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野史传说 > 历史故事

武后当国——唐隆政变

历史大观园 历史故事 2020-06-15 22:37:39 0

有志青年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已经是二十五岁的有志青年了。

从小,他就让祖母武则天刮目相看。

在一次进宫晋见时,六岁的李隆基装束整齐,庄重威严,正当红的武懿宗想杀杀他的威风,故意挡住了李隆基的路。

李隆基知道武懿宗正当红,但是他依然没有给武懿宗面子,大喝一声:“我家朝堂,干你什么事,竟敢挡我的马!”

武懿宗被小孩子大喝,很是没有面子,正想反驳,武则天走了上来,她正好看到了这一幕。

武则天非但没有怪罪李隆基,相反,她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

事实证明,武则天看人的眼光一向精准。

不过,这次刮目相看并没有给李隆基带来太大的好处,在武则天统治的时代,他跟父亲李旦都活的非常憋屈,八岁那年,他的亲生母亲被武则天处死,而他和父亲都是敢怒不敢言。

在武则天统治的后期,李隆基的境遇有所改观,他开始步入仕途,并且曾经外放到潞州(山西长治)出任潞州别驾(政府总秘书长)。

此时的李隆基在官场并不得意,但这并不影响他广交朋友。年轻时的李隆基非常会笼络人,每到一地都会结交很多朋友,在潞州时他的朋友很多,回到长安,他的朋友更多。

一个仇人就是一堵墙,一个朋友就是一条路,李隆基的众多朋友成就了他日后的路。

在李隆基的朋友之中,有一类朋友他很看重,这类朋友就是京城的万骑卫士。

说起万骑卫士,历史就悠久了,需要追溯到太宗李世民时代。

贞观年间,李世民特意从犯罪被判刑的人家以及外族人家挑选了一些精锐子弟,这些子弟的共同特点就是感恩而且忠诚。经过训练,李世民让他们身穿画有老虎的衣服,跨坐画有豹子的马鞍,每次李世民外出打猎,他们都一起跟随,护驾的同时还负责射杀飞禽走兽,后来李世民把他们命名为“百骑卫士”。

到了武则天时代,“百骑卫士”扩编到一千人,于是就改称“千骑卫士”,隶属于左右羽林军。

到了李显时代,“千骑卫士”改成“万骑卫士”,而这些万骑卫士中就有很多与李隆基交心的朋友。

日后的事实表明,正是这些万骑卫士朋友,为李隆基赢得了一生的荣耀。

李隆基兵变

命有三尺,难求一丈,然而欲壑难填的韦皇后却不这样认为,她已经得到了三尺,还想追求一丈。

在韦皇后的指使下,宗楚客开始密谋,他顺手拉了一批人一起从事这项有意义的密谋事业,这批人中就包括兵部侍郎崔日用。

宗楚客把崔日用当成知己,崔日用也把宗楚客当成知己,然而时间一长,崔日用发现,宗楚客的胆子太大了,他做的都是冒险的事,如果密谋成功,那么富贵无忧,然而一旦失败,所有参与的人必定死无葬身之地。

瞻前想后,崔日用怕了,他害怕遭遇失败的结局,于是开始思考自救的办法。

把认识的人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崔日用决定把宝押在李隆基身上,他知道这个人虽然在仕途上还不显山露水,但在关键时刻,这个人可以做大事。

随后崔日用派宝昌寺和尚普润秘密拜见李隆基,通报了宗楚客的密谋,这下宗楚客的密谋提前泄露出来,给了李隆基准备兵变的时间差。

李隆基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向自己的父亲李旦汇报,而是找姑姑太平公主商量。太平公主一听密谋也吓了一跳,她马上意识到,如果说武家和李家还能和平相处的话,那么韦家与李家已无和平相处的可能。

既然不能和平共处,那就兵戎相见吧。

在太平公主的支持下,李隆基开始了小规模的串联,经过他的串联,太平公主的儿子卫尉卿薛崇简、苑总监钟绍京、尚衣奉御王崇晔、前任朝邑县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都加入到李隆基的小圈子里,他们都准备跟李隆基起兵。

然而,即便这些人都支持李隆基起兵,李隆基依然没有足够的底气,他知道他们这些人说白了就是一群游兵散勇,如果真刀真枪与禁军对抗,根本没有胜算。

到哪里找一批管用的兵呢?

