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启蒙

隋唐新传——遭夹击隋军失霍邑 分两路唐兵下长安

历史大观园 历史启蒙 2020-07-07 16:30:51 0


李渊决定攻占关中,计划沿汾水河谷南下,占领潼关,封住长安的门户;然后再挥师西进,直捣西都。然而他又考虑到,瓦岗军还在东都洛阳附近,与潼关相距不远。如果他们来争潼关,不几日就可赶到。瓦岗军这时已有几十万人,唐军区区三万人马是无论如何无法跟他抗争的。

那时瓦岗军虽然还没占领东都洛阳,却已攻克了洛口、回洛等粮仓。这些仓里储藏着隋廷多少年的积蓄,瓦岗军把粮仓打开,任凭饥民自由取用。许多饥民踊跃参加义军。李密又招降了裴仁基。原在张须陀部下的勇将罗士信、秦叔宝等也随裴仁基投入瓦岗军。翟让见李密雄才大略,是自己所不如的,竟主动提出把领导权让给李密,尊李密为魏公,作瓦岗军的领袖。瓦岗军这时已有兵几十万人,李密让记室祖君彦拟写檄文,发往各郡县。檄文里列举了炀帝“十大罪”。名句“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便是这篇檄文中的句子。

李渊分析了形势,决定给李密写信,提出跟他联合,共同对付朝廷。这样做一是解除了李密对他的威胁;二是让李密在他的前边,挡住了隋军的主力,他就可以专心对付关中的隋军了。其实夺取关中这着好棋李密不是不知道,他在给杨玄感出主意的时候曾把这一着定为“中策”。可惜杨玄感不用,而采取了攻打洛阳的“下策”。现在他自己领兵,为什么也用上了“下策”呢?那刚刚投降的巩县(今河南巩县)县令柴孝和曾对他说:“秦地阻山带河,当初西楚霸王丢弃了它导致灭亡,汉高祖占据它而成就了大业。愚见认为可以令裴仁基守回洛,翟让守洛口,明公亲自带领精锐,西取长安。然后再乘胜回师,扫平天下,大事一定可成。现在英雄竞起,如果有人抢先一步,占领关中,那时后悔就晚了。”李密点点头,说;“你的见解确实很好,我也想了好久,实在是个上策。但目下昏君仍在,隋军还有许多,而我的部下都是山东人(此处‘山东’系泛指太行山以东地区),现在洛阳未下,他们怎么肯相随西进呢?而且将官们大多是盗匪出身,如我不在怕他们互争雌雄,那样可就糟了。”

就在这时,李渊的书信到了。李密答应跟李渊合作。他在回信中说;“自唯虚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所望左提右挈,戮力同心,执子婴于咸阳,殪(yì意)商辛于牧野,……”他说的“为四海英雄共推盟主”,已经公然以所有起义军的盟主自居了,更把代王比之为秦子婴,把炀帝比之为商纣王,明显地表示出他将取而代之自做皇帝的野心。他信里还要李渊到河内(今河南沁阳)去跟他见面,缔结盟约——这确实是一封自高自大、充满傲气的信。

李渊接到回信,笑着对部下说:“这个李密不知天高地厚,妄自尊大。不过我们就要利用他这一点,索性推他做盟主,使他为我塞住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掐断江都信使的通路;又缀住东都的大兵,使他们不能西援,我们就可以专心西征了。等到关中平定,我们占据险要,养精蓄锐,看他们鹬蚌相争而坐收渔人之利,岂不是大好事吗?”于是回信给李密说:“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司牧,非子而谁?老夫年逾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弟早膺图箓,以宁兆民。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殪商辛于牧野,所不忍言;执子婴于咸阳,非敢闻命。汾晋左右(此处泛指所辖山西地区),尚须安辑,盟津之会,未暇卜期。”在这封信里,李渊一方面竭力吹捧李密,把他比作老百姓的救世主;一方面又自称年过五十,没有大志,将来能够封个唐王就满足了,以掩盖自己的野心。他还把自己抢先进入关中的意图隐蔽起来,而以安辑所辖汾晋地区为名,同时婉言拒绝了到河内去会盟。

李密接信后十分高兴,出示给部下看,还扬扬得意地说:“唐公肯推举我,天下就不难平定啦!”

