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进击山西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4:32:03 0

出兵

武德二年(619)十一月。

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李世民率领三万唐军,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黄河坚硬的冰层,开赴山西前线。

大唐英勇无畏的男儿,在秦王李世民的带领下,又开始了新的征程。由此,李唐王朝也正式开始了由西向东的全国统一战争。这是一条坎坷的道路,但是李世民坚信,自己终将到达那个胜利的彼岸。

李世民到达山西后,决定进驻柏壁。之所以这样决定,是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过重要。

柏壁位于汾水下游,是长安到太原的必经之路,可以说是咽喉地带,刘武周的后勤补给基本上都从汾水河谷路过,李世民屯兵柏壁等于是将匕首顶在了刘武周的咽喉上,对于这一点,相信刘武周不得不防。

同时,李世民决定分兵威慑夏县,当时驻守夏县的守将是吕崇茂。这位仁兄本来是唐朝的人,但是当刘武周攻占山西后,这位仁兄充分发扬了“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精神,二话没说做了叛徒,顺势投降了刘武周,可谓一个典型的墙头草。

李世民威慑夏县的目的主要是想牵制住吕崇茂的兵力,让其不能分身顾及柏壁这个主战场。而且两路大军可以互相照应,进可攻,退可守。鉴于威慑夏县的任务十分重要,李世民将这个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叔叔淮安王李孝基和内史侍郎唐俭。

好了,军事上准备工作一切就绪,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安抚老百姓。李世民当然明白,这场仗要是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想要取胜是十分困难的。

自从刘武周到了山西后,唐军节节败退,丢下老百姓不管,而且每到一地,都会大肆搜刮老百姓的粮食,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逐渐地对唐军产生了一种敌意,所以将家里的粮食全都藏了起来,就是不给唐军。

可以说唐军在山西的溃败,除了有刘武周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鉴于这种现状,李世民刚一到达山西,就发布文告安抚民心,宣布不再扰民,恢复生产,这个措施一出台,得到了百姓们积极拥护,又都将粮食送到唐军的军营。

记得陈毅元帅当年评价淮海战役时说过一句话: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得民心者得天下,更何况是一场战争。

李世民的确不同凡响,刚一到山西,就稳住了局面。但是要想彻底打败刘武周,还是要费一番脑筋。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战术?

李世民虽然是个猛将,但绝不是那种有枣没枣先打三杆子的二愣子。刘武周能够在山西把唐军打得一败涂地,足可以证明他的实力,而且现在刘武周士气正旺,李世民如果贸然全线出击,胜算未必有多少。

那就还是用老办法吧———坚壁清野。这一招,对付薛举很管用,相信对付刘武周也同样奏效。就这样,李世民在柏壁高筑墙、广积粮,准备和刘武周打一场持久战。

但是就在这时,忽然传来了李孝基被杀的消息。

野心

作为李世民的偏师部队,李孝基的任务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牵制住夏县的吕崇茂。

有句话说得好,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我要说:最好的牵制也是进攻。

不可否认,李孝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李世民将进攻夏县的任务交给自己,作为李效基本人,也想充分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进而证明他这个侄子选择他,是正确的。

李孝基是个很负责任的人,但是同时也是个耳根子极软的人。就在他决定进攻夏县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投了反对票。这个人的名字叫独孤怀恩。

独孤怀恩也是皇亲,他的父亲是李渊的舅舅,李渊起兵后,他就一直在李渊身边做事,这个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命不凡!曾经说过一句很让人刺耳的话:“我家岂女独贵乎?”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们独孤家只有女人才可以富贵吗?

这句话在当时来讲可是大逆不道,因为当时杨广、李渊的母亲都出自独孤家,独孤家的女性已经贵为皇后,要想不仅仅是女性独贵,那就只有一个办法:独孤家的男性去做皇帝。

关键的问题是,这话是从独孤怀恩嘴里说出来的,你说独孤怀恩会有什么想法?

很快,独孤怀恩的话就传到了李渊的耳朵里,而李渊的这个皇位本身就是靠造反得来的,所以李渊不仅不生气,反而和独孤怀恩开起了玩笑说:“你姑姑的儿子都是皇帝,然后我舅舅的儿子就必须是皇帝吗?”

李渊说者本无心,但独孤怀恩听者却有意,李渊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一句玩笑话,却在独孤怀恩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就是从那时起,独孤怀恩就一直在酝酿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只要成功了,独孤家就不仅仅是女性独贵了。

是的,谋反!李渊!你等着吧!你会为你那不计后果的话,付出惨重的代价!

所以这一次,当李孝基决定进攻夏县时,独孤怀恩马上站出来反对。显然,这是一种不怀好意的反对。他的理由是:鉴于攻城的梯子不够,等李世民破敌后,夏县自然孤立,到那时是不攻自破。这话表面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实际上是相当的扯淡!

你的任务虽然是牵制吕崇茂,但是如果能将他彻底消灭,就不要给他一丝还手的余地。请问,如果宋金刚得到消息后,领兵增援怎么办?

