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野心的暴露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4:31:42 0

野心

洛阳之战,是李唐王朝统一天下的决定性战役。李世民以其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一举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为唐朝的一统天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的付出是最多的,但是这种付出,也使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长期的战争,使李世民积累了一套完备的战略战术思想,随着战争的进行,这种战略战术思想不断成熟,不断完善。而且在战争中,李世民不断地扩充人才储备,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收降了尉迟敬德。

不过,在我看来,长期的战争,给予李世民最大的回报并不是上边所说的这些,他的最大的回报是———政治资本的积累。现在,我们盘点一下李世民自太原起兵以来到目前为止所积累下的政治资本:

一、晋阳起兵;

二、攻打长安;

三、平定西秦;

四、打败刘武周,收复山西;

五、平定洛阳;

六、擒获窦建德。

这一连串看下来,我们就会明白,除了西凉的李轨和后来江南的萧铣、江淮的辅公祏不是李世民平定的之外,唐朝大半的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可以说在唐朝内部,李世民是通过战争积累政治资本最多的人。拥有如此雄厚的政治资本,使李世民成为当时最耀眼的明星。

所有的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洛阳,所有的人的目光都聚集在了李世民身上。因为,在所有人看来,大唐王朝只有依靠李世民才能平定天下,在这一点上,有很多人甚至忽略了那个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李渊。

此时的李世民的确是春风得意。

没错,在刘文静被杀后,李世民隐约感觉到了朝廷对他的防范,所以他采取了通过多立战功来谋求更大生存空间的策略。现在,他做到了,而且做得是相当的出色。在他看来,除了皇帝李渊之外,自己才是这个帝国最有价值的人。

随着名声的逐渐响亮,随着自身势力的不断扩充,在李世民的脑海中,渐渐地,开始出现了一些想法。李世民的心情是激动的,是澎湃的,当然此时用两个字来表达李世民的心境,我想一点也不夸张,那就是———野心。

人其实是非常有趣的动物,在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时,吃上一顿饱饭就是最大的理想。当吃上饱饭时,又开始想着穿好看的衣服,拥有美好的爱情和婚姻,当这一切都拥有时,又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

总之一句话,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满足的。人在不同的处境,有不同的追求,李世民也是人,所以这一点李世民也不例外。

我不敢说,此时李世民的追求究竟是什么,他的追求是不是直接导致了七年后那场惨剧的发生,但是可以肯定地讲,拥有了雄厚的政治资本,有野心是毋庸置疑的。

当然,李世民是绝对不会在额头上写下“我有野心”四个大字的,但是在平定洛阳之后,李世民所做的一系列事情,我们还是能隐约感受到他这种野心的表露。

那么,李世民究竟都做了什么呢?

暗访

第一件事:拜访王远知。

王远知何许人也?

答:一个很有名的道士。

特长:算命。

据史书记载,平定洛阳之后,李世民在记室房玄龄(还没有正式登场,先客串一下)的陪同下,微服去拜访王远知。来到道观后,两个人还没有走到王远知的跟前时,这位会算命的道长,说出了一句让李世民和房玄龄大吃一惊的话:“来人中有圣人!”

看到王远知这么说,房玄龄不得已挑明了李世民的身份,紧接着王远知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李世民和房玄龄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即将做太平天子的人,一定要好自珍重!”

如果这段记载真的属实的话,我们不禁要问,李世民去拜访王远知的动机究竟是什么?难道仅仅是喝喝茶、聊聊天、谈一些佛事?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李世民明知道王远知是当时天下最有名的道士(兼算命先生),在我看来,他去拜访王远知的根本目的,就是想借王远知这张通天嘴,为自己谋划一个美好的前途。

毕竟,在一千多年前科学不发达的唐朝,人们都很相信什么天机、谶语之类的东西。王远知就好像今天的通灵师,他说的话,就代表上天的旨意。

李世民听完王远知的话后,非常满意。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还多次表扬嘉奖王远知,以感谢他曾经的预言。

在当时来讲,李世民是没有资格当皇帝的,因为太子是李建成。那么在唐朝逐渐稳定后,李世民是无法预料自己的前途的,这一点,不仅李世民担心,他手下的心腹,也同样担心。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果李世民当不成皇帝,那他手下的心腹基本上就可以提前退休回家了,因为在帝国制度中,跟对了领导是最重要的。即使不为了自己,为了手下人,李世民也必须要谋划自己的未来。

