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扬威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5:04:45 0

贞观十七年的储位之争,对李世民的心里是个沉重的打击。而贞观十九年的东征高句丽,却又让李世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脆弱的心理加上衰弱的体格,昔日纵横辟阖、意气风发的大唐皇帝显得愈发苍老。当然,在朝臣面前,他依然努力保持着威武的姿态,所有的人都能看出来,透过那越发显得呆滞的目光中,依稀还可以看见雄心勃勃的壮志。

身体衰弱的李世民每天依然幻想着通过“武功”。使大唐帝国扬威于国外,也许东征高句丽的被迫退兵,让他有些不甘心。所以不经意间李世民将目光再一次瞄向了西部。

事实证明:西部的确是李世民的福地。

在这里即将上演贞观时代最后的两场“武功”传奇故事,只是他们的性质有所区别,一件带有个人行为色彩,另一件则是大唐帝国的官方行为。

先说第一件:王玄策的传奇故事。

突生变故

和大唐帝国诸多名臣相比,王玄策并不太出众。作为大唐帝国的外交使节,在贞观时代奉命两次出使印度,而他书写的这段传奇故事就是在第二次出使印度之时。

这件事还得从头说起。

贞观十五年,在玄奘前往印度求法面见戒日王之后,戒日王为了正式建立和大唐帝国的外交关系,特意修书一封给唐朝,表达了自己亲近唐朝的意愿。唐朝方面的态度也很积极,命令云骑尉梁怀璥作为唐朝的使节正式出使印度,从而开启了中印两国历史上的首次官方往来。

面对唐朝使节的到来,戒日王大为欢喜,亲自到边境上迎接梁怀璥,而且亲自接受李世民下的诏书,将诏书高高的顶在头顶,可见态度相当恭敬。

不久后,戒日王派人回访唐朝,为李世民带去了印度当地大量的奇珍异宝。经过这样一番往来,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贞观十七年三月,李世民特意派遣了一个使团前往印度访问,而王玄策正是这个使团的副团长,在到达印度后,戒日王不仅延续第一次迎接梁怀璥的做法,而且做得更加细致周到,例如在大街上焚香迎接,率领全部大臣夹道欢迎,率领所有的大臣接受诏书后,向东部长安方向叩头膜拜等。

而且这一次,戒日王让使团为李世民带回去了火珠、郁金、菩提树等稀有的特产,可以说充分表达了戒日王对大唐帝国以及天可汗李世民的崇敬之心。

可是这一切随着贞观二十二年戒日王的去世,而完全改变了。

这一年,王玄策升任为东宫左卫率长史(东宫卫队参军),李世民再一次组团前往印度访问,这一次,王玄策被任命为团长。

在经过一系列准备后,王玄策率领使团踏上了前往印度的道路,当然由于当时长安距离印度较远,戒日王去世的消息王玄策并不知晓。

王玄策一行三十二人经过了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终于进入了印度的国境,所有的人都在憧憬着戒日王的前来迎接,尤其是王玄策,因为是第二次来到印度,在他的脑海中不经意间就会想起上次出使印度时的宏大场面,而且一想到戒日王恭敬的态度,王玄策就觉得身为大唐帝国的子民是何等的自豪。

当一个人真正觉得脊梁挺起的时候,是因为在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作为支撑!

王玄策坚信上次的宏大场面这次依然会出现,但是就在没多久让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

在进入印度国境的三天后,王玄策终于看到了一大队人马向自己的使团急行过来,通过鲜艳的旗帜可以看得出来,是印度的官方军队。

“看来这次戒日王又亲自来迎接咱们了,呵呵!”王玄策笑着对手下人说。

正当王玄策想率领众人迎上前去的一刹那,他忽然发现苗头不对,因为他感受到了这些军队在靠近自己时的一丝杀气,凝神观望时,王玄策发现这些人根本不是前来迎接自己的,似乎是来拼命的。

“不好!快跑!”王玄策大声喊道。言罢,他想立即拨转马头率领众人逃走。

可是一切都晚了,就在众人打愣的一瞬间,印度军队已经冲了过来,不问青红皂白的一通乱砍乱杀,最终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被俘,其余人全部战死。

直到现在为止王玄策依然弄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是大唐帝国的专使怎么瞬间却沦为了阶下囚?

这到底是为什么?

借兵

百思不得其解的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成了俘虏,在被押往印度王城的路上,王玄策终于搞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在戒日王逝世后,印度当时的各国又重新陷入了混战之中,经过一番你争我斗,最终的结果是帝那伏帝(今印度北部蒂鲁特)的国王阿罗那顺成功夺取了帝位。

阿罗那顺是个激进分子,以残酷的手段镇压了反对者,并且对外扩张领土,同时废除戒日王在位时的一切条令和政策,这其中也包括亲近唐朝的政策。

所以,在听到唐朝使团来印度访问的消息后,阿罗那顺武断的做了一个决定,突袭唐朝使团。通过这个事件可以明显的看出,阿罗那顺是个典型的二杆子。

即使要打也要捡弱的打,唐朝这只老虎的屁股实在摸不得!

