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晋阳起兵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4:33:02 0

自编自演

大业十三年(617)五月十五日清晨,晋阳宫。

此刻李渊正在召开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裴寂、长孙顺德、唐俭、刘弘基、王威、高君雅等人。会议的内容是商议怎样防备刘武周南侵,以及到晋祠求雨事宜。

但是在这个会议上,首席谋臣刘文静却没有在场,他被李渊派去完成一个很重要的任务。这个任务远比参加会议重要。因为这是一个置王威和高君雅于死地的任务。

就在会议进行中,大家彼此交流意见之时,刘文静带着开阳府司马刘政会突然闯了进来。

“放肆!难道不知道正在开会吗?”李渊怒斥刘文静。

“启禀唐公,开阳府司马刘政会有事禀报。”刘文静并不慌张。

“那也应该事先通报一声啊!”李渊不快地说。

“这一点卑职当然明白,只因事情紧急,来不及通报,所以闯进来,请唐公恕罪!”

“什么事这么紧急啊?”

“刘司马有一旨密状要献给唐公。”

“密状?状告何人啊?”

“这个……”刘文静的眼睛转向了王威和高君雅。

“王威啊!赶紧把密状接过来,看看状告何人。”李渊对王威说。

“不行,唐公!这个密状就是状告两位副留守的,唐公必须亲自看才行。”这时候刘政会急忙说道。

“哦?状告副留守?怎么会有这种事?把密状拿过来!”

刘政会将密状呈给了李渊。

“状告我们?这是谁这么有个性啊?”此刻王威和高君雅也许还不明白,他们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当李渊看完密状后,脸色瞬间由红润变成铁青。

“混账!王威、高君雅你们两个人竟然敢勾结突厥犯我山西!”李渊拍案而起,眼睛喷射出愤怒的火焰。

“什么?勾结突厥?没影儿的事啊!”王威和高君雅瞬间被搞蒙了。

“来人!把这两个人给我绑了,投进大牢听候发落!”李渊下令。

长孙顺德、刘文静、刘弘基、刘政会四个人一拥而上将王威和高君雅五花大绑地捆了起来。

“唐公!我们俩冤枉啊!这是想造反的人存心污蔑我们啊!唐公,唐公……”

两个人的声音越来越远。当两个人即将被拖出晋阳宫时,他们看到李渊的脸上忽然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两个人瞬间明白了,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原来,你全知道了!

是的,我全知道了,只有你们哥俩还蒙在鼓里。

李渊随即宣布起兵造反,史称晋阳宫兵变(晋阳起兵)。

直到现在我依然相信,参与晋阳宫兵变的所有人,他们的演技绝对不逊色于现在的任何一个大牌演员,而李渊绝对就是张艺谋!

李渊宣布起兵造反,很多人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刻,文武众将一致拥护。

表现最积极的就是晋阳宫监裴寂。这个曾经和李渊一起“装蠢”的人,看到老伙计终于下定决心要开创一片新天地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将晋阳宫中九万斛白米、五万匹布帛、四十万副铠甲,全都捐给了李渊。

而裴寂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他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将为自己在后来的“刘文静事件”中准备足够的政治资本。

虽然李渊先发制人,将王威和高君雅逮捕,但是说他们勾结突厥并没有真凭实据。随便地抓人,如果不能给合适的理由,老百姓也不答应,更何况两个人是杨广的亲信。

但是,历史往往就是一个个机缘巧合的集合体。不该来的,却真的来了。

五月十七日,突厥来袭!

突厥人来了

在晋阳宫兵变这场大戏中,本来没有突厥人的戏份,但就在这场大戏即将谢幕时,突厥人开始成为了主角。

数万突厥骑兵,来势汹汹,驻扎在太原城外。更可气的是,突厥骑兵中的轻骑兵部队从太原外城的北门进东门出,不断地进行挑衅。李渊的肺都快气炸了!

