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刘文静案件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4:32:16 0

山西危急

随着西秦、西凉的逐渐平定,唐朝的后方算是基本上稳定了。

但是就在唐朝内部欢庆西凉大捷时,一块板砖突然向唐朝飞来。这块板砖的名字叫刘武周。很长时间以来,刘武周身在马邑,却心在太原,总想找个机会侵占太原,然后图谋天下。他最终等来了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是突厥人给他的。

当时,突厥的始毕可汗为了向唐朝索贡,率大军渡过黄河,联合刘武周、梁师都两大势力,向太原进逼。可是就在这个时候,也许是因为劳累过度,或者其他的原因,始毕可汗突然去世,他的弟弟处罗可汗继位。

由于刚刚即位,不宜兴兵,所以处罗可汗就将其部队分给刘武周一部分,让他继续向太原施压。四月十八日,刘武周率领大军包围晋阳。驻守晋阳的,是李渊的第四子———齐王李元吉。

李元吉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一个十足的混蛋。这位仁兄有个最大的爱好———打猎。关于打猎他有句名言:“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

如果说仅仅喜好打猎,似乎也还说得过去,但是喜欢玩杀人游戏就有些过分了。这位仁兄经常召集手下的士兵、奴婢等人玩些真刀真枪的军事演习,看着两边的人互相砍杀,尤其是砍得血肉横飞的时候,李元吉是最高兴的。

我很怀疑这个人是不是有些心理变态?他的奶妈陈善意,劝他多多勤于政事,这位仁兄非但不听,在一次酒醉后,竟然将陈奶妈活活打死!如果不因为他是李渊的儿子,也许早就被处死了。

这样的一个凶狠残暴、横行霸道的纨绔子弟,晋阳在他手里实在令人不放心。虽说刘武周包围晋阳后,李元吉也组织了有效的抵抗,但是太原地区对于唐朝来讲实在太重要了。

太原是长安的门户,更是李唐皇室的根基所在,一旦太原有失,整个长安就会暴露在敌人的面前。为此,李渊命令太常卿、行军总管李仲文北上增援太原。

面对增援的唐军,刘武周迅速做出反应,对晋阳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留下手下大将宋金刚率领三万人继续围困晋阳,而自己则率军攻取晋阳周围的地方。

四月三十日,石州陷落!

五月二十日,平遥陷落!

六月十日,介休陷落!

太原危急!山西危急!关中危急!

李渊的心情坏到了极点。

自从起兵到定都长安以来,还从没有过如此危急的局势。看来刘武周手中的板砖很是不少,一个个地向李渊飞来,让李渊还真有些吃不消。即使再吃不消,也得吃。

李渊不要忘记你的理想———夺取天下。现在一个刘武周就把你难成这样,你还如何去克服今后更加凶险的困难险阻?是的,不放弃!决不放弃!永不放弃!我相信,我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人。

太原现在已然是个烂摊子,但即使是烂摊子,也必须有人去收拾局面。这一次,没等李渊发话,有一个人主动请战。这个人就是裴寂。

裴寂是个文臣,这一次为什么会主动要求到山西前线去呢?其实,他只是想证明给一个人看。这个人就是刘文静。

长久以来,裴寂作为李渊最宠爱的大臣,地位和官职在刘文静之上。同样都是当初晋阳起兵的功臣,为什么现在你的地位就比我高?这很令刘文静不爽。不仅两个人在朝堂不和,刘文静在私底下也总是挤兑裴寂,说裴寂就会吃吃喝喝,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刘文静的这番话,传到裴寂的耳朵里,裴寂也只能是牙掉了往肚子里咽。没办法,刘文静从起兵以来,确实立下很多功劳,联合突厥,和李世民平定西秦,虽说有过浅水原之败,但最后总算把西秦平定了。而裴寂有什么功劳呢?

面对刘文静的挤兑,裴寂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立功。所以,这一次,裴寂主动请求前往太原。

刘文静,你等着!等我打败了刘武周,看你还有什么话说!但是到了太原,裴寂才明白,打仗这差事,真不是有个脑袋就能干的。

度索原之败

九月初,裴寂率军到达介休。

驻守介休的是宋金刚。面对前来增援的唐军,宋金刚决定据城坚守。这个做法是十分有效的,因为唐军远道而来,后勤补给是个大问题。只要坚守住介休,不让裴寂和李元吉兵合一处,唐军在山西那就是白忙活。事实证明,宋金刚高看了裴寂。

很长时间以来,裴寂作为李渊的宠臣,地位一直很高,但是地位高不一定打仗水平高。准确地说,裴寂的军事水平堪称一个字———菜!

