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启蒙

隋唐新传——出奇兵李靖破颉利 敢直言魏征谏太宗

历史大观园 历史启蒙 2020-07-07 16:31:16 0


让我们回过头来继续讲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贞观十九年,太宗在东都洛阳接见了取经归来的玄奘之后,便亲率大军东征高丽。在此以前,对唐朝威胁最大的异族势力系北方的突厥。李渊晋阳举事,曾派刘文静向突厥借过兵,而突厥也曾支持过刘武周、刘黑闼反唐。李渊为了笼络突厥,不得不向始毕可汗称臣。后来始毕的弟弟颉利可汗和儿子突利可汗也曾多次入侵,骚扰边境。太宗即位那年,他八月初九登基,突厥颉利可汗却乘隙于二十八日偷袭进来,竟直抵长安城下。当时长安城内兵力不多,因此人心惶惶。太宗临危不乱,他扣押了进城窥探虚实的使者,只率领六骑出了玄武门到渭水边上跟颉利隔河相对。他义正词严地责备颉利违约,使颉利无话可说。而同时唐军队伍严整,一路路出城列阵。颉利不知虚实,不敢贸然攻城,只好像在豳州那次一样,又一次知难而退了。

嗣后,太宗训练了大批骑兵,准备跟突厥在草原上决战。这不仅是为了一雪他父亲李渊向突厥称臣的耻辱,也是巩固北疆所必需的步骤。贞观三年冬天,突厥发生内讧。太宗见是机会,便派李靖、李、柴绍、李道宗、卫孝节、薛万彻为行军总管,率十万大军,分兵六路,由李靖统一指挥,北征突厥。这六位总管中,李靖是一位著名的战略家,是隋朝名将韩擒虎的外甥,是太宗在初进长安时从李渊刀下救出来的。李是瓦岗军李密的旧将徐世,投唐后赐姓李,改名李世,后来李世民做了皇帝,他为了避“世”字讳,便又单叫李了。柴绍是太宗的姐姐平阳公主的丈夫,而李道宗则是太宗的族弟、文成公主的父亲,这两人是国戚宗室。还有那薛万彻,本来在隐太子李建成部下做车骑将军,玄武门之变,他和哥哥薛万均统率长林兵猛攻城门,还要去攻打秦王府,只是见尉迟敬德提着李建成的首级赶来,长林兵一哄而散,薛氏兄弟才逃亡山中。不久被太宗派人召回,仍然加以信任。从这几个人这次的委派上,正好可以看出太宗在使用人才方面掌握着一条“任人唯贤”的原则。

贞观四年三月,李靖率三千骑兵,夜袭定襄(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以南)。颉利不曾防备,只好逃走。唐军追到阴山,突厥再败。颉利假意求和,想取得喘息的机会。李靖看破他的计谋,和李选一万精骑,穷追不舍。匡道府折冲都尉(地方府兵中的高级军官)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作先锋,乘着浓雾急进。等到雾散之后,发现突厥大帐就在一里之外。苏定方虽然只有二百人,但他毫不畏惧,乘突厥未曾发觉便急驰杀入。颉利不知唐军来了多少,只得向铁山(在阴山北)逃去。不料李靖等大军已封住碛口(在今内蒙古二连浩特西南)。突厥兵见被包围,纷纷投降。颉利可汗逃到沙钵罗,被唐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捉住,做了俘虏。

李靖把颉利押到京师,告俘于太庙。太宗历数颉利的五条罪状,但又为了顾念渭水之盟,把他释放了。所有捉到的突厥俘虏,一个不杀。并在突厥属地设置了定襄都督府和云中都督府,委派突厥酋长为将军,负责管理。还允许约万名突厥人在长安定居。

接着,唐军又打败了吐谷浑。灭了高昌。伊吾等国自动归附。贞观十八年,唐军攻克焉耆(今新疆焉耆)。二十二年灭龟兹(都城在今新疆库车)。唐朝在西域建立了著名的安西都护府,即龟兹、于阗、疏勒(今新疆喀什)、碎叶(中亚托克马克)四镇。安西四镇是巩固边防、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军事要冲。碎叶城中汉胡杂居,后来的大诗人李白就出生在这里。

由于唐朝军事上的成功,大唐的版图扩大了,许多民族便尊奉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但那东方的高丽,却出了个名叫泉(姓)盖苏文(名)的大臣。他杀了高丽国王高建武,取得了政权,把高丽官员杀了一百多人,又去进攻半岛南半部的新罗和百济。新罗和百济派使者向唐朝求救——这就是太宗东征的原因。

