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武后当国——如此母女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2:37:34 0

出身决定论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一个王朝如果开国皇帝是苦出身,那么这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一般为人很苛刻,对待功臣会痛下杀手,比如西汉的刘邦,明朝的朱元璋;而厚待大臣的皇帝往往是贵族出身,比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北宋宋太祖赵匡胤等等。

由此是否能得出结论:一个皇帝的出身或许就能决定他的执政风格。

细想一下也可以理解,像刘邦和朱元璋这样的苦出身,他们的内心已经在岁月的磨砺中成为铁板一块,因此在捍卫王朝利益时就会不择手段,而刘秀和赵匡胤这些人出身相对不错,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在内心深处反而留有仁慈的一面,两相比较,执政风格便是千差万别。

由皇帝说到皇后,如果说开国皇帝的出身影响一个王朝的执政风格,那么皇后的出身是否也会对这个王朝有所影响呢?

记忆最深刻的是明朝的万历皇帝,他的姥爷原本是自耕农,后来为了生计跑到北京当泥瓦匠,这个人最大特点就是贪财,后来贪财的习惯就通过万历皇帝的母亲传给了万历皇帝。

终万历皇帝一生,他都是一个贪财的皇帝,而他的子孙,多数也跳不出这个圈。

由此可见,皇后的出身真的会影响一个王朝。

韦皇后的出身同样影响了李显的王朝。

从韦皇后的出身来看,她的出身跟之前的几位皇后没法比:窦皇后出身贵族,长孙皇后出身贵族,王皇后出身豪门大族,武则天的父亲也官至工部尚书,而韦皇后呢?

她的祖父只当过贞观年间曹王府典军,父亲韦玄贞之前也不过是普州参军,如果算是地主阶级,也顶多算寒门地主,跟武则天的出身都没法比。

当然,这并不是唯出身论,只是从出身来分析韦皇后,从其出身以及之后的表现来看,她是一个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浅薄女人,同时她把这种浅薄遗传给了安乐公主,然后一家人浅薄到了一起。

李显为什么会有后来的祸事?在我看来,这就是穷人乍富的结果,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承受不了从天而降的富贵,就像有些人承受不了从天而降的彩票巨奖一样,民间一直有“坐不住福、压不住财”的说法,尽管有些迷信,其实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总而言之,韦皇后的出身决定了她的眼界,而她的眼界又决定了她的命运。

走自己的路

小时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课文里有这样一首小诗: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这是革命烈士夏明翰写的小诗,说明在革命的号召下自然会有千千万万个夏明翰站出来。

与夏明翰烈士的效应一样,武则天这个古今少有的女皇也产生了特有的效应,以至于她的儿媳亦步亦趋,向着她的高度,邯郸学步。

公元705年十一月二日,文武百官向李显奉上尊号:应天皇帝,向韦皇后奉上尊号:顺天皇后,随后李显与韦皇后一起祭祀了宗庙,告谢受尊号的意义。

这是韦皇后学习武则天的开始,她也试图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公元707年八月,尊号再次升级,这次上尊号非常有意思,程序如下:

韦皇后率领文武百官向李显奉上尊号:应天神龙皇帝;

之后,宗楚客率领文武百官上韦皇后奉上尊号:顺天翊圣皇后。

整体过程如同抛砖引玉,用李显这块砖,引出韦皇后这块玉,而这一切的总导演则是韦皇后。

到了公元708年,韦皇后登峰造极,她的胃口再次调高,已经开始追求祥瑞了。

这一年的二月二十七日,后宫传来消息:韦皇后衣柜的裙子上有五色云冉冉升起。

得知消息后,李显命令画师将这一幕记录下来,然后拿给文武百官参观。

不久李显昭告全国,这下天下百姓都知道皇宫出现祥瑞,韦皇后的裙子上有五色云彩冉冉升起。

真的有五色云彩吗?