我不能说,李世民当时已经确立了夺取最高领导权的目标,但是拜访王远知这件事,至少向我们透露了一个信息:李世民是不甘心就此下去的。

炫耀

第二件事:炫耀武功。

武德四年(621)七月九日,李世民从洛阳胜利回到长安。在进入长安的时候,李世民表现得十分高调。

李世民身披黄金甲在前,李元吉、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等二十五员大将骑着战马紧随其后,再后边是一万名玄甲兵威风凛凛,最后是三万名骑兵浩荡前进,再加上军乐震天,百姓夹道欢呼。壮观!的确是壮观!

按照常理来讲,长安城有皇帝李渊在,李世民即使立有大功,也不应该如此张扬,这极易使朝廷有一种功高震主的感觉,李世民并不是白痴,但是他为什么依旧这样做呢?答案只有一个:李世民故意为之。

公开地说,这是扬我大唐帝国国威,展示大唐帝国雄风。从李世民个人角度说,是故意给朝廷施加压力,那就是———大唐帝国任何人的武功都不能和我李世民相比,包括太子李建成,甚至包括皇帝李渊。

在李世民的内心,也许会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想法:通过炫耀武功,促使李渊换太子。

李世民的这种做法,确实让李建成的太子集团和当时的朝廷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在他们看来,李世民是个危险分子,在未来的日子里,他极有可能打破李渊已经设置好的格局。

如果说前两件事,李世民和朝廷还属于暗战的话,那么接下来的第三件事,相信谁都可以看出来,李世民的野心实在是大大的。

创建文学馆

第三件事:创建文学馆。

大家听到“文学馆”这个称谓,相信一定以为是个学术研讨机构,实际上并非如此。

李世民在创建文学馆的过程中,确实招收了不少有名的文人学士,但是他招收这些人绝不仅仅是进行学术研讨活动。

李世民是在利用当时这些有名的文人学士,去影响社会舆论,因为在许多人看来,文学馆就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这些文人学士的学术倾向和政治倾向,毫无疑问,影响着当时的朝廷和民众,可以说,李世民创建文学馆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舆论。

当时的文学馆人才的确不少,相比之下,李世民比较器重的一共有十八个人,俗称“十八学士”。他们是: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

这些人有的我们曾经介绍过,例如于志宁和姚思廉,限于篇幅,在这里,我就不详细介绍每个人了,但是有两人我必须着重介绍一下,因为这两个人在李世民的心中,堪称“十八学士”之首。

这两个人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

其实,房玄龄很早就进入了唐朝的阵营,时间大约是在李渊进入关中的时候,那个时候他在渭北投靠在李世民的帐下,一直担任文秘工作,由于职位的原因,一直不怎么显山露水,但房玄龄绝对是一个不可以被忽视的人,因为他有着一项独特的技能———谋,此人善于谋划,思虑十分严密,凡事总要考虑再三才做出决断。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

武德元年(618),被李世民引为属官,跟随李世民东征西讨,相当于参谋的角色,虽然职位不高,但每一次开会商讨军国大事,杜如晦都要参加,可见李世民对他的信任,他也有着自己的一项独特的技能———断,史称:军国多事,剖断如流,深为时辈所服。

房玄龄的“谋”,杜如晦的“断”,合在一起,历史上有一个很好听的称谓:房谋杜断。

在后来的玄武门事变中,两个人全程参与了策划,其中五个人功居第一,房玄龄和杜如晦就占了两个名额。

真正体现出他们治国能力的,却是在贞观时代。两个人注定要在贞观时代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文学馆的建立,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标志着李世民在吸收人才的过程中,由吸收武将逐渐向吸收文臣靠拢,从而达到了文武平衡的状态。而文臣武将全都通吃,同时也说明了李世民笼络人心的手段实在高超。

文学馆表面看起来是文人学士研究诗词歌赋的地方,但它的创建者———李世民,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政治家。如果说文学馆的文人们天天进行学术研究,而闭口不谈政治,那绝对是不可能的。这就很像后来明朝的东林书院,最后发展成明朝第一大党———东林党。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馆的学士们逐步向政治幕僚方向靠拢,而文学馆也逐步向政治机构靠拢,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李世民出谋划策。这就形成了后来的秦王集团。