李隆基正盘算着,管用的兵自己送上门来了。

上门拜访李隆基的是征兵府果毅(副司令)葛福顺和陈玄礼,他们是来找老朋友李隆基诉苦的。

原来,这两天葛福顺和陈玄礼正处于郁闷之中,起因是新上任的长官韦播和高嵩经常无缘无故打人——打人没有理由,就是想树立自己的权威,想以此镇住禁军的局面。

李隆基静静地听着葛福顺和陈玄礼的抱怨,他知道千载难逢的契机正在从天而降。

等葛福顺和陈玄礼诉完苦,李隆基陪着他们抱怨了一番,然后话里话外透出诛杀韦家势力的意思,聪明人说话一点就透,葛福顺和陈玄礼一对视,顿时明白了李隆基的意思。

其实,如果韦播和高嵩一直镇守禁军,葛福顺和陈玄礼这些人就不敢轻举妄动,因为对方根基已深,然而韦播和高嵩偏偏都属于韦皇后临时任命的空降干部,在禁军之中没有根基,也就注定无法服众。

听完李隆基的策划,葛福顺和陈玄礼一下子跳了起来,李隆基说出了他们一直想却不敢做的事情,以前只是在心里盘算有朝一日狠狠殴打韦播和高嵩一顿,现在要做就做个彻底。

在策反完葛福顺和陈玄礼之后,李隆基趁热打铁又策反了万骑卫士营的朋友,万骑卫士营副司令李仙凫也加入到李隆基起兵的阵营。

万事基本具备,这时有人提醒李隆基:是否应该通报相王,李隆基摇了摇头,不用了。

李隆基说:“我们发动兵变是为了江山社稷,事成了,大福归相王,不成,我们自己承担,也不连累他。今天如果通报给他,就是连累他,如果他不同意,反而破坏我们的大计。”

李隆基说得冠冕堂皇,其实在心中他早就把父亲李旦看透了,知子莫若父,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成立。

在李隆基眼中,父亲守成可以,冒险却难,以父亲的性格必定做不了这种冒险的事情,那么就索性不通知他。

想想也很讽刺,一代天骄李世民选择李治继承自己的帝位,却没有想到李治软弱,同时又把软弱传递到下一代,李治的八个儿子除李贤外,都是能力平平之辈,唯一一个出挑的李贤,反而被武则天处理掉了。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为什么武则天处理李贤,就是因为他有能力,危险性大;为什么不除掉李显和李旦,因为他俩相对平庸,没有多大危险性。

在冯小刚导演的贺岁电影《没完没了》中,已故著名演员傅彪饰演包车的老板阮大伟,葛优饰演开车的司机韩冬。韩冬为了索要自己的车钱“绑架”了阮大伟的女友,阮大伟死活不相信是韩冬“绑架”了女友,他说了一句话:“韩冬能好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他能坏成什么样,我太知道了!压根就不可能!”

韩冬被阮大伟看扁了,同样李显和李旦也被武则天看扁了。

幸好,李旦还有李隆基这么一个儿子,不然李唐王朝可能被再次腰斩。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中午,李隆基开始行动,他和刘幽求等人一起来到了皇家林苑。皇家林苑位于皇城以北,这里离皇城北门玄武门非常近,同时还非常隐蔽,而且这里还是苑总监钟绍京的地盘。