可惜问这句话的是我,而不是李孝基。

只因为独孤怀恩的一句话,李孝基就这样错过了消灭吕崇茂的绝佳机会。而另一边,吕崇茂的反应很敏锐。他判断出,如果李孝基发动全面进攻的话,以自己手中的这点兵力,那绝对会被小锅炖肉。所以,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吕崇茂果断地向宋金刚发出了求救信号。

夏县作为对抗李世民的最前沿阵地,宋金刚当然不想轻易放弃,于是他向夏县派出了一支实力强劲的增援部队。这支增援部队,为首的是一个类似于“猛张飞”式的人物。

这个人的名字叫尉迟敬德。

气节

尉迟敬德的名字叫尉迟恭,“敬德”是他的字。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

如果引用说书人的说法,尉迟恭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杆丈八长矛横扫天下无敌手。说他类似于张飞,并不为过,因为这位仁兄也有着一张面如黑炭的脸庞。

尉迟恭本是隋朝的武将,但他看不惯杨广的荒淫奢侈,刘武周起兵后,闻听他作战勇猛,就把他收在帐下,在刘武周的手下,尉迟恭很是春风得意。

不过,尉迟恭在内心深处很是瞧不起刘武周的,刘武周和王仁恭的小妾私通,又是因为这个女人才造的反,在尉迟恭看来刘武周简直就是个下三滥,只是刘武周对自己实在是很不错。

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尉迟恭还是很明白的。在尉迟恭的心中,一直有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投奔一个真正的明主,哪怕为他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尉迟恭!不要急,请你耐心地等待,这一天迟早会到来的。愿望是美好的,但人还是要立足于现实。

眼下,刘武周让尉迟恭领兵增援夏县,老板发话,尉迟恭还得照办。这一次,尉迟恭不负众望,和夏县的吕崇茂齐心合力,将李孝基的部队,做了汉堡包。唐军中除了少数的散兵逃回柏壁之外,其余的全被俘虏。

这份被俘虏的将领名单有:李孝基、唐俭、独孤怀恩、刘世让。

这也就意味着,李世民的偏师部队全军覆没,牵制夏县的计划宣告破灭。

实事求是地讲,李孝基等人被俘后,刘武周并没有要杀他们的意思,因为在刘武周看来,李孝基这些人将会是自己手中的筹码,手上有了这些人,相信李世民肯定会有所顾忌。

老老实实地待着吧,如果李世民够意思的话,你们很快就会回家的。如果胆敢有什么非分之想,小心你们的脑袋!

所有被被俘人员,只能听天由命。是的,也只能这样了。但是,凡事都会有例外,李孝基就是个例外。所有的人都可以忍受这份屈辱,唯独他不能忍受。因为他的身份注定了,这份屈辱他是无论如何不可以忍受的。身为大唐帝国的王爷,岂能甘心做俘虏?于是李孝基开始暗中密谋逃跑。

应该说,李孝基是很有骨气的。相信他一定费了很多脑筋,设计了很多逃跑的方法,并且最终付诸了行动。可惜,他的运气很不好,他的计划被尉迟敬德的监军寻相发现了,然后上报给了刘武周。

刘武周处理的方法很简单:杀!

李孝基是李唐王朝在统一战争开始后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同时也是王爷级别中牺牲的第一人。消息传到长安后,李渊万分悲痛,下令废朝三日,赠帛千匹给他的家属,并且准备花重金向刘武周赎回遗体。

但是,刘武周并不买账,无奈之下,李渊只能下令招魂以安葬。

公平地讲,李孝基是个好人,同时也是个能力有限的人,曾经面对如此良好的战机,他却轻易地错过了。

不管怎样,李孝基也是为国捐躯,和那些投敌叛国的人比起来,李孝基还是很不错的。至于他的能力问题,我想我们还是对人不必苛求。

因为我们都是凡人。凡人的特点就是:永远越不过自身的局限性。

不放弃

当李世民知道李孝基被杀的消息后,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

作为自己的叔叔,李世民本应该最了解叔叔的能力,李孝基是个尽职尽责的人,但是要想办好一件事情,仅仅做到尽职尽责是远远不够的。归根到底一句话,李孝基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而李世民偏偏让他赶鸭子上架,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国时期,诸葛亮也是让一个不能独当一面的马谡去守街亭,结果大败而归。只是,马谡还能跑回来和诸葛亮见上一面,而李孝基却永远不能再回来。想到这里,李世民不禁潸然泪下。

在他看来,自己是造成叔叔被杀的罪魁祸首。

而且,从整个战局来看,偏师部队全军覆没,造成的消极影响是相当大的。刚到了山西就打了这样一个大败仗,一时间唐军谈虎色变,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局势是险恶的,人心是浮动的,只有李世民始终是信心百倍的。

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

———英国首相丘吉尔

我知道,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会全力向前闯!忍受失败的痛苦,即使再苦再难,也要奋力前进!我相信,那个笑到最后的人,一定是我!

