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半途而废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04:55 0

不战而降

拿下辽东城后,下一个目标就是白岩城(今辽宁灯塔市)。

白岩城也是高句丽边境的一座重要城市,拿下白岩城就意味着唐军打进了高句丽国境之内!

和辽东城誓死顽抗到底不同的是,在李世民挥军包围白岩城的时候,城主孙代音主动请求投降。

这当然是个皆大欢喜的事情,正当李世民兴高彩烈的准备受降事宜时,这位仁兄又反悔了,理由是本人愿意投降,但手下人不愿意,为了照顾大多数人的意愿,咱们还得接着打。

就算是忽悠,翻脸也不能像翻书那样快啊?

“命令所有的士兵全力攻打白岩城,城破之日,所有俘获的百姓和财物全都赏赐给士兵们!”

李世民愤恨的对部将说道。

威震八方的大唐皇帝李世民岂能被人当猴子耍?

为此唐军开始了一系列的攻城准备工作,当然唐军的动向也都在高句丽人的掌控之下,看到唐军在积极备战,高句丽人生怕白岩城有什么闪失,于是向不远处的乌骨城(今辽宁省凤城市)求救。

乌骨城是座小城,守军并不多。但即使这样还是派出了1万人马驰援白岩城,可见白岩城的重要性。

乌骨城为了能够让白岩城坚守到底,可谓是下了血本。当然,有了这1万人,孙代音的心中到是稍稍踏实了一些,虽说人数不多,但至少总比没有援军要好过。

可是让孙代音想不到的是,自己连1万援军的影子还没有看到,就传来了消息,这1万人在半路上遭到了唐将契苾何力的伏击,不仅损失惨重,而且基本被打散,不仅增援自己的目的没有达到,而且还让乌骨城本就薄弱的防守更加雪上加霜。

孙代音有些绝望了,这一仗自己本不想打,被手下人放在火架上烤的滋味可真是不好受。

不过孙代音的头脑比较灵活,不像前边的几座城池的守将只知道顽抗到底,孙代音在绝望之余再一次想到了投降。

孙代音心中是有顾虑的,虽然上一次不是存心忽悠李世民,但本来处于敌我双方,谁又能相信你的初衷呢?

不过孙代音还是决定再试一试,有1%的希望,就要尽100%的努力!

为了表达自己的真诚,孙代音特意为李世民修书一封,让使者亲自转交给李世民。首先对上次的反悔表示了歉意,进而详细说明了自己现在的处境,最后他恳请李世民为自己出招,安抚住城中那些反对投降的人。

李世民是个高瞻远瞩的皇帝,对于孙代音的再次请降,他并没有因为上次的被忽悠而彻底否定,在仔细分析唐军的现状后,李世民决定接受孙代音的请降。

不过这一次他也采取了防范措施,在看完使者带来的书信后,李世民命人拿出了自己的帅旗,然后对使者说道:“把这面帅旗交给你们城主,如果他真心投降,就把这面帅旗插到城楼之上!”

李世民这种做法可谓是一箭双雕,在城楼上插上敌方的帅旗,意味着城池已被占领,相信那些反对投降的人一定会惊恐不已,当然如果孙代音是存心忽悠,是断然不会在本方城楼插上敌方帅旗的,除非孙代音是脑残!

使者行礼过后转身离开了行军营帐,当然唐军内部反对者也开始战了出来!

“陛下!孙代音反复无常,万万不可轻信啊!”说话的人是李世勣。

“没关系!如再反悔,继续围攻!”李世民说道。

很长时间以来,作为行军总管,李世勣除了考虑行军作战之外,考虑最多的就是手下士兵的利益,李世勣是个饱经沧桑的人,他深切的明白手下的士兵们那么勇猛作战,究竟为的是什么。

除了民族大义、履行军人的天职之外,不能否认的是物质利益。

每次攻下一个城池,这些士兵盼望着得到赏赐,盼望着多多得到城里的金银财宝,李世勣当然明白这一点。

这次,皇帝陛下已经许诺了攻下白岩城之后的封赏,但是现在又接受孙代音的请降,让所有的将士心中作何感想?

所以李世勣作为行军总管,有义务为所有的士兵站出来讲话:

“陛下!士兵们之所以奋勇攻城,其中一个愿望就是希望得到城中的东西,现在白岩城已经坚持不了多长时间,陛下又要接受孙代音的请降,士兵们知道了会寒心的!”李世勣随即叩头动情的说道。

其实,李世勣明白的道理,李世民又何尝不明白呢?