就在宋金刚决定坚守介休时,我们的裴寂先生将军队驻扎在了一个地方———度索原。度索原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景色让裴寂十分着迷,所以裴寂才将部队驻扎在这里。但打仗不是旅游。

度索原这个地方有个最大的特点———没水喝。大家想喝水吗?想!嗯,好的,那就请你一溜小跑到几公里外的山涧小溪里去取吧。

很快,宋金刚探听到了这一消息,他派人将小溪的上游堵死。断了你的水源,看你还能坚持多久。

惨了!这下可惨了!没有饭吃,或许还能顶几天。但是据科学家考证,人三天不喝水,就会渴死。裴寂实在没有想到,刚到山西就遇到了这么大的麻烦。

“我们都快渴死啦!”

“赶快转移吧!”

“是啊!是啊!再不转移老子不干了,回家种地去!”

……

即使裴寂再不懂军事,他也明白军心是不能涣散的,更何况现在山西的问题,不是一时就能解决的,但是自己军队的内部要是出现问题,那就等于帮了刘武周的大忙。所以,权衡再三,裴寂决定迅速转移。

现在什么问题是大问题?喝水的问题就是大问题!

但是裴寂就连转移部队的功夫,都是相当的差劲,他居然没有留下殿后的部队,提防宋金刚偷袭,结果被宋金刚钻了个空子,从背后拍了黑砖。

当年马谡被围时,还喊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口号,如今裴寂却连喊口号的勇气都没有,宋金刚的部队刚刚冲上来,唐军就在这位仁兄的带领下一触即溃。

关键时刻,我们的裴寂先生想起了三十六计的最后一计:走为上计。没办法,打不过人家,跑吧!于是,裴寂先生丢下诸多唐军士兵而不顾,急急如丧家之犬一样地逃到了晋州(今山西临汾)。

裴寂惨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李渊的耳朵里,对于这位自己绝对信任的宠臣,李渊也是很无奈。明明是个文臣,偏要去打仗,你还真以为自己是姜子牙啊?还是回来吧。山西的问题不是你所能解决的。有时候,逞强靠的是实力。裴寂你没有这个实力,那就乖乖地待在我的身边吧!

裴寂最终灰头土脸地回到了长安。高调出征,低调败回。

在军事领域,裴寂你永远是裤衩改西装———不够材料。

李渊对这位宠臣还是很宽容的,除了训斥他一顿之外,没有丝毫的惩罚。但是,李渊对裴寂的宽容,却引来了另一个人的强烈不满。这个人就是刘文静。于是,在唐朝初年,一场惊天谋反大案就此拉开序幕!

性格的缺陷

裴寂的惨败,李渊没有丝毫的惩罚。刘文静上次的浅水原之败,却受到了撤职的处罚。同样是惨败,怎么处理的差距就这么大呢?刘文静百思不得其解。

长久以来,裴寂的地位一直都比刘文静高,同时裴寂也比刘文静更受李渊的宠爱。这也使刘文静心里很不是滋味。

当时,裴寂的官职是左仆射,相当于宰相。刘文静的官职是纳言,相当于部长。李渊可以让裴寂随便躺在自己的龙床上,而刘文静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同样是李渊最初的追随者,为什么裴寂的地位要比我高?

刘文静的功劳确实比裴寂要高,联合突厥,平定薛举,都有刘文静的身影,而裴寂除了在起兵之初,捐献过铠甲之外,似乎就没有什么功劳了,但是为什么裴寂的地位却比刘文静要高呢?原因只有一个———性格。

裴寂的性格很细腻,很会揣摩领导的心思,李渊当初称帝时,就是裴寂带领一干文武群臣拼命地劝谏,而且裴寂还是最初和李渊一起“装蠢”的人。可以说裴寂对于李渊来讲,就好像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一样。而刘文静就不同了,事实上,刘文静最初也是很受李渊宠爱的,但是刘文静的性格有问题,除了具有“贼大胆”的品质外,刘文静最大的缺点是恃才傲物。

在看到裴寂一天天地获宠后,刘文静的心理极度不平衡,所以每次朝堂之上,刘文静都会和裴寂作对,甚至搞得裴寂很没面子。这样一来,刘文静固然是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但是在李渊的心中,刘文静的位置开始一点点地动摇,在李渊看来裴寂忠厚、老实;而刘文静鲁莽、幼稚。如果你在领导的心目中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即使你再能干也是白搭!