王玄策知道事情的真相时,印度军队已经押着他们两个人即将到达印度王城,如果进了印度王城,那王玄策即使插上一双翅膀,也休想逃离魔掌,所以在和副手蒋师仁商议后,两个人决定利用夜色的掩护趁机逃跑。

事实证明:两个人的运气十分不错,在一个漆黑的晚上,王玄策对守卫说自己有内急,让守卫给自己松了绑,而趁守卫不注意,从背后拍了守卫的黑砖,然后换上守卫的衣服,就这样两个人趁机逃离了印度军队的行军营帐,一直向北逃去。

我还会回来的,此仇不报非君子!

王玄策和蒋师仁发誓一定要报仇雪恨,可是在遥远的异国他乡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想要报仇谈何容易?

除非先回到长安,向皇帝陛下说明情况,请求出兵征讨。可是这样也有个问题,一来时间拖得太久,从长安到印度几千里的路程,中间还不知道会有什么变化。二来王玄策作为访问团团长,本来一行有三十二人,现在只剩下两个带队的,如果回到长安,王玄策怕李世民追究责任,而且手下人全部战死,王玄策深知虽然不是自己的责任,但作为领导实在没有脸面回去交差。

所以复仇的火焰始终在王玄策的心中燃烧,一来是为了给死去的弟兄报仇,二来为了维护大唐帝国的尊严。

既然不愿回到长安,也就意味着王玄策必须要自己承担复仇的全部责任,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后,王玄策决定前往一个国家——尼泊尔。

他的想法是找尼泊尔国借兵,回击阿罗那顺!

尼泊尔正好在印度的北边,王玄策之所以决定前往那里,除了因为路途较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尼泊尔国王的女儿尺尊公主是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妻子,而松赞干布和李世民是个什么关系,想必大家应该能够清楚的记得,当然这中间全都因为一个人的存在——文成公主!

王玄策在见到尼泊尔王后,以松赞干布的名义借到七千骑兵,同时以李世民御封的外交使节身份向唐朝在附近的属国发布征兵的告示,又募得了两千余人,而且松赞干布在得到消息后,也迅速派出了一千多人支援王玄策。

曾经孤单的王玄策转眼间变成了手握重兵的将军!

在此之前,王玄策还真没有指挥过千军万马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这一次因为特殊的遭遇让他有望带领一支多国部队去实现开创“武功”的传奇故事。

在对这只多国部队进行整编后,王玄策自封为行军大总管,以蒋师仁为先锋,浩浩荡荡的向印度开进。

阿罗那顺!你会为你曾经武断的决定而付出惨重的代价,我始终坚信这一点,因为在我的背后有一个强大、富饶的国家作为后盾。

而你却只有一颗血腥杀戮的心在支配你的行为,除此之外,其实你什么都没有!

王玄策端正坐在马鞍上,面对印度王城的方向深深的凝视着,忽然间,他抽出战刀用力一挥,高声喊道:为死去的弟兄报仇,为我大唐誓死一战!

霎那间,王玄策的喊声划破了旷野的寂静,马蹄声响,伴随着滚滚黄沙,一万余人向着印度王城的方向呼啸而去!

前方目标:茶博和罗城!

火牛阵的威力

茶博和罗城在印度北部,王玄策之所以选中这座城市为攻击目标,是因为此时阿罗那顺身在其中。

经过三天的疾行,王玄策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五月十日,到达了茶博和罗城下。对于王玄策的突然杀到,阿罗那顺很是出乎意料,于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下令坚守不出战。

阿罗那顺所采用的是拖延战术,一方面想通过闭门不出,拖垮王玄策。另一方面,如果王玄策赖着不走,也要为自己争取备战的时间。阿罗那顺对于自己的实力还是有信心的,毕竟自己是主场作战,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他的手上还有一件在他看来足以彻底击垮王玄策的秘密武器——象军!

所谓象军,就是把大象当成坐骑上战场厮杀的军队,大象虽然行动缓慢,但是冲击力极强,在冲击对方的阵营时,就像一辆坦克一样。

象军在当时的印度比较普及,当然这也是印度地方军队的特色。当时在茶博和罗城内有数万象军,在阿罗那顺看来,这些象军就是打败王玄策的筹码。

所以在经过短暂的准备后,阿罗那顺决定主动出击。

第一波进攻就此开始,结果是王玄策同志由于缺少领兵作战的经验,更加没有见识过象军的阵势,所以被打败,不得不下令撤兵20里。

出师不利并没有让王玄策失去信心,在稳定住军心后,他的脑子开始飞速的运转。

王玄策明白,阿罗那顺目前所依靠的就是象军,显然经过第一次较量后,他对象军的战斗力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但同时他也发现象军并非无懈可击。

表面看起来,象军不坚不催,事实上在这背后,隐藏着象军一个严重的缺点,那就是象军的威力在于大象本身,而不在于掌控他的人。

过分将依赖于动物,从动物本身来说实在是很不公平的,因为他们没有人类那样的大脑。

在明白这个道理后,王玄策开始实施他的计划!

