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虎牢关之战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4:31:50 0

绝不后退

王世充似乎开窍了许多,面对李世民猛烈的围攻,指挥镇定自若,依稀找回了当年抵御李密围攻时的感觉。

洛阳城经过多年的攻防战洗礼,已经成为了一个战斗堡垒,城中抵御攻城的武器可谓是应有尽有。投石机、弩车、木擂、狼牙板一应俱全,就看你喜欢哪种死法。

而且这些武器经过王世充手下人的刻苦钻研,基本上都升级到2.0版本,性能俱佳。例如投石机,可以将50斤重的石块抛出300米远。再例如弩车,王世充所用的弩车是用八张弓撑起来的,弩箭的粗细可以和车辐一比高低,而且箭头和斧头一样大小,射程达到750米!

也就是说,唐军在攻城的时候,距离洛阳城1000米时,就得开始着手做好防护准备,否则被打中的话,即使不死,也会打你个生活不能自理。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当年李密为什么经过百余战也没有攻下洛阳的原因了,在那个冷兵器的时代里,一个城池如果拥有这样高科技的武器,无论攻城的军队战斗力多强,相信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这一次,唐军和当年的瓦岗军一样,同样也是吃了不少苦头。一连十多天,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唐军猛烈地攻城。但是越猛烈,伤亡越惨重。

有很多次眼看唐军就要爬上城墙,结果被守城士兵放下的狼牙板砸得脑浆崩裂,掉下城头,死尸倒地!

看到这种情况,唐军士兵开始有了一些厌战情绪,在他们看来,今天倒下去的是战友,明天倒下去的也许就是自己。关键的问题是,这种死法实在是太恐怖。

于是,在唐军内部,开始出现了反战的声音,很多将领纷纷要求撤军,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来日方长,部队不能打光!

当一场战争面临两种抉择时,考验的是主帅的决断能力。

是战?还是撤?坦白地讲,在李世民的字典里,是永远没有“撤退“这两个字的,当然有意识的撤退除外。在李世民的心中,永远都是向前、向前、再向前!

平定薛举时我做到了,剿灭刘武周时我也做到了,现在攻取洛阳我依然能够做到。不!决不能撤!

李世民忽然想到了李密,李密本来有希望打败王世充的,但正是攻取洛阳的优柔寡断,最终导致了李密的失败。李密的教训就在眼前,李世民当然不会忘记。

洛阳现在已经是一座孤城,从一开始到现在,李世民坚信,这一战将是最后一战。再坚持一下,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成功不是瞬间的爆发,它源于你遇到苦难时再坚持一下的信念,源于你在遇到挫折时再奋力拼搏一下的勇气。

“洛阳一日不破,大军一日不还!今后胆敢言班师者,斩!”李世民的话语掷地有声,他明白此时自己作为主帅,意识绝对不能被属下所左右。

有的时候,力排众议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其间考验的是领导的魄力。李世民是很有魄力的,众将也不敢再喊撤兵,但是管得住嘴,却未必管得住心。

你是主帅,这不假,但是坚持攻打洛阳并不是最高指示。说白了,这么猛攻洛阳,伤亡这么惨重,你老爹真的愿意吗?于是,撤兵的声音虽然消失了,但另一种声音又开始响起———向长安汇报洛阳战况。

众人主张向长安汇报洛阳的战况,其实是想借李渊来压制李世民,相信李渊如果知道了唐军现在的状况,一定会下令班师。众人的这个想法,李世民心里清楚得很。

李世民觉得这对于自己来讲也许是个绝好的机会。众人借李渊来压制李世民,李世民为什么就不能借李渊来反压众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向李渊汇报?

汇报工作固然很重要,但为了达到自己理想的效果,如何汇报工作更重要。也就是说,本次汇报工作的人必须是主战派。于是,李世民决定让军事参谋封德彝赶回长安向李渊详细汇报洛阳的战况。之所以让封德彝去,除了他能从战争的专业角度来汇报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是李世民的人。

事实证明,李世民派封德彝去是无比正确的。封德彝到达长安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长,向李渊详细汇报了洛阳的战况,既然是主战派,当然也肯定积极说了很多继续攻占洛阳的好处。总之一句话,封德彝圆满完成了本次汇报工作的任务。李渊下令继续猛攻洛阳。

这件事,在洛阳之战中,虽然是个插曲,但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时机要把握,目标要明确,方法很重要,用人要过硬。只要你做到这四点,你的人生将会一片光明。

得到了最高指示的李世民,心中好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他发誓,无论多么艰难,一定要把洛阳拿下来。

李世民觉得攻取洛阳很艰难,事实上王世充此时的处境更加艰难。虽然在与李世民的较量中,王世充获取了一些自信心,但是很快洛阳城里的状况又令他信心大减。

当时的洛阳在唐军的四面包围下,已经到了惨绝人寰的地步。

最初,杨侗为了防止李密的进攻,将居住在洛阳城外的居民迁入城内,使洛阳的人口达到三万户,而现在因为缺粮,竟然还剩下不到三千户,也就是说如果你当时推开洛阳城里十家住户的大门,只有一家住户里边有人,正所谓:十户九空。

除此之外,当时洛阳城里最值钱的东西不是黄金珠宝,而是高粱米饭。据史料记载:在当时的洛阳1匹绢只能买3升粟,10匹布才能买1升盐。如此昂贵的物价,老百姓有几个买得起?