李世民缓缓的扶起李世勣,然后开口说道:

“将军的心意我十分理解,我更加明白士兵们的心愿,只是让士兵们任意的杀戮,是我所不希望看到的,想必将军也一定不愿意看到。这样吧!将军手下有功的兵士,朕愿出自己的钱来封赏,来代替白岩这座城中的东西,将军意下如何?”

“陛下英明!实乃大唐将士之幸啊!”言罢,李世勣再一次叩头再地!

皇帝做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者,能够拿出自己的钱财奖励最普通的士兵,千古以降,相信没有几个人,我相信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能够作为为数不多的名垂青史的皇帝,除了他的雄才大略、智勇双全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能读懂人心。

刘备摔孩子是在作秀。

李世民用自己的钱财进行封赏,是在做人!

孙代音最终按照李世民的做法,将帅旗插在了白岩城的城头上。

当然这也就意味着白岩城不战而降,而对于城中那些不愿投降的顽固分子,这一招的确有效,在看到城楼上出现唐军的帅旗后,这人全都以为唐军占领了城池,孙代音趁机因势利导安抚住了这些人,白岩城免于一场战火。

是夜,李世民接受了白岩城1万多百姓的投降,为了显示大唐帝国“天可汗”的恩典,李世民特意封赏城中的所有百姓,每个人全都发给食物,尤其是八十岁以上老者,特别赏赐绸缎和布匹,而且下令投降的守军愿意随军的继续随军,不愿意的发给盘缠,回家种地去。

典型的人性化管理!

看着城中百姓兴高彩烈的样子,李世民也情不自禁的跟着笑了起来,在他看来,在辽东这片土地上,还没有谁能像自己一样,做的游刃有余。

白岩之战后,唐军进入高句丽的国境。

李世民是有信心的,当然此时他想不到,随着兵不血刃的占领了白岩城,唐军征讨辽东的步伐,即将止步!

无奈的保守

白岩城的不战而降,让身在平壤城的盖苏文甚是恼怒,在他看来,孙代音就是个无耻的叛徒,该杀!

可他应该想到的是,辽东这片土地本来就应该属于中原人,自己占了那么长时间,以至于忘了本来拥有它的主人!

白岩城是高句丽国界的最后一道屏障,唐军现在已经长驱直入高句丽国内,盖苏文必须拿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否则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唐军过了白岩城,进入高句丽国境后面对的第一座城市就是三面环山的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市)。

为了阻挡唐军前进的步伐,盖苏文决定在安市城和唐军彻底的较量一番,在他看来,先前唐军的节节胜利,并不是唐军的战斗力多么强劲,而是因为自己过于保守,死抱住城市防守战不放,才导致现在的被动局面。

所以,消灭唐军,就在安市城!

为此,盖苏文下令让北部縟萨(高句丽官名)高延寿和高惠卿率领高句丽、靺鞨共计15万人增援安市城,盖苏文特别强调了一点,这次作战千万不要保守,该攻出去的时候必须攻出去。

事实证明:高延寿和高惠卿两个人,确实不折不扣的是按照盖苏文命令去做的,只是两个人都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没有依据实际情况去变通和调整。

在大军临出发之际,高句丽有个对卢(高句丽官名)就对高延寿分析道:李世民东征西讨,发动玄武门事变,最终当上了皇帝,而且国家在他治理下一片欣欣向荣,可见李世民是个著名于世的人才,现在唐军在李世民的率领下士气正旺,万万不可与之正面交锋,应该采取手势,唐军远道而来不能长期在这里呆下去,到时切断对方的粮道,唐军不攻自破。

应该说,这番分析确实切中了唐军的要害,可惜的是在高延寿看来对卢的话显然不如盖苏文的话有分量。

因为对卢决定不了高延寿和高惠卿能否升官发财!

所以对卢的话也只能是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贞观十九年(645年)六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领唐军到达安市城30里外。

在闻听高延寿和高惠卿率领15万大军前来的消息后,李世民迅速召开了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

“我分析高延寿的援军会有三种作战方案。”李世民首先发言。

“第一,15万大军扑面而来,与安市城的守军共同协作,同时依仗周围的高山,坚守不出,然后派出少量部队骚扰我军,我军则进不能立即克敌,退又有沼泽河流,势必困于此地。第二,迅速援救安市城,救出全城的人后,火速撤退。这样虽然没有打败我们,但至少可以保存实力。第三,猛冲猛打,与我军决一死战!大家认为高延寿会采取哪种战术呢?”说完,李世民眼含笑意眼睛环视众将。

所有的人都在思考,似乎三种战术都可行。

“哈哈哈!我提示大家一点,战术一是上策,战术二是中策,战术三是下策,大家这次猜猜看!”