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呗。

不久右骁卫将军、知太史事(代理天文台长)迦叶志忠也来凑热闹,他上奏说:“昔日高祖未受命时,天下歌《桃李子》;太宗未受命时,天下歌《秦王破阵乐》;高宗未受命时,天下歌《侧堂堂》;天后未受命时,天下歌《武媚娘》;应天皇帝未受命时,天下歌《英王石州》;顺天皇后未受命时,天下歌《桑条韦也》。这说明上天认为顺天皇后最适合当国母,主持桑蚕大计以安天下,谨奉上《桑条歌》十二篇,请编入乐章之中,待皇后祭祀蚕神时演奏。”

忽悠死人不偿命。

看完奏疏,李显非常高兴,高兴之余对迦叶志忠加以赏赐,看来在母亲的影响下,他已经完全接受了皇后干政的现实,似乎皇后不干政,他反而不高兴。

相比于父亲李治的“妻管严”,李显的更重,而且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在他的纵容下,韦皇后在王朝的政治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一年后,一场关于韦皇后应不应该参加祭天仪式的争论在朝堂上展开。

争论由国子祭酒(国立贵族大学校长)祝钦明和国子司业(国立贵族大学副校长)郭山恽而起,他们建议李显:祭天仪式,皇后应该参加,担任助理。

由此可以推测,在以往并没有皇后参与祭天仪式的惯例,否则祝钦明不必专门建议,只需要按照惯例执行。

祝钦明的建议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祭天仪式并不需要助理,因而皇后不能参加。

争论到最后,由尚书右仆射韦巨源做出裁定:皇后可以参加祭天仪式,担任第二梯次的主祭。

随后祝钦明趁热打铁,准备由安乐公主李裹儿担任祭天仪式的最后主祭,这个建议遭到了反对,没有办法,李显只能和稀泥,由尚书右仆射韦巨源担任最后主祭。

看似一场平常的争论,实际却是韦皇后政治欲望的反映,连只应皇帝参加的祭天仪式都要掺和,还有什么她不想掺和呢?

皇太女

在韦皇后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一直与她并肩作战,这个人就是她最小的女儿安乐公主李裹儿。

韦皇后一共为李显生下一个儿子、四个女儿,其中李裹儿最小,也是李显和韦皇后最疼爱的。

说起来,李裹儿最惨,她一出生就成了囚犯,由于出生时没有衣服,李显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包裹了起来,这就是乳名裹儿的由来。

李裹儿出生于公元684年,她跟随父母一直被监禁到公元698年,在监禁中度过了整整十四年,即便公元698年父亲得立为皇太子,她的际遇也没有得到彻底改观,依然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就这样,一直压抑到公元705年,李裹儿的生活翻天覆地,此时她已经二十一岁了,到这时,才真正享受到当一个公主应有的快乐。

有的时候,人就像一根弹簧,压抑的越久,反弹的越大,于是穷人乍富的安乐公主在生活中肆意反弹,要把过去失去的东西全找回来。

公元706年闰正月一日,李显下了一道的诏书:允许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七公主开府,这在唐朝的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因为此前从来没有公主开府的先例。这次下诏允许公主开府,其实主要是为了安乐公主,其余六个公主都是陪安乐公主读书。

在所有开府公主中,安乐公主的采邑排名第二,排名第一的是太平公主,采邑五千户,安乐公主采邑三千户,长宁公主二千五百户,宜城、定安非韦后所生,采邑只有二千户。与亲王府略有不同的是,公主府不设长史(政务秘书长),其余配置完全一样。

至此安乐公主已经成为拥有采邑三千户的公主,较之之前的公主已是天壤之别,她还会不满足吗?

当然会。

她还想当皇太女。

这个称呼很罕见,自古有皇太子、皇太弟,但皇太女在历史上非常罕见,安乐公主就想当那个开天辟地的皇太女。

然而皇太女的请求一经提出就遭到了魏元忠的反对,这让安乐公主非常不高兴:“魏元忠,他能谈论什么国事?阿武子尚为天子,天子女有不可乎?”

在她的口中,祖母武则天被叫成“阿武”。

家教啊!

尽管不情不愿,安乐公主还是非常识时务地放弃了“皇太女”的想法,转而做起了生意:卖官。

卖官从她的公主府开始,公主府的很多官员原来都是屠夫贩卒,后来交了钱就摇身一变成了公主府的官员。

公主府的职位不够卖了,她就开始卖朝中的职位,只要肯花钱,就能买到一个官职,经她手买的委任书有一个特点,都是用黑笔书写,然后将委任书斜封,这样方式的诏书叫做“黑诏”,这样委任的官叫“斜封官”。

经过安乐公主、韦皇后、上官婉儿等人的不懈努力,李显朝中的“斜封官”每年达到了数万人,平均每个“斜封官”的售价为三十万钱。

为什么安乐公主卖出的“斜封官”如此之多呢?这是因为她有独特的法宝:有时她自己写完诏书,然后找李显签署,李显签署时她用手捂住诏书,不让李显看到诏书的内容,即便如此,李显也只是笑笑,然后签署同意意见。