他首先针对大象这种动物,选中了一种可以稍稍与他对抗的动物。当然,不是狮子、老虎,猎豹。因为把这些动物弄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王玄策选中的动物是牛!牛这种动物比较温顺,而且体型健壮,虽然和大象不在一个等级上,但如果数量多了,也是甚为壮观。

但是只有牛还是不行的,接下来就得针对这些牛进行一番装饰,王玄策让士兵给牛角缚上利刃,牛尾扎浸油芦苇。

是的!王玄策的策略就是利用这些牛组成一个阵势冲击阿罗那顺的象军,当然在冲击的时候别忘了点燃牛尾的油芦苇,相信这些牛会疼的不顾一切的横冲直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抑制住象军的冲击。

如果大家记忆力好的话,可以记得在王玄策先生出生的1000多年前,战国时候的田单用过此计。而王玄策这次也可以称得上是山寨一把!

坦白的讲,在制定这个计划时,王玄策其实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因为在此之前,他根本就没有带兵打过仗,至于这个计策能否成功,也只能看自己的运气了。

经过精心的准备后,王玄策率领多国军队和数百头牛,再次来到茶博和罗城下。

这一次王玄策充分吸取了上次的经验,在距离茶博和罗城5里的地方就摆开了阵势,然后让先锋官蒋师仁带领少数骑兵到城下挑战。

当然,阿罗那顺继续故伎重演,打开城门让数万象军冲着蒋师仁这边猛冲了过来。

在看到黑压压的象军跑出城后,蒋师仁让手下的骑兵迅速散开,因为在他后边就是王玄策的大军,他的任务就是引诱象军出战,后边的事情由王玄策来完成。

在蒋师仁的骑兵散开之后,王玄策的人马等于完全暴露在象军之前,这正是王玄策事先计划的一部分。

“点火!”王玄策下令道。

听到王玄策下令后,士兵们用极快的速度点燃了数百头牛尾巴上的油芦苇,霎时间这些牛感受到了火烧的疼痛,在一片“焖儿,焖儿”的嚎叫中,开始向象军所在的方向冲去!

数百头火牛PK数万象军!

场面甚是壮观!

坦白的讲,这些牛并不是大象的对手,可问题是背后挟带着一团火球,威力顿时剧增,那些大象在看到这些火牛后,顿时受了惊吓,开始四散奔逃。

而这也就意味着象军的阵脚开始大乱!

“冲击!”王玄策下了第二道命令,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观望,如果这些火牛不起作用,他也做好了撤退的准备。

可是现在象军的阵脚已乱,所以王玄策带领大军冲了上去。

经过一番厮杀后,阿罗那顺的象军被打的体无完肤,不仅损失了好几千头大象,而且死伤的士兵达到了3000人,同时还有大批象军士兵慌乱之中从象背上摔下后,被逼的走投无路而跳河,从而溺死者达到了上万人。

这一战,阿罗那顺的象军算是全军覆没。曾经说起象军引以为自豪的阿罗那顺,此时剩下茶博和罗城的城墙可以阻挡王玄策的大军。

阿罗那顺确实是这样做的,在知道象军惨败后,再一次下令关闭城门坚守。

不过这一次,王玄策到是没有了什么顾虑,他所要做的就是用最短的时间攻破这座城池。

“不惜一切代价,必须攻陷茶博和罗城!”王玄策在心底暗自下定决心!

凯旋而归

下定决心之后,王玄策让手下人全力攻城,什么云梯、投石车、弓弩等攻城器具统统的用上,这样一来阿罗那顺可吃不消了。

显然,印度军队的王牌军是象军部队,也就是说他们所擅长的是阵地战,利用大象的冲击,彻底打垮对手。可现在自己的象军部队被王玄策的火牛军打得全军覆没,所以阿罗那顺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毕竟他们不像高句丽人那样擅长城市防守战。

印度城池的城墙不像高句丽的城墙那样高大,所以在王玄策的猛烈攻击下,阿罗那顺开始坚持不住了。

就在城池即将被攻陷的时候,阿罗那顺果断的做出一个决定——逃跑!

就这样,阿罗那顺带领着残兵败将一路向南逃去,在他身后的是王玄策的一路追击!

人有时在一定环境下,想法是会转变的,在最初的时候,阿罗那顺的想法很简单,逃跑是为了彻底甩掉王玄策。在他看来,在自己的地盘上,王玄策是不敢深入追击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忽然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从茶博和罗城出来后,阿罗那顺整整跑了一天,而王玄策也紧紧的跟着追了一天,一个大唐使节,一个印度国王,在巍峨的印度群山之间上演了类似于警察逮小偷的剧目。

阿罗那顺几番停下来想喘口气,可是没等屁股坐热,就传来了王玄策即将追上来的消息,于是仓促之间继续向南逃跑,几个回合下来,阿罗那顺决定鼓起勇气,收拾残局于王玄策一决高下。

想一想也能理解,即戒日王之后,阿罗那顺刚刚在本国树立了威信,现在居然让大唐的一个小小使节追的东奔西跑,今后还怎么服众?