于是,就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李世民开始展现出他超越常人的一面。可以说,李孝基的死点燃了李世民胸中愤怒的火焰,他仿佛看到前方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向他招手。这种力量的名字叫做:信念。

很快,李世民就等到了这个机会。

十二月二十三日,李世民得到了一个重要情报,尉迟恭的增援部队,由于光荣地完成了增援夏县的任务,准备返回老巢浍州。

李世民果断决定,在尉迟恭返回浍州的途中,打一场伏击战。李世民这样做,不仅是为李孝基报仇,更重要的是,借此战的胜利鼓舞一下士气低落的唐军。

鉴于这个任务实在太过重要,李世民充分汲取了夏县之败的教训,在选帅工作上,是慎之又慎。最后,在经过深思熟虑和一番对比之后,李世民决定将这次伏击战的任务交给两个人:殷开山和秦琼。

殷开山是李世民的心腹爱将,这些年在李世民手下东征西讨,积累了很多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殷开山是一个见到敌人眼就红的人,任凭别人说什么,我也得抄家伙就上。

而选择秦琼,是因为李世民很顾忌尉迟恭的武艺。在唐军阵营中,相信也只有秦琼可以和尉迟恭对上靶子。

伏击战,打的就是一个字:猛!

现在好了,一个猛将配上一个猛人,相信这场伏击战打得一定会很生猛。

在哪里打呢?就在美良川吧。

美良川是夏县返回浍州的必经之地,这个地方有个最大的特点:四周环山。这实在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李世民忽然感觉胜利的天平开始向自己倾斜。

正如李世民所料,三天后,传来重大喜讯:美良川大捷!美良川大捷除了殷开山和秦琼指挥得当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尉迟恭轻敌所致。

有句话叫做:骄兵必败。

刚刚灭了李孝基,就挨了李世民的当头一棒,本以为李世民只会在柏壁做缩头乌龟,没想到打了自己的闷棍,尉迟恭郁闷到了极点。但郁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眼下还是要迅速决定去往何方。

由于遭到了伏击,尉迟恭觉得不能再往前走了,说不定在前方李世民已经布下了另一个伏击圈,就等着自己往里钻了。相同的错误,当然不能犯两次。所以,尉迟恭当下改变返回浍州的决定,准备改道前往河东和驻守蒲坂的王行本会和。

这个世界有时真的很奇妙,明明你已经预料到事情的发展方向,而且你也做了很多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事与愿违。

有的人注定了,命运中是有克星的。而李世民就是尉迟恭的克星。

就这样,尉迟恭率领着手中仅剩的一千人马,悄悄地改道前往蒲坂。他相信,这次一定会瞒过李世民。但是,当他走到一个叫安邑的地方时,尉迟恭觉得自己的判断是错误的。因为在他的前方,出现了唐军,准确地说是李世民率领的唐军。

难道李世民是神仙?已经算出了尉迟恭会去蒲坂?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我只能告诉你,一个优秀的军事将领除了具备勇敢、谋略之外,还要具备关键的一点,那就是:敏锐的直觉。敏锐的直觉告诉李世民,尉迟恭很可能会改变行军路线。

当李世民取得美良川大捷后,并没有一味地沉浸在喜悦之中。他明白,尉迟恭这样的对手,不能给他半点缓手之力,必须要穷追猛打。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

所以,当尉迟恭悠闲地走在前往蒲坂的路上时,李世民率领三千轻骑兵,连夜抄小路,直插美良川到蒲坂的必经之路———安邑。

也许你会问,李世民为什么会有这样敏锐的直觉?

我只能用两个字来回答你:天赋!

钉子户

安邑这个地方,名字虽好,但尉迟恭在这里注定是不能安逸的,相反,由于李世民的突然出现,让尉迟恭很是手忙脚乱。

经过我们尉迟恭同志的奋力拼杀,最终的结果是:除了尉迟恭本人和监军寻相之外,其余的人不是阵亡就是被俘虏。

虽然结局是惨败的,但小命是必须要保的。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我尉迟恭还活着,相信终有一天会打败你李世民。

结果证明,尉迟恭的愿望是好的,但是他终究没能实现。不过,他最终却以另一种方式,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了。

遭到了李世民的两次伏击,除了还有个寻相在身边之外,尉迟恭基本上算是成了光杆司令。事实上,光杆司令也有他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可以毫无顾忌地逃跑。

尉迟恭快马加鞭,他和寻相终于逃出了李世民的伏击圈,跑到了宋金刚那里。尉迟恭惨败的消息,让刘武周很愤怒,在他的眼中,李世民就像个钉子户,拔不掉,铲不动。

缩在柏壁的李世民让刘武周毫无办法,但是身在浩州的李仲文可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浩州是晋西(今山西汾阳)重镇,李渊起兵前这个地方叫西河郡,武德元年改名为浩州。

到目前为止,山西所有的地方都已经陷落,只有浩州还在唐军手中。事实上,从武德二年七月底开始,浩州就屡遭宋金刚部队的进攻,当时驻守浩州的并不是李仲文,而是一个叫刘赡的人,时任浩州刺史。

刘赡这个人有个特点:认死理儿。但在某些特殊时候,认死理儿不一定是坏事。此时,刘赡认准了一条道———坚守浩州。我就是要证明给人看,所有的地方全都陷落,但浩州绝对是个例外!它在我的手中一定会固若金汤!