“那肯定是战术一!高句丽人又不是白痴!”张俭随口说道。

张俭的说法得到了所有人的同意。

“不!我猜高延寿一定会用战术三!”李世民坚定的说道。

众人全都瞪大了眼睛,看着李世民,他们实在没有想到,这位战场老手你居然会给这么一个狗血的答案。

“我知道大家一定会问为什么?呵呵!”李世民继续说道。

“告诉你们,前边高句丽人都坚决使用它们擅长的城市防守战术,但我军连克数城一直打到高句丽国内,大家想一想盖苏文该是什么想法,所以我断定这一次盖苏文一定命令高延寿等人改变先前的战术!”

李世民猜对了!当然,这是他多年来在战场上历练的结果。

“陛下!高句丽派遣15万人马前来增援安市城,想必平壤城定会防守空虚,臣请带领5000精兵奇袭平壤城,攻下平壤成,这15万人一定会不战而降。

说话的人是李道宗!

李道宗的这个计策很像当年诸葛亮北伐魏国时,魏延所献的出兵子午谷的计策,都属于出险招,赌博的味道!

不过仔细分析李道宗的计策,并不是不可行,当时的高句丽不比当年的魏国,15万大军倾巢出动,平壤城防守确实空虚。

可惜,此时李世民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当场否定了李道宗的计策,不过和诸葛亮不同的是,李世民并不完全是因为思想保守,而是因为自己的兵力本就不足,如果李道宗一旦有什么闪失,唐军的士气将会遭受沉重的打击。

李世民不想因为出险招而毁掉先前的一切大好局面!

当然,这也意味着李世民无奈的错过了一次奇袭平壤城、彻底征服高句丽的绝好机会!

计划

唐军兵力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

本来东征高句丽的人马就不太多,算上张亮的海路总共将近10万人马,而且先前攻下那么多城市,需要部队驻扎防守,现在李世民手中可用的人马最多不超过4万人,所以他拒绝李道宗奇袭平壤城的计划,并不是不误道理。

李世民的设想是集中手中的全部兵力,用一种突袭合围的方式将高延寿的15万人马一举吃掉。

高延寿也的确很好的“配合”了李世民。

六月二十二日清晨,高延寿和高惠卿率领15万大军急速赶到了距离安市城东南八里的地方安营扎寨,由于人数众多,这15万人的行军营帐连起来共计40余里长。

连营扎寨实为兵家大忌,其中机动性不强是致命的弱点。

当然,李世民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经过短暂的思考后,李世民开始实施他的突袭合围计划:

第一步:忽悠。

李世民这一辈子不知忽悠过多少人,忽悠老爹,忽悠兄弟,忽悠对手,可谓“忽”功深厚,面对高延寿、高惠卿两个一根筋,李世民的仅仅几句话,就将两个人忽悠的感天动地。

李世民为两个人特意修书一封,信中是这样写的:

“我这次前来,是为了询问盖苏文为什么要擅杀国君,至于咱们两方兵戎相见,这可不是我的本意,前边之所以要攻打你们的几个城市,是因为我们粮草不够用,等到你们国家修好臣礼,朕答应你们以前失去的灰加倍还给你们!”

粮草不够居然会大老远的攻打辽东?

询问事情难道需要海陆一起进军吗?

白痴都能看出来,李世民纯粹是扯淡!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两个二杆子居然相信了!

而且下令撤掉防卫!

白痴是允许的,但绝不能白痴到这种地步!

看到高延寿和高惠卿就这么轻易地上钩,李世民心中不禁好笑,这可能是他平生忽悠的所有人中,档次最低、级别最低、智商最低的“三底”人员。

可惜了15万人马居然在两个白痴的手中被轻易的打垮!

在成功实施了第一步骤后,李世民开始实施第二步骤,和第一步骤相比,第二步骤是实实在在的杀招。

当夜李世民召开军事会议进行了相关的部署:

一、命令李世勣率领1万5千人,在安市城西边的山脚下布阵,任务是从侧面截击高句丽援军。

二、命令长孙无忌率领1万5千人从安市城北面山谷绕到高句丽援军的背后作为奇兵,从敌军背后突袭。

三、李世民自己率领四千人马悄悄的爬到北山之上,从正面突袭敌军。

“各军务必在听到鼓声、号角声后一起从三面杀出,誓将高句丽15万人马生吞下去!”李世民下令说道,语气中带有必胜的信念!

李世民说完后,特意嘱咐李道宗,在三路大军突袭这15万人的时候,务必率领人马死死的包围住安市城,坚决不能让安市城的守军出城,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部署完后,李世民开始实施他的第三个步骤,和前两个步骤相比,这个步骤颇有些诙谐的色彩。

李世民命令随军的工匠马上搭建受降用的帐篷。

这是什么意思?