在看清形势后,阿罗那顺停了下来,他决定不跑了,在原地摆开阵势等待王玄策的到来。

对于阿罗那顺转眼间的变化,王玄策的先锋官蒋师仁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作为先锋官蒋师仁有义务率领先锋部队冲过去和阿罗那那顺火拼,但是蒋师仁并没有这么做。

如果说在茶博和罗城没被攻陷前,阿罗那顺还心存侥幸的话,那么现在阿罗那顺已经变成了一只垂死挣扎的野兽,正所谓困兽犹斗。所以对这样的敌人必须慎之又慎。

因此,蒋师仁下令先锋部队停止追击,然后立即向在自己身后不远的王玄策请示。

在王玄策看来,要想彻底打败阿罗那顺,其实现在是最好的机会,因此此战战术很重要。

在知道消息后,王玄策以最快的速度与蒋师仁合兵一处,接下来王玄策开始实施他的战术。

1、将自己的部队分为若干组,其中蒋师仁的先锋部队负责引诱敌军,在看到敌人出击后,诈败而退。

2、其他若干组分别聚在王玄策中军将近3里的地方,并且要偃旗息鼓,做到毫无声息。

3、如果看到印度军队冲过来,以自己中军帅旗摇动和击鼓为号,其他若干部一起从四面八方包围印度军队。

通过上述三点安排,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战术名词:口袋战术!

安排妥当之后,蒋师仁开始实施第一个步骤。

当蒋师仁的先锋部队距离阿罗那顺还有2里的时候,阿罗那顺便开始了冲击,他的意图很明显,趁立足未稳先来个下马威。

蒋师仁看到印度军队冲上来后,开始撤退,这一次轮到了阿罗那顺在后边追击。

角色的互换让阿罗那顺很是兴奋,可是他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蒋师仁是主动冲上来的,在还没正式交手有主动撤退,这是为什么?

当阿罗那顺意识到这个问题时,已经为时已晚,他已经进入了王玄策早已布好的口袋阵里。

结果可想而知,阿罗那顺再一次遭受了惨败,和当初武断的突袭王玄策的使团一样,这一次他依然犯了武断的毛病。

坦白的讲,阿罗那顺还是很有韧性的,经过拼死搏杀后,阿罗那顺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向着朝乾陀卫江(印度河)方向逃去。

到目前为止,阿罗那顺依然没有放弃,企图以朝乾陀卫江为屏障进行坚守,可惜他希望最终还是落空了,因为王玄策根本不给他喘息的机会。

最终,王玄策以一万兵马的多国部队一路南下纵深印度中部,俘虏了阿罗那顺和王后及百姓一万两千人,占领大小村庄共计五百八十个。

平心而论,阿罗那顺在这场战斗中不可谓不用心,最初的时候凭借象军的冲击力完全占据了优势,但最终仍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除了他本不该武断的突袭王玄策的使团之外,套用一句电影台词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就是: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王玄策终于报了当初的一箭之仇,押着阿罗那顺和他的王后回到了长安,李世民知道这件事后很高兴,下令晋升王玄策为散朝大夫,由原来的七品升到了五品。

王玄策作为一个外交使节,在异国他乡突遇变故而处乱不惊,并且运用自己的智慧,在没有依靠大唐政府的情况下,居然活捉印度国王堪称奇迹。

即使是把他当成好莱坞具有华丽风格之冒险电影的主角也丝毫不会缺失分量。

——日本作家田中芳树

没错,王玄策的事迹既是一段冒险故事,同时也说明了在贞观时代,作为大唐的子民具有何等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自信心和精神面貌最根本的来自于国家的强盛和民风的端正,而王玄策不过是将这种自信付诸行动的其中一人而已。

王玄策的个人行为在不经意间让大唐再一次扬威于国外,当然关于他的话题还没有结束,事实上这次王玄策从印度回来,除了带回阿罗那顺之外,还带回来了当地的一名术士,而这名术士却和李世民后来的死亡有着某种联系,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边还会详细说道,暂不赘述。

接下来我们说一说贞观二十二年大唐扬威于国外的第二件事情。

西征龟兹

前边我们说过,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回来后,就又将目光锁定在了西部,因为西部是李世民的福地,天可汗的威名也是源于西部的一系列征讨。

从贞观九年开始,李世民就想彻底的控制西域,因为成功灭掉高昌极大的刺激了李世民经营西域的雄心,数年间李世民就经常对西域的焉耆、龟兹等国家用兵,虽然大战没有,但也是小战不断。

李世民用兵西域让那些小国叫苦不迭,对于它们来讲,面对大唐帝国的打压,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于大国,而当时在西部最大的国家就是西突厥,唐朝经营西域让西突厥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阻止唐朝伸手西域,西突厥首先极力拉拢焉耆,目的就是为了切断唐朝与西域各国的往来,面对西突厥的拉拢,焉耆毫不犹豫的跟了过去,宣布不再向唐朝进贡,并且切断唐朝通往西域的要道,对唐在西域的利益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贞观十八年(644年)八月,李世民任命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三千进击焉耆。恰在此时,焉耆内部发生了变故,焉耆王龙骑突支的弟弟颉鼻、栗婆准等三人乘机归降唐朝,郭孝恪趁机以栗婆准为向导纵兵奋击,斩杀七千多人,生擒龙突骑支,扶持栗婆准管理焉耆国事。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郭孝恪仅仅退兵三天后,西突厥发兵攻打焉耆,俘虏了栗婆准,并且扶持了一个亲西突厥的焉耆傀儡政府。事实上,唐朝这次西征焉耆并没有彻底的解决问题,而且依然要面对西突厥在西部的威胁。

就在郭孝恪征讨焉耆的同时,焉耆东部的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不失时机的派兵增援焉耆,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龟兹当时和焉耆的想法是一样的,都依附于西突厥对抗唐朝。