结果证明,他做到了,而且做得还相当不错。史载:贼数攻之,辄为赡所败。

浩州的存在可以算是个奇迹,但是更奇迹的还在后边。

就在李世民取得美良川大捷的同时,一个人悄悄地来到了浩州。这个人就是李密的堂叔———李仲文。刘赡是个认死理儿,李仲文是个二杆子。

他本来是和裴寂一起到山西讨伐刘武周的,裴寂在度索原惨败后,李仲文无奈之下只能四处打游击,二杆子精神实在无从发挥,而且手下的人越打越少,眼看再打下去就成了光杆司令。

所以,李仲文当机立断,引兵前往浩州,和刘赡会合,共守浩州。可是李仲文刚到浩州,就遭到了刘武周的猛烈进攻。没办法,命苦不能怨政府,受累不能怪社会啊。

别看李仲文打游击不在行,但却是个守城专家。在浩州,李仲文的二杆子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他和刘赡的共同努力下,顶住了刘武周部队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汾阳太符观《郭将军墓碑》中记载着这样几句话:四面受敌,千里绝援,关山杳杳,望长安如日月;岁月遥遥,疑京兆于天上。用一句话来形容: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就是在这样一种异常凶险的状况下,李仲文没有想到自己在浩州居然足足守了将近一年的时间。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李仲文凭借其“二杆子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武德三年三月二日,刘武周部将张万岁进攻浩州,被李仲文击退。一胜。

三月十五日,李仲文遣部将张纶在浩州外围伏击刘武周,歼敌千余人。二胜。

三月三十日,李仲文由被动防守,改为主动出击,率军进逼石州,迫使守将刘季真投降。三胜。

四月六日,李仲文派遣部将张德政突然渡过汾水,一举歼灭负责宋金刚后勤保障工作的黄子英部。四胜。

四月九日,进占介休、平遥之间的张南堡,切断宋金刚的军粮供应。五胜。

五战五捷!

如果说身在柏壁的李世民是钉子户的话,那么身在浩州的李仲文就是最牛钉子户。

正是因为有了浩州的存在,极大地牵制了刘武周的军事力量,为柏壁的唐军减轻了负担。而且李仲文的五战五捷对宋金刚的心理打击是十分沉重的。可以说,李孝基没有完成的任务,李仲文完成了。

浩州的“钉子户”精神,让身在柏壁的李世民信心大增。事实上,李仲文的五战五捷已经拉开了唐军反攻刘武周的序幕。

但是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李世民同时也明白,浩州战场的胜利,只能说明唐军在局部战场占有一些优势,要想彻底打败刘武周,还需要精心的谋划,并且要等待有利的时机。所以李世民决定继续实施“拖”字战术。

这个时候,就像两个高手推太极,在看似不经意间,其实比拼的是两个人的意志和耐力。

时间到了武德三年(620)。刚进正月,李世民在柏壁就得到了一个利好消息,唐军攻克了蒲坂。

蒲坂地方不大,却是块硬骨头,当时驻守蒲坂的守将王行本窝在城里,试图拼死抵抗。唐军采取的策略是围而不打。拼死抵抗的勇气是可嘉的,但是大多情况下,肚子饿到一定程度,无论什么崇高的信念都会抛到脑后。

没办法,在坚守了一个多月后,王行本不得已打开城门,出城投降。至此,唐军身后的最后一个火力据点,被顺利拿下。目前的形势一片大好。

对了,忘了说一点,攻下蒲坂的唐军将领是秦武通。秦武通似乎不太知名,但是他的领导实在很知名。这个人就是独孤怀恩。

狼子野心

有的人也许会问,这位独孤兄不是在夏县之战中被尉迟敬德俘虏了吗?

是的。但是我们的独孤兄逃生技术实在高超,就在唐军取得美良川大捷的同时,这位仁兄不知用了什么魔法,居然冲破敌人的道道封锁线,逃了回来。如此逃生手段,堪比大卫·科波菲尔。

不管怎样,回来了就好,李渊并没有责备独孤怀恩,继续让他率兵攻打蒲坂。

我们在前边曾经说过,独孤怀恩是个心高气傲地人,李渊的一句戏言让独孤怀恩怀恨在心,所以他一直在酝酿着一个计划:谋反!可惜计划刚刚酝酿,他就做了尉迟敬德的俘虏。此前,独孤怀恩的谋反想法没有几个人知道。