我们常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内心的自己,此时刘文静内心仿佛有一个阻碍他的魔鬼一样,渐渐地,刘文静开始迷失了自己。

醉酒惹的祸

武德二年(619)九月的一天,刘文静和他的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

喝酒本是件高兴的事,把酒临风,谈古论今。但是无论做什么事如果过了度,那就有可能变成灾难。就在喝酒过程中,灾难悄悄地降临在了刘文静的头上。也许是因为酒喝得实在太多,也许是因为和裴寂的矛盾令他太过郁闷,刘文静说出了他一生中最不应该说的一句话:“裴寂!你等着!老子早晚要宰了你!”

刘文静说者无心,但是在他的身旁还有个侍酒的小妾,这个小妾默默地将刘文静的话记在了心上。这个小妾比较特别,是个失宠的小妾。

刘文静作为一个大男人,不受李渊的宠爱尚且有怨言,更何况一个需要被人关心爱护的女人。

作为一个失宠的女人,除了怨恨、不满之外,她的心中一定还会有某种恐惧。这种恐惧常常会使她做出不同寻常的举动,其中之一就是报复。很快,这个小妾将刘文静的话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并且让自己的哥哥上书状告刘文静谋反。

也许刘文静的命真的不好,就在这次酒宴过后,刘文静又做了一件他这一生中最不应该做的事———行“厌盛”之法,为自己的家里驱逐妖怪。所谓“厌盛”之法,就是请一个巫师,口中念念有词,为自己除妖驱魔。

这种迷信活动,在当时是被明令禁止的,因为这种所谓的“法术”,有帮人驱魔的,也有借此害人的,究竟是驱魔还是害人,只有那个口中念念有词的巫师知道,而在外人来看是难以判断的,所以出于安全考虑,被明令禁止。

刘文静敢于挑战当朝刑律,可以说是胆大妄为。好了,最不该说的话 最不该做的事,刘文静你的好日子到头了。

当李渊得到刘文静要谋反的消息后,下令成立临时调查小组,迅速调查此事。这个调查小组的成员有三个人:萧瑀、李纲、裴寂。

事实上,这个调查小组的成员安排,有很大的问题。李渊明明知道裴寂和刘文静是死对头,为什么还要派裴寂去调查?难道说,李渊想要故意激怒刘文静,然后置他于死地吗?

问题是,堂堂的大唐皇帝要杀人,有必要费这种周折吗?如果李渊想借口杀掉刘文静,只要安排手下人给刘文静编制个罪名,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杀掉,完全不必如此费神。

那么,李渊派裴寂去调查的动机是什么?下面的这个解释,大家可能会很失望。

因为李渊的动机丝毫没有“阴谋”的成分。在李渊看来,裴寂就是自己的代表,裴寂是李渊最宠信的臣子,刘文静曾经是李渊最宠信的臣子,派谁去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刘文静的态度如何。那么刘文静究竟是什么态度呢?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调查组和刘文静的对话:

“肇仁,你是不是在家里大搞‘厌盛’”?

“是!”

“你是不是说过要杀裴大人?”

“是!”

“你是不是要谋反?”

“我承认我有怨言,我和裴寂都是太原起兵的功臣,我的才能在他之上,我的功劳也比他多,为什么他的地位在我之上,我不服,但是我没有谋反!”