在李世民看来,这一仗自己必胜无疑,受降的帐篷当然是为高延寿和高惠卿准备的。

“三天之内,这两个白痴必将在我事先准备的受降帐篷中,向我跪地求饶!”

言罢,李世民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得意的微笑!

薛仁贵

六月二十二日清晨,一切准备就绪。

当高延寿发现李世勣在西山脚下布阵的时候,他当时马上意识到自己被李世民忽悠了,清醒之余的高延寿立即集合兵马,准备趁李世勣立足未稳,实施突袭!

可惜高延寿的目光过于专注,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李世勣这一边,丝毫没有发觉身旁还有长孙无忌和李世民。

高延寿的突袭策略是正确的,没有关注自己周围的情况是错误的,仅仅就这一个错误,足够失去拥有15万兵马的优势。

因为李世民是个善于抓住敌人犯错的瞬间,给予致命打击的老手!

很快,高延寿就领教了李世民的这一点。

就在高延寿准备对李世勣进行突袭时,忽然听到了一阵嘈杂的鼓声,紧接着就是一阵不规则的号角声。

这是三路唐军发起总攻的信号。

鼓声起,号角鸣,三路唐军以水银泻地般的攻势向高延寿的四十里连营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高句丽军营顿时大乱!

“不要慌张!不要慌张!立即集合,反击!反击!”高延寿慌乱之中不断喊道。

在这种乱成一锅粥的情况下,主帅的话没有丝毫的分量,人的逃生本能促使这些士兵们慌乱的抱头鼠窜。

3万唐军猛冲猛打,将高延寿的四十里连营冲的七零八落,此时就连老天爷也在为唐军打的这场漂亮仗而鼓掌叫好。

天空顷刻间电闪交加,雷声轰鸣,大雨倾盆而降!

本来高句丽士兵的神经已经十分脆弱,雷声轰鸣之际,所有的人都几近于崩溃。

抵抗?也许在那一刻只是个传说。

李世民站在北山之上正在观望着一切,山脚下这场惊天动地的厮杀,他全都看在眼里,这一切都是他的杰作。此时,李世民觉得自己就像是操盘手一样,山下共计18万人的动向全都操控在他手里。

这种感觉实在太棒了!

就在李世民陶醉于自己的“杰作”中时,他忽然发现山脚下一个身穿白盔白甲的士兵冲向高句丽的中军大营勇猛的冲去,没有人能拦住他,正所谓来一个杀一个,来两个斩一双。

试想一下,山脚下黑压压的一片,猛然之间冒出一个白晃晃的好像怪物一样的人,的确是吸引眼球。

“这是谁啊?”李世民自言自语。

在他看来,这个人敢身穿白盔白甲进行战斗,至少说明这个人不怕死。

白色固然惹人注目,但同样会成为敌人进攻的靶子!

此时的李世民当然不知道这个普通士兵的名字,因为在此之前,这个士兵真的是默默无闻。

但从现在开始,这个士兵因为这场厮杀,将迎来他人生的转机。

这个士兵的名字叫薛礼,字仁贵,以字行世。

东征高句丽是薛仁贵平步青云的开始,更是他迈入大唐名将之列足以名垂青史的起点,在不远的将来,你会从薛仁贵这里,听到很多传奇故事,例如“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脱帽退万敌”等。

一生驰骋沙场40余年,就从高句丽的这场“围城打援”战开始。

高调亮相!荣耀一生!

事实上,此时的薛仁贵也没有想到,二十多年后,高句丽的问题,最终还是由他来解决!

薛仁贵的异常行为,引起了李世民的关注,他对这个年轻人极有一种钦佩之情,又有一种好奇之心。

无论如何,让皇帝能够成功关注自己,薛仁贵的这身白盔白甲就算没有白穿。

至于他这身打扮是否就是为了引起皇帝陛下的主意,由于薛仁贵先生一生没有亲口给出标准答案,所以大家只好用心去猜了。

李世民凭借自己高超的军事指挥,用3万唐军一举成功打垮了高延寿、高惠真的15万援军,这一战李世民又刷新了以少胜多的军事记录,接下来事先计划的第三步骤将顺利实施。

六月二十三日,高延寿带领残余的2万多人向李世民投降。

就在在那个事先准备好的帐篷里,李世民举行了受降仪式。值得一提是,高延寿和高惠真两个人是爬着进的帐篷!

敢犯天威者,这就是下场!

“你们不过是两个东夷少年,在你们国内嚣张一下还可以,至于战场上兵戎相见,决胜于千里之外,你们还差的太远,还敢和我交战吗?”

“不敢!不敢!天可汗的威名,我等已领教!”两个人伏在地上,始终不敢抬起头来。

“哈哈哈哈!算了!算了!朕乃宽容大度之人,让你们萨縟(高句丽官名)以下的酋长,到我们那里去居住,其余的人全都放回平壤城!

