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三人之死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04:50 0

刘洎的失误

东征高句丽无功而返,让李世民很是郁闷,气火攻心之下,在回来的路上,李世民病倒了。具体症状是生疮化脓。

对于有的人来讲,这是个机会。

比如李治!

贞观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李世民到达了定州。在定州监国的李治看到自己的父亲身处病痛之中后,毫不犹豫的用嘴将父亲疮里的脓吸出,就是这个举动,让李治在李世民的心中赚足了印象分,先前的怀疑和猜忌一切都烟消云散,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李治的太子地位才真的算是稳如磐石。

虽然我们无从考证,李治的这个举动是不是有作秀之嫌,或是有高人背后指点,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经历了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后,所有的人都不再希望李治的储君地位受到威胁,不论是来自皇帝,还是其他人。现在李世民已经放下内心深处的猜忌,这实在是大唐帝国之幸!

可以说,李世民生病客观上给了李治以巩固自己太子地位的机会,但是另一个人却因为皇帝陛下生病导致的糟糕心情而丢了性命。

这个人就是刘洎!

从萧铣覆灭,投降唐朝后,刘洎一直是顺风顺水,尤其是李世民即位后,刘洎平步青云的从给侍中一路升到左庶子、检校民部尚书。李世民从定州出发东征高句丽时,特意让他和马周留在定州辅佐李治监国,总管礼、户、吏三部。尚书省一共才六个部,而刘洎一个人就管了三个,可见其受重用的程度。

表面看起来,刘洎当时是个炙手可热的人物,事实上,刘洎在朝廷的地位并不稳固。

大家应该还记得在贞观十七年的那场储位之争中,刘洎是支持谁的。

没错,魏王李泰!

从政治角度而言,站错队远比做错一件事要可怕,虽然后来李治当了太子,没有人再提起刘洎当初支持魏王李泰的事儿,但并不等于大家就忘记了这件事儿,甚至说太子党一派很可能在谋划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将刘洎拉下马。所以说,刘洎当时身居高位,并不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露多大脸,现多大眼!

不可否认,刘洎是个有才华的人,但缺点同样突出,他的缺点有点类似于当年的刘文静——狂妄!

李世民出征辽东前,曾经特意对刘洎做了一番交代,说自己马上要远征了,你辅佐太子一定要尽心尽力,一定不能出现差错,我对你的期望值很高!

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领悟李世民这番话的含义,这等于在说只要这次辅佐太子有功,未来很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任皇帝的重臣,真可谓是前程似锦!

可惜,我们的刘洎先生在听完皇帝陛下说完后,说了一句只有二杆子才会说出的话:陛下你就放心吧,大臣们如果有犯错的,我就直接把他杀了。

典型的二杆子 愣头青!

连皇帝都没说随随便便的就诛杀大臣,你一个为皇帝打工的,有什么权利诛杀大臣?

简直狂妄之极!

李世民听完后,倒吸一口凉气,当场就把脸沉了下来,不过大军即将远征,为了图个吉利,他并没有发作,而是用低沉的声音警告刘洎说道:“皇帝不谨慎会失去大臣,大臣不谨慎会丢命的,你性格耿直,甚至有些狂妄,如果不改的话,早晚会吃亏啊!”

言罢,李世民拨转马头带领大军离去,剩下刘洎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在我看来,这是刘洎一生命运的转折点,而最终造成他悲剧的起点就从这里开始的!

刘洎之死

应该说在辅佐李治监国的这段时间,刘洎的工作做的还是相当出色的,而且李世民回到定州后,听说皇帝陛下生病,还和马周特意前往行宫去看望皇帝,刘洎所做的这一切都合乎一个做臣子的标准,但最终导致他悲剧结局的关键点在于刘洎从皇帝行宫出来后的态度。

就在刘洎刚刚走出皇帝行宫时,碰到了几个同僚,这几个同僚就向刘洎询问皇帝的病情,想必这几个同僚的级别一定比刘洎要底,平时也没有机会能见到皇帝,今天看到了刘洎可能是出于客套,随便问了一句。

“刘尚书,皇上的身体如何啊?”

“哎!皇帝病的很严重,真是让人担忧啊!”

刘洎随口说着,当然他并没有想到这句话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史书上没有记载刘洎在觐见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是个什么状态,我想应该是卧病在床,甚至给人一种虚弱的感觉,不然的话,刘洎绝对不敢和同僚这样说!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要做个诚实的人,好孩子不能撒谎!

长大了,很多人告诉我,善意的谎言必不可少!

可惜,刘洎不懂的这个道理!