表面看起来,这番对话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刘文静的态度很有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刘文静所说的话,将案情引向了另一个方向。

本来,这个案件的导火索是小妾告官,一个失宠的女人状告自己的丈夫,作为朝廷来讲,肯定怀疑其动机,一般情况下,朝廷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且,谁都知道裴寂和刘文静的矛盾很深,这个案子的关键点在于裴寂处于强势地位,而刘文静处于弱势地位,相信刘文静即使说出要杀裴寂的话,也仅仅是发发牢骚,何况还是酒后说的话。

但前提是刘文静的态度必须坚决,也就是说只要矢口否认一切,这个案子很快就会结束。但是现在刘文静虽然否认自己谋反,但是承认自己有不满情绪,这个态度就大有深意了。

刘文静的不满情绪来自于裴寂比自己受宠,但是裴寂的地位是谁给予的呢?答案是:李渊。现在刘文静说自己有不满情绪,那么他的不满情绪仅仅是针对裴寂吗?很明显,刘文静针对的是裴寂身后的李渊。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这个案子发生了质的变化!

倾向性

刘文静和小妾的矛盾、和裴寂的矛盾都已经下降到次要地位,现在的主要矛盾变成了刘文静和李渊的矛盾,李渊代表着朝廷,所以这个案子现在的关键点是刘文静和朝廷的矛盾。

刘文静实在想不到,自己的坦诚会使案情变得更复杂。不仅刘文静没有想到,所有的人其实都没有想到,但是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个人就是李渊。

当调查组将刘文静的话如实报告给李渊后,李渊的脸色开始阴沉下来。因为他知道,刘文静的话其实针对的是自己。

“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李渊开始征求调查组成员的意见。

“微臣认为,肇仁不可能谋反!肇仁虽说有些高傲,但是谋反他实在是不敢的!”第一个说话的人是萧瑀。

萧瑀也是李渊非常信任的臣子,他是隋炀帝杨广的小舅子,在隋朝为官时,就经常劝谏杨广爱护百姓,最后弄得杨广心烦意乱,把他贬到了边远山区。唐朝建立后,他投靠了李渊,现在的官职是中书令。

“是啊!微臣也认为肇仁不可能谋反!有怨言不能代表就想谋反,请皇上明察!”紧接着李纲亮明自己的观点。

李纲当时的官职是礼部尚书,同时是东宫的太子詹事。这个人以敢说真话著称,曾经当面斥责过隋文帝杨坚,是个脾气耿直的人。

两个人都说刘文静不可能谋反。以这两个人的人格,李渊对他们的话应该深信不疑。

但是请注意,萧瑀和李纲所说的一切,都是针对原始的案情,显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现在案情已经出现了变化。所以他们的话,在李渊看来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裴监!你认为呢?”李渊将问题抛给了裴寂。

接下来,裴寂所说的话,对刘文静的前途将是至关重要的!很长时间以来,裴寂一直给人一种老实、忠厚的印象。尤其当刘文静向他挑衅的时候,裴寂总是表现出一副很大度的样子。但是,如果仅凭这些,你就真的认为裴寂老实、忠厚,那可是大错特错!

事实上,对于刘文静的挑衅,裴寂很想奋起反击,但是裴寂明白,两个人都是朝廷重臣,如果自己和刘文静处处斤斤计较,不仅没有任何好处,相反还会削弱自己在李渊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面对刘文静的挑衅,裴寂总是一笑而过。

以退为进,这是裴寂的策略。刘文静任凭你去闹吧,早晚有一天,你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惨痛的代价。

裴寂一直在等待着机会,他相信这个机会一定会到来,而时机一到,只要他祭出杀手锏,刘文静将毫无还手之力。现在,裴寂终于等到了反击刘文静的机会,他岂能白白错过。

所以当李渊征求他的意见时,这位看起来老实、忠厚的好人,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目。他说出了一段对刘文静很具有杀伤力的话:

“文静确实很有才略,但是这个人有很大的弱点,性格粗鲁,敢于冒险,现在他做出这样的事,看来和他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我觉得他是个危险分子,现在我们四周强敌很多,如果赦免了他,恐怕日后会出大问题。”

这简直是把刘文静往火坑里推。

裴寂这番话的杀伤力在于,指出了“德”与“才”的关系。刘文静很有才,但德行很差,如果德高才差,这个人即使想做坏事也不会成功,所以没有什么威胁。可是,如果才高德差,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危险分子,因为这种人做好事很出色,同样做起坏事来也不差。

在裴寂的话里,刘文静就是典型的“才高德差”之人。听完裴寂的话后,李渊的眉头紧紧地锁在了一起。现在针对刘文静谋反案,认为刘文静谋反成立的正方代表是裴寂,认为刘文静谋反不成立的反方代表是萧瑀和李纲,二比一。

