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伤逝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04:36 0

痛失重臣

从贞观十七年之后,李世民仿佛像换了一个人,先前的意气风发,似乎变得有些颓然,魏徵的逝世让他顿觉缺失了什么,两个儿子的明争暗斗让他心力交瘁,帝国的未来他还要必须费尽心机的做好铺垫,这一切都让李世民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逝去岁月的无限惆怅,李世民内心越发显得苍凉,虽然他当时的年岁按照现在人的年龄来衡量,还处在中年,但是深陷的眼窝、弯弓的脊背、满头的青丝,使这位大唐帝国的皇帝看起来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在这样的现实窘境中,李世民做过努力,东征高句丽就是为了找回当年的霸气,可惜时运不济,不仅无功而返,而且就是从此时开始李世民的健康状态逐渐下滑,而随之衍生的猜忌之心,将刘洎、张亮、李君羡三位高官送上不归之路,而这一切不仅没有化解掉李世民越发深重的猜忌之心,反而让他在一种焦躁不安的状态中,一天天的犹如煎熬!

而贞观二十二年三位重臣的相继离去,再一次让李世民那脆弱不堪的心受到强烈的冲击,都说老来丧子是人生最悲痛事,作为大唐帝国的皇帝,手下的重臣犹如己之子,更何况还是三位重臣的离去。

第一个人:马周。

我们在前边详细介绍过马周的经历,从布衣到宰相颇有些传奇色彩,这么多年来一直尽心竭力的为大唐帝国默默的奉献着,从不参与宫廷的任何斗争,他知道自己位极人臣有幸运的成分,而归根到底的原因则是他出生在政治开明的贞观时代,碰到了求贤若渴的李世民,所以在马周的心中,始终怀揣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看不到马周一生有任何的刁钻经营,看到的只是他认认真真的做事,或许是出于一种报恩的心里,或许本身就有一颗仁爱之心,但无论如何,在我看来,找不出马周任何的失误之处,至于刘洎案件中的保持沉默,我们还是不必过于苛求,因为身在险恶的官场之中,不将对方落井下石已实属难能可贵。

贞观二十二年正月六日,一生受消渴症(糖尿病)困扰的马周走完了自己四十八年的人生道路,李世民在知道马周逝世后,不禁失声痛哭,下令全国举哀。

李治即位后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年间配享高宗庙亭!

马周的逝世在当时来讲实在让李世民颇为心痛,可是他又怎会想到在马周逝世的半年后,又一位重臣永远的离去,虽然这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并不受李世民的宠爱,但是当他离去的时候,李世民才知道其实这个人对于自己来讲不亚于魏徵。

第二个人:萧瑀。

作为武德年间的老臣,作为李渊的嫡系,萧瑀这些年着实不容易,因为自己的耿直脾气从贞观初年便被李世民排挤出朝廷中枢机构之外,萧瑀的身份实在有些尴尬。一方面自己不像房玄龄、杜如晦、马周等人拥有实权,另一方面由于是对武德年间的老臣,萧瑀在朝廷是一等一的老资格,官的品级很高,出于这一点,人们还必须要尊敬他,毕竟大唐建国有人家的一份功劳。其实说句白话,就是两个字——架空!

萧瑀是个急脾气,急脾气的人一般都是耿直之人,之所以说耿直万人嫌,是因为脾气上来让人接受不了,这样一来人际关系肯定紧张,萧瑀的弱点正在于此。所以从贞观初年一直到其逝世为止,总体来讲萧瑀基本上都是皇帝圈子之外的人。

说起来人真是复杂的动物,萧瑀这么不受待见,但是李世民东征高句丽的时候将洛阳防务却交给了萧瑀,说明对于萧瑀的人品,李世民还是信的过的,不过如此看来,萧瑀实在有些类似于现代足球场上的后腰队员,脏活、累活、担责任的活都得干,到时前锋进球出风头,而后腰队员则不显得十分惹人注目。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七十四岁的萧瑀在家中永远的闭上了双眼,他这一生有过辉煌,有过失落,享受过人生顶级的荣华富贵,同样也经历过不受皇帝待见的白眼儿待遇,但我想在萧瑀闭上双眼之前,可以在心底说上这样一句话:我这一生对皇帝、对国家问心无愧!