刘洎将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毫无保留的,掏心窝子的一股脑的倒了出来,说完后摇摇头面带忧虑的转身离去。

我相信刘洎的忧虑是出自真心的,但事实证明,别人未必理解,甚至是歪曲!

不久后,李世民接到密报,说刘洎图谋不轨!

告密的人是褚遂良!

在向皇帝陛下汇报情况的时候,褚遂良将不久前刘洎和同僚说的那些话,告诉了李世民,只是,他篡改了内容:

“陛下!刘洎上次从您这里走后,和同僚们说您病情严重,他还说陛下生病,国家的事也不用忧虑,如果陛下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当辅佐太子行伊、霍之事,大臣如果有异议的,就直接杀掉,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安定!”

褚遂良说话的声调并不高,但句句都像尖刀一样,扎在李世民的心窝里。伊尹、霍光是什么人物?除了辅政有功之外,历史上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专权!

李世民当然不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出现伊尹、霍光之类的人物,现在刘洎居然公开表态要做这样的人,李世民岂能容忍?不过李世民还是决定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之后,再做处理。

所以,他给了刘洎机会!

于是在李世民病情有所好转后,他立即召见刘洎前来对质这件事。

“刘尚书,有人在朕面前,说朕病的时候,你十分担心朕的病情,朕甚感欣慰啊!”李世民缓缓的说道。

听到李世民这么说,刘洎顿时觉得高兴起来,立即说道:“这是臣应该做的,臣的确很是担心陛下的龙体,真怕有什么闪失!”虽然刘洎的语气有些低落,但谁都听得出来,刘洎的话是发自内心的逾越,毕竟得到皇帝的表扬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双方的开场白,是在一种和谐氛围内进行的,但这次谈话,毕竟不是表彰,所以李世民接下来说的话,才是正题。

“不过,朕还听说,上次你看望朕之后,和同僚们说在朕百年之后,你立志要做伊尹、霍光那样的人,而且还说大臣有异议的立即杀掉,只有这样才会安然无恙,有这回事儿吗?”李世民冰冷的眼神紧盯着刘洎。

刚才还一脸灿烂笑容的刘洎,此时脸已经变的铁青!

“陛下!臣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啊,这是小人在诬告臣啊,请陛下明察!”。言罢,刘洎连连叩头!

李世民长吸了一口气,凝神沉思了一会,然后说道:“你还记得朕出征辽东前,你曾经和朕说过的话吗?”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朕不愿相信你会说那些话,但是你曾经确实流露过自己的意图。

事实证明,如果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任凭你怎样努力拼命的工作,想要改变你在领导心目中的形象,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霎那间,刘洎已经汗流浃背!

直到此时,刘洎才意识到自己目前已经处在极度危险的境地,怎么办?必须要找到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说过那些话的证据才行。

灵光闪现的一瞬间,刘洎想到了一个人。

马周!

上次是马周和自己一起前来看望皇帝的,和同僚说皇帝病情的时候,马周也在身边。对,让马周作证,我确实没有说过火的话。

刘洎的脑子飞速运转之后,开口说道:

“陛下!马周可以证明臣确实没有说过那些话,陛下可以召马周前来询问!”

“宣马周立即前来!”李世民丝毫没有犹豫!

马周来了,刘洎似乎看到了希望!

可是让刘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李世民问完马周后,马周选择了沉默!

在李世民看来,沉默等于默认!

“马中书(马周时任中书令)!你为什么一句话不说?你和皇帝实话是说啊?”刘洎急的已经流出了眼泪。

马周依然沉默!

刘洎绝望了,马周这颗唯一的救命稻草,最终他也没有抓住!绝望之下的刘洎孤零零的站在那里,眼前已是一片模糊。

“赐白绫三匹自尽,保全尸首!”这是李世民留给刘洎最后的话!

刘洎最终自尽于家中,本来可以前程似锦,本来可以大展宏图,但最后却落得如此下场,刘洎的悲惨结局,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但是综合当时整个事件来看,中间似乎有很多疑点。

褚遂良为什么要诬告刘洎?

马周为什么要选择沉默?

李世民为什么那么不留情面的将刘洎杀掉?

甚至说刘洎真的罪当致死吗?

在刘洎之死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隐藏的秘密

自古以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确有些无奈,这是做臣子的悲哀。除非有少数几个猛人拍案而起,将皇帝直接做掉(比如盖苏文)。不过在李世民的贞观时代,尚且无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所以,面对那三尺白绫,刘洎别无选择!