少数服从多数吗?李渊当然不同意。

事实上,刘文静谋反究竟成立与否,关键要看李渊的态度。李渊当然不愿相信刘文静真的谋反,作为曾经宠信过的臣子,李渊还是有着很深的感情的。李渊并没有像后来的朱元璋那样,大肆屠杀功臣。但是作为拥有绝对权力的皇帝,如果真的出现谋反事件,相信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手下留情。

该怎样处理刘文静呢?李渊陷入了矛盾之中。因为刘文静的身份实在太过特殊,作为太原起兵的第三号开国功臣,刘文静有着很高的威信,如果这个事件处理不好,那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许会超出他的想象。

所以,李渊决定,再听听一个人的意见,这个人虽然不是本案调查组的成员,但他确是最了解刘文静的人,因为从起兵以来,刘文静一直在他的手下做事。

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结论

在唐朝内部,李世民是最了解刘文静的人。当初刘文静来投奔李渊,他其实看重的是李世民,同时在多年的东征西讨中,两个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可以说,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亲信兼第一副手。

现在这个第一副手遇到了相当大的麻烦,李世民岂能袖手旁观?所以,当李渊征求李世民的看法时,李世民毫不犹豫地力保刘文静。

“当初起兵的事,是文静最先提出来的,到了长安后,大大小小的事都由他来处理,而且还和我一起东征西讨,现在说他有怨言是有可能的,但是说他谋反那是绝不可能的事!”

现在比分:三比一!反方扩大领先优势。但是政治不同于足球比赛,在政治领域有时优势越大,失败得越惨!

事实上,李世民也犯了和萧瑀、李纲同样的错误,都是对衍生出的新案情,视而不见。那么这个新案情究竟是什么呢?我的回答是:威胁皇权。

我们先把刘文静是不是谋反放到一边不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李世民、萧瑀、李纲的观点。

在这三个人的话语中,都大致表述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承认刘文静确实有怨言,但是不同意刘文静谋反。从这三个人的话语中,我们同样也可以听出,他们是反对处置刘文静的。

下面将得出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刘文静可以针对朝廷的事情,发表不同意见,也应该发表不同意见,并且可以不讲方式方法,甚至是口无遮拦地进行表述,大家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

那么请问:朝廷的代表是谁呢?当然是李渊。手下的大臣,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朝政品头论足,而皇帝,是不是觉得很可怕?如果我是皇帝,我会觉得不寒而栗。最可怕的是,这个肆无忌惮对朝政品头论足的人,还有那么多人支持。

现在我们明白了,李世民、萧瑀、李纲三个人力保刘文静,其实是害了刘文静,因为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的背后似乎有一股很庞大的势力。这个势力的名字叫做:限权集团,限制皇权的集团!

在这个世界上,把持朝政的只能有一个人,那就是皇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决不允许任何人侵犯!对于威胁皇权的人,只有一个字:杀!

综合以上内容,最终得出一个结论:刘文静必死无疑!

隐藏的秘密

武德二年(619)九月二十日,太原起兵的第三号功臣刘文静和他的弟弟刘文起一起被押赴刑场。

刘文静临死前,抚摸着自己的胸口,说出了他这一生中最后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是一句流传了很久的经典:“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按照刘文静临死前的说法,李渊等于是屠杀功臣,唐朝的功臣有很多,为什么李渊只杀了刘文静一个人。

除了威胁皇权之外,事实上,刘文静被杀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刘文静案件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这个秘密就藏在李渊的心中。

唐朝之所以能够建立,仅仅依靠李渊的深谋远虑、李世民的能征善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大批追随者,为其拼死效命。我们把这批为唐朝拼死效命的人统称为“太原功臣”。但是“太原功臣”实在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在李渊的心中,一直有一份名单,这份名单上的人物,都是最初追随他的亲密战友,可以说是唐朝建立过程中最有功劳的人,是李渊成就霸业的基础,也是李渊最重要的支持力量。

那么这个名单上都有谁呢?他们是:李世民、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柴绍、唐俭、殷开山、刘世龙、刘政会、武士。对于这些人,李渊给了他们一个很合适的称谓,叫做“元谋勋效”。