但是,尽管这样李渊并没有盲目地出战。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的战将,李渊当然明白自己手中的这点儿人,不足以和突厥骑兵硬碰硬的对抗。

要想打败突厥人,还得靠智取。于是李渊再次祭出他百试不爽的“疑兵忽悠术”。疑兵次次用,次次都不同。最终目的就是把你忽悠得晕头转向。

李渊这次的忽悠计策是大开城门、把城头上所有的旗帜全都撤掉,守城的士兵不许向外张望,不能高声说话,很像《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事,李渊的空城计确是真实存在的。

同时,李渊又派部将王康达和鹰扬郎将杨毛率领千余人秘密地前往太原北门,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等突厥的轻骑兵部队撤退时,发动突然袭击,夺取马匹,占为己用。

但是李渊提醒王康达和杨毛,如果看到突厥人撤退,千万不要急于进攻,一定要等所有的人都过完,再从背后进行突然袭击。

城门大开,死一般的寂静,突厥人的挑衅暂时偃旗息鼓。

咦?这是个什么阵势?

欢迎突厥代表团到我山西访问交流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什么?欢迎我们?脑袋瓜子被驴踢了?

突厥兄弟们远道而来,当然要欢迎了!

少来,想骗我们进去,然后把我们一网打尽,当我们是白痴啊。

可惜那个时候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如果突厥人看过诸葛亮的空城计,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撤退而后悔终身。

肯定有埋伏,还是速速退去为好。撤!回到外城,先与大部队会合!

好,既然不敢进来,那就撤回去吧,王康达、杨毛准备应战!

王康达和杨毛都是能征善战的人,但是两个人都有个致命的弱点:性格急躁。

看到突厥的轻骑兵呼啦哗啦地向太原外城撤去,尤其看到突厥人坐下膘肥的马匹时,两个人早将李渊的话当做了耳边风。

“弟兄们,跟我一起上,把突厥蛮子的马夺过来。”王康达在突厥轻骑兵撤退的过程中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将军,唐公说过,要等到突厥人都过完才能攻击啊!”一个小兵提醒他。

“少废话!等突厥蛮子都撤走了,还夺什么?跟我上!”

王康达的勇气是不用怀疑的,作战的勇猛是无可挑剔的,但是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他遭到了突厥骑兵的前后夹击。

李渊正是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叮嘱他们一定要等到突厥轻骑兵全部过完,才能攻击。

姜还是老的辣啊!

王康达和杨毛这两根嫩葱就只有被突厥骑兵逼得跳了汾水河。王康达不幸溺水身亡,只有杨毛和两百余名士兵可能仗着小时候学会的那点游泳功底,侥幸游到了对岸,才幸免于难。

姑且算是伟大的胜利总会有些许牺牲吧。

也许突厥人没有见过大开城门的阵势,所以这一次突厥人心里有点毛了,他们甚至认为王康达、杨毛战败是不是李渊故意在作秀啊。

麻痹我们的思想,让我们轻敌,然后我们打进城去,你们给我们来一个小锅炖肉。哼!没门儿!传令下去,驻扎在太原城外,静观其变!

忽悠

突厥人还是很聪明的,即使不进城,也没轻易地撤退。我只在外围夺你老百姓的粮食、马匹,看你管不管?百姓的死活难道你能视而不见?

突厥人的策略确实够狠。

李渊开始着急了,打吧,打不过人家;不打吧,老百姓的死活不能不管啊!自己刚刚起兵,民心向背是很关键的。

既然这样,我只能使出最后一招了。如果这招还是不能让突厥退兵,那我李渊就倾全城之兵去和突厥蛮子拼个你死我活。

这个招数我称之为“表演忽悠术”,具体的实施步骤是这样的:

一、李渊趁着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将一部分军队秘密地派遣出城,驻扎在城外不远的地方;

二、当转天早晨突厥兄弟睡眼惺忪起床的时候,这部分军队冒充援军,敲锣打鼓地进入城中;

三、以上做法反复地使用。

突厥人彻底蒙了。一连几天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着这些“援军”一拨又一拨地来到太原。李渊这老鬼有两把刷子啊,哪招来的这么多援军啊?天兵天将吗?