但刘洎的死在当时来讲,仅仅是个表象,事实上,刘洎的死除了是因为他说了不该说的话之外,其实还隐藏着很深的玄机。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下,在刘洎之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

在弄清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让我们回望一下贞观十七年的那场储位之争。

在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李承乾因为种种原因,率先出局,接下来最有希望的就是李泰,而刘洎那个时候恰恰是李泰阵营中的一员,后来李泰因为自己的疏忽,成为了第二个出局者。

最终,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力挺下,李治这匹黑马杀出,并且笑到了最后。

接下来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随着地位的不断巩固,长孙无忌一派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朝廷中实力最大的一派,同时这一派也势必会成为未来朝廷的顶梁柱。

而刘洎恰恰不是这一派的人。

不可否认,在李治被立为太子后,刘洎也确实一心一意的辅佐新太子,有的时候还提醒李世民要教育好太子,未来要成为贤君。

显然,刘洎并没有将自己曾经支持过李泰放在心上,其实“宽仁孝友”的李治也没有因为刘洎曾经是李泰阵营的人而排挤打压他,仅从这两个人的角度来看,合作还是不错的。

但问题的关键是,朝廷不仅仅是由这两个人组成的!

事实上,刘洎的命运还掌握在长孙无忌一派的手中,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当时刘洎显得有些势单力孤。

长孙无忌一派因为未来会成为朝廷的顶梁一派,所以在当时是最受宠、最得势的一派,他们不允许有任何公开反对者、非暴力不合作者和非本派人士的出现。

而在长孙无忌一派看来,刘洎就属于第三类人,只因为他曾经支持过李泰。当然,如果刘洎当时的官职不算高,不是什么实权人物也就罢了,而偏偏刘洎当时是身居高位,而且大有总揽一切大权之势,对于长孙无忌一派来讲,刘洎这样的人物简直就是定时炸弹!

所以结论就是:刘洎越受到重用,其实处境越危险!

我猜想,在刘洎当时大展身手之时,长孙无忌一派一定在暗中紧紧的盯着刘洎,并且下定决心找个合适的机会将刘洎往死里整。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褚遂良为什么会向李世民诬告刘洎了!

但是,长孙无忌一派诬告刘洎,并不能决定他的生死,生杀大权还是在皇帝李世民手里,那么疑问就出来了,雄才大略的皇帝李世民真的就相信刘洎就说过那些话吗?

在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说一个细节,刘洎在自尽之前,曾经找旁边的监察人员要过纸和笔,想最后给皇帝写些东西,但是遭到了拒绝,后来李世民知道后勃然大怒,将相关的人员全都下狱治罪,从这个细节我们至少可以猜出李世民内心深处的想法,那就是赐刘洎自尽并非出自本心。

但李世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答案是怕引起未来朝政的混乱!

李世民明白除了选好储君之外,还要为未来的储君搭建良好的班底,现在长孙无忌一派就是未来的班底,这一点毋庸置疑,所以在这一派忠心耿耿的前提之下,皇帝在某些方面要学会妥协。

比如排挤打压异己!

我相信当褚遂良向皇帝李世民诬告刘洎的一瞬间,李世民早已经看出长孙无忌一派的心思,只是他没有办法,因为他不可能永远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当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未来的李治要依仗长孙无忌一派的。为了李唐皇室的未来,他必须要妥协。

所以,李世民杀刘洎是向长孙无忌一派的妥协!

其实,这更是一笔政治交易,皇帝献出的是良心,长孙无忌一派献出的是未来的忠心。

而马周那个现场的沉默不语,更加可以说明,长孙无忌一派已经是朝廷中成势的一派,所有的人都必须依附这一派,即使是马周这样的人也不例外。

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刘洎的死其实是个标志,他标志着长孙无忌一派即将登上历史舞台。在不远的将来,“长孙无忌”这个让所有人即崇拜又忌惮的名字,会很长时间印刻在人们的心中,即使是未来的皇帝李治对于这一派都会费些脑筋,当然那个时候李世民已经看不到了!

归根到底一句话,刘洎其实罪不当死,他其实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原因是他曾经站错了队伍,不能否认刘洎一直极力在忘记过去,但长孙无忌一派却始终不会忘。

在成功做掉刘洎之后,长孙无忌一派继续寻找目标,他们发誓要将异己全部排挤打压掉,立志打造一支纯洁的队伍!

很快,他们找到了下一个目标!

这个人就是张亮!

张亮的历程

从李世民角度而言,张亮属于嫡系!