李世民始终不曾忘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道理!

当然攻心为上也是有不同策略的,放走高句丽人后,李世民并没有对随高句丽人一起对抗唐军的靺鞨士兵手软,下令全部坑杀!

李世民的意图很明显,让高句丽人感动之余,还有有所惊骇!

这一招的确很管用,在闻听坑杀靺鞨士兵的消息后,安市城旁边的后黄城、银都城守军全都吓得放弃城池,退回平壤城。

但安市城的守军依然没有动静。

莫非他们是足够的信心守住这座城吗?

死局

在李世民生吃高延寿15万援军的时候,安市城的守军丝毫没有动静。

表面看起来,似乎是李道宗包围的紧,以至于安市城的守军动弹不得,但事实上,在安市城外的这场打援战役中,安市城内的守军仿佛是视而不见,丝毫没有出手相救的意思,对于15万援军被李世民生吃,表现的毫不在意,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这明显不符合常理!要知道15万援军的覆灭,使得安市城更加成为一座孤城,守城的将领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那为什么却又按兵不动呢?

顺便说一句,当时安市城守军将领的名字叫杨万春,事情的一切缘由其实都出在这位仁兄身上。

事实上,杨万春有自己的私心。原因是他对盖苏文甚为不满!

早在盖苏文杀掉高建武篡夺王位后,命令高句丽国内所有城市的守军将领向自己表达忠心,很多将领本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原则纷纷响应,可唯独安市城的杨万春偏偏不买账,这位性格刚烈的将军给盖苏文的回话是:跪天跪地跪父母,想让自己向乱臣贼子效忠,那是搬着梯子上天——没门!

盖苏文听完后,差点没背过气去!

恼怒之下,盖苏文下令出兵攻打安市城,可是让他想不到的是,一连几次攻打,安市城在杨万春的精心指挥下,宛若铜墙铁壁一般,毫发无损。搞得盖苏文很是无奈。

不过盖苏文心里也明白,杨万春虽然反对自己,但绝不是献城投降之类的人,安市城有这样的人镇守,并不是一件坏事,所以对于安市城并没有往死里打,当然盖苏文也不想因为这件事而使军队蒙受无谓的损失。

就这样,杨万春继续做他安市城的土皇帝,而盖苏文并没有忘记杨万春那几句发狠的的话,他只是在等待时机,一个合适的时机出现时,他必将至杨万春于死地。

安市城就这样在高句丽国内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着,一直到李世民兵临城下。

对于15万援军的覆灭,杨万春很是幸灾乐祸,在他看来,盖苏文派出高延寿和高惠真这两个二杆子来援救自己简直是笑话,安市城只要有自己在就绝对保证连只苍蝇也飞不进来。

在我看来,杨万春未免有些心胸狭小,在大敌当前之际,当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过我们不能否认杨万春的军事才能,事实上,在是否攻打安市城的问题上,就连李世民都在犹豫。

在军事领域,李世民不是一般的牛人,可是在对待安市城的问题上,李世民显得有些优柔寡断,原因是李世民对杨万春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

目前唐军深入辽东腹地,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速战速决,尽快攻下平壤城是上上策,而现在杨万春又是块难啃的骨头,所以李世民想绕过安市城,采取避实就虚的策略,先攻打南面张俭包围的建安城,等拿下建安城后,在加紧对安市城的包围,那样胜算会更大一些。

不过这个方案遭到李世勣的反对。

李世勣认为暂时放弃安市攻打建安是冒险之举,建安在南,安市在北,也就是说唐军要背对安市城作战,一旦杨万春从后边拍上黑砖,唐军恐怕会陷入不利的境地,而且如果杨万春想到截断唐军的粮道,那唐军将会彻底陷在辽东腹地而不能动弹。

李世勣的分析不无道理,而李世民的避实就虚策略也很有创意,有的时候解决一个问题很有很多种方式方法,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就在于你是否敢于尝试。

而战争是不允许你犯错误的,即使很小的疏忽就有可能造成全军的溃败,所以此时的李世民实在不敢冒险,对于唐军来讲,其实又是一次无奈的错过。

就这样,唐军继续留在原地加紧了对安市城的包围,不知不觉的双方陷入了胶着的状态。

一连很多天,唐军的进攻很不利,高句丽人除了用自己擅长的城市防守战术坚守城池之外,他们还运用了一种看起来只有市井泼妇们才用的招数——谩骂!

