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进军长安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4:32:57 0

誓师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五日。

对于李渊来讲,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今天李渊要召开出征之前的誓师大会。从现在开始,李渊的造反大戏真正地拉开了帷幕。

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面对着三万多身穿铠甲的战士,李渊不禁激动万分。

“将士们!”李渊高声叫道,“我蒙先帝之恩,才有今天,却无以为报。今杨广无道,巡幸无度,穷兵黩武,致流寇四起,使天下生灵涂炭。今日我高举义旗,愿尊奉代王,以解救天下苍生。尔等愿从我否?”李渊的声音高亢而激越。

“我等皆誓死追随唐公!”三万甲士齐声高喊。

“好!今日我等以苍天为证,从我同盟,无为贰志。有渝此盟,人神共诛!”

“有渝此盟,人神共诛!”三万甲士与李渊共宣此誓。

誓言是铿锵的,决心是坚毅的,信心是百倍的。这些人即将登上历史的舞台,去开创一个王朝辉煌的伟业!

七月八日,李渊率军到达西河(今山西汾阳),慰劳城中百姓,救济贫困。

这使当地的老百姓很受鼓舞,纷纷前来投奔李渊,李渊根据来投奔的人的才能,分别授予官职,当时在西河郡流传着一句话叫:要做官,找李渊!事实上被李渊真正授予重要官职的人并不多,大部分人被授予的都是一些虚职。李渊这么做其实就像现在公司的收购行为一样,目的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你不抢着收购,如果被别人收购了去,那别人收购你的日子,就会很快地到来。

七月十四日,李渊行军进至贾胡堡(今山西霍县境内)。

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

杨侑的对策

代王杨侑的第一反应是:李渊要是来了,我这个位子恐怕就是他的了。什么反对杨广,拥立我,纯粹是扯淡!当年董卓进京时,那个口号喊得是相当漂亮,结果呢?你要是想做董卓就明说,何必遮遮掩掩的。不过我可不是汉少帝,既然你要来,我就偏不让你来。

于是,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屯于霍邑(今山西霍县),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屯军于河东(今山西永济),全力阻击李渊的军队。

我已经做好了过五关斩六将的准备,不到长安,绝不罢休!

但是现在李渊需要解决一个现实问题,哗啦啦的大雨,下个不停,道路泥泞,军队无法前进。老天爷的事情,你可左右不了,也许上天在考验李渊的耐心。这可让李渊很是郁闷。

前边有宋老生和屈突通两个强敌坚守要塞,时间一长,自己将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如果两个强敌再联手拍自己的板砖,恐怕要吃不了兜着走。最关键的是,如果身后有隋军来攻,将会陷入被两面夹击的窘境,到时离崩盘可就不远了。

虽然此时传来部将张伦攻克离石、杀太守杨子崇的捷报,但是李渊的心情依然沉重。

该如何是好呢?要不退兵吧,可是想退也不那么容易啊!前进的道路很泥泞,后退的道路也不好走啊。更何况,即使退回太原,我也不再是从前的我了,而是朝廷的反贼了。

不!绝不退兵!在我看来,一定会有办法的!现在箭已搭弓,岂有不发之理?

李渊,前边有无数的困难在等待着你去克服,刚刚起兵,难道就被下雨这点困难给难倒了?你还怎么去开创大唐帝国的伟业啊?绝不能当懦夫!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

这个希望,不是上天赐予的,而是依靠智慧的启迪。李渊忽然想到了一个人:李密。

联合李密

李密现在很是春风得意。

不仅刚刚打败隋军,获取了隋军的大批军事物资,同时又据有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粮饷充足,而且正在计划第三次进攻洛阳。其实力不知要超过李渊多少倍。

对于李渊来讲,李密既可以作为一个援手,同时也是威胁。虽然现在李密正在全力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但是他时常也有西入长安,夺取全国最高政权的欲望。因为李密深深地懂得,打下洛阳只是成就霸业,而拿下长安才能成就帝王之业。

现在李渊带着兵马,直奔长安而去,李密的心里哪能没有想法?所以,李渊要想顺利地进入长安,除了应对隋军之外,必须要顾忌到身后的李密。但是眼下,对付隋军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再和李密闹翻,李渊恐怕就彻底地坠入深渊里了。所以李渊决定主动向李密示好,联合李密。

这样做,一来可以稳住李密,让他全力对付洛阳的隋军;二来可以给自己壮大声势,让代王杨侑知道,自己的身后有“亲友团”支持,毕竟都姓“李”,五百年前是一家嘛。于是李渊致书李密,要求联合。

