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东征江淮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4:31:32 0

杜伏威来了

表面看起来,辅公祏的反叛好像是一个突发事件,不存在什么因果关系,其实在这背后掩盖着辅公祏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件事还得从一年多前说起。

武德五年(622)七月,杜伏威来到了长安。

在这之前,杜伏威刚刚和老对手李子通血战了一场,面对着超出自己十倍兵力的李子通,杜伏威充分发扬了“能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精神,打败了李子通,迫使李子通投降,当然杜伏威也是损失惨重,可以说在这场较量中没有真正的胜利者。

杜伏威之所以决定来到长安,除了李世民镇压刘黑闼时所向披靡,使他感受到了压力之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实力目前无法和唐朝相抗衡。

大战之后,当然需要休养生息,何况还是一场血战。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杜伏威决定只身前往长安。其实杜伏威去长安,投降是假,缓兵才是真。

杜伏威在临走之前做了一番人事安排,命令副将辅公祏代自己行使主帅的权力,命令养子王雄诞掌管军队。这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事安排,辅公祏行使主帅的权力,却又将军队交给另一个人掌管,而且掌管军队的人还是自己的养子。

到底谁是主帅啊?唯一的结论就是:杜伏威对辅公祏心怀戒心。

很长时间以来,辅公祏作为杜伏威的副手,转战南北,获得了很高的声望,在军中大家都尊称他为“伯父”,可见地位之高。

军功让辅公祏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同时也使他受到了杜伏威的猜忌,功高震主这句话在任何地方都适用,于是这两个拜把子兄弟,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渐渐地开始有了隔阂。

这一次,杜伏威的人事安排明显有意限制辅公祏的权力,其用意就是让养子王雄诞看住辅公祏,防止自己走后,辅公祏趁机作乱。

杜伏威的安排可谓是费尽心机,在他看来,这个安排简直堪称完美,于是他放心地走出江淮平原,向长安奔去。但是,杜伏威万万想不到,正是他的这个人事安排,为辅公祏叛唐埋下了导火索。

对于杜伏威的到来,李渊还是很欢迎的。毕竟和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比起来,至少杜伏威还是很识时务的。

当然,老谋深算的李渊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明白这年头都是“无利不起早”,杜伏威只身来到长安,绝不是因为对唐朝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何况江淮地区还有杜伏威的好几万军队。

无论如何,杜伏威在隋末的造反队伍中,也是个“角儿”。对于这个人的到来,李渊不管内心有什么想法,表面上也还是要装出“热烈欢迎”的样子。

只要来了,就是客人。

只是杜伏威这个客人实在有些特殊,李渊当初是打进长安的,李密当初来长安是败军之将,而人家杜伏威既不是败军之将,也不是找你打架的,对于这样一位特殊的客人,实在是不好招待。

不好招待,也得招待,而且还得招待得比先前其他人要好。实在是难为李渊了。

安置问题很重要

最终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李渊决定对杜伏威实行“蜜枣 黄连”的招待方法。

“蜜枣”招待法:加封杜伏威为太子太保,行台尚书令,宣布其位在齐王李元吉之上,仅次于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这个官职,应该说给足了杜伏威的面子,对比当初李密那个掌管宫廷伙食的官职,李渊可以说是很大方的,而且其位置还在李元吉之上。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臣子地位超过皇子的实在是不多。

这个安排,让杜伏威觉得像吃了蜜枣一样,无比甜蜜。

“黄连”招待法:置杜伏威于皇宫西内院侧室,着五百禁军严加守卫,防止发生意外事件。出行之时,禁军将领上报朝廷,朝廷选派得力将领随行。

守卫一个人用得着五百人吗?事实上,这就是传说中的软禁。

没办法,谁让你的地位如此之高呢?万一哪天你不小心被人黑了,你江淮地区那几万兄弟,还不得抄家伙跟我拼命,所以为了创建和谐局面,伏威兄弟你就将就一些吧!

这个安排,让杜伏威暗暗叫苦,就像吃了黄连一样,感觉实在不是个滋味。

李渊的“蜜枣 黄连”招待法,让杜伏威只能牙掉了往肚子里咽。但是杜伏威依然觉得这是很值得的事情,江淮地区可以利用这个时机休养生息,而自己身在长安可以完全切身地了解长安,这一切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那个行动。

和唐朝一争天下!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让我受多少委屈我也愿意。李渊!终有一天你也会品尝到我今天的滋味!