贞观十九年三月,太宗亲率大军开赴辽东。陆路统帅是李,他经过辽西走廊,攻下了盖牟城(今辽宁盖县);水路由张亮率领,由河南道的莱州(今山东掖县)出发,渡过渤海,攻占了卑沙城(今辽宁海城),还有一部分船队开进了鸭绿江,到了五月,李大军围攻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太宗亲临军中督战,历时一个月,才将辽东城攻克。六月,再攻占白岩城(在辽阳以东)。嗣后唐军进逼安市城(在盖县东北)。这时泉盖苏文派高延寿率二十万高丽军来这里协助防守。唐军奋勇进攻,但高丽军顽强守御,双方多次激战,唐军终未能将安市城攻下,战争成了胶着状态。

有一次战斗,青年将领薛仁贵穿白色铠甲,骑着白马,手使方天画戟冲入高丽军阵中。所到之处,高丽军纷纷后退。太宗在高冈上观战,对薛仁贵的骁勇十分赞赏,派人骑马赶上去问:“先锋白衣小将是谁?”薛仁贵边杀边回答说:“薛仁贵!”这次战斗结束以后,太宗召见薛仁贵,见他果然勇武骁健,便封他为游击将军,赐给金帛。后人便敷演了一本《薛礼征东》的书,编造出一些荒唐的故事。今天在辽宁省凤城县的凤凰山顶有两块大石交叠,从山下望去,好像一个大石孔。后人便附会说那个比一间房子还大的石隙是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射出来的“箭眼”,把凤凰山称为“天山”。其实薛仁贵倒是真的在新疆的天山打过仗。不过那是在大约十五年后的唐高宗显庆年间,薛仁贵当时做铁勒道(今新疆乌鲁木齐—带)行军副总管。天山下有一个叫“九姓”的部族来侵扰,薛仁贵领兵拒战,连发三矢,射杀对方首领三人。对方惧而投降。于是军中流传着一首歌道:“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却说唐军在安市城下连续攻打了八十八天。这时天气渐渐冷了,草枯河冻,军粮补给困难。太宗被迫下令撤军。这一仗唐军共取得十座城池,兵员的伤亡也不大,但物资却损耗了许多,高丽也未征服。大军班师,渡过辽水的时候,太宗越想越觉得此行得不偿失,不禁懊恨地叫着魏征的字说:“如果魏玄成还活着,一定会劝阻我这次出征。”于是派使者到魏征墓前以少牢之礼祭奠他(古代以牛、羊、猪三牲致祭的称太牢,多用来祭天地或君主。仅以羊、猪二牲致祭的,称少牢,用以祭王公大臣。)并命令把已经扑倒的御书石碑重新扶起来。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要想说明白,还得从玄武门之变讲起:

那时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哥哥和弟弟,做了皇帝,对朝中大臣作了新的任命和安排。原先跟随李建成、李元吉的东宫和齐王府旧人,有的官位并不高,如魏征在李建成为太子时,仅是东宫左春坊六局之一的司经局的官员,负责管理东宫的书籍。太宗做太子后,任他为自己的詹事主簿(东宫辅导官员);待到登基做了皇帝,立即升他为谏议大夫。谏议大夫是门下省的重要官员,是皇帝的侍从顾问,负规讽皇帝得失的责任,应该说是皇帝的近臣。有些秦王府的旧人不服,觉得他们自己追随太宗多年,地位反不如当初反对太宗的人,便去找皇帝评理。太宗笑着说:“卿等随朕立功,朕自然不会忘记。但处理国家政事,一定要用人得当,谁是贤才,谁能办事,就该委以重任。也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政务,也使天下人归心。所以不能以亲疏、先后来分高低大小。如果真才,尽管是原东宫、齐府的人,也该重用。”众人听了表示心服。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又提出:“那魏征原随李密,后跟窦建德,再辅隐太子,每次都以失败告终,他又有什么真才实学呢?”太宗回答说:“不错,那三个人都失败了,但他们失败的原因里,有一条就是不肯听从魏征的意见啊!”众人这才无话可说。

这话传到魏征耳朵里,魏征十分感动。他去见太宗,建议说:“河北道有些官员将领是征刘黑闼时故太子和齐王的安排。如今陛下虽然已经明令天下,过去一概不究。但听说这些人仍然惶惑不安。臣的愚见是,应该派人到这些地方去宣抚,将陛下大公无私、一视同仁之意向他们晓谕。这样方能安定人心,有利大局。”太宗听了连连称好。接着便说:“那就派卿去吧,你是最懂得我的心意的。”并亲自写了一道手敕,让魏征持去作证。