是的!我们不能因为萧瑀有缺点,就否定他中正耿直的品性!

萧瑀去逝后,针对他的谥号问题,朝廷相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太常侍觉得应该定为“德”,而尚书省觉得应该定为“肃”,从这一点看出,大家对于萧瑀的人品还是肯定的,但是当两个部门将方案报到李世民那里时,李世民将他们全都否定。

李世民的理由很简单,谥号应该遵循生前的事迹而定,最终他决定用“贞褊公”为萧瑀的谥号。

有的人认为李世民其实是在和萧瑀过不去,因为“褊”的是多疑的意思,所以有人说这是个表扬 批评的谥号,可是我并不这样认为,“贞”乃忠贞、庄重之意,“褊”放在“贞”的后边,其实是说明萧瑀这个人实乃骨鲠之臣,对于国家大事不敢有丝毫的大意,即使牺牲自己的利益也在所不惜。

事实上,这是李世民对于萧瑀个人价值的重新认定,虽然这种重新认定对于死去的萧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却为朝廷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充当顶梁柱带来了启示。

贞观二十二年仅仅过去了半年,就有两位重臣离世,这让李世民更加深刻的感觉到世事无常,人生苦短。但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萧瑀逝世的一个多月后,又一位朝廷重磅级大臣去逝,而这个人的去逝标志着贞观时代的一段美妙佳话宣告结束。

第三个人:房玄龄。

丹药?毒药?

房谋杜断的佳话在历史上一直流传,事实上贞观四年杜如晦去逝后,只有房玄龄一人演绎着这段佳话,在李世民的所有仁政措施中,几乎都有房玄龄的功劳。

论身份,他不如长孙无忌,房玄龄能在李世民的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完全是因为他的能力和兢兢业业,他在贞观时代做了22年的宰相,除了最后一年病重不能理事之外,总是日复一日处理着繁杂的日常行政事务,让朝廷充分发挥出强大的作用,支撑起贞观之治的日常大局。以致于李世民有时会抱怨他太过细致,但是房玄龄依然无怨无悔。

作为玄武门事变的功臣,他是李世民的嫡系,而作为宰相,贞观之治的伟业携刻着他的名字,但房玄龄从不突出自己,以至于在贞观时代很多人大出风头之时,房玄龄却似乎是个被遗忘的人。魏征以谏诤闻名,他就竭尽全力给他提供机会;李靖、李世勣善于带兵,他就在后方做好后勤保障;每一个官员,他都能让他们在贞观时代淋漓尽致地展示才华;他没有一项拿得出手的“政绩工程”,然而天下人都知道,这个国家少不了他。

可惜的是人生终是难免一死。贞观二十二年,房玄龄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同在病中的李世民在闻听房玄龄病危的消息后,让人将房玄龄抬到自己面前,当君臣二人相视而坐时,不仅老泪纵横,但却相视无言。

不必有太多的话语,我们之间早已经拥有了心灵的默契!

克明(房玄龄的字),陪我走完这段路吧,现在的我已经不是那个端坐在高高宝座上的皇帝,我们都已经是即将离开尘世的老朽,其实我知道,我们都很孤独……

李世民的愿望最终还是落空了,七月二十四日,71岁的房玄龄永远的闭上了双眼,在当时来讲房玄龄算是高寿,对于一个一生已经位极人臣,并且高寿善终的人来讲,房玄龄似乎并没有什么缺憾,但让他在九泉之下不能瞑目的是,7年后他的儿子房遗爱和李世民女儿高阳公主的愚蠢举动,让房氏家族彻底的衰落下去,关于这件事我们在后边还会详细说道。

但是这一切依然不能掩盖房玄龄一生的光芒,“群星捧月月隐平,治世夜空灿月明”,是对他特有的名臣气度、良相风格的绝好赞美之词。

贞观二十二年一年之中连续三位重臣相继离世,不经意间点燃了李世民对于人生苦短的慨叹,端坐在宝座上的他明显感觉到朝堂氛围的冷清,有的人依然站在下面,但有的人已经永远不会再看到了!