老百姓的日子苦,当官的日子也好不了哪去。尚书以下的官员都要亲自参加生产劳动,这对于平常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的官员们来说,无疑是困难的,所以官员中,也有不少饿死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尚书郎卢君业,死在水井里,居然没人收尸。

可以说,当时的洛阳已经不再是富丽堂皇的繁华东都,说它是人间地狱一点不为过。

二月三十日,王世充在洛阳外围唯一拥有的一个据点———虎牢关,被唐将王君廓攻陷。至此,李世民已经成功拔除了洛阳外围所有的据点,洛阳已经被李世民握在了手心里。

只要坚持猛攻,洛阳必破!李世民的嘴角逐渐露出了微笑,在他看来,自己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然而战场的形势真是瞬息万变,就在李世民即将攻陷洛阳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重要的情报,这个情报让李世民刹那间皱紧了眉头。

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正赶来援救王世充。

救星来也

其实,此前窦建德一直在等待。

一方面是等待李大师回来反馈的消息,如果李世民撤兵那是再好不过;另一方面,是等待彻底打败孟海公后,腾出手来专心解决东都洛阳的问题,到时如果李世民不撤兵,那就挥师西进,援救洛阳。

三月十日,经过艰苦的努力,窦建德终于平定了孟海公势力。

此时,窦建德已经得到了李大师被李世民扣留的消息,他隐隐地感觉到情况似乎不妙,这意味着李世民已经拒绝他撤兵的建议,而且他越来越感觉李世民是绝对不满足于仅仅平定洛阳的。李大师的一去不返,让窦建德明白,其实这是李世民的一种无声的宣战。

王世充之后,必定是自己。所以窦建德决定不再等待。

三月十六日,窦建德征发已经投降的孟海公部众八万人,配以本部兵马三万人,组成十一万大军,亲自援救洛阳。

窦建德征发孟海公部众去援救洛阳,是有很深的用意的。

一方面,孟海公刚刚投降,内心深处是否真的归顺,窦建德心里没有底,让孟海公的人跟着自己上战场,其实是想借此机会削弱孟海公的势力,因为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另一方面,带着自己的本部三万人,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孟海公在战场上来个临阵倒戈,至少身边还有人马可以调配。

由此看来,窦建德真是狡猾大大的。一句话,牺牲别人,保全自己,此乃政治斗争的根本法则。窦建德这么做是出于以上两方面考虑,此时他当然想不到,正是自己的这个决定,客观上为后来的刘黑闼起兵反唐提供了便利条件。

窦建德挥师西进的速度是相当快的,先后攻克了唐军把守的酸枣、管州、荥阳、阳翟等地,一通横扫后,与王世充的弟弟王世辩兵合一处,号称三十万大军,杀奔虎牢关。

窦建德堪称飞速,但是此前虎牢关已经被唐军攻破,所以窦建德只能屯兵于虎牢关的东原(今河南荥阳广武山上),与唐将王君廓形成对峙。

窦建德驻军后首先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板渚(今河南汜水镇黄河一侧)修筑工事,准备在虎牢关打一场持久战。

第二件事就是派人急忙绕道前往洛阳,给王世充打气。

毕竟自己现在已经被王世充拉下了水,开弓没有回头箭,如果这个时候王世充万一顶不住投降了,那可真是麻子敲门———坑人到家了。

顶住!一定要顶住!等打败唐军,咱们两个人就可以夫妻双双把家还了。

在窦建德看来,自己出马那是一个顶俩,王世充解决不了的问题,自己将很快就会解决,现在大军压境,李世民以一敌二,该考虑撤军了吧!

窦建德前来增援的消息,让李世民觉得王世充和窦建德两个人是屎壳郎拜把子———臭到一起了。

既然来了,一只羊也是赶,两只羊也是放,那就搂草打兔子———捎带脚,把你窦建德也一起灭掉,也省得我再发兵去河北打你。在李世民的脑海中,永远没有退缩两个字,即使是刀山火海,即使是狂风暴雨,依旧是勇往直前!