然而,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钟绍京反悔了,他想打退堂鼓。

李隆基站在钟绍京的宿舍外面,钟绍京则在里面来回踱步,犹豫不决,他有些害怕,万一起兵失利呢?那么自己不但将失去现有的一切,而且还会死无葬身之地。

其实,犹豫不决的不仅仅是钟绍京,李隆基的家奴王毛仲做得更彻底,他索性脚底抹油跑了,到起事的时候,死活找不到他。

李隆基可以不理会王毛仲,但是他必须争取钟绍京,按照他的计划,他们将在这里潜伏到夜里二更时分,如果钟绍京变卦,他们不仅无法潜伏,甚至有可能提前暴露。

幸好,钟绍京的妻子站了出来,古人总说女人头发长见识短,然而钟绍京的妻子头发很长,见识却不短。

钟绍京的妻子说道:“舍身救国,神灵也会保佑,况且你已经参加了预谋,你以为今天不参加起事,将来就能免祸吗?”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钟绍京,是啊,此时就算反悔,也是五十步笑百步,将来如果追查,还是难逃一死,那就不如索性搏一把。

钟绍京这才打开房门把李隆基迎了进来,李隆基握住他的手,用力地握了握,他要用这个方式把自己的信心传递给钟绍京。

夜色来临,葛福顺和李仙凫如约来到皇家林苑与李隆基相见。他们告诉李隆基,一切正跟李隆基预想的一样,二人所在的左右羽林军正好驻守在玄武门,今晚从这里他们可以搅动天下。

众人在等待中熬到了二更时分(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李隆基抬头看天,他发现今夜的星空有些特别:天上的星星向四周散落,一片洁白,明明是夏夜,却有着冬季雪夜的感觉。

这时刘幽求说话了:“看来天意如此,我们机不可失。”

这句话,在关键时刻很提气。

随后李隆基向葛福顺和李仙凫使了个眼色,两人心领神会飘然而去,看着两人的背影,李隆基心中暗暗祈祷。

葛福顺和李仙凫熟门熟路回到玄武门,一直闯入羽林军大营,手起剑落,韦播、韦璿、高嵩三颗人头应声落地,就此拉开兵变的序幕。

葛福顺拿起三颗人头,冲着惊起的羽林军士兵说道:“韦后毒害先帝,危害社稷。今晚一同诛灭韦家势力,比马鞭高的韦家人一个不留!事成后拥立相王以安天下。敢有三心二意助逆党者,罪及三族!”

同事先设想的一样,羽林军士兵群起响应。

这一切还是因为韦皇后根基太浅,她以为将韦氏子弟安插进羽林军就抓住了兵权,其实她什么都没抓住。

堡垒就这样从内部攻破。

不久,在皇家林苑等候消息的李隆基看到了韦播等人的人头,他知道葛福顺已经得手了,于是一声令下,便和刘幽求等人一起冲出了皇家林苑的南门,在他们的身后是钟绍京调集的二百多名园丁和工匠,他们操着斧子和铁锯也参加了兵变。

李隆基等人逼近了玄武门,他们在等待葛福顺的下一步消息。

玄武门内,葛福顺等人将羽林军兵分两路,一路攻打玄德门,一路攻打白兽门,双方约定,最后在凌烟阁前会师。

三更时分,李隆基听到宫城内喊杀声起,随即带领人马从玄武门入宫,此时驻守玄武门的羽林军早已都站在李隆基一边,李隆基如履平地一般进入宫中。

与此同时,在太极殿为李显守灵的士兵也披上铠甲参加战斗,他们也被李隆基事前策反了。

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或许适合每一个人,但偏偏不适合韦皇后,因为她的路已经到了尽头。

被惊醒的韦皇后一路飞奔跑到了飞骑卫士营,以为这就逃进了避风港,却没想到,背后就遭羽林军士兵的飞起一刀,就此结束了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一生。

韦皇后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浅薄的一生,李显的第一次皇帝生涯戛然而止,就是因为她的浅薄。若不是她急于火箭般提拔自己的父亲,武则天一时间还找不到废黜李显的借口。正是因为她的浅薄,她的急于求成,结果导致了李显的被废,也导致了自己与李显长达十四年的监禁生活。