李密看完李渊的书信后,在第一时间内脑子里闪现出一个很幼稚的想法:做盟主。

促使李密产生这么幼稚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李渊的书信内容相信一定是很“装孙子”的,令李密有些飘飘然;另一方面李密现在的实力确实很强大,但正是由于强大让他产生了自我膨胀的心理,所以在看到李渊“装孙子”的信后,真的以为自己可以王行天下。

做事可以高调,但做人一定要低调。

李密让祖彦君给李渊回了一封信,这个祖彦君就是那篇著名的《讨杨广檄》的作者。

李密在信中称李渊是兄长,但实际上是摆出了一副十足的大哥派头。其实他是在试探李渊的态度,如果你肯认我做盟主,我就和你联合。不然的话,小心我灭了你!信的大致内容是:

“咱们虽然不是同一个源流,但是既然都姓‘李’,无论如何都能攀上些亲戚关系,我这个人有幸让四海的英雄,推为盟主,真是很惭愧啊!希望和渊兄同心协力,共同做一些诸如当年在咸阳捉拿子婴,在牧野打败商纣王这样的大事业,你说好不好啊?”

谁推你做盟主了啊?简直是自作多情!李渊即使同意你做盟主,那刘武周、窦建德、杜伏威那些猛人会不会同意呢?而且对李渊这个可怕的对手,应该早日除掉而后快,你还主动跟人家攀亲戚?

看来,人到了某种程度上,有时真的是不好摆正自己的位置啊。

难道这就是人性的弱点吗?我希望每个人真的能够尽量地克服人性的弱点,它往往阻碍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李渊看完李密的回信后,不禁大笑起来。这个李密,简直狂妄自大,以后有他为自己狂妄自大埋单的时候。后来,李密不仅没做成盟主,反而成为了李渊的下属。

有时候,看起来确实很玩笑,但玩笑的背后,其结果是必然的。

但是眼下李渊明白,李密是不能得罪的,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和李密一较高低,还得指望李密当“炮灰”呢。于是李渊让随军秘书温大雅给李密又回了一封信。

顺便说一句温大雅,著名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是他的手笔。

李密和李渊两个人,手底下都拥有超级写手。

李渊在信中一方面吹捧李密,称他是当今的救世主;一方面说自己年老力衰,准备在太原安度晚年,而隐蔽了自己进军关中的意图。

就是这样一封虚情假意的信,李密看后却大喜过望。自此以后,他专心地对付洛阳周围的隋军,甘当李渊的“炮灰”。李渊成功地钓到了李密这条大鱼。

看来李密最多算是个雄主,不是成就帝业的材料。我相信,换了他去打长安,即使打下来,也不会待得太久。

李渊再一次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相信身后有了李密这个“亲友团”的支持,前边的宋老生和屈突通,一定不敢轻举妄动。

你不动,那我先动。但是,就在这时,忽然传来了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的消息。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啊!

撤,还是不撤?

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这个消息,究竟是实情,还是谣言,所有的人都不知道。

但是大家都明白,突厥是个野蛮的民族,不怎么讲信义,趁着李渊进兵长安,从后边拍上一块黑砖,还是有可能的,当初李渊低声下气地联合突厥,就是为了防止突厥人乘虚而入。

难道,突厥人这么快就变卦了?李渊的心情一下子沉入了谷底。是继续西进,还是回救太原?这是个问题。李渊只好召集诸将,商议对策。

“诸位,近传突厥人和刘武周乘虚袭击晋阳,大家认为这个消息可靠吗?”李渊的声音有些低沉。

“突厥人野蛮至极,从来都是唯利是图,这一次袭击晋阳的消息,我看很有可能!”说话的人是裴寂。

李渊面沉如水,他知道如果按照裴寂的逻辑,长安恐怕是去不成了。但是接下来裴寂所说的话,更令李渊感到了一丝绝望。

“宋老生和屈突通据守险要,要打败他们不是很容易,李密虽然同意和咱们联合,但是这个人野心难测,这些对咱们都不利啊。突厥人言而无信,刘武周又和他们狼狈为奸,太原是咱们的根据地,咱们手下将士的家属都在那里,我认为应该回救太原,至于进军长安嘛,以后还会有机会。”

如果抛开裴寂的身份和当时的时局,裴寂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他忽略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这个传言是真是假还不确定,既然不确定,你作为首席谋臣,就轻易地忽悠撤兵,往好了说你是胆小怕事,说得严重了,那就是涣散军心;第二个问题,即使这个传言是真的,也不一定就只有回救太原这一个办法,如果这时候真的撤军,宋老生和屈突通主动进攻怎么办?到时李密再来个痛打落水狗,我相信李渊到不了太原,就会彻底地玩完。

所以接下来就有人开始反对裴寂,反对的人是李世民。

“此言差矣!请问裴大人,突厥人真要是想进攻太原,为什么不就近攻取离他最近的马邑,而舍近求远深入腹地攻取晋阳?”