在李显的“关爱”下,安乐公主的销售事业越做越大。

不久,她又向李显索要一件东西,这一次却遭到了拒绝。

这一次她要的是昆明池。

当时的昆明池非常大,附近的老百姓全靠到昆明池打渔过活,李显考虑到昆明池负载着这么多百姓,便拒绝了。

安乐公主有些生气,她没想到父亲这么小气,索性不要了,自己再挖一个。

随后她圈起了大片农田,然后在这片农田上生生挖出了一个池塘,她把这个池塘叫做定昆池,取“超越昆明池”之意。

在她的指挥下,定昆池果然规模庞大,据记载,定昆池方四十九里。

安乐公主总算出了一口气。

除了定昆池给安乐公主挣足了面子,安乐公主的一条裙子也惊艳绝伦:这条裙子纯粹由手工编织而成,价值一亿钱,上面的花鸟鱼虫,小的像米粒,从正面看,侧面看,白天看,晚上看,颜色都不一样。

如果能传至后世,必定是稀世珍宝。

至此,一个素质低下的“富二代”跃然而出,穷奢极欲,穷的只剩钱了。

荒唐一家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荒唐的人同样也是可耻的,李显的一家,就构成了荒唐的一家。

公元708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皇宫中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从规模来看,应该是皇后的婚礼,因为这等规模的婚礼仪仗按照惯例只有皇后才能使用。

其实,使用这套皇后仪仗的是安乐公主李裹儿。

这一次她是二婚。

原本她嫁给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不料武三思父子在李重俊兵变中都挂掉了,李裹儿一下子就成了寡妇。

不过李裹儿并不孤独,她心中早就有人了,这个人就是武承嗣的儿子武延秀。

李裹儿与武延秀在宫廷宴会中经常相见,武延秀的容貌和风姿都深深吸引着她,武崇训健在时,她就对武延秀情有独钟,现在李重俊兵变让她实现了换夫的梦想。

在盛大的仪仗队的护送下,李裹儿开始了与武延秀的幸福生活,也就此开始了纵容家奴掠夺平民当奴仆的步伐。

没过多久,安乐公主和姐姐长宁公主纵容家奴掠夺平民当奴仆的事情曝光,御史将她们的家奴绳之以法,全部判刑。

然而判了也是白判,不久李显手令到了:放人!

御史不服,上疏李显:“陛下纵容家奴抢夺平民子女充当奴仆,何以治理国家?”

李显照旧不理,放人不误。

只要公主们高兴就行,其他的不需管。

其实李显不仅放纵公主,同样也放纵自己。

公元709年二月二日,皇宫玄武门前的空地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正在进行,绳子的一端是宫女,另一端也是宫女。

李显和韦皇后亲临现场,兴致勃勃地观看了这场拔河比赛,这场比赛有可能是李唐王朝有史以来的第一场宫女拔河比赛,从活跃后宫气氛而言,无可厚非,然而在很多大臣眼中:不成体统。

如果说拔河比赛还可以理解,接下来李显的举动就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他下令在内宫中设立街道,开设商店,由宫女经营,朝中高官充当买家前往交易。在交易的过程中,要有讨价还价,要有争议,要有吵闹,如果有点市井粗话那就更好了。

商街开办以后,李显和韦皇后前去观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从这些表现来看,只能说李显进错了门,投错了胎,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从事了一个错误的职业。

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李显错入了皇帝行。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许他是一个不错的生活家;

如果他不是皇帝,或许他能与自己的家庭成员一起品味着亲情的其乐融融。

只可惜,他是皇帝。

他的诸多行为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可以理解,然而放在一个皇帝的身上便是荒唐。

而历来,荒唐皇帝的结局一般都不好。

李显能逃过这个宿命吗?