李渊最终用了一招四两拨千斤,成功限制了杜伏威,而且这个方式还不会惹恼杜伏威手下那几万兄弟。领导在长安做大官,手下人脸上也有光啊。

如此看来,李渊的安排真是天衣无缝。再完美的计划也有漏洞,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果说杜伏威来长安之前的那个人事安排,为辅公祏叛唐埋下了导火索,那么李渊的这个安排,就是亲手点燃了这个导火索!

辅公的秘密

很快,辅公祏便得知了杜伏威在长安的情况。

辅公祏敏锐地判断出,杜伏威回到江淮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了。他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事实上,辅公祏对杜伏威的那个人事安排很是不满。

辅公祏是不甘久居人下的,在他看来,江淮地区杜伏威排行老大,自己排行老二,老大在长安被软禁,那老二就应该成为老大。现在可好,虽说自己代杜伏威行使主帅的权力,但是军队却在那个乳臭未干的王雄诞手里,要知道手里没兵,自己的这个“代理主帅”就是个摆设。一定要想办法从王雄诞手里夺回兵权。

基于这种指导思想,辅公祏开始慢慢地寻找机会。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在等待,等待着王雄诞出现疏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明白杜伏威长时间不回来,势必会引起众人的猜疑。

终于,机会出现了!

武德六年(623)八月的一天,王雄诞在没有和辅公祏商量的情况下,独自带兵到边界巡视。

臭小子!这次终于让我抓住把柄了!

看来小王同学实在是太年轻,军队虽说在自己手里,但名义上辅公祏还是“代理主帅”,不经领导同意,擅自带兵外出,说轻了是你不尊重领导,说重了那就是你有意搞分裂。

自己一个人带兵去边界,难道你想脱离组织?这真是个可大可小的问题,但对于辅公祏来讲,当然是往大处整,最好是把王雄诞往死里整。

姜还是老的辣啊!一个置王雄诞于死地的阴谋就此形成。

三天后,辅公祏忽然召集众将说有要事相告,当然王雄诞作为军队的最高长官,那是一定要到场的。

“诸位!昨日我收到了吴王(杜伏威自称吴王)的来信!”辅公祏话一说出口,立刻在众人之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主帅!这么长时间吴王没有音信,这次在信中说了什么啊?”

“是啊!主帅!吴王在长安怎么样啊?”

看到众人急切地盘问,辅公祏不慌不忙地说道:“大家先不要急,吴王在长安倒还不错,这次他来信时不放心咱中间的一个人啊!”辅公祏说完扫了一眼坐在旁边的王雄诞。

显然,王雄诞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此刻他也和众人一样,关心杜伏威在长安的情况。

“担心一个人?吴王担心谁啊?”王雄诞不解地问道。

“明知故问!就是你啊!”辅公祏佯怒道。

“我?”王雄诞瞬间像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

“对!就是你!吴王在信中说了,你擅自带兵去边界,吴王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为了保证今后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吴王命令暂时解除你的兵权,以观后效!”

“什么?我身为吴王的养子,忠贞不二,军队是他临走前亲口说让我统领的,边界如不巡视,如有外敌来犯,如何?”

“大胆!你不经主帅命令,擅自带兵外出,还敢顶嘴,若不看你跟随吴王多年,今日当斩之!”辅公祏毫不示弱地说道。

王雄诞彻底愤怒了,但是他并没有失去理智。他明白,眼下在朝堂之上,即便浑身是嘴也辨别不清,为了顾全大局,暂时先退避三舍。

“好吧!既然吴王不相信我!我就交出军权!在下告辞了!”说完这句话,王雄诞转身离去。

王雄诞的确很嫩。他注定要为自己的稚嫩付出惨重的代价。

假仁假义

面对王雄诞转身离去的背影,辅公祏的脸上闪过一丝轻蔑的表情。

王雄诞!你不过是个娃娃,要学的东西还很多,但是你已经没有机会再学习了!轻蔑的表情并没有在辅公祏的脸上停留很长时间,很快辅公祏就换了一副为难的表情。

“诸位!现在王雄诞走了,军队没人管了!唉!看来吴王现在也回不来了啊!”辅公祏一边说着一边独自叹气!很明显,这句话是故意在拱火。

“主帅!此话怎讲?”众人问道。

“唉!实话告诉大家吧!吴王在长安虽说吃喝不愁,但是已经失去了自由,基本上算是被李渊软禁了起来,这次偷偷地让人送信回来,除了怀疑王雄诞有二心,让我罢了他兵权之外,另外就是希望选派一个得力的人统领军队,让他早日救自己回来啊!”