大家想一想泼妇们在骂人时候的那种神态,那种表情,那种语气,肯定会有一种扭曲的映像映入你的脑海,而高句丽人就是用这种方法不断地向唐军挑衅。

而且高句丽人很聪明,不到关键时刻坚决不张嘴,只在看到李世民的时候就开始破口大骂,虽然他们不认识李世民,但他们却认得皇帝的龙旗标志,只要见到龙旗,就说明李世民一定就在那里。

骂!给我使劲的骂!

唐朝皇帝一定没有“享受”过这种待遇。

让唐朝皇帝的辽东之旅,感觉不虚此行!

坦白地讲,李世民是很有城府的人,谩骂挑衅这种招数他见的太多了,可问题是当了皇帝的李世民的心境与当年东征西讨的秦王李世民是不一样的。

天子的威严是不允许任何人侵犯的!

所以对于高句丽人的谩骂,李世民表现的怒不可遏,恨不得立即将安市城夷为平地,将杨万春碎尸万段。

李世民这种心理失衡的状态,迅速在唐军中间蔓延,李世勣当时就像李世民提出了一个近乎于疯狂的建议:只要攻破安市城,城里边所有的男人全都活埋!

这个建议,得到了李世民的同意!

大家都知道任性、失神经、无意识是非理性的三种状态。而目前唐军上下表现的恰恰就是这三种状态。

准确的说是士兵无意识,将领失神经,皇帝任性!

兵家大忌就此犯下!

要知道围城的要义在于“围而不死”,也就是说在包围的过程中,一定为对方留下一条生路,这样城里的人才能看到希望,而只有看到希望才不会做殊死的搏斗,因为突围出去就意味着生存。

可是现在李世民已经掐断了安市城守军生存的希望,抵抗也是死,投降更是死,与其死的窝囊,不如壮烈的以身殉国。

抱定必死之坚守的信心,安市城的守军在杨万春的指挥下,坚强的抵抗着唐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安市之战陷入了死局!

放弃

安市之战陷入了僵持阶段,这对唐军是极为不利的,深入对方腹地不能速战速决,是兵家大忌。

唐军在安市城下已经足足耗费了20天的时光,丝毫没有任何进展,的确是有些“望城兴叹”。

在此期间,已经投降的高延寿和高惠真为李世民提出过建议,他们认为与其在此拼消耗战,还不如先绕道攻打防守薄弱的乌骨城,然后一路向前直取平壤城,一旦攻下平壤城,安市城一定会不战而降。

这个计策和先前李道宗的奇袭平壤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最重要的是得到了李世民的同意,李世民甚至已经开始下令集结兵马,准备向乌骨城挺进。

但就在众人即将分头去准备的时候,长孙无忌提出了反对意见。

长孙无忌的理由似乎很老套,但的确有道理,他认为如果这次东征高句丽来的是一般将领,这个计策是可行的,但现在是皇帝亲征,一旦有什么闪失,谁来买单?

长孙无忌考虑问题是很有深度的,他是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进而做出判断,而不仅仅局限于辽东战局去分析。

最终,长孙无忌的话起了作用,李世民放弃了高延寿和高惠真的计策,继续围攻安市城。

有很多人认为,高延寿和高惠真的计策是李世民东征高句丽中最后一次攻取平壤城的机会,错过这次机会,李世民今后就再也不会有机会了。

实话实说,我并不这么看!

说的通俗点,高延寿和高惠真的是理论上可行,实际操作起来有很多不确定性。

1、唐军到目前为止已经显出兵力不足,平壤城是高句丽的国都,一定会有重兵防守,唐军又把我在短时间攻取下来吗?如果攻取不下来,唐军就彻底的陷在了高句丽国内。

2、就算攻下乌骨城,挥军直逼平壤,谁能担保安市城的守军不会从背后拍黑砖,虽然杨万春和盖苏文势不两立,但那属于内部矛盾,当外敌来袭时,内部矛盾就会下降到次要地位。

3、目前唐军这点兵力,攻下平壤城又当如何?要知道占领就意味着接下来的坚守和治理,唐军有这个能力吗?

所以,综上所述,李世民这次东征高句丽,除了能出口恶气之外,不会有丝毫收获,事实很快就证明着一点。

安市城是唐军最难啃的一块骨头,但李世民有信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它拿下,当然这是他的一厢情愿。

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安市城的特征,这座城市依山而建,城东明显高于城西,从远处望去是一个带有倾斜的城市。

为了尽快拿下安市城,李世民改变了先前只从一面进攻的策略,采取了东西夹击的方法,李世勣负责进攻城西,李道宗负责进攻城东。

在李世民看来,要让安市城的守军首尾不能相顾,自己才会有胜算!