大家应该还记得玄武门事变之前,张亮是怎样咬牙顶住李元吉严刑拷打的,这样的人想不得到李世民的重用都很困难。

张亮“打死也不说”这股哏劲儿让李世民很是感动,在李世民即位后,张亮得到了重用,尤其在贞观十年前后李泰倍受宠爱之时,李世民特意让张亮代替李泰前去镇守相州,张亮也因此升为金光紫禄大夫(正三品)。

从此,张亮成为了李泰阵营中的人!

史书上记载张亮“外敦厚而内怀诡诈,人莫知之”,说明张亮是个城府很深的人,在相州主政期间经常微服私访,拿手的绝活是破案,在当地破了很多悬案,而且时刻想着老百姓的疾苦,抑制豪强,抚慰济贫,在当地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如果张亮照此发展下去,其实是很有前途的,但也许是因为性格的原因,从贞观十九年以后,张亮的仕途道路急转直下。

前边我们提到过贞观十七年的时候,张亮曾经密报李世民说侯君集谋反,虽然当时李世民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治侯君集的罪,但是张亮却因为密报有功而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被任命为刑部尚书,贞观十九年又跟着李世民东征高句丽,这一切说明张亮在李世民的心中位置还是十分重要的。

但“内怀诡诈”的性格,最终最终害惨了张亮,这一切都源于三个人的出现。

第一个人:程公颖。

程公颖的身份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个算命的,张亮在相州时和他成为了好朋友,既然是好朋友就无话不谈,两个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对话:

张亮:相州这个地方人气很旺,有人说过不了多久这里会出现王者,你认为呢?

程公颖:卧似龙形,必当大贵!

在旁人看来,程公颖的话明显是在拍马屁,可是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在张亮的内心深处开始有了一些躁动,这是一种来自于人性弱点最本质的暴露,在当时来讲,它未必能产生什么效果,但对于张亮这种心怀诡诈的人来讲,的确是很敏感的。

第二个人:公孙常。

公孙常的职业和程公颖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就是他比程公颖更能忽悠,更能拍马屁。

在听了上次程公颖的话后,张亮的脑子里始终回味必当大贵的含义,可以说程公颖的话已经让张亮有些着了魔,为了印证程公颖的话是否准确,这次借着和公孙常谈话的机会,张亮率先开启了这个话题:

“我曾经听说图谶上说‘有弓长之君当别都’(含义是姓张的人可能会自理为王),虽然有这样的说法,我实际是不想听到的。”

典型的虚情假意!你要是真的不愿意听到,为什么主动提这个话题?

公孙常的反应还是很快的:名应图录,大吉!

既然你爱听,我就可以说,反正吹牛不用上税!

从公孙常这里,张亮印证了程公颖的话!在张亮看来,两个职业算命者,都说自己有王者风范,那所言一定不虚!

事实证明:当很多人都说你是个天才时,如果你自己真的认为自己是个天才,其实你已经变成了蠢材!

张亮仅仅经过了两个人的忽悠,就开始觉得自己非同常人,所以接下来,他所做的愚蠢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感非同一般的张亮,开始了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不像李承乾、侯君集那样密谋不轨,也不像李佑那样公开造反,更不像李泰那样处心积虑的算计。

张亮的做法颇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

他居然收养了500个干儿子!

这本来是张亮的私事,但对于身居高位的他来讲,这的确不是什么好事,很快有人向李世民密报张亮蓄意谋反!

于是第三个人出现了。

张亮之死

第三个人的名字叫常德玄。

关于常德玄这个人,史料上并没有记载他的确切信息,只知道他是陕州(今河南三门峡)人。

他的出现,将为张亮带来厄运!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三月二十日,常德玄向朝廷密报张亮和程公颖、公孙常曾经的谈话内容,同时将张亮收养500个干儿子的事情也告诉了朝廷。李世民在得到消息后,命令马周等人调查这件事情,马周在审问的过程中,遭到了张亮的否认。

马周不敢怠慢,将调查报告呈交给了李世民,在看完马周的报告后,李世民决定亲自审问张亮、程公颖、公孙常、常德玄四个人,在李世民看来,张亮不承认是因为没有人抓到他确凿的证据,李世民明白要想让张亮认罪,必须要有当事人作证,所以程公颖、公孙常两个人至关重要。

这次审问对于张亮个人来讲是性命攸关的!

在四个全都到齐后,李世民率先发问:

“张尚书,你旁边的三个人你都认识吗?”

“回禀陛下,臣全认识!”

“张尚书曾经和他们说过什么吗?”