突厥人想到了上次雁门之役和马邑之战时李渊的用兵入神,他们不明白李渊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真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

在突厥的阵营中,李渊开始被神化。

唉,你看到没有,这个李渊简直就是神仙啊。

是啊,是啊,这个人长得就不一般!

以前在雁门和马邑时都打不过人家,这次深入到人家地盘,我看凶多吉少哦。

那咱们该怎么办?

风紧!扯乎!

于是在一个宁静的夏天夜晚,突厥人悄悄地撤退了。

太原的局势稳定了,李渊被老百姓捧到了神坛之上。当然,也有人被推到祭坛之上,那就是王威和高君雅。

“宰了他们,宰了这两个叛徒。”伴随着老百姓们的群情激愤,李渊顺理成章地将两个人斩首示众。

忠诚是我们经常鼓吹的道德。王威和高君雅是忠诚的,但从结果看来,王威和高君雅却变成了历史的可怜虫。

历史的逻辑有时真是很诡异,诡异得让我们有些不知所措,它往往使人变得很渺小。

联合突厥

太原的局势虽然暂时稳定了,但李渊的心情没有就此平静。

和突厥人交手,使李渊逐渐认识到,现在虽然已经宣布起兵,但自己的基础还是相当的薄弱,这个时候如果打出“推翻隋朝”的旗号,吸引了强大的隋军注意力,以自己这点家底,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打光。

所以李渊认为目前暂时应该打出“尊隋”的旗号,使自己的目标不至于过于明显。正所谓:挂羊头,卖狗肉。

李渊还认识到,在自己未来的征程中,如果不妥善地解决突厥问题,势必会使自己陷于被动地位,更何况还有个刘武周在虎视眈眈地注视着自己。

自己在前方浴血奋战,假如突厥兄弟和刘武周从背后一起拍自己的黑砖,这种滋味可是不好受。

要想使自己的后院不至于起火,就必须要稳住突厥。武力解决显然是行不通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怀惠。

所谓“怀惠”就是给予对方一些恩惠,暂时地妥协于对方。对突厥实行“怀惠”,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如果顺利的话,还可以借突厥的兵马以壮声威。

在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李渊作为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当然明白这个道理。

对,就这么办。为了实现那个终极目标,即使让我给始毕可汗倒尿盆,我也去干!

随后李渊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内容大体是说自己要拯救天下的百姓,被迫起兵,目的是为了到江都把皇上迎接回来,继续实行以前对突厥的和亲政策,希望得到可汗的支持。事成之后,所有的财宝全都归突厥所有。

写完信后,李渊特意在信封上注明“李渊启”的字样。

在这里要向大家解释一下其中的含义,在古代的书信往来中,正常情况下都用“某某书”,如果用“某某启”则是一种很谦恭的态度,一般都是把自己摆在比对方低的位置。李渊在信封上写“李渊启”其实是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弱者的位置,可以满足突厥人的虚荣心,是一种权宜之计。

这虽然是个细节,但是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李渊的每一项工作都做得非常细致,所以李渊能够成就大事。写完信后,李渊长舒了一口气,相信始毕可汗看完这封信后,一定会很高兴!