主动迎接挑战的人,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人。而李世民就是这样的人。

窦建德虽然拔刀相助王世充,但是由于被虎牢关所阻,无法进入洛阳,也就是说两家并没有真正的合兵一处。

李世民敏锐地察觉出这对于自己是个绝好的机会。如果方法得当,可以同时打败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

李世民当然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他决定,趁窦建德立足未稳,分兵前往虎牢关,具体部署如下。

一、猛攻洛阳的作战任务,暂时由李元吉指挥,屈突通协同指挥。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要不停地猛攻。

二、李世民自己带领李世、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等大将,率领三千五百名轻骑兵东援虎牢关。

绝对不能让窦建德进入洛阳,一定要拒敌于虎牢关之外!

著名的虎牢关大战就此正式开打。

请君入瓮

三月二十五日,李世民抵达虎牢关,与王君廓部成功会合。

此前,李世民一直担心在自己赶来之前,窦建德会猛攻虎牢关,他怕王君廓支持不住。所以,他快马加鞭地赶到虎牢关,转天,李世民和众将带领五百名骑兵,前往虎牢关东二十公里处的夏军大营外围进行侦察活动。

幸好看到的是一片风平浪静。窦建德依然在修筑工事,对于李世民的到来,他毫无察觉。

窦建德错过了最好的进攻时机。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将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因为李世民是不会给他机会翻身的。

李世民清楚,窦建德的数十万人马如果猛攻虎牢关,以自己手中的这点兵力,那简直是鸡蛋碰石头,虽说虎牢关易守难攻,但是也架不住不停地拍砖。而且窦建德的身后是人家自己的地盘,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粮食,可以说,窦建德想攻多久都可以。但是李世民却做不到想守多久都可以,毕竟是劳师远征,除了虎牢关里的屯粮,后方基本没有粮草供应,一旦战事陷入僵局,后果将不堪设想。

粮草和人数的劣势是李世民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目前情况下只有一个办法:速战速决。

要想速战速决就要主动出击,主动出击的目的是打败敌人,而打败敌人的绝佳时机是在敌人士气低落之时。

现在首要任务就是打击敌人的士气。所以李世民决定趁窦建德立足未稳,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具体方案如下:

一、李世、程知节、秦琼率领三路人马共五百人,埋伏在沿途;

二、三路人马看到有夏军来到后,程知节迎头痛击,秦琼拦腰斩断,李世断其后路;

三、敌人败退后,不可深入追击,迅速回军。

那谁去引诱敌人出战呢?答案是:李世民。

这是一项高风险的运动,搞不好有可能有去无回,所以当李世民刚说出这个决定,就遭到了众人的反对。

“秦王你是主帅,这么危险的事情,你不能去,我去!”尉迟敬德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是啊!上次宣帝景陵一战和青城宫之战,秦王你算是侥幸脱险,这次万一有什么闪失,皇上那里怎么交代啊?还是我和敬德一起去吧。”李世跟着说道。

“不!这次是我们第一次和窦建德交手,相信窦建德一定会谨小慎微,如果一般人去,不一定能够引他们出来,所以这一次,必须由我亲自出马!”李世民坚定地说道。

“那我和秦王一起去,以防万一!”尉迟敬德急忙说道。

“也好!有敬德在我身旁,对方即使有百万之众,又能奈我何?哈哈哈!”

这一次李世民又将担当起“钓金龟”的任务,以他的地位,这项工作本不应由他来做,但是多年的军旅生涯,让李世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士兵。

穿上这身盔甲,站在这里,我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要随时面临死亡的危险,每个人都要去主动面对这种死亡的危险。所有的人都不例外,我李世民更不例外!

在充分吸取了以前的经验教训后,李世民这次的任务完成得相当出色。当然,在“钓金龟”的过程中,玩的也是心跳。

为了达到让夏军轻敌的目的,李世民和尉迟敬德只带着四个骑兵前往夏军阵营进行挑衅。

在距离夏军阵营三里时,夏军的巡逻兵发现了李世民。不过只有四个人,巡逻兵没有在意,只是对着李世民喊话:

“嗨!干什么的?”

“我乃大唐秦王也!”

“什么?李世民?”

就在巡逻兵一愣神的工夫,一支冷箭已经射穿了他的喉咙!射出这一箭的正是李世民。这下,夏军的士兵如梦初醒。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天堂有路你不走,地狱无门自来投!

面对李世民这条大鱼,夏军岂能就此放过。追!全力地给我追!