“这个……”裴寂一时语塞。

“我认为,刘武周和突厥人表面联合,但实际上他们是互相猜忌,就好像我们和突厥联合一样,双方是出自真心的吗?”李世民的话掷地有声。

“而且,现在朝廷已经派兵拦截我们,如果就此撤回太原,必然会涣散军心,弄不好会出现军队哗变的情况,那我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前功尽弃!”

“是啊,二弟说得有理。现在我们四周的敌人都很强大,如果撤军,到时腹背受敌可怎么办啊?”李建成补充说。

“请父亲放心,等雨停了,若不杀了宋老生和屈突通,孩儿愿以死谢罪!”

“我和二弟同愿以死谢罪!”

这就是年轻人,他们朝气蓬勃。一位伟人曾经对年轻人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将是你们的!千古不变的真理。

李渊看着两个宝贝儿子信誓旦旦的样子,心中不禁一阵激动。他知道,此刻自己绝不能后退一步。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后退就是死亡,前进才会有希望。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我不是不听你的,不按你说的去做,我能力不够啊。)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能力不够,中途会做不下去,而你还没做只是嘴上说啊。)

至言哉!

决不后退,继续前进。我意已决,今后凡有言后退者,定斩不饶!此时的李渊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士一样,面对眼前凶猛的野兽,他已做好决战的准备。战则胜,不胜则死!

但是对于突厥人袭击晋阳的消息,无论其是真是假,还是要认真对待。李渊决定让刘文静再次出使突厥,想方设法地稳住突厥人,哪怕献上无数的金银财宝。

对付宋老生

刘文静走后,李渊迅速部署了下一步的行动计划:攻取军事重镇霍邑。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想要攻取长安,必须从霍邑经过。而且当时的时局对李渊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武威鹰扬府司马李轨起兵,自称河西大凉王,随后攻克张掖、敦煌等地,拥有河西五郡之地。

金城人薛举自称秦帝,立其子薛仁杲为皇太子,随后攻取天水郡,对关中地区虎视眈眈。

而东边的李密,自从和李渊结成同盟后,率军猛攻洛阳,隋将王世充屡战屡败,杨广命左御卫大将军涿郡留守薛士雄率领精兵三万人讨伐李密,但是这位仁兄很不走运,率军走到河间时,碰上了窦建德的起义军,结果被打得大败,薛士雄只率领数十骑兵逃回了涿郡。

这几件事情的发生,使当时的局势一下子向着有利于李渊的方向发展。首先河南、河北的隋军主力,被李密、窦建德等起义军牵制在洛阳一带,无暇西顾。而长安的代王杨侑为了防备薛举、李轨进攻关中地区,不得已从长安附近抽调了五万精兵防守西线。

这样一来,身在霍邑的宋老生和河东的屈突通,就像武大郎爬杠子一样,上下够不着地悬在了那里,既得不到东部洛阳的增援,也得不到西部长安的支持。

所以李渊决定,趁此机会,拿下霍邑。

霍邑之战,是李渊起兵后,第一次与隋军正面较量,此战干系重大,打赢了取得开门红,那么后边就很有可能一鼓作气地打到长安,如果打输了,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抱着铺盖卷回家。

这一战,李渊高度重视。为此,李渊特地让女婿柴绍带领侦察骑兵到霍邑城下侦察宋老生的军情。

柴绍带着骑兵到了霍邑城下,不仅仅侦察敌情,我们的柴绍同志,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引诱宋老生出战。

柴同志,你疯了?你这个把人要跟人家PK吗?

不,我没疯。如果他出战,我就跑。

跑?

是的。只要他出战,说明他是个有勇无谋的人,我岳父此战必胜。

他如果不出战呢?

不出战?嘿嘿!凭着我柴绍讨敌骂阵的功夫,只要他能忍受就行。

随后,柴绍让士兵开始高声叫骂,当然在叫骂的过程中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

“老生!老生!老豆花生!”

“老生!老生!别老生啊!养不起啊!哈哈!”

……

宋老生的确很勇猛,当然也很无谋,听到柴绍的叫骂,下令出战,只是他连战马还没跨上,柴绍早已经跑得无影无踪!