李显之死

公元710年,李显五十四岁,感觉良好的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一年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年。

在这一年里,李显的生活情趣依然昂然,正月十四,他与韦皇后微服出宫,前往长安城的大街小巷观赏花灯,与此同时,他还放出数千名宫女外出观灯,让她们也能体会到节日的快乐,结果很多宫女一去不回。

三个月后,李显前往长安的隆庆池,他是为了隆庆池的王气而来。

隆庆池原本在长安并不存在,到了武则天的周王朝,一户居民家中的水井突然涌出了水,水源源不断,无法堵塞,渐渐地便淹没了附近的居民区,成为一个数十公顷的小湖,因为这个湖位于隆庆坊以南,因此称为隆庆池。

在公元710年这一年,会望气的术士告诉李显:隆庆池那个地方王气很重,最近愈发强烈。

李显由此动了前往隆庆池的念头,于四月十四日到达隆庆池,在池上搭了一个平台,设宴款待文武百官,然后在池中泛舟,并且观看了大象表演。

李显此举便是想应验此地的王气,他以为这里的王气属于自己,其实他并不知道,他已经没有王气了,剩下的只有“亡气”。

那么隆庆池的王气究竟属于谁呢?

在隆庆池北的住宅里住着五个王,分别是寿春王李成器,衡阳王李成义,临淄王李隆基,巴陵王李隆范,彭城王李隆业,你说王气属于谁?

当然属于李隆基。

古往今来到底有没有王气呢?

从唯物主义角度说,没有;从唯心主义角度说,这个可以有;在我看来,这个或许有。每一个成就辉煌大业的人,其背后一定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或许这就是王气。

现在李显的王气用到了尽头。

巡幸隆庆池后,李显的心情原本非常不错,然而好心情没有持续多长时间,不久他就被烦恼包围。

定州人郎岌给李显上了一道奏疏,奏疏中写道:“韦皇后、宗楚客将叛逆作乱。”

又是针对韦皇后,又是即将叛乱,李显心中的火气又上来了,为什么这些人总是针对皇后呢?

乱棍打死!

打死郎岌之后,李显以为自己清净了,没想到又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许州(河南省许昌市)司兵参军(政府军务官),名字叫燕钦融,他也给李显上了一道奏疏。

李显一看奏疏,又是针对韦皇后的,奏疏写道:“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家族强盛;安乐公主、武延秀、宗楚客阴谋危害国家。”

李显的头又大了。

不过这一次李显压住了怒火,他把前后两封奏疏联系了起来。为什么这么短时间内会有两封弹劾皇后和宗楚客的奏疏呢?难道这其中真的有隐情?

不妨把燕钦融叫来问问。

燕钦融来到李显面前,跪了下来,表情平静,言谈有理有据,一番交锋下来,燕钦融依然有说不完的话,而李显却默然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置燕钦融。

他比谁都清楚,燕钦融说的话很多都是事实,皇后和宗楚客这段时间确实有些过分,他们的很多行为在外人看来就是谋反的前兆。

李显陷入了两难。

如果强词夺理驳斥燕钦融,自己就是睁着眼说瞎话;而如果认可燕钦融,那就等于承认皇后和宗楚客谋反的事实。

就在李显还犹豫不决时,宗楚客走了上来,声称奉皇帝旨意扑杀燕钦融。宗楚客一声令下,飞骑营卫士冲上来将燕钦融抬了起来,然后一下扔到庭院的石头上,燕钦融脖子折断,当场身亡。

这时宗楚客大喊一声:“痛快!”

李显被眼前这一幕惊出了一身冷汗,他没想到宗楚客居然敢当着自己的面矫诏杀人,而且杀完人还大喊痛快,这个人实在是太放肆了。

李显当即沉下了脸,宗楚客这才发现皇帝的脸色不对,宗楚客也出了一身冷汗,他意识到自己把皇帝得罪了。

李显沉着脸离开了,宗楚客的心里开始打鼓,随后他忐忑不安地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韦皇后,韦皇后的心里也开始打鼓,韦皇后知道自己这个丈夫虽然软弱,虽然能力不强,但他是一个正常人,同样心明眼亮,有些事瞒不过他的眼睛。

自此韦皇后开始暗自担心,她担心自己会像当年的王皇后一样被废黜,虽然李显承诺过对她百依百顺,但是君心似海,谁能保证皇帝的内心不起风浪呢?