“我早就说过李渊、李世民等人不是什么善类,吴王绝对不能去长安,现在可好……唉!”

“我看咱们还是赶快想个办法,要不然时间长了,说不定吴王会遭李渊的毒手!”

“是啊!眼下军队必须要有人统领,我看就由主帅来统领吧!”

要的就是你们这句话,绕来绕去,还得绕到我这!

“我?不行!不行!吴王在信中没说让我掌管军队啊!”辅公祏假装回绝。

得了便宜还卖乖,的确是老油条。

“这无妨,现在是非常时期,吴王回来后,我们会和吴王说明原因的,就说是我们大家共同推举您的!”

“这个……恐怕不好吧!我看这事还得从长计议啊!”

辅公祏你要沉住气,不到最后时刻绝对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哎呀!还从长计议什么啊?再从长计议吴王就没命了!主帅!你发话吧!咱们反了!打进长安,救回吴王!”众人急切地说。

搞定!忽悠到此结束。

“好!为了救出吴王,今天咱们反了!”

辅公祏终于达到了他的目的,在他看来,只有让江淮再次重燃战火,自己最终才能成为那个拥有最高权力的人。

什么老百姓水深火热,什么生灵涂炭,这一切都事不关己,拥有权力才是重要的,这就是我们辅公祏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让他暂时成为了江淮地区的老大,但最终也把他推向了深渊。

“不知道王雄诞会不会和咱们一起干啊?”已经成为老大的辅公祏并没有忘记解决王雄诞的问题。

“不去管他!等吴王回来后,由吴王处置他!”

“不!去问问他是否和我们一起干,如果他同意便罢,不同意的话……”

辅公祏做了一个手向下切的动作。在他看来,快刀斩乱麻,免得夜长梦多。老大就要有老大的威严。

当王雄诞听说辅公祏要带着一帮人造反时,他忽然明白了原来这一切是辅公祏精心设计的圈套。王雄诞终于后悔了,不论如何,兵权也不应该轻易地交出去。看来意气用事真是害死人啊。

但是王雄诞还是很有骨气的,他拒绝了辅公祏,因为他知道仅凭江淮巴掌大的地方,根本无法与唐朝相抗衡。

辅公祏啊!你真是太毒了!

你为了自己的私利,挑起江淮地区的战火,不仅使百姓们再次遭受苦难,而且吴王今生再也不会回来了。因为李渊一定认为,江淮地区造反一定是吴王遥控的结果。只可惜,我明白得太晚了。

最终王雄诞遭到了辅公祏的诛杀。

王雄诞本来有力挽狂澜的机会,但是他最终失败在两个字上———轻率。

年轻人啊!这是一个很复杂的世界,像顽石一样的你们,需要不停地打磨,直至将棱角磨平。

武德六年(623)八月九日,辅公祏在丹阳正式打出反唐的旗号,同时联合南昌地方军阀张善安,一起对唐朝宣战。

大唐帝国的战车将继续开动。这一战,将是大唐帝国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

明星组合

面对江淮地区突变的形势,李渊这一次派出了“三李组合”进行征讨。所谓“三李组合”,就是三个“李”姓的将军统领全军,他们分别是:李孝恭、李靖、李世。

在“三李组合”中,李孝恭由于身为皇亲国戚(李渊的侄子),而且又能征善战,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为行军元帅,总管一切事务。

李靖由于在南征萧铣的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水战经验,而这一次东征江淮,水战会再一次成为主要的作战方式,所以李渊让李孝恭带上了李靖。

水战如果进行的顺利,接下来就是陆战,因为要想彻底解决辅公祏,当然不能让兄弟们都停留在水上,只有攻进了丹阳城,才算大功告成。那么对于陆战,李世可以说是个很好的人选。李世的陆战经验在唐朝内,绝对名列前茅。

有的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用李世民?