哼!有本事别跑啊!

我当然要跑,因为我完成了任务,我的任务就是了解你的特点。

柴绍将侦察到的情况如实向李渊做了汇报,当然也将宋老生的特点告诉了李渊。“此人只是匹夫之勇,我师若到,必然出战,战则擒之!”柴绍的话令李渊信心大增。

目标就在前方,传我命令,向霍邑进发!

八月初二,李渊带领部队来到霍邑城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宋老生的兵力有三万,基本上和李渊对等。但是宋老生是以逸待劳,而且又是坚守城池,而李渊却是大老远地跑来,要打一场攻城战。从作战形势来讲,对宋老生比较有利。

宋老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宋老生并不笨,更何况是三万夫当关。所以李渊想要拿下霍邑并不容易。

李渊在城下仰望霍邑城头,只见城头旌旗招展,长枪林立,刀光闪闪,城门紧闭,一派杀气。看来宋老生已做好迎战的准备。

李渊认为,强攻不是最上策,应该以最小的代价拿下霍邑,因为后边还有很多大战等待着自己。

“儿啊!你们说这一仗该怎么打啊?”李渊向身边的李建成和李世民询问。

“回禀父亲,听柴绍讲,宋老生有勇无谋,我认为应该用轻骑兵挑战,他必然出战,只要他出来,这一战咱们必胜。”李建成说。

“如果他固守不出战,我们就散布谣言说他暗中私通我们,准备投靠我们,到时候相信宋老生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定会出战。”李世民继续说。

“你们的想法很不错,数日前连天大雨我滞留贾胡堡,宋老生就应该主动出击,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可见这个人不太懂得怎么用兵,但是你们只说了一半啊!”

“说了一半?”李建成和李世民觉得很不解。

“你们想没想过,即使宋老生出来,他也是背城而战。”

没错!这就是此战的困难之处。

打不过你,我就退回城去。怎么?你撤了啊?我又出来了。哈哈!

你又过来了?那我就退回去。耗死你!

这个做法很像周星驰主演的电影《九品芝麻官》里的那个无赖状师。

如果宋老生真的这么做,相信一定会给李渊制造相当大的麻烦,因为李渊是耗不起的。

所以,此战的关键点是宋老生出城后,如何让他远离霍邑城。然后,切断他的退路,来个瓮中捉鳖。这个方法是可行的,因为宋老生是个暴脾气。

李渊想到了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退避三舍。他忽然笑了,眼睛中放射出闪亮的光芒。于是李渊做出了如下安排:

一、将骑兵部队分为左右二军,李建成领左军,李世民领右军;

二、如果看见宋老生出城后,部队马上向后撤退,如果宋老生来追,李建成领着左军堵死东门,李世民领着右军堵死南门,切断宋老生的退路;

三、令柴绍再次讨敌骂阵。

“老生,老生,老豆花生”的声音再次响起。

宋老生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是个悲剧。

士可杀,不可辱。随我杀出城去,李渊,霍邑城下就是你的葬身之地!

事实上,结果恰恰相反。

撤退!李渊下达了命令。

怎么?想跑?李渊,你往哪里走,拿命来!哇呀呀呀!……不知不觉中,宋老生已经追出霍邑城一里远了。

看到宋老生已经远离了霍邑城,李渊命令停止撤退,列阵与隋军对峙。

咦?怎么不跑了?难道有诈?

没错,你已经被诈!

紧接着一阵呼喊声传到了宋老生的耳朵里,让他觉得很是刺耳———“宋老生已经被捉获!”这绝对是一句要宋老生性命的话。

“我被捉获?这不是胡扯吗?”就在宋老生纳闷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率领的骑兵部队从背后向宋老生杀来。

宋老生此时真的成了一只鳖,而且是在瓮中。

拿命来吧

当宋老生意识到这是个陷阱时,一切都已经晚矣。尤其看到李世民像吃了大力丸一样,左右猛砍,以至于刀刃都开始缺损的时候,宋老生觉得这一战,自己注定要失败了。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葬身在这里。

事到如今,也只能死战到底了。不管如何,先退回城里再说。于是宋老生掉转马头开始猛烈地冲击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骑兵部队,试图冲开一条血路,退回城里。

而就在这时,李渊率领着人马,并没有和李建成、李世民的骑兵部队围歼宋老生,而是悄悄地绕过宋老生,代替李建成和李世民堵住了东门和南门。即使你退回来,也是进不去,我再给你做个大瓮,等你爬进来。

宋老生还是很勇猛的,经过了一番拼杀之后,终于杀开一条血路,渐渐地撤到了霍邑城下,此时他手下只剩下十来个人。但是,当他看到李渊的部队已经堵在了城门口时,宋老生大吃一惊!