遗憾的是,十四年的监禁生活非但没有增加她的生活阅历,反而让她更加浅薄,如同一个曾经挨过饿的人,当遭遇美食之后便止不住暴饮暴食,在暴饮暴食的同时却忘记了,饿,可以饿死人,而撑,同样也会撑死人。

韦皇后的前半生就是被物质和权力饿坏了,所以她想在自己的后半生拼命补偿,她看到了武则天的高高在上,却忽略了武则天在高高之上之前已经有数十年的蛰伏与酝酿,就像看别人登顶珠峰的瞬间,只看到别人的山登绝顶,却对别人脚下的8848米视而不见。

从皇后到女皇,武则天走了三十五年,而韦皇后从二度皇后到李显驾崩,前后不过五年,以自己的五年想比肩武则天的三十五年,这注定是一场大跃进,看似似乎追上了,其实下面全是泡沫。

武则天的聪明在于,即使已经大权在握,但她依然保留着李治这道挡风的墙,而韦皇后的愚蠢在于,大权还没有真正在握,却急冲冲地拆掉了李显这道看似多余的墙。

政治法则与自然界法则其实一脉相承,如果韦皇后知道“兔子换毛”的寓言故事,或许她就会如梦方醒。

兔子换毛的故事是这样的:

每到冬季,野兔都会换上长毛,这样有利于它们过冬,有一年,气温降的特别早,兔子就换上了长毛。

不料气温骤降只是假象,冬天并没有真正来临,提前换上的长毛反而格外扎眼,让它们成为猎人的活靶子,不少兔子倒在了猎人的枪口之下。

冬天终于过去了,气温回升,这时兔子们以为春天已经来临,纷纷褪去了长毛,不料这次还是假象,春天没有真正来临,兔子们又遭遇了“倒春寒”,不少兔子死于严寒之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被假象迷惑。

韦皇后的事实证明,她被自己营造的假象迷惑了,她的墙拆早了。

在韦皇后之后,遭殃的是她的女儿安乐公主,兵变士兵冲进她的房间时,她还在对着镜子描眉——三更半夜描眉,莫非是想扮鬼?

不用扮了,你就是!

兵变士兵手起刀落,安乐公主从此只能在另外一个空间做自己的“皇太女”梦了。

随后遭殃的是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延秀,他听到兵变的消息,不知所措,结果在肃章门外被兵变士兵结束了他的一生,中兴大周王朝的梦也随之破灭。

接下来倒霉的是上官婉儿,原本她有求生的机会。

其实,上官婉儿倒向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已经有些日子了,在李重俊兵变之后,上官婉儿意识到了自己的危局。从李重俊起兵来看,他对自己恨之入骨,推而广之,或许李唐皇族中有很多人仇恨自己,这可不是一个好现象。现在武三思已经不在了,自己也没有必要再站在武家一边了。

从此之后,上官婉儿倒向了太平公主一边,与韦皇后也若即若离,她想用这种方式为自己的将来留一条后路。在起草李显遗诏时,她更是不遗余力,竭力想把相王李旦推到辅政的位置上。

然而天不遂人愿,上官婉儿的努力被宗楚客无情扼杀,最终还是没有送上这份人情。

不过上官婉儿早有准备,她把遗诏的草稿一直保留着,以备将来不时之需。

现在,草稿真的派上了用场。

李隆基和刘幽求一起查看了草稿,发现正如上官婉儿所说,起初遗诏确实有让相王李旦辅政的意思,说明上官婉儿确实心向相王,只是最终没有做成而已。

刘幽求看着李隆基,眼神变得柔和了一些:要不,就把她放了?

李隆基摇摇头,不行,她以前做的坏事太多了。

斩!