请注意,是没有几个人知道,也就是说还是有人知道。其中知道的,有个叫元君宝的人。

和独孤怀恩一起做俘虏的除了李孝基之外,还有唐俭、刘世让,当然也有元君宝。元君宝是独孤怀恩的死党,但有时死党并不一定可靠。

在做俘虏的那段日子里,元君宝出卖了独孤怀恩,最可悲的是他并不是有意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元君宝的城府太浅。

由于忍受不了做俘虏的屈辱,他对一个人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独孤尚书最近在酝酿一件大事,可惜没有早点行动,如果能够早点行动,哪还会有今天的屈辱啊!真是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他说话的对象,名字叫做唐俭。显然,元君宝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唐俭是李渊的嫡系。傻子都明白元君宝说话的意思,更何况是老谋深算的唐俭。于是唐俭暗暗地将元君宝的话记在了心中。此后便发生了美良川之战。

独孤怀恩打下蒲坂,为唐朝立了大功,但是在他看来,自己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在他的心中,那个拥有无限荣耀的皇帝宝座,才是他奋斗的目标。他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坐上那个宝座的。

正月十二日,李渊为了激励在前方浴血奋战的唐军将士,他决定亲自慰劳一下山西前线。李渊的行程安排的第一站就是蒲坂。

独孤怀恩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不仅没有心怀感恩,而且简直可以用狼子野心来形容。

李渊的到来,让他顿感血液沸腾,在他看来,这是上天赐予的机遇,把握住这个机遇,自己就可以成为那个万人敬仰的九五之尊。

对,就在蒲坂干掉李渊!李渊!不要忘了,你的皇位也是夺来的。你能夺得,我为什么就夺不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万岁宁有种乎?

不可否认,独孤怀恩有造反的能力,但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造反这种高风险的职业,除了个人具备超强的能力之外,还需要天时、地利与人和。可惜独孤怀恩这三样什么也不占。所以,他的造反注定只会成为一场闹剧。

此外,他的运气似乎也很差。因为在他准备要干掉李渊的同时,一个人悄悄地将独孤怀恩造反的消息,报告给了李渊。这个人就是刘世让。

刘世让,字元钦,雍州澧泉人。李渊进入长安后,他率领川兵马归顺唐朝,拜为通议大夫。这个人的特点是:大忽悠一个。

元君宝无意地将独孤怀恩造反的消息告诉了唐俭,唐俭却有意地告诉了刘世让。

刘世让很能忽悠,他的忽悠对象是尉迟敬德。放我回去,和李世民谈判,保证让李世民顺利撤兵。其实他的真正用意是:向李渊告密。

刘世让怎么忽悠的尉迟敬德,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刘世让的忽悠智商肯定不低,不然的话,尉迟敬德也不会像被拍了迷魂药一样,真的放他回去。

这件事情发生在美良川大捷之前,等到刘世让到达李渊那里时,李渊正准备渡过黄河前往蒲坂。刘世让赶回来的时机真是恰到好处。就这样,刘世让将独孤怀恩谋反的消息告诉了李渊。

李渊听到独孤怀恩谋反的消息后,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吾得免,岂非天也?”是的,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注定了李渊才是那个真命天子。

李渊当机决定取消蒲坂之行,同时他做出了另一个重大决定:召独孤怀恩觐见!

这是非常厉害的一招,因为在古代觐见皇帝时,是不能带着军队的,李渊的目的是只要独孤怀恩来到这里就马上把他拘押!如果独孤怀恩不来,那就是抗旨不遵,到时顺理成章地给他安个谋反的罪名,再去平叛。

总之一句话,孙悟空是飞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的。

独孤怀恩接到觐见皇帝的圣旨后,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陷阱,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计划简直天衣无缝。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狂妄自大害死人。

李渊!你还蒙在鼓里吧?有些事情你还不知道。

不!独孤怀恩!你的事情我全知道,只是有些事情你还不知道。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接下来的事情,相信不用我写,大家也能猜得出来。

武德三年(620)二月十九日,李渊下令诛杀独孤怀恩及其党羽,并没收了他的家产。

对于独孤怀恩我只想说:

野心是允许有的,但人不能没有良心。

追击!坚决地追击!

在与独孤怀恩的较量中,李渊展示出了超人的智慧,一举粉碎了独孤怀恩的阴谋。

没有大规模的杀伐,没有血腥的屠戮,我们看到的只是四两拨千斤的巧妙。当然,独孤怀恩同志之所以失败,也与他的智商有很大关系。

如果说李渊的胜利依靠的是智慧,那么李世民的胜利依靠的就是耐力。

四月十四日,在与李世民对垒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后,宋金刚终于坚持不住了。原因是粮食不够。

作为刘武周的先锋部队,宋金刚一骑绝尘,深入山西腹部,不可谓不勇猛,但打仗仅仅依靠勇猛是不够的,还要讲究战略和战术。也许宋金刚懂得这个道理,但是李世民比他更懂得这个道理,在柏壁龟缩不出,就是在等待这个时机。所以宋金刚只能是有前劲没后劲。

既然没有底气和人家拼了,那就只有一条路:撤退!