但是让谁把这封信送去呢?而且送信的人,除了送信之外,还必须善于外交辞令,毕竟和突厥人打了很多年的仗,弄不好到那惹恼了突厥人,还不如不去。最好的结果是,通过这个人出使突厥,能达到迅速联合突厥的目的。

对于这个人选,李渊犯难了。李渊决定召开会议,与诸将商议此事。

“诸位,谁能担当这次出使突厥的重任?”李渊问道。

朝堂之下,一片沉默。

李渊有些失望,但是他能理解这些人。因为突厥是个野蛮的民族,也许这一去,就永远不会再回来,而生命只有一次。

“我去!”一个清脆的声音,打破了朝堂上的寂静,说话的人是刘文静。

“唐公,我愿担当此次出使突厥的重任!”刘文静坚定地说。

看到刘文静勇敢地站出来,李渊的眼睛有些红润。

“肇仁(刘文静的字)可有把握?”李渊急切地问。

“请唐公放心,我在晋阳为官数年,和突厥人有多次往来,这次一定会成功。”

那一刻,李渊就像三岁大孩子一样,差点高兴得手舞足蹈。

“肇仁担此重任,何愁此事不成啊!哈哈哈!”

刘文静出使的那一天,李渊亲自送他到太原城外,提醒他一定要见机行事,即使始毕可汗不同意联合,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平安回来。

看着刘文静远去的背影,李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

“我在晋阳为官数年,和突厥人有多次往来……”李渊的脑子里忽然闪现出刘文静的话。为什么你始终没有提起过?李渊的脸上逐渐显出了一丝阴霾。

帝王的心思你别猜……

大业十三年(617)六月,刘文静带着李渊的书信,昼夜兼程地来到塞北。

始毕可汗在大帐里接见了刘文静。

“肇仁此次前来,意欲何为啊?”始毕可汗开门见山。

没等刘文静开口说话,始毕可汗接着说:“是不是唐公打不过我,想要投降我啊?”这一句话,引来了帐内突厥其他将领的一阵嘲笑。

刘文静并不慌张,缓缓地说道:“从前解雁门之围和马邑之战唐公可否败于可汗?我记得都是可汗主动退兵啊。”

第一次口舌交锋,当然不能落于下风。

刘文静也是没等始毕可汗开口,就接着说道:“唐公明白,可汗主动退兵是顾及到山西的百姓,不忍心让山西的生灵遭到涂炭啊!”

刘文静真有三寸不烂之舌,明知道是扯淡,可是在人家的地盘上,当然要顾及人家的面子。

“唐公现在起兵了,说说未来有什么打算吧。”始毕可汗开始转移话题。

“我家唐公修书一封,特地遣我来呈于可汗。”刘文静抓住时机说道。

“哦?递上来我看看!”

看完李渊的书信后始毕可汗很高兴,尤其对李渊的恭维态度非常满意。

“唐公确实是非常之人啊,从前雁门一战,杨广那小子龟缩在雁门郡内,屁都不敢放,而唐公的援军一到,马上扭转战局,我等不得不退啊!现在老天爷将山西赠给了唐公,我相信唐公必能平定天下,我等愿意和唐公联合,只是希望事成之后唐公不要食言就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刘文静的神经逐渐松弛了下来,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是接下来始毕可汗说的话,又让刘文静的心开始紧紧地收缩。

“不过唐公想要把杨广接回来与我和好,这个我不能答应,杨广的为人我再清楚不过,如果唐公把他接回来,相信杨广也会猜忌唐公,而且他是个有仇必报的主,到时候肯定与我开战,如果唐公自己做皇帝,我倒是愿意与唐公联合。”

人家当不当皇帝干你屁事?到时给你金银财宝不就得了?至于杨广那小子,从前都灭不了你,这次回来难道他会土鸡变凤凰?

其实不然,始毕可汗的这番话,是一种紧逼之术。想要与我联合,就必须推翻隋朝,自己做皇帝,这样你李渊就可以吸引强大隋军的注意力了,到时你们自相残杀,我坐收渔翁之利,金银财宝也照样少不了。李渊,你的如意算盘拨得叮当响,可惜瞒不过我始毕可汗。

“哈哈,肇仁啊,我也修书一封,你回去带给唐公。”

“可汗,我家唐公乃是隋朝的至亲,让他自己做皇帝,恐怕……”刘文静的眉头紧紧地皱在了一起。

“唉!我意已决,现在就看唐公有没有诚意了。”始毕可汗打断了刘文静。

“传我的命令,设宴款待唐公的专使!”

