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趣闻

各不相让

历史大观园 历史趣闻 2020-06-03 14:33:18 0

杀死翟让的秘密

和李渊比起来,杨广的日子越发不好过。

自从杨广跑到江都后,京城长安的事务全都交给了年幼的代王杨侑(杨广的孙子)。在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之下,隋朝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在北方只有长安、洛阳等几座孤城,在江南也只有江都一隅之地。即使是这几个地方,彼此也被切断联系,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孤岛。

除了李渊在太原秘密地经营自己的根据地之外,反隋势力当中的几个VIP,在自己的努力下,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实在是为隋朝的灭亡,作出了突出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李渊成就帝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就介绍其中的几位超级猛男,看看他们是怎么打拼的。

第一位猛男:李密。

李密本是杨玄感的部下,杨玄感起兵造反失败后,李密开始了逃亡的生涯,后来投奔了瓦岗军。因为李密善于谋略和用兵,得到了瓦岗军首领翟让的赏识和重用。他说服翟让,率领七千精兵攻下隋朝的重要粮仓———兴洛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由于李密擅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后来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翟让推李密称魏公,等于将首领地位让给了李密,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

但是,就在此时,一件事情发生了,改变了瓦岗军的内部格局。

李密杀死了翟让!

有很多史书上记载说李密杀死翟让是因为分财不均、对待俘虏的态度不同等。我认为没有这么简单。当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在考察瓦岗军的成长足迹后,我发现李密杀死翟让有很深刻的原因,下面我就此分析一下。

首先是权力制衡。

翟让曾经是李密的领导,后来他主动将领导权让给了李密。虽然李密在瓦岗军中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对于翟让这位曾经的领导,并不能直接下命令,就算是想让翟让做什么事情,语气也会比较委婉,毕竟,他的领导位置是翟让推选的,而瓦岗军的将领们大多是出身贫寒的草莽汉子,或者是隋王朝的低级军官,在这些人心中,恩义两字分外重要。翟让只是曾经做过李密的领导,但是只要有过这回事,李密就无法在翟让面前摆出领导的架子来,以免给人忘恩负义的感觉。

但是,李密是有野心的,如此翟让便成了李密的绊脚石。虽然表面上李密是翟让的领导,但是内心深处,大家依然认为翟让还是领导,李密的心中肯定会不爽,换了我也会不爽,这就等于翟让隐性地分解了李密的权力。

仅仅是心里不爽,还不足以让李密杀死翟让,还要靠自身的实力,李密是有实力的。

其次是派系林立。

总的说来,瓦岗军分为三个派系。

第一派,我称之为蒲山公营集团。这个集团是李密亲手建立的,可以说是李密的嫡系部队,以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裴元庆四将统率的八千内军骠骑为主力,辅以裴仁基、王伯当诸将统率的部队,在瓦岗军中,是战斗力最强、势力最大的一支军队。

第二派,我称之为老营集团。这个集团主要是以最初随翟让在瓦岗起义的老部下为主,其中,左武侯大将军单雄信,右武侯大将军徐世都是翟让的心腹手下,统率着大量士卒。其实力和蒲山公营集团不相上下。虽然翟让将头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但是,他在瓦岗军中的势力却并没有削弱多少。

第三派,可称之为变民集团。所谓的变民集团,就是指一些农民、小贩。因为受不了官府的压迫,起来造反,但又没有形成正规的组织,需要依附规模较大的起义军。这个集团以孟让、郝孝德的变民集团,上谷郡(今河北易县)变民军王君廓集团,东进的长平郡(今山西省晋城)李文才集团、李德谦集团,魏郡(今河南省安阳)的李文相集团,济北郡(今山东省庄平)的张青特集团等为代表。变民集团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统一的合力,表面上听从李密指挥,关键时刻是靠不住的,他们依附瓦岗军就是因为瓦岗军有粮。这个集团属于墙头草的类型,只要能得到利益就行,至于效忠翟让,还是效忠李密无所谓。

三个派系,不同的想法,蒲山公营集团效忠李密,老营集团效忠翟让,变民集团无所谓。所以斗争的焦点就集中在了蒲山公营集团和老营集团二者之间。

第三,翟让和李密的追求不同。

翟让自认不如李密志向高远,不是打天下的料,这才把头领的位置让给了李密,但是,这并非表明他就完全不担心李密上位之后反过来对付自己。虽然自己对李密有知遇之恩,但正因为他本身有着雄厚的势力,所以才并不在乎在名义上接受李密的领导。一句话,他只想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有美女就上,有钱财就捞,只要过得好就行了,他并没有打江山的雄心。由于翟让的存在,翟让手下的那些老部下仗着自己的资历,根本就不理会李密的命令,在打仗的时候只知道躲在后面,分战利品的时候却一个个站了出来,奋勇争先。

而李密则不同,他身为隋朝的旧官吏,起兵造反,就是想做皇帝。现在翟让这个自己曾经的领导,这么没有上进心,但是还得碍于面子,言不得语不得,自己的下属对翟让集团的行为也不满,这些都被李密记在了心中。在翟让看来,属下夺取战利品,这些都是小事情,连领导的位置都是他让给李密的,李密自然不会计较这些小事情。然而,他不知道李密是一个有野心的人,是一个雄主,而一个雄主的想法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如果照这样下去,瓦岗军早晚会出乱子,所以李密觉得要想让瓦岗军形成真正的合力,必须要让所有人的目标一致,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统一思想。但是如何才能统一呢?李密想到了做翟让的思想工作,但是为什么最后李密作出了杀死翟让的决定呢?我觉得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翟让根本听不进去。

第四个问题,翟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里,我说三件小事,大家就会看出,翟让是个什么样的人。

第一件事,翟让邀请李密的记室刑义期来赌博,翟让的赌风不是很好,赢得起输不起,刑义期自然不想白送钱财给翟让,于是百般推脱,找个借口没有去,结果,翟让大怒,派人把他抓来,打了八十军棍。

第二件事,翟让曾经警告过左长史房彦藻说:“你以前攻下汝南时,得了多少宝物啊,全都给了魏公,一点都不给我。难道你不知道,魏公的位置本来就是我的,没有我也就没有魏公的今天!”