韦皇后的忧愁情绪逐渐在同党中传染,她的同党们有了末日来临的感觉,散骑常侍马秦客、光禄少卿杨均也体会到了这一点。

原本马秦客和杨均都是泛泛之辈,只是凭借特长赢得了李显的赏识:马秦客精通医药,杨均烧得一手好菜,他们因此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在受到李显赏识的同时,也受到韦皇后的宠爱,绯闻就在所难免。

在马秦客和杨均之外,还有两个人也被忧愁的情绪感染,这两个人就是安乐公主和她的丈夫武延秀,他们在听说李显不悦的消息后也非常担心,他们担心韦皇后被废,从而波及到自己。

忧愁,无边的忧愁,但当忧愁和欲望交织到一起时,邪恶就此产生。

在韦皇后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比肩武则天的梦;

在宗楚客的心里,一直有一个位极人臣登峰造极的梦;

在安乐公主的心里,一直有一个皇太女的梦;

在武延秀的心里,却深藏着一个光复大周王朝的梦。

现在四个人的四个梦想纠缠到一起,他们把矛头对准了一个人——李显。

在四个人的手下,其实还有两个天然人选:精通医药的马秦客,烧得好菜的杨均,如果把两个人的特长合二为一呢?

会是什么效果?

公元710年六月二日,李显神秘死于神龙殿,享年五十四岁,这个能力平平甚至低下的平庸皇帝就这样告别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李显是怎么死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在前后细节上有所区别。

《旧唐书》:时安乐公主志欲皇后临朝称制,而求立为皇太女,自是与后合谋进鸩。六月壬午,帝遇毒,崩于神龙殿。

《新唐书》:六月,皇后及安乐公主、散骑常侍马秦客反。壬午,皇帝崩。

《资治通鉴》:散骑常侍马秦客以医术,光禄少卿杨均以善烹调,皆出入宫掖,得幸于韦后,恐事泄被诛;安乐公主欲韦后临朝,自为皇太女;乃相与合谋,于饼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

无论哪一种说法,“李显不是善终”是铁一般的事实,无论哪种说法都提到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由此可见,李显应该死于恶妻恶女之手。

或许有人会说,没准,李显就是自己突然暴病身亡,这个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没有,我坚定地认为李显是死于恶妻恶女之手,这一点可以从改年号的细节中看出端倪。

在李显死后两天,他的年号被改了,由景龙改为唐隆。

改年号就意味着不正常吗?

对,不正常,很不正常。

我们不妨看看李显之前的一些皇帝是如何对待先帝年号的:

隋炀帝杨广于隋文帝仁寿四年继位,次年改元大业;

唐太宗李世民于唐高祖武德九年继位,次年改元贞观;

唐高宗李治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继位,次年改元永徽;

李显于唐高宗弘道元年继位,次年改元嗣圣;

李显于武则天神龙元年继位,光复唐朝之后非但没有立即更改年号,而且还沿用了两年。

而在李显死后,他的年号被火速改为唐隆,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在一些历史悬案里面,年号扮演着相同的角色。

与这一次改年号相似的还有一起:

宋太祖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太祖赵匡胤去世,两天后赵光义继位,随即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而此时距离年末只有70天。

匆忙改元的背后,隐藏着一起千古迷案:烛影斧声。

那么李显之死是否也是疑案呢?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

各怀鬼胎

日子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只要日子继续,问题就不断出现。

这时韦皇后也发现了日子里的问题,本来她以为解决了李显就解决了问题,现在她发现,解决了李显是解决了问题,但是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她如何控制住局势?

李显在时,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因为李显就是为她挡风的墙,现在墙不在了,她就要独自在窗口受风。

想来想去,只有利用外戚这一条路可以走,幸好,她早有准备。

在这之前她已经把自己的哥哥、族弟、族侄安排进了朝廷,同时还把两个家族子弟发展为自己的女婿,现在到了启用他们的时候。

公元710年六月三日,韦皇后对外封锁李显的死讯,同时召集宰相到内宫开会,会议决定征召全国府兵五万人进入长安戒备,这五万人全部交给韦氏子弟掌管。

驸马都尉韦捷(娶成安公主)、韦灌(娶定安公主)、卫尉卿韦璿、左千牛中郎将韦錡、长安县尉韦播、郎将高嵩在这个时候走上前台,当然还有一个重要人物——礼部尚书同时也是宰相之一的韦温,他是韦皇后的亲哥哥。

或许有人要问,里面怎么还有一个高嵩?