很快,夏军一窝蜂地朝着李世民和尉迟敬德杀来。李世民并不慌张,既然敢报上姓名,就是为了让你追过来,有本事的就跟着我一块走。

史书记载:“按髻徐行,追骑将至,则引弓射之,辄毙一人,追者惧而止,止而复来,如是再三,每来必有毙者,世民前后射杀数十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敢复逼。”

其实通俗点说,这就是“肉包子引狗”战法。咱不慌不忙地往回走,如果追上来,就张弓先放倒一个,害怕了吧。怎么不追了?那我接着慢悠悠地走。

怎么?又追上来了啊!那就再放倒一个,又害怕了?有本事接着追啊!真追来了啊?接着射。

李世民就是靠着这种引诱的方法,逐渐地将夏军引入了伏击圈,归根到底一句话,李世民的名头太响亮,夏军的追击很业余。在这里,其实暴露出夏军的一个严重缺点,那就是打仗不专业。

窦建德的军队,是由纯农民组成的,平常缺少正规的军事训练,如果拿着锄头、铁棍等武器在一大片开阔地上和敌人火拼,或许还能占到便宜,因为这根本不需要战法,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是,如果涉及布阵、攻城、打埋伏、追击战等,相比之下窦建德的部队就会吃一些亏,不过这也没有办法,窦建德本身就是农民出身,对于战争中含有技术成分的工作,可以说是门外汉,手下又没有专业的精英人才,所以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吃亏就在所难免了。

这一次窦建德确实吃了大亏,这个亏让他吃得居然没有翻身的机会。

一大群人只盯着李世民这条大鱼,一根筋地往前追,他们应该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一下,为什么李世民只带四个人来?

事实证明:票友就是票友,唱得再好也是票友。而李世民却是战场上实实在在的专家。

李世民就靠着这种“肉包子引狗”的手段,一步步地将夏军引入了伏击圈。

当夏军士兵即将追到李世民的跟前时,一阵杀声响起,埋伏在道路两旁的伏兵,迅速杀出,将夏军一通猛打。由于事先精心设计,这次伏击战,基本上将伏击圈内的夏军全部歼灭,斩首三百余骑,唐军大获全胜。

首战旗开得胜,让唐军很是兴奋,他们认为,窦建德不过如此,于是有很多人纷纷要求李世民率大军主动出击,尽早打败窦建德。

但是,李世民的头脑很清楚,他知道这次伏击战,虽然打胜了,但并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最多也就是打击了一下对方的士气,相反,窦建德通过这次的败仗,今后会更加小心谨慎,如果此时出动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其实,在李世民的心中,本不想与窦建德为敌,毕竟以一敌二,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赌钱赌输了可以还钱,但战争一旦赌输了,那没的可是性命,李世民即使再能打,心里肯定也是没底。

所以,挟着这次伏击战的余威,李世民给窦建德修书一封,目的是想劝他退兵。正所谓:打个耳光,再来个蜜枣。

窦建德接到李世民的信后,第一反应是大吃一惊,他实在没有想到,李世民会以这么快的速度,赶到虎牢关。首度交锋,就被人家打了个伏击,窦建德郁闷到了极点,这封书信在他看来,与其说是劝他退兵,不如说是挑衅!

毕竟两个人所处的角度不一样,事实上,李世民的这封信,客观上倒是激起了窦建德的斗志。

李世民!拿我当猴耍啊!当初,我让你退兵,你是个什么反应?现在要我退?

不退!坚决不退!

决策

窦建德此次大张旗鼓地前来,当然不想就这么灰溜溜地退回去,即使要退,也应该打个胜仗,赚足面子再退回去。但是事与愿违,四月三十日,即上次伏击战败之后,窦建德再一次失利。

这一次,李世民派遣王君廓,出其不意地端了夏军的运粮队,俘获了夏军将领张青特。

这次失利的打击对于夏军来讲,比上一次伏击战失利的打击还要大,伏击战最多死几个人,对于没参加的人来讲,属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让人家端了运粮队,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没有粮食吃,难道大家一起饿死在虎牢关不成?

鬼才知道,李世民究竟以后还会端掉几个运粮队。于是,在夏军内部,开始出现了“撤兵”的声音。不过,夏军喊的“撤兵”和当初唐军喊“撤兵”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唐军当初是因为死伤太重,而这一次夏军是因为很多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在前边我们曾经分析过农民起义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目前在夏军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还是那句话,归根到底是因为夏军的成分都是农民。

刚刚打败孟海公,俘获了大量的土地和金银财宝,在夏军看来,俘获的这些东西远比发展势力重要,史书记载:“建德数不利,人情危骇,将帅已下破孟海公,皆有所获,思归洺州。”

在我看来,“人情危骇”纯粹是扯淡,心里惦记着如何挥霍金银财宝才是真的。

当然,窦建德是绝对不想回去的,现在金银财宝对于他来讲简直如粪土一般,他要的是一统天下,要的是万人敬仰。可惜的是,领导与下属终究是一对矛盾体,对于下属的要求,窦建德必须要有所考虑,但是这场仗也必须要打下去。

问题的焦点出来了:如何尽快结束这场战斗,让大家回去享受一下。

开会!集思广益。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事实上,集体的力量有时也是没用的。

第一个站出来发言的是参谋凌敬。

“皇上!微臣认为这场仗必须要打下去,当然也要尽快结束它,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率大军避开虎牢关,攻取怀州、汉阳等地,然后翻越太行山,攻打李渊的老家山西,然后再拿下壶口、蒲津等地,直接威逼长安。到时李渊肯定撤回围攻洛阳的唐军进行自救,那洛阳不就解围了吗?此乃围魏救赵之策也!”