但没多久就传来了李世勣进攻不利的消息,这也的确难为了李世勣,李世勣进攻城东,属于自下而上的进攻——仰攻!既然是上坡,速度就会慢下来,所以唐军的攻城速度十分缓慢,而缓慢就意味着士兵有可能会“扎堆儿”的现象。

所以,只能成为安市城守军的活靶子!

一连攻了几次,唐军损失惨重,李世勣不得不赶快叫停!

不过相比于李道宗而言,李世勣的损失还不算太严重,而李道宗纯粹是上演了一处黑色幽默剧。

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李道宗这边出现的戏剧化场景!

脱岗惹的祸

在和李世勣分兵之后,李道宗的几次进攻也颇为不顺利。

安市城高大的城墙不断阻碍唐军的进攻,于是李道宗想出了一个办法,建筑土山试图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进攻安市城。

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居高临下,安市城中的一切可以一览无余,李道宗可以依据城里的实际情况随时作出战术调整。

为了确保“土山工程”的顺利实施,李道宗采取了“且战且建”的策略,来实施他的方案,就是一面继续进攻安市城,一面修建土山。

为此李道宗命令唐军每天都对安市城进行不少于六次的进攻,士兵每次都要交替作战,并且要利用冲锋车、炮石、投石机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攻城武器,尽可能的摧毁安市城的城楼、较低的矮墙等。不过对于唐军的进攻,安市城的守军并没有表现的慌乱,城墙被毁了,迅速竖起木栅栏堵住缺口,实在堵不住,诸多士兵亲自上阵,形成“人体盾牌”去填补缺口。

总之一句话,唐军休想踏进安市城半步!

针对现状,李道宗到是显得并不急躁,他将自己的赌注全部压在了那座“土山”上,在他看来,只要“土山工程”竣工,拿下安市城指日可待。

那么李道宗的“土山工程”究竟建造的如何呢?

首先,为了建造这座土山,据史书记载,李道宗动用了将近50万人,虽然我认为这个数字有些夸大,因为如果真有50万人,李道还用费力建造土山?直接奇袭平壤城不就可以了,但这个数字至少说明建造这座土山动用了不少人力,所以说是个巨大工程。

第二,“土山工程”从建造之始,一直到竣工之时,一共耗费了六十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唐军在安市城下至少呆了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算上唐军每天都要进攻安市城的伤亡情况,大家可以想一想唐军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但无论如何,土山工程还是竣工了,当然绝对算不上圆满竣工,只因为那个戏剧化场景的出现。

在这期间,李道宗由于监督施工情况不小心扭伤了脚,从而影响了行走,鉴于安市之战的紧迫性,李道宗在土山建造好之后,命令手下的果毅都尉傅伏爱率军驻扎在土山顶上,密切注意安市城内的动向,而且李道宗叮嘱傅伏爱,这座土山是唐军目前唯一的至高点,一定不能马虎,必须要做到万无一失。

傅伏爱认真的点点了头,但就是没有记住!

在李道宗走后,傅伏爱并没有按照李道宗叮嘱的去做,他将坚守土山的重任交给了手下人,而他自己则擅自脱岗,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如果没有那场意外事故的出现,傅伏爱的擅自脱岗或许不会被李道宗发现,即使发现了最多也就是严厉批评。

但这场意外事故,却是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的导火索!

就在傅伏爱擅自脱岗没过多久,土山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其中部分地方忽然崩塌了,典型的豆腐渣工程!

崩塌的土山倒向了安市城一面,城墙顿时出现了倒塌。

而前边我所说的戏剧化场景就在这里,在城墙倒塌的一瞬间,安市城的守军和唐军全都蒙了,双方全都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大家可以想象两方士兵拿着刀枪站在原地互相对望时的情景,的确有些狗血!

但很快问题就出现了,唐军因为傅伏爱的擅自脱岗,唐军等于没有了带头人,接下来该进攻还是撤退,所有的人都不知道。

而安市城这边就不同了,杨万春在得到消息后,立即下令守军从倒塌城墙的一侧杀向土山一侧的唐军,因为杨万春也明白只要夺取土山,占领这个制高点,唐军攻取安市城的最后一线希望就会破灭。

拥有统一指挥的安市城守军向群龙无首的唐军发起了猛烈的冲击,其疯狂的进攻很快让唐军一败涂地,土山最终落在了高句丽人手里,随后他们在土山周围深挖壕沟,摆出了坚守的姿态!

六十天的心血,无数人的辛勤劳作,只因为一个人的擅自脱岗,而彻底葬送了唐军的有利战机!

当李世民听到消息后,愤怒的将桌子拍成了两半,下令将傅伏爱斩首示众。

“全力猛攻!夺回土山!三日内拿下安市城!”

李世民的眼睛已经喷射出了怒火,嘴角也开始颤抖!