本来在贞观初期,龟兹王苏伐叠经常遣使来长安进贡,两国的关系还是不错的。可是自从增援焉耆后,龟兹也不再向唐朝进贡。不久,龟兹王苏伐叠去世,他的弟弟诃黎布失毕即位。

诃黎布失毕即位后,依然延续着以前的政策,对唐朝的态度很是冷淡,不过他比自己的哥哥更猛,为了讨好西突厥,居然攻打唐朝在附近的属国,这样一来就引起了李世民的愤怒,而从辽东回来后,李世民一直想有个借口继续用兵西域,现在诃黎布失毕给了自己的借口,如果不出兵的话简直天理不容。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李世民诏令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昆仑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副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等人率领十余万大军征讨龟兹,并且连合铁勒、突厥、吐蕃、吐谷浑等部分军队一同随行。

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将领,贞观二年他因为抵抗薛延不利,受到满颉利可汗的打压,率众西走,转而依附于可汗浮图,贞观四年趁西突厥内部大乱之际,阿史那社尔率兵攻打西突厥,占领了一半的国土,自称都布可汗。

势力强大后,阿史那社尔没有忘记当年薛延陀给自己制造的麻烦,在没有准备充分的情况下,冒然远征薛延陀,结果被打得惨败,不得已败走高昌。

可是心有余悸的阿史那社尔又怕在自己走背字儿时,高昌国落井下石的帮助西突厥吃掉自己,无奈下于贞观九年率众东行,归顺大唐。

贞观十四年,阿史那社尔跟随侯君集攻打高昌,立下战功,被封为毕国公。

李世民这次之所以选中阿史那社尔总领全军,是因为他有着丰富的西域作战经验,而且身为突厥人,对于西域的民风、语言、文化等甚为了解,虽然龟兹国不大,但是地处偏远,李世民明白这一战事关唐朝在西域的利益,所以此战不容有失。

曾经远征薛延陀的教训,让阿史那社尔这一次长了经验,在出征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李世民贞观二十一年十二月下的征讨令,阿史那社尔一直准备到转年的四月份方才出兵,作为一名突厥将领,阿史那社尔明白此战对于大唐的重要性,虽然自己曾经跟随李世民、侯君集等人不断的南征北战,但那个时候他都不是主要角色,而这一次李世民将这次征讨龟兹万万全全的交给了自己,对于阿史那社尔而言,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

也许这一次还是一名汉人将领总领全军,或许没有阿史那社尔的这种感受,但是作为突厥人阿史那社尔的心中对李世民有着说不出的感激之情。

他忘不了当年在自己处境不利时,李世民毫不犹豫的收留了自己。

他更加忘不了这么多年来,李世民对于这些外来的归降者始终没有戒备之心。

如今皇上将这份重任交给了我,所以我只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皇上你放心吧,这一次我会为你在西域扬威的“武功”中,再次书写浓重的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征讨龟兹是李世民一生最后一次的大规模军事行动,更是贞观时代大唐最后一次扬威于国外的征讨。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九月,阿史那社尔带领十万唐军,经过五个月的艰难跋涉后,终于到达了西域,为了确保能够一心一意的进攻龟兹,阿史那社尔决定首先剪除来自侧后方的威胁。

于是,他率兵攻打了西突厥的处月、处密二部。

首战告捷!

战术是个大问题

其实在阿史那社尔的心中,此战也想就近攻取西突厥,毕竟自己曾经在西突厥纵横捭阖过,可是在阿史那社尔临出征时,李世民特意嘱咐他,西突厥可以敲山震虎,但绝对不能大肆攻伐。

所以在阿史那社尔解决了处月、处密二部之后,并没有过分纠缠,而是立即收兵继续向前。

要想到达龟兹境内,必须首先经过焉耆,而前边我们说过此时的焉耆是一个亲西突厥的傀儡政权,国王薛婆阿那支是西突厥一手扶植起来的,所以接下来阿史那社尔将首先面对焉耆这个对手。

在阿史那社尔看来,焉耆虽然是个小国,如果大举征讨相信用不了多久,焉耆就会坚持不住,但问题的关键是,唐军的目标是龟兹,如果在焉耆这里耗费时间和精力有些得不偿失,而且龟兹一旦拿下,相信焉耆一定转变态度再次依附于大唐。

在仔细分析形势后,阿史那社尔决定从南面绕开焉耆,直接攻击龟兹。

十月二十日,唐军在阿史那社尔的率领下,共分5路从焉耆西境北上,直插龟兹北境,就在阿史那社尔行动的同时,薛婆阿那支得到了消息。

很长时间以来,焉耆和龟兹互为邻里,堪称依附西突厥的“双子星座”,两个国家当时的敌人都是唐朝,所以在阿史那社尔北上龟兹的时候,薛婆阿那支决定出兵增援,毕竟在郭孝恪攻击自己的时候,人家龟兹可是毫不犹豫的拉了自己一把,如果这次不出兵实在不够意思。

事实证明:如果自身的实力不够,那就是枪打出头鸟——露多大脸,现多大眼!