李世民一直在等待这个时机。

痛打落水狗还是很过瘾的。于是唐朝历史上一场罕见的追击战就此开始。

这场追击战简单来说,就是宋金刚在前边拼命地跑,李世民在后面拼命地追,很像警察抓小偷。

四月二十一日,李世民率军在吕州追上了为宋金刚殿后的寻相,见面之后一通猛打,寻相惨败,继续北逃,李世民继续追击。

双方谁都明白,各自手握本方的绝对主力部队,这次的较量谁都输不起。

目前宋金刚的任务是保存有生力量,李世民的任务是彻底打垮宋金刚。这是一场双方殊死的较量,也是一场耐力的比拼。

宋金刚跑得快,李世民追得急!据史书记载:“秦王世民追及寻相于吕州,大破之,乘胜逐北,一昼夜行二百余里,战数十合!”

二百余里,相当于从天津到北京,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岁月,李世民率军用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堪称神速!

而且这个二百余里,是连续完成,并且中间还要和敌人交战,再除去士兵吃饭的时间,可以推算出来士兵们没有其他任何的休息时间,士兵们是人而不是野兽,就算是野兽也有疲劳的时候,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李世民这个连续的一昼夜行军二百余里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在上述这段历史记载中,透露出一个很重要的讯息,那就是李世民的骑兵战斗力。仅仅依靠步行完成连续的二百余里追击,显然是行不通的。唯一的解释就是,李世民是带着骑兵在追击,而且是骑兵部队中的轻骑兵部队。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带的都是重骑兵,相信宋金刚早就一溜烟跑得没了踪影。最关键的一点是,在追击的过程中,还要和敌人交战,并且每次交战还都必须打赢。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太困难了。

但李世民做到了。

综上所述,应该可以推断出来,李世民的骑兵部队战斗力应该有多强。简直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怖!这仅仅是个开始。事实上,骑兵在唐朝已经发展得异常壮大。不要急,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将不断地见识到他们的风采。

连续的追击,连续的打击,使宋金刚很是狼狈。但同时,唐军也已经疲惫不堪,即使是机器,在运转了很长时间后,也需要休息,何况是人。当唐军追到高壁岭时,体能终于到达了极限。

很多天来,士兵们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充分发扬“疯狗”精神,咬得宋金刚基本上没有还手之力,但即便是疯狗,疯到一定程度时也需要吃饭、睡觉。从柏壁到高壁岭,唐军已经整整追击了将近半个月。

虽说士气高涨,但同时也是疲劳至极!

所以,一个人开始出来阻止李世民继续疯狂的追击,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再这样下去士兵们即使不战死,也会被累死。这个人就是刘弘基。之所以刘弘基会站出来说话,是因为他的职务———行军总管。

如果说主帅李世民,相当于现在一支职业足球队主教练的话,那行军总管刘弘基就相当于这支球队的领队。

主教练负责指导球队的训练、打比赛、战术制定等;领队负责一支球队所有人员的吃喝拉撒睡等工作,此外还要兼做思想工作,也就是说相当于一个大管家。现在,唐军足球队的领队就是刘弘基,看到士兵们累得拉了胯,他理所当然地要站出来说话。

刘弘基对李世民说:“您现在追击宋金刚到这里,已经称得上是大获全胜了,如果再这样地疯狂追下去,士兵们会吃不消的,这样会给部队带来更大的损失,应该原地驻扎,就地休整一下,然后再继续追击。”

客观地讲,刘弘基的建议还是很中肯的,作为全军的大管家,当然要考虑士兵的感受,这也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有些事情,如果完全按照常规来做,那结果也只能就是常规化。

在李世民看来,宋金刚也许觉得唐军现在疲劳至极,可能会放缓追击的速度,所以相应地会放缓逃跑的速度。

只有突破自身的极限,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突破这个极限,又谈何容易,人类在挑战极限时,往往需要下很大的勇气。李世民注定就是那个打破常规的人。

逆向思维,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所谓:兵者,诡道也!

所以当李世民听完刘弘基的话后,马上否定了他的观点,“正是因为我军不断地追击,才迫使宋金刚毫无还手之力,现在他已经是军心涣散,我们必须一鼓作气消灭他,如果让他缓过劲来,再想打败他就不太容易了!”

李世民是从战略意义角度进行分析,刘弘基是从人性化角度进行劝说。双方似乎讲得都很有道理。但是李世民作为主帅,拥有最后的决定权。所以他决定,率领大军,继续追击!

我知道你们跟着我的确很辛苦。但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彻底打败敌人。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已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准备。你们呢?当然,饥饿、困乏我们都要忍受。

精神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英勇无畏的大唐将士,和我一起去开拓前方那布满荆棘的道路吧。在前进的道路中,也许会有挫折,也许会有失落,但是我坚信,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我们!一定!