这边李渊稳住了李密,便令李元吉留守太原,自己和建成、世民及各将领率兵马三万,沿汾水河谷南下。消息传到长安,代王杨侑立刻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两万进驻霍邑(今山西霍县),挡住唐军的进路。又遣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屯河东,跟宋老生成掎角之势,构成一道严密的防线。

当时正是七月,还在雨季当中,天天雨水连绵,道路泥泞。唐军来到霍邑以北的贾胡堡,侦知前方霍邑已有重兵把守,李渊便下令扎营,等待天晴之后再去攻城。贾胡堡是个小镇,人家不多,大军沿大道扎下营寨,一等就是十天。将吏又来报告,军粮剩得不多了,后军押运的粮草由于道路难走,还没赶到。李渊披着斗篷,悄悄出去巡视,听得将士们颇有怨言,他心中也有些不安。跟着,又不知从哪儿传来一些流言,说刘武周联合突厥始毕可汗,乘唐军外出,要进攻太原。这样一来,人心惶惶,士气自然受到影响。

李渊见军心浮动,急忙召开军事会议,研究进退。裴寂主张退兵,回保太原。他分析形势说:“现在宋老生、屈突通联兵据险,恐怕不是一时可以攻下的。李密虽说跟我联合,但那人诡计多端,其心难测。突厥则贪而无信,唯利是图。至于刘武周,更是贪婪的小人,难保他不勾结突厥,趁我太原空虚来捡便宜。而且太原是我们的根本,我军家属都在那里,一旦有失,军心必将涣散,那时就难以收拾了。所以我认为应该先收兵回救太原,然后再慢慢地等待时机,徐图后举。”李世民反驳说;“裴公的分析,并不尽然。宋老生不是良将,有勇无谋,一战可擒。李密顾恋洛口和回洛粮仓,不会远离东都周围。突厥那面,刘文静正在联络,始毕怎会突然翻脸呢?至于刘武周,他虽然投靠突厥,内心也有猜疑,即使他想攻我太原,能不防备突厥取他的马邑吗?谈到缺粮,更是小事,目前庄稼即将成熟,禾谷遍野,还怕缺吃的吗?”李世民又说:“我军兴兵,本为大义,就应当先入咸阳(咸阳是长安的旧称),号令天下。现在刚刚起兵,遇到一点儿困难,便要退缩,怕的是从义的人从此解体,就是回到太原也难以保全呢!”

李建成赞成弟弟的话,他说:“主张退兵的人,不过是保家惜命罢了!”但是李渊想来想去,还是采纳了裴寂的意见,下令全军北返。天黑以后,李建成所部的左军冒雨拔营,一部分已经开走了。李世民站在山坡上,看将士们偃旗息鼓,耸肩缩背地一队队隐入暗影之中,心中实在不是滋味。他深知这一步走错,将来只能作一个局处一方的草寇,最终落得个覆灭的下场。他忍不住又去找父亲。但来到中军大营,警卫说李渊已经睡了,不敢惊动。李世民不能进去,想想大势即将逆转,悲从中来,竟在营帐外放声大哭。

李渊在梦中被哭声惊醒,叫进李世民来查问。李世民说:“我军是举义起兵的,前进才能取得胜利,后退只有散伙。那时敌人追来,必然束手就擒。孩儿想到这里,又怎能不悲!”这时李建成也闻讯赶来,劝说父亲。李渊想前想后,终于省悟过来。连忙说:“我军已经出发了,怎么办?”李世民说:“现在右军还没动,左军也只开走了一部分,马上去追还来得及。”李渊同意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急忙出去备了快马,连夜追赶,终于把已经北撤的左军追了回来。事后李渊埋怨裴寂等人说:“你们这些懦夫,几乎坏了老夫的大事!”

过了两天,军粮运到,天也放晴了。李渊下令让将士们晾晒铠甲行装。而这时流言也得到澄清,原来是刘文静从突厥借了五百名骑兵,两千匹良马,正向前线赶来。唐军士气大振。第三天,李渊趁着大雾,下令进军,他自己带着几百名亲自训练的骑兵,沿着傍山小路,直奔霍邑城下。

李渊站在城东五里的小丘上遥望霍邑。见这城池虽小,却城墙高耸,想必易守难攻。又想到唐军滞留在贾胡镇时,宋老生并没乘雨来攻,估计宋老生定是采取坚守不出的战略。如果真是这样,唐军打不下霍邑,进退不得,那就太麻烦了。他跟两个儿子商量,决定想法把宋老生诱出城来决战。