酒席是丰盛的,气氛是融洽的,但是刘文静似乎有些心不在焉。

刘文静回到了太原。这次的任务,总体上来讲,算是完成了。但是,当看完始毕可汗的书信后,李渊脸上的表情开始僵硬。

这个始毕可汗,简直就是一只老狐狸。

应对之策

让李渊彻底与隋朝决裂,连个“尊隋”的旗号也不让打,这简直是为李渊准备一条送死之路。所以当李渊看完始毕可汗的书信后,将书信狠狠地摔到书案上。

“哼!岂有此理!这是与我联合吗?这明明是把我往火坑里推!”李渊的声音有些颤抖。

不过人家毕竟没有回绝你,你传出的球人家接着了,现在人家回传给你,看你怎么去接了。

如果拒绝突厥,那刘文静出使突厥一行,等于是白费劲,而且未来将会面临突厥人强大的军事压力。如果按照突厥的要求,与其联合,李渊必死在隋军之手。

这就是始毕可汗的厉害之处。

看来,有些时候,装孙子人家都未必会买账啊。李渊很是苦恼,没想到刚刚起兵,就面对如此棘手的问题。

既然自己想不出好办法,那索性就开会,充分发扬民主作风,集思广益。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诸位对始毕可汗提出的条件,有什么应对之策啊?”李渊环顾众人。

“我觉得突厥人都是急性子,如果此事不早定夺,恐怕突厥人会变卦啊!”说话的人是裴寂。

这句话是明显的废话,但是废话也有其价值,说出了此事的紧迫性。

但是接下来这个人说出的话,不仅很好地应对了突厥人提出的条件,而且将作为李渊今后推翻隋朝的政治纲略。

“我认为父亲可以效法伊尹放逐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说话的人是李世民。

高!实在是高!

你始毕可汗不是讨厌杨广吗?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为了我们的联合大计,我就反对杨广。但是请注意,反的是杨广,不是隋朝!

将杨广与隋朝区别对待,你可以认为这是文字游戏,也可以认为这是政治策略,但这样既可以满足始毕可汗的要求,又不违背“尊隋”这个旗号的大方向,典型的中庸之道!

当李世民说完后,李渊用一种惊奇的眼神注视着他。

我的伟业,也许有你的一半。

既联合又斗争

李渊决定采用李世民的建议,并且在此基础上“兴义兵以传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改旗易帜,这标志着李渊的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然,旗帜的选择不能违背“反杨广,不反隋朝”的原则,而且还得让突厥人看着舒服。

这可真是成了夹在婆婆和媳妇之间,受夹板气啊。

有的人认为现在应把突厥人放在首位,而突厥的旗帜是白色的,所以应该用白旗。这个意见的代表人物是刘文静。

有的人则认为应把“尊隋”放在首位,隋朝的旗帜是红色的,所以应该用红旗。这个意见的代表人物是裴寂。

两个人因为此事,当着李渊的面,差点吵了起来,这是两个人第一次发生口角争执。曾经的好朋友,从现在开始,将产生隔阂。

友情为什么有时候如此脆弱?高山流水式的知音,也许只存在于幻想之中。

刘文静和裴寂斗嘴,显然不占上风,不是刘文静的口才不行,而是刘文静的政治资本不如裴寂积累得多。在不远的将来,将会印证这一点。

眼下,还是要解决旗帜的问题,李渊并没有因为刘文静和裴寂斗嘴而显得不知所措。

这一次,将继续采用李世民的中庸之道,既不用白旗,也不用红旗。那用什么旗?

红白相间旗。

晕!