到头来上官婉儿还是没有躲过被斩的结局。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各得其所

宫城中的刀光剑影渐渐平息了下来,在太极殿守灵的皇帝李重茂心情却无法平复,一幕幕惨剧在他面前上演,时时冲击着他那只有15岁的心灵,原本他不应该承受这一切,是韦皇后却非要把他推上皇位,然后让他来面对这一切。

刘幽求走了进来,看到了呆在原地的李重茂,心直口快的刘幽求随即大喊一声:“咱们今晚不是说好拥立相王吗?为什么不早点拥立?”

话音刚落,李隆基走了过来,冲他使了个眼色:着什么急,追查余党要紧。

刘幽求是聪明人,一看李隆基的眼神就明白了,转身出去继续追杀韦皇后的余党。

一夜在不平静中度过。

六月二十一日一早,李隆基出宫向父亲李旦报告了兵变的消息,李旦的第一反应是震惊,第二反应是欣慰,他早知道这个儿子能做大事,没想到昨晚真的做成了大事。

李隆基流下了眼泪,请求老爹原谅自己没有提前通报,此时李旦心里很明白,换做自己,肯定是没有胆量做这件大事的。他安慰李隆基说:“国家和政府都没有支离破碎,这还不都是你的功劳吗?”

父子二人简短交谈之后,随即一起进宫,他们知道,还有残局等待他们收拾。

李隆基这边胜券在握,韦氏一党则是大祸临头,在大祸临头来临之际,韦氏余党各有各的表现,他们的表现构成了人性的百态。

最先倒霉的是宰相、太子太保韦温,兵变之前,他还高高在上,手握全国兵权,然而仅仅一个晚上过去,他的兵权就作废了,自己则被公开处斩;

韦温之后,倒霉的是之前跳得最欢的宗楚客。

由于李隆基已经下令关闭城门,宗楚客便进行了一番乔装改扮:穿上一身丧服,骑着一头青驴,扮成奔丧的人晃晃悠悠地向长安城的通化门走去。

如果是一般人,或许在丧服和青驴的掩护下就能混出城,然而宗楚客演砸了,守门的士兵居然把他认了出来。

士兵大喊一声:“你是宗尚书!”随即一把扯掉了宗楚客用来伪装的头巾,真相更加大白。

就在通化门前,红极一时的宗楚客和弟弟宗晋卿被斩首示众,结束了自己向“更高、更快、更强”奋斗的脚步。

看来人太出名了有时也不是一件好事。

宗楚客之后,倒霉的是司农卿赵履温,在鼓动韦皇后改朝换代的名单中,有他的名字。

说起这个赵履温,这是小人中的小人,极品中的极品。

原本他跟五王之一的桓彦范有亲戚关系,他是桓彦范的大舅哥。由于这层姻亲关系,桓彦范在短暂得势期间拉了他一把,声称他曾经参与过诛杀二张的行动,把他列入功臣名单。因为这次并不存在的功劳,赵履温由易州刺史升任司农少卿。

为了感谢桓彦范,赵履温给桓彦范送了两个婢女以示感谢,然而好景不长,桓彦范落难了,从宰相的高位上摔了下来。这时赵履温又来了,向桓彦范提了一个要求:把我送给你那两婢女还给我吧!

就这样,送出去的婢女,又被赵履温要了回来。

桓彦范倒台之后,赵履温投靠了安乐公主,安乐公主的宅邸、定昆池都由赵履温经手。为了打造宅邸和定昆池,赵履温几乎掏空了国库。为了表示对安乐公主的效忠,身为三品高官的他把自己的紫袍掖到腰间,然后抻着脖子给安乐公主拉牛车,明白人知道这是三品高官帮忙拉车,不明白的还以为安乐公主家的紫牛成精了,学会直立行走了呢。

现在安乐公主倒了,赵履温马上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同当年桓彦范倒台时一样,他紧急行动了起来,抓紧一切时间补救。

听说相王李旦和皇帝李重茂登临安福门,赵履温一溜小跑跑到安福门下,随即三拜九叩,高喊万岁。然而万岁还没喊完,赵履温就再也没法喊了——相王李旦命令万骑卫士砍下了他的人头,他只能到另外一个地方接着喊了。