整天一大堆人聚在一起畅谈国事,畅谈政治,当然他们所谈的一切,自然都会倾向于李世民。时间一长,这一切,自然瞒不过朝廷的耳目。于是,朝廷开始针对李世民进行有效的防范。

冷落

具体的形式就是冷落。这一点,我们从两方面可以看出来。

第一,不赏。

自从李世民东征西讨以来,每次打了胜仗,班师回到长安,朝廷都会马上对他进行封赏,其中包括官职的晋升。

武德元年五月,唐朝建立后,六月被封为秦王,官拜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雍州牧。

武德元年十一月平定西秦,十二月官拜太尉、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左武侯大将军、凉州总管。

武德三年四月平定刘武周,同月加拜益州道行台尚书令。

我们发现,每一次李世民立功后,朝廷从决定晋升李世民什么官职到委任状发到李世民手中,没有超过一个月的,可以说效率是很高的。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次平定洛阳,李世民七月回到长安,朝廷直到十月才晋升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同时宣布位在重臣之上。

朝廷还是原来的朝廷,皇帝还是原来的皇帝,为什么这一次办事效率如此低下呢?

有一种说法认为,由于本次李世民立的功劳实在太大,朝廷认为现有的官职都无法和他的功劳相匹配,所以商讨出个特有的官职“天策上将”授予李世民,而商讨这个官职,是需要时间的,所以一直拖到了十月份。

表面看起来,这个理由似乎无懈可击,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我看来,这是朝廷有意为之。

你不是炫耀武功吗?你不是笼络人才、扩充势力吗?李世民,你的老爹还在,你的大哥太子李建成还在!你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了呢?

做事要高调,做人一定要低调。

冷落到底

第二,不用。

李世民十月份得到官职的晋升,那个时候是个什么状况呢?刘黑闼横行河北。在此之前,平定江南的萧铣和出兵镇压刘黑闼,朝廷都没有派李世民出马。

平定萧铣,用的是李靖;镇压刘黑闼,用的淮安王李神通和大将李世,外加幽州的李艺。

按照常理来讲,镇压刘黑闼,李世民应该是不二的人选,可是在唐军惨败前,朝廷就是不用,显然,这其实是在向李世民透露着一个信息:没有你,地球照转不误。

但真的世事难料,谁能想到李世和李艺合兵大战刘黑闼,结果却是惨败。迫不得已,朝廷只能再次启用李世民,去镇压刘黑闼这个强劲的对手。

不赏加上不用,朝廷对春风得意的李世民进行了冷处理,除了提醒李世民不可过于张扬之外,我觉得这里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原因。

而这个原因牵涉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建成。

李建成身为太子,自从进入长安后,一直在李渊的身边,协助处理朝政。若论军功,他当然不能和李世民相比。但是作为太子,未来是要接皇帝的班的,而当了皇帝后,面临着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如何服众?除了你是皇子中的老大,大臣都认可你之外,还有一条必须要具备,那就是做太子时,你有什么功劳?

不可否认,李建成确实有功劳,攻打长安时,和李世民分领二军,一起打进长安,而且协助李渊处理朝政也是做得很不错,这一切自然不能抹杀。

但李建成现在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李世民功劳实在太大,大到将自己的功劳完全遮盖住了。身为太子,居然被一个藩王盖过了风头,相信换了谁,心里都会不爽。

那么结论出来了:朝廷冷落李世民,其实是在有意识地提高太子的地位,毕竟太子是未来的皇帝,朝廷是不可能让李世民压过李建成的,不然,李建成以后当了皇帝,该如何面对这个功勋卓著的二弟呢?

好了,李世民,你的野心现在不用再掩盖了,地球人都知道了。要想实现你的理想,目前情况下,你必须要忍。还是按照你的既定方针,一步一步地前进吧。通过立功,扩大自己在朝廷的生存空间。

现在,你立功的时候又到了:刘黑闼的问题,还得需要你去解决。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61.html

上一篇:二次围剿
下一篇:虎牢关之战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