李渊什么时候过来的?才出一瓮,又入一瓮。宋老生产生彻底绝望了,吾命休矣!

突然,宋老生感到脖子上一阵疼痛,随后,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体渐渐地倒了下去,咦?我那个身体上边为什么没有脑袋呢?这是为什么?原来,在宋老生吃惊的时候,有人从背后砍下了他的脑袋。砍他的人是刘弘基。

刘弘基虽然结果了宋老生的性命,但手下的士兵们却觉得不过瘾,纷纷上来乱砍一通,转眼间宋老生便成了一堆肉泥。

守城的士兵在城楼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主帅被剁,自己却靠不上前去,急得上蹿下跳,真想打开城门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

可是,真要打开城门,李渊他们顺势冲进来可怎么办?

唉,算了吧,咱们头儿已经让人剁了,还是紧闭城门别出去了。

守住城池要紧啊!

这个想法非常好,但要看对手是谁。很不幸,他们的对手是李渊、李世民这样的超级牛人。所以,不仅你们的主帅被剁,城池你们也是守不住的。

就在李渊看到宋老生倒下去的时候,他下令猛烈攻城。

“岳父!且慢!我们还没来得及准备攻城的云梯呢?”身边的女婿柴绍提醒说。

“不!宋老生刚刚阵亡,现在守城的士兵肯定是惊魂未定,而我军却是士气如虹,如果不趁此机会攻城,错过了这个时机,等城中的人做好部署,恐怕攻城就很困难了。”

没错!势如破竹!战则胜!

有时候,打仗是需要变通的,不一定都要按照教科书一板一眼地来做。其实,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如此。那些所谓的成功者,一定都是深深懂得变通的人。

士兵们得到了李渊的命令,迅速地展开了一场“攀岩比赛”。一个接着一个地踩着肩膀开始攻城。他们冒着城头滚木、箭雨,奋不顾身爬上城头。经过了将近一个时辰的奋战,终于攻克了霍邑城。只是这个胜利,是用无数的死尸和血流成河换来的。

史书记载:血流蔽地,僵尸相枕!

当李渊巡视战场,看到这惨烈的景象后,不禁对身边的人发出一阵感慨:“今日霍邑之战,为宋老生所逼,乃至生灵涂炭。在战场上是不分善恶忠奸的,相信宋老生手下死去的这些兵士们,也一定有想归附我的,他们也都有自己的亲人啊!可是现在……仔细地想想,心中深感痛惜啊。”李渊说完,情不自禁地怆然泣下,身边的人也都默然良久。

然后,李渊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堪称经典。

“以后攻城,当以文德取之,要尽量避免使用武力,力争用和平的方法来解决!”

这句话成了大唐帝国立国的指导思想,后来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元和中兴”等盛世局面,都是从这句话中成功地汲取了经验。

是的,这就是“偃武修文”。

一个盛世局面的开创,绝不是仅仅依靠武力而成就的。千古皆然。

霍邑之战以李渊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这也是李渊起兵以来,对隋朝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李渊显得异常兴奋,传令犒赏三军。

李渊犒赏三军的方式,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不论出身贵贱,即使你是随军作战的奴隶,只要有战功就能得到奖赏。

为此,李渊还特别起草了一份告示,告诉全军将士,人人平等,只要有功,不论出身,都会依据战功进行奖赏。

这种措施在现在看来好像很平常。但是,请注意,李渊是距今一千多年的人,在那个重门第观念的时代,李渊居然能够做到有现代人还难以完全做到的平等思想,真是令人匪夷所思。我曾经怀疑是不是史书为了美化李渊的开国功勋,故意这么写。

当我认真分析李渊的人生成功轨迹后,我很快打消了这种怀疑,因为在李渊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高贵的品质,那就是———仁者仁心。所以,李渊能够具有人人平等的思想,就能够让人理解了,这显然不是依靠社会整体思想的进步,而印在某个人身上的思想烙印。

只要你具备仁者的心灵,无论在什么时代,都会体现出伟大的博爱。

攻占了霍邑,李渊的部队略加休整,继续南进。八月十二日,到达绛郡(今山西新绛境内)。

李渊又碰到了新的对手。继宋老生之后,第二位抗拒李渊的人是陈叔达,他领兵坚守绛郡。

超级写手陈叔达

要说起这个陈叔达,可是大有来头,这位仁兄乃是陈宣帝的第十六个儿子,很有才学,在他还是个小孩子时,有一次参加一次宫廷宴会,在一顿饭的工夫,就写了十首诗,被人们争相传诵,成了当时著名的超级写手。