撤兵

李世民始终没有放弃夺回土山,唐军的进攻犹如潮水一般,一时间土山周围双方一共聚集了将近上万人,不过唐军的进攻虽然猛烈,但高句丽人凭借着实现挖好的壕沟,有条不紊的抵抗着唐军的进攻,丝毫不见慌乱。

李世民三天拿下安市城的想法不过是个梦想。

目前的情况下,李世民是最着急的,而李道宗却是最害怕的,虽然土山失守他不是直接责任人,但他却负有领导责任,所以李道宗不顾自己一瘸一拐的样子,来到李世民面前,向李世民叩头请罪。

李世民明白此时治李道宗的罪丝毫没有意义,所以他学习当年秦穆公再用孟明的做法,赦免了李道宗,因为在他看来,前边还有许多硬仗等着李道宗去摆平。

不过老天爷并没有再给李世民机会!

从六月二十日到达安市城开始,一直到土山失守为止,李世民在此足足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未曾前行半步,虽然两个月对于大战来讲,不算是太长的时间,但是对于辽东这个地方来讲,时间对于唐军是十分宝贵的。

因为冬天即将来了!

辽东的天气不同于中原,一过了农历九月就会降下寒霜,气温急转直下,转眼间秋风就会转变为凛冽的寒风,紧接着草枯水冻,而唐军多为中原人,对于辽东的天气肯定极端的不适应。

李世民是真龙天子,但却左右不了老天爷的安排!

看着安市城那高大的城墙,李世民是不甘心的,当年杨广止步于辽东城下,现在他只比杨广前进了一步,而平壤城依旧是遥不可及!

贞观十九年九月十八日,李世民在经过了内心反复的挣扎后,终于下令撤兵,就像当年二战时德军已经望见莫斯科的钟楼时,却因为严寒的到来而不得不放弃一样,李世民在回眸安市城城楼上那高句丽的旗帜后,愤愤不已的黯然离开了这座他曾经下定决心一定要拿下的安市城!

至此,东征高句丽宣告结束!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对于杨万春还是十分赏识的,在临走前,特意赏赐杨万春百匹绸缎,而杨万春亦登城拜谢,遥送唐军回国。

站在国家的角度,你是我的敌人!

站在个人角度,我们是朋友!

平心而论,安市之战无论唐军还是安市城守军,双方攻防都表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所谓英雄惜英雄,虽然作为敌对的双方,但是最后李世民和杨万春都表现出了大度的骑士精神,可谓战争史上的一段佳话。

东征高句丽,共攻拔玄菟、盖牟、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等十余城,迁徙辽、盖、岩三州户口 7 万人入山海关内。共歼敌4万,降其大将二人,裨将及官人酋帅子弟三千五百,兵士十万人,并给程粮放还本土。又获牛马各五万以及大量的粮食。唐军自身损失近两千,战马死者十之七八。

从数字上来看,李世民是获胜者,但从远征高句丽的目的和意义而言,李世民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本来经历了贞观十七年的政治地震后,李世民想借助东征高句丽的机会,打一场漂亮的胜仗,再展“天可汗“的雄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大唐帝国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依然是所有人效仿的对象,可是随着东征高句丽的无功而返,李世民当初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相反高句丽依然延续着逢中原人不败的神话,自李世民即位后,东突厥、高昌、吐蕃全都不在话下,而高句丽却成为了李世民唯一没有征服的对手,这个遗憾,直到他死也没能弥补!

最关键的是,李世民的心境!

在这场战争中,李世民自始至终基本都是冲在最前,与士兵们一同前进,一同撤退,大家仿佛看到了二十多年前那个带兵四处征讨,虎虎生威的秦王李世民,人们似乎暂时忘记了他的皇帝身份,但所有的人都不知道,事实上,李世民实在调整自己!

因为贞观十七年的这场政治地震,给李世民造成了极大的心里伤害,怎样忘记伤痛?怎样才能走出过去的阴影?在李世民看来,唯有重新回到战场,找到当年的自己,才能渐渐的忘记过去。

当然忘记过去只是暂时的,但即使是短暂的忘记,也比时刻徘徊在过去的阴影中要强很多!

而胜利无疑是他最期望的,现在因为寒冬的到来,而不得不半途而废,李世民不仅没有走出曾经的阴影,相反,他的内心再次遭受打击。

因为他平生从未败过,甚至面对敌人的时候,敌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死,要么就是投降。

可现在高句丽人却实实在在的为李世民上了一课!

在李世民看来,没有结果,就是失败!

心情极差的李世民率军走进了大唐的国界,不久他生病了,有些人的命运也即将改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82.html

上一篇:三人之死
下一篇:东征高句丽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