十月二十五日,薛婆阿那支率领五千人马急速赶往西部边境,他的想法是协助龟兹防守东部边境,可是这位仁兄,显然忽略了唐军的数量问题,如果他早一些多做些调研工作,相信无论如何他也不会只带5千人马的。也许他的印象还停留在上次郭孝恪攻击焉耆的军队数量(3千),很明显这位仁兄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阿史那社尔在知道薛婆阿那支亲在率军前来时,他果断做出了决策,那就是迅速派兵消灭薛婆阿那支,切断焉耆和龟兹的一切联系,同样也是为了震慑龟兹。

为此,他让郭孝恪率领1万人马,沿着焉耆国境一直奔向其王城方向,半路截击薛婆阿那支。

三天后传来消息,郭孝恪大获全胜,薛婆阿那支战败被杀。

阿史那社尔为这一喜讯而兴奋不已,但同样他也明白,焉耆不能一日无主,所以思虑再三,他让行军校尉火速告诉郭孝恪,让他进入焉耆王城,立薛婆阿那支的堂弟先那准为王并且留下几千人马驻守,然后火速回来与大军会合。

郭孝恪的速度的确飞快,在一切安排妥当后,仅仅用了四天的时间就返回与阿史那社尔成功会和。现在阿史那社尔已经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前方目标龟兹就在眼前,十一月六日,阿史那社尔进兵至碛口(今新疆轮台地区),这个地方距离龟兹王城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北)只有三百里远,唐军一路顶着西域茫茫的风沙前行,现在目标就在前方,所有的将士都已经蓄势待发,准备要一鼓作气拿下伊逻卢城,而在此时阿史那社尔却下令大军暂时停止前进。

当然,并不是他打了什么退堂鼓,阿史那社尔现在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用战术来进攻龟兹。

龟兹虽然是小国,但毕竟唐军是客场作战,曾经远征薛延陀的惨败,让阿史那社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为了慎重起见,他决定出兵以来的第一次军事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将领们对于战术问题确实产生了分歧。

“我们分5路大军直奔龟兹边境而来,现在已经进入龟兹国境,我认为还是应该分兵直插龟兹腹地,如果整个大军只攻伊逻卢城,其他龟兹重镇的兵马一旦从四面八方增援而来,实在对我军不利”,在阿史那社尔的开场白过后,副总管契苾何力说道。

“我不这么认为,龟兹不过弹丸之地,我军耗费数月方才行军至此,如果分兵深入起腹地,其实反而削弱了我军的实力,如果毕其功于一役拿下王城,相信其他重镇定会望风而降”。

郭孝恪站起身来说道。

在阿史那社尔听起来,双方似乎都很有道理,第一次总领全军,在目标已经完全显现时,阿史那社尔切身的感觉到了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是多么不容易,由此他更加钦佩李靖、侯君集、李世勣、李道宗等诸多曾经经历过无数战阵的唐军知名将领,而现在自己也面临着同样的局面,没有人能够告诉自己最终的答案,最终决策只有靠他自己。

会议还在继续,即契苾何力、郭孝恪发言之后,伊州刺史韩威说道:“龟兹王城距离这里三百里,我觉得分兵不太合适,西域地形复杂,而且气候多变,如果几路兵马不能定期会和,想要攻下龟兹王城实属不易,因为龟兹国虽小,但其王城守备力量相信也不会弱。”

“10余万人一起行动,我觉得机动性很差”。司农卿杨弘礼说道。

“将军!无论如何,必须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右骁卫将军曹继书抢着说道。

会议开到现在,只有曹继书这句话彻底提醒了阿史那社尔,因为此次征讨,李世民是给予无限希望的,作为行军总管,阿史那社尔是要负全责的,就算不能征服龟兹,但是绝对不能损兵折将,因为大唐的声名远播四方,战败是不允许的,更何况面对龟兹这样的小国。

如果分兵,最大的弊处就是彼此联系不畅,毕竟是在一千多年前,通讯设备很不发达,如果其中的一路或几路兵马一旦遭遇不测,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阿史那社尔决定,从现在开始,到攻下伊逻卢城之前,10万唐军必须共进退。

进击

阿史那社尔在作出决定后,率领唐军继续向伊逻卢城继续挺进。

由于是初次深入龟兹腹地,所有的人都对地形不太熟悉,所以阿史那社尔让韩威率领1千人马充当先锋,曹继叔率领3万唐军紧随其后,自己率领6万主力唐军压在最后,在明确行军顺序后,阿史那社尔特别强调,韩威的先锋部队行进速度不可过快,最好与后边的曹继叔始终保持大约30里左右,这样韩威在最前方一旦碰到什么风吹草动,曹继叔可以接应上去。

纵观阿史那社尔的这个安排,我们不难看出,他的确实有点保守,那就是先锋部队如果进展不顺,由于人数较少,机动性强,可以迅速撤退,然后唐军主力部队依次撤退,这样可以避免整个唐军被动挨打。不过我们也要理解阿史那社尔,第一次总领全军,即使不胜,也不能像杨广那样让数十万将士全都倒在了辽东。

此时,阿史那社尔也许不会想到,这次征讨龟兹进展居然出奇的顺利!