第三件事,翟让的老哥翟弘是一个非常粗鄙无礼的小人,他的谋士司马王儒信和翟让的爱好相同,喜欢往自己兜里捞钱,买卖军职,贪污军功,无所不为,这两个人对翟让将领导的位置让给李密分外不满,于是,经常在翟让面前口出怨言。王儒信就时常劝翟让自领为大冢宰,总揽一切事务,巧妙地夺掉李密的大权。翟让的哥哥更加直接,居然当众对翟让这样说,这个皇位当然应该是由自己坐嘛,你要是不坐,也没有必要送给别人啊,我也姓翟,干脆你把这个位置让给我坐算了。听罢哥哥的话,翟让不以为意,哈哈大笑两声,就把这事情忘记了。

从这三件事,我想大家应该了解了翟让是个什么样的人,那就是粗鲁、狂妄。

以我的经验来看,要想做通粗鲁、狂妄之人的思想工作,是不太容易的,而且很可能他还会跟你闹翻脸。由此可以想象出,李密做翟让思想工作的时候,翟让是个什么反应。

既然好言好语你不听,那就是你死我活!翟让,别怪我李密心狠了。

要想成为雄霸天下的英豪,就必须舍弃心中的情义。李密告诉自己,这不是嗜杀,不是为了个人的权力,才行这不仁之举,这是为了瓦岗军的前途,为了天下的苍生,为了真正的大义,方才行这不义之事。

杀!

虽然翟让死后,老营集团有的离开了瓦岗军,使瓦岗军的力量削弱了,但是内部思想更统一了,不再有派系之争,李密可以专心致志地实现自己的理想了。由于李密的存在,牵制住了洛阳26万的隋军,使隋军不敢轻举妄动,客观上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条件。

窦建德

接下来介绍下一位猛男:窦建德。

窦建德,贝州漳南(今山东武城漳南镇)人。这位猛男在年岁不大的时候,就显示出了生猛的性格。

有一次几个盗贼在晚上去他家抢劫,窦建德站在门边,等到盗贼进屋后,他充分展现出猛男的气质,一口气打死了三个人,其余的盗贼吓得不敢再进。盗贼只好请求将三人的尸首要回,窦建德说:“既然你们不敢进来,那就把绳子投进来,我把尸体系在绳子上,你们再拽回去。”盗贼于是将绳子投进屋里,可是我们的这位猛男却将绳子系在自己身上,然后让盗贼拽出去,盗贼们以为窦猛男格外开恩,便使劲地拽,等到了门口,没等盗贼兄弟们反应过来,窦猛男一通猛砍,将盗贼全部杀死。从这以后,窦建德在家乡便成了明星。

如果仅凭这件事,你就认为窦建德是个二愣子,那可是大错特错。

真正的猛男绝不仅仅是浑身的肌肉和威猛的身躯,他一定是一个重情重义的汉子。窦建德就是这样的人。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窦建德是个重情重义的人。

有次乡里人家中丧亲,因家贫无法安葬,窦建德在田中耕种时,听到这件事后,便将自家的耕牛给了乡里人,让其发丧亲人,结果他很为乡里所敬重。

大业七年(611),杨广征兵攻打高丽,窦建德应召入伍。为了使军队便于指挥,当时每个郡都要选出个领导,而窦建德凭借着独有的猛男气质,当选了本郡的领导。当时,山东发大水,与窦建德同县的孙安祖家被大水淹没,妻儿饿死。县令见孙安祖骁勇过人,也将他选入军中。孙安祖向县令陈述自己家中贫困,不愿入伍。县令大怒,处以鞭刑。孙安祖气极,杀死县令,投奔了窦建德。窦建德暗中放孙安祖逃走。

所以成大事者必定有过人之处,有的靠智慧,有的靠勇气,而窦建德靠的是情义。

后来没过多久,山东发生了大饥荒,窦建德看到很多百姓过的是一种水深火热的日子,就对孙安祖发了一通感慨说:“文皇帝(隋文帝)在时,过的那是太平盛世的日子,而今调兵征伐辽东,都被高丽人所打败。现在到处都是灾荒,皇上(隋炀帝)却不知道体恤百姓,还亲自征伐辽东,再加上以前年年东征西讨,留下的战争疮痍还没平复,如果现在起兵造反,只怕隋朝的江山不会再稳固几天啊,我认为大丈夫如果不死,就要想着立大功,不能总做逃亡之人。我知高鸡泊(今河北故城西南)面积广大有数百里,地势纵深,可以逃难,应该多聚集一些人,等到天下有变故时,肯定能建立功业。”

经过窦建德这么一忽悠,孙安祖顿时热血沸腾,反正大不了是个死,脑袋掉了,碗大个疤,咱们干了!

随后,窦建德帮助孙安祖聚集贫困农民和拒绝东征的士兵几百人,占据漳南县方圆数百里的高鸡泊,举兵抗隋。孙安祖自称将军,号“摸羊公”。

“摸羊公”这个称号,是孙安祖自己封的,因为孙安祖在家乡时,手脚不干净,总是深更半夜地到人家里偷羊。孙安祖并不避讳这件事,所以在起事后,干脆就叫“摸羊公”,充分发扬当年“摸羊”的精神,将造反事业进行到底。

只是这一次摸的不再是羊,而是隋朝的江山。

其实任何一个时代的老百姓,只要皇帝、官员们能够稍微对他们体贴一些,相信再苦再难,也没有人愿意造反。自古以来,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这一次,窦建德也是不得不反,因为官府杀害了他的全家。

当时,清河鄃县(今山东夏津)人张金称纠集百余人,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率千余人在清河一带起义,往来漳南一带,所过之处烧杀抢掠,也许是敬佩窦建德的人品,也许是因为别的原因,他们唯独不去骚扰窦建德所在的村落。

就这样,他们把窦建德给害惨了。郡县怀疑窦建德与他们私通,逮捕并杀害了他全家。

为什么要杀我的全家?他们有何罪过?

愤怒的窦建德仰天长啸,那一刻,一个铁血男儿的心在滴血。

于是从那一刻起,窦建德发誓与隋朝势不两立。随后窦建德便率麾下二百人投奔了高士达,自称东海公。

高士达任命窦建德为司兵。后来孙安祖被张金称杀害,其部数千人尽归窦建德。从此,窦建德势力渐盛,壮大到万余人,仍然往来于高鸡泊中。窦建德倾身接物,能与兵士同甘共苦,兵士为其尽效死力。

“爹娘,孩儿一定为你们报仇雪恨,你们安息吧。”

大业十二年(616)十二月,隋涿郡通守郭绚率兵万余人攻打高士达。

高士达认为自己智略不如窦建德,便以窦建德为军中司马,让他指挥作战。窦建德掌管兵权后为了表达对高士达的知遇之恩,让高士达留下看守辎重,自率精兵七千人前去抵抗郭绚。

面对多于自己数倍兵力的郭绚,如何才能打败他呢?窦建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他知道,以自己手头这点兵,想要跟郭绚硬拼,无异于自寻死路,可是有什么好办法呢?他忽然想到了三国赤壁之战时黄盖的诈降计。窦建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随后,窦建德假称和高士达不和投奔郭绚。可是郭绚却有所疑虑。

这个时候就要看高士达是如何配合的了。看来古今骗术中,“托儿”这个角色扮演的好坏是很重要的。

高士达“打托儿”很有水平,他四处宣称窦建德背信弃义投降隋军,并将俘获来的一名妇女,当做窦建德的妻子,在军中杀掉。而窦建德这一边派人给郭绚递上降书,并说自己愿意作为先锋,带郭绚去攻打高士达。