我知道有一天我也会离开这个世界,无论是辉煌还是平庸,只怕已经到了即将分别的时刻。

无限江山由我主宰,怎奈人生短暂,不可能看遍人世间的兴衰循环,只是我不甘心,因为我是这个世界最强大的人。

永远都是!

就在这样的一种精神支配下,生命即将走到终点的李世民力图寻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要做秦始皇、汉武帝没有做成的事儿——寻找长生不老方!

不过李世民并没有脱离秦始皇、汉武帝所走的老路,依然以服食丹药为主,现在史料记载李世民最早服食丹药的记录是在高士廉去世时,长孙无忌为了阻止李世民前去奔丧说的一句话。

“陛下饵金石,于方不得临丧,奈何不为宗庙苍生自重。”

这里所说的的金石,其实就是丹药。为了自己长生不老,李世民服食过各式各样的丹药,我们现在都知道其实这种丹药里边含有大量的汞、铅等元素,是名副其实的慢性毒药,但在遥远的一千多年前,人们并不懂得这个道理,而一般进贡丹药的人都是表面看起来具有仙风道骨的道士和术士,他们就是利用皇帝陛下急于长生不老的心里,而借此机会敛财。

在所有进贡丹药的人中,最受李世民信任的,同时也是间接将李世民送往黄泉之路的当属王玄策从印度带回来的术士那罗迩娑婆寐。

术士大忽悠

王玄策在打败印度之后,从那里带回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其中也有自称能研制长生不老金石的术士。

那罗迩娑婆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

贞观二十年李世民开始服食一些丹药,但效果并不明显,相反他的身体却比从前日渐消瘦,而且精神也越来越萎靡不振,李世民并没有认识到金石给他带来的巨大伤害,相反还认为是因为药力不够,导致自己状态不佳。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李世民加紧派人到四处寻找术士,以求尽快研制成能让自己长生不老的金石,而王玄策带领使团出使印度或许就暗含这种目的。

王玄策凯旋回到长安后,将那罗迩娑婆献给了李世民,据史书记载,贞观二十二年那罗迩娑婆寐于金飚门造延年之药。一个刚刚才见到皇帝陛下的外国术士,居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为皇帝陛下制造延年之药,难道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说他是外来的和尚会吹牛到是比较贴切。

就在王玄策将那罗迩娑婆献给李世民之后,这位外国术士开始了忽悠皇帝陛下之旅,当然那罗迩娑婆的忽悠有步骤、讲究程序,似乎很有些专业风范。

第一招:自吹自擂。

那罗迩娑婆寐在第一次见到李世民时,就表情故作神秘的告诉这位已经病入膏肓的皇帝,说自己已经二百岁了(估计容貌较老),之所以活了这么大的年龄是因为自己掌握了长生不老的药方,而且自己是个以慈悲为怀的人,愿意与天可汗共享这长生不老的秘方。

那罗迩娑婆寐的第一招很有效,李世民的确被他的一番话所忽悠,总结第一招的特点其实就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不怕不会说,就怕不敢说。

听完那罗迩娑婆寐的话后,李世民大为高兴,于是下令让刑部尚书崔敦礼为本次制药工作的负责人,当然提供技术支持的是那罗迩娑婆寐。

进入了具体的工作,当然要有相关配方和原材料。为了给最后制成的丹药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那罗迩娑婆寐祭出了第二招。

第二招:制造新奇和困难!

先说新奇。

那罗迩娑婆寐的配方在外人看起来的确很奇妙,他告诉崔敦礼要想制成延年之药用日常的饮用水是不行的,必须要用畔茶法水,这种畔茶法水出于石臼中,有石人石象守护(氛围神秘),水有七种颜色,有的热有的冷,能够是金铁溶化,人手放在里边会立即溃烂,要想成功取出这种水,必须要用死骆驼的头骨转盛到瓦壶中。