为了表彰这些人,武德元年八月,李渊特意下达了一份诏书,除了确立他们“元谋勋效”的特殊身份之外,还对他们进行了奖励。这个奖励就是:授予免死牌。“免死牌”这玩意儿,如果你真觉得拿到它就可以“免死”的话,那你的死期也就不远了。简单地说,“免死牌”其实就是个荣誉,千万不要拿它太当回事。

李渊给了这些“元谋勋效”们免死的特权,但是请注意,他也仅仅是给了“免死特权”,除此之外,李渊对这些功臣就没有其他的任何表示了。

我仔细查阅了一下武德元年李渊任命中央行政机构(三省六部)的官员名单,在这个名单中,“元谋勋效”中的人占的比例很小,只有殷开山担任吏部侍郎,唐俭担任内史侍郎,而六部尚书竟无一人属于“元谋勋效”。

按照正常逻辑,李渊应该任命这些最信任的“元谋勋效”们担任行政职务,奇怪的是,李渊并没有这么做。可以说,在武德初年,这些功臣们完全被排除在国家中央机构之外。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元谋勋效”当时在做什么?答案很简单,他们充当了唐朝的军事机器,为统一战争四处征讨。李渊这么做,除了有当时的形势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些“元谋勋效”们的出身和能力。

如果你仔细地看一下这些人的履历,你就会发现,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基本都是武人出身,有的甚至是亡命之徒。不能指望这些人发挥行政才能去治国。这一切,李渊自然心中有数。所以在李渊的心中,对这些“元谋勋效”设置了一个格局,那就是待遇上提高(免死牌),行政上排斥。最根本的目的是限制功臣集团。

以上说了这么多,这和刘文静的死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当刘文静酒后失言,在家大行“厌盛”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在李渊看来,刘文静的行为,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也就是说,刘文静试图打破李渊对“元谋勋效”地位设置的格局。

在刘文静的背后不仅隐藏着限权集团,还隐藏着“功臣集团”的威胁。两大威胁就像两把匕首一样,如果李渊再不采取措施,很快这两把匕首就会插进李渊的胸膛。

刘文静的死,对于功臣集团是个严厉的警告,李渊仿佛在告诉他们,朕给你们的可以拿,朕不给你们的,你们坚决不能拿!于是,很多人就此消沉,只在军事领域做事,决不插手行政事务。

唐朝初年功臣们的集体命运就是这样。

信念

功臣们可以就此消沉,但是有一个人虽然也是功臣,却无法就此消沉下去,这个人就是李世民。

刘文静的死,对李世民是个巨大的打击,在李世民看来,刘文静被杀,犹如断臂之痛。同时,李世民也深深地陷入了困惑之中。

谁都知道,刘文静谋反纯粹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但是为什么父皇执意要将肇仁置于死地呢?即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而且刘文静是自己的嫡系,即使要杀他,父皇也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感受啊?从起兵以来,自己立有无数的战功,难道这些父皇都视而不见吗?

在李世民的心中,李渊的地位从来都是至高无上的,从小到大,他从来没有怀疑过父亲。可是现在,面对刘文静被杀的事件,他忽然感觉到,父亲并不仅仅是自己想象中那么的慈祥、和蔼。在慈祥、和蔼的背后,李世民仿佛看到更多的是一个冷血、残忍的帝王。

没错!李世民你太幼稚了,李渊当了皇帝后,事实上你们除了是父子关系之外,还多了一层君臣关系,你作为臣子全然不顾皇帝的感受,力保你自己的嫡系刘文静,皇帝会怎么看你呢?

千万不要忘记,你是“元谋勋效”中名列第一的功臣!

难道……父皇是在警告我吗?会不会有一天我的下场也会像刘文静一样?不!