就此窦建德、高士达两个人,一里一外,成功忽悠了郭绚。

郭绚相信了窦建德的话,率兵与窦建德相会,准备共同攻击高士达。郭绚遂放松了对窦建德的戒备,窦建德抓住战机,向郭绚发起突然袭击,大破郭绚军,杀数千人,获马千余匹,并将逃跑的郭绚斩首。自此,窦建德所率的起义军兵威大振。

郭绚兵败后,消息传到了江都,杨广怒不可遏。区区高士达、窦建德草寇之流,都摆平不了,你们怎配做我大隋王朝的臣子,真是一群废物。杨广的眼中喷射出了愤怒的火焰。

不过愤怒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要想解决高士达、窦建德,就必须派出比郭绚更加能征善战的人。想来想去,杨广决定派手中的王牌将军杨义臣出马。

杨义臣的确是个猛人,一出马便首先在清河解决了张金称的部队。可是接下来他所做的事,很是不得人心。他把俘虏的义军全部杀死了。

有句话说得好: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人家已经投降了,更没抗拒你,还要赶紧杀绝,小心遭雷劈。

既然投降也是死,抗拒更是死,实在抱歉,我们要找个能活命的地方。生存下去,是人的本能,无可厚非。所以一些溃散在草泽中的义军便相继投奔了高士达和窦建德。

杨义臣的心中充满了愤恨。这些盗寇,真是愚昧至极!他并不明白,对大多数来说,生存的利益是首位的。

杨义臣决定乘胜追击,进入高鸡泊讨伐高士达、窦建德。

隋军!又是隋军!士气正盛的隋军!由更加能征善战的将军杨义臣统帅。如何应对?看起来高士达、窦建德的情况很不妙。

但窦建德是有办法的。他见隋军士气正盛,便对高士达说:“这个杨义臣是很会用兵的,刚刚解决了张金称,现在来攻击我们,他们士气很高涨。我觉得应该避开他们的锋芒,他们马上想和我们开战,我们偏不跟他打,等到他们士气削弱了,咱们再突然袭击他,一定会取得胜利,如果现在就跟他们硬碰硬地拼,我估计不会打赢他们。”

高!实在是高!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毛泽东

但是我们的高士达先生却偏偏不采纳窦建德的避敌锋芒、以逸待劳、伺机破敌这个正确意见。他让窦建德守营,亲自率精兵主动出击。上次我留下看辎重,你打了胜仗,树立了威信,这次你留下守营,我去立个功回来,我也要证明自己。

高士达的愿望是美好的,结果是事与愿违的。别看高士达“打托儿”技术一流,打仗实在差劲。因为打仗靠的不仅是勇气,更要靠脑系。高士达偏偏缺少脑系。

虽然刚一出马,打了几个小胜仗,但是高士达先生便忘乎所以。

原来杨义臣就这点本事啊!

消息传到窦建德那里,窦建德开始担心了。他对部下说:“主公只是打了几个小胜仗,便忘乎所以,肯定要吃败仗,而隋军会乘胜长驱直入,打到咱们这,到时候恐怕人心惶惶,肯定会一败涂地。”窦建德决定率精锐百余人把守险要,以防高士达之败。

窦建德的判断是准确的。五天后,传来消息,高士达兵败被杀。

有句话叫: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狂妄害死人啊!

不过义军损失了高士达,隋军也损失了郭绚,到目前为止,双方战成一比一。接下来,这场球双方该怎么踢呢?

杨义臣由于刚刚扳平了比分,士气正旺,肯定会全力进攻,力争拿下窦建德。而窦建德的策略是稳固防守,伺机反击。但是由于窦建德的起义军与隋军相比,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作战经验上,都落后一大截,民兵组织对抗政府的正规军,还真够呛。

窦建德防守反击的策略,很快就泡汤了。当杨义臣追到北薄垒的时候,守兵闻高士达战死,全都一哄而散。

既然打不过人家,那就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战死疆场,另一种就是主动逃跑。

窦建德寡不敌众,不能再战,只得率百余人突围而去。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胡汉三,还会回来的。

我在这里要声明一点,窦建德虽然战败逃跑了,但绝不是溃退,而是撤退。溃退和撤退的概念是不一样的。溃退的表现形式是漫无目的地逃跑,只要能保住性命,跑到天涯海角我也要跑。而撤退的表现形式是有组织有目的地逃跑,保存有生力量,寻求东山再起。是不是一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不仅在进攻时能表现出来,在打了败仗逃跑时也能表现出来。毕竟,没有常胜将军。

窦建德就是一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逃跑的目的地是饶阳(今属河北),因为那里隋军守卫力量很薄弱。那就搂草打兔子,占领饶阳。

窦建德的运气也是很不错的。杨义臣见高士达已死,并没有将窦建德放在心上,所以没有穷追猛打,领兵而回。不久后,他会为自己的这个决定而抱恨终身。

窦建德终于能够喘口气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清点一下还剩多少兄弟,大家吃个饱饭,研究下一步怎么办。看着兄弟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窦建德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兄弟们跟着我出生入死,其实都是为了活下去,但是现在……如何才能使兄弟们继续有信心地跟随我呢?要知道他们跟着我,等于是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啊。他们要是还在家里耕田、种地,他们可能会过得很踏实。不行,我一定要让他们重拾信心,让他们不后悔跟着我窦建德。

随后,窦建德做了三件事:为高士达发丧;招集亡卒;争取隋朝官吏的归附。

做人要厚道,仁者得人心。

没过多久,窦建德的军威得以重振,并且很快发展到十几万人。

大业十三年(617)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建立政权,称长乐王。

关于窦建德的故事,我们先讲到这里,在后边这位猛男还会和李渊一较高低,我们以后再说。

在隋末的历史舞台上,猛男级别的人物数不胜数。

在介绍了李猛男和窦猛男之后,我们再来介绍一位猛男。

这位猛男我认为他是所有的反隋势力中,最有实力与李渊掰手腕的人,可是最后由于策略不当,最终被李渊毒杀,其结局很是令人惋惜。

好了,不说这么多了,他就是杜伏威。

杜伏威

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市)相公庄镇河滩村人。

在前边,我们介绍过,隋末各路农民起义中,势力最大的有三家,第一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第二是河北的窦建德;第三就是杜伏威。

与前两人相比,杜伏威的出身最为贫苦。翟让虽然是农民,但是好歹曾经做过公务员工作,李密是世袭的蒲山公,窦建德也算是个小土豪,杜伏威不同,他无财无势,是彻底的贫农出身。所以他来到这个世界后的第一份职业就是待业,因为他的家里实在太穷。

他与临济牧羊人辅公祏结为生死之交,辅公祏多次偷姑姑家的羊接济他,可以说要是没有辅公祏的帮助,杜伏威早就饿死了。

不过通过辅公祏源源不断地接济杜伏威这件事,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杜伏威是很有人格魅力的,要不然谁会愿意不断地偷东西去帮助他;第二可以看出辅公祏也是个穷人,辅公祏要是个款爷,还用去偷羊?