那罗迩娑婆寐的这种说法在当时来讲,的确没有人听说过,所以听到他说的人都觉得遇到了神人,其实从那罗迩娑婆寐的描述来看,很可能就是硫酸、硝酸其中的一种。

再说困难。

畔茶法水听起来很新奇,但实际取出来并不算困难,那罗迩娑婆寐接下来所说的采取咀赖罗树的树叶才是真正的困难。

所谓咀赖罗树是一种生长在印度的树,其树叶形象像梨,生长在深山谷中,而且在周围有毒蛇守护洞穴,人是无法靠近的。如果想要成功采摘树叶,只能在一段距离之外,就得用方箭射书枝,然后树枝震动树叶随之落下,但还得防止有飞鸟过来将树叶衔走,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那就得接着射,直到采摘到叶子为止。

如此看来,真是术士一张嘴,所有人跑断腿!

但即使是跑断腿,如果真的有效果,也到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可是在服用了将近一年时间那罗迩娑婆寐提供的配方后,李世民觉得依然没有效果,最终下令将那罗迩娑婆寐遣返回国,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在李世民的遣返令下发没多久,那罗迩娑婆寐并没能回去,当然并不是他不想回去,而是他死在了长安!

谎言终有揭穿的一天,或因人势而迟,但终不误!

李世民依然没有失去信心,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能够让自己长生不老的仙丹,可是当时间到了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的五月时,李世民已经不能独立行走了。

我们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是那罗迩娑婆寐的丹药最终搞垮了李世民的身体,但李世民确实是在贞观二十二年——二十三年吃了将近一年他炼制的丹药后,健康状况便明显的恶化。直到此时,李世民才直到自己已经去日无多。

但是,他依然没有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只是这一次他的方式改变了。

最不放心的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三月十七日,李世民抱病乘坐御辇前往显道门,宣布大赦天下。

在服食了大量的丹药无果后,李世民决定改变方式,通过向上天祈求以求延年益寿,同时这也是为了向上天显示自己的仁德,因为古人毕竟有着很深的“天人合一”观念。

事实证明:大赦天下对于老百姓来讲的确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李世民的身体健康状况。

李世民的身体状况依旧每况愈下!

四月一日,李世民前往翠微宫避暑,一同随行的还有太子李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

身在翠微宫中,李世民远离了夏天的燥热,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刀光剑影、权谋斗争;现在他终于可以在一个清凉的世界里迎来自己一生中最为宁静的时刻,在一片宁静中,他感觉自己渐渐的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但李世民的心中似乎还有很多事情并不能释怀,最让他放不下的当属这个帝国未来的局面。

从个人素质来讲,太子李治会是个仁孝守成之君,但毕竟年纪幼小,李世民明白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必须要像当年的刘备一样临终托孤!

从文臣角度而言,长孙无忌一派因为身份特殊,加上都是颇具才能者,李世民坚信会成为未来大唐帝国的一班治世文臣,所以他们是李世民的重点托孤对象。

但武将呢?

开国的那些武将不是已经去世,就是已经奄奄一息,而未来大唐帝国要想继续书写“武功”的传奇故事,就必须要有能够起到“传、帮、带”作用的、具有崇高威望的人才行。

李道宗固然是个不错的人选,但是他的皇室身份让李世民放心不下,因为一旦他成为李世民的托孤重臣,而且未来手握兵权,这样的人早晚会生出野心。

李世民转而又想到了薛万彻,这个人虽然也具备军事才能,但状态极不稳定,李世民曾经评价过他不是大胜,就是大败,这样的人不适合担任培养新人的重任。

思前想后,也只有李世勣最为合适!

论资历是老资格,论军事才能那就更不在话下,唯一让李世民担心的是,李治由于年轻,而且对于李世勣曾经没有任何的恩情,恐怕未来未必能降的住。

虽然在贞观十五年的时候,李世民一纸诏令让已经当了15年并州都督的李世勣回到长安担任兵部尚书,贞观十七年又让他担任东宫的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但实际上,李世勣并不像长孙无忌那样和李治有过多的接触。

眼下李世勣是最合适托孤的武将,但在李世民看来,李世勣这样的人是不可以像长孙无忌、褚遂良那样,当着他们的面把自己的托孤的意图表达清楚,因为李世勣实在是个精明、有城府的人。