十一月十五日,韩威率领先锋部队进至多褐城(今新疆轮台西),在这里唐军终于遇到了龟兹军队。

事实上,在阿史那社尔击败薛婆阿那支的同时,龟兹国内已是大为震惊,部分城镇的守将因为害怕唐军大兵压境,而纷纷向西逃窜,但是身在伊逻卢城的诃黎布失毕却没有乱了方寸,他始终没有向西撤退的打算,在知道唐军已向伊逻卢城进发的消息时,他决定举伊逻卢全城的守军来坚决抵抗唐军。

而且这一次为了彰显抵抗的决心,诃黎布失毕决定亲自出征!

所以,当韩威即将走出多褐城地界时,便遇到了诃黎布失毕、宰相那利、羯猎颠率领的5万龟兹大军。

在看到唐军的先锋部队后,诃黎布失毕大为惊喜,他实在没有想到第一次碰到唐军居然只有这么点人,所以诃黎布失毕毫不犹豫的让数万人马向韩威冲去。

唐军1千先锋部队PK龟兹数万人马,不是脑子被驴踢了,就是小时候脑袋被门挤过,当然韩威还不至于这样,所以在看到龟兹大军杀过来的一瞬间,韩威根本没有接战的意思,而是掉转马头迅速撤退。

说是兵力不足也好,说是诈败而退也罢,总之一句话,眼下不是硬碰硬的时候。

老子后边有人手儿,有本事的放马过来!

诃黎布失毕真的跟了上去,很快他就看见了曹继叔的3万唐军,这一次唐军已没有丝毫在撤退的意思。

按说诃黎布失毕的5万人马碰到这3唐军,如果镇定下来,研究好作战方案,双方短兵相接,胜负还真是不好说。

也许是诃黎布失毕追的正是兴起,在看到前边出现了黑压压的一片唐军时,他忽然怔住了,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他忽然觉得韩威的撤退似乎有些不怀好意。

俗话说的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诃黎布失毕一打愣不要紧,手下的人马立即有些不知所措。

进攻还是撤退,您老人家能不能给个话儿啊?

而韩威则敏锐的发现了诃黎布失毕的这个破绽,所以立即和曹继叔率领数万唐军急速的向龟兹军冲了过来。

当诃黎布失毕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唐军上砍人头,下砍马腿,一顿如急风骤雨般的冲击,让龟兹数万人马顿时乱了阵脚。

慌乱之中的诃黎布失毕无奈只能逃回王城,唐军连续向前追赶了八十里,斩杀龟兹士兵1万余人,唐军第一次与龟兹正面交锋大获全胜。

阿史那社尔在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心中固然喜悦,但同时他明白随着不断深入龟兹的腹地,一切都因该谨慎而行。

所以在这一战之后,阿史那社尔并没有立即挥军直逼龟兹王城,而是原地进行修整,直到十二月一日,它才率领唐军来到伊逻卢城下。

让阿史那社尔没有想到的是,诃黎布失毕在此时率领少数轻骑兵与那利、羯猎颠一起向西逃去,白白的让阿史那社尔夺取了王城。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不过此时的阿史那社尔依然很理智,只要一天没有抓到诃黎布失毕,征讨龟兹就不算完成任务,所以在短暂的修整过后,阿史那社尔让郭孝恪负责守卫伊逻卢城,曹继叔和韩威负责协防,而他自己则带上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率领3万精锐骑兵向西追击诃黎布失毕。

在追击了六百里后,前方探马忽然来报,说在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发现了诃黎布失毕的踪迹。

为此,阿史那社尔下令迅速包围拨换城,此时的诃黎布失毕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在听到唐军已包围自己后,他明白想像在伊逻卢城时那样说跑就跑,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所以他加紧布置城防,在这里他要与阿史那社尔一决高下。

究竟是阿史那社尔的矛利?还是诃黎布失毕的盾坚?

其间考验双方的除了战略战术之外,还有双方主帅必胜信念与坚强意志!

对于唐军来讲,横跨几千里深入龟兹,到现在已经是创造了奇迹,而对于龟兹军队来讲,阿换城将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最终,还是唐军的意志力占了上风,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攻下这座城,唐军整整用了四十天的时间,我相信在接近第四十天的时候,能够支撑唐军继续打下去的绝不是什么打赢后升官发财的许诺,而是一种扬我国威的必胜信念!

如果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结果,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也是值得的,唐军艰苦付出的四十天的努力还是很有成效的,因为他们活捉了诃黎布失毕和羯猎颠。

只是稍稍有些遗憾的是宰相那利在乱军之中脱身逃走!

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这个逃跑的那利,为唐军带来了麻烦!

最后的挣扎

拨换城在唐军的猛攻下终于被攻破,不过那利是幸运的,在乱军之中带领着5000人马冲出重围,向东逃去。

或许是唐军已经抓到了龟兹王诃黎布失毕的缘故,并没有人太在意那利的逃跑,可是就在阿史那社尔进入拔换城安抚百姓的同时,那利的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计划。

这个计划就是偷袭伊逻卢城!