至于李世民嘛,鉴于这位仁兄先前由于骄傲得尾巴翘上了天,朝廷对他猜忌颇深,所以这一次暂时先靠边站一站。如果“三李组合”实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再让李世民同学出场也不晚。

九月二日,李孝恭率领十万大军离开长安,向江淮挺进。

由于唐军声势浩大,各路大军齐头并进,气势如虹,给辅公祏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所以就在李孝恭刚刚离开长安三天,辅公祏便在长江沿岸布置好了防线。

为了不让唐军进入境内,辅公祏派部将冯慧亮、陈世当率领三万水军驻守在博望山,又派部将陈正通、徐绍宗率领两万步兵驻守在青林山,然后又在梁山用铁索拦腰截断江中航道,并在江边修建了绵延几里的临时驻军城,与博望山和青林山互成掎角之势。

辅公祏的策略很明显,就是首先利用这个“铁三角”将唐军阻击在长江以东,然后等待时机,率军渡江西征。

我们常说,两个有情人总能擦出激情的火花,其实战争也不例外,这一次的两军东西大碰撞,势必也会火星四溅,可出人意料的是,当唐军到达长江岸边正准备渡江时,老天爷拦住了唐军的去路。天降大雨,长江发大水。

想想长江发大水时候的样子。水流湍急,浪石飞溅!

但是我要告诉你,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长江发大水的样子要远远超过现在N多倍,因为那个时候并没有什么治理长江的理念,而且也不具备现在的科技手段,所以长江发大水时,无论是渡江的、打鱼的,还是游山玩水的,四个字———全都暂停。

唐军的气势能镇住辅公祏,但无论如何也镇不住老天爷。正所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你管得了?

所以郁闷的李孝恭只能驻扎在长江岸边,耐着性子等待时机。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将近一个月,长江仍然是波浪滔天,水势丝毫没有下降的趋势,对于唐军来讲,这实在不是个好消息,因为远征的最大忌讳就是拖拉时间。

就在李孝恭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人向他提出了“削辅手足”的作战方案。这个人就是李靖。

削辅手足

在李靖看来,现在长江发大水并不妨碍唐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只是对象需要变一变,由辅公祏变成张善安。

张善安作为辅公祏的盟友,可以说算是辅公祏的手足,但是其实力绝对不如辅公祏,李靖认为与其在岸边坐等长江大水消退,不如先拣弱的打,拿张善安开刀,是为“削辅手足”。

李靖的这个建议,应该说是个很不错的方案,因为当时张善安身在洪州,也就是说在唐军的正南方,如果不拔掉这颗钉子,在唐军未来渡江的时候,很有可能会遭到辅公祏和张善安的东南两路夹击。

而且辅公祏偏安江淮一隅,唐军若想彻底平定那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进行“半圆式”的战略包围,画一个半圆将辅公祏紧紧地夹在江淮地带不能动弹,然后步步紧逼,缩小其活动范围。

而要想画个完整的半圆就必须首先解决张善安,不然的话,唐军的这个半圆最多只能画45度。那就先从张善安开始吧。这个任务,李孝恭把它交给了部将安抚大使李大亮。

“削辅手足”行动正式开始!

十二月二日,李大亮到达洪州,与张善安隔水列阵对峙。由于初来乍到,唐军对这里的一切都很陌生,所以李大亮并不急于和对方死拼,而是首先搞起了政治劝降工作。

劝降能成功那是再好不过,如果不成功,这项工作也没有白做,至少在这个期间,唐军可以充分地进行战前准备。不过令李大亮没有想到的是,本次劝降工作完成得异常顺利。

原因只有一个,张善安是个禁不住忽悠的人。作为南昌的地方军阀,张善安本没有一争天下的野心,在他的心中只有五个字———过安生日子,所以在中原各路诸侯你来我往不断征伐时,张善安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地盘,不惹事,不声张。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实力实在太过弱小。

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问题是世界上不是你不生事就可以免去很多麻烦的。而张善安恰恰又是个禁不住三句话忽悠的人,所以当辅公祏反复忽悠他加盟自己的连锁店时,这位仁兄还是禁不住诱惑,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对抗唐朝的阵营。

面对辅公祏的忽悠,他选择了对抗唐朝,面对李大亮的忽悠,他再一次选择了加盟唐朝连锁店。张善安具有猛虎一样的决断力,同时也有猪一样的脑筋。

他不明白,自己的决定在不经意间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印象———反复无常。而更要命的是,李大亮就是这个人群中的一员,所以他判断张善安的投降其中一定有诈。如此看来,张善安简直比窦娥还冤。

事情可以做不好,但是一定不要给人家留下不好的印象。一旦你在人家脑海中留下不好的印象时,无论你多么努力地做事,基本上也是徒劳。

张善安带着微笑走进了李大亮的营帐,同时他也走向了覆灭。李大亮微笑迎接张善安,在微笑的同时,他已经为张善安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两人相谈甚欢。

“李将军放心!我回去后就带着所有人过来!”