城中的宋老生果然用的是坚守的战略。他知道唐军已远离太原,补给不方便,自己只要把城坚守住,唐军不能持久,必将退去;那时再出城追击,便可获胜了。他站在城楼上,遥见唐军的骑兵分成几个小队,在城外往返驰骤,似乎根本不把守军放在眼里,不由心中有气。又见城东的小丘上有几个将官模样的人正在比比画画,好像在布置战阵,准备攻城。他的部下见唐军人少,便怂恿宋老生出城消灭这股少数的敌人。宋老生也有些心痒。但他想了想,仍然决定只守不攻。这时,一小队约有百骑唐军飞驰到城下,领头的是一员小将,金盔金甲,威风凛凛,正是唐军右军都督李世民。李世民让唐军一齐指着宋老生大骂。宋老生忍耐不住,下城点了三万人马,从东、南两门杀出。这时唐军大队在殷开山率领下也已赶到。两军列成方阵,在野外交起战来。战斗正酣,唐军中有人大喊:“宋老生被斩了!”隋军信以为真,阵脚大乱。唐军乘机大呼进攻。隋军纷纷溃退。宋老生约束不住,只好且战且走。突然,马蹄声像滚雷般响起,李建成和李世民分别率领两队骑兵急驰到东、南门前,阻住隋军进城的道路。城内守军怕唐军冲杀进来,急忙关闭城门,却又从城头上放下一根长绳,接应宋老生登城。宋老生抛下兵器,双手握住绳索,朝城上攀登,眼看一点点升高。这时唐军中跳出一员小将,飞身跃起,长刀一挥,在离地一丈的高处把宋老生斫了下来。这员小将便是右军军头(下级军官)卢君谔。

隋唐新传——遭夹击隋军失霍邑 分两路唐兵下长安

守军主将阵亡,无人指挥。唐军乘势猛攻,天黑后终于将霍邑攻破。唐军入城后,严守军纪,秋毫无犯,居民十分高兴。李渊接见城中官吏,告诉他们愿留下的封给官职,不愿留下的发给路费,准许他们回家。过了两天,李渊率军离开霍邑,前往临汾。守吏开门迎降。接着绛郡(今山西新绛)郡守也投降了,唐军进驻龙门。这时刘文静和突厥大将康鞘利率突厥骑兵五百和良马两千匹赶来助战,唐军士气更盛。

河东郡有个户曹(地方中级官吏)名叫任环。他从河东跑出来投奔李渊。他提供情报说,河东屈突通手下有三万精兵,而屈突通又是一员名将,唐军如果攻打河东,怕一时攻不下来,旷日持久,长安便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了。他建议李渊招降黄河西岸梁山的农民起义军孙华,然后撇开河东,径从梁山过黄河,经韩城(今陕西韩城)、郃阳(今陕西合阳),直扑永丰仓(在今陕西华阴),便威胁到长安的命脉了。李渊听后大喜,立即封任环为银青光禄大夫,并写了封招降信,派他去办。等李渊来到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是黄河渡口)时,孙华已经由任环陪着,乘大船来迎接李渊了。

李渊封孙华为左光禄大夫、武乡县公,领冯翊(今陕西大荔)太守(按:当时冯翊还在隋军手中,这是预先封官),让他仍回黄河西岸,接应部分唐军渡河。这边李渊又召集会议。裴寂等年纪大的人多主张稳扎稳打,先攻下河东,然后一步步向长安推进。而李世民等年轻将领却赞成任环的直捣长安的意见。李渊仔细分析,认为前一种意见比较保靠,但失之于迟缓,不免贻误战机;后一种意见则要冒很大风险,而且把敌方强兵留在背后,仍然是个威胁。他把这两种意见综合起来,采长补短,一面命偏师围住河东,牵制屈突通的兵力;自己则亲率主力渡过黄河,韩城、郃阳不战而降,大军攻占了永丰仓。李渊开仓放粮,附近许多农民起义军和饥民都来投奔,唐军迅速扩大。李渊见时机成熟,一面命令李建成率刘文静、王长谐等分军守住永丰仓、潼关等处,挡住东方援敌;一面命令李世民沿渭河北岸西进,迂回包围长安。

行军途中,李世民遇到了自己的姐姐李氏。原来李氏跟丈夫柴绍分手后,避居鄠县(今陕西户县)。她变卖家财,招引山中亡命之徒,竟聚集了几千人,其中还有一部分女兵,称为“娘子军”。李氏听说唐军来攻长安,连忙赶来相会。又有李渊的从弟李神通也带领一部人马来会师。这时李世民已有兵十万多人,一路上进展迅速,连续攻下了高陵(今陕西高陵)、泾阳(今陕西泾阳)、武功(今陕西武功)和厔(zhōu zhì周至,今陕西周至)等地,扫清了长安的外围,使长安成为一座孤城。李建成又奉命从东路向西合围。唐军会集长安城下,共有兵马二十多万。李渊于七月起事,以“义兵”作号召,三个多月时间,兵力竟扩充了六七倍。

屈突通见唐军绕道西进,忙领兵来救。在新丰(今陕西临潼新丰镇)附近被刘文静挡住。他转而南下,在潼关又碰到了王长谐的阻击。到了十月,唐军终于攻克长安。屈突通还想东奔洛阳。但他部下将领的家属都在长安,不肯随他东去,屈突通无法,只好投降了。

李渊实现了他打江山的第一步计划。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qm/2045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