这时平常受赵履温奴役驱使从事劳动的百姓围了上来,他们恨透了这个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家伙,连吃了他的心都有了。

心动不如行动。

不一会儿,行动起来的老百姓就把赵履温的肉割光了,他们真的把他吃掉了。

与赵履温相比,另外两个韦后余党的表现更让人不齿。

秘书监李邕原本娶韦皇后的妹妹崇国夫人为妻,御史大夫窦怀贞娶韦皇后的乳娘为妻,曾经他们无比陶醉于自己的政治婚姻之中,现在则到了跟这段婚姻一刀两断的时候。

李邕和窦怀贞不约而同地向自己的妻子举起了刀,然后把妻子的首级送给了李隆基——战国时白起杀妻求将,现在这两个人杀妻解套。

高尚的人各有各的高尚,无耻的人却一脉相承。

相比于这些人的无耻,尚书左仆射韦巨源的表现倒是很有风范。

韦巨源也是韦后余党,听到事变,他没有跑,反而主动走了出来,他还想尽自己的职责收拾残局。他对家里人说:“我位列大臣,怎么能听到政府有难不去救援呢?”

说完,韦巨源从容走出了家门,前往政府所在地,可惜走到半路,就被兵变的士兵杀害,享年七十九岁。

尽管他是韦后余党,但他忠于自己的职守,而每一个忠于自己职守的人都应该受到我们的尊重,无论他是我们的同伴,还是对手。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孟良崮击毙国民党高级将领张灵甫,在张灵甫死后,陈毅元帅为他操办了葬礼,陈毅元帅说:“我们应该尊重他做为军人的人格。”

在韦巨源之后,韦后的余党一一遭到了清算:精通医药的马秦客、烧得好菜的杨均、国子祭酒叶静能、与宗楚客合称“宗、纪”的纪处讷,这些曾经最红的人,全部追随韦皇后而去。

至于之前红极一时的武家和韦家,全部遭遇灭顶之灾:武姓家属几乎全部被诛或流放,而韦姓更惨,在无间道崔日用的带领下,韦姓所居住的韦曲(韦家庄)连怀抱的婴儿都没有躲过这场劫难。值得一提的是,与韦曲相邻的杜曲也跟着遭殃,因为有一部分韦氏子弟住进了杜曲,结果他们的邻居也被当成了姓韦的,遭遇横祸。

兵变,本身并无正义可言,在兵变之下,姓韦还是姓杜,有时就分得不是那么清楚了。

皇位更迭

经过一天的整肃,长安城终于平静了下来,这时皇帝李重茂遵从李旦的意思下诏:“逆贼首领已经伏诛,自此余党一概不问”,这纸诏书算是为兵变划上了句号。

兵变虽然结束,然而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处理。

六月二十二日,正在太极殿镇守的刘幽求接待了一些宦官和宫女,他们是来替李重茂的生母说情的。他们求刘幽求帮忙,让皇帝李重茂册立生母为皇太后。这个请求被刘幽求断然拒绝,刘幽求说道:“国有大难,人情不安,先帝还没有安葬,怎么能急于册封太后呢。”

话音刚落,李隆基再一次制止了刘幽求:“这些话不要轻易说出口!”

刘幽求一看李隆基的眼神,马上意识到自己又说错话了,本来说好要拥立相王李旦,一旦拥立相王李旦还有李重茂什么事啊,还有太后什么事啊,因此刚才自己说的话有毛病,有大毛病。

刘幽求在心里暗骂自己一声,以后还是少说话吧。

六月二十三日,兵变后的第三天,此时的局势已经与兵变之前有着天壤之别,李隆基父子以及太平公主将兵权牢牢抓在了自己手中。

在彻底执掌兵权之前,相王李旦先是辞让了一件东西:皇位。

皇位是太平公主带来的,她说,奉皇帝李重茂之命,将皇位禅让给相王李旦。闻听此言,李旦奋力摆了摆手,坚决辞让,太平公主一看哥哥辞让地如此坚决,也不再勉强,还是先把兵权抓到手再说吧。