杜伏威很感激辅公祏的帮助,虽然明知道这是接纳贼赃,但是没有饭吃的感觉实在难受,也就接受了,随后两个人结为了刎颈之交。

作为穷人,其首要问题就是吃饭。可是偏偏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吃饭问题却不好解决。虽然凭着偷羊可以暂时解决一下吃饭问题,但这毕竟是犯法的事情,搞不好官府追究出来,会吃官司。

这种担心,不无多余。虽然辅公祏是个“偷羊圣手”,其偷盗技术绝对一流,但是没有不透风的墙,没过多长时间,这件事情就被泄露出去。官府开始着手调查这件事情。

偷羊并不是什么大罪,最多也就是关进监狱待几年,但是你要看在什么时代偷羊,在隋末那个年代偷羊,可能会杀头。

你能想到,偷羊和杀头联系在一起吗?是的,很有可能。因为当时是隋炀帝的统治。

大家都知道,“造反”这个职业在当时来讲是非常走红的。隋炀帝被造反派们搞得焦头烂额,所以情急之下,下了一道命令:允许地方官对盗贼自行处理,也就是说有可能把你关进监狱待几年,也有可能在你的脖子上留下个碗大的疤。

问题是你会碰到什么样的官员?如果碰到仁慈的官员那一切都好说,可是如果碰上酷吏,偷一文钱就能杀头,何况是偷羊?杜伏威虽然没有偷羊,但是接纳贼赃,同样有罪。

对不起,你们一起前往西方极乐世界。

这就把杜伏威和辅公祏难住了,要不碰碰运气?别啊,哥们儿,万一碰上酷吏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啊,我觉得咱们还是应该珍爱生命,远离酷吏。

那该怎么办呢?是啊,该怎么办呢?让我想想。

哎,你看,现在很流行“造反”这个职业,要不咱们也去试试?

造反?咱们行吗?

嗨!你没听过一句话吗?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好!要不咱们就去试试吧。

大业九年(613)十二月,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人走上了造反事业的征程。那一年,杜伏威年仅十六岁。

既然已经决定造反,当然不能两个人单干。要不就拉拢一批人自己当老板,要不就去投奔别人,先当打工仔。对于杜伏威和辅公祏两个十几岁的少年来讲,让他们拉起一杆子人自己当老板,是不太现实的,所以两个人决定,先当打工仔。

于是两人就近参加了一支小起义军。

刚加入时两个人都只是小卒。但只要你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在这一点上杜伏威做得就很好。

每次行军打仗的时候,杜伏威十分勇猛,进攻时冲在最前边,弄得对方以为他是个将军。而撤退时,他也总是带着几个人走在部队的最后边,帮着捡一捡部队沿路遗失的东西。这样的人,想不升职都很困难。所以很快,杜伏威就取得了大家的尊敬和信任,被推为首领。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自己当了老板,逐渐扩充自己的势力,准备向淮南发展。

我已经不再是那个靠别人接济的落魄孩子了,我的现在的理想是———霸业。

杜伏威,我相信你,一定能够做到,因为你具备这样的能力。

但是杜伏威深深地明白,江淮一带隋朝的力量比较强大,眼下凭着自己手头这点人,不足以对抗隋朝的正规军,要想真正地成就一番霸业,还得继续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杜伏威决定,努力寻找机会去联合和吞并附近的其他起义军。

他首先盯上了苗海潮。苗海潮的起义军在下邳(今江苏徐州市睢宁县境内)一带活动,势力不算小。但是苗海潮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欺软怕硬。于是杜伏威决定利用他的这个缺点,忽悠他一下。

杜伏威让辅公祏送信给苗海潮说,咱们都是苦于隋朝的暴政,起来造反的,不过现在隋朝的力量还很强大,力分则弱,力合则强,如果你认为自己比我强,我就去投靠你;如果你认为不如我,那就来投靠我,要不然咱们就大战一场,一决雌雄。

这话说得够狠,很有些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的感觉。不过,虽然话说得狠,但是面对欺软怕硬的人,没有这一套,还真是不行。

当苗海潮听到这样的话时,他害怕了,心里敲起了小鼓,看来这个杜伏威不简单啊,不然的话,说话为什么这么硬气,即使他来投奔我,这样的人也是不好驾驭啊,要不和他干一场?看他话里话外的那个意思,好像很希望和我干一场啊?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他不敢说这样的话。

嗯,咱别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苗海潮决定,归降杜伏威。

收编了苗海潮的部队,现在的杜伏威已经是个大老板了,但是要想成就霸业,当然是人越多越好。所以紧接着杜伏威又瞄上了海陵(今江苏泰州境内)的赵破阵。

不过这一次赵破阵却主动找上门来,招降杜伏威。因为他的势力比杜伏威大。

杜伏威可不是苗海潮,凭你几句忽悠人的话,我就会投靠你。想要招降我,你得有两把刷子才行,咱两家还不一定谁吞并谁呢。经过一番研究后,杜伏威决定吞并赵破阵,并且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

诈降!

他让辅公祏率领大队人马在外边接应。随后他只带了十几人去赵破阵那儿投诚并献上礼物。赵破阵一向轻视杜伏威,看到杜伏威来了很高兴,将杜伏威等一干人让进了内府。

喝酒,喝酒!来来,吃菜,吃菜!

这只能说明,赵破阵的脑系不是一般的差劲。结果赵破阵几乎是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被杜伏威当场刺杀。赵部群龙无首,全部归降。

实力大增后,杜伏威自称将军,开始纵横淮南。

杜伏威,这个响亮的名字将很快传遍大江南北。

大业十一年(615),东海李子通率所部万余人来淮南投靠杜伏威。这个李子通也是反隋势力中颇有实力的人物,胸怀大志。他起兵时是依附在长白山(山东境内)左才相手下,后来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不得已离开长白山。这次来到淮南投奔杜伏威其实是有些逃难的味道,实在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李子通的投靠使杜伏威实力大增,杜伏威当然高兴,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李子通也是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我们常说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要是两个胸有大志不肯屈居人下的人在一起,会碰撞出什么呢?