决战

五月五日,李世民率军终于到达了本次追击战的终点———介休。之所以说是终点,是因为宋金刚实在不能再往北跑了,因为再往北就到了刘武周的老巢———太原。

说什么也不能让李世民打到太原。李世民的问题,就地解决!此时的宋金刚,虽然被李世民打得满地找牙,但至少神智还是清醒的,而且手中还有两万人马。两万人,如果全都抄家伙拼命,也能顶一气。所以这一次,宋金刚将所有的宝都压在了介休一战上。

跑了这么长时间,让人家追着屁股在后面打,实在是很丢人,坚决不能再跑了。是爷们的就跟着我在介休这块地盘上,和李世民火拼一场,不成功则成仁!宋金刚当然想不到,介休之战竟是他平生最后一战。

宋金刚终于男人了一把,率领两万人在介休城西门外列阵迎战,这个阵势很是壮观,南北长达七里!

面对如此壮观的阵势,李世民开始思索着破敌之策。宋金刚的布阵很有特点,简单来说,这是个南北长蛇阵。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这句话的实际意义在于,看准时机,在敌人的薄弱部位上给予致命的打击。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宋金刚的长蛇阵露出破绽?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宋金刚的布阵简直是滴水不漏。不!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漏洞,宋金刚的漏洞在于———太过自信!他相信自己背城而战,占有地利,李世民远道而来,此战胜算不大。

是的,自信是件好事,但是凡事勿过度!

认知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古希腊特尔裴神庙中的箴言

对,那就利用宋金刚盲目自信的弱点。于是,李世民做出了如下部署:

命秦琼、程知节率军冲击宋金刚阵的北端;部将翟长孙、秦武通冲击南端。

诸将得令。

且慢,两端只许败不许胜!

只败不胜?这是个什么逻辑?

我要的是最终的胜利,为了最终的胜利,此前所付出的一切代价都是值得的。

唐军就此展开了攻击。很快,在唐军诸位将领的“正确”指挥下,冲击南北两端的唐军开始溃败。这种溃败,显然是有意识的。

也许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让李世民追着屁股打,实在太过窝囊,所以当看到唐军溃败后,宋金刚顿时一舒胸中的一口恶气。在他看来,否极泰来的日子就在今天。

李世民!想不到你也会败在我宋金刚的手上,可惜我以前高估了你,没想到原来你也是浪得虚名。早知如此,我还跑个屁!传我将令,大军向前推进十里!

好了!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宋金刚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李世民部队的表现为什么反差如此之大?先前追得自己无处躲藏,现在转眼间一败涂地?有的时候,人真的会被眼前的表象所迷惑。所以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句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可惜,宋金刚没有学过唯物主义辩证法,所以等待他的只有惨败。

看到宋金刚大军前进了十里之后,李世民下令继续冲击宋军阵型的南北两端。这次的任务是牵制,牵制的意思就是不能胜也不能败。

此刻,宋金刚的“七寸”终于暴露在了李世民的面前,他的这个“七寸”就是他的身后。是的,宋金刚最初是背城列阵,现在前进了十里,也就是说目前他自己的身后与介休城有十里的距离。

这就已经足够了,十里的距离足够李世民带领骑兵部队横冲直闯的了。想想宋老生和薛仁杲当年是怎么失败的吧。没错,断了你的后路,来个瓮中捉鳖!“断后战法”一直都是很实用的。

战斗依然在继续!

但是这次,宋金刚显然感觉到唐军的战斗力似乎比先前提高了不少,南北两端虽然不断地打退唐军多次进攻,但唐军似乎“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源源不断地顶上。

都是同一战场的唐军,战斗力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难道……李世民在耍滑头吗?

通过观察唐军的战斗力,宋金刚隐隐觉得李世民在耍滑头,只是他判断不出李世民下一步究竟要干什么。那就继续进攻,给唐军以足够的压力。向前!向前!再向前!

决定战争的胜负,指挥官的素养虽不说是决定性的,但至少是很重要的。可惜,宋金刚和李世民比起来,那是小巫见大巫。

正当宋金刚率领人马努力向前冲的过程中,李世民带领自己的精锐轻骑兵部队,已经悄悄地从北端绕到宋金刚的背后。当然这也要得益于冲击宋军的南北两端唐军,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死死地咬住南北两端的宋军,使宋军的所有人居然没有发现李世民的行踪。

当宋金刚回身忽然发现李世民的骑兵部队时,战争的胜负就此决定。

史书记载:世民率精骑击之,出其阵后,金刚大败,斩首三千。

我承认我败了,但是我不服气!李世民你虽然胜了,但只能说明你的运气比我好!

宋金刚你错了!决定战争的胜负,运气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重要的是信念!从柏壁到介休,我一直都有必胜的信念,你宋金刚呢?