随后,兵权在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的主持下进行了分割:

平王李隆基出任宫廷总管兼任宰相;

宋王李成器出任左卫大将军;

衡阳王李成义出任右卫大将军;

巴陵王李隆范出任左羽林大将军;

彭城王李隆业出任右羽林大将军;

光禄少卿李微出任摄理右金吾卫大将军;

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简出任右千牛卫大将军。

至此,禁军中的兵权全部被李隆基父子和太平公主分割,李重茂成为名副其实的光杆皇帝,以前他的背后还有韦皇后,现在他的背后还有谁呢?

看到这个布局,很多人已经心知肚明,参与了兵变的刘幽求比别人更明白,他意识到,是时候把相王李旦推上皇帝的宝座了。

刘幽求随即找到了宋王李成器和平王李隆基说:“相王以前就曾经当过皇帝,众望所归,现在人心未安,家国事重,相王怎么还能拘泥于小节,不早点登基以安天下之心呢?”

李隆基回应道:“相王生性淡定,本来是皇帝还要让出去,况且现在的皇帝是他兄长的儿子,他怎会取而代之?”

刘幽求依然没有放弃:“人心不可违背,就算相王想独善其身,那么江山社稷怎么办?”

李隆基和李成器相互看了一眼,他们知道应该敦促父亲登基称帝了。

经过李隆基和李成器的劝说,李旦答应了,他也要跟兄长李显一样,第二次登基称帝。

时间进入六月二十四日,一起已经准备就绪。

太极殿上,皇帝李重茂在东厢,面对着西方,李旦则站在兄长李显的灵柩之前,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等人则在一旁站立。

这时太平公主先开口了,她朗声说道:“皇帝想把皇位让给叔叔,可不可以啊?”

话音刚落,刘幽求站了出来,跪下说道:“国家多难,皇帝仁孝,效仿圣人尧舜,把皇位让给叔父是出于一片诚心,相王登基之后,对侄子的关爱也必定会非常深厚。”

太平公主赞许地点了点头,再看众人也没有反对意见,于是便把李重茂让位的诏书交给了李旦。

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演戏,李隆基是演员,李旦是演员,太平公主是演员,刘幽求更是演员,他们都在演戏给李重茂这个小孩子看。

世上从来没有免费的午餐,同样也没有免费的戏,既然李重茂看了这场戏,他就必须为这场戏买单,买单的代价就是他的皇位。

戏演完了,每个人都应该回到自己生活中的角色,这时李重茂偏偏还没有回过味来,他还坐在金銮宝座上。姑姑太平公主走了上来,对他说道:“天下已经归心相王,这个位置不是你这个小孩子坐的。”

没等李重茂反应,太平公主揪着李重茂的衣领把他揪了下来,到这个时候,李重茂的皇帝生涯宣告结束,如果从韦皇后改元算起,他当了二十天皇帝,如果从他登基算起,他的皇帝生涯不过十七天。

从始至终,他最无辜,十七天前,他被当成木偶放上了皇帝的宝座,十七天后,他被当成木头从皇帝的宝座被搬了下来,十七天对他而言如同做了一场梦,而他却需要为这十七天用自己的一生买单。

在“被禅让”之后,李重茂就过上了被拘禁的生活,即便这样的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四年后,李重茂出任房州刺史,不久就将自己短暂的人生定格在了那里。

李重茂后来的人生被定格,而李旦的皇帝人生才刚刚开始,这个前半生两让皇位的皇帝,终于当上了真正的皇帝。

在他的前半生中,他先是把皇位让给了自己的母亲武则天,当然不让也不行,后来在当皇嗣的过程中,他又主动让出了皇嗣的位置,等于让出了未来的皇位,当然不让可能也不行。

生活注定要跟李旦开一个玩笑,明明已经安排了他当皇帝,然而却又让他的皇帝生涯一波三折,前半生两让皇位已经够传奇,不过这样的传奇还不够,传奇一般要数到三的。

不过,我们还是先来隆重记录下李旦的第二次登基称帝吧。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四日,李旦登基称帝,成为与兄长李显一样的两次登基称帝的皇帝。