当初李密叛逃,半路被截杀后,李渊将李密的首级送到身在黎阳的李世勣那里,事实上是要看李世勣如何处理,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李世勣并没有表现出落井下石、一片谴责的姿态,反而对李密进行厚葬,由此获得了好名声。

从这点可以看出,李世勣很高明,当然他这一生遇到过很多尴尬,不过李世勣总是在别人看起来前面已无路可走的情况下,为自己找一条活路继续走下去,而且处境越尴尬,仿佛李世勣化解的越好,并且总能因此得到附加值,那就是混个好人缘。

对于李世勣我们只能说:兄弟你太有才了!

现在李世民要将自己的儿子托付于这样一个人,帝国未来的军事事务要完全交给这样一个人去打理,所以李世民必须要动一番脑筋。

在经过慎重的思考后,李世民将李治叫来,然后说了这样一番话:“李世勣这个人智勇双全,但是你对他没有任何恩情,我恐怕以后你未必能镇的住他,我现在把他贬到偏远地区,如果他在接到诏书后立即去上任,在我死后,你就重新启用他,如果他犹豫不绝,你就立即杀掉他。”

李治点了点头,眼神中似乎有些懵懂。

四月十五日,李世民下诏任命李世勣为叠州(今甘肃迭部县)都督。

在李世勣的一生中,有过几次凶险的考验,当年在瓦岗寨李密袭杀翟让后,要不是王伯当、单雄信等人的说情,李世勣恐怕早已经是人头落地,而这一次同样是对他生命的严峻考验。

对于这个任命,精明的李世勣早已看穿皇帝的心思,所以在接到诏书后,连家都没有回,就立即前往叠州上任。

在走出长安的时候,李世勣回身凝望着长安城那高大的城墙,不仅思绪万千,他不经意间想起几年前李世民曾经对他说过的话:“朕想将太子托付于朝臣,想来想去没有比爱卿更加合适的了,我想爱卿当年没有辜负李密,现在也一定不会辜负我!”

想起这些,李世勣顿时一脸苦笑,他明白对于自己皇帝是不放心的,与其说是嘱托,不如说是警告!

现在好了,他可以远离朝廷的权利纷争,就像当年在并州任职,从而躲过玄武门事变一样,不用整天的提心吊胆,更不用思考每天该用什么样的面孔出现在皇帝面前。

想到这里,李世勣笑了,回身鞭鞭打马向叠州飞驰而去。

当然,此刻他想不到,用不了多长时间,他还会回来的!

大幕落下

李世勣走了,李世民长舒了一口气。

但就在他稍微松心之际,传来了一个消息,四月十八日,一代军神李靖去世。

李靖戎马一生,为大唐帝国的建立、统一、扬威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如李世民对他的评价:南定荆扬,北清沙塞,皇威远畅,功业有成。

可是如今这位昔日驰骋于疆场的军神,却在李世民病重期间,悄无声息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对于李世民无意于又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躺在病床上的李世民,眼角淌下了一丝泪水,这一次他没有痛哭流涕,并不是他不想哭,而是他感觉李靖的去世,很可能是一个前兆,一个自己很快追随李靖而去的前兆。

看来我很快也要与这个世界诀别了!

四月二十六日,李世民病情加重,时而昏迷,时而清醒!

在感觉自己大限将到的情况下,清醒时候的李世民召见了太子李治、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

李世民用手抚摸着长孙无忌的面庞,发出了悲叹之声。

他似乎想说这什么,却又无法开口,很长时间之后,他终于用尽全身力气,开口说道:“朕现在全部把以后的事情托付给你们了,太子仁慈,好好辅佐他吧!”

说完后,李世民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又过了很长时间,他再一次用尽全力对太子李治说道:“只要无忌、遂良还在,你就不必担忧天下大事!“说完后,李世民低下头似乎再思考着什么,忽然间他对又褚遂良说道:无忌对我尽忠,我拥有天下,大多靠他的力量,我死之后,不要让馋人离间他。

说完后,李世民又躺倒在病床上,缓缓的闭上了眼睛!