凌敬这么说,相信他一定没到过太行山。水源如何解决?粮食如何供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凌敬的建议,理论上100分,实践起来绝对不及格。所以,凌敬刚一说完,就遭到了诸多人的反对。

“翻越太行山?你知道太行山多高吗?你知道翻越过去要用多长时间吗?”

“是啊!你能保证一定能打下怀州、汉阳吗?”

“你以为到了山西,人家唐军就没有抵抗了吗?”

“请问凌大人,如果唐军知道我们要翻越太行山,在山下设下伏兵,我们该往何处去?”

……

一系列的问话,让凌敬哑口无言。

书生最擅长的还是做学问,打仗这种玩命的事,还是尽量不要参与的好。

众人的问话虽然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他们是在替整个夏军考虑,那可是大错特错。他们考虑的还是自身利益。

真要是按照凌敬的建议去做,这些将领当然会是首当其冲的实践者,巍巍太行山什么时候才能翻过去?你出主意,我们干活,拿我们当白痴啊?

坦白地讲,在听完凌敬的建议后,窦建德很是兴奋了一阵,但是众人的反对瞬间又将他的热情浇灭。

窦建德开始犹豫了。是翻越太行山还是坚持攻打虎牢关,这是个问题。左右权衡,他忽然想到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在翻越太行山的过程中,洛阳被攻陷了怎么办?

是啊!如果王世充完蛋了,那翻越太行山又有什么意义呢?坚持攻打虎牢关,说不定还能擒获李世民。

对!就这么定!

“传我命令!大军尽快休整,近日攻打虎牢关!”

业余的军队

窦建德在寻找李世民的破绽,伺机发动总攻。李世民也在注视夏军的动向,寻找有利战机。双方陷入了僵局。

这是谁也不希望出现的局面。谁都希望对方率先出现破绽,当然,谁也都努力经营着自己的阵地,至少不被对手抓住漏洞。可惜,这个世界上,实在没有完美的事。

唐军首先出现了破绽。李世民所带来的都是骑兵,而骑兵主要的供给就是马匹的草料,由于陷入了僵局,马匹的草料开始出现短缺。

人要吃饭!马要吃草!

唐军的优势在于骑兵,而马匹一旦断了草料,那就只能是骑兵改步兵,同时也就意味着唐军失去了自身的优势。不过,马匹所需要的草料可以就地取材,也就是说找一块草地,让马吃个饱。

当时在虎牢关的黄河以北,有大片的草地,于是李世民决定在黄河以北将马放出去,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牧马。当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唐军牧马的消息,很快被窦建德所掌握,在窦建德看来,这是打败唐军的绝好机会。他决定利用唐军牧马的机会,给唐军以致命的打击。

窦建德的确抓住了唐军的死穴,表面看起来,窦建德似乎为李世民张开了一个大口袋,而李世民正在一步步地往里钻。事实上,正好相反。

就在窦建德刚刚拍板制定了本次作战计划,没过多长时间,一封绝密情报就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其内容是:唐军牧马时,夏军即偷袭。

记得二战时,美军之所以能够成功击落山本五十六的座机靠的就是出色的情报工作,可见无论什么时代的战争,决定其最终结果的,除了实力、运气等诸多因素之外,情报工作绝对是不容忽视的。

李世民的情报工作,做得相当到位,所以这一次唐军又掌握了主动权。窦建德的主动出击,在李世民看来,反而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机会。那就将计就计。

五月二十七日,李世民率领骑兵北出虎牢关,渡过黄河,在广武山下开始牧马,这一切自然没有瞒过窦建德的眼睛。当晚,李世民返回了虎牢关,临走前,他留下了一千匹战马在广武山下。

请注意:就是这一千匹战马彻底迷惑了窦建德。

很长时间以来,窦建德一直忌惮李世民的骑兵,现在他看到唐军的所有马匹都在广武山下,那虎牢关中必定没有骑兵,这实在是个发动总攻的好机会。窦建德的情报工作再一次出现了失误。

第二天,窦建德决定,对虎牢关发动总攻。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虽然没有史料证明窦建德出动了全部军队,但至少人数是庞大的。据史料记载:北距大河(黄河),西薄汜水,南属鹊山,亘二十里,鼓行而进!

壮观!实在是壮观!