后来,陈朝灭亡后,杨坚爱惜他的才华,让他做了绛郡通守。

其实,我认为这个安排是不合理的,陈叔达虽然很有才华,但那是文才,不是武略,让一个书生去带兵,结果可想而知。

不能让上等货大材小用。

八月十三日,李渊的军队向陈叔达发起猛攻,结果没用多长时间,隋军一败涂地,陈叔达战败被俘。

李渊和杨坚一样,也是很爱惜陈叔达才华的,所以当手下的士兵将陈叔达绑到他的面前时,李渊第一件事就是替陈叔达松绑。

“将军受惊了!”李渊的声音很温和。

“哼!我现在乃是阶下囚,受不起唐公的这番礼遇啊!”陈叔达语中带刺地说道。

“呵呵,我爱惜将军的才华,希望将军能够归顺于我,我们共举大业,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间,将军可愿否?”

“拯救黎民百姓难道就必须造反吗?李渊你这是大逆不道啊。”

“将军此言差矣!今杨广无道,天下人揭竿而起,其实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推翻暴政。我和他们一样,别无二心。今日起兵,虽然反对杨广,但是却想拥立代王。”

接下来李渊的这句话,说得很有分量,在我看来,陈叔达投靠李渊,就是这句话起了作用。

“将军是陈朝人,当初杨坚爱惜您的才华,您屈尊于他,今日李渊同样爱惜将军的才华,将军为何执意不从呢?”

这绝对是一句刺激陈叔达神经的话,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别在这跟我装忠贞,你可以投靠杨坚,为什么就不能投靠我?

陈叔达虽然是个书呆子,但并不是弱智,当然也不是圣人。

在一般情况下,生存是硬道理。如果敬酒不吃,吃罚酒,那就不好了。所以陈叔达决定投靠李渊。

“唐公如此爱惜我,我愿效犬马之劳!”

收拢人心当然要恩威并举,李渊是这方面的专家。

自此陈叔达成为李渊的超级写手,和温大雅同掌机密文件。后来李渊军中的军书、教令、文告,以及李渊开会的发言稿等,基本上都是出自陈叔达之手。

李渊偏爱武将,同时更重文臣。文武并举才是治国之道。

渡过黄河

八月十五日,李渊进军到龙门。龙门紧靠着黄河。

黄河,这是一条让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河流。滚滚黄河,奔腾咆哮,东流不息。

传说,每年春天,江河湖海中的黄鲤鱼,都会来到黄河,然后逆流而上。一年中,能登龙门者最多不过七十二条,只要登上龙门,就会有云雨相罩,然后天火从后边烧掉尾巴,黄鲤鱼化身为龙。这就是传说中的“鲤鱼跃龙门”的故事。

要雨得雨,要风得风,鱼跃龙门就不同!

今天,李渊骑着战马站在黄河岸边,忽然想起了这个传说,不禁浮想联翩。今日我统兵来到龙门,不就是前来跃龙门的黄鲤鱼吗?如果起兵成功了,我将会成为黄袍加身的真龙天子。难道,老天爷在暗示我会成功?成功了我将号令天下,万人景仰。这一切,会实现吗?

李渊当然不会想到,一年后他的这个理想将成为现实。

嗯,那就为了这个即将实现的理想努力奋斗吧!

回到营地,李渊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来,前有滔滔黄河,又有屈突通的重兵把守,眼下还是要解决怎样渡过黄河的问题。

现在屈突通率重兵把守河东(今山西永济),李渊面临着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不和屈突通交手,从龙门强渡黄河,直取长安;第二个选择,先取河东,打败屈突通,再渡黄河。这两个选择都有一定的风险。

第一个选择的风险是,在渡过黄河后,如果长安不克,背后就有可能遭到屈突通的板砖。

第二个选择的风险是,和屈突通交手,如果不能短时间解决他,和他形成长期的对峙,一旦长安的代王杨侑缓过手来,派兵东渡黄河,进攻自己,到时就会受到长安的隋军和屈突通的夹击。

这个滋味可是不好受的。

该如何选择呢?李渊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于是只有召集部将开会商讨对策。

“屈突通手握重兵,坚守河东重地,我们如果不理他,直接渡过黄河,攻打长安,如果打不下来,屈突通赶来援救,我们就会腹背受敌,我认为应该先打败屈突通,然后再渡黄河。”裴寂在会上率先亮明观点,主张先取河东。