李世民你不能就此消沉下去,新生的大唐王朝,还需要你去做很多事情,而且你的目标是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你现在面临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如何在自己和父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同时还可以找到一条发展自己事业的道路。

答案很简单:立功。

通过不断地立功,强化自己的地位,树立自己的威信,增强自身的实力,因为只有拥有足够的实力,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

是的,只要让你的父皇认为,你是他身边不可或缺的人,只要让朝廷认为,你是最有价值的人,李世民你的地位就会有保障。

那就从现在开始吧。我会靠自己的实力,继续立下战功,我会靠自己的毅力,小心翼翼地前进。同时,我也会用我特有的方法,让父皇你认识到,靠杀戮强化皇权,是错误的。

此刻,李世民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在这种矛盾中,他忽然找到了自己未来的道路,如果说曾经的李世民只是一个驰骋于疆场的名将,那么现在的李世民已经脱胎换骨地成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

就在这种内心的矛盾中,李世民继续整装出发。因为,此刻山西的形势急转直下。

就在刘文静案件发生的同时,山西的最后一座城池太原陷落,齐王李元吉仓皇逃回长安,山西全面落入刘武周之手。刘武周的大军,很快就会逼向长安。

李世民,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一个很好的立功机会。

坚定信念

武德二年(619)十月,长安长春宫(今陕西大荔县)。

此刻,李世民坐在自己的房间里,还在回想着刘文静被杀的事件,转眼间一个多月过去了,李世民的心情逐渐地平复了一些。

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吧,何况刘武周现在闹得很凶,李世民的心里也是无比的焦急!

对于山西的局势,李渊没有明确究竟派谁去收拾烂摊子,按照以往的惯例,第一人选应该是李世民。奇怪的是,直到现在为止,李渊也没有下达让李世民出征的命令。这真是让人费解。难道,李渊的手里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

“报秦王!内史侍郎唐俭求见!”侍卫的话将李世民的思绪拉回到了现实之中。

“唐俭?”李世民不知道唐俭为什么会来。

“快请!”

“是!”

唐俭自从起兵以来,一直待在李渊的身边,是李渊的嫡系,也是“元谋勋效”中少有的被任命的行政官员,更是唐朝行政中枢机构的高官,可见李渊对唐俭的信任程度。

“臣唐俭参见秦王殿下!”见到秦王殿下,任你再大的官,也得毕恭毕敬。

“呵呵,唐大人不必多礼!大人平日公务繁忙,不知今日到此,有何见教?”李世民知道唐俭绝对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臣今日到此,乃是皇上之意!皇上命我带给秦王殿下一封信!”

“一封信?”李世民顿时觉得很纳闷。

他觉得,自己的这位父皇现在做事很是诡异,李世民隐隐地感觉到唐俭此次前来,一定是带着某种目的。当李世民打开信封,看到信上的内容时,不禁大吃一惊。

信的内容大致是:刘武周现在很强大,唐朝刚刚建立,难于和他争锋,李渊准备放弃山西,只要守住长安就可以了。

“放弃山西?”李世民简直觉得不可思议。

“唐大人!父亲已经决定了吗?”李世民的声音有些急促。

“秦王殿下您认为呢?”唐俭笑着反问。

面对唐俭的反问,李世民觉得这绝对不是普通的一封信。在这封信的背后,一定隐藏着父皇的某种深意,那么究竟是什么深意呢?

首先,李渊如果真想放弃山西,完全可以直接公布,为什么还要以送信的方式,让李世民知道呢?

李渊的目标,是统一天下,面对刘武周,他真的想要放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李世民隐约地猜到,李渊让唐俭给自己送信,可能是一种激将法。

在“刘文静事件”中,李渊全然不顾李世民的感受,让李世民颇为伤心,现在大敌当前,李渊即使想让李世民出征,也不好意思开口明讲。所以,这封信实际上是在激李世民请战。归根到底一句话,李渊和李世民现在是君臣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他们本身就是一种矛盾体。

“秦王殿下!皇上想要放弃山西,你的看法是什么呢?”唐俭开口问道。唐俭的问话很有深意,而李世民怎样回答更是至关重要。

李世民的眼中忽然多了一份惆怅,在他看来自己就像一颗棋子,进退似乎不由自主。

“以微臣看来,皇上希望秦王能够分忧!其实,皇上明白也只有秦王能够为他分忧。”唐俭终于亮出了底牌。

至此,李世民已经完全明白,唐俭是作为李渊的特使,前来说服自己。李世民忽然笑了,因为在他看来,自己那个高高在上的父皇,实在把自己想得过于复杂。

“请唐大人回禀父皇,让他不必如此多虑,世民愿为我大唐贡献一切,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67.html

上一篇:西凉战事
下一篇:悲情英雄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