“好好!张将军真乃识时务者啊!”

“哪里!哪里!那我就先告辞了啊!”

“我看张将军还是不要走了,来人!将叛贼拿下!”

……

李大亮设计的圈套的确很绝,名曰:翻脸不认人。但是仅仅抓住张善安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洪州还有他的数万军队。所以,李大亮继续派出使者到洪州城内开始忽悠张善安的手下。

面对使者的到来,很多人怒目而视,因为在他们看来,他们的张将军算是被软禁起来了,实际上也的确是如此。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一旦通过人嘴进行描述,就会产生水分。

“把我们的张将军放回来,不然的话我们现在就发兵和李大亮拼了!”众人群情激昂地说道。

“哎呀!看来诸位是不知道实情啊!”使者面露难色地说道。

“实情?什么实情?”

“弟兄们!不是我家李将军要留你们张将军啊,而是你们张将军一心想归顺大唐啊,是他自己不愿回来的啊!他还说若是回来和你们说降唐的事,恐怕你们不会同意,反而可能会受钳制!所以他非要留在我们那里,你们不能怪我们李将军啊!”

看来即使是扯淡,也要扯出水平,李大亮派出的使者做到了这一点。

众人听到使者这样说,心中开始产生不忿。

“张将军这样做,实在太不够意思!”

“是啊!这么多年,我们始终跟着他,他说往东我们绝不往西!原来这么多年他一直不信任我们!”

“钳制?什么叫钳制?我们要是真想钳制他,还用等到现在?”

“即使投降唐朝,也不是什么坏事,跟我们讲又有什么关系?”

“老子不干了!回家种地去!”

“对!不干了!干吗非得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活着?”

……

到底是一群没有文化的粗人,在他们的头脑中丝毫没有分析使者说这番话的用意。这是一群单纯的人,单纯的人有时很可爱,而有时也会很耽误事。

李大亮就是凭借良好的忽悠功底,顷刻间将张善安的部队全部瓦解。看来,有一张好嘴,的确胜过百万雄兵。此言不虚!

张善安的结局用四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就是———大喜大悲。准确地说是,先喜后悲。

李大亮将他押送长安,听候李渊的处理。要说这个张善安也确实长了一副好嘴,通过一番狡辩说自己和辅公祏本没有什么关系,之所以对抗唐朝,是因为受了手下人的蛊惑。

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当领导的,一旦身处不利的境地,就会把过错推给下属?到底谁是领导,谁是下属呢?也许张善安实在不算个“角儿”,李渊根本没有拿正眼看他。鉴于该同志虽然动机很坏,但也没有给唐军造成任何损失,所以李渊还是原谅了他。

但历史再一次告诉我们,长着一副好嘴,不如行的端正。

后来辅公祏失败后,唐军缴获了大量书信,其中里边就有张善安和辅公祏的通信,在这些信中,张善安将李渊骂得狗血喷头,甚至一直骂到李渊的七世祖李暠,这令李渊异常愤怒。

即使是今天,两人对骂,如果一方骂到对方的父母,也会引起公愤,何况是在重视孝道的古代。所以,李渊最终下令将张善安斩首示众。

从大喜到大悲,皆因一张嘴。

张善安的教训告诉了我们两个老得不能再老的道理:

一、嘴下留德;

二、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失意英雄

就在张善安被押到长安的同时,长安城里的一个人因为辅公祏的叛乱,最终被李渊所毒杀。这个人就是杜伏威。

自从到了长安后,杜伏威的心情坏到了极点。从起兵以来,杜伏威所到之处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但是唐朝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杜伏威明白这个道理。

杜伏威并不甘心,他实在不愿看到自己创下的一片基业,被唐朝一点点地兼并,所以在打败李子通后,杜伏威下了一个赌注,用自己去长安的实际行动感动李渊,从而换取江淮地区短暂的安宁。因为他知道,若想和唐朝做奋力一搏,在和李子通血战后,自己绝无胜算。

可以说,杜伏威该想到的都想到了,甚至在他临走时的那个人事安排,也是费尽脑汁。但是,随着辅公祏的反叛,杜伏威的希望最终化成了泡影,同时随着大唐的铁骑进军江淮,杜伏威清楚地知道,今生恐怕再也无法回到江淮了。