我相信,也一定会碰撞出火花,只是这个火花,不是绚丽的,而是血红的。

没过多久,李子通又突然就脱离了杜伏威,带着自己的部队去了海陵,自立门户。

刚来,为什么要走呢?是啊,为什么又要走呢?因为杜伏威逼着李子通必须走。

再不走,我的兄弟就都成你的了。

一山难容二虎,一军没有二主。

在左才相手下,李子通就是因为太得人心,被左才相嫉恨,而被迫出走。在杜伏威这里,难道李子通就变成绵羊了?答案是:不可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当然,一个巴掌拍不响,这里边杜伏威也是脱不了干系的。

不可否认,杜伏威和李子通虽然都是枭雄,但凡枭雄之类的人物,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心胸狭窄,猜忌心强。杜伏威对于李子通的到来,表面上很高兴,暗地里却是猜忌。

相信杜伏威对李子通被迫脱离左才相一定有所耳闻。李子通投靠杜伏威也是因为迫不得已,内心深处也是防备杜伏威的。

这就是一对矛盾体。所以两人在一起时,基本上都是面和心不和。

我相信两个人,经常会有些摩擦性的语言,甚至有时杜伏威还会说些带刺的话,刺激李子通。而李子通也不是省油的灯,与杜伏威这个领导处处抬杠拌嘴。

时间一长,李子通就不会有好果子吃了,杜伏威肯定会给他小鞋穿。所以李子通最终决定,向杜伏威打个辞职报告,别等你炒我,我先炒了你。不过虽然我走了,但是杜伏威,你的做法实在让人受不了,我李子通不是光杆司令,我手底下也有兄弟,我岂能就此善罢甘休?

所以,结论就是———必有一战。

率先出手的是李子通,他让手下人袭击杜伏威。杜伏威由于没有防备,被打得大败,幸亏手下的大将王雄诞挺身而出,在危难时刻抱着杜伏威躲进了芦苇丛中,方逃过一劫。

也许真是应了那句话:屋漏偏逢连夜雨。

杜伏威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隋将来整就率军攻打他。

自古英雄多磨难,一点也不假。

杜伏威本来就刚刚被李子通炒了一次,现在又冒出个来整。可以想象,杜伏威就像个被警察通缉的罪犯,在哪待着都不安生啊!又是大败。这一次救他的是部将西门君仪的妻子王氏,王氏仗着自己力气大,背着杜伏威一通撒丫子跑。这是杜伏威一生当中最狼狈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其实人都有背运的时候,关键是在背运时,你的意志是否坚强。

只要你意志坚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阳光总在风雨后。

唯一让杜伏威心里稍微平衡的是,来整在进攻杜伏威的同时也进攻了李子通。李子通也被打得大败。

对杜、李二人来说,这次火拼简直就是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绝妙注解。对于李子通来讲,更是损人不利己。辞职不干了,自己想当老板,本无可厚非。买卖不成仁义在。既然已经走人了,何必采取极端的报复方式啊?平白结下了杜伏威这个可怕的仇家,为以后杜伏威大举进攻自己埋下了伏笔。

连续两次死里逃生,杜伏威的部队伤亡很大,失去了称霸的实力,只好四处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断吸收流民加入以扩充势力。好在经过半年的恢复,杜伏威又扩充了数万人,并控制了江都附近的六合县作为根据地。

这一次,我可得好好经营一番了。开荒种地,自力更生。

对了,传我命令下去,对于来投奔的起义军,一概不要。怕了。

来投奔的起义军,倒是没有。打你的隋军来了。

大业十二年(616)七月,杨广来到江都巡幸,杜伏威正好就在江都他眼皮底下。为了保障自己巡幸的安全,杨广派出大将陈稜带八千精锐讨伐杜伏威。

唉,刚喘口气,还让不让人活啊?小的们,与我列队迎战!

陈稜的这八千精锐,虽然人少了点,但是真正称得上是隋朝的精锐部队。

在此之前我们说过,杨广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将自己的禁军卫队,都投入了战斗,这八千人就是杨广禁军中的精锐部队。杨广基本上将自己手里最好的牌给了陈稜。

陈稜临出征时,杨广只给了他一句话:“剿灭杜伏威,带着他的脑袋来见我。”

要说起这个陈稜,也算是一个猛人,当年曾经率领大军远征琉球(今台湾),俘虏了琉球王室的成员,为隋朝立下大功一件。

不过陈稜虽然够猛,但是打仗有个特点:外战内行,内战外行。

什么?说颠倒了吧?

没有,我们的陈稜将军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次讨伐杜伏威,八千禁军兄弟,基本上被他打光了。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啊!

刚开始的时候,陈稜凭借着军队训练和器械远强于杜伏威,打了几个胜仗,搞得杜伏威东躲西藏,好在陈稜兵力不多,杜伏威才勉强和他打个平手。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就证明了陈稜的智商实在不高。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杨广到达江都后,江淮地区在这位仁兄的“精心治理”下,广大人民过上了“吃不饱,穿不暖”的“小糠”生活。史书记载:老百姓先是吃树皮树叶,实在没吃的,就煮土为食,最惨的居然到了“诸物皆尽,乃自相食”的地步。

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很多次“自相食”的局面,但那都是在山高皇帝远的偏远地方,而江都这样原本富庶之地,又是天子脚下,居然也会“自相食”,由此可见我们的杨广先生实在不是当总裁的料。

隋朝想不灭亡,都很困难。

其实当时政府的粮仓里有足够的粮食可以救灾,隋文帝在位时,一直很重视国家的粮食储备,就是为了防备万一。如今万一出现了,可是我们的杨广先生正在享受财富和美女,根本不去理会老百姓的死活,而地方官又没得到命令,谁敢擅自开仓赈济灾民?

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既然无法从国家那里得到赈济,实在抱歉了杨广先生,我们肚子实在饿的慌,杜伏威先生可以解决我们的温饱问题,我们要去投靠他。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杜伏威乘机吸收了大批难民,势力迅速膨胀,军事力量超过了陈稜。

只要有饭吃,叫我干啥我就干啥!

叫你去打陈稜,去不去?

没问题啊,抄家伙!

随后杜伏威主动向陈稜挑战。

这个时候陈稜的脑子还是比较清醒的,知道战局不利,任凭杜伏威怎样骂他祖宗八辈,就是龟缩不出战。这一下,杜伏威可着急了。

不能总是这么耗着啊?人家陈稜是正规军,是吃皇粮的。咱们可是自力更生,除了打仗还得自食其力,不能天天在这跟他耗啊?怎么办呢?

杜伏威忽然想起了司马懿。他于是派使者给陈稜送了一套妇女衣裳,当年诸葛亮就是给司马懿送了一套妇女衣裳,想激司马懿出战。在此基础上,杜伏威又发挥了一下,还送陈稜一个外号叫“陈姥”(陈老太太)。

怎么样?陈老太太,不敢出战,就回家去抱孙子吧!

杜伏威有诸葛亮的智谋,但是陈稜却没有司马懿的智商。

是可忍,孰不可忍,陈大将军怒火中烧,下令全军出战。

好!可算出来了。兄弟们,给我狠狠地打。

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杜伏威亲自上阵,但是不小心被暗箭射中。紧要关头,杜伏威展现出超凡的猛男特质,怒吼:“不杀了你,我就不把箭拔出来。”然后就像当年的夏侯惇一样直冲过去,把那个弓箭手一刀斩于马下。

这种近乎于疯狂的作战风格,使陈稜的部队大为惊恐,心中都在想:“这位仁兄被箭射中了,怎么还不死呢?莫非是天神下凡?”