册立太子

李旦登基称帝时,已经四十八岁了,如果说别的皇帝登基之后可以不急于立太子,那么李旦这个年纪则必须要立太子了。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短,古语说,人生古来七十稀,具体到李唐王朝的前几位皇帝,平均寿命更是不长。

开国皇帝李渊活了六十九岁,太宗李世民活了五十一岁,高宗李治活了五十五岁,中宗李显活了五十四岁,他们的寿命都不算长,尤其是后三位皇帝,李治的五十五岁已经算高龄了。

寿命这种事情,在一个家族中经常会在无形之中做比较,有些家族甚至会有一个年龄坎,很少有人闯过那道坎,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是身体原因,二是心理暗示。

现在李旦也在无形中意识到自己的寿命问题,因而册立太子显得尤为关键。

问题随之而来,册立谁呢?

如果按照立嫡立长的原则,嫡长子宋王李成器是天然人选,然而李旦心里很清楚,自己的皇位不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而是三子李隆基冒着天大的干系换来的,不立他为太子合适吗?

就在李旦左右为难之际,宋王李成器先表态了,他辞让道:“国家安定,则遵照嫡长子优先的原则,国家危难,则要先考虑立有功勋的皇子,此次如果处置不当,必定会失去天下人心,臣不敢居于平王李隆基之上。”

别人对于皇位抢都来不及,李成器却坚决辞让,而且一连几天,痛苦流涕,辞让的态度非常决绝。

看到李成器如此决绝,朝中的诸多高官也认为应该立李隆基为太子,毕竟他在兵变中的功劳最大,太子非他莫属。

这时,刘幽求又出现了,这段时间他实在是非常活跃。

刘幽求对李旦说:“臣听说能铲除天下大祸者,就应当享天下之福,平王李隆基拯救社稷,同时又让君王免于危难,论功最大,论德最厚,陛下就不需再犹豫了!”

听完刘幽求的话,李旦点了点头,刘幽求的说法正代表了诸多大臣的想法,看来他们都站到了李隆基一边。

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李旦下诏,立李隆基为太子。李隆基随即上疏,请求将太子之位让给大哥李成器,李旦没有批准,由此李隆基被册立为太子。

如果不了解历史,很多人会对李成器和李隆基的“兄友弟恭”大加赞赏,那么我要告诉你,别急着赞赏,这一切也是演戏。

李成器真的看着皇位不眼热吗?当然不是。

他同样眼热,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跟羽翼已经丰满的弟弟相比,自己就是一个光杆司令,即便自己也出任了左卫大将军,但那也只是一个名头而已,真正的兵权已经抓在了弟弟李隆基的手中。

如果说李成器曾经还有幻想,那么看到刘幽求出面后,他就知道自己的幻想该破灭了,那些刀尖上饮血的将领眼中只认李隆基一个主子,而不会认自己这个主子的哥哥。

那为什么李隆基要推辞呢?

因为他要顾忌礼法,同时要顾忌那些潜在的支持李成器的人,李成器看似孤零零一个人,但是他的背后还是会隐藏着一些拘泥于礼法,热衷于“嫡长子继位”的人。

所谓礼让,所谓“兄友弟恭”,其实都是政治游戏。

只要记住下面这句话,我们就能随时揭开皇族亲情的伪装。

亲情,在皇族是奢侈品。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或者相关专家观点,本站发表仅供历史爱好者学习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ysxl/lsgs/7487.html

  • 手机访问

站点声明:

历史学习笔记,本站内容整理自网络,原作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Copyright © http://www.historyhot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20055648号 网站地图