杜伏威只疏忽了一点———辅公祏的权力欲。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今生最大的愿望已经破灭,杜伏威失魂落魄,整天在自己的寝宫里,对着窗户向东南方张望。

东南方……是啊,一直往东南走,就可以走到江淮。但杜伏威却始终无法迈出脚步。

不!我要活下去,我要永远地活下去,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回到江淮。永远地活下去……

也就是从这一刻,杜伏威开始迷恋上了长生不老之术。

也就是从这一刻,杜伏威开始服用道士为他炼制的所谓的长生不老金丹。

其实这些所谓的长生不老金丹,里边含有大量的汞、铅等元素,长期服用会使人慢性中毒,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到了唐朝后期很多皇帝都是因为服用这种“金丹”,而最终丧命。关于金丹的具体内容,后边我们会详细写到,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

很快,李渊知道了这个消息。

武德七年(624)二月十六日,这一天,长安城瓢泼大雨。杜伏威的寝宫内整天烟雾缭绕,由于长时间信奉长生不老之术,使得他的寝宫逐渐向道观方向发展。

此刻杜伏威正跪在地上,接受李渊赐给的礼物———金丹。

“杜伏威接旨!”传旨太监的嗓门一般都很嘹亮。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闻杜太保(杜伏威官职)为国事操劳,朕不胜欣慰,今赐云母丹一粒,望太保福长绵延!钦此!”

“臣谢皇上隆恩!”

当杜伏威从地上起来的一刹那,眼泪夺眶而下。因为他知道以李渊的为人,绝对不会无缘无故地赐给自己礼物,他已经意识到这颗金丹对于自己来讲,很可能是致命的毒药。

“杜太保!这是为何?难道皇上的赏赐你不喜欢吗?”太监厉声问道。

“不!我这是感激皇上啊!皇上日理万机,还能想到我,臣真是感激涕零啊!”

“呵呵!那杜太保,你就别犹豫了,赶快享用吧!哈哈哈!”太监的笑声中夹杂着一丝诡异,顿时整个空旷的大殿笼罩了一种恐怖的气氛。

杜伏威缓缓地接过那粒金丹,他的脑海中闪过无数的画面。他想到了自己戎马一生;想到了打败李子通时的豪气冲天;更想到了也许吃下这颗金丹就会一命呜呼!

但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于是杜伏威将那颗金丹含到了嘴里……

“杜太保!味道怎么样啊?”太监问道。

“嗯!皇上真是圣明啊!这么贵重的东西还留给我!呵呵。”杜伏威顷刻间将金丹咽了下去。

“好了!杜太保!愿你好生保养自己,千万不要让皇上失望啊!”

太监离去了,杜伏威倒下了。

三天后,杜伏威不治身亡。虽然,没有史料能够充分证明,李渊赐给杜伏威的云母丹就是毒药,但杜伏威确实是吃了李渊赐给的金丹后死去的,也许这是李渊的蓄意谋杀,也许这本来就是一起意外事件。但是,联想起辅公祏的叛乱,我依然相信前者,显然李渊将辅公祏的叛乱归罪到了杜伏威的身上。

就这样,继李密、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刘黑闼等诸多隋末唐初的割据反王一一倒下后,杜伏威最终也没有逃脱倒下去的命运。

对于杜伏威我只想说,在一个错误的时间,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而这个决定却是个置他于死地的决定,但是这些依然不能掩盖杜伏威曾经的光芒。我们只要记住这个曾经叱咤风云过的英雄,记住他曾经给隋朝腐朽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就够了。

还是那句话,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

进攻峡石还是丹阳?

张善安被擒,可以说唐军在西南边的半圆部分已经画完。

少了张善安这个“手足”,虽然令辅公祏闪过一丝不祥的念头,但并没有削减他造反的热情。因为他知道一旦上了“造反”这条大船,就只能扬帆远航,而没有返航的余地。而对于唐军来讲,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尽情地把那个半圆画得更加完美。

武德七年(624)三月,李世、李靖率领水军到达舒州。

舒州在淮河的旁边,唐军此次进军舒州是为了夺取淮河南端的寿阳,因为一旦夺取寿阳,唐军可以说就画完了东北边的半圆部分。应该说,夺取寿阳的战役进展得非常顺利,李世带领一万名步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了淮河,寿阳守将闻风丧胆,率众投降。