在壮观的背后,其实表现了窦建德决战的信心。窦建德的信心是百倍的,但是当他布好阵后,他忽然发现,唐军阵营一片寂静。

为什么?唐军的阵营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窦建德开始纳闷。难道有埋伏?“传我将令,暂停前进,静观其变!”在没有摸清虚实之前,为了稳妥起见,窦建德下达了停止前进的命令,沿汜水河岸驻扎。

在我看来,这固然是个稳妥的决策,同时也是个贻误战机的决策。事实上,窦建德顾忌唐军有埋伏,唐军也同样心虚。

将近十万人敲锣打鼓地向自己阵地走来,这么庞大的阵容,换了谁都会有些胆怯,唐军阵营没有动静,是因为唐军将领们都看傻了眼。但是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当夏军在汜水河边停止驻扎后,李世民带着几个随从登上高丘,开始观察夏军的虚实。作为一个久经沙场,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优秀将领,李世民在观察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夏军存在着相当多的弊病。

第一就是人心浮躁。本来大战在即,无论是将领还是士兵,都应该全神贯注,随时应对战场上发生的一切,但是李世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走神的、逗笑的、左顾右盼的,应有尽有,好像打败唐军犹如探囊取物一般,可见夏军的整体素质实在不怎么样。

第二便是阵型松散。窦建德沿汜水一字布阵排开,在汜水的前边就是虎牢关,两军阵营只有一水之隔,唐军完全可以渡过汜水冲击夏军的阵营,而夏军阵营首尾长达二十里,看起来十分唬人,其实真要是打起来,首尾根本无法相顾。

结果证明,正是这个松散的阵型,最终导致了窦建德的惨败。

夏军的情况,让李世民暗暗好笑。见过打仗业余的,实在没见过打仗如此业余的。李世民当机决定,暂时按兵不动。他坚信,以窦建德的性格是绝对不敢攻过来的,以夏军的人员素质,时间一长,军心必然涣散。

李世民的判断完全正确。

唐军的阵营依然静悄悄,所有的人都在等待,等待夏军出现那个致命的破绽———军心涣散。

等待总是漫长的,等待也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意志的比拼。等待的过程中,是看不到最终的结果的,但当你经过长时间的等待,最终盼来了自己想要的结果,你会发现,等待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只要结果美满,一切等待都是值得的。李世民的等待也很漫长,最终他等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夏军的破绽出现了。

窦建德从早上开始布阵,历时三个时辰,由于当时天气炎热,中午时分,夏军开始出现骚动。有的开始席地而坐,有的争抢饮水,甚至有的人开始寻找阴凉处避暑。

农民军的整体素质真是无法和正规军相比。

奇袭

从早晨到现在,李世民始终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夏军,没有说一句话,甚至没有喝一口水,现在他终于看到夏军开始散乱。

“宇文士及听令!”

“在!”

“率领三百轻骑兵,先作一下试探性攻击!”

“是!”

“注意!如果敌阵不动,马上撤回来,如果敌阵散乱,你等引兵向东进发!”

“遵命!”

“丘行恭听令!”

“在!”

“马上将广武山下的那一千匹马领回来!让骑兵做好战斗准备!”

“遵命!”

李世民把一切安排妥当,他知道决战的时刻来临了。

宇文士及的试探性攻击就此开始。就在他带领骑兵冲到对方不到一里的地方时,夏军开始骚动。我再重复一遍,是“骚动”!

“嘿!唐军这个把人过来干吗啊?”

“嗨!你管那么多干什么啊?冲过去先把他们解决了呗!”

“是啊!唐军过来这么几个人,纯粹是找死啊!”

“弟兄们跟我冲!”

……

夏军注定要为自己的轻敌付出惨重的代价。

宇文士及看到夏军的阵型开始移动,马上按照李世民的部署,迅速带领骑兵向东转移。本来,夏军追击宇文士及这点人,用一营人马绰绰有余,但是他们的追击战术实在太糟糕,居然跟上去了将近一万人。

既然是已经布好的阵型,那么所有的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问题出来了,这一万人的空缺,由谁来填补?由于夏军的业余,事先并没有制定应急预案,所以这个空缺没人去填补。

好了,宇文士及的任务顺利完成了。接下来的任务将由李世民来完成。

就在夏军阵营出现空缺的一刹那,李世民带领骑兵迅速地杀了过来。目标是窦建德中军大营。

李世民当然明白,以自己的实力,要想打败窦建德的十万大军,只能用一种方法———闪电突袭。而要想使敌人彻底瓦解,就必须使他的指挥系统彻底瘫痪。正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了,李世民在此之前的一切安排都是连环式的。宇文士及不过是佯攻,召回广武山下的一千匹战马,是为了发动实质性的攻击。

自古能军无人能出李世民之右者!