没有办法,目前的情况下,隋朝和突厥两边都不能得罪。但是从这件事情上也可以看出,李渊是个极其讲究斗争策略的人,该想到的都已经想到了。

于是,刘文静再次出使突厥,将李渊“反杨广,立代王”的意图告诉了始毕可汗,并且特别交代,欢迎突厥军队支援李渊,事成之后金银财宝归突厥所有。

始毕可汗实在没有想到,李渊会采取这样一种“打擦边球”的方法来应对,所以无话可说,考虑到如果不与李渊联合,自己将没有足够的把握对付这个潜藏在自己身边的对手,与李渊联合事成之后还会有利益可赚。综合起来看,与李渊联合是比较有利的。

所以始毕可汗决定支援李渊,于是派柱国康鞘利领骑兵两千,随刘文静来到太原。

始毕可汗让康鞘利来到太原,不仅仅是为了支援李渊,事实上他打了个精明的算盘,那就是准备向李渊推销自己的马匹,这一次康鞘利的到来,其实也是为了和李渊商谈互市马匹的事情。

对于李渊来讲,未来想要平定天下,不知要打多少次仗,而马匹绝对是不能缺少的,膘肥的马匹更是多多益善。突厥人的马匹,马瘦毛长蹄子肥,很适合行军作战,所以当康鞘利提出要和李渊互市时,李渊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但是李渊明白突厥毕竟不是慈善机构,如果不加节制地从突厥人手中购买马匹,一来让其了解了自己缺少马匹,这样会助长突厥人的贪欲,从而抬高价钱。李渊这么精明的老鬼,当然不能当这个冤大头。

最重要的是,突厥人要是知道李渊缺少马匹,会不会对李渊未来的前途产生疑虑,而这种疑虑会不会影响与自己的联合,这一点李渊实在没有把握,所以在与突厥互市的问题上,李渊宁可稳扎稳打,也不愿一口吃个胖子。

这就是策略。策略绝不仅仅表现在政治领域和军事领域当中,可以说在任何范畴之内,策略都是不可缺少的。策略不是玩弄阴谋诡计,它是一种艺术,一种做人的艺术,要想拥有这种艺术并充分地体现出来,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千锤百炼!

些许的牺牲

至少到现在为止,与突厥人的气氛是和谐的,关系是融洽的,李渊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甩开臂膀,大干一场了。

李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我始终向往那个宝座,如今我要向那个宝座稳步地迈进,我坚信它终将属于我。前方的路是遥远的,在前进的过程中,虽然会有很多快乐,也难免会有些痛苦,甚至痛苦会多于快乐。

就在李渊准备雄心勃勃地大干一场时,李建成带着家眷从河东来到了太原。他带来了一个令李渊异常悲痛的消息———李智云被杀。

李智云是李渊的第五个儿子,小妾万氏所生。李智云本来和李建成在一起,但是由于中途走散,被官府缉拿,押送长安后被杀。

革命,就必须要付出代价,甚至是血的代价。不过这个代价实在有些残酷,丧子之痛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

李渊不是常人。

虽然,我的心在滴血,但是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推翻隋朝。杀戮会使人肉体死亡,但是杀戮不会泯灭我的理想,我依然斗志昂扬。

我和你的区别在于,我推翻你不是为了杀戮,而是为了天下,因为我有一颗胸怀天下的心。

想到这里,李渊笑了,虽然眼里含着泪水。

好了,化悲痛为力量吧,就此踏上征程!目标:长安。“反杨广,立代王”其实已经为李渊指明了这个前进的方向。

从时局来看,长安也是最好的目标。当时李密刚刚打败隋军,再次攻占了回洛仓。杨广急忙派江都通守王世充、河南大使虎牙郎将王辩、河北大使太常少卿韦霁等率各部增援洛阳。

长江北岸的隋军全部集中在洛阳,准备对付李密。而长安守备薄弱,正好给了李渊机会。

那就向长安进发!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75.html

上一篇:进军长安
下一篇:勤王之征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