然后李世一鼓作气地进逼峡石,峡石属于冯慧亮驻守的区域,在这里唐军遇到了麻烦。冯慧亮让这里的守将坚守不出。任凭李世怎么挑衅,峡石的守将甘心做缩头乌龟。冯慧亮的做法极其聪明,因为他知道唐军不能在峡石这个地区待的时间太长,因为在峡石的前方就是丹阳,而丹阳才是唐军最终的目标。

冯慧亮的算盘拨得实在精明,自己坚守不出,唐军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撤退,要么向丹阳进攻。

唐军是绝不可能撤退的,峡石攻不破,那就直接攻丹阳,一旦攻陷丹阳,峡石便会不攻自破。唐军的策略很明显。

是的!你只要进攻丹阳,我就会抄你的后路。冯慧亮的策略更明显。

幸好,在峡石李孝恭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正是这次会议挽救了唐军。

作为全军总指挥,李孝恭的心情颇为不爽,因为辅公祏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和王世充、窦建德等人比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李世民当初一打二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而现在自己从长安出来已经整整半年的时间,战局依然没有太大的改变。

李孝恭当然不希望在李渊的头脑里留下个“孝恭无能”的印象。他决定在五月份之前,必须解决辅公祏的叛乱问题。不然的话,将无法向李渊交代。所以在石峡,李孝恭特别召开了这次军事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意见基本上很统一———攻打丹阳。只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这个人就是李靖。

“我反对!”李靖站起来说道,“丹阳固然是我们最终的目标,现在我们也的确离这个目标很近,但是我们有多少把握能够短时间攻下丹阳,诸位说说看。”

全场鸦雀无声。李靖的问话不无道理,因为丹阳外号石头城,也就是传说中的易守难攻。

“如果没有把握,一旦攻打丹阳城陷入持久战,冯慧亮抄我们的后路怎么办?”

所有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只有李靖想到了。

“我认为应该先出其不意攻打冯慧亮,只要解决了冯慧亮,辅公祏必败!”李靖斩钉截铁地说。

实践会再一次证明,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做到出其不意。所以接下来,继李大亮成功忽悠张善安后,李靖大忽悠再次开忽。

两大忽悠术

李靖的忽悠策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麻痹忽悠法。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李靖派出了一小部分唐军,这部分唐军主要由老弱病残人士组成。他们的任务是偷袭冯慧亮的大营。当然,李靖并不是让这些人去送死,这些人只要达到引蛇出洞的目的就可以了。不过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有个必须的前提———只许败不许胜。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敲一竹杠转身就跑。最终结果:这些老幼病残人士出色地完成了这次引蛇出洞的任务。

当冯慧亮看到只有少部分唐军来偷袭后,不禁暗暗地好笑。真拿我当缩头乌龟了啊?追!一个也不能让他们回去!

冯慧亮的信心是百倍的,在他看来这是一次很好打击唐军士气的机会,所以他快马加鞭率领手下人,全力地追击。他当然不会想到,最终的结果正和他的想法完全相反。

当他追出三里的时候,忽然看见这些唐军不再向同一个方向逃跑,而是向四面八方纷纷地逃走。嗯?这是唱的哪出戏啊?该往哪边追呢?

不!冯慧亮先生,你哪也不用去了,这里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就在冯慧亮犹豫的一瞬间,他忽然听得一声炮响,然后便看到数万装备精良的唐军向自己冲杀过来。

不好!中计了!快撤!当冯慧亮喊出“快撤”两个字的一刹那,一支冷箭射穿了他的喉咙。

李靖的忽悠策略第二部分是:猛人忽悠法。

在这个部分中,李靖需要借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人就是阚稜。

提起阚稜也许大家有些陌生,但是提起他的干爹,那可是大大的有名———杜伏威。史料记载:阚稜貌魁雄,善用两刃刀,其长丈,名曰“陌刀”,一挥杀数人,前无坚对。

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一个一米八几的大汉,拿着一把三米长的大砍刀(两刃的),左右地挥舞,来一个砍一个,来两个砍一双时的样子。绝对是心惊肉跳!