魏征领旨之后,第二天便带了副手和随从人员出发了。他们走到磁州(今河北磁县),见大路上有一队士兵押着两辆囚车迎面走来。走近一看,囚车里押着两员武将,魏征认得其中的一员是前太子李建成的禁卫军官太子千牛李志安。再一问,另一员乃是齐王的护军李思行。他们是被地方官抓获解送京师的。押解犯人的士兵继续朝前走了。魏征目送着这队人的身影渐渐远去,内心十分不安,他跟副手说:“皇上有诏,原东宫、齐府的僚属概不究问。如今却又执送李志安等,人们听了,怎不生疑?我等再往晓谕,人家还肯相信吗?”副手说:“那就赶写一份表章,赶快送往朝廷吧!”魏征说:“那样旷日持久,与我等的使命不利。我想便宜行事,就在这里把李志安放了。”副手吓了一跳,说:“大夫以前曾在东宫,这样做不怕有嫌疑吗?”魏征慨然地回答:“我不能考虑本身的嫌疑而置国事于不顾。况且皇上既以国士来待我,我怎敢不以国士来回报呢?”说着纵身上马,追上押送犯人的军官,把太宗的手敕给他看了,下令将李志安和李思行释放。并写一份证明材料让这军官拿了回去交差。这件事传了开去,河北道那些心怀疑惧的官员便都安下心来,纷纷给太宗上书,表示忠诚。太宗太喜,魏征回来之后,太宗日益亲近他,常常把他唤到寝宫里,跟他不拘形迹地谈话。魏征也就将心中的一切想法和意见毫不保留地倾吐出来。君臣相得益彰,不久,太宗便提升他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高级官员),仍兼谏议大夫。

那时,朝廷规定男子十八岁成丁,征兵的年龄为十八岁到二十一岁。右仆射封德彝分管兵部工作(按:唐代尚书省有左、右两仆射,左仆射分管吏、户、礼三部,右仆射分管兵、刑、工三部)。他看到成丁的男子人数不多,便建议皇帝下诏,征身体强健的未成丁的十六岁以上不足十八岁的男子入伍。太宗同意了,命令封德彝起草诏书。封德彝把诏书写好了,由于尚书右丞是他的助手,需要连署,他便把魏征找来,要他签名。魏征看完诏书之后不肯签字,说他认为这个做法不妥当。封德彝冷笑说:“这可是圣上的旨意。”魏征不理会他的威胁,理直气壮地说:“圣上的旨意我也反对,我不但是尚书右丞,还是谏议大夫,圣上叫我知无不言,见了圣上我自有话说。”封德彝悻悻地去告诉太宗。太宗召见魏征,问他为什么反对。魏征说:“国家法律规定,十八岁才能应征,怎能任意降低年龄?”太宗解释说:“这次新规定,只征那些个大体健的,个小体弱的不征。年龄降低些怎么就不行呢?”说着挥挥手,不让魏征再说,只是告诉他:“你下去找封仆射,把名字签上吧!”

魏征回到尚书省,闷闷不乐。封德彝拿着诏书走来,幸灾乐祸地说:“你也太气盛了,圣上的话怎能不遵呢?抗旨可是‘大不敬’啊!来来来,把名字署上吧!”魏征还是拒绝,说:“这名字我是不签的,如果一定要连署,请禀明圣上撤了下官的职,另委派一名尚书右丞吧!”

隋唐新传——出奇兵李靖破颉利 敢直言魏征谏太宗

讲。”魏征继续说:“陛下曾降敕,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免赋一年,百姓十分欢悦。接着却又降敕,减免从明年开始,今年照常征收。如此朝令夕改,百姓便会怀疑,明年是否还有变化呢?臣以为,如要臣民诚信,请从陛下开始。”

太宗的脸上红一阵、白一阵,但最终还是转怒为喜,说:“朕以前认为你人虽正派,但很固执,对政事不甚通达,今天听你议论国家大事,实在是很精辟。你说得不错,号令不信,百姓不知何从,又怎能治好天下呢!这件事确实是朕的过错。”于是撤废了征集不足十八岁男子的诏书,并赐给魏征金瓮一只,作为他直言的奖励。

至于那封德彝,为这事碰了一鼻子灰,郁郁不乐。他善于耍两面手法,从协助杨素修筑仁寿宫开始,一直是以窥测皇帝或上官的脸色行事的,投唐后谄媚高祖,依然受到宠信。就在废立太子的事情上,他也观风使舵,依违其间。所以太宗并不喜欢他。只是由于即位之初,因此仍保留他的职务。此后不久,有一次宴会上,乐工奏《秦王破阵乐》,封德彝听了,讨好地说:“陛下以神武平海内,文德是无法比的。”太宗反驳说:“戡乱用武,守成靠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你说文不及武,这话错了。”封德彝只好顿首谢罪。又有一次太宗让封德彝举荐贤才,封德彝迟迟不报。太宗问他,他说:“不是臣不尽心,实在是没发现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各取所长,世上哪里有什么奇才?正是你自己认识不清,反而轻视了天下士!”封德彝羞惭地退了下去。他知道在这位新皇帝面前,他那谄媚逢迎的老一套吃不开了。他郁闷成疾,于贞观元年死去。

人们常常把魏征和封德彝当做忠诚与奸猾的两个典型。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m/20468.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