“不!我认为兵贵神速,现在我们士气正盛,应该急速渡过黄河,相信长安周围的隋军一定会望风而逃,如果在这里和屈突通形成对峙,白白浪费时间,时间长了会使军心涣散,而且关中有很多义军,他们现在都没有归属感,我们应该把他们纳入麾下,屈突通死守河东,不足为虑!”李世民的观点主张强渡黄河。

年轻人的想法就是大胆。相比之下,裴寂的观点虽然也很有道理,确实显得有些保守。看来年轻人和长辈之间的代沟,始终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

这两种意见各有各的道理,李渊更加犹豫不决。散会后,李渊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渡河还是先打屈突通,这个问题令李渊心烦意乱。

正在李渊冥思苦想之时,一个人来到了李渊的身边,他向李渊提出的建议,使李渊最终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三种方法。这个人的名字叫任瑰。

李建成和李元吉在河东的时候,曾经受过任瑰的照料,说任瑰是李渊一家的大恩人,一点也不为过。

这次任瑰来投奔李渊就是因为他曾经照料过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一造反,他就被当地官府缉拿,不得已前来投奔李渊。

任瑰给李渊的建议是,迅速渡河。

迅速渡河?这个观点和李世民一样啊,怎么能说是第三种方案呢?

任瑰的渡河方案和李世民的渡河方案是不一样的。准确地说,任瑰的方案更加可行,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主力渡河,留下偏师围攻与牵制屈突通。

当李渊听完任瑰的建议后,高兴得差点跳了起来。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方法,只是有时当事者迷,旁观者清。不要认为自己全知全能,你的知识和经验在某种环境下,会被遏制到最低限度。也许别人一句无心的话语就会让你瞬间拨云见日。当然,前提是你是一个虚心纳谏的人。

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李渊迅速作出了部署。首先命令左右统军王长谐和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人率步兵六千人从梁山渡河,屯兵河西,作为先头部队。同时自己亲率主力大军,渡江入关,重点攻取长安。然后集中相当的兵力,组成偏师围攻与牵制屈突通。

李渊特别叮嘱偏师部队,不要和屈突通正面对抗,只要牵制住他,确保大军平稳渡过黄河就好,当大军渡河成功后,偏师部队不可恋战,迅速渡过黄河,与主力部队会合。

九月六日,先头部队渡过黄河,安营扎寨。

九月十二日,李渊率领主力大军,渡过黄河,与先头部队会合。

成功渡过黄河后,李渊立即命李建成和刘文静、王长谐等率军五万人,进驻永丰仓,守卫潼关,防止洛阳的隋军和屈突通部的增援,同时接应偏师部队渡河。又命李世民率刘弘基等诸军五万人,沿渭河北岸西进,迂回包围长安。

这两路大军都是以长安为最终的战略目标,定期会战。

三个宝贝

就在李渊准备向长安挺进的时候,有三个人来到了李渊的身边,他们的名字分别叫做于志宁、颜师古、长孙无忌。

在这里之所以要介绍这三个人,是因为这三个人在后来的“贞观之治”中,在政治、文学领域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于志宁,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超级写手,在后来的贞观时期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等,自撰《谏苑》二十卷、文集四十卷,为唐朝的修史工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颜师古,北齐著名大儒颜之推的嫡长孙,后来在“贞观时期”为《汉书》作注、考订《五经》,丰富了《汉书》和《五经》的内容。他还有个非常著名的四世孙,名字叫做颜真卿,关于这个牛人的事迹,我们将在以后详细介绍。

长孙无忌,相信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他是李世民的大舅哥,李世民妻子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的亲哥哥。这兄妹俩就是那个向隋文帝献上“解仇斗郄”之术大破突厥的名将长孙晟的儿女。

长孙无忌将在后来的玄武门事变、李世民废立太子等一系列事件中展现出非凡的才能,后来李世民排位凌烟阁二十四臣的顺序时,将长孙无忌排在了首位。不是因为他和自己沾亲带故,而是因为这个人实在太过出色。

李渊对于这三个人来投奔自己,那是相当的高兴,马上对三个人进行封官,任命于志宁为记室(随军秘书长)、颜师古为朝散大夫(智囊团成员)、长孙无忌为渭北行军典签(随军文书)。

