——风!

风?这有什么奇怪的,刮风是自然现象啊!

没错,但是在李世民眼里,这一个小小的发现已经足够了,因为足可以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就像当年的赤壁之战!

随即在李世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攻破辽东城的绝佳计策!

是的!火攻!

火攻在中国历史的战争大戏中,是老的不能在老的套路,但正所谓:不论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一样,能够打败敌人的计策就是好计策!

计策已定,接下来就是实施策略。

目前看起来,火攻是一个不错的计策,但是李世民现在面临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何能让辽东城的城头上着起火来。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唐军士兵在上边放火,但是怎样上到城楼上呢?

难道要架好云梯,一步一步的爬上去吗?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请注意,在火攻的计策中,有一点必须要明确,那就是速度,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敌人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让大火汹汹的燃烧起来。

所以爬上去的方法显然不可行!

最终 我们究竟沙场的李世民先生,想出了一个绝好的主意,这个主意需要借助一件工具——冲竿!

冲竿比普通的竹竿要粗很多,而且要有高度,具体说有3人来高,且柔韧性能佳,有点类似于现在背越式跳高运动员使用的冲竿。

冲竿的具体用法是:一人抓住冲竿的一端,其他人抓住冲竿的另一端,两端一起发力,将人直接送到城墙之上。

相信这个速度,高句丽士兵无论如何也是反映不过来的。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十分有效!

那个冷风不停的夜里,在李世民的亲自指挥下,唐军利用冲竿将30多人送上了辽东城的城墙,这些人的任务就是放火!

当李世民看到城楼上那通红的火光时,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杨广,这个计策你想到了吗?

是夜,辽东城内一片大乱,唐军趁势架起了攻城云梯,一鼓作气的登上了辽东城的城墙!

天明!城破!

魔咒终于被打破!

攻陷了辽东城,一万高句丽士兵阵亡,唐军俘获了一万高句丽士兵和四万高句丽百姓,并且再一次获得了重组的粮食,唐军士气一下子大大提升!

杨广没有做到的事情,李世民做到了,相信那数万倒在辽东城下的隋军将士在酒泉之下,也会瞑目了!

但李世民明白,对于他自己来讲,这仅仅是个开始,前方的道路依然布满荆棘!

……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83.html

上一篇:半途而废
下一篇:高句丽恩怨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