而李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搬出阚稜这么个猛人,除了他勇猛之外,还因为阚稜曾经是江淮士兵的领导。因为阚稜和王雄诞在江淮被称为“大小二将军”,具有很高的人气。

可以想象,当冯慧亮毙命后,手下人都像个没头的苍蝇,这时候搬出阚稜这个老领导来稳定军心,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李靖的这一手很漂亮,当很多江淮兵看到阚稜出现时,全都下跪磕头,表示愿意归降唐军,李靖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顺利接收了冯慧亮将近三万人的兵马。

看来扎实的忽悠功底有时真能胜过百万雄兵。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接连攻取了博望山、青林山等据点,一路打到了丹阳城下。

辅公祏慌神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那条“马其诺”防线,顷刻间就土崩瓦解了。

没关系,丹阳城不是号称石头城吗?辅公祏你千万不要灰心,在这里你还有和唐军叫板的实力!

但是,我们的辅公祏先生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逃跑。目的地为会稽(今绍兴)。因为在会稽还有他的老部下兵部尚书左游仙坐镇那里,辅公祏是想和左游仙合兵一处,然后做最后的殊死挣扎。

想法是很好的,但是他和刘黑闼一样,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

他的败亡从他离开丹阳城那天开始就已经注定。

丧家之犬

离开丹阳的辅公祏像一只丧家狗一样,被唐军穷追不舍,一路跑到了句容。到了句容他才发现,从丹阳带出来的几万人马,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五百人。

没办法,兄弟们跟着你混,无非是想混个好前程,可是现在你自己都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所以也就不要苛求弟兄们开小差。手下人可以开小差溜号走人,但是作为领导,辅公祏却无法做到这一点,即使他溜到天涯海角,唐军也绝不会放过他。

那就继续跑吧!只要到了会稽就会看见新的希望。辅公祏就这样担惊受怕地过着每一天,一边跑一边组织抵抗,又一路来到了武康。

武康将成为他人生的终点!

到了武康之后,辅公祏的体力消耗终于达到了极限。即使是机器,在运转了一段的时间后,也需要维修保养,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所以辅公祏决定,无论如何也要休息一下再继续跑路。

当然,在武康城内明目张胆地搭地铺、起锅灶肯定不行,因为唐军不是白痴,如果你不想被唐军逮个正着,那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偏僻的角落。所以,辅公祏决定让人马进山休息。

这是个不错的办法,绵延大山方圆百里,即使唐军进山围剿,辅公祏完全可以在山里打个游击战,如果不想打的话,也可以利用山势复杂的地理环境甩开唐军,继续跑路。

但是究竟人算不如天算。在山里,辅公祏的确避开了唐军的追击,但是却迎来了一群更加生猛的人群———野人。当时所谓的野人,就是一些土著部落的人群。

辅公祏最终的结局完全应了四个字———阴沟翻船。

这群野人依靠吹麻箭,将辅公祏等人麻翻在地,然后把他们五花大绑地送到了李孝恭那里。最终辅公祏被斩首示众。

看来即使是野人,都懂得识时务这个道理。而辅公祏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其实这个世界上有时很容易看懂的东西,往往却被我们所忽视。

没有被隋军的气焰所吓倒,没有让唐军的铁蹄所踏平,依靠自己的权术,成为了江淮地区的带头大哥,而最终却栽倒在一群野人手里。命也?运也?

对于辅公祏我只想说八个字:螳臂挡车,不自量力!

李渊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天下基本上再没有可以对抗大唐的势力存在。只有朔方的那个梁师都还没有解决。

不过梁师都背后有突厥人的支持,为了尽量避免和突厥人的冲突,李渊暂时对梁师都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位仁兄的运气相当好,当中原所有的割据势力被李渊一一灭掉后,他依靠突厥人的撑腰,一直撑到了贞观二年才被唐太宗所剿灭,相对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来讲,梁师都在所有割据势力中,其国运算是最长的一个。关于这位仁兄的命运,后边我们会具体讲到,在这里暂不赘述。

外战结束,百废待兴。李渊终于可以稳下心来,准备一心一意地搞建设。但是在李渊的心中,始终有一层阴云挥散不去。他隐隐觉得现在的朝廷似乎正有一股激流,而这股激流现在正处于一种蛰伏状态,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爆发。

李渊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化解这股激流,只是他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

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外战结束之际,也就是内斗开始之时。

难道我大唐也不能逃过这个宿命吗?是的。李渊你所疑虑的这股激流,就存在于即将到来的内斗中。

武德七年(624)六月,内斗正式开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59.html

上一篇:内斗
下一篇:二次围剿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