这个时候,李渊收到了一封来自鄠县(今陕西户县)的信,当李渊读完这封信后,立即召柴绍来见。

他派给柴绍的任务是,马上到鄠县去接应自己的女儿平阳公主。因为平阳公主在鄠县招募了七万人。目前正带着这七万人赶来投奔自己。

一个女孩子居然招募了七万人。谁说女子不如男,花木兰的故事代代流传。

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是李渊和窦氏夫人的第三个女儿。李渊派柴绍去接应她,是因为她是柴绍的妻子。

有的武侠小说把她叫做三娘子,或者叫做李秀宁,其实是因为古代男尊女卑,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她叫什么名字。“平阳公主”是唐朝建立后,李渊给她的封号。

但是即使不知道她真正的姓名,平阳公主在历史上留下的名声,也远远超过了她的本来名字,因为这个女子确实不一般。

唐朝的公主女强人实在不少,例如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但是我认为从品德、才能、智慧、功绩等诸多方面比较,她们都与平阳公主相差甚远。

这个女子开创了唐代公主的豪迈风气。

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的唯一的一位女皇诞生于唐代,但是也许你不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支娘子军也是诞生于唐代,它的创建者就是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和柴绍成亲后,一直定居在长安。但是当李渊起兵后,这对夫妻受到了朝廷的通缉。

听到被通缉的消息后,当时柴绍想和平阳公主一起前往太原投奔李渊,但是这个不寻常的女子却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柴绍独身去投奔李渊,自己留下来伺机招募义兵,准备接应李渊的大军。

这个决定对于男人来讲也许不算什么,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又岂能太在意儿女情长?但是请你不要忘记,如果一个女人也能作出这样的决定,那就只能证明一点———这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人。

柴绍走后,平阳公主迅速离开长安,前往鄠县。鄠县虽然不是平阳公主的家,但是李家在那里有庄园产业。平阳公主回到鄠县后,卖掉了庄园,开始招募义兵。她在短短的三个月内就招募了三四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

史书上并没有过多地记载平阳公主是怎么招募到这些义兵的,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平阳公主是个漂亮MM,所以那些义军的首领看着比较养眼。要知道任何时代美女都是比较有号召力的。

二、除了漂亮之外,要具备超强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要知道她招募的这些义军原本都是些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果没有几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镇不住他们,何况其兵源还来自原本不相统属的系统。

三、纪律严明,得到老百姓的拥戴。相信平阳公主一定是个令出必行的人,治军非常严明。

四、善于用人。

五、具有亲和力。

……

当然要想成为一个让人钦佩的女领导,能让你的员工努力地工作,为本单位创造更多的价值,不是仅仅具备上述几点就可以的,相信平阳公主的身上一定还具备更多做领导的潜质。

通过不懈努力,她成功地收编了关中地区几股很有实力的义军,例如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等部,规模达到了七万人。

当她听到李渊成功渡过黄河后,就带领这七万人前来与李渊会合。所以才有了前边李渊命柴绍接应她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当平阳公主与李渊会合后,将这七万人全部交给了李世民,主动让出了指挥权。我相信这更是她的闪光点: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过分,不越位。

因为唐朝的牛人实在太多,在后边我们将不再介绍她。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我们说一说平阳公主的结局。

唐朝建立后,平阳公主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营山西,她驻守的地方就是娘子关。娘子关位于今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上,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苇泽关,因平阳公主率数万“娘子军”驻守于此才更名娘子关。

后来,平阳公主的事迹就不再见于史籍。直到武德六年(623)二月初,史书上忽然记载了她的死讯。之所以会记上这一笔还主要是由于她的葬礼与众不同,平阳公主是以军礼下葬的。而在这之前,李渊刚刚平定了刘黑闼。

有文章猜测,平阳公主是在平定刘黑闼时战死的,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平定刘黑闼时,平阳公主驻守的娘子关就在前线,相信以她的性格一定会参加这次战斗,所以很有可能是死在那场战役中。

顺便说一句,平阳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中,唯一的一位以军礼下葬的女性。

君不见,娘子雄关今犹在,千年犹忆女将军。

每当我读到平阳公主的历史资料时,我都会对这位女子产生一种由衷的钦佩之情。在中国古代社会男权统治下,平阳公主宛若一枝鲜艳的花朵,绽放出永恒的芳香。

在这里我想说,相对于男人来讲,女人也许很弱势,但正因为弱势,所以才更要自强。写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了一首诗,我们大家一起来吟诵一遍吧!

巾帼英雄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

功成名就天下定,女儿红装换战袍。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74.html

上一篇:江都兵变
下一篇:晋阳起兵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