“回禀陛下,臣和这两个人是朋友,我们是无话不谈,不知道陛下指的是什么内容。”张亮故作镇静的说道。

李世民的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但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了一丝杀气,皇帝大人亲自召见,很有可能是站着进来,躺着出去。

“你们两个人说说吧!”李世民的眼睛瞬间盯向了程公颖和公孙常!

霎那间,两个人似乎感受到李世民眼神中那凛冽的寒光,那是一种让你看起来不经意间感到畏惧的眼神,让你瞬间可以失魂落魄。

不可否认,程公颖和公孙常作为职业算命者,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但是面对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两个人实在是心虚!

所以,接下来就产生了戏剧化的一幕,还没等李世民正式审问,两个人已经开始招供。

“陛下!陛下!是张尚书问我们他是否有王者之相!不是我们主动要说的啊!”程公颖首先招供。

“是啊!陛下!张尚书和我谈话,我必须要顺着说啊,其实这并非出自我的本心啊!”公孙常紧跟着说道。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锤!

张尚书,我们两个人现在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哥们义气暂时就先不要提了!

两个人说完,张亮已经是面色铁青!

“陛下,这两人是因为怕死,所以才诬陷臣啊,请陛下明察!”张亮说完叩头于地!

目前这种场面是李世民最愿意看到的,程公颖和公孙常到底是两个凡夫俗子,李世民的一个眼神,就彻底将他们电晕!

而张亮完全陷入了窘境!

“陛下!这下能证明臣所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了吧!”最后,常德玄依然不忘添油加醋。

李世民是时候收起了先前的笑容,下令将张亮、程公颖、公孙常三个人先行收押,待商议后再做决定!

张亮等三人被收押人员押出大殿后,李世民便开口问旁边的大臣:

“张亮居然养了500个干儿子,他究竟想要干什么呢?看来的确是要买谋反啊!”表面看起来,这是好像是自言自语,其实他向大臣传到了一个信号。

在李世民说完,朝堂之上所有人异口同声的说道:

“亮罪当诛!”

声音洪亮,节奏整齐划一,和上次处理侯君集的问题时一模一样!

可是就在此时,一个声音忽然想起。

“陛下!亮反型未惧,不能轻易诛杀啊!”说话的人是将作少监李道裕。

很长时间以来,我对李道裕在当时划破朝堂寂静的这句话很是钦佩,在那个所有人,包括皇帝在内都已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一个人只身站出来提出反对意见,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所以仅凭这一点,官职不高的李道裕绝对比那些唯唯诺诺的人要伟大。

当然他也没有想到,在不远的将来,他的这句话会让他得到了李世民的重用!

不过眼下,出于某种原因,李道裕的话还不能起作用,张亮最终被斩于市,死后全家被抄,心怀诡诈最后落得惨死的下场,的确让人深思!

张亮的所作所为,最终落得这个结果也不算愿望,但是细究起来,李道裕的那句话也不是不无道理,和刘洎之死一样,其实张亮也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虽然自始至终我们没有看到长孙无忌一派从中有什么行动,但是仔细分析,我们从一些蛛丝马迹中还是能感觉到张亮之死和长孙无忌一派有着密切的联系!

杀人于无形

从张亮的所作所为来看,最终落个惨死的结局并不冤枉,但如果你认为仅仅是因为他自身的原因,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造成张亮惨死的结局,长孙无忌一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张亮之死和刘洎之死一样,过程中有几个疑点。

第一个疑点:常德玄的身份。

常德玄的身份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交代,估计不是朝廷的官员或者知名人士,那么张亮在相州和程公颖、公孙常的谈话他是怎么知道的?而且一个没有一点背景的人居然敢向朝廷上报朝廷大员的私事,可见在这个人背后一定隐藏着支持者。

第二个疑点:朝臣的态度。

当李世民在朝堂之上询问张亮的案子该如何解决时,除了官职不高的李道裕之外,所有的朝廷大员全都异口同声的说张亮该杀,难道是巧合吗?还是这本来就是提前预谋好的?

第三个疑点:张亮的身份。

贞观十九年东征高句丽回来后,首先刘洎被杀,前边我们分析过这是长孙无忌一派积极运作的结果,紧接着就是张亮被诛,而张亮也曾经是李泰阵营中的人,前后连续两个李泰阵营的人被杀,难道这一切也是巧合?

还是这本来就是一起政治谋杀?

在我看来,这绝不是什么巧合,而是长孙无忌一派蓄意而为。

不过张亮的案件,我们自始至终没有看到长孙无忌一派有任何行动,其实这反而说明这一派的人全都是整人高手,他们采取了与整倒刘洎完全不同的策略,那就是杀人于无形!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分析其中的玄机!