惊恐之下,必然慌乱!

结果陈稜被打了个全军覆没。而我们的陈老太太侥幸脱险,单骑逃回了江都。

从此,杜伏威趁势扩大战果,占据了高邮、历阳等重镇。并在历阳自称总管,封辅公祏为长史。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杜伏威在江淮地区,成了跺跺脚、震三颤的人物。

由于杜伏威的存在,江淮地区的隋军被牵制住,减轻了北方农民起义军的压力,客观上也为李渊起兵创造了有利条件。

李渊的苦衷

好了,现在因为有了李密、窦建德、杜伏威这三大猛男的不断折腾,相信杨广身边的宫女再给他唱多么好听的歌谣,他也会整夜的失眠。

就在三大猛男用尽各种手段,不断折腾杨广的时候,我们的李渊同志也在磨刀霍霍地准备起兵造反。

李渊在杨谅起兵造反的时候,就曾经动过造反的念头,但是为什么一直到了大业十三年(617),才真正决定动手?

历来对李渊的起兵造反的事情颇有争议。人们普遍认为李渊胆小如鼠,决定起兵造反,是受了李世民和一帮谋臣的忽悠,不得已而为之。

如果你也这样认为的话,那么我告诉你:大错特错。

这再一次说明了李渊是个有政治经验的老手。前面我说过,李渊整天地吃喝玩乐,发挥“装蠢”的本领,除了避开杨广的耳目之外,还有起兵造反时机不成熟的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

李渊所在的太原地区,是当时隋朝的军事重镇,朝廷在其周围布有重兵,如果贸然起兵造反,很可能会被灭掉。杨谅、杨玄感就是个例子。

第二,王威、高君雅的监视。

王威、高君雅是杨广的亲信,来到太原就是为了监视李渊,相信这两个人在暗中没少向杨广汇报李渊的情况,李渊必须小心应对,不能轻易地向人吐露真言,以至于当李世民劝李渊起兵造反时,李渊在自己的亲生儿子面前,都着实当了回演员,非要把这个宝贝儿子送到官府。山西就数你官最大,你还想把他往哪送?可见李渊的表演功底是相当深厚的。

第三,忠君观念的影响。

应该承认,李渊毕竟是杨隋皇室的世臣,又是至亲。在那个忠君思想占主流的封建社会里,在李渊的头脑中,有着很深的君臣礼教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让他终身背负一个“叛主”的罪名,我想换了谁,都会慎重考虑的。人毕竟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何况李渊不同于那些没有饭吃的农民,试想谁愿意放弃一份非常有前途的高级公务员工作而去造反?

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渊其实是在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而这个时机的内容是:顺时而起,推翻隋朝的江山,但又不失自己的名节,将来一旦取得天下,才能稳坐皇位。

所以我说,李渊能做成大唐帝国的开国皇帝,不是偶然的,它来自于长时间的谋划、隐忍,还有对时局敏锐的判断力。

虽然我顾虑重重,但是我依然信心百倍。小心翼翼地,我相信那个时刻终将到来。

只是李渊没有想到起兵造反的时刻,到来得有些意外,以至于让他措手不及。

大业十三年(617),突厥来犯。李渊派副手高君雅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击突厥,结果被打得大败。消息传到杨广那里,杨广表情温和地说了一句话:“速派专使赶往太原,缉拿李渊和王仁恭问罪!”

杨广,这是你逼我造反的!

不反也得反

李渊战败,惹恼了杨广。李渊你明明知道现在好多人搅得我不得安生,偏偏在这个时候,你还给我添乱!你酒喝大了是不是?你那些扯虎皮、拉大旗的计策都哪去了?

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具体的处理方法是:就地免职,听候发落。

李渊的心里敲起了小鼓,现在全国可是造反事业一派红火,杨广的眼睛都蓝了,偏偏在这个时候,出了这样的乱子。李渊的肠子都悔青了。

“我真应该亲自出战啊,上次回击突厥时,瞧王仁恭那个熊样,这次就不应该用他,还有那个高君雅,看来和王威一样,都是酒囊饭袋。”

不过,世界上是没有卖后悔药的。

“下一步杨广会怎么处理我呢?”

“以杨广现在心理变态 惊恐症的表现,即使没事的时候,杀人也是从来不需要理由的,何况自己又打了败仗,这等于给了杨广一个杀掉自己的理由,完了,这次是死定了。”

杨广,早知道今日如此,上次你在雁门被围,我就不应该救你!不行,我不能坐以待毙,长时间以来的隐忍和谋划不能就这样白白地泡汤。既然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老子反了!

其实我的心早已背叛了你,只是我一直努力地控制着自己。但是,今天我不得不反。从现在开始,我将与你彻底决裂。

将杨广推向火坑

就在李渊刚刚下定决心造反,并且和手下人精心谋划时,命运和李渊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杨广的第二封诏书到了,其内容是:赦免李渊无罪,恢复原职。

恢复原职?哇噻!杨广怎么了?苍天啊!大地啊!这是哪位天使大姐,让我们的杨广先生良心发现啊,居然赦免了我。

高兴归高兴,接下来的一个问题是:造反的理由没了。这可令李渊一时不知所措。

“要不再等一等?毕竟现在师出无名了。”

不可以,李渊,你要知道,现在所有的人都知道了你在策划谋反,即使你现在想放弃,也已经晚了,杨广知道了,你还是死路一条!

既然已经不能回头,那我只有勇敢地向前冲。前边也许是万丈悬崖,但我宁愿摔得粉身碎骨,也不愿受杨广的杀戮。不过,造反大计虽然定下,但是具体的实施步骤,还是应该精心策划一下。

李渊毕竟不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青少年。

接下来要走的每一步,都必须谨小慎微,因为一旦出现差错,那将功亏一篑。既然已经下定决心,就要赢得最终的成功。

第一步:聚齐家眷。

当时李建成和李元吉都在河东郡,女婿柴绍(平阳公主的丈夫)在长安,李渊迅速地召集他们齐聚太原,因为如果不召回他们,也许你在太原刚刚起兵,他们的人头就会随之落地。

第二步:取得群众的支持。

造反不同于打群架,几个人抄家伙一拥而上,将对方打个鼻青脸肿。造反是需要有群众基础的,不走群众路线,任你天大的本事,也是白搭。那么如何争取群众的支持,这是门学问,而李渊是这门学问的专家。在当时来讲,想要群众支持你,首先要让群众对隋朝产生反感。

随后,李渊出了个损招,让刘文静诈写杨广的诏书,具体内容是:征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诸郡的百姓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皆为兵,定于年终在涿郡集合,攻打高丽。

损!实在太损了!简直把杨广往火坑里推啊!