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

不!你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

宋金刚手握刘武周的全部家底,如今被李世民打得面目全非。

当刘武周知道宋金刚惨败的消息后,他预感到自己的这次山西之行已经走到了尽头,本来山西就是李渊的老巢,自己在这里折腾了这么长时间,现在闪人,值了。刘武周和宋金刚带领五百多骑兵,连夜离开山西,投奔了突厥。

他们相信,依靠突厥人,终究还能卷土重来。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等待他们的将是闪亮的刀锋。突厥人最终还是将这两个已经毫无利用价值的人,砍成了两半。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的敌人,当然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

对于刘武周来讲,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最初是依靠突厥人才起的家,最终也是因为突厥人而破产。也许这就是刘武周最好的谢幕方式,也许这就是刘武周的宿命。

历史又一次告诉我们:古今成大事者,必自强者也!

凯旋

宋金刚虽然落荒而逃,但介休城还有刘武周的部分残军驻守。当然指望这些人进行反攻,那是妄想,这些人眼下能够做的也仅仅是据城坚守。

对于介休城,李世民并不想强攻,因为在介休城内有一个他想收服的人,这个人就是尉迟敬德。

要说尉迟敬德是很够意思的,他的领导宋金刚不顾自己的处境,跑得一溜烟没了踪影,但尉迟敬德还是收拾残军,重整旗鼓,继续守卫介休城。

什么样的员工才是好员工?要我说,无论领导在与不在,员工都能够始终如一地干好本职工作,这样的员工才是好员工。相信这样的员工无论到了哪个公司都是受欢迎的。尉迟敬德就是这样的员工,何况他现在所在的刘氏集团即将破产。单凭这一点,李世民就认为尉迟敬德是个可用之人。为了得到这个很敬业的员工,李世民决定让宇文士及前去劝降。

宇文士及在劝降的过程中,究竟说了些什么话,史料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我相信宇文士及所说的话,一定是很有诚意的。同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尉迟敬德也看中了李世民。

在前边我说过,尉迟敬德虽然在刘武周手下做事,但是从骨子里是瞧不起刘武周的,他一直都盼望着遇到一个真正的明主,在他的手下,去发挥自己的才干。秦王李世民的大名,相信尉迟敬德早已是如雷贯耳。尉迟敬德不是白痴,通过这么长时间的交手,他已经切身地感受到李世民就是自己在努力寻找的那个明主。

有的人从朋友变成了敌人,而有的人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就此成为我的朋友吧!

其实,为了这一天,我已经等了很久!

其实,为了这一天,我也寻找了好久!

自此,尉迟敬德成为了李世民手下的得力干将。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们将逐渐见识到这位猛将的风采。请大家一定要记住他的名字,尉迟敬德注定了是一个让人期待的人。

五月十二日,李世民率大军进至晋阳,刘武周的宰相杨伏念献城投降。

五月十七日,剿灭吕崇茂余党,收复夏县。

至此,山西又重新回到了唐朝的怀抱。

五月二十九日,李世民胜利回到长安。

走在长安的街道上,李世民就像现在的流行歌星一样,受到了众多粉丝的追捧,鲜花、掌声、溢美之词,李世民所到之处都会掀起一阵狂潮,在他们看来,李世民俨然就是他们的偶像。

山西大捷,是继平定薛举、李轨之后,唐朝的又一次重要胜利,他的意义在于,不仅仅是从刘武周手中夺回了山西,而是为唐朝接下来的全国统一战争,增添了无穷的信心。

所有的人都沉浸在喜悦中,当然其中最高兴的就是李渊。为了表彰李世民的功绩,李渊除了给李世民诸多物质上的赏赐之外,还特意为这个宝贝儿子开了一个庆功会。在这个庆功会上,李渊特意让宫廷的乐师们编排了一个大型的歌舞大曲,以期通过这个歌舞大曲在舞台上再现秦王李世民英勇战斗的风姿。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对这个歌舞大曲进行了重新编排,从而使它更加激荡人心、更加波澜壮阔。这个歌舞大曲的名字叫做《秦王破阵乐》。

由于本人早年学习的是音乐专业,所以在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秦王破阵乐》。

这部大曲是集歌、乐、舞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宫廷乐舞,分为曲和舞两个部分,最初演出的时候是没有歌词的,李世民后来在重新编排时,命人加进了歌词,作词的人就是魏徵,而作曲的人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吕才。

最初演出这部大曲的时候只有几十个人,李世民后来把它增加到120人进行演出,可谓是别开生面。此外这首乐曲在清商乐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胡乐(主要是龟兹乐)的风格,使全曲的风格更加多元化。演出的时候,身披铠甲的勇士手持长矛等武器,往来穿梭、奋力拼杀,再现了战场上厮杀的场景。据说这个曲目当年在长安演出时,观众深受震撼,有很多观众情不自禁地跟着手舞足蹈。

可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部曲子的歌词没有保留下来,但是在一代又一代音乐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个曲子的曲谱保留至今,而且在日本还有这个曲子的九种传谱。

今天,当我们还原这个曲子,把它再现出来的时候,相信每一个人也会和当年长安的那些观众一样激昂,内心会受到震撼。

隆隆的战鼓已经敲起,激昂的音乐已经响起,相信《秦王破阵乐》一定会把你的思绪带回到唐朝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65.html

上一篇:鏖战洛阳
下一篇:西凉战事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