昏迷之中,他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朦胧间,八岁那年母亲带着自己去上香的场景又浮现在他的眼前,李世民的嘴角现出了一丝微笑。可是忽然间,这种甜蜜的场景一下子不见了,进而李世民看到的是玄武门外那一片血流成河的场景。

战场的烽烟,天可汗的威名,宫廷的斗争,高高在上的威严,直到这一刻即将化成一片云烟!

开创这个帝国的盛世,我是无限自豪的,但杀兄逼父的愧疚,我将永远无法释怀!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带着一丝无法释怀的遗憾,李世民病逝于翠微宫,享年52岁。

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就此大幕落下!

这个伟大的时代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依然还想对它多说几句。

贞观时代政治清明、法律公正、百姓安居乐业、而且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那个时代唐朝以其开放的胸襟和超级大国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每个中国人回首历史最为魂萦梦牵的时代,因为只要一提到这个时代,每个中国人都会为之自豪。

我想说的是,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仅仅是因为上边提到的几点现象吗?在我看来,并不是这么简单。我到是觉得它之所以让人如此憧憬,是因为这个时代具有一种精神。

贞观精神!

那么贞观精神是什么呢?

贞观精神就是当时上到皇帝李世民下到地方官吏、所有的人励精图治、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之所以能够拓展和延伸,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贞观时代所养成的诤谏风气。

细数一下贞观时代的诤谏,我们无不为君臣间那许多可歌可泣的诤谏事例所震撼。著名的《贞观政要》就是当时朝廷诤谏之风的产物。

贞观君臣间浓厚的诤谏之风,带来了思想行动的步调统一和行政决策的正确性,直接推动了以朝廷为核心的吏治清明、社会风气清新和政府运作的高效率。从而对经济、政治及军事上的成就,乃至于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给予了深刻的影响,而诤谏之风的形成也足以垂范后世,成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回顾贞观盛世,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华民族曾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国人也曾经是最优秀的国民!我们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当今天的中国人回首一千多年前的辉煌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抱着五千年泱泱文明古国的头衔而沾沾自喜;还是应该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实并不遥远,但需要重新找回中华民族的理性和自信。

尾声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在长孙无忌的指挥下,太子李治、褚遂良等人护送李世民的灵柩回到了长安,在进入长安的时候,并没有惊动太多的人,好像平常一样侍卫着。

进入皇宫后,将灵柩停放在两仪殿里,同时任命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为侍中,少詹事张行成兼侍中,吏部侍郎高季辅兼任中书令。

四月二十九日,长孙无忌在太极殿主持李世民的丧礼,同时太子李治继位于灵堂之前。

六月十八日,李世民埋葬昭陵,庙号太宗!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李世民的丧礼举办后不久,一辆马车急速的驶出了皇宫,车上坐着一位三十岁年纪上下的女人,面带愁容,眼角还略带一丝泪水。

但是这一切掩盖不住她内心的坚毅,坐在马车上她不断的向外望去,前方路途迷茫,但是她知道不久的将来她还会回来,所以她咬紧牙关,发誓无论怎样要将这段人生中最孤寂、最困难的时段度过去。

当时没有人注意到她,因为她实在是个小人物,在此之前,他只是李世民身边的一个才人。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武曌!

此刻她之所以坐在马车上,是因为她和诸多嫔妃在李世民死后,朝廷下令让她们入感业寺为尼。

“太子殿下,你要早点来接我!”武曌在心底说道。

一个先皇身边小小的才人,怎么会和太子牵连到一起?

当时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直到很长时间后她重新回到那座久违的皇城内!

……

李治当了皇帝,但最高兴的人并不是他,而是长孙无忌,因为他知道现在的新皇帝还是个毛头小子,在今后很长的时间里,他将是这个帝国的实际主宰者。

看着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李治,长孙无忌内心无比喜悦,这是他多年来梦想的格局,作为皇帝的亲舅舅,他比任何人都更具有优势。

那就甩开臂膀去实现自己心中早已筹划好的梦想吧!

贞观时代已经大幕落下,但历史的车轮却依然向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79.html

上一篇:韬光养晦
下一篇:扬威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