高嵩也不是外人,他是韦温的外甥,也算韦皇后的自己人。

这样,五万府兵部队就牢牢掌控在了韦皇后的手里,这是她的底牌,有了这张底牌,稳定局势看起来并不难。

与此同时,李显的遗诏也在紧张的起草之中。

诏书的起草工作由上官婉儿承担,太平公主在一旁协助,经过两人的商议,诏书的草稿拟成,大体内容如下:“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太子,韦皇后主持政事,相王李旦参谋政事。”

这个权力布局比较对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胃口,她们都想把相王李旦拉进后李显时代的权力格局:太平公主是出于亲情和自己的利益考虑,而上官婉儿则是向李旦示好,为自己的将来留条后路。

然而两个人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成,诏书的草稿很快被宗楚客否决。

宗楚客看完诏书草稿,马上找到礼部尚书韦温,口气严重地跟他说:“相王辅政,于理不宜;且他跟皇后,是叔嫂关系,按照古礼,叔嫂不能说话,那么他们同时出现在朝堂之上,该怎么相处呢?”

所谓的“叔嫂不能说话”只是宗楚客的说辞,他有自己的私心,把李旦排除出去,那他跟韦温就有了辅政的机会。

说到底,是为他们自己。

在宗楚客和韦温的游说下,韦皇后把相王李旦从辅政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改为闲职:太子太师,相当于顾问,顾得上就问,顾不上就不问。

事情到了这一步,韦皇后认为差不多了,该是向天下公布李显死讯的时候了。

六月四日,李显的灵柩从神龙殿迁往太极殿,韦皇后召集文武百官向天下公布了李显的死讯,然后登上金銮宝殿,临朝摄政,赦免天下,改年号为唐隆,在六月四日之前为景龙四年,在六月四日之后为唐隆元年。

历来改年号都是皇帝的事情,而临朝摄政的韦皇后却自作主张改了年号,这只能证明,这是一个浅薄至极愚蠢到家的女人。

她想用改年号的方式将李显这一页快速翻过去,却没有意识到,有些事情太过刻意了,便是欲盖弥彰。

改完年号后,韦皇后开始收买人心,她将相王李旦委任为太尉,这是位列三公的职位,不过也是虚职,形式大于内容。与相王李旦一起被任命的还有李守礼和李成器,李守礼是现存的武则天年龄最大的孙子,而李成器则是相王李旦的长子,两人都被封王,李守礼为邠王,李成器为宋王,他们跟相王李旦一起陪韦皇后读书。

在这三项任命之外,韦皇后还有一项重要任命,即任命韦温为全国警备及武装部队总监,这才是所有任命中最关键的,有了这个任命,韦皇后就把全国的兵权抓在了手中。

抓紧了吗?看上去抓紧了。

在韦皇后改元三天后,十五岁的太子李重茂登基称帝,尊韦皇后为皇太后,此时的他已经无年号可改,因为三天前韦皇后已经改过了。

别的皇帝都是先登基后改年号,唯独韦皇后导演下的皇帝先改年号后登基,因此怎么看这个皇帝都不是正版,而是山寨版。

而一般情况下,山寨版的寿命都不长。

现在韦皇后已经是高高在上的皇太后,她该满意了吧?

不,她还不满意,她还想比肩武则天。

历史经验证明,君子在某些朝代可能绝种,而小人在所有朝代遍地都是。

在武则天进行朝代更替时,君子不多,小人遍地,现在这个现象再次出现,一群小人开始为韦太后鼓吹呼喊。

小人的名单很长,核心人员有兵部尚书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司农卿赵履温、国子祭酒叶静能以及诸多韦氏子弟,他们一起劝说韦太后仿效武则天的先例,在南北禁军和政府机关中任用韦氏子弟掌管,同时发展党羽,京城内外连成一片。

韦太后马上点头同意,这正是她想要的结果,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那就开始执行吧。

随后宗楚客又给韦太后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他引用了一个图谶,这个图谶表明,韦太后应该革唐命开创新的王朝。

要了亲命了。

如果韦太后成功,李唐王朝就被腰斩两次,前一次是因为武则天,后一次则是因为韦太后。

在宗楚客的奏疏中,同时还提到了三个人,一个是登基称帝的李重茂,一个是相王李旦,另外一个是太平公主,这三个人是韦太后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绊脚石始终是要被搬开的。

不久,宗楚客、韦温、安乐公主又纠缠在一起,他们开始密谋,针对的便是三块绊脚石,只有搬开这三块绊脚石,他们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随后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延秀也加入了进来,他也想清除这三块绊脚石,不过他还有更深层目的,因为有人跟他说过:你应该中兴大周王朝。

同床异梦,各怀鬼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那么黄雀的背后又是什么呢?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486.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