在我看来,长孙无忌一派早已经瞄准了张亮,只因为他和刘洎一样,曾经是李泰阵营中的人,而且身居高位,对长孙无忌一派是个威胁。

长孙无忌整倒刘洎的策略是诬告,那么接下来想要顺利整倒张亮,如果还是使用诬告的策略,就显得有些缺乏创意,一来张亮不像刘洎那样当着长孙无忌一派的人说过过火的话,二来如果继续诬告,会引起皇帝的警觉,虽然李世民明白长孙无忌一派排挤打压异己的意图,但总是没完没了的陷害别人,会让皇帝反感,显然这是不利于长孙无忌一派在朝廷立足的。

正所谓:来说是非者,必为是非人!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长孙无忌一派开始使用升级版本的打压之术,也就是将本派的人全部隐藏,暗中操作,待时机一到给予致命的一击。

所以,我猜测那个告密的常德玄很有可能受到了长孙无忌一派的指使,有的朋友也许会问,常德玄只是个普通人,他怎么会和长孙无忌一派扯上关系呢?

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很简单,在当时来讲,长孙无忌一派不仅仅局限于朝廷,很多地方大员都依附于这一派,而常德玄很有可能是受到陕州当地依附于长孙无忌一派的官员的指使,进而上报张亮图谋不轨。

至于张亮和程公颖、公孙常的谈话,常德玄是如何知道,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指使常德玄上报朝廷,只是长孙无忌一派扳倒张亮的开始,那么接下来的一个环节将至关重要,那就是当李世民征询意见的时候,该怎样表现。长孙无忌一派的人明白,张亮的案子不同于刘洎,养500个干儿子也不一定就是造反,所以在证据不确凿的时候,李世民必定会朝臣商议该如何处理。

而这正是长孙无忌一派的人所愿意看到的,所以“亮罪当诛”的声音不失时机的响起,也就不足为奇了,你可以认为是心有灵犀,也可以认为是事先早已经排练好的。

不管怎样,这句话一出口,张亮基本上已经宣告死刑!

所以,张亮之死,看似是因为心术不正导致的,其实在这背后,隐藏着长孙无忌一派的推波助澜。

如此看来,长孙无忌一派整人的的手段已经练到了炉火纯青,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在朝廷内部将所向无敌,直到那个女人的出现。

张亮之死对于李世民来讲,未必知道是长孙无忌一派在运作,但是在他内心深处,知道张亮是李泰阵营中的人,和刘洎一样,张亮因为曾经站错了队,所以现在必须要承担后果,他和刘洎唯一不同的是,张亮加入李泰的阵营,是李世民安排的。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值得一提的是,在张亮被斩的一年后,刑部正好缺人,很多人都向李世民推荐人选,最后李世民选中了李道裕。

所以我说,张亮的死,李世民心里其实是很矛盾的,有的时候牺牲别人,成全自己的滋味并不好受!

刘洎、张亮两个曾经李泰阵营中的人,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一派的“非显性”合作下,算是被冤杀,不过和接下来这个人相比,他们两个人还不完全冤枉,毕竟两个人因为性格的原因说过不该说的话。

而接下来的这个人,却是实实在在的被冤杀,只因为他的名字,当然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李世民的猜忌之心。

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君羡!

天象

李君羡本来是王世充的手下,降唐后成为了李世民手下的一员猛将,由于作战勇敢,深得李世民的赏识,贞观九年由于西征吐谷浑立下战功,晋升为左武威将军,封武连郡公,率领禁军把守玄武门。

没有人比李世民更加知道玄武门的重要性,而让李君羡前去镇守,说明他在李世民心中是个什么位置。

李君羡的名字很好听,“君羡”乃君子羡慕之意,连君子都羡慕的人,可见这个人一定不一般,李君羡的经历确实不一般,本来可以有个很好的前程,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小名犯了大忌,他可能会像薛仁贵那样成为未来大唐帝国新一代的战将。

这一切都从那场诡异的天象开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六月的一天,长安上空出现了奇特的天象,人们抬头仰望天空忽然发现天上有两个太阳,一个明亮,一个昏暗。这个天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太白昼见。

其实所谓的太白昼见运用现代科学知识来解释就是金星在白天显现,明亮的那个是太阳,昏暗的那个是金星。我们现代人都知道这是奇特天文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可是在中国古代人们看到这种天文现象时,会认为它是有寓意的,也许是上天带来的某种启示。