那利明白,阿史那社尔是唐军的最高指挥官,现在他正在拔换城中,相信伊逻卢城的防卫一定薄弱,在那利看来,郭孝恪等人此时也许正沉浸在打败龟兹军队的喜悦中,所以此时偷袭伊逻卢城并非完全不可能。

在作出判断后,这位胆大心细的仁兄带着5000人马,又团结了当地依附于西突厥的少数部落,迅速向伊逻卢城杀去。

那利的判断没有错,当阿史那社尔带领3万唐军刚刚离开伊逻卢城的时候,郭孝恪便率领1千人马驻扎到了南城外,并且让曹继叔率领2千人马驻扎在北城外。守城将领居然不在城中坐镇,实为兵家大忌。当然,我们也要理解郭孝恪,因为唐军远道而来,虽然攻破了龟兹王城,但并不意味着王城周围的地方已经全部降服,郭孝恪之所以走出城外,是为了提防那些城外的伺机叛乱者。

但是郭孝恪显然忽略了一个问题,城外的人有可能再次叛乱?那么城内的人呢?

就在郭孝恪刚刚在南城外30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后,当地的一个龟兹人就向郭孝恪建议,说在唐军到来之前,龟兹最有威望的并不是诃黎布失毕,而是宰相那利,现在那利已经逃亡在外,但是这个人是不甘心失败的,而且王城内的人虽然已经投降,但是未必心服,所以让郭孝恪要所防备。

应该说这个龟兹人的话还是很难中肯的,但我们的郭大将军却把这番话当成了耳旁风。

很快,他将为自己的轻敌付出惨重的代价!

那利的行军速度是很快的,只用了三天就到达了伊逻卢城西边50里的地方,为了避免惊动城南的郭孝恪和城北的曹继叔,那利下令所有人原地待命,然后派人偷偷的潜进王城与被迫投降唐军的部分龟兹将领接头,两方共同互为表里,当一切安排妥当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这些龟兹将领们打开了伊逻卢城的大门,那利利用夜色的掩护,顺利进城。

而此时郭孝恪依然蒙在谷里,当他知道消息时,距离那利进城已经过去了整整八个时辰。愤怒的郭孝恪立即率领1千人马杀向城门方向,经过了一番厮杀后,郭孝恪终于将城门撞开,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内城而去,此时直觉告诉他那利一定在龟兹王的宫殿里,可是当他一路杀到那里时,却发现诺大的宫殿空无一人,于是他再一次从西门杀回城外,郭孝恪的思维此时或许有些单一,一心就想抓到那利,除了那利他似乎什么也不在乎。

就连自己的性命似乎也不在乎。

就在郭孝恪望眼欲穿的四处寻找那利时,一只冷箭向他射来,只听“嗖”的一声,冷箭射穿了他喉咙,堂堂的安西都护府将军,就这样一命呜呼!

由此郭孝恪也成为了此次西征龟兹唯一阵亡的唐军高级将领!

郭孝恪的阵亡,彻底激怒了唐军,在稍稍后退稳住阵脚后,一名骑兵校尉迅速将消息报告给了城北的曹继叔。

当听到郭孝恪阵亡的消息后,曹继叔顿时血灌瞳仁,立即率领手下人马攻城,或许那利此时的全部注意力都在西门,对于曹继叔的进攻,并没有进行有效的防备,当那利知道消息后,曹继叔早已经杀进了城内。

无奈之下, 那利和几名亲兵只能再次慌忙逃出城外,迅速向龟兹东部边境逃去!

我还会回来的!当我回来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像郭孝恪的结局一样!

事实证明,那利确实是个很有决心,也很有手段的人。十几天后,这位仁兄不知道从哪里搞来一万多人,再次攻向伊逻卢城,只是这一次他没有了上次的好运气,因为曹继叔吸取了郭孝恪的教训,当那利刚刚靠近伊逻卢城的时候,曹继叔便率领几万人马迎头痛击,结果那利寡不敌众,准备单骑逃亡西突厥,就在他即将走出龟兹边境时,被当地的龟兹人抓了正着,结果五花大绑的送到了曹继叔面前。

至此,龟兹国最后一股武装势力完全被唐军消灭,此战唐军一共打下龟兹5个主要城市,为了宣扬天可汗的威名,阿史那社尔在抓到诃黎布失毕后,派遣专人前往龟兹的各个城市进行劝降,总共接受了大大小小700多个城市的请降书,避免了因战争为无辜百姓带来的伤害。又立诃黎布失毕的弟弟叶护为王。

唐军远征龟兹的胜利,让西域诸国大卫震惊,在闻听唐军占领龟兹后,以西突厥为首的,包括于阗、安国等很多国家在内争先恐后的为唐军馈送骆驼、马匹和军粮。这一战也是贞观时代李世民在西部播撒威名最为遥远的一次,唐军由此深入到了西域纵深地区,控制了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的大片地区,进一步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南路要道。

大国扬威之道在于文治之兴,更在于武功之盛!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正月六日,阿史那社尔率领唐军凯旋回到长安,向皇帝李世民献上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和宰相那利等人,李世民征讨龟兹的本意是想求得在西域的利益,所以对于诃黎布失毕和那利等人,李世民并没有过多的为难他们,封诃黎布失毕为左武卫中郎将职务。

西征龟兹的胜利,让李世民似乎回到了贞观十年以前,他仿佛觉得自己依然是那个叱咤风云的天可汗,兴奋之余在他的心中似乎又有一些伤感。

52岁的李世民此时虽然还是中年,但身体似乎一天不如一天,他很想让自己永远的主宰这个帝国。甚至很想永远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

无限江山还要后世子孙万望主宰!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80.html

上一篇:伤逝
下一篇:三人之死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