数千唐军排山倒海般向窦建德大营发起猛烈的冲击。

李世民心里最清楚,此刻,时间是最宝贵的,一旦窦建德醒过闷来,组织人马将唐军包围,后果将不堪设想。事实上,李世民多虑了,准确地说,是高估了窦建德的指挥能力。

此时的窦建德正在做一件领导们都擅长而且喜欢做的事———开会。开会的内容是:怎样攻打虎牢关,怎样活捉李世民。真是莫大的讽刺,窦建德一定想不到结果恰恰相反。

也许是过于自信,也许是压根想不到李世民会铤而走险直奔自己的中军大营,窦建德没有在营外细致地布防,当李世民冲进来时,窦建德刹那间脑子一片空白。窦建德的表现,让我们再一次见识了夏军的“业余”作战水平。一万士兵脱离自己的阵地去追击敌人,作为主帅居然不知道。

记得黄宏在小品《打气》里说过一句台词:我不下岗谁下岗?这句话套用在窦建德身上应该是:我不惨败谁惨败?

“骑兵在哪?冲上去!冲上去!”慌乱之中窦建德急忙下令。但是,一个很搞笑的原因,却阻止了骑兵的道路。

开会的人实在太多,本来这些大臣很多人就都是混日子的,当唐军冲过来时,所有的大臣由于害怕,下意识地向窦建德身后跑,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窦建德的骑兵部队无法前进。

基本上,这也算防线是从内部崩溃的吧。史书记载:进退之间,唐军已至!

没办法,跑吧。

逃跑是个技术活

事实上,逃跑这项工作也是需要技术含量的。可惜,我们的窦建德先生由于平常缺少逃生训练,所以本次逃生行动,以失败告终。正所谓:树倒猢狲散,鬼死棺材烂。

当窦建德跑到一个叫牛口渚的地方时,他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自己成了光杆司令。窦建德勒住马头,不禁感慨万千,自己坐在那个宝座上时,底下那么多的人前呼后拥,口中不断唱着自己最爱听的赞歌,那个时候,他真的以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信任每一个人对他说的话,信任每一个人对他做的事,他认为所有的人都是那么善良,都是那么可爱。

今天,他终于明白了,先前的一切吹捧、赞扬、毕恭毕敬等不过是伪装而已,人们不是在吹捧、赞扬窦建德,不是在对窦建德毕恭毕敬,大家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一样东西———权力。

不想这么多了,还是活命要紧。此时的窦建德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坚信回到河北,自己依然能够东山再起!

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理想与现实是两回事。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就在窦建德停止思索,准备继续向前时,唐将白世让、刘武威迅速地追了上来。

“这有个夏兵!”

“别让他跑了!”

话音未落,白世让举起长槊便刺,他当然不知道,眼前的这个人就是夏王窦建德。

“别杀我!我是夏王窦建德!把我带到你们秦王那里,你们会得到重赏啊!”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窦建德的这番话很是诟病,认为堂堂当世枭雄,居然在关键时刻表现得这么贪生怕死,实在不像个爷们。说实话,我也这么认为,但是我想说一句,我能够理解他。

归根到底一句话,窦建德不是神,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只要是人,就有求生的本能,窦建德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不必苛求他必须表现得多么英勇不屈、大义凛然。

当然,对于那些将生死置之度外、舍生取义的人,我还是十分钦佩的。要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当白世让和刘武威将窦建德押倒李世民跟前时,李世民笑了。满脸笑意的李世民,将窦建德的脸抬了起来,然后问了一个问题:“我来讨伐王世充,跟你有什么关系?你居然敢出兵阻止我,你究竟是怎么想的,能跟我说说吗?”李世民的声音很轻,很温和,因为他知道对待一个阶下囚完全没有必要动怒。

“如果我不出兵,秦王早晚也会去河北抓我,所以我干脆主动送上门来!”

“哈哈哈哈!回答的实在是妙啊!来人,将窦建德押进囚牢,严加看守!”

窦建德的回答,实在很幽默。在我看来,他的回答却是很朴实,一句话说出了最根本的内容。

自嘲是一门艺术,无奈的自嘲其实是一种悲哀。

谁也没有想到,著名的虎牢关大战会以这样无厘头的方式结束。但是,洛阳的战局依旧胶着。

投降

王世充本想利用李世民不在洛阳的这段时间,打破唐军的包围圈,虽然也获得几次小的胜利,但在李元吉、屈突通等人的努力下,还是没有改变洛阳的战局。洛阳依旧是被围得水泄不通,唯一与前段时间有所不同的是,王世充手下反水的人倒是越来越多。

五月七日,偃师、巩县守军投降唐军。洛阳旧城守将王德仁弃城逃跑,副将赵季城降唐。

五月八日,李世民率领骑兵赶回洛阳城下,当然带回来的还有被俘的窦建德。

回来之后,李世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被俘的窦建德,以及他的手下王琬、长孙安世、郭士衡等人,拉到洛阳城下示威!

看看吧!这就是对抗我大唐的下场。王世充!用不了多长时间,你将会和这些人跪在一起!