诏书一宣布,群众一片怨声载道。

“怎么又去打高丽?还有没有完啊?”

“是啊,打了人家三次,都没打赢,还要去送死啊!”

“反正我是不去!”

“这日子没法过了。”

……

看着群众怨声载道的样子,李渊的心里乐开了花,果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接下来进行第三步骤:招募军队。

在这里首先说一下,在隋唐时期,即使是封疆大吏,自己手中能调动的兵力也是极其有限的。朝廷有令,各地方遇到紧急情况时(包括外敌来袭、叛乱等),各地方长官可以招募军队,但同时必须立刻上报朝廷。

现在群众都知道如果参加了李渊的部队,就不会跟着隋军前往高丽送死,所以如果李渊征兵,相信大家一定会积极地响应,但是有一个问题,阻碍了招募军队这件事。

目前没有紧急情况啊,想要征兵,给个合适的理由先?

事实证明,李渊的运气那是相当的好。不久以后,一个合适的理由出现了。

刘武周杀死了王仁恭。刘武周是谁?这和李渊征兵有什么关系?

征兵

刘武周是马邑太守王仁恭的手下,时任鹰扬府校尉。杀死王仁恭,是因为他和王仁恭的小妾私通,怕事情泄露。

这个理由要是说出来,天下人是会笑掉大牙的。所以刘武周就散布舆论说王仁恭不体恤百姓,如何如何腐败,如何如何有生活作风问题等,结果还真忽悠了一批人,趁着王仁恭视察粮仓的时候,做掉了王仁恭。

自己的上级领导,那可是朝廷命官,诛杀朝廷命官,这事要是传出去,杨广非得把自己挫骨扬灰不可。所以,刘武周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反他娘的。凭什么他杨广就是真命天子?现在全都忙着造反,我也当把弄潮儿!

刘武周确实有造反的能力。

集兵万余人;攻破雁门郡、楼烦郡;占据汾阳宫,自称太守;开仓济贫;投靠突厥,被突厥封为“定扬天子”。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一气呵成。

刘武周把该做的事全都做了。这是一个和李密、窦建德、杜伏威一样有勇有谋的猛男。只是更狠!更坚决!更干脆!

刘武周来势汹汹,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太原。

这样一来,李渊就有了征兵的理由。身为太原的地方长官,北边发生了叛乱,再不采取行动,除了朝廷追究你的责任之外,相信老百姓的口水也会把你淹死。借着刘武周叛乱的机会,招募军队,这个理由再合适不过。

可是会不会有人识破呢?尤其王威、高君雅这两个小子,别看打仗一副熊样,一沾这种事,那是相当的敏感,万一让他们看出来,在杨广那给我打个小报告,弄不好兵没招来几个,再把自己的命搭进去。

如何摆平这俩小子呢?最好是,征兵这件事,从他们的嘴里说出来。李渊决定召集部下,召开紧急会议,商议怎样对付刘武周。

会场的气氛是严肃的。李渊首先致开场词:

“诸位啊!太原危急!山西危急!我大隋王朝危急啊!”

李渊的开场词震荡人心。

“唐公,此话怎讲!”

“刘武周大逆不道,杀死朝廷命官投靠突厥,已经占领雁门关,距离我们太原只有三百里。”李渊装做不知所措。

“哦?有这样的事?发兵立刻讨伐他!”王威首先表态。

“哎呀!王将军,我又何尝不想这样做啊。只是……”

“只是什么?请唐公明言!”高君雅马上追问。

李渊你不是要消极怠工吧?

“只是咱们兵不多啊。按说应该向朝廷申请即可征兵,可是皇上在三千多里之外的江都,等皇上同意咱们征兵了,那个时候刘武周也打过来了,可是没有皇上的同意,咱们是不能擅自征兵的啊!”李渊说完,瞟了一眼王威和高君雅。

两个臭小子,看你们怎么回答。

“唐公您是这里的最高长官,这事不能不管啊。您尽管征兵,皇上那里我们去说!”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拍着胸脯说。

“这个……”

“哎呀!唐公您就别犹豫了!”

这就是应了那句老话:让人卖了,还帮人数钱呢。所以我奉劝那些经常参加各种会议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在开会时,千万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能犯王威和高君雅这样的错误。

李渊,你别想消极怠工,保存实力。要不是我们哥俩积极促进,太原说不定就落入刘武周手里了,别以为我们哥俩不知道你怎么想的。

嘿嘿,其实你们俩就是不知道我怎么想的。两个白痴,要的就是你们的这个态度。

李渊不仅是个政治老手,还是个投机分子,利用了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钻了隋朝法律的空子,合法地进行征兵。

这一次,李渊共征集了三万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手里有兵,感觉就是踏实。

心生毒计

下一步,就是要给手下人分派任务。

王威和高君雅高兴了,这两个人认为,李渊肯定会把新招来的兵分给他们一部分,毕竟两个人是二把手,除了李渊就数他们最大。

领导,这次分给我们多少兵啊?

让你们带兵?当我白痴啊?那我还怎么造反?

王威,你和裴寂一起掌管军粮,负责后勤工作,这可是个重要的职位,好好干啊,你很有前途。

高君雅,你把守高阳城,盯着点刘武周,如果他打过来,你先替我顶一阵啊。如果有什么疏忽,我唯你是问!

领导,那您呢?

我?嘿嘿。

史书记载:以兵马铠仗,战守事机,召募劝赏,军民征发,皆须决于帝。

兵权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至于你们俩,当然要一脚踢开。

李渊决定让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三个人分管新招来的兵。

李世民、刘弘基大家都很熟悉。在这里,介绍一下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夫人的族叔,他的经历和刘弘基有点相似,也是杨广征高丽时,不愿意到前线去当炮灰,结果跑到太原,投靠了李渊。这个人是后来玄武门事变中的头号主力队员。

虽然长孙顺德和刘弘基这两人是朝廷的罪犯,但在李渊看来,他们现在有个共同的身份:心腹。让自己人带兵,当然放心了。

但是很快,这个决定就引起了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

什么?让长孙顺德、刘弘基带兵,咱领导是怎么想的?王威和高君雅百思不得其解。

李世民是领导的二公子,让他带兵,我们没有意见。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是什么人?临阵脱逃,那是朝廷的罪犯啊?官府还曾经通缉过他们,让他们带兵,我们不服。是不是李渊这个老狐狸有什么不良企图啊?

现在咱哥俩梳理一下,按道理来讲,李渊最应该把兵权给咱们,可是他偏偏不给,长孙顺德和刘宏基是罪犯,居然能带兵,最关键的是他们都是李渊的亲信。莫非……

李渊是不是要造反啊?

造反?

这可不得了!

先前咱哥俩还让他招兵呢,真是糊涂啊!

这个老狐狸,狡猾狡猾的!