很快,朝廷的太史(观察星象的官员)撰写了观察报告上报给了李世民,报告中有一条让皇帝很敏感的三个字:女主昌。

所谓“女主昌”就是说有女皇帝要兴起。李世民在看完报告后,陷入了郁闷之中。恰好此时长安城中流传着一本《秘记》,其中大意是说唐朝建立三代之后,女帝武王将取代李氏而拥有天下。

《秘记》的内容结合太史的观察报告,李世民顿时觉得心惊肉跳,唐朝建立后到李世民这里是第二代,如果天象和《秘记》的内容属实,那也就意味着到儿子李治那里,这位女主就会兴起,这对于辛苦打下大唐江山的李世民来讲,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联想起太子李治柔弱的性格,李世民更加疑虑,但眼下他的确找不出什么更好的办法,无奈之下,李世民召见当时朝廷最具权威的谶语大师太史令李淳风前来询问。

“李太史,现在天象是太白昼见,而且民间流传的《秘记》又说三代之后有女主武王当皇帝,这是真的吗?”李世民忧虑的问道。

“陛下!这个确实是真的,臣研究天象已经一辈子了,从来没有错过。其实这个人现在已经在陛下的宫里,是陛下很亲近的人,从现在开始不过三十年就会称王天下,到那时会把唐朝的皇室子弟屠杀殆尽,而且这是天意,不可改变!”李淳风回答的很详细,也很诚恳。

听完李淳风的话后,李世民的脸顿时阴沉下来,到不是因为李淳风说的有些露骨,而是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帝,他是不甘心未来会出现李淳风说的那种情况。

此时,李世民的眼睛开始露出凶光,目前他唯一可以利用的是手中的权利,于是他开口问道:

“把姓武的女人全杀掉如何?”

“没有用的,这是天命,人力不可违也!那个人不会被杀死,如果陛下大肆屠杀姓武的女人,不过是多杀些无辜的人罢了。我到是认为从现在起三十年后,那个女人已经老了,或许出于慈悲之心,为祸之心有所减轻,如果陛下现在杀掉她,上天可能会降下更加强势的,到那个时候,陛下的子孙恐怕一个也不会留下来!”

李淳风的声音很低沉,说完后缓缓的闭上了眼睛,多年的经验积累让他对任何事情都保持着镇定。

从李淳风的神态中,李世民似乎感到了一种绝望,大殿中寂静的似乎能听到两个人的心跳声,高高在上的大唐皇帝面对天意是那么的脆弱,是那么的渺小!

直到今天为止,我依然认为李世民和李淳风的这场谈话,是贞观时代最无奈的一次谈话,而且气氛是那么的诡异,因为三十年后李淳风当初所说的话一切都应验了。

很多人都认为君臣二人的这次谈话是后来武则天当了皇帝后,为了说明自己是顺应天意称帝而杜撰出来的,但是我始终坚信在贞观二十二年六月的某一天,在那个燥热的午后,一切都早已注定。

不是迷信,不是制造紧张气氛,而是人世间的一切事务都有它的发展轨迹,甚至有它的天命启示,过去是这样,直到今天依然是这样!

李世民让李淳风先行离开了大殿,他需要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从贞观十七年之后,李世民的心似乎不能经受住一丝风浪的拍打,而眼下那个可恶的天象又成了李世民挥之不去的阴影。

李世民闭上了眼睛,脑海中瞬间出现了那个女人大肆屠杀李唐皇室子弟的画面,血雨腥风的场面让李世民不经意打了一个哆嗦。

武姓女人?女主昌?

她会是谁呢?

李世民缓缓的睁开了眼睛,深邃的眼神仿佛想要在瞬间寻找到答案,但是他实在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难道真的天意不可违吗?

不!我不相信!天可汗是天之骄子,我坚信上天会让我找到那个人的。

在不久后的一场宫廷宴会上,李世民确实找到了那个人,至少在他看来是不会有错的,而这场宴会却让李君羡断送了性命!

李君羡之死

自从和李淳风的那次谈话后,李世民的确有些神经质,每天都用一双狐疑的眼睛盯着朝廷中的每个人,他希望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李淳风所说的那个人,由于这个人具有不确定性,所以朝廷中的每一个人都在李世民的怀疑范围之内。

当然,具有高超政治手腕的李世民是会用很多办法来寻找那个人的,不一定非得是正式场合,也不一定非得是公开的质问,很多时候,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效果也许更好。

所以,李世民不失时机的举办了一次宫廷宴会!