当王世充在洛阳城头,看到城下窦建德那可怜的样子时,几乎昏厥过去。他顿时感觉脚下的地在走,身边的水在流,自己的手在颤抖,心中的泪在流。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请来的大救星,居然会先于自己做了俘虏。更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们的见面方式会如此滑稽。

幽默,的确幽默,实在是有些黑色幽默。

王世充顿时感觉自己一无所有,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但是垂死也要挣扎,奋斗了这么多年才混到皇帝这个位置上,无论是谁,都不会甘心从这个宝座上轻易地退下来,所以王世充抱着赌博的心态,试图从唐军的包围中打破一个缺口,南下襄阳,东山再起。

就在他和众将商议突围的方案时,李世民又做了第二件事———让长孙安世进城现身说法。一般情况下,要想让人从反面事件中汲取深刻的教训,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当事人现身说法,这种方法之所以能沿用千百年一直到今天,足见它的效果。

长孙安世对王世充具体说了什么,今天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想象得到,他说的一定是李世民如何如何厉害,窦建德如何如何不是对手之类的话。李世民的这一招,对王世充的心理打击是致命的。一切防线的最终突破点是心理防线。

投降吧。对于王世充来讲,投降已经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解脱。当然,精明的王世充在投降之前,没有忘记和李世民交换条件,不过他的条件很简单———保全性命。李世民答应了。

正是因为这一点,王世充和窦建德最后的结局迥然不同,这一点后边我们还会说到。

五月九日,王世充身着白衣,带领洛阳城内文武百官共两千余人,打开洛阳城门正式投降。这种场景,在中国历史这出大剧中,似乎出现过N多次,王世充是他们其中的一个,但绝不是最后一个。

洛阳城终于迎来了新的主人———李世民。像当年刘邦进入咸阳一样,李世民进入洛阳城后,废除了五家相保制度,查封郑国国库,将金银玉帛全部赏赐给劳苦功高的将士们。

但是,当李世民想收集整理隋朝的书籍、诏书和制文时,却一无所获,只因为一个原因———王世充已将它们统统烧毁。

海涅曾经说过:哪里烧书,哪里接着就会把人也扔进火堆。按照这种逻辑推理,我们终于明白了王世充的手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水,洛阳城中的百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争相逃出洛阳城外。

无论怎样,其结果就是:王世充的覆灭是必然的。

人性的光辉

对于这个已经覆灭的集团,李世民并没有手软,在进入洛阳城后的第二天,他下令将王世充手下的主要谋臣共十余人,推到洛水河边,全部斩首。杀人立威从来都是震慑人心的最好手段。

在被斩的这十余人中,绝大部分都没有留下什么记载,但是有一个人却是大名鼎鼎,这个人就是单雄信。作为瓦岗军的老资格成员,单雄信最后落到这个结局,可以说完全是因为站错队的缘故。这一点,大家只要看看秦琼、程知节、李世等人的命运,就会完全明白。

人生是一张单程车票,可以回头重来的机会寥寥无几,在我们匆匆又匆匆的步履中,一些不起眼、不经意的选择其实就决定了你今天的命运。

在选择的十字路口,究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命运其实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单雄信即将被斩,唐军阵营中最难受的莫过于李世,当年在瓦岗军中,两个人发誓同生共死,如今却即将分属于两个世界。无论如何,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拜把子兄弟被斩于洛水河边。

李世是很够意思的,他向李世民反复求情,甚至不惜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回单雄信的性命。但是遭到了李世民的断然拒绝。

李世民当然不会忘记宣帝景陵和青城宫之战,自己差点就死在单雄信的手中。

杀!非杀不可!此仇不报,实非君子!

李世知道李世民的脾气,决定的事情绝不悔改。李世民这一点和后来的朱元璋有点相似。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李世彻底绝望了,他知道这一次单雄信必死无疑。绝望之下,李世决定去狱中向这个最要好的兄弟做最后的道别。

“我知道如今你已经是大唐王朝的高级将领,岂能会拼死救我这个阶下囚!”单雄信的话很刺耳,在他看来,李世已经忘记了当年的誓言。

“不!我不能去冒这个险,秦王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决定的事情绝不悔改,如果我也死了,谁来照顾大哥的妻小呢?”说完这句话,李世剜下腿上的一块肉,递到了单雄信的跟前。“让这块肉跟随大哥一起入土吧,不负我们当年的誓言!”

刹那间,单雄信感动地流下了泪水,他实在没有想到,在这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居然还有李世这样如此重情重义的人。李世没有食言,单雄信死后,李世收养了他的儿子,将其抚养成人,而且每年都会到单雄信的墓前去祭拜。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血腥、屠戮、阴谋等,但是这么多年以来,我一直还是对这些故纸堆保持着极大的热情。因为,我始终坚信在那些血腥、屠戮、阴谋的背后,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62.html

上一篇:野心的暴露
下一篇:河北!河北!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