没关系,现在咱们既然已经识破他的诡计,就应该阻止他,为皇上尽忠。

咱们先逮捕长孙顺德和刘弘基,看看李渊是个什么态度。

等一等,现在咱们毕竟只是猜测,说句心里话,人家不让咱哥俩带兵也有道理,咱哥俩到太原后,总是打败仗,人家让咱带兵,能放心吗?

那我也觉得他动机不纯。

要不咱去找武士商量一下。

好,找他去。

武士是个有钱人,靠经营木材生意起家,同时也是个名人,因为他有个大名鼎鼎女儿,就是后来的武则天。在长孙顺德、刘文静、唐俭、刘弘基等人都还没投靠李渊时,他就和李渊结成了密友,算是老资格了,也曾经忽悠过李渊起兵造反,还向李渊献过兵书,所以深得李渊的信任,担任行军司铠参军。

武士有个最大的特点:八面玲珑。

虽然是李渊的心腹,但是和王威、高君雅的关系也不错,毕竟这两位是中央派来的人,在当时来讲,李渊还没当皇帝,谁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成功,所以眼下还是必须要和这两个人搞好关系。不然的话,这二位在杨广面前说几句自己的坏话,那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这就是武士的精明之处,武则天就遗传了父亲的这种八面玲珑的基因。

相信在平常的日子里,武士经常会和王威、高君雅这两个人,喝喝酒、下下棋什么的,关系很融洽。所以这一次,王威和高君雅才决定找武士商量。

“武参军啊,你说长孙顺德和刘弘基是朝廷的罪犯,官府还曾经下令通缉过他们,让他们带兵,真不知道唐公怎么想的。我们想把这两个人抓起来,你看怎么样?”

这两个白痴算是问对人了。

武士是个精明的商人,王威和高君雅在他面前,幼稚得就像幼儿园的小朋友。

虽然咱们关系不错,但是你们难道不知道,我的心早已属于唐公?

“哎呀!这个恐怕不好吧!”武士故作深沉状。接着武士缓缓地说了一句话:“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唐公的人,在唐公的地盘上,二位要逮捕唐公的人,恐怕不会有好果子吃吧!”滴水不漏啊,这句话既是一种威胁,可是听起来,好像还是替王威和高君雅着想。这就是水平!

“嗯,还是武参军想得周到啊,看来此事还得从长计议啊。”

“谢谢啊!”

你看看,到此为止,王威和高君雅被成功忽悠。

但是,随着造反准备工作步伐的加快,造反这件事已经逐渐公开化。王威和高君雅两个人即使再白痴,也能够看得出来,毕竟纸里包不住火。作为隋朝的忠臣,王威和高君雅当然不甘心眼睁睁地看着李渊起兵造反。

李渊,只要有我们在,绝不会让你得逞。虽然我们曾经并肩作战,出生入死。但既然你选择走上造反这条路,那我们就不再是战友,而是敌人。李渊,拿命来!于是两个人,想出一条毒计。

将计就计

两个人决定除掉李渊。

王威和高君雅心里清楚,在山西这块地盘上,都是李渊的人,如果和李渊硬碰硬地对着干,肯定没戏,更何况自己的手里,没有兵权。

作为朝廷的特派员,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李渊造反,而不管不顾。所以两个人定下了智取李渊的计策:借口山西大旱,让李渊这个一把手到晋祠求雨,然后在那里结果了他,正所谓擒贼先擒王。

李渊要是死了,他手下那批人就会树倒猢狲散。到时我们哥俩就是这里的最高长官,还不是我们说了算。

妙计,妙计啊!

谁说我们哥俩不行,我们也是很有才的嘛。

实事求是地讲,王威和高君雅的计策还是十分可行的。在当时来讲,为民求雨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任何地区的领导人都不能无故推辞,李渊作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当然责无旁贷。

最重要的一点是,为了使自己的诚意感动上苍,在求雨的时候,不能带太多的护卫。趁这个机会将李渊干掉,然后带着李渊的人头去江都请功,相信这两位仁兄一定会升官发财。但是现在有个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两个人的手里没有兵啊。

即使李渊不带护卫,相信李世民到时也会在身边,那小子可是个猛人,有人要宰他老爹,他不抄家伙拼命才怪。

可是到哪里去找兵呢?刺杀这个活,不能靠我们哥俩单干啊?李渊身边的人,那肯定一个都不能找,要找就从下级里找。

于是这两位仁兄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刘世龙,时任晋阳乡长。在王威和高君雅看来,刘世龙是个听话的人,也是个三杠子打不出个屁的主,这样的人应该还是很令人放心的。

可是刘世龙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油条。

“刘乡长,我们哥俩和你商量个事!”

“二位领导大驾光临,刘某人倍感荣幸,有事好说,有事好说啊!哈哈!”

“李渊这个老狐狸,吃了豹子胆想要造反,我们准备在他求雨时干掉他,不过现在我兄弟俩手底下没有兵丁,劳烦刘乡长,在你的乡里征点兵丁,借我们使使,事成之后,我们奏明皇上,保你升官发财。”

“好啊,好啊,李渊那个老鬼,我早就看他不是个好东西,您放心,征兵这事包在我身上。”

“嗯,好好,刘乡长很明事理啊,不过这个事千万不能传出去啊!”

“您就放心吧!您还信不过我这张嘴啊!”

领导发话,他刘世龙敢不听?正常情况下是要听的,但问题是现在情况不正常。

王威和高君雅走后,刘世龙开始积极地行动起来。怎么行动呢?向李渊报告。因为他和李渊有一种特殊的关系,这一点,王威和高君雅并不清楚。

早在李渊刚到山西任职的时候,刘世龙就在裴寂的引荐下前去拜访李渊,而李渊在见到刘世龙时,并没有摆出一副官儿架子,相反对刘世龙还很热情,并且虚心向他请教。山西地区最高的长官居然这样热情地对待一个小小的乡长,这使刘世龙很受感动,从那一刻起,刘世龙发誓,找机会一定要报答李渊。如今这个机会来了,而且是关系到李渊的身家性命,刘世龙怎能错过?

“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真是有道理。李渊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

古今成大事者,除了他有勇气、智慧、意志坚强、机遇好之外,我坚信他的身上一定会散发出某种特殊的人格魅力。而刘世龙作为一个小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特殊时刻,左右了历史的进程,也充分印证了那句话: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

不要鄙视小人物,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

千万滴水汇聚一条长河,千万个人也汇聚成一条长河,历史的长河。

当李渊听到刘世龙说王威和高君雅要刺杀他时,并没有愤怒。因为他懂得,一个大厦将要倾倒时,总会有人想力挽狂澜。也许他独木难支,但他即使被这个大厦压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愚蠢至极却又忠义可嘉啊!”李渊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虽然我敬佩你们的忠义,但终究我们不同路。在这条你死我活的道路上,我想要成功,所以,你们只有死。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w/4477.html

上一篇:勤王之征
下一篇:韬光养晦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