参加这场宫廷宴会的大部分是武将,当然把守玄武门的左武卫将军李君羡也在其中。

既然是宫廷宴会,就少不了饮酒助兴,同时更加少不了带有娱乐氛围的话题,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的时候,李世民想起了一个活跃宴会气氛的话题,他让在座的诸位爆料一下自己的小名儿。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想一想在座的诸位都是身份很高的人,让他们当着同僚的面说出自己的小名儿的确有些难为情,因为小名儿一般情况下都不怎么好听,什么“二狗”啊、“三胖子”啊、“狗剩”啊之类的,反正说出来会降低自己的身份。

不过既然是皇帝陛下发话,所有的人都不敢违抗,而且这本来就是抛开自己身份、地位、官职的娱乐大会,在这里只有君臣之间融洽和谐,不受职位高低的桎梏所限。

于是,很多人放开脸面开始说出自己的小名儿,我相信在那个场合中,大家一定会笑的前仰后合,即使李世民也不例外,其实融洽的氛围完全在于领导者去如何营造,这一点李世民堪称高手!

可是,这种融洽的和谐氛围却随着李君羡爆料出自己的小名儿而被完全破坏。

“李将军说说自己的小名啊!”李世民指着李君羡说道。

“臣的小名叫武娘!”李君羡郑重其事的回答。

“哈哈哈哈!”朝堂之上一片哄堂大笑,所有的人看着这个五大三粗的将军,他们实在没有想到李君羡的小名儿如此“秀气”!

“这算哪类女子啊?长的这么高大健壮啊!哈哈哈!”李世民继续指着李君羡说道,说完后已经笑的前仰后合。

忽然之间,李世民收住了笑容,在这之前没有丝毫的征兆,让李世民的脸上这么快就布满了阴云,当然朝堂之下的大臣们由于距离李世民的座位比较远,所以没有发觉李世民面部表情的变化。

李君羡说完自己的小名儿后,笑呵呵的继续坐下来吃菜饮酒,对于皇帝陛下的反常变化他也并没有注意到,可是李世民那阴森的目光已经在背后注视着他,在李世民的心中迅速出现了几个词组:

“左武卫将军、武连郡公、玄武门守将、五娘”

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难道会是他?

怎么会如此巧合,在李君羡的身上居然带有四个“武”字,而且他的小名儿又是那么女人。

最关键的问题是,李君羡的手上有兵权,而古往今来凡是篡夺帝位的无一例外的都是手握兵权的人。

想到这里,李世民已经完全失去了对这场宴会的兴趣,在片刻之后,李世民站起身来向所有的朝臣说自己的身体不舒服,然后转身回到了后宫。

不久之后,李世民下令解除李君羡守卫玄武门的重任,同时免去左武卫将军的职务,而改为出任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刺史。

在李世民看来,无论李君羡是不是那个人,让这么一个看起来十分敏感的人去守卫玄武门实在有些不放心。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李君羡的结果也还算不错,虽然被降了职,但毕竟没有像刘洎、张亮那样丢掉性命,因为被皇帝陛下盯上的人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事实证明:李君羡最终也没能逃过这个宿命!

在李君羡出任华州刺史仅仅一个月后,长安城的上空再次出现太白昼见的天象,对于李世民来讲这是十分敏感的,而对于李君羡来讲,这却是致他于死地的。

很快,朝廷御使上书弹劾李君羡,说他在华州和妖人员道信图谋不轨。

员道信是华州当地有名的术士,自称通晓长生不老之术,而且精通法术。关于他是否和李君羡真的图谋不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是好朋友,李君羡在和他谈话的时候,总是不让其他人在身边,这样一来谈话的内容就显得很神秘,所以被御使弹劾也不是件奇怪的事儿。

面对御使的弹劾,再看到太白昼见的现象,联想到李君羡小名儿的诡异,李世民在也坐不住了。

虽然你一直是忠臣良将,但为了我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即使错杀你我也在所不惜。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七月十三日,李君羡被杀,身后家产全部充公!

毛泽东主席在点评二十四史时曾经批注过:李君羡冤死!

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

李世民悬着的心似乎可以放下来了,在他看来,上天最终还是眷顾了自己,让他找到了那个人,虽然三十年后的那场腥风血雨他已经不能看到,但至少目前为止他认为这能够找出那个人完全依赖于自己的睿智和敏锐的洞察力。

刘洎、张亮、李君羡;三人之死虽有不同,但却都殊途同归,这中间掩藏着李世民那颗早已经脆弱不堪、猜忌已久的心再作怪!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不知不觉中李世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开始每况愈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81.html

上一篇:扬威
下一篇:半途而废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